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luxation tooth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段裘慶所指導 呂基亨的 人體下肢損傷病徵擷取與復健成效之評估 (2018),提出Subluxation tooth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膝關節、韌帶、髕骨外翻、肌力訓練、足底壓力、復健評估。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牙醫學研究所 陳弘森所指導 楊佩玲的 高雄市學齡前兒童最大張口度之相關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最大張口度、切端距離、學齡前兒童的重點而找出了 Subluxation tooth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ubluxation tooth,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體下肢損傷病徵擷取與復健成效之評估

為了解決Subluxation tooth的問題,作者呂基亨 這樣論述:

人體構造中存在著許多的骨骼,而骨骼之間則是依靠關節軟組織來連結,才使身體能夠順暢的展現各種動作。在下肢擺盪過程中,前十字韌帶之主要功能乃用來降低脛骨的壓力、限制脛骨的位移與避免膝關節的過度屈曲。當外界力量施予膝關節瞬間大於韌帶所能承受的力道,則易造成韌帶或是肌腱受傷甚至斷裂。韌帶損傷急性期過後,通常因自覺症狀改善而逐漸適應,惟日久可能造成膝關節磨損而導致退化性關節炎。依據諸多韌帶受損復健治療的臨床報告顯示,可以不需進行開刀而僅需要多訓練股四頭肌之肌肉力量便可逐漸恢復膝關節的正常功能。另外,運動醫學門診中常見的髕骨外翻,主因為股四頭肌功能障礙而產生的症狀。治療髕骨外翻以物理治療為原則,並著重於

增強股內側肌肉力量或舒緩股外側肌肉力量,來矯正和舒緩髕骨外翻所帶來患者不適之症狀。本研究目的為檢測膝關節病徵與韌帶重建手術後之復原評估,擷取膝關節內骨頭相互摩擦與空氣擠壓進入軟組織中而產生的聲音變化。實驗結果發現半月板量測位置不易辨別膝韌帶是否損傷,但適用於半月板損傷判斷。於其他不同的偵測位置所收錄到的音訊不同,因此可針對不同損傷部位檢測,證實本方法具有鑑別度。在通過人體試驗委員會(IRB)審查後,提出韌帶術後復原評估系統,受測者共65位,包括27位正常者與38位病患。實驗結果,前十字韌帶感測點可作為前十字韌帶損傷辨識判斷,證實經韌帶重建手術之患肢在訊號表現上逐漸與健肢縮小差異,表示本系統具韌

帶術後復原評估之可行性。下肢損傷術後的平衡訓練不良恐易導致慢性關節炎或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等後遺症,因此針對既有鞋墊式壓力感測系統以及步態辨識機制之缺點,提出足底壓力中心點之步態辨識系統。實驗結果,受測者於正常行走、左側與右側下肢全負重進行系統計算,F1評分均高於良好辨識標準80%之上,即使是膝韌帶損傷之受測者,本策略亦能得到良好之辨識效果。對於已發生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之病徵,透過肌電圖模組量測股內側肌和骨外側肌之肌電訊號,了解復健動作效益,以加強股內側肌為目標。共83位正常者作為實驗受測者,進行10°–90°抬腿踢和正常步態動作量測,結果證明各角度間無顯著性差異,但抬腿踢與正常步態卻存有顯著性

差異,建議以50°–60°來作抬腿踢的復健動作。在膝關節病徵擷取系統中,結果顯示具備辨識能力,但僅在安靜無干擾之門診間使用,若量測期間受測者發出聲響則影響到錄音品質,因此應加強濾波器功能,使能降低人聲影響音訊品質。在韌帶損傷術後復健評估系統中,實驗顯示具備良好之病徵判斷能力,但病徵樣本僅為前十字韌帶損傷症狀,應在未來樣本量測中對其他韌帶損傷症狀進行擷取驗證。平衡訓練及足底壓力檢測系統,儘管具備良好之辨識能力,但尚未對病患長期使用之環境條件進行考量。肌肉力量訓練量測分析,顯示能以抬腿踢動作達到預期效果,但因實驗範圍僅先設定為右腳,應在未來量測中可對雙腳同步擷取驗證,收集更多的檢測資料,結合智慧手

機APP、雲端計算與IoT應用,以產生更多元輔助下肢復健效果。

高雄市學齡前兒童最大張口度之相關研究

為了解決Subluxation tooth的問題,作者楊佩玲 這樣論述:

研究目的: 最大張口度之大小能反映出齒顎顏面肌肉關節系統的功能狀況,理應包含在常規口腔檢查項目中,然而要判斷是否異常則須先了解正常該有大小的範圍,國內關於兒童最大張口度的正常範圍,較少有研究報告。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調查高雄市3-5歲學齡前兒童最大張口度之大小,並比較最大張口度與相關因子(身高、體重、嘴角閉合寬度)之相關性。材料與方法: 以民國97年高雄市教育局合法立案之公、私立幼稚園為母群體,採分層隨機抽樣法(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ith 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 PPS),隨機抽取10所幼稚園,有效人數

為518位3-5歲學齡前兒童。以塑膠游標尺測量兒童右側上顎正中乳門齒(51)與左側上顎正中乳門齒(61)切端,垂直往下至右側下顎正中乳門齒(81)與左側下顎正中乳門齒(71)切端間之距離,以及嘴角閉合寬度各3次。結果資料以JMP6.0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建立3-5歲不同年齡最大張口度之基本統計量,並以ANOVA分析不同年齡之男女左右兩側最大張口度之差異,利用相關係數檢定最大張口度與相關因子(身高、體重、嘴角閉合寬度)的相關程度,再以複線性迴歸分析(Multiple Linar Regression Analysis)探討不同因子間之相關性。結果: 最大張口度男生為37.47 mm(±

4.11),女生為36.93 mm(± 3.85),平均最大張口度為37.21 mm(± 3.99),男女無統計上顯著差異。隨著年紀增加最大張口度隨著增加,3歲平均最大張口度為35.31 mm(± 4.03),4歲為36.61 mm(± 3.79),5歲為38.31 mm(± 3.88),統計上不同年齡層之最大張口度達顯著差異。最大張口度與體重、嘴角閉合寬度有顯著正相關,體重每增加1公斤最大張口度增加0.19 mm(95%CI=0.04-0.35),嘴角寬度每增加1 mm則最大張口度增加0.37 mm(95%CI=0.26-0.48)。結論: 高雄市3-5歲學齡前兒童最大張口度平均為37

.21 mm(± 3.99)。3-5歲之學齡前兒童隨著年紀增加,最大張口度也隨之增加。最大張口度與體重、嘴角寬度相關程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