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第七版邊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apa第七版邊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布魯斯.費雪,羅伯特.艾伯提寫的 關係結束後,成為更好的自己【薩提爾專文推薦暢銷經典版】:分手、離婚、喪偶,重建自我的19段旅程 和Joseph Turow的 當代媒體:匯流中的傳播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apa第六版邊界 :: 軟體兄弟也說明:apa第 六版邊界,請依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撰寫格式,除額外規定(如中文寫作 ... 紙張電腦打字,word版面設定上下邊界為2.54cm,左右邊界為3.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日出出版 和學富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戰略暨國家安全碩士在職專班 林泰和所指導 何修竹的 中國匿蹤戰機發展對周邊國家衝擊 (2020),提出apa第七版邊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空權、匿蹤戰機、武力犯台、遠海長航、解放軍。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鄔佩麗所指導 陳凱婷的 離婚母親在未成年子女探視權司法歷程之詮釋現象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主體生成、未成年子女探視權、詮釋現象心理學、親權、離婚母親的重點而找出了 apa第七版邊界的解答。

最後網站馬偕護理雜誌投稿簡則2009則補充:十二、圖表、文獻引用書寫請參考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第七版及本刊刊登格式,每篇文章參考文獻約30. 篇為限。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pa第七版邊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關係結束後,成為更好的自己【薩提爾專文推薦暢銷經典版】:分手、離婚、喪偶,重建自我的19段旅程

為了解決apa第七版邊界的問題,作者布魯斯.費雪,羅伯特.艾伯提 這樣論述:

★薩提爾專文推薦★ 【暢銷經典版】 從別人的另一半,變成獨立完整的自我! 一段關係結束後,感情上有了創傷,自尊受到傷害,自我價值感降低, 內心是否不斷地糾結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有沒有迅速擺脫悲傷和和孤獨的方法? 何時才是開始下一段感情的好時機? 你需要為自己重新定位,甚至要一點時間來緬懷過去。 重建之路,能為將來的幸福找到極大的成長空間。   情感關係的結束,對很多人來說是一段支離破碎的經歷,想要繼續好好地生活之前,需要收拾殘局,此時通常會強烈感受到絕望、無助、挫敗、憤怒,想要報復,內心不斷思考問題在哪裡,質疑自己是否不值得被愛。   也許現在你的戀情穩定,也許你正因為剛結束的戀情

而傷感,也許你早就注意到問題的苗頭,也許是你提出分手,或者你只收到寥寥幾語的訊息被告知分手,也許你正陷入分手或離婚的痛苦中。無論你有什麼樣的故事,此時此刻只有迷惘和痛苦,聽不進任何安慰話語,即使想改變卻毫無頭緒。曾經熟悉舒適的生活崩潰了,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重建,從結束後開始   重建能幫助你處理情緒、健康地放下已終結的關係,   接受現實,接納自我,讓未來的感情路走得輕鬆些。   布魯斯.費雪博士的十九個重建步驟是經過驗證的實用方法,這個有效的架構組成了金字塔形的「心理重建方塊」,幫助審視分手後的各種階段,一步步引導你去享受與調適關係結束後的生活及情緒。   >否認:不想接受事實,

還沒有足夠的堅強去面對難以承受的痛苦。   ★重建:誠實回答十二個問題清單,多角度看雙方的關係,幫助認清並接受事實/不要問「為何分開的理由」,而是找出「當初在一起的理由」。   >恐懼:在剛分開時,因為無法掌控變化而感到害怕,不想被人認為是失敗者,家醜外揚。   ★重建:逐一列出自己恐懼的事物,讓它們更真實地貼近自己/進行深度放鬆練習,找出身體哪個部位對恐懼有反應。   >適應:當一個人「被關心和被愛」的需求沒得到滿足,就會想辦法來適應。但若是不健康的適應行為發展過度,會讓人失去平衡。   ★重建:練習在付出和得到之間建立平衡,請求他人為你做些事情,以及當有人請你幫忙時對他說「不」,並觀察

這麼做時的六種感受反應。   >孤獨:很多人在關係結束後會想:「我一輩子都會這樣孤單的過下去了。」這是一種令人難以承受的想法,即使身邊還有親朋好友會溫暖你,但都敵不過分離後的孤獨感。   ★重建:診斷孤獨三階段,退縮、忙碌、獨處。獨處一段時間對療傷有極的好處,能幫助自我發現,是這階段所需的治療之一。     >內疚/被拋棄:大多數主動提分手的人,會因為傷害了以前的戀人而感到內疚;而被拋棄的人則難以接受自己被甩的事實。兩種類型的調適過程是不一樣的。   ★重建:判斷自己的角色究竟是拋棄者還是被拋棄,從兩個角度來理解雙方的感受和態度,能幫助你更清楚認知關係結束的原因。   >悲傷:分手大多時候

是個悲傷的過程。除了難以承受的傷心與絕望,還會感到筋疲力盡,無力改變自己的生活。悲傷在重建方塊中是一個很關鍵的重點。   ★重建:用「V形圖」來檢視悲傷過程,幫助人們在理智上理解悲傷期/為自己寫一封告別信。   ……   【為何「重建」很重要?】   →避免日後再度進入錯誤的關係。   →喚醒內心麻痺、壓抑或未知的部分。   →幫助調適情緒,接受現實,接納自我,擺脫失敗感,讓未來的感情路走得更輕鬆   「他怎麼會知道我的感受?!」是多數讀者閱讀後的反應。   本書除了給情感關係受挫的人們心靈上的安慰,更有一針見血的分析,幫助人們走過最困惑、最痛苦的分手過程。   從破裂的關係中走出來

,直到獲得新生的十九個重建步驟,每個步驟針對心理情緒剖析內在原因和意義,提供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法。分析哪些感情為何注定會終結,什麼是真愛,一段看似不錯的感情中隱藏哪些危機,原生家庭對經營感情的影響,以及如何開始一段健康的關係。 專業推薦   布魯斯.費雪的這本書可以引導人們度過關係結束後的一道道關卡。重要的是,心理重建需要時間,人們要給自己時間來喚醒內心中麻痺、壓抑或未知的部分。願每一位離婚人士都能擺脫失敗感,帶著希望走向生命的下一個階段。—心理學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為離婚者寫的書中最好的一本……溫暖又動人。—《行為治療師》期刊(Behavior

Therapist)   這本書正是處在離婚期或離婚後所需要的:幫助你重拾生活。—《離婚雜誌》(Divorce Magazine) 讀者回響   我買這本書,是為了戀愛對象,他和老婆分居兩年正考慮離婚;當我和他分手後,我才看完這本書。我發現,我們的關係只是為了讓他感到被需要,這種關係是無法長久的。這本書讓我對分手後的感覺好多了。我相信只要自己完成這個重建過程,我會痊癒並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莫妮卡.斯特魯辛斯基(Monica Strucinski)   這本書第一次出版時我就買了,當時我正好離婚。之後,在任何關係結束時,我都會把這本書再拿出來看,並且做筆記,只要覺得是有用的部分就畫上重

點……我最近想起這本書,驚訝地發現它仍在印刷出版!原來這麼多年來,它對人們一直是有幫助的。—CW   這是幫助你擺脫過往關係最好的書之一。和所有的自助類書籍一樣,有些部分更適合某些人,但對於你經歷過的事情,這本書絕大部分都說到了,而且還談到孩子會經歷到的事,以及如何幫助孩子們。—Strongfit   不論你離婚時是困難重重,還是雙方和平結束,在進入新感情之前,這本書對於想重建自我的單身者來說,內容既全面又實用。這本書讓我知道,「分手後必須先重建自我」之所以很重要,是為了避免日後再度進入錯誤的關係。—布倫達.齊默曼(Brenda Zimmerman)  

中國匿蹤戰機發展對周邊國家衝擊

為了解決apa第七版邊界的問題,作者何修竹 這樣論述:

近年來,中國積極發展軍事武力,不斷籌購暨發展先進武器,諸如衛星、空中預警機、戰術飛彈與巡弋飛彈、蘇愷系列戰機、無人載具、現代化驅逐艦與潛艦等,不論是兵力「量」化或是戰力「質」化均已大幅提升,更是積極頻頻在我當面實施海空聯合演訓、遠海長航及飛彈試射等挑釁行動,其文攻武嚇之作為在在都顯示了中國從未放棄對我「以武力犯台」之野心。制空作戰往往都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關鍵,未來的戰爭誰能掌握制空權,誰就握有勝利的左劵,然而中國新式「匿蹤戰機」(stealth fighter)的試飛及發展,突顯兩岸軍力的差異以及日益嚴峻的台海作戰環境下,匿蹤戰機的介入顛覆了傳統的攻防理念,勢必在我國防衛作戰過程中必須直接

面對的嚴重課題。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須藉由瞭解敵人、認識敵人,才能研擬克敵之道,以維持我軍優勢,本文將藉由研究中國匿蹤戰機的發展,試探討解放軍空軍的戰略思維、未來發展趨勢及爾後對我制空權之影響,期能對我軍未來建軍備戰提出建議。

當代媒體:匯流中的傳播世界

為了解決apa第七版邊界的問題,作者Joseph Turow 這樣論述:

  《當代媒體》利用匯流當作一面透鏡,將學生置於21世紀媒體世界各種影響深遠之變化的核心位置。透過匯流這面透鏡,學生們能夠學會如何以批判方式去思考今日的媒體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變化對於他們當前與未來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意義。本書的媒體系統取向能夠幫助學生仔細檢視在這個由數位革命所創造的新世界當中,媒體被生產製作、發行以及展示的種種過程。因此,《當代媒體》超越了傳統大眾傳播教科書把焦點放在消費媒體上面的做法,給予學生一種關於媒體產業運作方式的內部觀點。例如:Google究竟是如何從網路搜尋當中獲利的?從現在開始的五年之後,雜誌將會以什麼樣貌出現在我們面前呢?   《當代媒體》深具教育性而且生動有

趣,以下焦點為本書特色:   ‧匯流:除了用專章討論網際網路與電玩遊戲產業之外,每一章都包含了關於匯流與其衝擊的說明。   ‧消費者教育:媒體素養問題要求學生去仔細思考他們身為媒體消費者以及潛在媒體創作者的角色。   ‧全面性的媒體產業報導:在紙本書籍與專屬網站上的歷史時間軸,詳細追蹤記錄了每一個媒體產業的發展過程,讓學生一眼就能大致瞭解每個特定的產業。   ‧學生易於理解的當代範例:新的文化與媒體方塊能夠幫助學生思考媒體產業對於他們的生活以及全世界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   塔洛已經教導大眾媒體入門這門課程超過十年之久,他在本書中證明了,媒體匯流與網路無所不在的情況,已經以多種方式模

糊了各種不同媒體之間的差異性與界線。從報紙、電玩遊戲、社群網站、到行動平臺,《當代媒體》為學生日後生活在媒體數位世界裡作好必要的準備。   關於本書封面的圖像        這幅各種應用程式匯流進入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圖像,代表了大多數人們今日所體驗到的匯流,換句話說,學生現在可以在他們的手機上閱讀書籍、觀賞電視與電影、在社群媒體網站貼文、聆聽音樂、以及許多其他的事。除此之外,廣告主現在能夠透過行動科技而觸及到潛在的消費者,甚至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實體位置而獲取關於他們的資訊。數位媒體已經永久地改變了媒體產業,而學生們身為媒體消費者,也應該要瞭解這些變化如何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本書探討了媒體產業的

過去與現在,目標是使讀者成為在媒體的數位世界中更具有相關知識的公民與消費者。   塔洛(Joseph Turow)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安能柏格傳播學院的羅伯特•路易斯•謝昂講座的傳播學教授。他曾經擔任過國際傳播學會(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大眾傳播分會的主席,而且曾經針對媒體產業出版超過150篇文章與9本書籍。 審定者簡介 黃振家博士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博士   現任:   自由人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本日制作創辦人   行政院觀光推動發展委員會MICE小組委員   財團法人台北市會展產業發展基金會董事 譯者

簡介 蘇文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譯有《論包容》、《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教育行政與組織行為》、《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基層官僚》、《普通心理學:核心概念》、《當代社會研究法》、《兒童福利:從實務觀點出發》、《APA寫作風格與格式簡易指南》、《縱觀人類發展:從出生到殞落》、《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如何理解研究:使用者指南》、《洞悉媒體:教學視野的精闢分析》等書(以上皆由學富文化出版),並曾編著數本英文教學相關書籍、教科書、教材與試卷。   第一部分:媒體本質與媒體事業  1-224 第一章  瞭解大眾媒體、匯流與媒體素養的重要

性  1 「電視無所不在」(Television Everywhere)所引發的廣大爭議  1 媒體匯流簡介  3 大眾傳播簡介  5 傳播的要素  7 大眾傳播的定義  11 大眾媒體與匯流  14 大眾媒體、文化與社會  17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使用大眾媒體?  17 大眾媒體如何影響文化?  21 今日媒體與文化:轉移到間接溝通  23 媒體素養  27 媒體素養的原則  29 媒體素養工具  31 具備媒體素養之觀點的益處  35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36 第二章  理解關於媒體效應與媒體文化的研究  39 大眾媒體研究的本質  41 早期的美國大眾媒體研究  41 尋找社群意

識:早期的批判性研究  42 對於宣傳的恐懼:早期關於說服的擔憂  44 兒童與電影:持續性效果研究  47 社會關係與媒體  49 宣傳的限制:有限效果研究  52 整併主流的研究取向  54 關於意見與行為變化的研究  54 關於人們從媒體所學到事物的研究  55 今日媒體與文化:臉書與社會評判  59 關於人們為什麼、何時、以及如何使用媒體的研究  60 批判取向的興起  61 由主流取向過渡到批判取向  62 文化研究  70 歷史取向的文化研究  70 人類學取向的文化研究  71 語言學及文學取向的文化研究  72 利用媒體研究來發展媒體素養技巧  74 關於媒體影響,你的立場是什

麼?  74 如何理解關於媒體影響的討論與辯論內容  75 如何去探討你對大眾媒體的關心事項  77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79 第三章  媒體事業  81 找出大眾媒體內容的特定閱聽人  82 定義與建構目標閱聽人  84 創造能夠吸引目標閱聽人的內容  89 決定大眾媒體內容的類型  91 娛樂  91 今日媒體與文化:電影與角色多樣性  93 新聞  98 教育  105 廣告  106 匯流媒體系統內的混合類型  108 大眾媒體內容的產製  109 媒體製作公司  109 大眾媒體內容的發行  115 大眾媒體內容的展示  117 資助大眾媒體內容  120 資助新產品  120

資助已完成的產品  123 媒體素養與媒體事業  125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127 第四章  資助與形塑媒體:廣告、公共關係與行銷傳播  129 廣告產業  130 現代廣告產業概況  132 廣告產業裡的生產製作  136 今日媒體與文化:亞裔美國人的刻板印象與廣告宣傳活動  139 廣告產業中的投放活動  140 廣告產業裡的展示活動  144 確認廣告是否成功  145 公共關係是什麼?  148 公關產業與媒體  150 公共關係產業的生產製作  155 公共關係產業的宣傳  157 公共關係產業的展示  158 行銷傳播的興起  160 品牌化娛樂  161 直銷  163 關

係行銷  164 廣告、公共關係與匯流  164 與廣告、公關有關的媒體素養議題  166 廣告與商業主義  167 公共關係中的真相與潛在影響  168 廣告與公關公司瞄準目標對象的做法  172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176 第五章  對於媒體內容的控制:政府管理、自主管理與道德規範  177 媒體公司為什麼要關心政府的作為?  179 第一修正案  180 今日媒體與文化:臉書與中國政府控制的兩難困境  182 政府對媒體內容進行更多允許範圍內的控制  184 在內容發行前的相關規範  184 在內容發行後的相關規範  194 經濟管制  201 媒體自主管理  208 促使媒體進行自

主管理的外部壓力  208 要求媒體進行自主管理的內部壓力  212 倫理道德的角色  217 作出符合倫理道德的決定  217 對於各種不同顧客群的倫理道德責任  218 建立大眾媒體的倫理標準  219 媒體素養、管理以及倫理  220 媒體規範與精明的公民  222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224 第二部分:媒體產業  225-372 媒體產業:媒體產業中驅動匯流的力量  225 數位媒體的普及  227 發行窗口的重要性  228 閱聽人零碎化與區隔化  230 全球化  234 集團化  236 邁向未來  239 第六章:網路產業  241 網際網路的興起  242 網路上的生產

製作、發行以及展示  248 網路中立性的爭議  252 社群媒體網站與搜尋引擎  253 資助線上內容  256 塑造形象的網站  257 販售產品或服務的網站  257 鼓勵訂閱的內容網站  258 販售廣告  259 「以網路為中心」與「以應用程式為中心」的商業活動  262 媒體倫理:面對網路隱私問題  268 今日媒體與文化:社群媒體與韓國音樂產業  271 決定你身為媒體批判消費者的觀點  272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272 第七章:電影產業  275 電影的興起  276 現代電影產業概觀  284 電影產業當中的生產製作  287 巨頭的角色  287 區分生產製作與發行間

的差異  288 獨立製片商的角色  288 製作電影的過程  289 電影產業裡的劇院發行  299 找到可以發行的電影  300 播映電影  300 今日媒體與文化:好萊塢電影在全世界不同國家遭到禁播的原因  301 行銷電影  303 電影產業中的劇院展示  305 發行商與連鎖電影院之間的關係  306 數位與3D銀幕  308 電影產業中的匯流、非劇院發行與展示  309 轉換到數位行銷  311 轉移到線上與行動下載  311 盜版的問題  312 媒體倫理與電影產業  313 文化多樣性與文化殖民主義  314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317 第八章:電玩遊戲產業  319 電玩

遊戲產業與匯流  320 電玩遊戲產業的興起  321 當代電玩遊戲產業的樣貌  327 電玩遊戲硬體  328 電玩遊戲軟體的生產製作  331 動作遊戲  335 冒險遊戲  336 休閒遊戲  336 模擬遊戲  336 戰略遊戲  337 體育遊戲  337 電玩遊戲的發行與展示  341 電玩遊戲與匯流  342 媒體倫理:正視關鍵議題  344 與內容相關的議題  344 與隱私相關的議題  347 與自律規範相關的議題  349 今日媒體與文化:女性與電玩遊戲  354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355 註記  357 索引  365 ※本書隨附光碟包含媒體產業: 第九章  書籍

產業 第十章  報紙產業 第十一章  雜誌產業 第十二章  唱片產業 第十三章  廣播產業   前言 研究當代媒體的方法   歡迎來到本書《當代媒體:匯流中的傳播世界》!   正如同本書的副標題所顯示的,這本《當代媒體》的第五版利用匯流(convergence)當作透鏡,讓讀者置身於二十一世紀媒體世界深遠變化中的核心位置。透過此一匯流透鏡,讀者能夠學會如何以批判性的方式,去思考媒體在現代所扮演角色,以及這些變化對於讀者目前與未來的生活代表什麼樣的意義。本書中的媒體系統方法幫助讀者仔細看清楚,在由數位革命所創造的這個新世界裡,媒體是如何被創造、傳遞及展示的。因此,本書超越傳統上聚焦於

如何消費媒體的大眾媒體教科書,而是給予學生內部的觀點,以瞭解媒體事業的運作方式。舉例而言,Google到底是如何從網路搜尋引擎當中獲利的?而在五年之後,雜誌看起來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本書作者塔洛教導「大眾媒體概論」這門課程已經超過十年之久,他在本書中說明,媒體匯流和無所不在網路已經在許多方面模糊在各種不同媒體間界線。在回顧每個媒體產業基本歷史後,塔洛接著審視目前正在形塑媒體產業的各種力量,並且探討新興趨勢所帶來衝擊。從新聞報紙到電玩遊戲、或是從社群媒體到行動平臺,塔洛所著作的這本《當代媒體》都能讓學生作好生活在數位媒體世界當中的準備,幫助學生成為具有批判性與媒體素養的大眾媒體消費者,而且

如果學生們日後想要在媒體產業當中工作的話,也能幫助他們成為更加機警、敏銳的實務工作者。   《當代媒體》第五版的特色是聚焦於下列事物:   ‧匯流   ‧消費者教育   ‧媒體產業的全面性討論   ‧學生易於理解的當代範例   匯流        今日,當我們在提到關於報紙、電視、雜誌、唱片、電影、電玩遊戲、廣告、以及公關產業運作方式時,不可能完全不去考量到那些由網站、部落格、電子郵件、MP3音樂檔案、以及多媒體串流所帶來的根本變化。因此,讀者們將會發現,每個章節都會把數位媒體發展融入主要討論內容當中。   消費者教育        《當代媒體》第五版的最大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成為具有

媒體素養的社會成員。而在媒體素養當中,也包括能夠把批判性思考技巧應用於大眾媒體當中的能力。除此之外,媒體素養還包含能夠以清晰方式來思考下列這些事物所引發爭議:學生經常瀏覽的網站、他們所攜帶的行動裝置、他們喜愛觀賞的電視節目、他們愛聽的音樂、他們經常閱讀的雜誌、以及許多其他事物。總之,具有媒體素養,意味著在這個被媒體所驅動的社會當中,成為更有警覺性與負責任的公民—或是選民、勞工、成人等等。   在閱讀《當代媒體》後,學生們應該能夠   ‧瞭解引導媒體組織的影響力量,   ‧關注與媒體有關的最新政治議題,   ‧敏銳地察覺到媒體活動的道德倫理層面,以及   ‧通曉與媒體效果有關的學術文章。  

 媒體產業的全面討論        大眾傳播與其他傳播形式不同之處,在於創造與傳遞內容時所涉及到的工業化(也就是大量生產製造)的過程。正是此種工業化的過程,使得大眾媒體具有潛力,能夠在相同時間裡接觸到數百萬(或者甚至是數十億)多樣化的匿名群眾。《當代媒體》利用此產製本位(production-based)方式來仔細審視媒體,目的在於讓學生看到,在大眾傳播定義當中,此種生產過程的工業化本質具有多麼重要地位。   《當代媒體》在介紹媒體時,也把媒體當作是由不同產業所形成的相互連結系統(an interconnected system),而非當作是彼此完全獨立的各種產業。當然,作為具導論性質的教科

書,本書無法從一開始就針對邊界模糊的現象進行複雜而深入探討。學生們必須先瞭解大眾傳播過程的本質,除此之外,他們也必須知道,採取大眾傳播觀點來看待世界,就意味著學習以新的方式來看待每天圍繞在身旁的媒體相互連結系統的產物。      學生易於理解的當代範例        本書盡可能地把現在正在發生的故事與事件融入內容當中。在本書內容裡,讀者們將會看到範圍廣泛的各種流行文化範例,而這些範例都是從各種不同產業當中所擷取出來的,其中包括音樂、電視及電玩遊戲等。 審訂者序   一本好書,其實可以從作者就看出端倪,本書作者塔洛(Joseph Turow)是美國知名傳播學教授,也是媒體碎片化領域的學術專家

,教學經驗豐富且著作等身,在本書當中,塔洛從匯流(convergence)觀點,透視傳媒世界變化的主軸,充分呈現今日傳媒的樣貌,特別是鼓勵讀者以批判思考方式,仔細檢視在數位時代當中,傳媒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與意涵,理解在今日傳媒如何創造、傳遞與展示內容,以及傳媒事業的運作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塔洛以其豐富的教學經驗,透過傳媒過去與現在發展的時間軸線,深入淺出地呈現無所不在的媒體匯流現象,特別是數位匯流的媒體產業、形塑傳媒產業的力量與新興趨勢所帶來的影響。本書作者透過內容的安排,一方面啟發讀者培養批判思考能力與面對傳媒的基本素養,一方面更期待日後有志從事傳媒專業的讀者,能夠更加機警靈敏地面對

傳媒實務工作。   基本上,本書聚焦於匯流與媒體素養,全面討論媒體產業,並提供易於理解的當代範例,希冀透過本書,引導讀者瞭解影響媒體組織的力量,關注最新與媒體有關的政治議題,敏銳地察覺媒體活動的道德倫理面向,以及通曉與媒體效果有關的學術文章。其次,本書利用產製本位(production-based)方式來檢視媒體,讓讀者認識傳媒傳播的工業化本質。同時,本書也把媒體當作是由不同產業所形成的相互連結系統(interconnected system),而非當作是彼此完全獨立的各種產業。另一方面,本書更鼓勵讀者採取大眾傳播觀點來看待世界,學習以新的方式看待每天圍繞在日常生活中的媒體。換言之,本書與其

他媒體素養的教科書不同的是,透過媒體系統取向,揭露媒體系統內所存在的力量,這些力量引導媒體關於新聞、資訊、娛樂、教育與廣告等內容的創作、傳播與展示方式。而讀者一旦瞭解這些系統的運作方式,就能夠用新的方式與生活周遭的媒體進行互動。因此,本書不僅能幫助讀者瞭解大眾傳播關鍵產業內部的運作方式,也能幫助讀者面對媒體,並且對自身同為媒體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雙重角色有更深入理解。   事實上,本書第五版更適度精簡章節內容,在考量全面性下,重新編排內容,深入充分探討現今媒體趨勢,值得一提的是新增專門討論電玩遊戲的章節,把原本討論公共關係與廣告的獨立章節加以濃縮,從第一章開始就討論到網際網路與匯流議題,並且以該

議題貫穿本書內容,清楚地觀照當代媒體環境。而另一貫穿本書的重要議題,則是關於社群媒體的討論,因為社群媒體對整體產業與媒體產業都造成重大影響。      校閱一本書,責任重大,在校閱過程中,很感謝負責翻譯工作的蘇文賢老師的認真與努力,特別是能將書中相關內容,用合乎信達雅的文筆,一字一句地娓娓道來,更使得原本讓人望而生畏的教科書充滿閱讀樂趣,讓具有十八年教學經驗與現身在實務工作的自己,能夠無縫接軌地跟著本書作者學習,以全新方式思考早已相當熟悉的媒體。而本書所提供的各種附加特色,不論是章節目標、頁面邊緣的關鍵詞彙說明、時間軸、書中所附上的精美插圖與圖片、以及提供額外資訊的方框等,都深具巧思與輔助學習

價值。   然而誠如本書內容所提到出版事業的現況與挑戰所言,本書的出版依舊要面臨台灣教科書市場嚴峻考驗,如何在市場需求與出版成本當中取得平衡,真的是大大挑戰引進本書的學富出版社,幾經考量,本書決定突破現有教科書形式,為將本書內容完整呈現,本書將全書本書的第一部分涵蓋今日媒體產業的整體概觀前五章,與第二部分關鍵媒體產業的網路、電影與電玩遊戲這三章,以紙本方式呈現,方便大專院校傳媒相關科系教學使用,其他關鍵媒體產業的書籍、報紙、雜誌、音樂唱片、廣播與電視等章節,則收錄在隨書附贈的光碟當中,供補充教材學習應用,這不只是創舉,更是挑戰,相信讀者應該都能感受到學富出版社的用心與誠意,身為校閱者,謹代表

學富出版社向傳媒相關先進、教師、學生與讀者致意,面對持續變動中的傳媒世界,此時此刻,我們互相鼓勵、一起努力! 黃振家 博士 於自由人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北辦公室 2019.6.15

離婚母親在未成年子女探視權司法歷程之詮釋現象研究

為了解決apa第七版邊界的問題,作者陳凱婷 這樣論述: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詮釋現象心理學為基礎,探討離婚母親在離婚或離開夫家後,因遭逢探視未成年子女之困難,透過司法系統爭取未成年子女探視權之心理歷程,及探究此經歷對離婚母親主體性的影響。研究方法: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為四位離婚母親,其中一位為試探性研究受訪者,另三位為正式研究受訪者。四位受訪者皆接受二次面對面訪談,訪談時長分別為三小時及一小時。受訪者們歷經之司法歷程包括了:酌(改)定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酌(改)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以及離婚等。本研究透過辯證對子分析,理解受訪者之視框破裂與新視框的形成歷程,並探討離婚母親的司法經歷、期間的心理歷程及主體生成歷程。研究結果:一、離婚夫妻間未解

決之衝突會引發後續母親探視孩子的困難。母親無法行使或負擔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的原因包含:希望讓孩子維持原本熟悉的生活環境、父親能夠提供相對豐富的資源、不堪在婚姻關係中遭受權利剝奪而先行離開夫家、受前夫或前夫家人之虐待或暴力威脅等。二、離婚母親在與司法系統互動中經驗到:法官的公正與溫和有助其在法庭上為自己發聲;對程序監理人的觀感受最終親權歸屬與會面交往是否順利之影響;心理諮商師有助釐清想法及思考如何突破困境;社工的協助可免除遭受前夫暴力威脅的恐懼;合作父母、親權之相關課程增加當事人的親職知能與法律知識。三、非同住母親探視未成年子女困境之突破:母親們會於有限的會面交往機會中,盡力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

,以多元的方式積極參與孩子的生活。同時,當孩子受到主要照顧者之離間,母親們會透過:(1)以信任作為與孩子互動的基礎;(2)以行動作為爭取與孩子接觸的證明;(3)以時間來驗證母親的耐心與用心等方式,證明自己是夠好的母親;(4)離婚母親於司法歷程中的主體生成是為:經過司法歷程,夫妻間的破壞性關係逐漸靜止,母子關係轉向建立內在穩定連結,隨著人我邊界的移動與清晰,離婚母親之主體性逐漸開展。研究結論與建議:歷經前述之司法歷程,母親們在遭逢許多非預期的破裂事件後,自我從以關係為優先轉向主體性發展,自我得以有新的面貌與實踐。然而,法院裁判後,會面交往之實行仍有許多困難之處,並對離婚母親及未成年子女之心理與生

活產生影響,是故如何能夠完整發揮法院裁判之作用,以維護離婚母親與家庭離異未成年子女之權益,有待後續研究持續關注。本研究最後提出相關建議,其層面包含:(1)對專業助人工作者及司法系統之實務建議;(2)對離婚母親如何自行開展主體性之建議;(3)對未來研究之建議,以供相關專業人員與關心此議題者參考。關鍵字:探視權、親權、離婚、詮釋現象心理學、主體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