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ar tooth中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另外網站molar tooth - 英语_读音_用法_例句 - 海词词典也說明:The doctor pulled out my cavitary tooth. 医生把我的臼齿拔了。 Most of the lesion are on the molar region, body and ascending ramus.

國防醫學院 牙醫科學研究所 黃仁勇所指導 侯文斌的 兩種牙周病治療預後評估系統之分析 (2021),提出molar tooth中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牙周病、預後、對稱性、McGuire。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牙醫學研究所 張博鈞所指導 黃湘翎的 牙根分岔再生探討: 現行臨床治療策略功效評估與快速列印三維羥基磷灰石生物支架設計 (2021),提出因為有 牙根分岔骨缺損、組織支架、骨再生、三維列印的重點而找出了 molar tooth中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治療無症狀無病阻生智齒方法的比較:手術拔除和保留則補充:... of asymptomatic disease‐free impacted third molars have included ... which was conducted in a dental hospital setting in the United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olar tooth中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兩種牙周病治療預後評估系統之分析

為了解決molar tooth中文的問題,作者侯文斌 這樣論述:

牙周病患者的全身身體健康狀況、口腔衛生、咬合習慣、牙周組織狀況等因素,均會影響牙周治療的預後(prognosis)結果,通常有糖尿病、抽菸、口腔衛生不良、磨牙等,牙周組織破壞越嚴重,其預後越差,所以很多學者用來制定評估牙周治療預後的標準,其中學者McGuire在1991年就發表一篇將牙周病預後評估分為五類:1.良好(Good) 2.尚可(Fair) 3.不良(Poor) 4.可疑(Questionable) 5.放棄(Hopeless),在1996年對這些分類又再進一步說明,而在2012年對此分類做了大幅度調整,能達到更準確預測牙周治療的結果。本研究目的在分析以McGuire在199

6年和2012年牙周病預後評估系統,在分類結果上是否有差異?以幫助牙醫師在臨床上制訂牙周病治療計畫的應用。 本研究方法是以一位牙周專科醫師,對三十三個牙周檢查總表、口內臨床照片及X光片等資料,共913顆牙齒,進行以McGuire分別在1996年及2012年所發表的牙周病預後分類做評估,來分析2012年的分類方式和1996年的分類方式,是否有差異?統計是以Chi-Square Test/Fisher’s Exact Test等統計方式,分析兩者之間的異同。 研究結果以McGuire在1996年的分類方式,分析這913顆牙齒,判定為良好的有446顆、尚可的有342顆、不良的有88顆、可

疑的有18顆、放棄的有19顆。而以2012年的分類方式,判定為良好的有684顆、尚可的有113顆、不良的有72顆、可疑的有30顆、放棄的有14顆。 其中共同判定為良好的有425顆、尚可的有72顆、不良的有42顆、可疑的有9顆、放棄的有8顆。判定相同的共有556顆(60.9%),不同的共有357顆(39.1%);在這357顆不同中,以2012年為基準,1996年預後變壞的有294顆(32.2%),變好的有63顆(6.9%)。 經由研究結果分析可以發現,口腔內的牙周病分布有左、右側的對稱性,但上、下顎的對稱性則不明顯;McGuire在1996年和2012年牙周病的預後評估方式,整體而言

,顯示兩者有統計差異性;2012年的預後評估結果比1996年的結果樂觀(相較1996年變差),特別是大臼齒區,顯示醫療技術的進步,讓牙周病治療結果更好,更符合現在臨床牙周治療後牙齒的狀況,故建議以2012年的牙周預後評估方式,作為訂定醫療研究或牙周病治療計畫的評估方式。

牙根分岔再生探討: 現行臨床治療策略功效評估與快速列印三維羥基磷灰石生物支架設計

為了解決molar tooth中文的問題,作者黃湘翎 這樣論述:

研究目的在下顎大臼齒牙周分叉缺損的牙周再生手術成功率仍是牙周再生一大挑戰,本研究旨在製作客製化三維組織支架用以有效率促進齒槽骨再生。研究材料與方法本實驗第一部分是收集臺大醫院牙周病科在2017年2月到2020年12月所進行的下顎大臼齒牙根分岔處牙周再生手術的病例,牙周再生手術材料骨粉包含自體骨骨粉、異體骨骨粉及異種牛骨粉(DBBM, 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搭配再生凝膠或牙周再生膜的應用。牙根分叉處骨缺損分為單純牙根分岔處缺損與合併牙根分岔與牙周齒槽骨周圍缺損兩大類,並比對手術前與手術後六個月的臨床根尖放射線影像上牙根分岔處,齒頸部到牙根分岔處齒槽

骨線性高度的變化,以牙根分岔到新生成齒槽骨線性高度變化所占牙根分岔點到牙根分岔骨缺損的距離作為線性再生骨高度的比例,另外以牙根分岔到新生成齒槽骨線性高度變化所占患齒近心側與遠心側齒槽骨高度的中心點的比例做為校正骨再生比例。我們以齒槽骨高度的變化、骨再生比例、校正再生比例,三種評估方式作為牙周骨再生效果的評估。實驗第二部分是評估三維快速成型生物支架在實驗豬下顎骨模型貼合度,利用實驗豬模擬下顎大臼齒牙根分叉的臨床破壞,並利用錐狀電腦斷層掃描實驗豬下顎骨模型後搭配三維影像編輯軟體設計骨缺損模型後,我們利用此模型進行模擬臨床客製化牙根分岔骨支架列印,用三維光固化列印技術列印樹脂模型作為對照組,同時羥基

磷灰石彈性骨墨水採用生物列印方式印出三維骨支架。將樹脂骨塊與骨支架分別放回下顎豬骨缺損後,使用微米電腦斷層掃描後,利用影像軟體檢驗此骨生物支架與實驗豬下顎骨缺損到三維骨支架外緣的線性貼合度與比對我們電腦設計的骨塊形狀與三維骨支架相比的體積差異性。結果從臨床根尖片可以看出,我們利用手術前後牙根分岔處齒槽骨再生影像的變化,作為評估牙根分岔牙周再生手術的成功指標。在單純的牙根分岔處缺損,在影像上線性再生骨高度為1.45±1.15毫米,骨再生比例為50±40%與校正骨再生比例為39±30%。三種骨粉的使用當中,使用異種牛骨粉(DBBM, 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

l)達64±38%的骨再生效果,相較自體骨骨粉(Autogenous bone)的16±25%與異體骨骨粉(FDBA) 52±34%有較顯著的成果。女性病患相比於男性病患有顯著更好的牙周再生的成果。在合併角狀骨缺損和牙根分岔處缺損,在影像上線性再生骨高度為1.35±1.25毫米,骨再生比例為50±34%與校正骨再生比例為38±32%。使用再生凝膠(EMD)較引導骨再生手術牙周再生膜有更顯著性的牙周再生效果。在實驗豬下顎骨實驗之中,利用電腦斷層分析掃描後的羥基磷灰石生物支架對比電腦設計生物支架線性邊緣貼合度為 82.99±21.12% 和體積密合度85.58±5.48%。結論目前臨床牙根分岔再生

大約有1.4mm 或40%的再生效果。在三維列印骨支架貼合實驗中,骨生物支架相比樹脂生物支架線性邊緣貼合度為82.99% 和體積密合度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