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訓練班土地使用分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另外網站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也說明:本分區內得設置經市政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 准之職業訓練、創業輔導、試驗研究等與工業發展有關之設施使用,並得從事. 業務產品之研發、設計、修理、國際貿易及與經濟部頒 ...

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傅朝卿所指導 沈孟穎的 台灣公共(國民)住宅空間治理(1910s ~2000s) (2014),提出運動訓練班土地使用分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共住宅、現代性、空間治理、空間再現、文化想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李文環所指導 余金津的 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空間歷史與文化保存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眷村文化、保存運動、集體記憶、空間生產的重點而找出了 運動訓練班土地使用分區的解答。

最後網站開設健身房在商一特(住三)使用分區問題 - Mobile01則補充:打電話給建築師事務所,對方告訴我根據:"有關運動訓練班之建築物使用類組認定1案https://tinyurl.com/y9r64jy9 ... 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運動訓練班土地使用分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公共(國民)住宅空間治理(1910s ~2000s)

為了解決運動訓練班土地使用分區的問題,作者沈孟穎 這樣論述:

現代公共住宅是一個由工業生產邏輯帶動,藉由推動住居生活改造,實踐住居現代性之歷史計劃。本文所討論之台灣公共(國民)住宅,即為由國家中介或主導,推展衛生、經濟、效率、標準、品質等現代價值,以達致理想現代住居之空間場域。回顧台灣公共(國民)住宅之設計與營造歷史,始終與外在於自身具支配性的力量深刻連結,其中有日本殖民者的轉譯,也有美援與聯合國技術顧問之引介,還有中國移民技術官員與台灣建築專業者的理解與重新詮釋,共同交織出住居的新文化想像。因此,台灣住居現代性發展與實踐過程,充滿著各種多樣性與歧異性之表現。本研究將借鏡新史學、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方法,透過回顧1910年至2000年台灣公共(國民)住宅

發展歷史經驗,展現不同國家體制面對住居治理問題,如何透過國宅政策、監控與管制、定著與區隔,以及更新等權力運作機制治理空間。以及由技術官員、專業者與外援顧問引介之現代主義住宅設計論述,如何形構出追求進步與效率之現代住居知識體系,並逐漸成為社會集體日常生活意識、實踐與想像之過程。最後,由強勢異文化移植之現代設計價值取向,經過在地的實踐與試驗,失敗/排除、成功/留用、折衷挪用,共同交織出台灣現代住宅獨特的「在地混和」性格,並承載了獨特之文化想像。

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空間歷史與文化保存之研究

為了解決運動訓練班土地使用分區的問題,作者余金津 這樣論述:

鳳山無線電信所位於日治時期日本國境南端,其目的主要是向南洋地區進行聯繫,在南進政策中擔負通信重責大任。本文從國定古蹟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歷史變遷說起,特別著其空間構成特質,以及以政治權力為目的之規劃界定其空間意義,政治權力介入自始自終宰制各階段的空間構成特質。 戰後國府接收了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不但沒有繼續從事無線電信收發功能,還被切割成三部分:鳳山無線電信所的主體(即內圈)南側,作為鳳山招待所(後成立海軍明德訓練班),及十字電台轉為海軍通訊大隊使用;內圈北側的日遺官舍轉為海軍眷舍使用;外圈拉線基座所在則成了眷村的建地。戰後因用途不同而各自發展,但在2000年代同時面臨存廢。

2001年4月1日內圈海軍明德訓練班正式裁撤,2004撤守後任其荒廢;而外圈西側眷村自2004年起陸續遷出後拆除。眷村拆除的危機意識激發眷村文化的保存運動,一群來自眷村熱心的民間人士於2002年起積極推動眷村文化以及鳳山無線電信所的保存運動,使得戰後異化的內圈禁地和外圈眷村,因保存運動再次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