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功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博物館功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湯川秀樹寫的 扶桑書物語 第二輯 和漢寶德的 邁向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博物館功能設施設計檢查表 - 博客來也說明:書名:博物館功能設施設計檢查表,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2982587,出版社:五觀藝術,作者:約翰.希博利,出版日期:2006/08/02,類別:藝術設計.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景 和典藏藝術家庭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許瑞芳所指導 蔡佳蓉的 博物館劇場在地方文化館的實踐-以《記憶的編織》演出為例 (2021),提出博物館功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博物館劇場、地方文化館、社區劇場、無形文化資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鄭泰昇、簡聖芬所指導 侯承昕的 展覽體驗設計──馬祖記憶場所的建構 (2021),提出因為有 體驗設計、記憶場所、虛實共構的重點而找出了 博物館功能的解答。

最後網站第二章文獻探討第一節博物館之功能與定位則補充:台灣各地目前有大大小. 小的博物館,不論主要展示的是當代美術或雕刻作品、歷史古文物、自然遺跡或. 天文現象等,均扮演了重要的教育及研究功能。 二、博物館的經濟功能.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博物館功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扶桑書物語 第二輯

為了解決博物館功能的問題,作者湯川秀樹 這樣論述:

  日本不僅僅是「出版大國」,也可以說是「讀書大國」。(其實兩者息息相關、共存共榮)筆者旅日期間,剛好是百貨店界大佬堤清二打造了「西武百貨店」(池袋)內的大型書店,尤其是現代詩作品之豐富,簡直令人不敢相信。——當然這和堤清二是業餘詩人有關,而我正是住在池袋。   假日,別說「紀伊國屋書店」(尤其是新宿東口總店)的人山人海;神保町這一大世界級書城更是熱鬧異常。那時節,百貨店舉辦的舊書展售會,東京市內的各種「古本祭」,簡直令愛書人疲於奔命。   介紹日本這個出版大國的買書、賣書、讀書、書店、書齋……,乃至寫書、出書,以及讀書界代表性人物等,那是說不完的、寫不盡的。第二輯中出

現:齋藤昌三、城市郎,乃至:諸橋轍次、長澤規矩也、神田喜一郎等人,相信他們都會在日本文化史上留名的。

博物館功能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三義木雕博物館介紹 #鄭志強館長專訪 
    
  本館原為「三義木雕藝術展示館」,是臺灣省政府建設廳為推廣木雕藝術,於一九九○年三月破土興建;同年五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依據「加強文化建設」方案重要建設事項:「發展地方特色館」,擇定苗栗縣以三義木雕為地方特色,設木雕專題博物館,復於一九九二年四月核定列入國家建設六年計畫的重要文化建設專案,撥款新台幣五千萬充實展示工程。
  
  本館隸屬於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於 一九九五年四月九日 開館,為國內唯一以木雕館為專題之公立博物館。建館目標以發揚木雕為主,兼負木雕蒐集、典藏、展示、研究、推廣,並促使主題特色獲得維護、傳續、發揚與創新,成為生生不息,不斷成長的博物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期永續經營木雕博物館,落實博物館功能發揮及國際化,故於國家八一 00 專案撥款新台幣六千萬興建二館, 復於二○○三年五月完成二館擴建工程,增闢木雕教學、展示、典藏、圖書資料室等空間,並於當年獲得台灣建築獎,屆此,木雕博物館正式進入新的紀元,成為國際化的木雕專業博物館。
  
  木雕博物館之展示主題包括:雕刻藝術的起源、中國雕塑歷代風貌、南島民族木雕、三義木雕源流、建築家具、寺廟宗教、複合媒材及當代藝術邀請展、木雕藝術特展等九部份,將木雕之美具體呈現,讓觀眾對木雕的應用與藝術獲得完美的體驗。   
   
     
三義木雕博物館
開放時間:每日09:00-17:00(周一休館)
地址:苗栗縣三義鄉廣盛村廣聲新城88號
遊客服務:037-876009

博物館劇場在地方文化館的實踐-以《記憶的編織》演出為例

為了解決博物館功能的問題,作者蔡佳蓉 這樣論述:

摘要  本研究藉由參與2019年《記憶的編織》社區劇場的活動經驗為靈感,希望探討在廣義博物館場域中舉行的社區劇場活動,與場域、與地方素人演員、與觀眾三者之間激盪出的火花。《記憶的編織》為麻豆總爺藝文中心舉辦「藝術紮根計畫」的子活動項目之一,是總爺藝文中心首次引入地方素人參與社區劇場活動,推廣地方文化的操作形式。為釐清社區劇場與博物館劇場的歷史脈絡及手法流變,筆者分析文獻發現,在後現代主義影響下催生新博物館學的展示觀,博物館開始為多元及社會平權發聲,走入社區進行大眾教育及文化推廣。  以此觀點切入,扣合總爺藝文中心由停工糖廠轉型為地方文化館的意義及使命,整理文獻及觀眾問卷資料,並訪談參與工作坊

的工作人員、素人演員以及部分觀眾,以研究素人參與的劇場演出,在戲劇工作坊與博物館劇場兩者之間,帶來的意義與影響。  研究發現《記憶的編織》帶來的活動意義,遠大於單純的社區劇場工作坊,而是重合口述歷史與傳統生活型態,這些重要的在地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再現,能幫助地方文化的保存與推廣、強化地方文化館與參與者之間的連結,有效提升地方的文化自信與認同,以及增加地區庶民文史記憶的流傳。透過動態的戲劇展示,能夠積極主動的向外推廣在地特色,參與的民眾能在此收穫戲劇工作坊帶來的個人轉變,素人帶來的真實性及在地情感,讓觀眾能身歷其境的投入故事劇情,與劇中的情境情節產生共鳴,進而對麻豆地區的文化產生親近與了解的興

趣,能夠成為博物館向外進行教育推廣的有利形式。

邁向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

為了解決博物館功能的問題,作者漢寶德 這樣論述:

  身兼建築人與博物館人的漢寶德,   關於博物館與博物館建築之論述與諍言集錄。   一間好博物館該是怎樣的?   ◆一棟雄偉的建築就是好的博物館建築?   ◆博物館一定要大才能發揮功用?   ◆博物館建築與博物館功能之間哪邊說了算?   ◆博物館是賠錢貨還是好賣店?   ◆台灣博物館何去何從?   ◆「公辦民營」或「行政法人」,給予公立博物館解套了嗎?   ◆擁有高來客率與討論度,就是成功的博物館展覽?   博物館該是怎樣的?博物館可以或可能做些什麼、如何經營?它跟民眾之間的距離該多近、又要如何拉近?身兼多重角色的漢寶德先生,曾經擔任科博館與宗博館館長,熟稔文化政策與館方經營。他從中

西方博物館歷史與豐衍演化說起,推至台灣現代,直言不諱其所見所聞,無論是公立博物館的厚實資源與法令限制,地方性博物館的文化扎根與特色發揮性,私人博物館的專精收藏,其中的各自專擅與不足,都有其個人觀察與建言,皆於本書完整收錄。   「博物館是文明的產物,繆思的殿堂。博物館的西文,Museum前半段是Muse,後半段是um,直譯起來就是繆思的殿堂。」──漢寶德  

展覽體驗設計──馬祖記憶場所的建構

為了解決博物館功能的問題,作者侯承昕 這樣論述:

建築師石上純也曾經表示,期待未來的建築能夠以展覽的形式讓大家了解到如果建築是這樣就太好了;作為與大眾溝通的橋樑,建築展覽幾乎都已陳列建築模型、圖面說明的形式向觀眾表達設計概念或是理想,但往往無法完整傳遞空間情感。隨著千禧世代的來臨,大眾對於體驗的需求增加,建築展覽也開始重視體驗設計,如:虛擬實境、擴增實境或沉浸式體驗等;並仰賴博物館的空間載體呈現其作品。博物館扮演著協助觀眾體驗建築展覽內容的重要角色。隨著資訊化時代的來臨,博物館面對數位轉型,不定時特展、藝術祭或是工作坊等行動也開始以達成博物館功能之目標,且不在局限於博物館的實質空間內展示、舉行。除了以文化生態系梳理出博物館經驗的建立,更認為

博物館已經從「參訪機構」的具體型態,逐漸被釋放成抽象的「參訪行動」。以「馬祖戰地轉譯計畫」為例,透過研究體驗設計之過程,探討建築展覽與空間設計應該如何建構戰地記憶場所。針對「島嶼博物館」規劃一場藝術行動來表現建築展覽的體驗設計。提出「博物誌」概念,讓觀眾不在只是被動的接收博物館資訊,而是主動蒐集場所之記憶。「背包客的虛擬體驗,島嶼的真實經驗」為主要設計概念,期待透過體驗設計,讓觀眾以「背包客」的方式了解異質文化,展現島嶼博物館與觀眾的記憶連結,協助觀眾體驗空間故事。研究內容:從博物館學、記憶場所和體驗設計進行文獻的探討並提出博物館經驗的觀點──主動蒐集、了解某個場所的記憶。以馬祖四鄉五島作為設

計對象,探討歷史現場與記憶場所的關係,並提出一種空間體驗的行動回應島嶼博物館之發展。研究成果:以「博物誌」為馬祖島嶼藝術祭提供一種體驗行動,希望觀眾作為「背包客」體驗馬祖冷戰背景下的記憶場所。提出三種展覽體驗回應三座據點的空間故事,透過影片的方式敘述博物館經驗的塑造。研究結論:移情計算在體驗設計中是做為創造記憶場所價值的重要工具,並嘗試提出空間體驗如何串連起實虛的展演方式,最後藉由展覽設計說明記憶場所與歷史現場在被體驗後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