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達西烏拉彎‧畢馬(漢名:田哲益)寫的 布農族神話與傳說 和田哲益、全妙雲的 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布農族四社神話與傳說(濁水溪上游祕境傳說) - 松果購物也說明:原價$380,優惠$342,9 折!作者: 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全妙雲(達給斯海方岸.娃莉絲) 系列: 台灣原住民65 出版社: 晨星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0/02.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臺原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杜明德所指導 高雅安的 當代那瑪夏地區布農族婚俗研究—以Ispalidav氏族為例 (2021),提出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婚禮、那瑪夏、婚俗禁忌、布農族婚禮。

而第二篇論文崇右影藝科技大學 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張敏捷所指導 顧介儒的 屏東新來義部落排灣族圖騰彩繪之研究—以古流創作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圖騰、圖騰彩繪、原始藝術、符號學、象徵主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的解答。

最後網站布農神話The myth of bunun(日英字幕國語) - YouTube則補充:影片結合 布農族 從史前到部落社會發展之 傳說 與口述紀錄,以及 布農族 分布地區的考古遺留佐證,由原住民族 口傳神話 和文化遺跡,講述 布農族 歷史和文化,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布農族神話與傳說

為了解決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的問題,作者達西烏拉彎‧畢馬(漢名:田哲益) 這樣論述:

布農族的神話故事  有「中央山脈首護者」的布農族是所有原住民族群中活動率最旺盛的族群,足跡遍踏整個中央山脈,處於高山深處,不免要面對大自然的挑戰,而其與他族群又常呈對峙狀態,種種的生活環境便發展出各種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祭祀儀式。  本書作者就是將這些神話傳說輯錄成冊,內容包括有布農族人葫蘆陶鍋起源傳說、洪水氾濫、征伐太陽、有尾巴的地底人、農作收成…等,每一個主題都詳盡搜羅了流傳於布農族各地方的相關故事,並且於每個故事後面說明故事構成的背景因素或發展過程,並提出問題加以討論跟解析。作者簡介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一九五五年生,布農族,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畢;現任台灣布農文化藝術總監;著

有《台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閒話中國的文明與貢獻》、《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等書。  達給斯海方岸‧娃莉斯(全妙雲)一九五六年生,布農族,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幼教科畢;現任「台灣布農文化藝術團」指導老師,致力於布農族民族舞蹈編導,著有《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

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及火神祭」介紹
       
訪問作者: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內容簡介:
  2007年正名的撒奇萊雅族,分布於花蓮奇萊平原,受十九世紀末期加禮宛事件影響,族人的文化長期被隱沒在歷史洪流中。經實地口傳調查與研究,本書揭開撒奇萊雅族口傳神話與傳說之多元面向,包括完整的故事分類,進一步看見撒奇萊雅族最深層的生命史。此外,對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等民族誌紀錄,以及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與族人而舉行的火神祭,皆有第一手的口傳採訪、踏查與記載,是了解撒奇萊雅族必備參考典籍。
  
本書特色:
1.台灣原住民十六族當中,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正名的第十三個原住民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的撒奇萊雅族,十九世紀末期因受漢人壓迫發生加禮宛反抗事件,事件後族人逃逸融入阿美族之中,因此在日人後來的舊慣調查中無法被明顯辨識。80年代後,族人開始重新建立撒奇萊雅族口傳相關歷史與文化,終於在2007年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其中一族。本書即正名後的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之實地口傳調查。
  
2.2006年部落舉辦首次火神祭(Palamal),此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古穆夫婦,古穆頭目被後人尊為「火神」。除了一年四季的農漁祭儀──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之外,火神祭已成為撒奇萊雅族近代非常重要的祖靈祭典之一,也是造訪其部落不可錯失的原鄉深度旅遊,本書有極為詳盡的口傳與民族誌紀錄。
  
3.神人與巨人(阿里嘎該)傳說是花蓮地區非常重要的妖怪傳說,除了阿美族有相關傳說,撒奇萊雅族也廣為流傳族內的版本,神話與傳說反映的是一族原始心理與文化內涵的重要資產,本書採實地田野調查口傳文學,與文獻紀錄互相參照,是閱讀撒奇萊雅族文化不可缺的用典。
  
作者介紹: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南投縣信義鄉人,省立屏東師專史地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族籍:布農族巒社群卡豆諾蘭人,族名:達西烏拉彎.畢馬。曾任南投縣政府國語指導員、常民文化通訊輪值主編、原舞者布農樂舞顧問、南投縣史館諮詢委員、南投縣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委員。現任台灣布農文化藝術團團長、南投縣布農文化學會顧問、《台灣源流》雜誌編輯、理事。學術研究包括台灣原住民文化、中國民俗學、中國民間宗教及其神話與傳說、中國佛寺歷史與文化、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等。出版有【台灣原住民傳說】《布農族神話與傳說》(晨星文化)等十冊、《眾裡尋她:南投縣鄒族口傳文學與歷史》(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台灣書房)、《圖解台灣十二生肖誌》(晨星)等。2015年獲南投玉山文學貢獻獎。

當代那瑪夏地區布農族婚俗研究—以Ispalidav氏族為例

為了解決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的問題,作者高雅安 這樣論述:

        婚姻是人生的新階段,當人們準備進入婚姻前,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舉辦婚禮,婚禮是一種極為莊重神聖的儀式,透過婚禮中的繁文縟節,從提親、訂婚、結婚等流程,讓即將步入婚姻關係的人們,明白其身分轉變,以及接下來要背負的責任。從古至今,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其傳統的婚禮儀式,從儀式之中,能夠反映出這個民族的生活方式,還有文化精神內涵,每一個流程背後都有它特殊的意義,除了蘊含親友們對新人的祝福,更多的可能是長輩們對新人的期待與叮嚀。按照台灣布農族傳統舊有的婚俗中,正式婚禮的步驟與規範大同小異,雖然大致相同,但仍能觀察出不同區域特有的風俗習慣,現代的布農族婚禮,由於環境和社會變遷,以及各種宗教和

主流文化影響,使得婚禮儀式流程參雜了許多外族文化,例如:教堂婚禮、辦桌宴客,即便如此,現今的儀式中,仍保留著早期殺豬分食,這項具有特殊意義的傳統禮節,體現了布農族樂於「分享」的民族核心精神;在父族聚會中,則是彰顯出布農族「父系社會」的傳統制度;從禁婚範圍,了解「氏族組織」對布農族社會體系的重要性。本文擬以當代那瑪夏地區布農族,三位Ispalidav氏族族人舉辦的婚俗儀式中,具特殊意涵的儀式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分析當代那瑪夏地區布農族婚俗中,各種婚俗儀式中的類型及意義。根據研究發現,當今那瑪夏地區布農族婚禮的樣貌與特色,呈現出以下特點,例如可自由選擇婚配對象,擇偶族群多元化,婚姻儀式因基督教傳入

台灣而產生變化,以及使用物品的改變,例如酒水飲料從自釀變為可購買現成的,結婚服飾受到外族影響變得華麗多彩,豬隻數量從一、二頭變為二、三十頭,但不變的是布農族的精神內涵,彼此分工合作、團結一心的家族凝聚力依舊存在。

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

為了解決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的問題,作者田哲益、全妙雲 這樣論述:

  布農族人勤奮而謙虛,敬天而惜物,不管是浩渺蒼穹的日月星震、霹靂雷閃,到遼闊大地的山川湖海、飛禽走獸,草木魚蟲,布農族心皆待之如同類,充滿生命和感情,彼此靈犀相通,甚至以為氏族的起源,並藉由禁忌與習俗的約束,祈與大自然力量和諧共存於天地。從本書,讀者可透過一則則傳說故事,走進布農族朋友想像的心靈,以及生活的本質,拾回對生命的思考和感覺。

屏東新來義部落排灣族圖騰彩繪之研究—以古流創作為例

為了解決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的問題,作者顧介儒 這樣論述:

  台灣原住民研究教父陳奇祿院士曾說:原住民圖騰中含有許多古老、珍貴的智慧。台灣原始藝術已趨於衰微,但喜愛台灣原始藝術的人卻不斷增加。延續台灣的原始藝術,其新作不必與舊品形似,首要在其精神內蘊能否確切表達。  本研究以屏東新來義部落排灣族原住民圖騰彩繪藝術家「古流」為研究對象,透過深度訪談、文獻探討為研究的方法與分析的工具。藉由探究創作者創新圖騰彩繪的理念與原始藝術精神內蘊的表現,以達到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一、分析台灣原住民排灣族圖騰的樣式、象徵意義和精神價值。二、探討古流圖騰彩繪的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三、解析古流圖騰彩繪的內在意涵與傳統圖騰文化的鏈結。四、透析古流對排灣族圖騰的傳統與創新運用

於文創產品設計。  目前原住民族藝術及圖騰文化逐漸受到重視,而透過藝術文化的精神意涵,將圖騰文化應用於各種視覺創作與文創產品,除有助於延續其圖騰文化的價值與營造在地族群的特色外,藉由豐富藝術的多元性及創造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脈動,可讓更多人理解與關注台灣原住民族群。進而使台灣原住民傳統與創新圖騰進入視覺主流意識之中,而可以象徵或代表台灣這塊土地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