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排課原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國小排課原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姜善英寫的 年屆四十,中年迷路:不安是人生課題未解,重新盤點現狀,找到最值得努力和期待的事 和席米‧康的 哈佛媽媽的海豚教養法:醫學博士超過15年潛心撰寫,從內在驅動孩子迎向21世紀的關鍵技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法規內容-雲林縣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要點也說明:(一)資源班設導師一人,教師員額編制國小每班二人,國中每班三人。 ... (一)教務處排課時應提供資源班優先排課之協助,並兼顧學生在普通班與資源班課程銜接及完整性。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采實文化 和采實文化所出版 。

臺北市立大學 身心障礙者轉銜及休閒教育研究所 洪瑩慧所指導 陳玠均的 「浴」舞甦醒:舞蹈治療應用於國小資源班學生社會技巧課程之經驗敘說 (2021),提出國小排課原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身心障礙、舞蹈治療、拉邦動作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杜正治所指導 葉函玲的 高中職不分類巡迴輔導現況、困境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困境、高中職不分類巡迴輔導、現況、滿意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小排課原則的解答。

最後網站111學年度教務處教學組排課原則公告,請參閱。 - 永靖國小則補充:一、超鐘點安排原則比照110學年度。 二、特殊需求請以書面方式(簽章)知會教學組,請於1110715 前完成,以利後續彙整、逐級核章、校內公告。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小排課原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年屆四十,中年迷路:不安是人生課題未解,重新盤點現狀,找到最值得努力和期待的事

為了解決國小排課原則的問題,作者姜善英 這樣論述:

四十歲是人生的「第二次青春期」 這時期不是身體上的轉變,而是內心的轉變。 過程中,一樣會感到不安、迷惘。 不要抗拒心中的困惑與憂慮, 這是最後一次機會,讓人生不後悔、没遺憾……   四十歲的你是不是有著以下的不安:   過去明明很努力,但對未來的工作和經濟仍感到擔憂。   伴侶關係上,感情平淡,感受不到愛,好像没有對方也可以。   失去工作的樂趣與意義,食之無味,但棄之又可惜。   和過去的朋友關係疏離,也很少認識新朋友,没有可以吐露心事的人。   四十歲是動搖的年紀,是不可能不惑的年紀,工作了十幾年,如今體力、衝勁漸漸耗光,但最少還有二十多年得在職場上繼續奮鬥;與另一半,相愛了數十年,如

今愛戀的熱情消散,而未來還有四、五十年得朝夕相處……   姜善英一位年屆四十的心理諮商師,他發現,在這個年歲裡,心中總會莫名湧起許多的擔憂,過去明明很努力,卻好像没什麼好值得炫耀的,對未來也突然的迷惘起來。他也發現,來找他諮商的人,竟也大多都是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   上班族S先生,做著一份他不怎麼喜歡卻又安穩的工作,覺得自己年紀都這麼大了,還找不到未來的方向,甚至還在煩惱到底該不該離職?覺得自己很没用……   四十多歲的D先生,離開了原本忙碌的工作,想好好陪伴家人,但因為過去忙碌和孩子關係疏離,妻兒反而因為他在家而不自在。他覺得步入中年後,自己似乎一無所有……   四十二歲的J小姐

,當了多年的家庭主婦。孩子大了,她想要回歸職場找回自己,卻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喜歡的工作是什麼?   ◎四十的不安,是課題在敲門   四十歲的你,若心中湧現了困惑和不安,其實是過去未解的人生課題來敲門了,這問題有可能是因為童年與父母的相處導致;過往的工作上的壓抑,讓心中的需求被忽略;伴侶關係上,過去需要溝通時卻選擇忍耐,使得感情漸行漸遠……   那些過去我們沒有好好正視的問題,步入中年後便會逐一引爆。   ◎四十歲的卡關,不靠拚勁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不能再用過去習慣的模式,以為只要努力就能突破;壓抑就能無視。不安會在此時出現,其實是代表我們已累積了足夠的能力與智慧,能夠再一次面對並

處理這些問題,好好解開過去未被正視的事,讓自我回歸完整,才能從容自在的走入人生下半場。   姜善英心理師以多年從事心理諮商的經驗,再加上自身的體驗,從自我、工作、婚姻、家庭、感情、交友、健康、未來等各個面向,寫出了年屆四十中年人的困境與不安,並提出自我安頓的方法。   【工作】工作對人生的意義   「過了四十歲後,如果工作沒動力,是否該轉換跑道呢?」其實,不轉換也没關係的,有的人一輩子待在自己不喜歡的公司,不管再苦也依然堅持到底,這樣的人其實也很了不起。   到了這個年紀,應該要思考的是:「現在這份工作對我有什麼意義?」要是心累了,想離開職場休息一下,也不必太心急,把這段空窗時間當成是重

新來過的機會。   【自我】現在的我有讓自己幸福嗎?   所謂的「長大」,是表示我們懂得保護自己(心與身體)。不因外在的阻礙就放棄想做的事,不要受環境影響而改變自己的原則。   過去為了迎合他人期待,容易疏忽了內在的感受,不知道怎樣才算是做自己?要怎樣才能找到真實的自己?如果覺得自己過得不幸福,試著寫下自傳吧!想要改變現狀,看見問題,就必須先了解自己,知道做什麼才能讓自己幸福。這件事,是我們這輩子一定要為自己做到的事。   【婚姻】夫妻關係像兄弟會更好?   夫妻間本該敞開心胸毫無保留,卻經常因為不願對彼此袒露真心,讓關係漸行漸遠,與另一半關係不好,會讓人比單身時更感到孤單。回不去過去充

滿愛的情人關係,就把對方當成兄弟吧!   與其因為一些不愉快的小事鬧得很僵,不願開口和對方說話;倒不如把對方當成兄弟、朋友一樣,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夫妻關係會開始慢慢改善。   【友誼】尋求家人以外的心靈出口   年紀越大,越需要朋友。老朋友固然可貴,但到這個年紀,更應該主動去認識和自己個性相仿、興趣相同的人,和興趣相仿或是在同個領域工作的朋友交往,能夠紓解壓力,互相打氣,為彼此帶來勇氣。   如果說人生第一個二十歲,是用來認識世界;   那麼,人生第二個二十歲,是用來認識自己。   年屆四十,若感到迷路,不知如何往前,就停下來面對吧!並不是只有風平浪靜,才是幸福安穩;而是即使遇到大風

大浪,也要能相信自己。   不安與困境,是努力來到這個年歲的我們,所得到的禮物,   它讓我們有機會,在下個人生二十年,過没有遺憾的生活。 好評推薦   今年40歲的臨床心理師/方格正   臨床心理師/李郁琳   律師娘/林靜如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作家/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作家/劉仲彬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四十歲是孤單的年紀,外表或許光鮮亮麗,甚至小有成就,但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在開始花白的腦袋底下的靈魂,仍時常和年輕時一樣,有許多掙扎困惑,此時不妨看看本書,幫助自己整理內心,並迎接人生下半場。——今年四十歲的臨床心理師 方格正   作者簡介 姜

善英   心理諮商師,梨花女子大學碩士,白石大學心理諮詢博士。青春期時曾罹患重度憂鬱症,經歷與病魔對抗的歲月後,走上了心理治療師一職。正因自己過往艱辛的生命歷程,而更能同理患者的感受。以心理諮商師的專業,陪伴患者們度過痛苦,撫平受創的心靈。   在諮商過程中善於運用藝術治療,同時也透過寫作、廣播節目等各種方式,幫助更多人走出生命逆境。其著作有:《在悲傷中擁抱自己》、《青春期之痛》、《聆聽孩子的內心話》、《沒關係》等書。 譯者簡介 鄭筱穎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畢業,曾譯有多部韓國影視作品。育有一雙兒女,目前為媽咪拜和媽媽經論壇駐站部落客。對文字創作充滿熱情,因而踏上譯者這條路。

譯著有:《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讓每一次的離職都加分》等書。   推薦序 讓你的四十歲散發淡淡珍珠光澤/李郁琳 推薦序 迎接你的第二次青春期/黃惠萱 推薦序 瞄準人生的中線,輕輕劃上一刀/劉仲彬 各界好評 第一章:四十歲,真的是不惑之年嗎? 不惑之年卻更困惑? 你還有很多時間 越是忙碌,越需要靜下心 該如何度過中年迷惘期? 工作的意義 現實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的煩惱 現在開始準備也不遲 四十歲的心靈處方箋--找回孩子般的熱情 四十歲的心靈處方箋--破除對心理諮商的偏見 第二章:四十歲,重新檢視自我 你為何而活? 假自尊的陷阱 該是找回自己的時候 現在的我有讓自己幸福嗎?

心生病了嗎? 活著,都會受一點傷 沒有痛苦,何來幸福? 現在開始,活得像自己 四十歲的心靈處方箋--寫自傳 四十歲的心靈處方箋--撰寫希望日記 第三章:四十歲,想好好再愛一次 不像夫妻,像兄弟? 陪你淋雨的人 愛的本質始終不變 準備好,重新再愛一次 是依賴還是愛? 我們都有被愛的資格 所謂的愛自己 我就是最好的我 成為彼此的療癒者 愛的三種階段 四十歲的心靈處方箋--重新檢視愛 第四章:四十歲,珍惜身旁的人 看見那些未曾留心的事 孩子,你已經長這麼大了啊! 無話不談的朋友 嫉妒心讓人好累 没有完美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 年齡也解決不了的問題 重新再站起來的勇氣 練習好好說再見 四十歲的心

靈處方箋--抛開語言偏見 第五章:四十歲,我走的路是對的嗎? 都這年紀了,還能做什麼? 還有機會實現自我嗎? 成功不是一切 不要壓抑,學習釋放 自我實現的需求 扭轉人生的契機 別讓年齡捆綁住夢想 中年的空虛 四十歲的心靈處方箋--擺脫空虛的方法 第六章:四十歲,人生下半場怎麼過? 要工作到何時呢? 活在當下 離職後的生活 想做就去做吧 人生的第二事業 愛的力量 為老後生活做準備 四十歲的心靈處方箋--寫下目標清單 第七章:四十歲,當健康與容貌不再 我健康嗎? 身心健康才是真樂活 中年後的長相自己負責? 接納自己變老 優雅地老去 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 燦爛的四十年華 四十歲的心靈處方箋--學

會欣賞自己的外貌 後記:悲喜交織的四十歲   作者序   四十歲是值得祝福的年紀   二十幾歲時,我曾對「四十歲」有過幻想。   應該說,是幻想自己四十歲時的樣子。當時心裡很不安,所以總想著四十歲後,   一切就能有所不同。   但等真的到了四十歲,我卻還是一樣迷惘,經歷許多挫折,也看見自己的脆弱。努力追求夢想,卻也為此感到疲乏,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四十歲的我,根本不是二十歲時想像的那個樣子。   人們對四十歲總有許多幻想,認為四十歲應該是開花結果的年紀。就像「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似乎也暗示了年輕時的努力,是為了讓後半輩子好過些。然而時代不同,很多人的四十歲仍是一片混

亂,我亦是如此。   隨著「四十歲」的到來,恐懼、焦慮、絕望、荒廢青春的罪惡感竟也一併席捲而來。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四十歲原來是這樣的。等到我發現時,那已經是很後來的事了。   當時的我,突然間似乎失去了對生命的堅強意志和希望,我發現不管是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生活一樣有許多難題要面對,並不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少。人生就是一連串不完美過程的延續,沒有絕對的幸福,也沒有絕對的痛苦。   不會因為到了某個特定的年紀,生活就會變得更困難或更容易。不管在哪個年紀,都有不同的考驗要面對,無論活到幾歲,我們都還是一樣會受傷、會難過、也會感到孤獨。   那麼,在漫長的人生中,「四十歲」難道一點特別的意

義也沒有嗎?   當然不是。四十歲之所以被稱為是「人生的第二次青春期」,就表示這個年紀的大人跟青春期的少年一樣,會對未來感到迷惘。四十歲顯然有它的課題存在,正如同生命中的每個當下。   四十歲的煩惱,是人生過了一半的我們獨有的特權,我想你或許已經知道為什麼了,因為步入四十歲後,我們會回頭檢視過去,也會開始規劃往後的人生。四十歲的煩惱,可以說一點也不簡單。   年輕時,你想像四十歲的你,是什麼樣子呢?你對四十歲有什麼期許?現在的你,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了嗎?   如果是,恭喜你!如果不是,那也無妨。四十歲的人生,或許根本還走不到人生的一半。步入四十歲後,如果感到迷惘,就趁這個機會,好好釐清煩

惱背後的意義。只要和過去一樣,依然對自己充滿自信,相信自己就好。   以某種意義來說,四十歲前,我們已經歷過人生許多風波,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四十歲過後所要面對的考驗,只會越來越多。四十歲是值得祝福的年紀,也有更多未知的挑戰。面對未完待續的人生篇章,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   人生百歲時代來臨,四十歲不再是不惑之年,也不必力求不惑。不需要太過焦慮,只要在揮別過去、迎向未來的同時,稍微駐足停下腳步,為嶄新的生活做好準備。在前方等著你的,是燦爛的第二人生! 推薦序 讓你的四十歲散發淡淡珍珠光澤   臨床心理師、作家 李郁琳   你想過四十歲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嗎?   高中時期我曾經和姊姊

討論到,如果可以選擇,希望能活到幾歲?我記得我那時候的答案是30歲,原因不外乎是不想看到自己變老、變醜的模樣,想讓一切停留在青春正盛的樣貌。   時光荏苒,我早已過了當初設定的年紀。年輕時不想長壽,在意的是外表的衰老,如今已經可以坦然面對,因為增長的不只是年歲,還有智慧。   作者說,四十歲是人生的「第二次青春期」,這時期的轉變不只是生理上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內心的轉變,過程中,我們一樣會感到不安,但迷惘、困惑並不丟臉......。   作者以時間軸為基底,幫我們一步一步描繪了四十歲以後的多重樣貌。四十歲以後的煩惱、四十歲以後的自我檢視、四十歲以後的愛情、四十歲以後的離別、四十歲以後對成功

的定義及四十歲以後怎樣才是真樂活?每一篇章的案例與解析都能引領我們細細思考。   一般人會想,如果能活到八十歲,那麼,年過四十歲的自己,已經來到人生下半場,此時的我們,還能有夢想,還能做自己,還能勇敢愛嗎?作者說:『此時此刻的你,就是最美好的你,感到痛苦或不安時,就放慢腳步,回歸內心,再重新鼓起勇氣面對未來。就算四十歲了也沒什麼好怕的,你,還有很多時間』。   「活在當下的每一刻,每一個當下,都是在創造未來。」   我們不必對過去感到懊悔,也不用煩惱未知的未來,只有活在當下,才能觸碰到真實。即便現在的你,可能不是二十歲時心中理想的樣子,但也就是這些不同的人生經歷,才造就現在的你。   

四十歲以後,人生的難題不會再有人給我們答案,要靠自己解題,不同的答案通往不同的路徑,如何作答要靠自己體悟。每一段經歷都不會白費,它都蘊含著人生的真義。   當身邊的人來來去去,唯有陪伴走過四十個年頭的自己一直在身邊,它值得你的一句「謝謝」!而接下來的第二人生,也要從這裡和自己幸福的再出發。   你不必像鑽石璀璨耀眼,能散發淡淡的珍珠光澤也很好。你就是你,獨一無二,希望你也能喜歡現在的自己! 迎接你的第二次青春 「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心理師 黃惠萱   很多來晤談的人覺得自己沒什麼青春期,因為一直被動地走在安排好的成長道路上,十幾二十歲時沒有機會好好探索,然後為自己決定,所以三十歲的時

候害怕長大,害怕做錯決定,害怕承擔莫名的責任,最後迎來迷惘不知所求和所愛的四十歲。   那些該探索、該冒險、該嘗試、以及渴望被圓滿的事物,總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再次浮現,四十歲就是很好的時間點。   給過去的「失落」再一次機會   四十二歲焦慮的小陳,叨念著給國小兒子安排課程的煩惱,我聽他排滿滿的時間表,擔心他把自己跟兒子弄得焦慮又沒自信,我問他:「你現在發展的不錯,是因為以前家人幫你這樣規劃嗎?所以你才想讓兒子也得到這些照顧?」他靜默許久,搖搖頭說:「小時候我什麼都想學,但家裡沒錢不能學。」     你現在給孩子的是不是那些你那些過去得不到的呢?所以你很執著,即使孩子不適合,還是你希望

他堅持且感恩。一個媽媽跟青春期女兒為了鋼琴課大吵,媽媽氣著對我說:「她居然回我,想學你自己去學!」我想一想回她:「有道理喔!也許真正想學的是你,你會好好珍惜。」後來她為自己請了鋼琴老師,了卻了多年心願,不再用女兒的學習來彌補自己成長遺憾。   未來的路就在腳下   邁入四十歲的迷惘,需要找到信心跟未來方向,信心從對自己的觀察和了解而來,所以要回顧過去自己做得好,做得快樂的事情,方向來自實際生活的調整,然後加一點點想像跟冒險。   『動搖的年紀,四十歲』這本書的作者是韓國心理師,針對四十歲二次青春期提出許多觀察與建議,其中一項心靈處方籤就是寫「自傳」,從幼年期、兒童期、國高中、大學、剛出社

會、以及步入中年,回顧並寫下重要的事件與感觸,這是我在晤談室裡會協助對方做的事,從自己身上了解自己,因為未來不在遠方,是在你的腳下。   迎接人生第二次的青春期,問一問自己,生活中哪些美好值得你花更多時間悉心經營?生命裡那些不可避免的遺憾與傷痛是不是可以放下了?那些飄過腦海的靈感和創意你準備好去實踐了嗎? 瞄準人生的中線,輕輕劃上一刀 臨床心理師 / 作家 劉仲彬   若能活到八十歲,往人生中間劃一刀,現在的我,就站在切口旁。   四十歲的切口,就像一條折返跑的中線。四十歲之前,時間追著我跑,四十歲之後,我追著時間跑。為什麼?因為通過中線,原地繞了半圈之後,才發現時間不太夠用。那些還

沒兌現的承諾、還沒到達的地標、還沒結清的房貸,一夕之間通通醒過來,蜂擁而上,擠進人生的下半場。   一想到這,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人類的四十歲生日都過得不太開心,因為那不是一場慶典,而是一次年中結算。看著手上的清單,哪一格該打勾,哪幾條該增刪,哪一頁你打算偷偷跳過,全都無所遁形。可怕的是,這一輪考察沒有會計在身邊追帳,因為你就是自己的會計,年過四十之後,人會不自覺地盯著旁人頭頂上的數字,然後朝自己追帳。你的注意力不是用來經營生活,而是拿來計算與周圍的差距,於是在過濾掉人生的加號之後,才發現要補的坑始終填不滿,想要的永遠得不到,每走一步,都在拉大與世界的間距,人生只能不斷往內縮。二十年過去,你從

社會的邊緣起步,一路摸索遊戲規則,從跌跌撞撞到輕車熟路,理應從容信步的歲數,最後卻活成了動搖的年紀。   為什麼,因為你總是忍不住比較,既然愛比,那大家就來一次比個夠。   作者姜善泳擁有豐富的諮商經驗,在本書中,她將四十年的人生濃縮成一張清單,拆分成七個子題,包括:中年危機、自我、愛情、人際、夢想、事業以及健康。每個子題都有充足的對應案例,有人覺得自己至今一事無成,有人還在為卡位奮不顧身,有人終其一生都無法與父親和解,有人離了幾次婚卻依舊對愛認真。這些人雖然遠在千里之外,但人性跨越國境,形形色色的四十歲,就像一片閃爍的燈海,置身其中,你不會是唯一迷惘的人。   作者提供這些故事,不是讓

你拿來比慘取暖,而是建立一道光譜,讓你知道自己的「相對位置」。因為很多時候,人在四十歲裡迷航,不是導航晶片出了差錯,而是缺乏參考座標。   每個子題的結尾處,作者都會附上一張心靈處方籤,為四十歲的人生提供一些方向。跟年中結算單不同,它的用意不在確認,而是提問。提問的目的在於停止比較,將目光移回自己身上,好好進行一次體檢。靜下心,將人生的上半場掃描一輪,若能重新發現自己的價值,明白今後該往哪個方向走,即便無法飛黃騰達,起碼也能宣告「不惑」。   上半場調整戰術,下半場決定勝負,球場以外,人生亦復如是。 不惑之年卻更困惑? 剛過完四十歲生日的L先生,陷入中年焦慮。他每天像機器一樣工作,但在

工作上卻沒什麼特別成就,對未來也毫無規劃,他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很失望,卻忍不住和朋友比較,比誰的職位高?誰的薪水多?聽到朋友在科技業「錢」途一片光明;在聚餐時,炫耀自己送孩子出國留學……他就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 好像所有人都比自己成功,比自己有錢。他的焦慮感越來越嚴重,不只是對金錢擔憂,對未來也很徬徨,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走,他就像十幾歲時一樣迷惘。 十多歲是作夢的年紀,二、三十歲是追夢的時期。回頭看年輕時的自己,無論是十歲、二十歲、三十歲,那時的我們,即使對未來迷惘,卻還是充滿熱情勇往直衝,這就是青春。 就像高中時會嚮往大學生活,二、三十歲時也會認為步入中年後,那些迷惘的問題就會有所改變。我們

在心中描繪著未來的自己,想要變得更加成熟幹練。我們以為十幾歲時播下的種子,經過努力耕耘後,四十歲應該是「收成」的年紀,生活各方面也會趨於穩定。 然而,許多人到了四十歲後,卻還是如同年輕時一樣迷惘。「我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了嗎?」、「這條路是對的嗎?」、「未來人生的路該怎麼走?」種種不安的思緒在心裡蔓延,徬徨的心情和年輕時並無兩異。 為什麼心智並沒有隨著年紀增長變得更成熟?為什麼步入中年後,依然如此迷惘?如果你以為別人都很好,只有自己有這種困惑,那就錯了。 J小姐今年四十二歲,是一位家庭主婦。先生工作穩定,兒子也很懂事。擁有一個幸福家庭的她,在任何人眼裡看來,都是人生勝利組。但最近她卻經常陷入低潮,

於是來找我諮商。步入四十歲後,她心中長期壓抑的鬱悶爆發了。先生和兒子不了解她的心情,事實上,就連她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 經過諮商,她才赫然發現過去從未察覺的問題。原來,兒時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傷害、產後未被正視的憂鬱︙︙讓她內心深處傷痕累累。但一直以來,她卻只能忍耐,回想那過程,她替無法放聲大哭的自己感到悲哀。 我安慰她,並告訴她,即使是現在才來,也幸好她來了。 對那些未曾擁有過童年歡樂回憶的人來說,即使到了六、七十歲,童年時心裡所受的傷也需要被療癒。

「浴」舞甦醒:舞蹈治療應用於國小資源班學生社會技巧課程之經驗敘說

為了解決國小排課原則的問題,作者陳玠均 這樣論述:

在融合教育的堆動下,身心障礙學生多數安置於普通班,因此有學習無力感、自我貶低、情緒困擾或人際互動等等困擾,需要社會技巧課程的學習,國外已有不少將舞蹈治療應用於特殊學生的相關研究,而臺灣未有將舞蹈治療和社會技巧結合的研究,所以本研究目的探討舞蹈治療應用於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社會技巧課程學生的改變及研究者在課程經驗中的教學策略,並重新建構自己對社會技巧教學的意涵。本研究採用敘說探究(narrative inquiry)為研究方法,以資源班五位學生,進行每週兩次、每次四十分鐘,共八次之課程,每次蒐集團體影音資料、教學省思日誌和專家意見等資料;以拉邦動作分析轉譯學生的動作心理意涵,運用「類別—內容」分

析與歸納入教學策略和社會技巧內涵中的處己、處人和處環境;以主線與支線故事圖分析出學生在研究中的轉變,形成出三個研究結論為:一、舞蹈治療提供一個從身體動作的視野,確實帶動資源班學生處己、處人和處環境的轉變;二、舞蹈治療在動作勁力的直接引導、視覺輔助、反覆練習、道具協助和創作性對話的教學策略協助下,確實可以應用於身心障礙學生的社會技巧課程;三、舞蹈治療應用可以鬆動教學者在社會技巧的教學角色、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固有的思維轉變,進而翻轉教室。最後本研究提出兩點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供給有興趣的研究者參酌之。

哈佛媽媽的海豚教養法:醫學博士超過15年潛心撰寫,從內在驅動孩子迎向21世紀的關鍵技能!

為了解決國小排課原則的問題,作者席米‧康 這樣論述:

一位哈佛媽媽的「海豚教養」大震撼正席捲全球! 若生活是一場在變化水域中的航行 海豚父母明白 對孩子最有價值的是,協助他們培養自己的心靈羅盤 醫學博士超過15年研究實踐潛心撰寫 向海豚社會學習,給21世紀父母的教養備忘錄   ★2015年國際圖書大獎 家庭教育類第1名   ★《時代週刊》《華盛頓郵報》《赫芬頓郵報》《讀者文摘》《今日心理學》《每日鏡報》《南華早報》、半島電視臺、NPR、CBC、CTV、parents.com等8國53家媒體聯合推薦!   「海豚教養法的第一步,是向孩子(以及你自己)承認,   他們終究必須掌控自己的身體、心靈和人生,並負起責任。   同時很重要的是,要表明

你會在他們需要你的時候,隨時引導和支持他們。」--席米‧康   ◆西方父母都在重新學習--「海豚教養法」   現代父母的教養兩難:希望孩子出類拔萃,於是選擇當控制狂(獨裁型的虎式教養);擔心孩子心靈易碎,於是極度在意尊重與自由開放(縱容式的水母爸媽)--但這兩種方法都是屬於失衡的教養。即便許多先進國家的父母,都仍然拿捏不好兩端的尺度。   本書作者席米‧康是哈佛培訓的動機專家及醫學博士,更是獲獎無數、國際媒體公認的全球影響力大使,她近年提出的「海豚式教養」,重新清楚定義父母的角色,以及教養目標與使命,為擺盪兩端的焦慮,找到合理的平衡點,帶來啟發與希望,在西方世界引發熱烈討論,擁有眾多追隨者

。   ◆健康、快樂又成功--「海豚小孩」是21世紀最需要的人才   研究顯示,虎式教養能培養優異的專業人才,不過許多虎子虎女成長過程處於過勞、高壓狀態,成年後也會流露缺乏「內控」需要外控的缺點,也有不少在人群中,呈現社交與社會聯繫技巧貧乏的問題,甚至透露自我傷害的傾向。在許多組織中也顯示,虎子的職場表現不佳。   席米‧康舉出哈佛學者的研究,在追蹤了許多「健康、快樂又成功」的人士的生活後,有重大的發現:   ‧到某程度以上,IQ已不再重要   ‧適應力是成功的關鍵   ‧具備健康的生活習慣,經營穩固家庭婚姻是重要的能力   ‧人際關係,對健康快樂與成功有重大影響   此外,根據Goog

le研究數據也顯示,21世紀企業需要的必備技能不是IQ,而是CQ!CQ分別代表了4個「C」:「創意」「批判思考」「溝通」「合作」。具備CQ的孩子,容易發展出「自我動機」。   為此,席米‧康指出,我們應「向海豚社會學習」。   海豚,是十分聰明且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成功人生的象徵。   海豚不會一直四處徘徊,也不會時時互相競爭。牠們玩耍、探索、睡覺、運動、建立社會連結,也會為群體貢獻。   ‧牠們具備創意、學習、溝通和社會連結的能力與特質。   ‧牠們很活潑伶俐,是真正的社交動物,會群居並團體行動。   ‧牠們是世上最具利他和合作精神的物種,幫助彼此和社群,是牠們生存的核心特徵。   ‧海豚總

是透過以身作則、遊戲和引導,來教導寶寶。   席米‧康特別提醒,培養孩子「利他」觀念,在教養上能發揮的重大效果與意義。她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沒有鋼琴課、家教,大多在玩土或玩雪,但是父母總是告訴她:「多為別人著想」。這是教養的潛移默化,因此她念醫學院不是父母逼迫或期望,而是她自己想要幫助別人。受「利他意圖」影響的孩子,通常能驅動自動自發的力量,達到驚人的成就。   ◆要養出「海豚小孩」,先成為「海豚父母」   要教養出快樂成功又適應力強的「海豚小孩」,你必須先成為「海豚父母」。   席米‧康的定義非常清楚:海豚父母,是「有威信」的父母!   海豚父母--是權威人物,是訂規則的人   海豚父母

--是孩子的「父母」(不是朋友、特助、直升機、奴隸或沒人性的監工)   海豚父母--講道理並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而不是恐嚇、哄騙、賄賂、強迫)   讓所有父母釋懷的是,從現在起,可以不必再糾結該當孩子的朋友,還是嚴格的管控者。希望孩子成功快樂,只要你做「海豚父母」。   ◆「海豚教養」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樣子?   「海豚教養法」的第一步是向孩子(以及你自己)承認他們終究必須掌控自己的身體、心靈和人生並負起責任。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表明你會在他們需要你的時候隨時引導和支持他們。   海豚教養的教養哲學,跟別的教養法不同點在於:   1.引導而非命令   2.鼓勵代替指示   3.重視身教

  4.強調培養孩子利他精神   5.注重玩耍、遊戲的價值   6.給孩子時間與空間,注重健康平衡的生活   7.重視家庭價值   海豚教養家庭的生活方式:   ─海豚父母會執行規定,不讓子女的壞行為過關,也不吝於展現溫暖的一面,並解釋規則背後的道理。   ─海豚父母捨得讓孩子體驗壓力,透過掙扎他們才能發展獨立所需要的逆境忍受力。   ─海豚父母會在介入及提供任何建議前,會先讓孩子從零開始嘗試。   ─海豚父母不會讓自己蠟燭兩頭燒到只剩灰燼,他們可以接受不完美,必要時會尋求他人幫忙來減輕負擔。   ─海豚父母不會為孩子選擇「最好的」學校,而是選擇「最適合」孩子的學校。而且,最後海豚子女通常都

能「申請上」一流學校。   ─從面對面的權威(我知道什麼對你最好)變成肩並肩(你知道什麼對你最好,但你需要幫忙時,我一定會在)。   ─多和親朋好友相處勝過補習──過度安排課程會讓孩子錯失獲得正面榜樣、指引以及其他跨世代互動的機會,接觸不到各式各樣的觀點。   ─每天幫孩子排出一點休息時間(沒錯,你可能需要取消一些活動)即使孩子真的樂在其中,假如沒有充分的休息時間,孩子還是會感到壓力。   ─多讓孩子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玩,年長孩子必須學著讀懂年幼孩子的非語言暗示,會更懂得同理心。   ─帶領孩子深呼吸,這能解除恐懼模式,並擁有良好的情緒。多喝水,保持身體的平衡。 本書特色   1.深入淺出,

論述新時代的教養新觀念。   2.循序漸進,引導讀者重拾直覺與平衡,以科學為基礎,堅定且具彈性的教養,才能培育出良善的孩子。   3.親民實用,原則架構之下,也提供具體作法,針對各種孩子問題行為,運用「海豚關鍵」來引發動機,重建信心與激勵孩子。 名人推薦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宏哲 天才領袖教育集團執行長‧兒童發展專家   李惠銘 新北市桃子腳國中小校長   侯惠澤 特聘教授 台灣科大迷你教育遊戲研究團隊 主持人   張旭鎧 兒童職能治療師   彭菊仙 暢銷親子作家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蔡淇華 台中市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蘇明進 台中大元國小老師 【國外媒體評論】   「今日的父母的確常常就像「微觀管理者」(micro-manager)一樣令人窒息,在研究的佐證下,我們看見下一代的孩子缺乏內控。獲獎肯定的康醫師讓父母知道這些虎子『愈來愈依賴外在獎賞來獲得動機』,而且被逼得像『過勞的中年人』。她將這種虎式教養視為『教養不足』,包括過度『逼迫、拉扯、命令、指示、安排行程和監控』。為了導正錯誤觀念,作者告訴父母該如何發展出所謂的『CQ』,也就是創意、批判思考、溝通與合作。她鼓勵家長以海豚為榜樣,重視玩樂、探索、社會連結、利他精神、貢獻與家庭和社群價值觀,讓孩子強化內在的指南針,擁有更堅強的核心,更有機會得到個人成

功與快樂。康醫師結合科學研究和個人經驗,以撫慰和激勵人心的語調娓娓道來,一定會打動許多讀者。」──《圖書館期刊》   「康博士以她的洞見、專業和可靠的直覺提供重要引導,讓21世紀的教養恢復理智。本書以慈悲看待親子關係,用愛和理性進行闡述,讀來十分容易,既滿足心靈又充實知識。」—─蓋伯‧麥特(Gabor Maté)醫學博士     「如果你在尋找有效又實用的策略來平息孩子生活中的混亂、培養他們的內在動機並為未來的成功做好準備,那就應該讀這本書!康博士透過具體證據告訴我們為什麼『老虎』教養弊多於利。她的海豚教養法會讓你和孩子歡喜不已。極為推薦!」—─PositiveParentingSoluti

ons.com創辦人兼《If I Have to Tell You One More Time》作者艾咪‧麥瑞蒂(Amy McCready)   「席米‧康博士在本書中深刻描寫了父母的真實生活,在感性當中穿插科學佐證,每一章都提供非常實用的建議。本人高度推薦!」—─《The Wonder of Boys and The Wonder of Girls》作者麥可‧古里安(Michael Gurian)     「你準備好把童年還給孩子了嗎?你所愛的童年、喜悅、創意和那些仍在記憶中讓你渴望不已的午後時光?如果你正要載孩子去上你們都不喜歡的課程,不如讓親子有機會可以放鬆、玩樂或單純『浪費』時間,該

把車掉頭了。這本書帶你翻轉,重獲喜悅。」—─《放養孩子》(Free-Range Kids)作者與部落格創辦人莉諾‧斯科納茲(Lenore Skenazy)   「本書是一個絕佳的教養工具,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引導孩子邁向快樂、健康的人生。作者把重點放在適應能力,利用很棒的資源和自身經驗為例來強化她的論點。本書令人忍不住一讀再讀,是每個家庭都應該具備的教養指南。」─—《職業媽咪期刊》   「這本精彩的書將翻轉你的教養觀念。」—─Along Came Kids育兒好生活部落格   「康博士帶給我們許多反思。本書內容精彩,包含令人大開眼界的例子和許多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實用建議。本書提

供一張路徑圖,讓父母在教養時取得平衡,幫助孩子成為快樂、成功、獨立又具自我動機的成年人。」—─Life Over Easy生活面面觀部落格,丹妮拉‧杜莉艾薇(Daniela Duriavig)   「我希望你讀這本書。和一般的話題書不同,我認為它具有長遠的眼光。它不是公式、配方或教養說明書,而是能夠幫助孩子得到終身快樂和成就的路徑圖。說真的,父母要的不就是如此?」—─Be Nice Or Leave Thanks不友善請離開部落格,瑪拉‧夏皮洛(Mara Shapiro)   「本書傳達許多資訊,促使讀者深刻反思。我認為十分值得一讀。除了處方之外,還有精彩的引述及有用的縮寫和核對清單。本書

促使父母評估自己是否滿意目前的教養方法(不滿意的話,做出一些改變),同時也提供路徑圖以幫助我們找回生活的平衡。」—─Out and About with the GeoKs GeoK 一家的戶外冒險   「本書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教養的平衡和生活的平衡同等重要。康博士利用以證據為基礎的研究來闡述她的論點,強調當一個威信型家長的重要性。我認為本書讓我更加理解自己想要當什麼樣的父母,我知道它在我兒子成長的過程中會是一本讀不膩的參考書。」—─Savvy Mom精明老媽部落格,艾瑪‧芬雷森(Emma Finlayson)   「我敢說絕大多數讀過這本書的父母都會好好的檢視自我、日常行程和生活方式,並

且問自己一些非常困難的問題。我只希望這些父母都能實踐他們的答案。」—─MBA Mama Musings MBA媽媽隨想部落格   「如果今年只能選一本教養書來讀,絕對非本書莫屬。」—─Motherless Moments憶母時光部落格

高中職不分類巡迴輔導現況、困境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

為了解決國小排課原則的問題,作者葉函玲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研究瞭解花蓮縣高中職不分類巡迴輔導工作現況、困境,及整體計畫運作之滿意度。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自編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透過半結構式訪談,在研究中使用多重證據來源搜集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本研究訪談對象共計 6 位,為實際參與高中職不分類巡迴輔導計畫之 2 位巡迴輔導教師、2 位特教業務承辦人、2 位普通班教師。本研究結果如下:一、高中職不分類巡迴輔導現況1、 教學評量:以學障居多﹔依學生需求安排服務時數、課表及課程內容﹔直接教學需求大於間接服務﹔以小團體教學或是一對一教學為主﹔巡迴輔導教師多以搜尋網路相關特教資源,進行改編或自編教材。2、 合作諮詢:提供特教行政業務的諮詢、學生學習及

行為問題、班級經營或輔具的使用等﹔以面對面諮詢服務為主,其他相關人員則是透過會議溝通﹔為非到校時間以辦公室電話或通訊軟體 LINE 為主,並設有群組可即時通話、傳達訊息、照片、檔案。3、 行政支持:原編制學校核准公假、補助交通費、提供教材教具採購及每月固定召開工作會議;服務學校支援學生提報申請、協調上課時間、學生課務公假、安排上課教室位置、掌握學生出缺席、課務調整通知等。4、 交通狀況:交通工具為汽車或機車;交通時間每周需 4 小時左右,交通費補助以公車計價,無其他相關補助。二、高中職不分類巡迴輔導困境1、 專業知能:巡迴輔導教師對情障、學障學生教學經驗不足,難以迅速提供合適教材、教學策略、行

為問題處理﹔普通班教師沒有專業背景,難掌握不同障別、差異性大的學生在教學、評量、鑑定、輔導都造成困擾。2、 教學評量:時數安排、排課不易、巡迴輔導時間有限、關係建立不易、學生個別差異大、備課方向不同,備課耗時、普通班教師無法對特教生課程、教學調整,需藉由巡迴輔導給予特教生實質的幫助。3、 合作諮詢:對象以特教業承辦人居多,其他處室、導師或家長合作諮詢比例偏低、甚至不知有巡迴輔導支援;各校對高中職巡迴輔導計畫感到陌生、複雜的申請流程,各校送件數量低,巡迴輔導教師在推動執行上備感壓力及困難,導致合作上造成雙方壓力。4、 行政支持:原編制學校及國教署對巡迴輔導班的支持不足。5、 交通問題:交通經費核

銷標準,不敷實際油資﹔服務學校無提供停車,需花費更多時間在尋找停車位,增加交通時間。6、 親師合作:一般高中職特教資源較少,在 IEP 或相關鑑定上會因為普通教師經驗不足,產生困擾;家長支持度偏低。7、 其他困境:學生參與意願低;各校接受巡迴輔導服務之學生比例依舊偏低;教學品質跟服務量之兩難。三、高中職不分類巡迴輔導滿意度在多重資料來源,研究參與者所提供之資料,比對本研究結果,在IEP 擬定與執行、教學及輔導、服務情形、服務計畫四項度之滿意度結果相符,大致落在「非常滿意」至「滿意」區間。在每項最高得分為 5分標準下,此次研究得分在 4.3~4.6 分。在無法提供各校均有特教教師員額的狀況下,高

中職巡迴輔導計畫有它存在的價值與必要性。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行政主管機關、巡迴輔導教師所屬學校、與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