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和醫院下午門診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雙和醫院下午門診時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菅原洋平寫的 快眠大全:利用光線×溫度×腦科學的123個高效睡眠休息法,終結身心腦疲勞 和陶勇李潤的 目光:從醫師成為病人,關於人性善惡、寬恕、生命的治癒處方箋【獨家印刷簽名扉頁典藏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掛號服務| 門診時間表 - 寶建醫院也說明:科別 時間 112/06/12 星期一 112/06/13 星期二 112/06/14 星期三 112/06/15 星期四 骨科 上午 陳森基 李炫昇 林彥宏 林彥旻 林彥旻 駱福鍾(休診) 李炫昇 駱福鍾(休診) 骨科 下午 林彥宏 林彥旻 陳彥夫 駱福鍾(休診) 陳彥夫 林彥宏(休診) 林彥旻 骨科 晚上 駱福鍾(休診) 林彥宏(網路掛號額滿) 林彥旻 陳彥夫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采 和高寶所出版 。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所 林銳敏所指導 邱玲萱的 醫療院所室內空氣品質特徵研究 (2009),提出雙和醫院下午門診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室內空氣品質、醫療院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高階公共管理組 郭瑞祥所指導 曾芬郁的 門診就診流程品質:臺大醫院總院內科部個案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門診就診流程品質、延遲開診、總看診時間、掛號人數、實際看診人數、每病人次看診時間、病人爽約率的重點而找出了 雙和醫院下午門診時間的解答。

最後網站北醫門診時間則補充:尚未預約掛號:請持雙證件(健保卡、身分證或駕照)至初診櫃台填寫初診資料表後,由人工櫃檯辦理初診建檔作業。 ☆若您同時段掛號二種科別以上,請先至號碼少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雙和醫院下午門診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快眠大全:利用光線×溫度×腦科學的123個高效睡眠休息法,終結身心腦疲勞

為了解決雙和醫院下午門診時間的問題,作者菅原洋平 這樣論述:

★寫給腦力疲倦、太過認真的你!★ ///若能睡得好,萬事表現好/// 白天昏沉倦怠、狂賴床且起床累、明明很累卻睡不著、週末補眠愈補愈累…… 在職場衝鋒陷陣的你,知道自己有睡眠障礙嗎? 幫助過2500名患者、250間企業的職能治療師專為商業人士打造, 用123個好眠習慣讓生活和工作表現達到高峰! 不管居家工作、出差在外或是加班過勞,也能閉眼就睡。     工作緊湊、壓力競爭、作息不正常或是外在資訊干擾多,睡不好、不好睡已經成了現代人的文明病。   小心今天的疲勞成為明天的過勞,記憶力減弱、學習動力下降、工作表現低落,甚至還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此外,對睡眠常識的錯誤理解,更是讓人深陷

慢性睡眠不足而不自知。例如:   ‧除了調暗房間燈光,最好連窗簾也全部拉上   ‧早睡早起身體好   ‧睡前喝酒好睡又養身   ‧平日睡不飽,所以假日更該補眠   ‧晚上吃點宵夜才好睡   ‧早餐吃鹹食比吃甜食好   ‧1天1萬步比肌力運動更助眠     本書用1個測驗×3大專業背景×3大科學關鍵字×7法則×123個具體方法,   釋放身心腦壓力,達到熟睡境界。   簡單到你馬上就想試的方法,讓睡眠成為你的最強幫手!     ★ 用最科學的睡眠復原力,解決所有睡眠障礙問題。   為生活努力打拚的你,值得好好睡個覺。   【只有符合其中一項,你就有睡眠不足的危機!】   □常踢到櫃角   □糖果

吃到一半就咬碎   □用電腦時忍不住摸頭髮或臉   □經常忘記自己要做什麼   □愛翹腳、托腮幫子   □睡前忍不住要吃東西   □周圍一吵就無法專心   □經常同一行字看兩遍   □對別人的言行斤斤計較   →觀察日常生活的微小徵兆,找出潛藏的失眠因子。     【睡眠煩惱百百種,從症狀下手,讓你更快入眠】   ——早上就算醒來,也立刻又睡著了……   ——半夜會頻繁起來上廁所   ──回家後就會坐在沙發上昏睡   ──嚴重便秘也和睡眠有關嗎?   ──另一半的打呼聲讓人抓狂!   ──下午精神恍惚,工作進度嚴重落後……   →從有感的困擾開始看,睡好覺沒這麼難。     【簡單到讓人忍不住

想試的安眠法,今天開始睡好覺】   ‧睡覺時打開窗簾   ‧在枕邊滴上一滴香氛精油   ‧用熱毛巾擦拭腳底   ‧回籠覺坐在床上睡   ‧分兩次在黎明入睡   ‧寫下來將記憶外部化   ‧碳水化合物留到最後吃   ‧晚上看電影盡情大哭一場   Etd.     【先睹為快!消除身心腦疲勞的黃金7法則】   ‧場所:在客廳朗讀故事給孩子聽,可以有效控制半夜哭鬧   ‧飲食:降低咖啡因攝取可以預防磨牙   ‧入浴法:洗完澡後,用冷熱水交互淋膝蓋以下3次   ‧光線:出差睡不著時要盡量把飯店的光線調暗   ‧運動:增肌比慢跑更容易改善睡眠品質   ‧睡眠計畫:用香氣切換睡眠模式   ‧身心管理:熱毛

巾溫暖頸部   Etd.     【特別收錄】職治師專屬設計「七日睡眠紀錄表」   手寫更能刺激視覺、觸覺和手部動作的本體感覺,加速改善睡眠障礙。   本書特色   ★以圖解入門,淺顯易懂,不擅閱讀的人也可以憑直覺理解。   ★每個解決方法1-4P並標出細項分類,從有煩惱的篇章開始讀更能對症下藥。   ★不管環境和人際關係如何改變,對抗睡眠障礙的方法永遠不變!  

醫療院所室內空氣品質特徵研究

為了解決雙和醫院下午門診時間的問題,作者邱玲萱 這樣論述:

醫療院所是治癒病患亦為疾病傳染最為快速之公共場所,以其作業之特性及進出人員之複雜度,所以環保署對其室內空氣品質之法規制定及要求更為謹慎。本研究挑選了南部某公立醫療院所之大廳及急診室做為研究對象,將其環境室內空氣品質進行監測。檢測結果顯示,環保署公告之建議值真菌1000 CFU/m3,檢測數據大廳234 CFU/m3;急診138 CFU/m3及細菌公告之建議值500CFU/m3,檢測數據大廳435 CFU/m3;急診250 CFU/m3,其濃度都符合標準。CO2卻高出環保署建議值為600ppm,無論是一樓大廳(8小時值為813ppm)或急診室(8小時值為658ppm)檢測結果,其高濃度時段都是

介於醫院營業時間早上8:00及下午9:00,且濃度居高不下;PM10公告之建議值為60μg/m3,於大廳(24小時值為96μg/m3)每個時段都高於公告之建議值,但急診室(24小時值為67μg/m3)僅醫院營業時間濃度才會超過標準;CO公告之建議值為2ppm,大廳(8小時值為1.0ppm)及急診室(8小時值為1.69ppm)均符合標準,但有部分時段卻超出標準,大廳超出時段為則為晚上8點至10點、下午6點到9點,急診室是早上8點、下午6點到9點。因進出看病或探病及院內工作人員多,空間不變人潮多,相對所需之通氣量須充足,若院內通風設備之換氣量不足,則會造成室內空氣污染物之濃度變高,增加設備之換氣量

或利用風扇加強室內空氣之對流量,藉以稀釋空氣污染物之濃度,增加其含氧量,減少對人體健康之危害且達到環保署規範之室內空氣品質要求。

目光:從醫師成為病人,關於人性善惡、寬恕、生命的治癒處方箋【獨家印刷簽名扉頁典藏版】

為了解決雙和醫院下午門診時間的問題,作者陶勇李潤 這樣論述:

那天,砍傷他的那一刀,讓他從此與手術臺無緣…… 在不平與埋怨面前,他選擇將光明捧在手中,帶著善良與堅毅,向光而行。 豆瓣圖書8.8分,當當網100%好評,63,000人熱淚盈眶推薦, 一本感動千萬讀者,最具生命力量的細膩之作! 附繁體中文版獨家印刷簽名名句典藏扉頁!     ▍當當2020年文學暢銷排名No.1   ▍中國亞馬遜2020年新書榜No.1   ▍豆瓣2020年年度高分圖書8.8分   ▍榮獲新京報2020年職業寫作之書、南方都市報年度十大好書、中國出版商務週報2020最具話題度十大圖書、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0年度影響力圖書、微信讀書2020年度好書,各大讀書平臺強力推薦!  

  2020年春節前夕,一場飛來橫禍,讓陶勇醫師成了新聞人物。   陶醫師坐診期間,突然遭積怨已久的病人行凶砍傷,此事引起醫界嘩然,也成為各大媒體與民眾的關注焦點。     如此受人景仰、給予希望與新生的醫師,從此再也無法上手術臺救治病人……行凶者砍傷的不只是醫師能進行精密手術的雙手,也傷害了一個個需要治療的病人、無數個懷抱希望的家庭。     當眾人的目光放在醫患關係緊張、暴力衝突應該受到制裁的同時,在加護病房靜養的陶醫師則將此事視為一段獨特的經歷、一場在生死邊界的考驗,這也讓他對自己從醫的使命更加堅定。     他用乾淨細膩的筆觸寫出醫生與病人之間相互成就的感動故事,不只表達了對醫學的熱愛

,也寫下了面對挫折與打擊的時候,道出關於醫患關係、生死善惡、哲學探索、充實自我、追求幸福等人生的思考與感悟。     回顧從醫二十年的經歷,他說:「從醫是一場修行,這條路艱辛又漫長。因為上天給了我一次重生的機會,我想用我的餘生去創造更多價值,去幫助更多的人。」     在這本書中,你會看到人性的善良,也能體會生命的意義。   陶醫師想治好每個人的病,也想醫好每個人的心。   他相信希望與愛可以治癒世間一切的苦難,相信每一雙眼睛的背後,都是光明。     【陶勇心懷至善的從醫信念】   面對仇恨與「惡」,我選擇用真誠的初心與「善」來面對。   現實或許不像我們想像中理想,但也不至於走到最低劣的結

局。   世界如此美好,值得我走這一遭,   我不是神,但在未來的道路上,願意繼續發出我的微光。     【陶勇醫生的行醫人生守則】   ●碰傷我的石頭,我沒有必要對它拳打腳踢,而是要搬開它,繼續前行。     ●用愛的意念去對待他人、對待世界,這種磁場同樣會吸引到愛。     ●我覺得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身邊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榜樣,他身上一定有你不具備的優點值得去學習。     ●善與惡是相對而論的,完全的「善」會把人變得軟弱,完全的「惡」會將人推向地獄,只有將「善」與「惡」的標準與底線確立,才能構成一個和諧的自我。     ●人生在世,世事無常,誰也無法把握明天,只有懷揣一顆希望的火種

才能照亮迷茫。     ●堅強,不是受過一次打擊後站起來,而是經過無數次打擊後,還能站起來,仍然微笑著告訴生活,放馬過來吧。     ●不管是哪種孤獨,我認為都是客觀存在的,最主要的是面對孤獨時,如何能看清它的本源,取其長去其短,將孤獨化為一種成就自我的力量。     ●人生的意義是難以找到精準答案的,既然這個問題是無解的,那不如與自己和解,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大概就是活著的意義。     ●用有限的生命去面對無限的知識,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不斷地探索和深耕,從而充盈自己的內心,讓自己回顧自己一生時,無愧無悔。     ●用積極的心態去擁抱不確定性,給自己一

個強大的信念,才是通往幸福的必備條件。不把某種目標當作幸福的唯一砝碼,而是用一種正念的心態去面對當下,用樂觀的心態去構建未來,這種人往往無論取得什麼結果,內心都是幸福的。     ●「過去屬於死神,現在屬於自己」,真正的快樂並不是源於勝利的那一刻,而是源於那個不斷提升和成長的過程。     ●每個人都是平凡人,只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擁有一份堅定的信念和面對挫折的勇氣,才是真正的平凡英雄。   真誠推薦     酷勒客-clerk的路障生活/不點醫師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科主任/李銘嘉   臨床心理師/劉仲彬   張德芬空間創辦人、作家/張德芬   演員/孫儷   作家/周國平   作家/賈平凹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倪萍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岩松     ●一個有真信仰、真愛、真事業的人,是世間任何力量都打不敗的。──作家、《只眷戀這人間煙火》作者 周國平     ●這本書講述的其實不僅僅是陶勇醫生的職業故事,正如一個瞳孔裡可以看到一片宇宙一樣,這本書裡也有一個宇宙。關於生死、善惡、堅守、初心,甚至孤獨、幸福……從生死場走過的陶勇醫生會又一次刷新你對他的認知!──演員 孫儷     ●人性複雜,善惡總在一念之間,陶勇所呈現出的通達與大智慧,絢爛奪目。他的眼裡有光,是因為他眼中有最初的善良和正直,照亮那些有信仰的人。我永遠為這樣的人熱淚盈眶。──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倪萍     ●

陶勇醫生的故事,不該是一個人的戰鬥,我們該用抗疫的態度來面對暴力傷醫。──中央電視臺《新聞1+1》主持人 白岩松     ●《目光》一書,實為一名眼科醫生對人心、對世界的觀察與所悟。拳拳之心;切切之情,讓人動容。思維之廣,遠見之深,讓人驚嘆。──作家 賈平凹   當當網讀者含淚推薦     ●這本書是陶勇醫生的個人文學隨筆,是一個醫生的沉思錄和成長感悟。如果說醫學研究是關於身體和疾病的思考,《目光》就是陶勇醫生關於人生和內心的洞察。特殊的事件將陶勇醫生以獨特的方式帶到大眾眼前,這本書將帶給讀者心靈的歸途和內心的力量。──小雨讀文學     ●陶醫生在經歷砍傷事件後,有時間靜下心來寫這些隨筆,大

都是自己與患者的經歷,對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文筆細膩流暢,堅毅與柔情共存,這是智慧,這是菩提。──沉默焰火     ●這本書的出版,伴隨著一個醫生的「死裡逃生」以及從醫多年的寶貴心得。這本書不僅是文學領域的重要作品,更是醫學領域的重要呼籲。陶勇想讓我們看見的是暴力傷醫事件之後,作為醫生與病患兩種角色對醫療體制的反思以及醫患矛盾的反思。──喵發財咪     ●讀完陶醫生《目光》這本書,思緒萬千。無妄之災帶給他的似乎是更堅定的信念,對他人的友善、對病患的關愛、對自己的反省、對科研的熱愛、對哲學的思索,是這本書的主題。沒有刻意放大那場襲擊帶來的悲慘,沒有刻意渲染心中的不解和憤怒,沒有刻意引導人與

人之間的對立,就連康復中的痛苦也只是一筆帶過,我卻為此數次落淚,為陶醫生遭遇的不公,為小岳岳不放棄生的希望,為天賜和天賜爸爸的不屈,為老奶奶終於找到回家的路……太多太多的悲憤不知從何而來──upazdtjdrfk 作者簡介   陶 勇     眼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葡萄膜炎與眼底病專家。   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眼科博士,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眼科副主任。   榮獲第十二屆(2020年)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獎殊榮。   新浪微博:@北京眼科医生陶勇   李 潤     原名李光輝,山西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畢業,北京理工大學碩士,曾任TCL集團、華孚集團品牌總監,

80後新銳後現代作家,歌詞創作人。 推薦序 苦難是美德的機會 推薦序 謝謝你,讓我看到生活中的光 推薦序 陶勇醫生的故事,不該是一個人的戰鬥 第一章 緣起:至暗時刻 第二章 善惡的相對論 第三章 一個醫生的生死觀 第四章 熱愛,自有萬鈞之力 第五章 所謂少年氣 第六章 蒼生大醫 第七章 1%的世界有多大 第八章 暗黑王國的小小人 第九章 那些不為人知的力量 第十章 上善若水 第十一章 世界是怎麼來的 第十二章 認知與接納 第十三章 沉默如雷 第十四章 月亮與貝殼 第十五章 北京,北京 第十六章 四十不惑 第十七章 從春遊到溺水 第十八章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第十九章 未來可期

後 記 推薦序   苦難是美德的機會 作家/周國平     一場飛來橫禍,讓陶勇成為了新聞人物。病人向醫生行凶,這樣的事件屢屢發生,但是所有瞭解陶勇的人一致認為,這樣的事情最不該落在陶勇頭上。     獲評「首都十大傑出青年醫生」,陶勇實至名歸。他彷彿是為從醫而生的,對醫學有著無比的熱愛,對醫術精益求精,對病患誠心誠意,許多他救治過的病人及家屬都成了他的親密朋友。因此,事件發生之後,輿論譁然,他自己也驚愕不解。     對陶勇來說,這件事是不折不扣的飛來橫禍。在他治療過的無數眼疾患者之中,有那麼一個人,生活困苦,性格孤僻,心理扭曲,與自己所有親人早已斷絕來往,有嚴重的病態人格。此人眼睛患有

長時間無法根治的病,在漫長的求醫之路上,陶勇是最後一站,而陶勇也盡最大努力保住了他的部分視力。但哪裡想得到,此人決定輕生,要找一個陪葬者,而選中的,正是最後接觸的那個醫生。     陶勇與死亡擦肩而過,傷勢極為嚴重,身體經歷了巨大的痛苦。我特別留意的是他的心理反應──按常理推測,精誠行醫卻遭此橫禍,難免會懷疑初心,動搖信念。在本書中,事件本身只是一個引子,主體部分是對從醫心路歷程的回顧、盲人世界帶給他的感動、事件發生後廣闊而深入的思考。我看到的,是人們認為他最不該遭受此橫禍的理由,也正是他能夠堅強承受此苦難的原因。     古羅馬一位哲人說:「苦難是美德的機會。」在苦難之下,一個人原本就具有的

美德閃耀著,發出了奪目的光芒。醫學是陶勇的信仰,這信仰源自於愛,一是對科學和專業的愛,二是對眾生和病人的愛,因為這兩種愛,醫學成了他摯愛的事業。     在經歷傷痛折磨的日子裡,占據他心靈的是這兩種愛,一心惦記著科研計畫和公益計畫。這兩種愛支撐他渡過了人生的難關,包括心理上的難關,讓他不再為無辜遭此厄運而糾結,而是如他所說,把厄運當作一塊客觀存在、砸傷他的石頭,搬開它繼續前行。     一個有真信仰、真愛、真事業的人,是世間任何力量都無法打敗的。     陶勇能夠坦然面對厄運,還有一個因素不能不提,就是他對哲學的喜愛。醫學與哲學本來就有不解之緣—醫生面對的不是單個疾病,作為科學家,他要懂得完整

的人體;作為實踐者,他要懂得完整的人性—而這兩方面都關乎哲學。     一個醫生倘若具有哲學素養,行醫就會對他觀察人性和思考人生提供大量的機會與素材。人不論貧富貴賤都會生病,這是人最脆弱的時候,醫生往往能夠窺見人性最隱祕也最真實的面貌。陶勇正是這樣,他自己說,他感覺自己像一個記者,透過疾病去瞭解一個人,透過一個人去觀察一個群體和社會。同時,如他所言,醫生因為見慣了生死,會更加看淡人生中表像的東西,更加從本質上去思考人生。     一個人平時就養成了哲學思考習慣,一旦日常生活被突然的災難打斷,這個習慣就會發揮積極的作用,於是陶勇獲得了他「有生之年都沒有過的一段修心時光」。他把所遭遇的災難作為一個

契機,深入思考了諸多哲學問題,包括人性的善惡、人生危機、孤獨、幸福、生死等等。他讀過許多哲學書,但是他的認識不是來自書本,而是他自己親身體悟到的。他的體悟貫穿了一種平和的心態、一種平常心,不唱高調,不走極端,這是我非常欣賞的。     行凶事件發生後,媒體的關注點聚焦於醫患關係的矛盾,他對此也有冷靜的思考,提出了十分合理的建議。不過,在本書中,這方面的內容僅占很小的篇幅,他沒有受外界的影響,把自己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經歷縮小為單一的社會話題,這也是我非常欣賞的。     本書的文字乾淨而流暢,很好讀。從陶勇的後記中知道,本書的合著作者李潤是陶勇近二十年的摯友。從李潤的後記中則看到,這位摯友性情淘氣

,卻很欣賞性格迥異的陶勇,這樣的合作,想必是十分愉快的。     我與兩位作者素昧平生,可是,當我得知作者希望我寫序時,我還沒有看到書稿的任何一個字時就答應了,而在看完書稿之後,我想說,替這本書寫序,於我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   推薦序   謝謝你,讓我看到生活中的光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倪萍     拿到陶勇醫生《目光》的文稿時,已是初秋。     滿紙的溫柔與冷峻,便是一位心有大愛的白衣天使與厄運交戰的無奈,也以一字一句當甘霖雨露在苦難和絕望的沙漠裡開出花來。     讀《目光》裡的故事,我快不起來,也停不下來。這本書的每一個敘述裡,都有平凡世界裡普通人撥開傷口、拆著肋骨搭建的溫情世界。  

  因為醫療行業與生死相關,所以從來都不能將其作為一個尋常行業來看—不能簡單地說職業,也不能簡單地談論「責任」。類似的行業,還有教育,尤其在中國這樣素來很講道德傳統的國家。     陶勇的經歷原本符合人們對「天之驕子」的一切想像:他二十八歲從北京大學醫學部以醫學博士的身分畢業,三十五歲成了主任醫師,三十七歲就擔任博士生導師。     他發表的SCI論文有七十九篇,發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論文有二十六篇,還主持著多項國內外科研基金,在眼科領域,他絕對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而這個奉醫學為終身信仰的人,用醫術和仁愛,給那麼多眼前混沌的人一片光明和清澄,卻最終無法掃除人心的戾氣和惡意。    

 陶勇被砍傷,往後餘生與手術臺再也無緣。   沒人會理解那種痛楚。     一個一心向醫的頂尖醫生被砍傷,被砍斷的,不僅僅是作為醫生可以進行精密手術操作的手,更是這背後一個個帶著希望在等待的家庭。由於凶手對社會造成惡劣的影響,無數家庭失去治療的希望。我希望凶手被從重處罰,但我更怕的是陶勇從此一蹶不振,原本懷著一腔熱血踏上行醫路,最終卻倒在自己的信仰之下。     陶勇自己卻將此遭遇視作生死邊界的一次考驗,他把這件事當作自己一段獨特的經歷,這段經歷讓他從醫生變成患者,真正體會了在死亡邊緣的感受,這讓他更瞭解患者的心態,對醫患之間的關係更加明確,對從醫的使命更加堅定。     更讓人欽佩和欣慰的是

,陶勇在《目光》一書中透露,他並不希望自己受傷這件事被太多人關注。因為在他的眼裡,每天都有那麼多人在生死邊緣掙扎,相比起來,他和他們並無二致。而這件事真正的意義在於,它能為這些關注的目光呈現什麼樣的價值。     人性複雜,善惡總在一念之間,陶勇所呈現出的通達與大智慧,絢爛奪目。     我想,對於陶勇來說,《目光》的出版,不僅僅是為了所有關心和鼓勵他的人,也是為自己──人生無常,不可挽回的事太多,古往今來,天災人禍,留下過多少傷疤,如果一一記住它們的疼痛,人類早就失去了生存的興趣和勇氣。     每個人一輩子需要克服的太多,有時是外界,有時是自己。   有些人十幾歲的年紀就早已暮氣沉沉,陶醫

生年已四十歲,卻仍有一身少年氣。     他對世界永保少年的激情和熱血,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自由馳騁。他的眼裡有光,是因為他心中有最初的善良和正直,照亮那些有信仰的人。     我永遠為這樣的人熱淚盈眶。     謝謝你,謝謝每一位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好而努力的人,同時也希望法律儘快跟上醫學的腳步,在各自的領域守護好要守護的人。     也願我們,都能為自己所熱愛的一切,窮極一生。   推薦序   陶勇醫生的故事,不該是一個人的戰鬥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白岩松     一月二十日晚上,鍾南山院士對全民發出預警—確定新冠病毒人傳人,由此正式拉開了中國抗疫之戰的大幕!     而當天下午,北京朝陽醫院陶勇

醫生遭遇暴力傷醫事件,其實也是對全民發出的預警—暴力傷醫是犯罪,而不能被戴上醫患關係的帽子,否則,我們都是受害者!     鍾南山是勇士,面對真相;陶勇醫生也是勇士,面對傷害,而又能不被傷害擊倒,重新出診。   陶勇醫生的故事,不該是一個人的戰鬥,我們該用抗疫的態度來面對暴力傷醫。   如果說暴力傷醫是這個社會的病毒,我們正確的態度就是最有效的疫苗! 01緣起:至暗時刻 既然決定活下去了,那就要迎接更激烈、更殘酷的戰鬥,我是有這個準備的。 二〇二〇年一月二十日,臨近春節,醫院裡依然人滿為患,儼然沒有任何節日來臨前的氣氛,病痛不會因為任何過節假日而放緩腳步。 早上臨出門時,妻子叮囑我,母親今晚

準備了我最愛吃的香菇米線,讓我早點回家;同時,車子的電瓶故障也有一陣子了,需要早點修,以備春節期間使用,我答應了。事實上,我也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兌現這個承諾。好像家是我唯一可以撒謊的地方,在醫院,我不敢有一絲言語的誤差,因為對每個病人來說,醫生的任何一句話都有可能讓他產生無限猜想。 今天是我出門診的日子,坐到就診臺後,我查了一下今天的門診量,比昨天還多十幾個,護士跑過來和我說,還有幾個病人請求加號看診。我笑了一下,香菇米線看來是吃不成了,能多讓幾個病人踏實地過年也不枉母親的一番苦心。 整個上午看診還算順利,看了有一大半的患者。我心裡不禁有些舒暢,想著也許晚上能趕回去吃飯,所以我中午沒去員工餐廳吃

飯,想下午儘量早點開診,就簡單地泡了一包泡麵,吃完後稍微休息了一會兒,大概一點鐘便開診了。 下午的第一位患者,雙眼紅得像兔子眼睛,一問才知道,是因為玩電腦遊戲熬了幾天幾夜沒睡覺,我叮囑他多休息,幫他開了一點消炎藥。有心說,這樣的病完全沒必要大費周章跑到這裡來看,任何一個小門診或者社區醫院都可以診治。但又一想,對於患者來說,他們也無法判定病情嚴重與否,往往會往最壞的方向去想,他們來了也是求個心安。 第二位是老患者了,結核炎引起的眼底損害,八年了,病情一直反反復復。患者老家醫療條件不佳,便在北京的一家海鮮餐廳工作。一開始我以為他是廚師,後來才知道是電工,包吃包住,一個月三千元人民幣。我心下感嘆真是

不容易啊,便照例把他的掛號費取消了。聊起來才知道,為了多賺一點春節期間的加班費,他今年不準備回家過年了,我於心不忍,便把上午患者送來的一袋小米轉送給他,但願他在北京過的這個年,能順遂溫暖。

門診就診流程品質:臺大醫院總院內科部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雙和醫院下午門診時間的問題,作者曾芬郁 這樣論述:

中央健康保險制度實施後,醫療產業競爭激烈,門診量有向大醫學中心集中的趨勢。本文以台大醫院總院內科部門診為個案研究,探討門診就診流程品質改進之道。 本研究由臺大醫院民國97年3月至8月之電腦資訊門診系統收集總院內科部門診各診次之開診時間、關診時間、掛號人數、實際看診人數等資料,計算並建立各診之延遲開診時間、總看診時間、平均每病人次看診時間、爽約人數、病人爽約率等流程變項資料庫,以卡方檢定及變異數分析探討醫師特質、門診時段對門診流程變項之影響,並探討各變項間彼此的相關。 分析結果顯示台大醫院總院內科部大部分醫師均準時或提前看診,僅有少數醫師延遲看診。內科部門診各變項的平

均值為:延遲開診時間-2.1±24.6分,總看診時間240.2 ±64.4分鐘,掛號人數39.7±22.3人,實際看診病人數35.9±21.1人,每病人次看診時間9.3±9.4分,病人爽約率10.7±8.9%。以專任主治醫師、兼任主治醫師、或住院醫師的診次區分,兼任主治醫師延遲開診的較多,而專任主治醫師的診次病人數最多、總看診時間較長、平均每病人次看診時間較短、病人爽約率較低。 在138 位專任主治醫師中,平均開診時間延遲15分鐘以上的只有3位 (2.2%);總看診時間超過240分的有64位 (46.4%);平均實際看診人數在50人以上的有33位 (23.9%);平均每病人次看診

時間小於3分鐘的有3位 (2.2%),介於3至5分鐘之間的有23位 (16.7%);病人爽約率在15%以上的有23位 (16.7%)。 醫師次專科別會影響門診流程變項。與男醫師比較,女醫師提早開診的多、總看診時間較長、每病人次看診時間也較長。不同週間日的診次,門診就診流程變項會有不同。上午的診次掛號人數較多,但病人爽約率較高,實際看診人數及總看診時間上下午並無明顯相差,但平均每病人次看診時間下午診較長。 本研究發現醫師特質及門診時段會影響門診流程變項。內科部大多數醫師準時或提前開診,但掛號人數多、總看診時間長。與國內其他報告相較,臺大醫院內科部的平均每病人次看診時間

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但某些醫師的掛號人數近百,而病人實際看診時間偏短。本研究顯示依據總看診時間之長短調整上下午診次安排,可以增加診間利用。內科部門診病人爽約率偏高的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謹建議台大醫院院方針對少數醫師延遲開診、長期過量的門診負荷是否帶給醫護人員壓力,以及如何建立適當的掛號及爽約管理模式等議題,持續追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