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go IDO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 徐睿良、黃卓治所指導 蘇喬雅的 農產品及副產品加工後活性成份之分析及探討 (2020),提出Mango IDO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關鍵字、抗氧化能力、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液相層析質譜儀、分子對接模擬、蛋白質水解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農園生產系所 陳福旗所指導 袁世璋的 蝴蝶蘭花粉塊低溫貯藏、斑葉突變種生理與調控基因表現分析 (2019),提出因為有 花粉管萌發、短期貯藏、長期貯藏、黃色區域、葉綠素b、葉綠體發育、葉綠素降解相關基因、光系統II的重點而找出了 Mango IDO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ango IDO,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農產品及副產品加工後活性成份之分析及探討

為了解決Mango IDO的問題,作者蘇喬雅 這樣論述:

來自農產品和農業副產物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大多被歸類為具有健康益處的天然抗氧化劑。在過去的幾年中,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需求有所增加,因此食品產業一直朝開發機能性食品領域而努力。天然抗氧化劑常見的健康促進特性包括:抗發炎、抗高血壓、抗糖尿病等。如今,從農產品和副產物中尋找功能性食品已成為產業發展的主流之一。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抗氧化製劑或天然成分可與蛋白質和其他食品成分發生相互作用,導致某些活性成分產生變化。故已有許多研究報導了加工後產品和副產品的變化。本研究使用乾法加工(咖啡葉和魷魚)、酸性水解(魷魚)和酶促水解(木鱉果種子殘渣)來探索和分析加工後,農產品和副產品中的生物成分的變化與活性的改善。第一

項研究的重點是探討乾燥過程對農業副產品咖啡葉(Coffea arabica L.)的抗氧化活性的影響。咖啡葉含有眾多有益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胺基酸、蛋白質、有機酸、生物鹼、酚類化合物、萜烯、類胡蘿蔔素、植物甾醇及芳香性成分。咖啡葉含有豐富的酚類化合物,因此具開發成保健食品之潛力。這項研究的目的包括:i)鑑定乾燥後的未發酵咖啡葉提取物的酚類化合物;ii)評估不同乾燥溫度對其總酚含量、總原花青素含量和抗氧化劑活性的影響;以及iii)評估其相關性。結果顯示在乾燥過程中咖啡幼葉保有最高的總酚含量、總原花青素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因此,進一步研究嫩葉在不同乾燥溫度(30、40和50°C)對活

性成分的影響。隨著乾燥溫度的升高,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總酚含量和總原花青素均增加。在50℃觀察到最高的活性。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層析(HPLC)和液相層析-質譜(LC-MS)進行活性成分的定量與定性。數據顯示在加工後的咖啡葉中,可同時發現了兒茶素(或表兒茶素)、芒果苷(或異血管生成素)、原花青素B、咖啡酰奎尼酸(CQA)、咖啡因、槲皮素-3-O-葡萄糖苷、原花青素C、蘆丁和3.4-diCQA等天然物。對於乾燥加工和成熟咖啡葉的相關性方面,葉片中總酚含量和總花青素之間存在明顯關係,總酚含量與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高度相關。故由加工過咖啡葉製成的茶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天然物,可被視作一種具潛力的機

能性食品。第二個研究主題在探討酸性水解條件下,藉由不同的乾燥方法(間歇乾燥,曬乾和市售乾燥)製備的魷魚產品,其加工條件和特性之關聯。分別藉由SDS-PAGE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監測蛋白質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變化。使用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LC-MS.MS)分析了不同加工過程,在酸性水解所生成的胜肽。利用所鑑定到的胜肽與T1R2 / T1R3味覺受體之間的分子對接,來模擬這些胜肽具鮮味的潛力。來自乾燥樣品的魷魚蛋白水解物(SPH)比新鮮魷魚蛋白水解物樣品具有更多的小肽。間歇乾燥過程得到的SPH具有最高的抗氧化活性(87.71±0.40%),並包含8種胜肽。在這些鑑定出的胜肽中,VGDEAQSK

RGIL、EEELKV和VITIGNE顯示出其結合T1R2 / T1R3受體(鮮味受體)的潛力,這意味著間歇乾燥加工的SPH具備開發成機能性食品和天然調味劑的潛力。在第三部分中,我們研究了藉由酶促水解木鱉果種子的廢渣而產生的活性肽。 木鱉果(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Spreng)種子的殘渣被視為農業廢棄物。於本研究,利用酶促水解加工,自廢渣中萃取木鱉果種子蛋白(GSP)產生短鏈胜肽,並探討水解物是否具血管收縮素I轉化酶(ACE)抑制活性。首先,使用包括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等多種酶將GSP水解。經測定,來自GSP水解產物的ACE半抑制濃度(IC50)為70

.0±4 µg / mL;接著利用親水作用液相層析(HILIC)和逆相高效液相層析(RP-HPLC)進行聯繼生物活性指引分群來篩選ACE抑制肽;最後利用LC-MS / MS從最高活性分液中鑑定出胜肽。 HILIC的直接流過分液(FT)顯示出最高的ACE抑制活性(78.20±0.30%)。再利用RP-HPLC進一步分離該分液。結果表明分液8(HILIC-FT / RP-F8)顯示出最高的ACE抑制活性(25.63±0.57%),並利用LC-MS / MS結合從頭定序法,從此分液中鑑定出14種胜肽。同時,利用BIOPEP數據庫進行電腦分析分析,以輔助活性肽的篩選。BIOPEP得分最高的四個肽:AL

VY(0.078)、LLVY(0.078)、LSTSTDVR(0.064)和LLAPHY(0.055)被認為是ACE抑制肽候選物。 ACE抑制試驗表明,ALVY具有最高的ACE抑制活性(7.03±0.09 µM),並由 Lineweaver-Burk圖顯示其為競爭性抑制劑。本研究也以分子對接模擬ALVY和ACE之間的相互作用。其有效的ACE抑制活性可能是由於其與ACE活性口袋S1(Ala354,Tyr523)和S2(His353,His 513)的殘基His353、His513和Tyr523產生三組氫鍵、及與Ala356和Tyr523產生四組凡得瓦力所致。因此,我們認為酶促加工有助於GSP水解

產生ACE抑制肽,可助於開發降血壓保健食品。因此,食品加工有望提高農產品(魷魚)和副產品(咖啡葉和木鱉果種子殘渣)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活性與可用性,可作為功能食品、天然食品提味劑和營養保健品的替代來源。

蝴蝶蘭花粉塊低溫貯藏、斑葉突變種生理與調控基因表現分析

為了解決Mango IDO的問題,作者袁世璋 這樣論述:

蝴蝶蘭為台灣重要的出口花卉之一,為提升產業之國際競爭力,具有優良特新新品種之育成為首要之目標。然而,重要商業品種不一定隨時可得,若能長期貯藏其花粉塊,將可提供於未來雜交授粉之用。本研究探討花粉於不同低溫貯藏之可行性,且於貯藏期間定期解凍並授粉於檢定母本。以Phalaenopsis Little Gem Stripes之乾燥花粉塊分別於室溫、4℃、-20℃及-80℃進行長期貯藏,並以TTC染色法檢測花粉活力、Alexander染液染色法觀察貯藏花粉之花粉管體外萌發率及利用人工授粉檢測其授粉成功率、並觀察花粉管於母本花柱萌芽情形。結果顯示,當花粉塊分別貯藏於上述四種溫度下4週,仍具有活力並可成功

授粉於母本Phal. Sogo Vivien ‘F858’。花粉塊貯藏於室溫下4週即喪失活力;而貯藏於4℃下40週及貯藏於-20℃、-80℃下96週仍可保有50%-75%之活力,且亦可成功授粉於母本Phal. Sogo Vivien ‘F858’、結實及產生種子。綜合上述,蝴蝶蘭花粉塊可短期貯藏於4℃,而於-20℃及-80℃可長期貯藏。另外探討蝴蝶蘭斑葉之生理及可能參與之基因表現分析。以台灣白花蝴蝶蘭(Phal. aphrodite subsp. formosana)及小花品種Phal. Sogo Vivien ‘F858’的斑葉突變株為供試材料,其葉片上分布黃綠不均之斑紋。結果顯示,兩斑葉蝴

蝶蘭之黃色區域其葉綠素及類胡蘿蔔素含量皆較綠色區域及野生型低。在Phal. aphrodite斑葉突變株之黃色區域,其葉綠體僅存在於靠近表皮之葉肉細胞中; Phal. Sogo Vivien ‘F858’斑葉突變株之黃色區域僅於近表皮之葉肉細胞有較少數之葉綠體。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兩斑葉突變之葉綠體發育,在Phal. aphrodite黃色區域可觀察到發育不全的基粒堆疊(stacked grana)及質體球(plastoglobules),而Phal. Sogo Vivien ‘F858’之黃色區域並未觀察到類似構造。進一步由相關之葉綠素代謝、類胡蘿蔔素生合成途徑、葉綠體發育及光合作用等共

挑選14個基因進行定量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分析。葉綠素降解基因CLH和RCCR在兩斑葉蝴蝶蘭之黃色區域表現量大量增加,推測兩斑葉品種之黃色區域低葉綠素b含量,可能為葉綠素降解相關基因大量表現之緣故。另外,兩斑葉品種之黃色區域其PsbO表現量較綠色區域高,可能因而使基粒堆疊受阻進而導致光系統II (photosystem II)之D1和D2蛋白合成受抑制;且可能會抑制葉綠體相關基因(GLK)及光系統II等相關基因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