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除毛膏毛會變粗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用除毛膏毛會變粗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池上文雄,加藤光敏,河野博,三浦理代,山本謙治,池上文雄,樫村亞希子,加藤智弘,川俣貴一,松田早苗寫的 日本NHK年度暢銷雙套書【二冊套書】(來自日本NHK 打造健康身體的食材大全+來自日本NHK 從日常飲食調理體質的身體大全全彩圖解) 和鋤見的 漫畫科普冷知識王(1~4)套書(共四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怎麼除毛才不會變粗?3張毛髮細節圖帶你了解!也說明:使用 正確且專業的拔除式除毛後,毛髮狀態會重新生長,大約可以維持3-4週,而且比較不會有又粗又黑的毛髮產生! 運用雷射除毛後的毛髮狀態. 使用雷射除毛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舟文化 和碁峰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 呂芳上、張哲嘉所指導 皮國立的 當中醫臟腑生理遇上西醫解剖形質─唐宗海(1851─1897)的中西醫折衷身體觀析論 (2003),提出用除毛膏毛會變粗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臟腑、解剖、唐宗海、中醫、中西醫融合、中西醫匯通、近代醫學、中西醫。

最後網站脫毛膏會讓毛髮變粗、變多嗎? - 壹讀則補充:很多人多會覺得使用脫毛膏後,感覺毛髮變粗、變多了,其實並非如此。專家解釋,脫毛膏只對皮膚外的毛干有效,殘留的毛干因為橫切面的緣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用除毛膏毛會變粗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本NHK年度暢銷雙套書【二冊套書】(來自日本NHK 打造健康身體的食材大全+來自日本NHK 從日常飲食調理體質的身體大全全彩圖解)

為了解決用除毛膏毛會變粗嗎的問題,作者池上文雄,加藤光敏,河野博,三浦理代,山本謙治,池上文雄,樫村亞希子,加藤智弘,川俣貴一,松田早苗 這樣論述:

◤ BOOK 1來自日本NHK 打造健康身體的食材大全◢ 最具公信力的日本放送協會,《NHK今日料理》月刊60週年紀念大作, 完整收錄超過1000種食材&營養素情報!知識滿載,健康滿點!     ★ 日本知名營養師、藥劑師、醫學、農學博士、飲食記者聯手出擊。   ★ 全彩印刷、條目清晰、快速易查,現代家庭必備的食材百科!   ★ 從蔬菜、水果、穀物.豆類、肉.蛋.乳製品、海鮮……無所不包。   ★ 完整介紹食材選購、保存法、營養素等,讀完不禁驚呼:「原來如此!」   ★ 超值附錄食材產季、烹調搭配法、對症功效、保健專欄,一冊就讀懂!     一日三餐是日常所需,但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  

 每次外食前,你是否留意過,店家究竟使用了何種食材?   偶爾自己煮,除了比量、比價、比新鮮之外,你還能如何選購?     購買生鮮蔬果,你可曾好奇高麗菜、番茄等,究竟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上館子吃牛排,沙朗、菲力、肋眼是指哪些部位?何以價差會這麼大?   晚餐想吃魚,但你分得出青背魚、紅肉魚、白肉魚的差別嗎?   想降低精緻澱粉攝取,主食中的大麥與白米比例怎樣搭配最健康?     本書由全日本最具公信力的NHK出版策畫,   更是《NHK今日料理》月刊創刊60週年紀念大作;   聯合知名營養師、藥劑師、醫學、農學博士、飲食記者等權威,   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告訴你每天吃下肚的食物,究竟藏有

什麼祕密?   以及各類食材該怎麼選購、烹煮、保存,才能吃得美味又健康?     自古有云:「醫食同源」,意即食物本身就擁有改變身體的能力,   人吃下了什麼,就會逐步決定身體的樣貌。   想要延命養壽,除了培養良好的生活型態,日常飲食更是重要關鍵,   只要掌握基礎知識,任何人都能攝取均衡的營養、打造健康的身體。     下列這些關於生活中常見食材的大哉問,你能清楚回答嗎?     ▍番茄也能當藥材?而且風味越酸,藥效越好?為什麼?   ▍被公認為美容聖品的小黃瓜,熟食的功效竟比生吃還強?   ▍毛豆竟有類似女性賀爾蒙的激素,可回春、抗氧化、預防骨質疏鬆?   ▍奇異果有助肉類消化,但怎麼吃

最營養?答案令人大呼意外!   ▍西瓜籽竟然有助降低膽固醇?東南亞地區還會特地煎來吃?    ▍牡丹、楓葉、櫻花……竟是日料點餐時的肉類暗語?   ▍雞肉好吃與否竟有方程式可循?最大關鍵在於飼養期?   ▍為何「熟成牛肉」比一般牛肉還好吃?兩者原來差在這裡!   ▍鮪魚罐頭裡竟然沒有鮪魚?那……裡頭裝的是什麼?   ▍常用於火鍋湯頭的昆布,為何會被日本人當成訂婚賀禮?   ▍埃及豔后的養顏絕招竟是芝麻?除了內服還能外用?   ▍風行日本的萬用鹽麴,在家就能輕鬆做,原料200g,夠你用兩週!     ◤ BOOK 2來自日本NHK 從日常飲食調理體質的身體大全全彩圖解◢     日本最具公信力的

NHK精心策畫   「零赤字」最高人體健康目標達成計畫   召集日本知名醫師、藥學博士、營養師聯手編纂   以「營養醫學」為根基,結合全方位的「居家護理自療法」   精準對策易懂易學,適合各種體質,忙人懶人都能輕鬆上手     ●日本知名醫師、藥學博士、營養師聯手打造,最具公信力的健康大百科。   ●身體機能、常見症狀完全圖解,迅速找出身體不適的可能原因和因應方法。   ●最符合現代人需求的整合醫學,西醫健檢、中醫診斷、漢方藥草同時參照。   ●130道美味食譜,步驟簡便不麻煩,懶人和新手都能輕鬆上菜。     ■ 身體結構與小零件,能養護、訓練到多強大?   沒看過這本書,別說你了解自己的身

體!     本書堪稱史上資訊最完整、解說最詳實、療法最全方位的身體自我護理指南,大量圖片清楚講述人體的每一個結構、臟器、神經和血管網絡,以及肉眼看不見的各種體內運作機轉、人體與外在環境的感應與交遞,讓我們對自己的身體能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專業醫師、藥學博士和營養學家等權威專家,對每一處人體部位都提出相應的食療補養建議、常見疾病徵兆的觀測、健康檢查的數值提醒;對於輕微不適感、未病階段的小病痛鼓勵大家積極自療,多種配套方法如中醫漢方、微汗運動、穴位按摩、適當藥品與保養品的輔助等,讓各種體質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保護與建設方案,養出復元快速、不易生病的好體質。     人體醫學尚未落

實於科普通識,多數人對自己的身體其實認識很少,除了顯見的肌骨結構和臟腑器官,其實還有許多精巧的零件和運轉機制牽動著健康,身體處處充滿奧妙,隱藏著健康密碼,一起來看看你了解多少:     ☉「晨型人」或「夜貓子」由基因決定?   生理時鐘位於腦部的下視丘,而控制這個生理時鐘的基因數量,會決定你是「晨型人」或「夜貓子」。然而生理時鐘也是可以被馴化的,經由生活習慣的改變,你可以把目前不太健康的作息調整過來,早睡早起、睡好睡飽是比較健康的作法。     ☉女性為什麼比男性容易便祕?   女性普遍來說腹肌力較差,大腸推擠糞便的力道較弱。尤其女性在生理前或懷孕初期特別容易便祕,因為黃體荷爾蒙發出指令,讓水

分或鹽分留在體內,腸壁吸收水分後,糞便就會變硬。可藉由攝取足量纖維質、多喝水和加強腹部運動來改善。     ☉睡到一半為何會「鬼壓床」?   壓力大、不規律的生活或時差等,都是「鬼壓床」的主因。鬼壓床是人體睡覺時動眼期出現「睡眠麻痺」的現象,因脊髓神經受到壓迫,肌肉動不了,身體才無法移動,睡覺前要先讓自己好好放鬆再上床。     書中還有許多有趣的知識點,例如:你知道什麼是「幽靈血管」?肚子咕咕就是餓了嗎?唾液能夠治療蛀牙?大腦裡藏著麻醉劑?人體還有「另一個胃」?「耳石」脫落是掉到哪裡了?喉嚨也有味蕾?「肝累了」你有感覺到嗎?……豐富精彩的重要人體冷知識,絕對讓你大開眼界,讀完本書,保證你從吸

進一口氣到放出一個屁,不管是這裡痠還是那裡痛,都會感到安心有靠,豁然開朗:「哇,原來身體是這樣運作的 !」「我知道可以用○○方法來舒緩身體。」     [健康御守]身體再小的環節,都可能是健康的破口。     ■ 做自己的健康管理師   超前養護:體力、自癒力、免疫力一次備齊     本書提出四大類實用有效的健康知識應援,並由專家一一詳解,破除各種流傳的迷思懸念,讓你從此能聽得懂、看得出、感覺得到自己的身體正在發出的吶喊和求救訊號:     1. 好吃有效的專業營養療法   抗病、抗老、抗憂鬱,打造不生病體質!完美打底   九成疾病是吃出來的,吃對食物比吃飽更重要。本書由日本知名營養師對人體各

部結構提出專屬的營養建議,也對現代人常見通病如:肥胖、三高、過敏、貧血、失智、憂鬱症、手腳冰冷、骨質疏鬆、肌肉量缺乏等現象,精心設計了 130 道步驟簡單、新手也能輕鬆上菜的營養食譜。     ☉節食要以「減少體脂肪」為目標,而非「減少體重」   每餐應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與膳食纖維,盡量將醣類食物換成不易讓血糖上升的食物,例如把白飯換成糙米或雜糧飯,巧克力等甜食換成地瓜。     ☉預防3C惡視力,舒緩眼睛疲勞的食材救星   除了適當控制使用電子產品和凝視螢幕的時間,可多攝取富含花青素的藍莓、黑莓果、桑葚、黑豆,富含類胡蘿蔔素或維生素A的胡蘿蔔、青花椰菜、油菜、鰻魚、豬肝,富含葉黃素的甜玉米

、金盞花,這些都是保護眼睛的好食材。     ☉強化肝功能、避免便祕,牛蒡和蒲公英茶可幫忙   牛蒡以「膳食纖維寶庫」聞名,除了可清炒、煮湯,也有做成乾燥牛蒡茶的產品,方便隨時飲用,也可攝取到菊糖和黏液成分。蒲公英根製作的茶包也含菊糖或黏液成分,跟牛蒡一樣可以緩瀉,還能改善肝功能。     [健康御守]以健康為基礎的美味,才是最好的食物。     2. 「微汗運動」與「內臟按摩」   瘦身、健身其實不用那麼累!活血排廢   善用呼吸、按摩、穴道按壓的正確技巧,顧健康很簡單!想要擁有好氣色、好體力、甩掉皮下肥油和內臟脂肪,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做一些和緩運動,產生漸進式的燃脂效果,微微流汗、一點點喘,

就能達到促進血循、訓練肌力和瘦身的效果,書中推薦走路、健行、登梯、拉筋、伸展操、瑜珈、折返跑、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很容易實踐的運動,另外還可以幫內臟做按摩,透過腹式呼吸、靜坐調息、身體按摩、穴位按壓,就有很好的排毒、順氣、舒緩神經、活絡血循的效果。樂於去做,能堅持得下去,就是對你效果最好的運動。     ☉按摩臉部,刺激唾液分泌   唾液不但可保護口腔黏膜、沖刷食物殘渣,還能抑制口腔細菌增殖,是預防牙周病、口內炎、口腔潰爛最初的防護武器。但隨著年齡增長,人的唾液腺分泌唾液的能力會變差,可藉由兩頰輕柔的按摩來刺激唾液分泌。另外表情肌的訓練法也可以多多練習,能讓你更容光煥發,顏值加分。     

☉刺激穴位,增強免疫力   若身體出現違和感,相關的穴位也會加以反映,像是出現皮膚失去彈性、皮膚觸感變硬或一壓就痛等症狀,刺激相對應的穴位可促進氣的流通,改善不適感。本書推薦37個身體重要穴位點,如治療頭痛的百會穴、改善胃痛的率谷穴、放鬆肩頸僵硬的眼點穴、改善眼睛各種症狀和舒緩緊張不安的攢竹穴、心悸胸悶時可以按壓舒緩的內關穴、雙腳浮腫可多多按壓的三陰交穴位等。     ☉活化腸道,要常做腹式呼吸   腹部是人體免疫力重鎮,也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區。腸道的活動,要靠腹肌運動或橫膈膜上下移動才會活絡。要改善腸道環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做腹式呼吸,不要急著算次數,深而緩速的吐納才有健康效果。     

[健康御守]柔和乃長壽之道,不用過度重訓並避免運動傷害。     3. 「中醫漢方」與「自療調理」   不適感癥兆與對應緩解方法 消除病灶   人體生病會有過程,在初露癥兆時最好就能積極緩解,斬草除根,避免日後累積成嚴重疾病,造成治療更為困難,除了要養成健康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本書還介紹多種中西醫公認有效的養護方法,如漢方藥草、天然油保養、香氛療法等可放鬆身心,這些方法多屬溫和,可多做嘗試。     ☉中醫漢方的散、丸、湯、膏、藥草   漢方皆以天然植物(少量動物性)為材料,製劑樣式多元化,像是改善牙痛可用立效散、牙齦神經痛用葛根湯、腹部滿脹用當歸湯、手腳冰冷適用桂枝茯苓丸、痔瘡名藥為乙字湯

、慢性胃腸炎用人參湯;藥草類如腹脹時用茴香子、百里香可殺菌、甘草有消炎作用、腹瀉時適用覆盆子葉、緩瀉可用蘆薈;外用紫雲膏可治療肛裂、手腳龜裂、凍傷、燙傷等,各種症狀各有對症解方。      ☉天然保養油按摩可適用全身   天然保養油加上輕柔的按摩,可以改善荷爾蒙分泌失調、老化或清潔過度造成的皮膚乾燥粗大,基本上天然保養油都可以塗抹全身,常見種類如橄欖油、荷荷芭油、甜杏仁油、茶花油、馬油、乳木果油等。使用時避開眼周等敏感部位即可,若本身為敏感膚質,可先諮詢皮膚科醫生再做選擇。     ☉香氛療法可舒緩更年期與月經失調   嗅覺神經可直接傳遞到控制情緒的大腦邊緣系統,人聞到植物的香氣會覺得很放鬆,

是因為處於緊繃狀態的腦部放鬆了,荷爾蒙和自律神經獲得平衡的緣故。容易緊張、焦慮的人可嘗試芳香療法,芳香療法也有助改善更年期的不適,有報告特別指出玫瑰或天竺葵精油,有助緩解更年期特有的自律神經失調;伊蘭油可增加雌激素分泌量;鼠尾草油可改善月經失調、經前症候群。     [健康御守]預防勝於治療,及早消除病灶,無病時積極強身。     4. 西醫健康檢查定期做   健檢重點項目與數值追蹤 積極預防   多關心自己的身體,常與身體進行注目對話。在家自我健檢時可觀察身體外形、顏色、腫脹、疼痛、疹子、氣味等,症狀輕微的「未病」階段,可運用本書各種調理方式緩解改善,若症狀變重則需要就醫。     另外,養

成定期到醫院做健檢的習慣,如唾液檢測、牙周病檢查、肺功能檢測、消化道內視鏡、肝功能、呼吸功能、血壓測量、血液檢查、心電圖、骨量檢測、胃鏡、大腸鏡、糞便潛血、胰澱粉酶、尿酸值、甲狀腺、頭部電腦斷層掃描、癌症篩檢等,要注意各部位檢驗報告的數值,超標時要積極尋找對策改善。     [健康御守]借助精密設備與科學量表,可避免重大疾病發生。     ■ 聽醫師的話,不輕信網路流言   破解冷知識、偽醫訊與商業噱頭     你聽過以下這些說法嗎:什麼是「腹冷」?什麼是「肌肉疙瘩」?智齒沒用最好拔掉?盲腸和脾臟沒什麼用處都可以割掉?「宿便」排毒只是生技藥商的噱頭?男人好像沒有更年期?「氧氣膠囊」可以消除疲勞

和抗老?禿頭的基因是天生的?多吃藍莓和葉黃素能抵擋 3C 藍光? 各種似是而非的混淆說法,請參照本書專家的正解,別讓健康輸在偽醫訊。     ☉清宿便排毒只是商人噱頭   有些廣告裡號稱只要清除宿便,人就會變美變健康。事實上,所謂的「宿便」並不存在,因為腸道每天都會新陳代謝,老化的腸道不斷剝落排出,糞便不可能一直積在腸道,預防便秘才是務實的做法。     ☉「高濃度氧氣」無法消除疲勞   「氧氣膠囊」號稱在高壓的空間裡吸取高濃度氧氣,可達到消除疲勞或抗老的效果,這並沒有科學實證。疲勞跟血中氧氣濃度幾乎無關,若過度提升血氧濃度,會增加「活性氧」,反而會提高疾病或老化的風險。     ☉膠原蛋白不

是吃下肚就吸收   身體所攝取的膠原蛋白被分解為胺基酸後,需借助維生素於體內合成,並非一吃下去就能吸收。均衡攝取含胺基酸或維生素的食物,從體內改善體質,才能有效預防鬆弛或皺紋。     [健康御守]錯誤的醫療資訊,反而會造成疾病與傷害。      ■ 藥學博士幫你把關   家庭醫護箱常備藥品都OK嗎?   居家常備、藥局常見、自療常用的藥品和保養品,到底安不安全,有沒有效?     像是胃藥、退燒藥、止痛劑、整腸劑、便祕藥、止瀉劑、痔瘡藥膏、喉痛糖錠、雌激素保養品、化妝水、防曬乳 SPF 和 PA等,你買對了嗎?用對了嗎?     ☉胃藥常見有五大類   胃藥是很多現代人居家甚至隨身的藥品,常

見的制酸劑可中和過多胃酸,消化劑為促進消化功能,健胃劑可用來增加胃液分泌,組織胺阻斷劑是為了抑制胃酸分泌,保護劑則用來修護胃部受損的黏膜,可諮詢藥師確定你買對了,但不可誤當成保養品而經常、過度的使用。     ☉整腸劑的功效   整腸劑是利用乳酸菌或酪酸等活菌製造而成,主要為了調整腸道環境,也能改善腹瀉或便秘,像比菲德氏菌、糞腸球菌、納豆菌、酪酸菌等菌種,還會加入消脹氣的藥物緩解胃脹感,甚至搭配當藥或牻牛兒苗等生藥。     ☉低劑量避孕藥   一般常作為避孕藥的低劑量口服避孕藥(OC,oral contraceptives),據說也有改善停經前期或更年期症狀的效果,主要成分為雌激素和黃體素,

一經服用,荷爾蒙分泌速度會變慢,也可改善焦慮、肌膚粗乾或水腫等問題。但它有增加血栓的風險,服用者必須戒菸。      [健康御守]養成諮詢醫師、藥師安全用藥的好習慣。      ■ 書中還有更多超值情報:   > 慢走也能越走越瘦的姿勢   > 讓血管變年輕的伸展操   > 舒緩不適症狀的穴位按摩法   > 40 歲後的肌膚保養祕訣   > 避免更年期障礙的 5 個養護法   > 芳香療法怎麼玩才紓壓   > 改善失眠憂鬱的深層睡眠   > 營養素與漢方生藥的超級食力   > 病毒細菌、過敏源檢疫站       中文版審定   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副教授/楊惠婷   藥學博士、台北醫學大學

藥學系名譽教授/楊玲玲   專業推薦     台灣營養學會榮譽理事長/王進崑   台大營養學博士/吳映蓉   人氣營養師/高敏敏   型男主廚/詹姆士   《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   朝暉中醫診所院長/陳仲豪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講座教授/陳旺全   郭世芳中醫診所院長/郭世芳   前彰化基督教醫院國際癌症e院院長/蔡松彥

用除毛膏毛會變粗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皮膚需要新陳代謝,當我們的皮膚新陳代謝不好時,皮膚表層一些老廢的細胞就會殘留在皮膚表面,角質無法正常脫落就會累積在表層,形成所謂的老廢角質,所以我們要定期去角質,來預防毛孔阻塞。

#角質 的長期積累會導致我們的肌膚變得暗淡無光,還會影響肌膚對保養品的吸收,#皮膚角質 也是如此,更應該去除。

要 #去角質 需要選擇對產品,比如「ZO​ skin health 維他命C抗氧磨砂膏」,使用後去除臉上多餘的角質死皮,並且讓保養品得到更好的效用​►►https://reurl.cc/R6Obvg​

油性肌膚、乾性肌膚、肝斑的病人,去角質的方法一樣嗎?

不同肌膚的人要如何去角質皮膚才會更漂亮?

這一集 #莊盈彥 醫師會詳細說明,如何正確選擇去角質的產品、而且可以安全且有效的去角質。

0:00 去角質
0:18 去角質必須知道的事
1:43 定期去角質的好處
2:28 正確去角質有幾種方法
3:54 如何選擇去角質的產品
7:14 去角質注意事項
7:43 去角質後續保養
8:28 什麼情況不能去角質

●DRX達特仕的 #抗氧化磨砂膏​,幫助你去角質►►https://reurl.cc/R6Obvg​

●DRX達特仕的 #調理抗痘美白套組,解決皮膚暗沈、毛孔粗大​►►https://reurl.cc/V3Vp46

●DRX達特仕的 #2%水楊酸淨荳棉片,能預防毛孔堵塞►►https://reurl.cc/o92A23

🔍加入Line了解及預約►►https://lin.ee/6tmwYge​

🔍撥打電話立即了解►►02-89859060

※美上美皮膚科診所-官網:
https://www.drxmedgroup.com.tw/​
※美上美皮膚科診所-電商網站:
https://drx.com.tw/​
※痘疤女王『莊盈彥醫師』-個人官網:
https://dracnescar.com/​
※逛逛莊醫師蝦皮:
https://shp.ee/944ktrd

當中醫臟腑生理遇上西醫解剖形質─唐宗海(1851─1897)的中西醫折衷身體觀析論

為了解決用除毛膏毛會變粗嗎的問題,作者皮國立 這樣論述:

A撰寫論文之動機與目的: 「中西醫結合」是現今在醫界中常被提及的概念─欲融合中西醫學體系於一元之中。學生關切的是這個融合思想在歷史上初興起時的面貌─在清末即有醫生提出匯通中西醫學的論調,即本文所探討之唐宗海。 初撰寫的問題意識鎖定在醫家言論與其思想的變化上。經過張哲嘉老師建議後,將焦點放在中西醫學各自對身體觀認知的差異上,以唐的理論為基礎,觀察他所談的身體認知和西醫、同時代醫家們所論的身體有什麼離合之處。 從研究回顧中可以知道,對中西醫融合思想的討論,過去都偏重在醫家傳記或思想的簡單、通論式的介紹,而且大陸地區之醫史家

多習慣用固定模式─發展中醫之需求、總結醫學史規律、提升民族自信並發揚祖國醫學等等。對於中西醫融合之初,醫家們關切的究竟是什麼議題,要如何論述並突顯中西之差異,則無甚多著墨。 從本文論述中所將呈現的,是唐如何以西醫解剖之身體來解釋中醫氣化之身體(「迹象」與「本源」之學),亦即「傳統醫學如何被定位」的問題,也未曾有人分析過這樣的一個中西醫對話的歷程。故本文希望解釋傳統醫學理論如何在變動的近代,取得與新學的調和;而此調和之理論又是否有其侷限與問題,這都是過去醫史界沒有深入分析的論題。 而台灣在近十年的醫史研究特色在於與疾病文化、宗教、生活、身體、婦女等諸多議題

之相結合,展現比大陸醫史研究更多元的風貌,並受到國外醫史研究人員之重視。所以在章節的整體安排上,和老師討論後,除鎖定以唐的中西融合身體觀中較為突出,足以展現中西差異這一切入基準外,還希望加入與台灣現有的研究為對話(例如脈、腦章節之設定)目標,展現唐在不同身體層次上之論述;參考現有的研究成果中與思考方式〈如數術化身體、心眼引導肉眼、氣化的身體等〉,再推出過去醫史學界較忽略的近代中西醫與其比較下的不同身體認知方式,做一整體探究。 B、分述: 第二章 唐宗海與其時代 本章闡述「環境」(西醫、年代)與醫者「意識反應」(自學、傳統)互

相影響的背景。 分析唐的生平經歷與著作後可以發現:他對西醫的解剖學認知大多是從翻譯的醫書中得來的;其次,傳統中醫經典如《內經》、《傷寒》是唐認識身體的開始,也造成了他習用中醫經典來衡量對身體的正確認知─據經典以言事。與王清任相比之下,可以看到的是唐堅持傳統醫學的身體觀-氣化重於形質的主觀認知。 合信的醫論對照於當時傳統中醫的身體觀,本章欲勾勒出以解剖學為討論中心的身體知識與當時中國對身體認知上對比的差異點在何處。綜合合信醫書內容與王清任、知識份子的討論中所顯示的訊息,足以滲入中醫身體知識的影響,歸納起來就屬解剖生理與臟腑知識最受唐宗海重視。在解剖生理與臟

腑知識上,因為翻譯名詞與中醫傳統理論知識略有相符,加上翻譯時多採用中醫的名詞與觀念,所以很快得到了唐宗海的回應,唐宗海所要面對的挑戰─靠解剖學所建構的實質臟腑學說。 最後論述的是:唐論之出現,如何能造成、突顯實質臟腑的爭議被討論的情境。中西醫的比較與融合在當時成為一種辨論形式的對話,唐將面對的是新的西醫知識,所以唐所能做的改變就是參考所能見到之西醫書籍,在傳統醫學理論拿來比照,看有無可以討論之處。相對於唐氏著書,雖自有其創見,但他的靈感仍來自古經文較多,也以之解釋西醫解剖形質(只讓(解釋)工具西化而不讓價值觀西化)。 傳統醫論必須在新時代找到出路

,唐所做的就是探索這條可行的道路。他必須找出並隱藏,中西相比下,中醫的弱點在何處;並試著強調、告訴中醫們,其優勢在何處。面對解剖學所帶來的實質臟腑知識,唐宗海選擇回應,他最有利的辯說武器是很多人批評中醫的「守舊」、「泥古」,但是事情往往是一體兩面的,我們看到唐為了尊經而崇古,也要看到唐為了回應「實質臟腑」的挑戰而崇古的一面。故文中將會看到唐的論述,帶有重塑或解釋古經典醫籍中有關實質臟腑的論述,而又對於中醫理論有所辯護,這就是他「匯通」的主要方法。 唐宗海既堅持遊走於五行氣化之說,卻也要實際說出人身之構造。但是,他沒有精良的解剖術,也沒有王清任可以觀察屍體的經驗。他所能做的,

就是將當時西醫有關臟腑與生理形質的知識,來補強中醫理論在這方面的不足;而讓他覺得不合理的地方,不論中西醫理,他也將會適當在著作中反應。唐該如何在醫論中展現他的融合論調,不失本位立場而又能說出一個特別的道理,是本文接下來要處理的問題。 第三章 從左右不分到氣形分論─以肝在左為例 本章首先探索一個中西醫對臟腑實質與氣化的爭議。選擇肝來討論的原因在於肝臟氣化和形質位置的中西論述有所不同,可突顯當時中西醫各自重視的身體認知。 在論述中獲得認知包括:1、肝臟的位置古人都知道(在右)。2、肝臟氣化的位置是古人所重視的(在左)3、確切的形質,不是

古代醫生強調的重點,他們重視的是氣化的臟腑。 本章架構之展開:1、提出對傳統《內經》「左肝」之說的批評(重視形質臟腑的人,認為中醫所言錯誤─中西觀察身體方式的不同)。2、歷來醫論所及肝氣(實際治療的意義)與肝臟位置之關係,以及論述「醫者應該確實知道肝臟位置」。3、中醫們總是將治療肝臟的焦點擺在人體左邊,所以在醫書的編寫上,忽略了「肝臟實際在人體右邊」這樣一個事實。如此一來,讓西醫或王清任這樣的臟腑實證醫家感到不解─歷代中醫的醫論,等於是否定了肝臟實際位置在治療上的重要性。 唐既認同西醫所論肝臟真的位置不在人體的左邊,又繼續堅持《內經》言肝生於左,引申《內

經》的說法並言王與西醫是不明白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才會產生:「肝生於左還是生於右」的疑問。唐認為王清任和西醫都瞭解肝臟位置在何處,卻無法道出肝臟確切的機能為何(氣化);唐對肝之形質只是簡單回應帶過而已。 西醫解剖學在唐來看是一個工具,它能補強古人論肝臟時的理論(雖然沒有資料證明有任何醫家堅持肝臟在形質上是偏於人體左邊的),但它卻也無法解釋肝系、也無法解釋「氣化」之理,也就等於無法說明「肝生於左」的深層意義。 其他醫家:朱沛文(氣與形必分論,與唐一致);張山雷:要治病,不見得一定要瞭解臟腑型態,反而是臟器的生理功能比較重要。 所以中西醫

「融合」之初,立刻遇到中西醫各自對人體內臟認識的方法不同,而出現了歧異。唐論顯示,只要依循著氣化之理就能找到一切身體問題的合理解釋─諸如左脅有動氣、肝氣、肝火;西醫形質解剖學無法觀察氣化之臟腑與氣的流行(治療之著眼點)。故釐清肝臟到底在何方,絕對不會比正確的診斷與辯證來的受醫家關注。在診斷與治療疾病時,醫家不會去討論到肝臟在左還是在右的問題。 唐與他同時代甚至到了民國後的醫家,還是堅持「肝生於左」這句醫學語彙的原因,一部份是為了捍衛《內經》氣化理論所做的宣示,這套理論若被打破,中醫學的整個理論都將站不住腳。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中醫也不需要「由解剖學所帶來正確臟腑形質」

這樣的醫學工具,來輔助他們治病,甚至解釋疾病發生原因。中西醫各自無法全面瞭解個別的醫學體系在談什麼的時候,中西醫都還不認為應該產生一個模糊又不能確定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模式,唐宗海只是要拿解剖形質來說明氣化而已。而在西醫的眼中存在的全是解剖學的圖像,而非中醫陰陽五行、氣化的架構,而後者正是唐宗海等人所堅信不移的論調以及西醫最不相信中醫的部分。時逸人:「無怪乎古今見解之不能貫通也」,道盡了中西醫理論難以化解的融合障礙。 第四章 三焦論 三焦:承序前述,「左肝」可以是氣化觀點下的臟腑,那氣是怎麼流動的?西醫質疑中醫的氣化身體觀,唐欲尋找身體氣化的道路。

我們的身體內之「三焦」,是有名無實的、還是有名有實的臟腑?鋪陳歷代醫家、醫論之敘述:無形的、不說明形質的和主張有形質的(脂膜、腔子、隧道、輸水道)三面爭論。不論主有形還是無形說,近代西醫傳入中國後,強調確切臟腑形質的要求使得傳統三焦論述中一些問題浮上檯面。王清任的醫論,已使中醫臟腑理論受到質疑,又適逢西醫學大量傳入中國之時,依靠解剖學所建立的實質臟腑知識,都與傳統醫學的氣化臟腑理論相衝突。所以三焦形質與功能的討論又成為中西醫匯通醫家注目的焦點;另外,醫家普遍說明三焦是氣流動的道路,唐將之納入論述中,欲找出氣化之路,也帶有回應西醫形質觀點的意味在其中。 2

、三焦形質─「膜」說的來源,西醫,清任之質疑與唐初步的解釋。 三焦形質的幾個層次,包含人體內的:1、是「輸水道」2、腠理與營衛3、氣府與血府、氣海與血室4、膻中與心包絡5、腎臟、膀胱與命門、君火的相關論述。第三節疾病病因的形質解釋,例如「太陽」、「少陽」等道路具體化(三焦之地位)。 三焦有形無形的爭論,進行了已有數千年之久;到近代受到西醫學的衝擊。主無形論者,在近代早已是自砸招牌,中醫們不願表明他們不知臟腑,而在中西醫比較之下矮人一截。持有形論者,卻也不能確實指出三焦是什麼;即使勉強指出是赤膜、腔子,也無法說服全部醫家相信,他們只眾口一致堅稱他們看到了三

焦,但對於「膜」卻只停留在「看到」一層意義而已,並沒有與三焦功能聯繫來做進一步的解釋,沒有說出什麼微言大義,結果讓大家覺得有形無形的爭論,只是放在「有形無形」的老問題上,卻沒有對辯證、審視疾病與生理論述做出什麼新的貢獻。 醫者不能自外於當代特有的社會文化背景,唐在他的論述中,極力要證明三焦的存在。除了受到西醫影響而欲創新學說外,還有一點:三焦如果是一個看不見、虛無的臟腑,那麼在西醫解剖學重視形質的風氣影響下,中醫傳統的理論,包括一切依附於三焦的生理論述、疾病解釋,都將難以成立,這對中醫來說是一件極具威脅的事。 與唐同時代的醫家,在名詞採認方面,儘管有與唐

不盡相同之處,但以唐論三焦的主旨來擴大,是一個我們可以看見的趨勢;而這些論述,受到西醫實際形質論述的影響,除了堅持一些氣化理論與中醫特有的術語外,其餘都往實際可見、信而有徵的大方向來論證,唐宗海先啟其鋒,朱沛文、張錫純、王有忠、劉鐘蘅等人更承其餘續的發展下去,三焦只是一個例子而已。 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唐宗海將三焦擴大解釋的作為,將命門、包絡、膻中、營衛、膈膜等都納入三焦膜膈網油的理論中,等於是以西醫的理論釐清了張景岳「三焦命門包絡者,醫者之要領,臟腑之大綱」一句話的延伸。強調了傳統中醫的生理論述,並且把人身全體連結功能都歸給三焦,突顯其形質的聯繫功能。但是不是真的全部合理,

卻仍可以被討論。例如唐宗海有一個認識,他言「兩腎將水滴瀝,然後從油膜入下焦,以滲入膀胱」,如果說明唐可能知道腎的過濾尿液功能,可能很多醫家都不相信,因為唐宗海並未進一步探討腎臟的功能,他一些理論的根據,可能都是僅止於看過一些近代翻譯的西醫書籍而已;而這些生理組織,唐其實和舊時主張形質說的醫家一樣─他們「看到」的,不管是實際看到或是參考醫書中的膜,大家都堅稱他們看到的就是三焦之形質。 唐的這些論述,在後來一些醫家如吳錫璜眼中,就不是那麼高明了。吳評論說:「三焦一門,醫學家各自為說,屆今尚辨別不清,余正在考究中。唐容川《傷寒補正》,考据詳明,指出實質,是否真切,仍屬未明,不敢強

解。」在受過更多西醫學薰陶的中醫眼中,唐將三焦擴大解釋的論調也許就出了一些問題。就像張錫純說的:「醫家仍有疑義者,因唐氏雖能確指出三焦,而未嘗博採旁引,徵明油網確糸三焦也。」在某些醫家的認知中,唐之論證仍不夠充分。 後來的中西醫融合思想醫家惲鐵樵認為,三焦所指的應該是「軀體之能力」,而非三焦是屬於軀體的一個臟器。三焦的爭論,又回到氣化與身體功能上來,而與西醫所強調的臟腑實質分開,與前章「肝在左」的討論是一樣的發展方向,只是肝在一開始就沒有「無形」的問題束縛,醫家闡明肝臟在右邊的實質,但也必須捍衛傳統氣化學說;而若有所爭論,還是舉氣化之說為上,來做立論。現代的中醫,幾不採唐的

說法了。那唐的理論有什麼意義呢?中醫黎伯概曾評論唐的三焦論:「古時三焦之說不甚明瞭,有形無形,千古聚訟。唐宗海主有形,指板油網膜,即是三焦。」唐的理論,是不是真的就解決了「千古聚訟」的難題?還是只顯現在西醫學衝擊下,中醫對臟腑實際形質的短暫反嚮?後來的中醫學研究,明顯將問題的解答帶往後者。回顧檢討歷史,今天我們看到的,應該是唐宗海曾經試者,給傳統中醫學在近代的發展,披上一層新的、可以看見的薄紗。 第五章 唐宗海論中西醫消化作用 三焦說明了氣在人體中的生成與行走道路,這些道路,是中醫臟腑生理與西醫解剖形質相混合的產物。接著,氣和人體內的津液是如何透過道

路,與各個臟腑相連結,完成一個大形的生理作用呢?本章以現在名詞的「消化系統」為例子,在這個整體論述中,唐加入了一個傳統中醫理論沒有說明清楚臟腑─胰臟在內,來說明中西醫臟腑之間的連結與功能發揮,使讀者更瞭解氣在人體內的作用,如何能兼顧形質之說─中西醫個別的臟腑生理是如何透過合作關係以維持生命機能,並簡要探討中西醫各自所論的身體消化器官,有什麼個別差異與雷同處。 本章的論述焦點擺在1、脾臟在身體內的地位2、胰臟功能的論述(脾的一部份─膏油之功能)3、油膜擔任的(五味─五臟)運輸。4、中西認知差異─如「膽汁」對「膽火」等。 關於唐宗海對消化器形質與功能

的論述,他曾說:「《內經》所言,化穀以氣,西醫所言,化穀以汁,有此氣,自有此汁。」從此層面看來,近代中國的身體知識中,胰臟的形質與功用被正式形塑後,其臟腑的「形迹」某一方面給中醫臟腑理論帶來的不是新的挑戰;對唐宗海而言,反而有點像是要詳細說明舊傳統與知識的開端。唐必須依照五臟為主的理論來做折衷,不超過傳統醫學的範圍。 由本章來看,當時中醫們不認為他們在歷史上曾經忽略了胰臟或其功能;要留意的只是說法、翻譯的巧妙各有不同而已。就如文中陳存仁所言:西醫所說的「胰」,即中醫所說的脾臟。存在不同的名詞解釋,醫家認為那只是代表「胰」在中國的名稱沒有統一的問題;唐論欲展現中醫臟腑理論已經

有一套完整論述消化作用的道理,即使加入西醫胰臟的消化功能,也無損其理論之完整。歷代醫家沒有必要、也不想去違背傳統中重視脾胃的功能,而去努力統一出胰臟這個名詞,這是唐會將脾和胰拿來做比較的原因,以及出現「沒有胰臟,但中醫沒有忽略胰臟功能」這樣的論調。 唐宗海折衷醫理的工作卻讓我們發現,中醫理論下的「臟腑之性情部位,各有不同,而主病亦異。」五行、表(府)(臟)、標本的連結基礎,主宰了特殊的臟腑功能與特性,以及互相影響、輕重地位的複雜關係;而不像在西醫論述消化器官時那樣均衡的狀態下,臟腑能各司其職。近代西醫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對臟腑形質的精細描述,給予唐的印象也是如此。但是由統一

的臟腑形質所帶來的生理知識,如胰臟、膽汁等功能,唐不認為自己所謂的臟腑生理會與西醫真實解剖形質有所歧異。他們將問題的核心放在名詞解釋的不同,而非西醫發現了新臟腑或新學說,故而才有眾醫家的折衷比附。 第六章 探索「千古脈診之準繩」─中西脈學的對話 另一視腳:血與管(有形)氣與脈(無形)的對比關係;本章試圖透過中西醫學對「脈」知識的對話,探討中西對脈的形質與氣化的各自表述、中醫脈診文化中配對臟腑的理論以及脈診文化與脈理論本身之聯繫。近代不論中醫或西醫,脈都是依附著形質的心臟來談的;中醫的脈與西醫的血管,在唐宗海的醫論中,有若干的交集,只是其中些許的差異,卻是

中醫在討論診脈技巧能否成立的關鍵。雖然脈都與心臟的功能有所連結,不過,在西醫論述下,所有的脈搏與血管、血液,都與心臟有關:相反的,中醫的脈不只與心臟相關,而是與五臟六腑相連結,這是中醫在切脈時賴以診察全身狀態的基礎;而且中醫的脈是生命的象徵,它的功能可以與全體的生理運作發生關係,脈是臟器獲得支援的道路,是血的,也是氣的道路。(脈學之成立要件:「有諸內必行于外的『象』」、「心眼引導肉眼」)用眼睛看,加上器具輔助,西醫也看不到中醫所說的經脈,可以說明經脈或脈診說是錯誤的。 在認知人體機能與臟腑型態時,脈又足以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脈不單是氣管或血管而已,脈的含意實包括了兩者。若論

中醫的「經脈」,無法完全透過肉眼或儀器來完全證明其存在,也無法用一種定義來說明脈到底是什麼。一百多年前的唐宗海,用他所認知的西醫血脈、「膜」與經脈,藉以說明氣血在人體內遊走的道路,並試著證實中醫的經脈在體內合理的生理運作。這只是一個經典知識再確定的動作,唐企圖尋找確切有力的合理證據,來維護中醫臟腑知識的完整。事實上,原本經典沒有說明的知識或是詮釋身體觀方式的不同,在西醫血管的理論引導下,唐硬要套進去形質的身體內部構造,當然造成了許多不明的模糊地帶,例如唐將經脈比為「腦筋」的一部分,沒有繼續深入的說明。 唐宗海看西醫的血管知識,認為他們拿著周身血管圖,來衡量中醫的十二經脈與奇

經八脈,批評根本「無其事也」;而《醫林改錯》,也謂「經脈無憑」。唐宗海評論這兩種言論是「不知經脈之說」,只知「剖割死人,安能復辨經穴」;而且「經道非血管也,故《內經》言某經多血少氣,某經多氣少血,足見經道,統血氣而言,不得以血管氣管當之也。」事實上,唐所擁有的古代脈學知識體系內本來就不重視脈的「實質」,古人重視的身體是李建民所說的「數術化身體觀」;但是唐所要論證的結論,卻是用西醫的血管為中心的形質來比附經脈之氣流行全身,當然會出現的若干差距與不盡理想之處。 脈診的理論今日仍活在中醫的現代診斷學內,其累積之經驗與悠久歷史是中醫們珍視的文化寶藏。唐與西醫的跨時空對話,讓我們知道

脈診文化與理論有了什麼轉變。在前人研究成果豐碩的基礎上,我們終得以重新檢視脈學成立之理論與可能被質疑之論調。 西醫們或翻譯醫書者都認同中國人掛在嘴邊的「脈」就是西醫生理上的「血管」;只是中醫所謂血氣的道路,不只眼睛看到的血脈重要,眼睛看不到的氣脈也同樣重要;如果只用唐重視氣化臟腑的立論來申論這一段,無法完全回答西醫的質疑論述;雖然唐的主觀意識仍非常強列,但唐沒有否認西醫用眼睛觀察到血脈的事實與重要性。 綜觀近代西醫呈現的脈學知識,有一些的確與中醫脈診理論相似,但在內涵上多了血液循環理論與血管受物理、化學之原因所產生的改變。與疾病的相關影響,也可作為診斷身

體的參考,不同的是,中醫卻可以透過診脈來診察人體細部五臟六腑的疾病;而且特定的脈象也不是單指身體全部狀況,透過手部位寸、關、尺與壓脈時手指力道的大小分類(浮中沈),五臟六腑各自的疾病,也都能了然於醫者心中。 其次,西醫之機械性脈搏與中醫之脈學終究是不同的東西。中醫的脈學不是建築在形質解剖上,而是建立在陰陽氣化上。而西醫總是展現「將骨脈、皮肉、臟腑,層折剖割,以示精詳。」故中醫整個脈學來講,和西醫以心血運動基礎所建立之血管知識畢竟還是有一大段差異。惲鐵樵言:「脈搏為人身血管之跳動,脈學乃醫者指端之觸覺。病症不同,脈動亦不同;脈動之不同,乃根於病證之不同。脈學的真正意義,是辨別

不同之脈搏,以推測不同之病證。」脈搏與脈動是不同的,脈動,是醫者透過審證與指端的觸覺感受脈搏兩者而成,而最終需要醫者的判斷,對疾病做出診斷,這是中醫脈學的真實意義,不光是闡述生理狀態或血管情形而已。 另外,唐宗海沒有批評西醫肉眼可見的血脈有不合理之處,他也贊同脈為血府;除了在他的醫論中強調西醫用肉眼無法看見的氣脈─經絡;執此,脈實包括了氣化和形質的雙重身份,而且血脈和氣脈─更明確的說,是血氣在脈的內外行走,都與臟腑相連結,從而成了唐堅信不移的脈診基礎。 若就脈診能成立的原則下來論,「脈」實無法單一用氣管或血管來作一元化的定義。若照王清任那樣必須說

明脈是血管或氣管才算是「定準」精確,那唐不斷強調氣血交會與流動的氣化論即無法成立。 照唐自己說法,脈本來就存在「氣管」與「血管」兩種定義,但他還是曾堅定說明脈是血管,只是為了說明王清任言脈是氣管的理論不對嗎?一方面又強調西醫不懂氣的流走,拉出三焦膜與行氣之管(衝脈)的二重論述。其實氣在人體內無所不在,只是看唐怎麼解釋而已吧,連腦筋也可以是氣的流動道路。 氣的流走,從張錫純所言:「氣化之透達,又不必顯然有隧道也」要義中被繼承了。脈可以是血管,也是氣管;另一面來看,氣是無形的,其實根本不用討論道路的問題吧。從中西脈學的對話中可以體會,脈學能否成立的關鍵與脈本

身的形質息息相關。而對若干形質的交集與些許的差異,可以看出是醫家們加工的痕跡。 脈與經絡的定義與其實質到今日仍是論爭不休的問題。但是照唐的說法,脈診能成立的基礎正是他自己定義的那樣,既完整也無任何疑問。這種弔詭的現象還存在於脈診文化中─在看似理論應該還沒被證實的前提下,經然能發揮令人驚嘆的診斷功能。古代醫學中脈的概念一直很含糊。人體各處的聯繫、傳導系統皆可以用「脈」來表示,怎麼定義,說法分歧難明。 有了完備的四診和參為前提,補上不可或缺之經驗,臟腑配位的理論才可瞭然於指下,絕非西醫所指陳那樣神奇又不可相信,說光靠診脈就能知道所有臟腑疾病,唐即使為理論辯護

而辯護,也不會認為單憑脈診可以知道一切疾病。現在經脈依舊無法看見,而依靠它而成立的脈診竟已施行千年之久,至今不休,這也是脈診文化的特殊所在吧。 第七章 心智活動之所出─中西心腦論述之交會 本章所要解決的問題,即唐宗海面對來自腦主思考、記憶的知識體系,促使唐對傳統中醫學做出另類詮釋。他如何融合兩方面的說法,說明主導人身全體的是心還是腦的問題;那麼,其它的臟腑,又佔了什麼樣的地位。前幾章所討論的臟腑,唐都是拿相同性質的臟器來融合比附,現在較為不同的是,腦和心是完全不同形質的臟腑,唐欲如何連結折衷,是本章欲勾勒出的圖像。 文中顯示,中醫

們重視的是基於氣化理論的身體的功能,而不是對腦形質的重視。唐論中以心為主心智活動的中樞認知,與常用的語言、身體認知、醫學知識、治療經驗之累積有關係。中醫觀察人體內部的臟腑,靠的不是肉眼對形質的精密確認,而是用解剖看不到的神、氣、靈、魄、魂、精等氣化用語,來解釋人的整體生功能。所以惲鐵樵才會發出:「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就解剖講,不可通;驗之事實,卻甚真確。」氣的相關用語也深深根植在身體認知的文化語言結構中。故各家論述在文獻中都指出腦氣筋是靠「氣」來做為媒介,而當時中國醫家也採用文化語言中常用的「氣」來做融合解釋。 而從本章來看,唐的論述都是循著伴隨特殊生理功能而存在臟腑之

氣走的。如廣義的「髓」的形質,它的本源是腎臟之精氣;又髓可以通於各臟腑,而為各臟府所利用。故唐說的治療本體都隨五臟之氣存在於臟腑之中,而非看到那一個人身主宰─西醫所論的腦。 必須說明,唐的論述中誤謬之處仍多。例如腦筋的傳導方向,不是由各臟腑傳向外界;而是從腦出發(運動),或以腦為終點(感覺)。另外,唐對「腦筋」的粗淺,導致他混淆腦筋與「筋」、「經道」的形質為同一物,應該加以分辨,但卻沒有加以交待。不過,他的錯誤認知,也反應出廣義氣的流走,在人體內並沒有嚴格的方向限制,人體到處都有氣,它可以是往各臟腑流動,也可以往身體外顯現出來。 在腦說上,唐之所以仍能成

一家之言的原因還在於當時西醫對大腦功能仍不完全明白。就像文初所說,仍有人認為心智主宰在大腦之外;而西醫也不時用「心」或「魂」這樣的語言來說明心智活動的關係。熊十力說:「神經系統只是心作用之所憑藉以發現。」、「人類猶保留動植物的生活機能與知覺、本能等作用。在此等範圍內,故實測術之所得施,然亦止此而已。若夫高級心靈,如所謂仁心,則惟有反己體認而自知之耳,誠非實測術所可及也。」實際解剖實驗室裡是無法發現「靈明」的,只能看到形質而已。這個解剖的「盲點」,致使西醫也會用「氣」或「靈明」來解釋大腦功能,給了唐論述的著力點,或說是錯誤的語言引導,使得唐堅信他的氣論在西醫理論中也可以說的通。

而此章所論與三焦、消化系統之不同:在於唐只須堅持氣在人體的論述,試著解釋其傳導道路,而不用大費周章去拿形質來比附,就像各種髓、骨骼、肌肉等肉眼所能見的形質,都不是敘述身體時的重點,它們的源頭,各臟腑之氣所代表之功能與意義才重要。而從唐對形質論述的一些誤謬可以反應,他認為形質只是他辯說的根據;真實的形質與真實的道理並無法劃上等號。 時序直到民國,惲鐵憔雖已確切認為腦為心智活動之所出;但即使腦的功能已如此清楚,惲氏仍認為「靈魂」之說是不可廢棄的。他認為西醫長於科學,但是以科學驗之於大腦功能之事,卻仍有許多未能講明之處,所以他認為心智活動除了大腦外,還有另一元之說法,就是形而

上的靈魂。惲原以此說來引伸說明《內經》中一些學理的重要性,有醫學也有一些哲學的內涵,是不可以廢棄的。 隨著時代推移,腦說已被納入正規的生理學,成了一般人的常識了。但從時逸人所言:「古醫所謂氣,多指神經之功用而言。」氣是維持一個人生存、活動的基礎。唐強調的氣反映了中醫科學化後仍存在重視「氣」論傳統的歷史脈絡。所以即使腦說被接受了,也還是會出現心腦融合論這樣的產物,那是對形質臟腑與不同於「氣」文化的排斥感在發酵。唐一再強調的:氣化才是在說明道理的本源,而形質只是迹象之談而已,此即為從主導心智活動的中西醫療文化中,對身體認知的差異。 最後,栗山曾言,中國人對於

身體的看法,並沒有類似臟腑位階高低的問題,他是指傳統醫學中臟腑的總體主導地位而言,仍有可修正之處。從唐宗海所論述的精、氣、神三者就是在說明人主導身體最重要的概念,而其所代表的心、腎,的確有著類似西醫腦的主宰功能,而中醫認為腦髓的生成和腎比較有關係,故論及人身中樞時,腎被拉進來與心並論,地位似乎也提高了。 總結: 中西醫初會時要怎麼融合、方向在哪裡?從唐論的各種身體內功能運作之角度來檢視,他的成果給人「會而不匯」的感受;因為唐的融合說完全是為中醫理論背書的。他的自圓其說,顯示中西醫療文化交會時可能會發生的特殊現象。唐之醫論,顯示當中西醫匯通之初,其遭遇之問

題豈止一端;然而卻難以逃脫「中醫臟腑生理遇上西醫解剖形質」這樣的學術課題。 文中所論,皆為唐宗海有獨到見解之處,可以看見,他亟欲找出一條過去中醫所不知道的解釋方式─用西醫的臟腑形質,來詮釋中醫本身的傳統。唐的論述方向是:中西詮釋可以有所不同,但中醫在歷史上已曾經將臟腑形質點出,只是西醫不知而已。 我們又可看到,從唐的習醫過程與他對臟腑生理的認知來看,不論他心中所嚮往的醫學真理,還是他賴以醫病的治療的方式,其實完全是中醫的,這從他反對王清任為始的一些醫論中就可看出端倪,他主觀的認為抨擊或質疑中醫臟腑理論的見解都是有問題的,他還是堅持肝在左、三焦有形、心與腎

主記憶思考等傳統醫學中的臟腑知識;也反映出他對西醫臟腑形質的態度,並非完全否定;只是唐認為西醫並沒有看到人體更深一層的功能運作,這個功能運作,還是靠著傳統醫學理論來建立起來的。中醫的氣化與臟腑理論,透過唐自己的說明,人體生理運作並不一定要西醫式的解剖形質來背書。西醫本身的貢獻,對唐而言只是解釋人體與臟腑的工具,而其解剖技巧,對中醫也是沒用的。 栗山從中醫的身體圖像切入,發現中醫的身體觀「首要目的是標明部位和名稱,像不像實物是次要的。」故靠解剖形質所建立的臟腑理論,對唐來說是不重要的;他強調的身體觀,就像熊十力所言:「宇宙大生命,不是科學時測知術所可施。分析術,只可用之以窮物

理,斷不可以分析而見真生命。」一旦「剖析,則物死,誠不可得生命。」臟腑形質是可以強調的,只是死人是沒有氣的,所以唐認為解剖形質也無法研究出身體的真正意義。 但西醫的臟腑形質仍對唐宗海有參考價值。從唐費心解釋這些臟腑功用的言論就可推知,解剖形質仍可能助唐突破古代中醫「用臆想來補充缺少的事實,用純粹的想像來補充現實的空白」的觀察身體方式。故唐的主觀意識是中醫的,但是西醫解剖之精,縱使他認為是沒有用的,但他仍必須依據西醫精確的形質來做回應。從單一臟腑肝臟,到氣化道路三焦、整體生理作用與功能(消化、思考、脈脈理與循環),唐仍必須針對中醫在形質理論方面不足的地方,作解釋補強之工作;如

果我們只是把唐所重視的傳統醫學重說一遍,就失去了討論的意義;重要的是唐的論述,已經使中醫脫離了一部份原來的傳統,開始尋求類似西醫形質的解釋;即使中醫傳統的本質不變,解釋的工具(形質)也必須略作一些層次上的改變(膜、胰、血管竅、腦髓筋),以適應當時新說法的挑戰。 先有這樣的主觀存在於心中,那麼中西醫初次融合的侷限也就出現了。西醫未發現的,或西醫書中未詳細寫明的醫理,唐一律視為「西醫不知」。但是他卻沒有解釋,為何他口中晉唐以來失傳的仲景之學、至理名言會在他手中復興。故唐雖然旁徵博引,並比較中西醫臟腑的異同,實未能解決《內經》與西法的匯通問題,究其所為,則為「匯而不通」,雖跨出了

第一步,但離現代意義的「中西醫結合」理想,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唐宗海一開始抱著:「彼(西醫)以刀割治病,不得不詳其形迹。然用心則苦,而操術實粗」這樣的觀念,導致唐的總體醫論無法吸取西醫解剖學的長處;而在藥物方面,唐也認為:「解《靈》、《素》不傳之秘,而西藥之得失,亦可舉此以訂證焉。」傳統經典的「不傳之秘」,已蘊含西藥之理,說明唐根本不想去瞭解西藥的藥理,其中西醫融合之範圍與廣度自然也就窄化了。另外,唐屢舉西人的實驗與形質來作為說服讀者的證據,包括三焦、膏膜、腦筋中氣的形質道路,以及脈可以是血管,也是氣管的問題,唐都進行理論上的加工。他說:「西法用數倍顯微鏡,照見毛形如樹,其

下有坑,坑內有許多蟲,或進或出,其實皆氣之出入也。」事實上也算是另一種「心眼引導肉眼」的現象,唐(認為)看到了氣與其道路在身體內的形質。 唐宗海的志業在整個中醫史中又該佔著什麼位置呢?與唐宗海同時代的醫家們,對西醫形質也作了些許回應,而且和唐的意向大同小異;隨後的中西醫匯通醫家,在西醫形質理論的瞭解上做出更大的努力,並將研究觸角延伸至藥物學,而中西醫融合的工作遂燦然大備,邁向另一個時代,但是它們仍和唐宗海一樣,無法遺忘它們本身的中醫臟腑理論帶給它們的薰陶。 謝利恆談到:「中西匯通為今後醫家之大業,然其人必深通西洋醫術,又真能讀中國之古書,詳考脈証,確知中

國古所謂某病者,即西洋所謂某病;或某與某病確有相同之處,而又能精研藥物之學。」雖然在疾病與藥物的融合方面,唐著墨較少,但是謝在評論唐的醫書時說到:其書「不無牽強附會,然能參西而崇中,不得新而忘舊」,的確是「吾道中之先知先覺者也。」謝的結論,可說是肯定了唐的醫學論術在醫學史上的地位。唐宗海絕非文初「嚮壁騎牆之徒」一語所能承受,唐的一些見解,仍為後來的中醫所繼承;即使有臟腑理論解釋上層次之不同,但一致趨向中醫本位理論的初衷,卻被不斷拿出來強調。 我們可從文中歸納出宗海醫論之趨向。在某些部分,他的思想展現了復古與創新的思考路,他不斷的以他個人所瞭解的西醫解剖形質,來解釋中醫身體

觀;但對西醫在用藥、治法與科學精神方面卻沒有足夠的認知與介紹。但他開創了「參西」的中醫身體觀,這是他思想價值所在,也是「中西醫融合思想」初起時注意的醫學課題:「匯通」思想的初衷,是被定位為重新詮釋中醫身體論述的。 面對西醫的理論衝擊,中醫究竟還能不能繼續維持發展的自主性?梁漱溟言:西方喜「新」,而東方「好古」;西方文化以「向前為根本精神」,而中國則以「意欲自為調和折衷為其根本精神。」唐正是在進行這種「調和折衷」之論,摸索歷史的新路了;如果唐宗海曾經能夠在中醫臟腑生理與西醫解剖形質中間,找到一個醫家評價認為還算合理的支點,也許就能給予中醫們良多感觸與啟發,在那中西醫融合之初的

堅持,即唐維持中醫自主性的初衷。

漫畫科普冷知識王(1~4)套書(共四冊)

為了解決用除毛膏毛會變粗嗎的問題,作者鋤見 這樣論述:

  網路書店年度百大暢銷書系列大集合,   長知識、在家解悶超值選擇!   網紅大推、精彩滿點,一次珍藏、四倍趣味!   【怪奇事物所所長】、【10秒鐘教室】、   【最近紅什麼】、【三個麻瓜】依序推薦   比知識有趣的冷知識原來這麼好玩,   用漫畫插圖一次解謎!   從古至今,從人類、萬物到外太空,   世界之大,千奇百怪,無奇不有,   現在就給你滿滿的趣味冷知識!   ◆儲備知識補充包 ◆活化大腦助燃劑 ◆擺脫冷場句點王   第1冊:《漫畫科普冷知識王:世界其實很有事,生活才會那麼有意思!》   【FB粉絲頁超過35萬人追蹤「怪奇事物所所長」歡樂推薦】

  知識是為了使用而存在,   但知識就一定是無聊的嗎?   人類、文化、生物、科技、地理和宇宙中…   總是有許多有意思的事。   你知道嗎?   ◎人是會發光的生物,所以請記住你會發光、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達96%,但也有50%與香蕉相同、我們不能把屁憋回去,相信我,那可能會憋出問題、我們永遠想不起夢境的開頭,每個夢好像都是從故事中間開始的、人的眼淚是一種特殊的藥,又能殺菌又能…   ◎母貓往往喜歡用右爪,公貓通常是左撇子、長頸鹿寶寶會上“幼兒園”,負責管理幼兒園的園長還每天都輪班、海獺會和同伴手牽著手一起睡覺,說穿了是為了避免失散、無尾熊為什麼總是愛抱樹,每次到動物園看到都這樣

、松鼠因為記性不好,所以每年種下幾百棵樹、海豚不僅有自己的語言也有自己的名字…   ◎覺得糖水不夠甜,加一點鹽就會更甜、雞蛋要倒立著放更能保鮮、原來鈔票也有直式的、打火機比火柴更早被發明出來、一張普通的紙最多只能對折8次、麵包可以吃,竟然還可以當橡皮擦來用…   ◎鍵盤上打亂順序的英文字母可以讓你打字速度更快、點擊滑鼠1000萬次可以消耗1卡路里的熱量、黑盒子其實不是黑色的盒子、賽車竟然沒有配備安全氣囊…   ◎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古印度人發明的、古埃及裡的聖甲蟲原來是這種蟲、曾在地球生活過的人類高達1155億人、古時候的壓歲錢不是錢、古代女子十四歲以後還不嫁人是要罰錢的…   ◎南北極地

區幾乎不會發生地震、復活節島石像大都穿著褲子、為什麼颱風眼區域反而風力最小、其實非洲並不是一年四季都熱,冬天也會很冷…   ◎恆星大都是成雙成對的、所有物質都能變成黑洞,包括人體、流星不一定是隕石,也有可能是糞便…   第2冊:《漫畫科普冷知識王2:世界其實很有趣,生活應該多一點療癒!》   【FB粉絲頁超過20萬人追蹤超人氣科普插畫家 | 【10秒鐘教室】 開心推薦】   日子太無聊,   但世界其實很有趣,   名人軼事、生活科學、神秘事件、自然奇觀…   真相背後鮮為人知的冷知識才是經典。   你知道嗎?   ◎牛頓有看到掉下來的蘋果,但沒被砸到頭、貝多芬也愛喝咖啡,但有一個原

則、愛迪生是自學團的,所以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達爾文其實是個吃貨、林肯不只是總統還是摔角冠軍、服部半藏是日本史上最強的忍者家族、武田信玄則是日本第一個精通《孫子兵法》的名將、孔子力氣超大又精通武藝、屈原原來愛化妝、曹操根本不姓曹、張飛可是個美男子、李白又吃霸王餐、白居易為什麼一年只洗一次頭、乾隆皇帝根本是個寫詩狂人……   ◎在恐龍出現之前,奇蝦早稱霸了地球、蛇頸龍長長的脖子不如你想像中的靈活、最早的烏龜根本沒有強大的硬派龜殼、六角恐龍不但可以再生四肢,還能再生大腦和心臟、有位叫海參的但卻不會游泳、變色龍變色的目的才不是只為了偽裝、蝴蝶的鼻子其實長在觸角上、食蟻獸很長舌、北極熊的皮膚是黑色的

、馬常站著睡覺的……   ◎人類最早發明的水上交通工具原來是獨木舟、為什麼大輪船的螺旋槳反而那麼小、世界上第一輛地鐵的車廂是露天的啦、剎車和油門為什麼要一高一低、熱氣球的第一批乘客竟然是幾隻小動物、史上第一架飛機原來只飛了12秒、為什麼噴射機飛過天空會留下一道白煙、你知道買一件太空衣要多少錢嗎……   ◎辣味不是味覺而是痛覺、火苗向上卻是因為受重力影響、石英鐘停下來時,秒針總是停在9、失眠的時候千萬不要再數綿羊、夢遊的人也算是在做夢嗎、起雞皮疙瘩不是只有一種原因、鑽石可不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質、樹葉為什麼會變顏色、地球平均每天變重60噸、宇宙也有味道……   ◎聖誕老人原本是穿綠衣服、古希臘

的雕塑為什麼都要裸體、拍馬屁是怎麼來的、說大話為什麼叫吹牛、為什麼有錢的女婿叫金龜婿、在古代粽子是夏至的標配啦……   ◎巨石陣很可能是音箱、尼斯湖水怪到底有沒有真相、金字塔的顏色原本是白的、巨人畫了納斯卡線、傳說中的亞特蘭提斯文明有個神秘的能源系統、馬雅文明擁有超強的天文知識、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原本是彩色的、民間流傳的海妖的確有原型、地球上有一個不會說話的神秘民族、如何在夢裡控制夢的走向……   ◎地球可能曾有過一個名叫忒伊亞的姐妹行星、森林中的樹會互相幫助、雲是有重量的,而且還不輕、地球的自轉速度正逐漸變慢、月球的外形更像一顆雞蛋、水星是一個大金屬球、如果沒有木星,可能就沒有地球和人類、

天王星和海王星上或許有數百萬克拉鑽石,你心動了嗎……   第3冊:《漫畫科普冷知識王3:世界其實很精采,生活就要這麼嗨!》   【YouTube頻道近45萬人訂閱網紅團隊「最近紅什麼」 有梗推薦】   生活太平淡,   但世界其實很精采,   萬物奧妙、世界秘辛、科普趣談、奇聞妙事…   意想不到的冷知識才是話題。   你知道嗎?   ◎有些植物受傷時會尖叫、柑橘家族的關係真的有夠亂、   小貓的叫聲其實是為了吸引人注意,貓族之間的溝通卻是用別招、   沒想到免子會吃自己的便便、浣熊還會在吃東西前先用水清洗食物、   不是所有的螃蟹都橫著走路、土撥鼠看似呆萌,其實很危險、   最接近狼

的狗根本不是哈士奇、貓頭鷹為什麼不能轉動眼睛、   螞蟻為什麼不會迷路、企鵝的雙腳為什麼不會被凍傷……   ◎人類愛吃垃圾食品是本能、站著其實比走路更累、   裝三秒膠的容器為什麼不會被黏住、泡麵為什麼要泡三分鐘、   為什麼蚊香都是漩渦狀、可樂不僅僅能喝,還有其他妙用、   啤酒瓶蓋上一共有多少個鋸齒、黑猩猩的短暫記憶力可能比你好、   第一次登上太空的動物居然是一隻狗、看恐怖電影可以減肥、   北極那麼冷卻還是要用冰箱……   ◎沒電的乾電池竟然可以手動充電、物質其實不只有固態、液態與氣態、   顏色其實會讓人覺得有重量的、心情不好時應該要吃甜的、   地球的核心溫度簡直可媲美太陽表面

溫度、地球的大氣層到底有多厚、   有一艘名叫斥候星的“外星飛船……   第4冊:《漫畫科普冷知識王4:世界其實很有哏,生活可以多點彈性!》   【頻道近4千萬點閱YouTuber「三個麻瓜」 肯定推薦】   日子過得太平凡,   但這世界每天都有奇妙的事在上演,   古今奇談、動物趣聞、生活妙事、宇宙奧秘…   新奇有趣的冷知識才是重點。   你知道嗎?   ◎毒蛇咬到自己的舌頭到底會不會中毒、對牛彈琴真的有用、   螢火蟲可是從小到大都會發光的、羊駝吐口水是表達不滿、   山羊都是攀岩高手、海裡也有醫生、有一種長得像豬的章魚、   貓為人類發明了一套專用的貓語、水獺寶寶游泳全靠媽媽

教、   有的鳥愛裝鬼臉、原來的企鵝竟然不是現在看到的南極企鵝、   蛛絲馬跡的馬非一般馬、在牛的屁股上畫眼睛可以保護牠、   動物共同的祖先可能是一種蠕蟲、天竺鼠高興的時候會暴走、   狗才是最早被訓練去抓老鼠的動物、烏賊的墨汁可以用來寫字、   魚也會口渴、蜜蜂消失對人類的影響是很大的……   ◎常吃橘子會改變膚色、在石器時代人就開始養寵物、   自言自語對身體也有好處、打哈欠根本不會傳染、   可愛會讓人喜愛,其實也會引起破壞慾、哭不宜超過15分鐘、   痘痘不是突然長出來的、為什麼大多數人都習慣使用右手、   雙胞胎之間有存在心靈感應的案例但卻沒有科學結論、   學新東西會讓大腦越聰

明、每個人小時候都有尾巴……   ◎招財貓會舉右手,也會舉左手、羽毛球上的羽毛是16根、   有的咖啡是來自動物的糞便、元宵和湯圓其實大不同、   不倒翁為什麼推不倒、在什麼樣的溫度下睡眠最舒服、   天氣愈冷,手機耗電越快、水其實是藍色的、   吃蛋糕吹蠟燭是因為月亮女神……   ◎地球上所有人一起大喊會怎樣、太陽可能曾有孿生兄弟、   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擁有液態鑽石海洋、地球上的水究竟從何而來、   地球曾送給外星人一張唱片、地球正在讓月球漸漸地生鏽、   假設能從地球走路到月球,那需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