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台地斷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林口台地斷層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素芳寫的 台灣的海岸『新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山腳斷層幾乎橫跨新北李鴻源:早就知道 - ETtoday也說明:(地震,山腳斷層,李鴻源,張金鶚,房屋健檢,國土地質大調查,中天新聞) ... 提供),談到北台灣有一個「山腳斷層」從新北市的樹林、沿林口台地邊緣、經過新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地球科學研究所 陳惠芬所指導 陳彥禎的 建構台北地區第三紀基盤地形 (2021),提出林口台地斷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第三紀、地形、岩芯、大屯火山、台北盆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科學研究所 陳文山所指導 杲紹伊的 從晚中新世里龍山層磷灰石核飛跡定年研究探討恆春半島隆起的起始年代 (2020),提出因為有 磷灰石核飛跡定年、恆春半島、初始抬升年代、晚中新世、里龍山層、冷卻歷史、低溫熱定年、剝蝕速率、冷卻速率、埋藏溫度、沉積後癒合的重點而找出了 林口台地斷層的解答。

最後網站我在林口台地的發現則補充:新莊斷層位於林口台地的東側,與台北盆地相接,因為這條斷層的陷落,才使台北盆地向下沈陷。奇特的是,一條斷層卻有兩種特性,既是逆斷層又是正斷層。依目前調查所知,早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林口台地斷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的海岸『新版』

為了解決林口台地斷層的問題,作者李素芳 這樣論述:

  ☆全新18開版本、視覺大驚豔!  ☆全新版面、全彩印刷、全心編製!   台灣,四面環海,孕育了各種海岸地形。北部沈降海岸有火山海岸、岬灣、岩岸,西部隆起海岸多沙灘、沙丘、潟湖、泥質灘地,南部的恆春半島是珊瑚礁海岸,東部屬斷層海岸,坡度陡峻,斷崖處處。   《台灣的海岸》帶您按圖索驥、縱走台灣的海岸線,從〈海岸總論〉瞭解台灣海岸的特色、形成和分類;從〈北部海岸〉、〈西部海岸〉、〈恆春半島〉、〈東部海岸〉各篇親炙台灣各地海岸的地理景觀、人文歷史與植物生態;從〈海岸的危機〉解讀台灣海岸環境的干擾與破壞。 作者簡介 李素芳   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畢,輔系哲學系,現職文字工作者。 繪者簡介 王顧明

  師事水彩畫家楊恩生並任其助理多年,現從事建築設計及繪畫創作。 楊碧月   台灣藝術學院美術系西畫組畢業,現職國中美術教師,從事版畫、插畫創作。 海岸總論 台灣海岸的特色 台灣海岸的形成 台灣海岸的分類 台灣海岸的植物生態 北部沈降海岸 北部沈降海岸導讀 淡金火山海岸:淡水至金山 東北角岬灣海岸:金山至三貂角 西部隆起海岸 西部隆起海岸導讀 林口台地斷層海岸:八里至南崁溪口 桃竹苗沙丘海岸:南崁溪口至大安溪口 中彰雲灘地海岸:大安溪口至北港溪口 嘉南沙洲海岸:北港溪口至二仁溪口 高屏弧狀海岸:二仁溪口至屏東楓港 恆春半島珊瑚礁海岸 恆春半島珊瑚礁海岸導讀 恆春半島珊瑚礁海岸:楓港至白沙灣

恆春半島珊瑚礁海岸:貓鼻頭至鵝鑾鼻 恆春半島珊瑚礁海岸:鵝鸞鼻東海岸至九棚 東部斷層海岸 東部斷層海岸導讀 礁溪斷層海岸:三貂角至頭城 宜蘭沖積平原海岸:頭城至北方澳 蘇花斷層海岸:蘇澳至花蓮溪口 花東斷層海岸:花蓮溪口至卑南溪口 大武斷層海岸:台東至屏東九棚 海岸的危機 破壞台灣海域環境的海相因素 破壞台灣海岸環境的人為因素 審定序文我們的海岸.我們的希望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王鑫   我們生長的土地也是有生命的,只是不容易讓人們發覺它的律動。如果在海岸,那麼你會有機會看到大地的演化,更能觀賞到大自然永不停歇的腳步。   海底是看不見的,它被海水掩蓋著;海水面下是沉積物堆積的環境

,因此,如果你潛水下去,想觀察海底地形,恐怕也不容易見到美麗的風景。不過,海水面下,生活的生物可不少,觀賞生物最精采了;尤其在珊瑚礁發育的地方,水面下的世界,更是五彩繽紛。海岸地區適合游泳、海水浴,也適合潛水活動,海岸地區有許多活動進行著。   海陸交界的狹長地區,是一般人稱的海岸。海水面隨著漲潮、落潮,起起伏伏。這個稱為潮間帶的地方,十分特殊,值得你仔細觀察。探索一下,到底有什麼特殊的現象。這兒的環境,忽乾、忽濕,養育了另類生物,也發展了特殊的風化地形。   台灣島面積不大,但也夠發展各種海岸環境了。東、西、南、北各有特色,而且很不一樣。北海岸有火山海岸,有沉積岩海岸。沉積岩有層次構造,因此

不同性質的岩層在海岸就有了不同的地形景觀發育。北海岸又是面迎東北季風侵襲的地方,因此強烈的波浪作用,在這裡最具特色,也是北海岸地景最富麗、多變化的原因。東海岸面迎太平洋海域,若有颱風來襲,爆浪打擊海岸,常造成海岸崩退的現象,沿岸的公路常被淘挖路基而流失。持續的侵蝕作用也在東海岸塑造了不少美景,例如蘇花斷崖、八仙洞、石梯坪、小野柳等等。   西部海岸多沙灘、泥灘。由於接近人們生活的地方,因此各種開發建設頗多;當然也曾有不少漁民,靠海維生。在台灣這個地小人多的地方,開發海埔地已經是向天討地的常用手段,因此,台灣西海岸的原貌大多已經喪失。大型工程建設早已擾亂了海岸的動態平衡系統,使自然的作用變得難以

預期。   陸海交界的海岸地區是耐人尋味的地方,也是反省逐夢的地方。海,有時後是溫順的,但也有可能是我們的前途。   《台灣的海岸》帶領我們認識台灣的海岸。繞行一周也不是太難的事。但卻能讓我們熟悉自己的。認識它,在旅程創造一些故事,那麼海岸就成為你的了。在海岸留下你的記憶,那麼你將懷念它。   「海岸」是我們的。海岸外的那一邊,永遠是我們的希望。廣闊無邊際的海洋帶給我們許多未知的領域,「看海的日子」到底給你什麼啟示呢?   台灣本島面積不大,卻養活了好多的人口。站在海岸瞭望大海,希望仍是無窮的。

建構台北地區第三紀基盤地形

為了解決林口台地斷層的問題,作者陳彥禎 這樣論述:

建構台北地區第三紀基盤地形摘要台北地區主要由第三紀地層和第四紀沉積層共同組成。本研究旨在利用岩芯資料重新建構台北地區第三紀基盤地形,並探討造成基盤下陷的可能原因。參考前人研究與結合該地區的鑽井岩芯資料,我們發現影響基盤位置除了構造因素之外,還需考量台北盆地下陷速率與沉積物荷重因素。故本研究嘗試利用地形與岩芯資料、大屯火山地質圖、台北盆地等深圖,先框畫出火成岩分佈範圍,計算盆地沉積量和大屯火山噴發量體,並畫出第三紀沉積岩基盤的地形。根據關渡一號井與五股一號井的資料顯示台北盆地陷落時間可能在40~50萬年前,且發現大屯火山兩次大量噴發時間點0.2Ma與0.4Ma可能是盆地快速陷落的時期。目前評估

大屯火山陷落中心應該落在金山與崁腳斷層之間,且發現大屯火山周圍河流向源輻射中心點大約就在馬槽區域,該地可能是陷落位置中心,顯示大屯火山區域的第三紀基盤陷落與火山噴發有直接關係。在無法估計地表剝蝕量的情況下,台北盆地的初步估計的沉積量約為 22.55 km3,大屯火山噴出的體積約為70.22km3。此外在台北盆西側沉降最快在五股區域,顯然在40萬年前已受到山腳斷層影響快速沉降,而盆地周圍的關渡和台大區域在20萬年前以後沉降速率明顯加速。此外,內湖斷層北側的木山層基盤和南側的台北盆地的落差也相當大。整體而言,第三紀基盤地形在大屯火山地區和台北盆地的陷落有受到斷層構造因素、火山與沉積物荷重的雙重影響

,因此造成第三紀的沉積岩基盤不等量的陷落。關鍵詞: 第三紀、地形、岩芯、大屯火山、台北盆地

從晚中新世里龍山層磷灰石核飛跡定年研究探討恆春半島隆起的起始年代

為了解決林口台地斷層的問題,作者杲紹伊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為討論恆春半島在造山時期地殼隆升過程的冷卻歷史。因此,針對晚中新世未變質的里龍山層進行磷灰石的核飛跡定年 (低溫熱定年),來了解台灣南部造山演化史。本研究的樣本採自里龍山層上部砂礫岩層,包含砂礫岩層中的變質砂岩礫石與基質的砂岩。里龍山層屬於超微化石NN11帶的晚中新世地層 (5.6-8.3 Ma),其沉積環境為淺海陸棚至斜坡的沖積扇,古水流方向由北向南,沉積物來源自北方的造山帶,推測由變質砂岩礫石的磷灰石核飛跡年代可用以討論源區造山帶的冷卻歷史。然而本研究結果顯示,封存溫度僅135±20˚C的磷灰石核飛跡已經在里龍山層被深埋的過程中被完全癒合,因此無法記錄源區的剝蝕歷史,不過深埋後

癒合的核飛跡年代可解釋恆春半島的抬升剝蝕歷史。 本研究指出里龍山層的磷灰石核飛跡集合年代介於2.6±0.5至3.5±0.6 Ma,砂岩與變質砂岩單顆粒年代頻譜相似,並且核飛跡年代皆小於里龍山層的沉積年代 (NN11帶,>5.6 Ma),代表磷灰石核飛跡在里龍山層沉積後被完全癒合 (totally reset)。由於里龍山層在沉積以後未受變質,埋藏溫度可能接近於磷灰石核飛跡封存溫度 (~135°C),因此推測磷灰石核飛跡冷卻年代接近於初始抬升年代,故此定年結果可視為恆春半島的初始隆起年代為2.6±0.5至3.5±0.6 Ma。從研究結果可以得知里龍山層於晚中新世到上新世期間上覆地層持續增厚

至2.1-3.8公里,初始抬升以來的冷卻速率為34-46°C/ Ma,平均剝蝕速率為0.6-1.5 mm/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