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至德堂節目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鄭德淵所指導 陳怡真的 臺南地區初期箏樂環境的探討 (2012),提出高雄至德堂節目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箏樂環境、箏樂發展、箏樂。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樓永堅所指導 郎祖明的 表演藝術經紀公司對藝文環境之影響 (2006),提出因為有 表演藝術、表演藝術經紀、表演藝術仲介、兩廳院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至德堂節目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至德堂節目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南地區初期箏樂環境的探討

為了解決高雄至德堂節目表的問題,作者陳怡真 這樣論述:

自國民政府於1949年播遷來臺之後,臺灣的箏樂一開始時是附屬於國樂的演出,日漸發展到擁有其多元的演奏面貌。從梁在平教授迄臺倡導為始,經歷了不同年代的洗禮後,呈現出今日之蓬勃發展。回顧1950年代迄今,由貧乏到零星發展,再由社團、科班教育的奠基到現今所見之繁榮景象,此種日趨豐富、多元,以及專業化的箏樂發展形態,在在無非是箏樂家與同好們的致力奉獻,促使箏樂環境的成長與茁壯,塑造出臺灣箏樂發展的生命力。 本文以臺南地區初期的箏樂環境為主軸,研究方法則以相關文獻的彙集、音樂社會學的理論,再加上田野調查、訪談,以及自身的參與觀察經驗來進行研究探討。全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以闡明

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內容、理論與文獻探討等理念架構;第二章從臺灣箏樂發展的背景談起,依發展階段歸納為四個時期,描述箏樂發展的沿革,並對促其發展之相關的環境形態加以論述;第三章描述約於1970年代左右肇始之臺南地區箏樂的奠基者,當時的奠基者有以僑生林俊茂為首的成大國樂社古箏班、倪永震領導的救國團古箏班、楊榮惠主導的澤溪古箏研究社,還有李進輝個人的傳播體系;第四章從影響臺南地區初期箏樂環境發展之不同面相進行討論,針對國家政策影響下的發展、以樂譜與唱片為主的傳播模式、經濟因素層面的探討等加以論述;第五章為本文之結論,將整合前面章節之論述以作結。 古箏是一件流傳久遠且相當受人喜愛的樂器,而人文

環境是撫育、支持箏樂發展與傳承的重要因素;筆者希冀透過此研究,藉由觀察本地區的箏樂環境,追尋箏樂在臺南地區的發展脈絡,了解箏樂環境對箏樂發展之影響,並得以更深層的探究箏樂文化發展之內涵。

表演藝術經紀公司對藝文環境之影響

為了解決高雄至德堂節目表的問題,作者郎祖明 這樣論述:

    二○○三年百老匯音樂劇CATS來台演出,造成一股不小的風潮,包括媒體效應、周邊商品的大量熱賣以及觀眾的人次等等都造成不小的話題,且,民國九十三年外國人來台演出的活動個數為878個,相較於民國八十三年的461個,十一年來亦成長了90%,可見國內仲介外國團體來台演出的表演藝術經紀公司,在這十一年來也是蓬勃發展。但是由於藝術推廣公司手邊的節目長年不斷,而國內表演團體畢竟相當有限,加上藝術推廣公司都進口了不少國外節目,這不免影響了國內表演團體的演出機會,有專家擔心國內表演團體難以匹敵國外節目。 因此本研究從國內藝文環境著手,探討表演藝術經紀公司對於國內表演藝術環境的影響,根據觀眾的成長

,演出內容對國內團隊的影響,行銷模式的改變,幾個角度切入,深度探討表演藝術經紀公司的過去與未來,希望從研究中找出對於國內藝文環境的影響因素,並對表演藝術進入文化創意產業找到方法,進而使國內藝文環境獲得良好的發展條件。 為了了解國外節目對國內藝文生態的影響,本研究分別以內容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分別進行量化與質化的分析,量化的部份以國內直轄市經常演出的六個表演場地90-94年的演出紀錄進行資料蒐集整理分析。包括台北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國父紀念館、城市舞台、新舞台,以及高雄的至德堂。質化的部份以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以及重要藝術經紀公司負責人進行深度訪談,藉由專家的經驗檢驗表演藝術經紀公司對國內

藝文環境的影響。 近五年來,國外節目場次最多的是音樂類節目,其次是舞蹈類,現代戲劇類每檔節目演出的場次最多,其次是傳統戲劇類;演出場地部份國父紀念館演出國外節目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國家戲劇院;表演場地自辦國外演出比例最高的是國家音樂廳,其次是新舞台;演出場次最多的是93年在城市舞台演出的「貓」劇共演出30場,演出座位數最多的是93年在國父紀念館演出的「真善美」座位數共有55,308個座位。 未來希望表演藝術經紀公司除了引進國外節目外也可以將國內團體推廣出去,而希望政府在法令政策上對於國內團體與國外團體能有一些區隔,也期許表演場地在管理上能更有效率,在政府、表演場地、民間經紀公司與國內

表演團體的共同努力下,為台灣的表演藝術開創美好的未來。關鍵字:表演藝術、表演藝術經紀、表演藝術仲介、兩廳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