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旅遊雄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蘭嶼旅遊雄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明如,蘇瑞勇寫的 觀光小鎮漫遊趣:30個台灣幸福小鎮的創生與體驗旅遊 和李賢文的 後山有愛:臺東圖文創作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旅遊精選行程-輕鬆遊覽世界|山富旅遊也說明:熱門話題 · 福壽山.武陵.梨山.棲蘭 · 2022賀新年 · 2022賀新年 · 台中出發南投賞花 · 2022賀新春-精選推薦 · 2022虎年迎新春~推薦行程 · 台中彰化出發過年推薦.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雄獅美術所出版 。

長榮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班 黃銘祝所指導 蔡佳蓉的 詩意府城 – 臺南古蹟意象 蔡佳蓉創作論述 (2021),提出蘭嶼旅遊雄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南、古蹟、歷史、意象、繪畫。

而第二篇論文元智大學 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博士學位學程 劉阿榮、丘昌泰所指導 黃靜惠的 臺灣原住民族節慶祭典的保存與應用: 以阿美族、賽夏族、達悟族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阿美族、賽夏族、達悟族、豐年祭、矮靈祭、飛魚祭、文創產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蘭嶼旅遊雄獅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0 蘭嶼三天兩夜套裝行程【台東或墾丁後壁湖出發】則補充:指定飯店或民宿住宿兩夜(見下表); 蘭嶼早餐(依房型附贈)。 蘭嶼125cc重型機車,使用48小時(兩人共乘一部,油資請自理,逾時費請於還車時與業者結清)。 蘭嶼旅遊導覽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蘭嶼旅遊雄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觀光小鎮漫遊趣:30個台灣幸福小鎮的創生與體驗旅遊

為了解決蘭嶼旅遊雄獅的問題,作者蘇明如,蘇瑞勇 這樣論述:

  小鎮漫遊是近年台灣最暢行的旅遊方式,更是國家發展觀光旅遊的重點。每個鄉鎮有在地最獨特性的文化與旅遊特質,也成為地方創生與永續觀光發展的新亮點。     本書從台灣368個鄉鎮市區之中,找出十大經典小鎮類型魅力主題──   【宗教民俗觀光小鎮】東港(屏東)、內門(高雄)、萬巒(屏東)   【溫泉小鎮】礁溪(宜蘭)、關子嶺(台南)、新北投(台北)   【手藝小鎮】苑裡(苗栗)、西螺(雲林)   【魅力漁港小鎮】南方澳(宜蘭)、王功(彰化)、成功(台東)、豐濱(花蓮)   【茶香小鎮】坪林(台北)、貓空(新北)、満州(屏東)   【鐵路小鎮】集集(南投)、奮起湖(嘉義)、平溪

(新北)、 內灣(新竹)   【山城小鎮】旗山(高雄)、大溪(桃園)、林田山(花蓮)   【離島小鎮】馬公(澎湖)、小琉球(屏東)   【花卉小鎮】后里(台中)、 白河(台南)   【自然生態小鎮】池上(台東)、四草(台南)、茂林(高雄)、太麻里(台東)     30個精彩小鎮,擁有無可取代的觀光資源與特色,更進一步串聯國家推動的小鎮慢旅方式,以地方創生的軟實力,帶給讀者一種深度旅行與體驗的悠遊提案。 本書特色   1.繼十大觀光小城:大甲、大溪、北投、安平、金城、美濃、鹿港、集集、瑞芳、礁溪之後,台灣觀光局持續推動「2018年海灣旅遊年」、「2019年小鎮漫遊年」,一直到「2020年脊梁

山脈(國家風景區)旅遊年」。本企劃藉由與國際慢城觀光的接軌,找出每個鄉鎮在地最有獨特性的文化與旅遊特質,成為地方創生與永續觀光發展的亮點。   2.取材具有主題特色的小鎮,提供讀者有故事、有吸引力的深度體驗,感受當地的文化、生活與食物,讓台灣小鎮漫遊有不同的視野與風情。   3.本企劃以「宗教民俗觀光」、「溫泉」、「手藝」、「魅力漁港」、「茶香」、「鐵路」、「山城」、「離島」、「花卉」、「自然生態」等主題分類,選擇獨具特色的在地聚落,串聯國家推動的觀光小鎮景點,以小鎮地方創生的軟實力,提供讀者小鎮深度體驗與旅遊的提案。

蘭嶼旅遊雄獅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合作旅宿網站:https://funtour.tbroc.gov.tw/hotel
※ 補助申請入口:https://funtour.tbroc.gov.tw/customer_apply_page
※ 台灣觀巴網站:https://www.taiwantourbus.com.tw/C/tw/home
※ 補助遊樂園名單:雲仙樂園、野柳海洋世界、小人國主題樂園、六福村主題遊樂園、小叮噹科學主題樂園、西湖渡假村、香格里拉樂園、麗寶樂園、東勢林場遊樂區、九族文化村、泰雅渡假村、杉林溪森林生態渡假園區、劍湖山世界、頑皮世界、尖山埤江南渡假村、義大世界、8大森林園區、大路觀主題樂園、台東原生應用植物園、遠雄海洋公園、怡園渡假村、綠舞莊園日式主題樂園區。


我是Joe,我們分享旅遊相關資訊、個人生活與蘋果相關科技及教學為主軸,喜歡旅行與科技的你希望能夠與我一同探索新知事,歡迎大家一起討論與分享生活中的細節。

■【社群資訊】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YangJoeTW/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joe.0512/
Twitter:https://ppt.cc/fOIxrx

=============================================

■【使用設備】
相機:GoproHero7 Black、GoproHero6、iPhone11 Pro、iPhone11、LUMIX GH5、Sony ZV1
鏡頭:12-60mm F2.8-4.0
空拍機:DJI Mavic Air
穩定器:ZHIYUN Smooth-Q
剪輯軟體:Final Cut Pro、Motion、iMovie、LumaFusion

=============================================

■【合作邀約】
Joe Studio 工作室

聯絡人:Joe
E-mail:[email protected]

#振興國旅補助 #自由行補助 #一起遊台灣

詩意府城 – 臺南古蹟意象 蔡佳蓉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蘭嶼旅遊雄獅的問題,作者蔡佳蓉 這樣論述:

本論述以古蹟的意象呈現古蹟文化的歷史意義,進而認同自我與鄉土文化的內涵;以藝術創作來探討台灣臺南的歷史與古蹟建物的印象,將臺南在地文學與古蹟的故事融入在本文作品中,藉由作品的故事與觀者產生連結與共鳴。在文獻探討方面,透過文獻的蒐集將前輩藝術家、當代藝術家、文學家與臺南古蹟、地景、人文歷史及城市之間的相關作品以歷史脈絡來呈現。探討藝術家們創作的時空背景所傳達對於故鄉場景的記憶與感受,如何呈現在作品上並分析其形式內容。在藝術創作方面,溫故而知「新」,藉由藝術家對臺南古蹟、地景的畫作來溫故,進而轉換為自己的感知,重新建構「新」的元素,從中求變創新。透過創作讓作品與觀者產生時間與空間的對話,讓觀者在

觀看作品時,不是單向的「看」作品而已,而是讓觀著意識的參與建立在另一個意象的創作空間裡,是自己與自己在現在與過去交織的時空中互相對話與激盪。而「未來」也將由各形各色的「我們」拼貼而成,雖然充滿了未知,但也因此有著無窮的可能性。

後山有愛:臺東圖文創作

為了解決蘭嶼旅遊雄獅的問題,作者李賢文 這樣論述:

  閱讀本書,您將被光照,也看見光,是自然的更是靈性之光,自此靈魂不再幽悶,而甦醒復活;不再枯竭,而清涼自在;不再孤寂,而溫暖傳愛……   本書作者李賢文,為《雄獅美術》創刊人。1996年以〈結束是另一生機的啟端〉一文,結束雄獅月刊25年歷史。停刊後,他重拾畫筆,以初心返回年少時期,即熱愛的大自然寫生創作,用書法及水墨,取代了早年的油畫與水彩。2014年起,他因擔任臺東大學駐校藝術家之便,三年期間經常往返臺東,而有本書《後山有愛》──臺東的「山川大地」、「草木蟲魚」以及「人文迴光」之圖文創作。   李賢文在近不踰矩之年,一一走訪臺灣東部的崇山峻嶺與壯麗海洋,在自然之光與人性之輝的啟示下,所

彩墨出的金色曙光、天光雲影、海上飛虹、螢光如織,以及陽光下稻田間所反射出的綠光等,卻是如此的溫柔、和諧、靜謐與雋永。他所繪的不僅僅是表象的自然風光,更是以哲思的靈眸、文學的彩筆,在不斷自我的默想與淨化中,所繪出人人心中所嚮往的清曠淨土。   謙卑的他在書中說:「在海之畔,我們看見波瀾,在山之崖,我們仰望山林,在山與海的交接處,我們學習安靜與謙卑。」在〈聖光‧整日仰望〉一件中,他歌詠天地無私的愛,彩墨一棵造型高雅的大樹,佇立於東海岸的山頭,終日仰望,像是擎舉狀如手臂的樹枝,讚頌上帝的慈悲之愛──不求回報與無間斷地賜光與降雨。他在畫作上題寫喬伊斯‧基爾默的樹歌:「這樹,整日仰望上帝,高舉枝葉茂密

的手臂禱告。」並有感地說:「草木有靈,向光而生;天地有情,光照萬物。」   在〈淚光‧天使的眼淚〉、〈後山傳愛——臺東東河天主堂〉、〈有光的所在〉與〈復活──公東高工聖堂鐵雕〉等作中,李賢文傾訴早年西洋傳教士離鄉來臺,深入後山傳教的奉獻之愛,他們犠牲受難的精神,為世間人心,點燃愛的光明。他說:「一座教堂,就是一座聖殿。一支十字架,就是一座永明的燈塔。青山碧海間,那點點燈火,點燃出早期西方教會在臺灣偏鄉的不滅之愛以及後山傳奇……」    作者簡介 李賢文   1947年生於臺北市。   1964年,師大附中寫生會創始會員,並擔任首任會長。   1971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同年創辦《雄獅美

術》月刊。   1972年成立雄獅圖書公司,擔任發行人。1986年應美國在臺協會邀請,赴美訪問一個月。1996年《雄獅美術》停刊,遷居中壢,以書畫自修。   2012年起分別在中央大學藝文中心、政大藝文中心與臺北藝境畫廊舉行水墨個展。著有《人間清曠》、《美的軌跡》、《文山春秋》與《後山有愛》。   2013年《人間清曠》獲金鼎獎。   2017年應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舉行個展。   推薦 殊途同歸………………嚴長壽 序文 自然‧生命‧光照後山………………林永發 序文 藝術文化之旅──對這塊土地,深厚綿長的愛………………封德屏 序文《後山有愛》是一個開頭………………趙川明

評論 東海岸‧一個人‧天氣晴──記李賢文水墨行旅展及其人文采風………………白適銘                                                   第一章:光之道上──山川大地 1.日光‧金丸乍現 2.綠光‧天堂之路 3.星光‧金星合月 4.銀光‧光之道 5.雲光‧如夢如幻 6.波光‧白浪吟 7.月光‧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8.虹光‧虹飛天外 9.淚光‧天使的眼淚   第二章:萬物劇場——草木蟲魚 1.後山桃花源 2.金灑海雁 3.風雲有鳥路 4.舞台 5.倩侶 6.螢光如織‧螢光如流 7.聖光‧整日仰望 8.山迴路轉尋油杉 9.迭宕起伏探牛樟   第三章

:後山有愛——人文迴光 1.後山傳愛——臺東東河天主堂 2.有光的所在 3.利稻曙色 4.歸途 5.都蘭‧海岸‧美麗灣 6.守護——哈古的卑南三尊 7.永不低頭的仰望——都蘭鼻上的阿才之柱 8.日出‧勇士‧飛魚祭 9.復活——公東高工聖堂鐵雕   推薦 殊途同歸    早在四十多年前,賢文兄開風氣之先,創辦了《雄獅美術》,堅毅地為台灣打造獨樹一幟的美學教育與論述平台,進而催生了一整個世代的文藝啓蒙。   如今,他窮一生之所愛,或畫或書,細數花東的美景人文,摩寫出當下無盡的感動。   何其有幸,我們殊途而同歸,以不同的方式,愛上了臺灣這片最後的淨土。   文/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

會董事長) 序文(一) 自然.生命.光照後山   「林老師,海上生明月的時候,記得打電話告訴我。我一定會搭飛機下去臺東!」居於北部的賢文老師總是渴望欣賞臺東日月山海之美,聽海濤賞月影,看日出沐晨曦。反觀我這土生土長的臺東人,置身於純樸的自然景物中,日復一日,卻未必能細細品味其中幻化之美。幸而賢文老師每次來臺東參與活動或發表演講,總不忘約我同行,在行程中藉由寫生、對談,喚醒我對大自然更敏銳的感覺,也激發我的創作動力。謝謝他!   猶記得民國91年我擔任文化局長,當時徐慶元縣長交代我說:「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是有品味,對臺灣美術發展很重要的人!你要多和他接觸、學習,對你推動文化工作會很有幫

助。」所以在文化局長任內四年,多次邀請賢文老師參與都蘭山藝術節、海上寫生,以及蘭嶼、綠島的采風活動。我們一同在蘭嶼寫生,參與達悟耆老飛魚季。他的學養豐富,待人謙恭,於我的請益無不傾囊相授,讓我獲益匪淺。民國98年起,在我擔任臺東生活美學館館長四年期間,又陸續參與「美的一分鐘」、綠島人權藝術季「藝域火燒島」的創作展覽、「富春山居論壇──水墨.文創.觀光」活動。103年獲邀擔任臺東大學駐校藝術家,長住臺東近半年時間,走訪山巔海涯,以「光」為主題探訪東部的美,化為畫筆下的每一幅風光。   王羲之蘭亭詩:「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寥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賢文老師行走東海岸,登上都蘭山,時有王羲之這種天人遇合之感。望著遼闊的海濱,海岸綿延,欣賞波濤起伏翻騰、浪花滾動激濺的情景,常常引起視覺上的震撼與感動,進而開啟人生種種境界的遐思與讚嘆。賢文老師一興起這種感動,就提筆寫生創作。因為看過,感受過,思考過,所以他的筆下不是即興的抒情或是狂筆的發洩,而是非常縝密嚴謹的構圖。透過細筆的描繪,總希望能捕捉大自然那種細緻的變化與巧妙的筆墨結構。猶如創作東海岸的〈白浪吟〉畫作,不但能讓我們慢慢品味山海光的變化,也畫出我們沒有見到的臺東風貌。   不論是海上波光、天上雲光或是利嘉林道的螢光、利稻的曙光、天堂路的綠光、公東教堂的天光,如其所言:「光的存在感

,是經由光所投射出的影像,遮覆出的陰影,乃至於從萬事萬物種種形態樣貌中,去具體感受,真實聯結到光的存在與真實。」透過他鉅細靡遺的文字描述與筆墨皴擦渲染,捕捉了自然光影的幻化,剎那間美的影像。像一道天光射進心靈,折射出藝術至真、至善、至美的本質,賢文老師的心靈與臺東山海土地自然而然的相融在一起。也因為如此的創作經驗,他的每一幅水墨畫都有特別的意義和敘說的故事。   賢文老師更是一位人道主義的關懷者,當他看到中央山脈千年牛樟被盜採,八八風災後整個嘉蘭村被大水沖毀,很多人無家可歸,藝術工作者阿才之死,公東教堂的安全等新聞,都讓他內心激起很大的衝擊,而親臨採訪。因此完成了〈迭宕起伏探牛樟〉、〈永不低

頭的仰望──都蘭鼻上的阿才之柱〉、〈復活──公東高工聖堂鐵雕〉等創作。這些作品都印證藝術來自於生活,來自歷史和社會。   多年來臺灣的藝術發展,因為藝術市場的改變、多元媒材的興起、現代藝術的挑戰,使得大家對傳統水墨藝術的表現方式與價值有些懷疑。然而當我們欣賞了賢文老師創作的歷程和態度,大概可以證明用最簡單的筆墨,師法自然,貼近土地,關懷社會,尋找自我的人文表達方式,一樣可以創作出有藝術價值與時代性的水墨作品;而非移植西方的創作形式與觀念,用一些驚人的技巧,憑藉抽象的符號塗鴉揮灑,或作數位拼湊,才能創作出優質的作品。   賢文老師的水墨作品也說明了:在地化才能國際化,認識自己才能認識世界,自

我認同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同。他的水墨作品,每一幅都是透過自然,融入自我生命所完成的,好像是自然而然從臺灣這塊土地生長出來的,特別值得我們珍惜。他的作品就像一道道光,照亮後山,帶來溫暖帶來愛!   文/林永發(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序文(二) 藝術文化之旅──對這塊土地,深厚綿長的愛   時空際遇,認識李賢文,有跡可循。此外,似乎又因為多了一些心理層面的支持與認同。   愛「美」是人的天性,親炙並深入「美術」殿堂,則需要更多的熱切渴望和更高的藝術天分,我二者俱缺。年輕時喜愛閱讀《雄獅美術》,是把它看做一本人文藝術的優質雜誌,因為不僅刊載了許多文學作品,又可補強我一些美學藝

術方面專業的不足。   1996年9月《雄獅美術》停刊,美術界一片譁然,當時的我只是單純的惋惜不捨,沒有太多的深究探討。   終於,2010年,初識李賢文,在《文訊》一系列「資深人文出版社」專訪中,賢文兄有機會話說從頭,當初如何起心動念、一路堅持的歷程。為了維持雜誌營運,雄獅圖書、雄獅畫班相繼誕生,卻在財務狀況還能維持時,主動將《雄獅美術》停刊。其中思維的變化轉折,使得多年在現實與理想衝突中,努力想達到平衡,卻經常受挫的我,腦海中有時也會閃現借鏡參考的類似念頭。   我一直記得這篇專訪的標題,是引用賢文兄在〈停刊辭〉裡的一句話:「結束往往是另一生機的啟端」。我心想,他以澹然的語氣消散停刊

的悲壯及感傷,理性面對現實,這樣的步調與節奏,應該是預告著人生另一幅瑰麗的風景,已在幕後醞釀籌畫,準備換場推出。   數年後再碰面,他氣色甚佳聊起近況,正要開展臺東寫生的計畫。啊,臺東!惟願長住,此生卻恐無緣實踐的「美麗淨土」!逐夢築夢,多少人宿願待償,遂約稿在《文訊》刊出。賢文兄將專欄名稱訂為「光之道」,從2015年元月開始,他用色彩和文采,逐期引領大家與他漫步同遊臺東,觀賞水色山光、人文風光。   賢文每月發表一幅畫作,搭配五、六百字短文。我們以16開,相對兩頁來設計編排,對長期以文字為主的《文訊》來說,這也是最特殊、最搶眼的專欄了。也許是人生歷練,賢文的作品和一般純粹畫家或旅遊作家大

有不同,也大異其趣。從選擇題材、審視角度、詮釋意涵,都透露出他獨特的美學觀、人生觀。不論先看畫作或先讀文字,都會因二者的呼應融合,加深對他作品欣賞的認知感受。   避開人群喧嘩,在臺東靜默的陵地、山谷與海岸,獨自旅行寫生,要有一定的外在條件和心理素質。體健,會開車,有GPS導航,只是基本要求;一個人度過白晝與黑夜的交替,在黎明前最深的夜色裡,冷冽的空氣中,窺視大地蒼茫、萬籟俱寂,更需要一種接納享受全然孤獨的勇氣吧。   自然生態,天然美景,不是李賢文注視的唯一焦點。亙古的山川河嶽,發出冷豔的清光,唯有溫暖的話語,無私的至愛,才能真正打動人心。李賢文用他獨特的視角,尋幽訪勝的心境,呈現對這塊

土地的愛及期待。   因此有了〈山迴路轉尋油杉〉、〈迭宕起伏探牛樟〉縱式直幅的作品,他以圖像敘事的方式,從畫幅的底端出發,象徵時間的縱軸,一路向上開展,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以汽車、人物的反覆出現,述說旅程的故事,也帶著讀者向山之深處探索。   畫作中,現代人物與當下議題聚面對頭,交叉辯證,這樣的布局,像是劇場的舞台,顯現李賢文的旅遊寫生,就不只是一次驚奇的藝術之旅,也是思索人與天地萬物間關係、責任的文化之旅。   賢文用文字協助畫作,讓圖與文融為一體,又各自乘載它的責任,並散發出應有的光彩。   在他走訪東海岸,遍歷高山大海的二十幾幅畫作中,最常出現的文字、圖像是教堂及十字架。每座教堂都

像是光明的燈塔,照見西方教會在台灣偏鄉的貢獻,以及那些不絕如縷的後山傳奇。   此外,賢文用虔敬的色彩與筆法,紀錄原住民朋友動人的故事,無渲染與激情,有的是理解與尊重。   〈守護──哈古的卑南三尊〉、〈永不低頭的仰望──都蘭鼻上的阿才之柱〉,記載著李賢文多次的走訪,親近及細觀臺東的朋友。卑南族雕刻家哈古,一點一滴的為部落文化的繼承奠立基石;劇場阿才,為捍衛都蘭海岸抗拒開發案,投身大海,以死明諫,族人為他矗立起的漂流木,孤單立在岬邊,無聲吶喊;飛魚季到來,達悟族子民奮力拉起拼板舟的身影,赭色的皮膚,澄色的太陽,藍色的海洋……。   因此,這是李賢文的畫家之筆,也是他的哲人之思;從臺東出發

的27幅畫,細緻展現一個藝術家,一位文化人,對台灣這塊土地,深厚綿長的愛。   文/封德屏(《文訊》雜誌總編輯) 日光‧金丸乍現暗夜中, 一支看不見的利刃, 悄然無聲地, 由下而上, 挑出一道裂口。這裂口,承受不住背後巨大的能量,遂而由線而縫而終於炸出一整道光的烈焰,點燃漫天風雲。原來劃破漫漫長夜的,不是喧囂,不是爭戰,更不是霓虹,而是黎明時分,乍現在地平線盡頭的破曉之光。當四周暗黑中,漸層般染上淡淡的色暈,巨大火熱的太陽,已躍躍欲升,隱藏在薄薄的夜幕之後,等待破曉瞬間的一揭。二〇一四年,我在臺東海岸,以淡墨為廓,金、藍為底,寫下「金丸乍現」一圖。那輝煌烈日,如金丸跳出,剎那點燃整片海面火光

粼粼,激濺出金色熔漿,令人無法逼視。而近太陽初升處,有灰色墜雲,如巨鵬含翼,一點一滴,被強大的太陽燒熔,沒入海中,消失無形。在臺灣,每年一月一日,第一道光就照臨在東海岸的臺東。人們以神聖之心,節慶之儀去擁抱這一道來自太平洋的日出之光,卻漠然無視生命中每一天都可以交會的第一道光。甚至從未親見太陽是如何「射出」、「躍出」、「跳出」黑暗的天地。重新啟程,再次翻頁,讓每一天,都是第一天;願每一次日出,都是獨一無二的第一道光。淚光‧天使的眼淚登山界近年來情有獨鍾的山中傳奇「天使的眼淚」,指的是位於臺東縣西邊海端鄉,高3311公尺的高山湖泊嘉明湖。嘉明湖因位處高山深境,人跡罕至,再加上湖水湛藍透亮,有如明

珠,故登山人士,驚之歎之,深愛有加,美其名為「天使的眼淚」,一方面嚮往湖水的高潔清澈,再方面追慕居高臨下的天國疆域。來去臺東這些年,遍走海岸山陸,都無緣探訪此湖。二〇一五年,因緣際會,得空拍攝影家張大川先生慨然分享嘉明湖及鄰近山系圖,一見即滿懷畫興,遂以水墨及淡影,畫出心中的天使眼淚。

臺灣原住民族節慶祭典的保存與應用: 以阿美族、賽夏族、達悟族為例

為了解決蘭嶼旅遊雄獅的問題,作者黃靜惠 這樣論述:

本研究基於世界各國對於原住民族文化的逐漸重視與善待,尤其是對於原住民族中弱小的族群,更應特別予以保障並促進其發展。有鑒於此本論文將臺灣原住民中的阿美族、賽夏族與達悟族三個族群的節慶祭典文化作為研究之主題。本文從上述三個族群文化中探索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祭典由來與傳說,並且在祭典文化的展現上,試圖闡述原住民族文化保存、受到文創產業的洗禮與觀光政策的興起之後,如何喚起大眾正視少數原住民族的文化保存與延續,如何保障與尊重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讓他們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環境中,持續成長同時也保有自己族群的特有文化。本研究透過闡述三個族群的重要祭典與傳說故事、文獻回顧、理論探討、學者專家看法,以及本研究

的深度田野調查等方法,並從文化產業和祭典文化的角度分析三個族群在未來的文化延續與保存,相關的直屬管轄單位與政府部門,是不是仍有不足之處?還有甚麼缺漏可以讓少數的原住民族文化可以在文明的洪流沖刷下,持續保有小眾族群的特有傳統,並受到大眾的支持與尊重。本文總共八個章節,最後為本研究之建議,除了研究心得之外,由於無法長期觀察了解及參與原住民族的生活,也因為三個族群的生活領域相當廣泛,祭典的時間點也各自不同,無法更深入的探索,未來只要有機會當更加深入與細緻探索原住民族的生活模式與傳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