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課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吳鳳課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嵩山著寫的 鄒族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立編譯館撤銷吳鳳課文、劉自然事件、拉法葉艦成軍典禮也說明:下週的台灣歷史回顧:一、1987年5月23日,國立編譯館決議撤銷吳鳳神話的相關課文。二、1953年5月24日,發生軍人劉自然被美軍殺死,抗議凶手無罪,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彭雅玲所指導 鄭昱蘋的 從「移植」到「重構」-論公學校五期國語教科書的「臺灣」教材 (2011),提出吳鳳課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學校、國語教科書、性別操演、臺北城、唱國歌少年、莎永之鐘、國族認同、殖民工具、殖民現代性。

最後網站日本人力捧的這個中國人,為什麼被打倒?地球知識局 - Zi 字媒體則補充:據說吳鳳為人善良、醫術高超,常為阿里山上的鄒族原住民看病,因此得到他們的 ... 吳鳳的課文也從國小課本中移除,如今的孩童也再不知這紅衣白馬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吳鳳課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鄒族

為了解決吳鳳課文的問題,作者王嵩山著 這樣論述:

鄒族活躍於臺灣中部,自稱“tsou”(也就是「人」)。在鄒族傳說中,他們是天神用楓葉造成的。鄒族也是最早到達臺灣的原住民族群之一,而阿里山就是他們主要的家園。 因為漢人建構的「吳鳳」歷史,沒有文字的鄒人被塑造成野蠻的民族,即使今日吳鳳「成仁取義」的故事已從教科書中撤除,但「阿里山忠王」終究是漢人創造的,令人不安的「吳鳳」信仰及捲入國家體系後領域的微小化,滋長了鄒人的焦慮。為保留傳統文化,鄒人開始從事「文化重構」──通過戰祭或小米收穫儀式的象徵性整合,確定彼此的血緣規範,維繫文化認同與一體情感。鄒人不但試圖弭平個體與社會的衝突,也嘗試改變文化與社會層次不整合的情況。他們有計畫

的傳承文化,亦成為多元社會保存不同文化的最佳範例。王嵩山,臺灣澎湖人,現居臺中;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所學士、碩士,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副研究員、兼展示組主任。1987年的秋季起,分別在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等學校兼任教職。研究與教學的旨趣為:南島語族的社會文化人類學、原住民知識體系、文化形式、博物館民族誌、博物館學。 作者簡介 王嵩山   臺灣澎湖人,現居臺中;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所學士、碩士,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副研究員、兼展示組主任。1987年的秋季起,分別在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等學校兼任教職。研

究與教學的旨趣為:南島語族的社會文化人類學、原住民知識體系、文化形式、博物館民族誌、博物館學。

從「移植」到「重構」-論公學校五期國語教科書的「臺灣」教材

為了解決吳鳳課文的問題,作者鄭昱蘋 這樣論述:

  日治時代殖民主在臺灣實施新式教育,運用權力強力控制教育,以普及國語教育提升臺灣島民的知識水平。在學校的課程科目上分「科」設計,以上課時數而言,國語科成為初等教育的重點科目。治臺五十年,特別為臺灣學童所編寫的國語讀本,共發行五次,總計六十冊,一千一百零三篇課文,其中更有以「臺灣」為標題課文。公學校國語教科書所編織的知識體系與權力論述中,移植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元素,目的在同化臺灣學童對日本母國的認同思想。同化的過程,不僅在「強植」殖民主的母國元素,同時也在「移除」舊有的中國思維。轉入移除的日本/中國關係,日本/臺灣的新認同則需要再「重構」的過程。所以「教育」之所以成為日帝在臺灣的永久事業,其政

治的目的就是要透過學校裝置、課程進行、課堂教學,來改造臺灣這塊殖民社會,改造每一位臺灣人,讓「臺灣的中國人」變成「臺灣的日本人」。  而在強調日本優勢文化下的國語教科書中,取材自學童所親近所熟悉的「臺灣」教材,被視為日本母國的鄉土而被重新包裝過,以召喚臺灣學童將「鄉土的愛」,轉化成為對「母國的愛」。為操作臺灣學童對母國的想像認同,教科書編輯者透過對社會性別角色的代換,對殖民首都進步的連結,對新米種成功的轉化到皇民少年死亡意象的昇華,務讓臺灣的學童在閱讀國家機器所論述的合法知識後,重構自己日本國民的身分認同,相信自己在殖民社會的性別角色扮演,也強化了對日本母國的絕對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