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行為藝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當代行為藝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翱翔的大冠鷲: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演講與論述 和霍少霞的 中國行為藝術:身體與場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歷劫餘生唯人體?行為藝術的新轉化、歷史及相關機構|2014 ...也說明:儘管相關發展的論著仍然處於萌芽階段,這個現象已孕育出好些當代最有力量的作品,這些作品有力地反映著數十年來知識產權的主要方向以及世上種種變遷。近年,舞蹈和行為藝術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田園城市 和藝術家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李錦明所指導 洪孟婷的 一段延緩回憶的旅程-洪孟婷創作自述 (2017),提出當代行為藝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延緩、回憶。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美術學系 吳超然所指導 鄭薇的 1983-1995台灣行為藝術的延續與轉向 (2017),提出因為有 戒嚴、解嚴、行為藝術、社會病者、反文化、噪音音樂的重點而找出了 當代行為藝術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國「行為藝術」先行者-隱居台灣的當代藝術家王蓬則補充:中國「行為藝術」先行者-隱居台灣的當代藝術家王蓬 ... 但此後他開始在媒材方面做大幅度的更新,從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到攝影、多媒體、錄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當代行為藝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翱翔的大冠鷲: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演講與論述

為了解決當代行為藝術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趙慧琳 Chao Hui-Lin   伊祐.噶照  Iyo Kacaw   林介文 Labay Eyong   東冬.侯温 Dondon Hounwn   瓦旦.塢瑪 Watan Wuma   彼勇.依斯瑪哈單 Biung Ismahasan   撒可努.亞榮隆 Sakinu Ahronglong   饒愛琴 Rao Aiqin   達卡鬧.魯魯安 Dakanow Luluan   2003年,藝評人許瀞月來到都蘭,靠著一張紙條上的電話,開啟了探訪在地原住民創作者之旅。這些連結土地意識、部落認同的作品充滿原創力,令她一再往返臺北、花蓮與臺東,甚至曾待在港口部落學習族語,就為了更認識這

些創作。     十五年後,任教於臺北市立大學的許瀞月,邀請原住民藝術、文學與音樂界中,具代表性的十位菁英到視覺藝術系演講,並將其中九位的精彩內容精縮收錄於本演講集中。這包括了──     以行為藝術表達社會文化行動的瓦旦.塢瑪;講述東海岸環境公共議題與抗爭事件的饒愛琴;從祖母的衣櫃與織物挖掘出家族故事的林介文;彷彿理解魚群語言、以作品呈現海洋民族觀點的伊佑.噶照;多年來為部落發聲、發表長篇小說《大肚城歸來》的趙慧琳;以《山豬、飛鼠、撒可努》享譽國際、創辦「獵人學校」的撒可努;活躍於國際的當代藝術策展人彼勇.依斯瑪哈單博士;身兼部落巫醫與藝術家的東冬.侯溫;名字意為「大冠鷲」的唱作人達卡鬧⋯⋯

  本書不僅匯聚了多樣性思維,也在傳統與創新、變與不變之間,找到節點。期許能以此拓展讀者對當代原住民藝術的視野與想像。 名人推薦   王嵩山|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   白適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兼主任   弗耐.瓦旦|泰雅族文化調查研究與紀錄片導演   姜樂靜|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得主   黃明川|獨立紀錄片導演   魯碧.司瓦那|阿美族藝術家   賴瑞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共同推薦(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當代行為藝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Opening reception of #LOBSTERLAND : Philip Colbert Solo Exhibition✨
🗽#當代普普藝術 大師 #PhilipColbert 的 #龍蝦樂園 個展開幕酒會🥂
🦞Philip Colbert獲喻為普普教父 #AndyWarhol 的教子
💫國際知名品牌如勞力士(#Rolex)、萬寶龍(#Montblanc)、#ChristianLouboutin 及 #COMMEdesGARÇONS 等亦曾邀請Philip Colbert聯名合作👍🏻
🦞Philip Colbert透過另一個自我「 #龍蝦 」來敘述流行文化的當代藝術理論,同時融匯古典大師的繪畫風格,致力探索數碼文化模式及其與深層藝術歷史對話的關係🗿
這次展示大型狩獵畫作及雕塑作品,也回應流行文化中過度充斥圖像的風氣👾
將這種忽視圖像和風格的行為轉化成具象徵主義和諷刺意味的狂熱流行文化🎭

一段延緩回憶的旅程-洪孟婷創作自述

為了解決當代行為藝術的問題,作者洪孟婷 這樣論述:

這篇論文主要談的是在成長、變遷快速而又大量改變的社會下,許多人事物在完成目標道路上,講求都是越快速越好。因為生活中有太多資訊要等著我們去吸收,但這樣的資訊爆炸下,超出負荷的我們,產生了類似電腦的延遲(lag)狀態。而這樣的狀態在我們日常中,就會試圖找出喘息的空間跟時間,讓自己的速度延緩下來。 我生命的歷程中,觀察到了延緩的現象,藉由自身的故事說明了許多心理的改變,當我在檢視自己的創作中,也看到了自己從開始接觸藝術的開端,乃至現在的創作狀態都是有那一連串的關聯性。延緩回憶是我在反思過往自己的方式,我藉由不斷地將時間、空間阻擋下來,時間才會緩慢地進行,讓我也可以看到自己在小時候對待世界的方

式跟態度,而這樣延緩的時間空間裡,也讓許多生活中的物質都產生了溫度性。 所以,延緩回憶,彷彿是讓我跟這趟旅程做一個完整的回顧,讓我在過去、現在、未來,在這樣延緩下的觀看方式,事物都有不同樣的感受角度。

中國行為藝術:身體與場域

為了解決當代行為藝術的問題,作者霍少霞 這樣論述:

  本書研究20世紀80年代中以來的中國當代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的發展軌跡,對於藝術家們用身體語言來表達思想的做法,最常用的術語叫「行為藝術」。   目的是深入研究藝術家們的身體在中國行為藝術中所起的具體作用。探討身體與場域的關係,展示中國行為藝術的發展過程,比較相類似的行為藝術作品的內容和身體語言,主要涉及肖魯、吳山專、舒陽、潘星磊、宋永平、艾未未、張洹、楊志超、朱發東、李暐、蒼鑫、高氏兄弟、展望、何雲昌、李海兵、羅子丹、孔永謙、林一林、王衛、宋冬、邱志傑、尹秀珍、王晉、楊曦、鄭連傑、王楚禹、劉瑾、肖雄、琴嘎、劉韡、石青、張慧、烏爾善及聯合現場的作品。   本書焦點

是探討中國行為藝術家的角色與身體之間的衝突,這是個人的,也是社會文化的,甚或是政治的,可見藝術家用身體來表達思想的形式,已與中國同時期的其他藝術形式一起發展提升,展示了中國行為藝術的發展歷程。 作者簡介 霍少霞 1998年 香港大學文學士2002年 香港大學哲學碩士2008年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研究範疇是中國當代藝術。2002年 ~ 2004年 擔任香港藝術資料庫項目統籌和香港藝術學院藝術史科兼職導師2007年 出版《星星藝術家:中國當代藝術的先鋒(1979─2000)》(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年 擔任香港大學藝術系和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兼職講師2010年 擔任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

育中心藝術講師

1983-1995台灣行為藝術的延續與轉向

為了解決當代行為藝術的問題,作者鄭薇 這樣論述:

台灣行為藝術在1980年代因威權批判與社會造反而生成,此時期行為藝術家以一種「社會病者」的姿態展演於都市街頭、海邊岩岸、邊陲島嶼、公部門機構、藝術祭之中,而如此堅毅於脫離體制的社會批判力量,卻也在戒嚴消退後的1990年代逐漸式微。本研究以1987年台灣解嚴作為梳理台灣行為藝術發展的時間座標,試圖探討台灣1980到90年代以社會造反為目地的行為藝術家,如何透過身體力行的方式實踐其社會批判工作。另外,本研究亦同時分析1980與1990年代行為藝術家,兩個世代之間看待社會批判的態度有何相同與相異之處。而本研究最後試圖探討,解嚴後社會環境與都市空間型態的改變,造成台灣行為藝術在發展上有何影響。關鍵詞

:戒嚴、解嚴、行為藝術、社會病者、反文化、噪音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