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敏燒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阿爾敏燒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WitoldSzabłowski寫的 獨裁者的廚師 和中沢新一的 看不見的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漫畫《進擊的巨人》最讓你上頭的一幕是哪一幕? - GetIt01也說明:正如孱弱如阿爾敏在加入調查兵團時所說:「如果知道自己為何犧牲,也不是不可以。 ... 結尾時艾倫走向燒焦的阿爾敏說的那一句:「你比任何人都勇敢」,更是讓人淚目。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衛城出版 和橡樹林所出版 。

最後網站《進擊的巨人》阿明是第104期生的軍師!馬萊篇巨人化的身姿!則補充:艾倫和利維兵長等,『進擊的巨人』個性性的登場人物有很多,不過,阿爾敏· 阿爾特也是放出不能忽視的存在感的登場人物。 ... 為了打倒超大型巨人,燒焦了!?被火藥巨人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爾敏燒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獨裁者的廚師

為了解決阿爾敏燒焦的問題,作者WitoldSzabłowski 這樣論述:

飢餓是不服從的懲罰,飢餓能維持秩序。 食物,即權力。沒飯吃的恐懼,就是餵養獨裁者的佳餚。     跟著廚師的真實人生,走進獨裁者的世界   天生說書人、《跳舞的熊》作者 沙博爾夫斯基 令人食指大動卻不寒而慄的報導之作   ★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垂涎盛讚   ★ 台灣版作者序 x 波蘭文直譯     費時四年.橫跨四大洲.挖掘五位獨裁者與私廚的真實故事   透過廚房的門,看見二十世紀獨裁歷史的縮影     伊拉克獨裁者海珊屠殺庫德人後能否安穩吃飯?烏干達惡魔總統阿敏真的會吃人肉嗎?波布如何一邊大啖木瓜沙拉,一邊用飢餓控制柬埔寨?阿爾巴尼亞革命家霍查,革命革到廚師頭上,還

要如何繼續幫他煮飯?卡斯楚把美國逼到核戰邊緣,卻喝著可口可樂發起共產古巴的飲食新革命?     獨裁者吃什麼?飲食是否反映獨裁者的為人?更重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會去餵養獨裁者?當飲食與權力相結合,飽餐一頓是否能改變歷史與個人的命運?     如果獨裁者最愛的滋味,廚師最知道,那有沒有可能,這些掌廚人不只是餵養獨裁者,還窺見了獨裁掌控人心的祕密?     為了回答這些疑問,最會說故事的波蘭作家沙博爾夫斯基,耗費四年走訪五位獨裁者身邊的御廚。他用最私密的視角,幽默且犀利的報導文學筆法,從「伴君如伴虎」的廚師們身上,挖掘出獨裁者們最令人食指大動(或最令人反胃),也最不寒而慄的真實故事。   本書特色

    ◎讓美食與歷史愛好者無法抗拒、只有獨裁者私廚才知道的真實故事   本書是一道料理繁複、別出心裁的佳餚,在這道佳餚的最外層,是六則精彩的故事。作者用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與文學般的筆法,挖掘了曾替獨裁者效力的廚師的親身經歷。這些故事時而生動詼諧、時而魔幻荒誕,在在讓享用本書的讀者能對廚師心境與獨裁者的世界能有最直接的認識與感受。     ◎挖掘獨裁者的真面目,呈現獨裁專制的細微之處   撥開故事的外層,內餡裡藏著對「獨裁」與「服從」現象的反思。前作《跳舞的熊》以熊喻人,探究人們懷念威權桎梏的原因;本書則以廚師為象徵,細火慢燉地追問:為何有人會餵養怪物一般的獨裁者?     ◎一部當今仍在上演

的政治寓言   這道料理的核心,其實是自由的滋味。過去幾年,全球見證了一樁樁政治強人乘勢而起與民主自由的黑暗時刻,世界比以往更迫切需要理解人們服從威權的原因,以及警惕自由的得來不易。     透過廚房的門,透過獨裁者的廚師,我們或許能夠參透獨裁者的食譜,找出獨裁的祕密。     ◎給台灣讀者的作者序   得獎紀錄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科克斯書評》《彭博社》《每日電訊報》《國家地理雜誌》垂涎盛讚   ☆勇闖「世界美食家圖書獎」(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決選   各界推薦     許菁芳|作家     ※津津有味.同桌推薦(*推

薦人按姓氏筆畫排列):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阿 潑|轉角國際udn Global專欄作者   胡芷嫣|故事StoryStudio主編   張鎮宏|轉角國際udn Global主編   莊祖宜|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郭忠豪|飲食文化史家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楊双子|小說家   蔡珠兒|作家   謝金魚|歷史作家   Bartosz Ryś|波蘭臺北辦事處代理處長     ※外國食評.同桌推薦※   ★《出版家週報》:   「美食與歷史愛好者無法抗拒的一手資料,只有獨裁者私廚才知道的故事。」     ★《每日電訊報》:   「讓獨裁者從神話化為有血有肉的人……豐富美

味又多汁。」     ★《金融時報》:   「沙博爾夫斯基是一位既清澈又溫柔的說書人,其技巧在於不直接下評斷,讓廚師的故事自己說話。」     ★《國家地理雜誌》:   「一段橫越四大洲的迷人旅程。沙博爾夫斯基透過廚師之眼,描繪了一幅幅專制獨裁的圖像。讀來既美味又震撼。」     ★美國Podcast節目Stu Does America主持人:   「堪稱心靈雞湯加上殘暴嗜血的獨裁者。」     ★《華盛頓郵報》:   「迷人,動人,讀完卻叫人不寒而慄。廚師講述有趣的人生故事,但同樣有意思的是他們對自己在獨裁暴政中扮演的角色(無論多麼渺小)進行反思,或者拒絕反思。」     ★《華爾街日報》:

  「沙博爾夫斯基耗費三年追蹤並親自訪談這些廚師,幫我們對世界上的獨裁暴政建立了歷史脈絡。本書讓人一邊讀到這些獨裁者有多麼喜歡蜂蜜烤乳酪,或拒絕吃大象肉乾,一邊記住他們有多邪惡。」     ★《彭博社》:   「宛如一本辛辣的美食遊記,宮廷陰謀與背叛劇碼會半路殺出,遊走道德模糊地帶。這既是本書的魅力所在,也是其恐怖之處。」     ★英國政論雜誌《旁觀者》:   「本書說明了飽餐一頓的重要性,對誰都一樣。」     ★《科克斯書評》:   「在一個政治強人越來越受歡迎的世界裡,本書讀來兼具原創性與時事感。」     ★《星期日郵報》:   「暗黑與喜劇的迷人混搭,各國美食與酷刑屠殺的完美結合

。交織著荒誕與殘酷,滑稽與恐怖,調性令人想起電影《史達林死了沒?》」     ★賈西亞.納瓦洛|《全國公共電台》(NPR)週末節目主持人:   「私密描寫五位無情獨裁者在餐桌上的一面,故事驚人。」     ★勞拉.夏琵洛|紐約《新聞週刊》美食專欄記者、烹飪史家:   「沙博爾夫斯基不是在描述怪物,而是宛如怪物般的人類,這才是可怕之處。」     ※在地食評.同桌推薦※   ★蔡珠兒|作家:   「把政治史和烹飪書煮在一起,交融共冶,竟然可以這麼濃醇對味,這本書讓我入迷,神魂飄到古巴柬埔寨烏干達,跌進一個又一個料理和故事中,屏息凝神,看得膽戰心驚。     在飽足精巧的台灣,我們早已淡忘食物的權

力關係,說起當政者的餐桌,通常只想到御廚。不久前我還讀到一篇報導,介紹台北某鐵板燒大廚,經常飛去平壤,為金正恩割烹掌杓,記者欣羨獵奇,津津樂道三胖愛吃的菜,隻字不提獨裁極權,彷彿他是影帝或球星。     飢餓是一種政治工具,在寡頭政權下,食物和飢餓必然相伴互生,如月之光華與黝暗,而官邸廚房有絕佳視角,最能看出暗影的面積。作者深入訪談廚師,講強人的甜餅、賊魚湯和椰奶羊肉,但又跳出廚房走入街頭,寫庶民的烤老鼠、燒青蛙、煮香蕉皮,觀點交錯,排比對照,呈現出極權的恐怖荒謬。     沙博爾夫斯基太會寫了,文字精悍生動,風趣活潑,卻又冷靜節制,他以口述歷史般的散文體,讓受訪者盡情暢言,自己只是觀察記述,

不作任何譴責評斷,力道更強。這是一本豐富的書,可視為優秀的報導文學,更可當成深度的遊記、食旅、政治史和傳記,我讀到暗黑的歷史和人性。     食物就是權力,句號。」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繼《跳舞的熊》後,沙博爾夫斯基再次推出報導文學新作。本書延續他獨特的問題意識:威權和獨裁體制對人究竟產生怎麼樣的烙印?     獨裁者在世時,一切諱莫如深,身後才偶有貼身醫生、侍衛官撰寫見證與回憶,我們才能一窺祕辛。但沙博爾夫斯基這次跨四大洲親身採訪的,卻是獨裁者的廚師。透過廚師之眼,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獨裁者有著極相似的特質。他們體能多半良好、鬥性堅強,像海珊泳渡底格里斯河,讓我想起毛澤東愛

在眾人面前暢泳長江,或是普丁總喜歡秀出他的體魄;他們也生性懷疑,對廚師挑三揀四,擔心鬥爭中被人下毒。獨裁者的殘暴、慾望、人性,都在與廚子們的對話裡,展露無遺。     本書不僅僅是廚師怎麼理解他們曾服侍過的「老闆」,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對獨裁者的看法。有些見證翻轉了人們的既定印象,例如,所謂的暴君海珊,在尚未被美國推翻前,其實對基督教和女性較現今伊拉克相對寬容。但書裡也不乏荒謬的故事:例如為柬埔寨獨裁者波布工作的廚師,始終堅信自己的老闆從未進行種族屠殺;海珊的廚師則認為海珊的暴虐維持了伊拉克的恐怖平衡,比起四分五裂與伊斯蘭國橫行的今天,更叫人懷念。     透過活靈活現的訪談、追尋、書寫,本

書讓獨裁者現形,讓人性與歷史更為立體。」     ★莊祖宜|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這是全新品種的飲食書寫──透過廚師視角管窺二十世紀五大暴力政權,恐怖中見平凡,平凡中見恐怖,不僅呈現了獨裁者前所未聞的生活面向,更充分證明一日三餐之於大歷史的關鍵性。」     ★張鎮宏|轉角國際udn Global主編:   「獨裁者的廚師們,都是廚房裡的『大獨裁者』。只懂做菜的廚師,透過料理統治了廚房;但那些宰制國家生死的強人們,他們一樣要吃得喝,卻因三餐日常的飲食而短暫解除了『暴君的神格武裝』,如同你我一般地臣服於每一個味蕾的魔幻瞬間──這也讓本書更引人好奇:究竟有沒有哪頓晚餐、哪道菜,真能在舌尖交錯之

間左右了人類的殺伐歷史?」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要處理好威權政治這道『料理』,最大困難點在於『食材』取得非常不易。一方面資料很少公開,二方面是經歷其中的人出於各種原因不願意多談。或因為心理創傷,或因為擔心遭到清算,或仍然對舊政權忠心耿耿。沙博爾夫斯基以獨裁者身邊的廚師為題,不只取得了側寫威權政治的第一手觀點,更展現了精彩的報導『廚藝』。」     ★胡芷嫣|故事StoryStudio主編:   「即使是殺人如麻的獨裁者,也是會肚子餓。都說從一個人吃的食物,可以瞭解一個人,那麼這些冒著生命危險、為獨裁者烹飪食物的人,或許──我是說或許──是世界上最瞭解他們的人?透過戰

亂烽火中的食譜、臟器脾胃中的食物,本書深抵人性最複雜的那面:革命英雄也會『餓到氣』(hangry)。令人聞之色變的血腥獨裁者,在廚師眼中可能只是最難伺候的一張嘴。」     ★郭忠豪|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飲食文化史家:   「本書帶領讀者從近距離觀察獨裁者複雜的內心世界。廚師職務本是張羅食材與烹飪料理,但身為獨裁者餐桌舵手,反倒能觀察他們如何做出武斷的政治主張、荒謬的私人生活,甚至引起屠殺戰爭。闔上本書,我彷彿經歷過獨裁者統治下的荒謬生活,但又從中品嚐出特殊的佳餚。」     ★李波(Bartosz Rys)|波蘭臺北辦事處代理處長: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不僅獲獎連連,也是卡普

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與漢娜.克拉爾(Hanna Krall)的傳承人,更是波蘭報導文學流派的頂尖代表。其新作《獨裁者的廚師》不單是本出色的食譜,也是段貼近嗜血獨裁者私人世界的旅程。沙博爾夫斯基以與波布、海珊、卡斯楚、阿敏及霍查的廚師對話為基礎,從『灶腳』生動描繪出柬埔寨、伊拉克、古巴、烏干達及阿爾巴尼亞當權者官邸內的風光。不管對於當代歷史的愛好者,還是異國餐飲的喜愛者來說,《獨裁者的廚師》都是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看不見的人

為了解決阿爾敏燒焦的問題,作者中沢新一 這樣論述:

心靈之眼,看見不可見的世界   16幅精緻手繪插畫,帶您進入印第安的神秘境地   密克馬歐是一支神祕的印第安民族,他們以最簡樸的生活態度與大自然共處,以純淨的感官和情緒看待生命的流動,也因此孕育了豐饒無比的心靈沃土。這一則難得且稀有的短文,即是密克馬歐人想傳遞給世人的智慧及省思;文字雖簡,卻深刻內斂。   從主人公「看不見的人」這個隱形的意象、貧苦卻有著純淨心靈的女孩,以及周遭因貪婪而不惜欺騙自己靈魂的人,透過象徵幸福的彩虹,和象徵智慧的銀河,交織出這篇蘊涵哲學義理、充滿詩意及情感的小品,使我們不得不思考:看得見的東西就是真實不虛嗎?看不見的虛無就真的不存在嗎?亦或是因為我們無知地關閉了心靈之

眼,以致失去了那些真正值得珍惜的無形珍寶?   書中搭配十六幅全彩插畫,每一幅畫皆呈現出柔和、寧靜的氛圍,透過顏色分層的處理及光線微妙的變化,看似靜止不動的場景,卻讓人有著流動的錯覺。天空、湖泊、白鴿、草原、樹木等大自然景象交錯出現,更傳遞出這則心靈療癒故事的內涵。 作者簡介 中□新一 Nakazawa Shinichi   1950年生於日本山梨縣,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了。現任中央大學教授。宗教學者、思想家,著有《西藏的莫扎特》(山多利學術獎)、《森林的巴洛克》(讀賣文學獎)、《哲學的東北》(齋藤綠雨獎)、《日本哲學》(伊藤整獎)、《精靈之王》(講談社)、《對稱性人類學 「

野性筆記」第五卷》(小林秀雄獎)等;近著有《我的姑丈 網野善彥》(集英社新書)等。 繪者簡介 牧野千穗 Makino Chiho   1965年生,京都精華大學美術部設計學科畢業。插畫家。   曾經為許多書籍創作插圖,主要作品除本書外,還有川上弘美《龍宮》(文藝春秋社) 等。 譯者簡介 吳繼文   一九五五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國立廣島大學哲學碩士。曾任聯合報副刊編輯,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文學主編、叢書部總編輯,台灣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著有長篇小說《世紀末少年愛讀本》、《天河撩亂》,譯有河口慧海《西藏旅行記》,吉本芭娜娜作品《廚房》、《哀愁的預感》、《鶇TUGUMI》等七種。 解說另外一

個灰姑娘中□新一 心靈世界豐饒無比的密克馬歐族   距今大約五百年前,歐洲最早的探險家們航渡大西洋,抵達北美大陸海岸,然後從新英格蘭一帶繼續揚帆北上,最後在今天加拿大東海岸地方靠泊登陸時,遇到一群印第安原住民,一邊指著這些遠客,不斷對他們說「尼克馬科(nikmaq)」,語氣友好而親切。後來他們才慢慢理解,「尼克馬科」在原住民語言裡,是「你就像我的家人一樣親密的朋友」的意思。   像這樣「尼克馬科」個不停的友善原住民,和歐洲人之間建立了比較良好的關係;經過了一段時間,「尼克馬科」的訛音「密克馬歐(mikmaq)」,就成為這些原住民的代稱,最後變成他們的族名。   密克馬歐人居住繁衍之處,是一片極

為豐饒的土地,被森林所覆蓋,中間生息著大量的熊、麋鹿、馴鹿與豪豬。每當旅鴿到此繁殖時,數量之多真可說是遮雲蔽日。不遠處就是海洋和河流,當然不缺鮭魚、鱒魚以及其他海產和魚介;只要前往海岸邊,也會看到許多海豹與海象。   密克馬歐人的男性平日就是以捕獵這些動物為生,在他們心中,人類和野生動物之間並沒有什麼分別。他們認為動物也是人,甚至植物和人類也都是一樣的生物,所以當他們處理獵獲物的時候,對動物的身體都懷著極度的敬惜之意,因為這些讓人類得以生存的肉與皮,都是偉大的動物靈界所賜予,絕對不允許輕慢褻瀆之心。這樣的觀念,貫串了每一個密克馬歐人的內心,因此不會由於日常的獵捕而破壞自然界的平衡。   婦女們

也是非常辛勞。她們要到森林裡採摘各種食用植物,有些植物還可藥用。婦女們每天的工作是結伴出門,尋找自然界的食材、藥材,帶回村子裡。由於植物也是有靈的,因此密克馬歐的女性們都是一邊對著植物像祈禱般輕聲說道「我將會慎重地對待您,請將您身體的一部分賜給我吧」,一邊摘取植物的果實、砍折植物的枝葉、挖掘植物的根莖。此外,密克馬歐人也開墾土地從事農作。雖然他們物質生活的水平堪稱簡單樸素,然而內心世界卻超乎想像的豐盛。   前來這一帶的殖民者多是法國人,鄰近地區即是後來以法語和英語為法定語言的魁北克省。隨著開拓與發展,印地安人也陸續受雇於歐洲人經營的事業機構。在工作之餘,印地安人和法國人一起圍坐營火邊用餐、喝

酒的機會也多了起來。當夜色漸深,大家都很想拿一些好玩的故事助興。於是彼此就像比賽一樣,開始把自己所熟知的有趣神話和傳說故事分享給大家。對法國人而言,他們所聽到的密克馬歐族神話都是聞所未聞,而且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深沉與優美;而印地安人耳中所聽到的歐洲民間故事,總讓他們覺得和自己所知道的神話若合符節,更加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   其中某個夜晚,有個法國人開始向大家講述一個秘藏的故事。做為一個法國人,這是大家從小聽到大、家喻戶曉的「灰姑娘」故事。如果是在法國或西班牙鄉下,那個年代應該可以從婆婆媽媽們口中聽到各種版本的「灰姑娘」傳說,可是都會裡的小孩所知道的,則是活躍於路易十四宮廷的詩人霞爾.佩羅(Ch

arles Perrault, 1628-1703)所改寫的優美故事〈桑德莉昂或是小玻璃鞋〉(Cendrillon, ou la Petite Pantoufle de verre)。   這個故事如今也因為迪士尼卡通〈仙履奇緣〉(Cinderella)而廣為人知,相信讀者亦不陌生:被繼母虐待,整天在廚房打雜的女孩仙杜麗拉因為獲得仙女的幫助,得以華麗的裝扮參加宮廷舞會,並虜獲王子的心,可是在急著離去時,腳上穿的一只玻璃鞋掉落,遺留在皇宮裡。只要哪一個女孩的腳能夠套進這只鞋子,就能夠與王子結婚,全國許多女孩都前去一試自己的運氣,可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正好合腳;最後只剩下衣衫簡陋的少女仙杜麗拉,竟然輕

易地就套進了玻璃鞋,於是成為王子的伴侶--一個幸福圓滿的故事。   密克馬歐人仔細傾聽法國人說這個故事,而且興致勃勃。或許他們當時心裡是這麼想的:「真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和我們所想的也非常接近。據說『桑德莉昂』是『灰頭土臉』的意思,這和我們熟知的〈沾滿了灰的少年〉不是幾乎一樣嗎?少年整天都待在爐灶旁邊,以致灰頭土臉的。爐灶是冥界的入口,所以少年具有和亡靈的世界溝通的能力。也因為這個特異功能,少年往來於生者與逝者之間,達成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任務。遺落一只鞋子,這也是很有意思的說法。腳上若只穿一只鞋子的話,身體會失去平衡。失衡,是人類的特徵。人類生火烹煮食物,在裸身之上披覆衣物,擁有了其他動物所沒有的

所謂文化,並將此文化帶入自然界使之失去平衡。動物的神靈明明存在大地之間,可是人類卻認為最重要的神靈都高踞天上。這位一只鞋子脫落的桑德莉昂少女,大概也因為這樣而擁有超能力,得以接近諸神的世界吧。」 灰姑娘故事的「正確版本」應該是?   其實,流傳於歐洲的灰姑娘傳奇,正如密克馬歐人所想的那樣,有著非常古老的起源;其源遠流長一般認為甚至可以上溯到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之所以會這麼說,只要看看幾乎全球各地都流傳著「灰姑娘」的故事,即可推想而知。不管印地安傳說中的〈沾滿了灰的少年〉也好,歐洲家喻戶曉的〈灰姑娘〉也好,無疑都是流傳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同一則古老神話的變形。所以說,密克馬歐人第一次從法國人口中聽

到灰姑娘故事時,會覺得似曾相識,並非是沒有根據的臆測。   與此同時,密克馬歐人對歐洲人所說的這個故事,也敏銳地發現裡面有許多讓他們無論如何都難以接受的部分。   在這個故事中,總是教人感受到人類的傲慢,而且缺乏一種崇高之美。他們念頭中出現的,無非是這樣的想法:「這個故事的發展看起來確實很像我們的神話,但是在最重要的地方卻走上了錯誤的方向。桑德莉昂這個女孩,正因為老是待在灰燼旁邊,所以具有進入靈界的資格;也由於對靈界的知識,才會為她帶來好運。然而在白人的故事中,女孩是因為長得漂亮,加上刻意的華麗裝扮,才會獲得王子的歡心;從王子這方面也是,僅僅從外表便判斷一個人的美醜,以貌取人來決定自己結婚的對

象。這些都是非常淺薄的觀念啊。首先,一個女性是否漂亮,應該是由那個人靈魂的美醜來決定。身為一位高尚的王子,也必須根據女孩身上所擁有的可以直通靈界的珍貴、美好性質做為評斷的標準。怎麼如此一個具有神性高度的迷人故事,一到白人手裡,就變調為平庸無奇的東西?好,那就用我們的方式來說一個正確的灰姑娘故事吧!」   於是所發展出來的成果,就是這本《看不見的人》所根據的原型〈皮膚燒焦的少女〉(Oochigeaskw)故事。密克馬歐人中說故事的能手,將歐洲版灰姑娘故事加以大膽改頭換面,讓它回復不落俗套的正確樣態。這個充滿新奇想像力與深刻內容的新版灰姑娘,很快就虜獲密克馬歐人的心,並納入族人無比珍視的神話故事傳

承之中。   不僅如此,圍坐在營火旁的白人們聽了密克馬歐人這個奇特的灰姑娘故事後,也為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深度和優美而感動不已,進而將故事翻譯成自己的語言,廣為流傳。到了十九世紀末葉,故事被收進《新英格蘭的阿爾貢金傳說集》(密克馬歐人屬於一個被稱為阿爾貢金的較大語族),編者將這個故事和其他精彩的古老神話並置,當作具有代表性的密克馬歐傳說介紹給世人。   經過改頭換面的密克馬歐版灰姑娘傳說中,少女們所傾心仰慕的王子,變成了一個「看不見的人」。偉大的獵手「看不見的人」因為有麋鹿的神靈加護,所以如果不是一個靈魂清淨的人,是無法看到他的,因為他身屬一個高次元的世界。   正因這樣的緣故,一個僅僅是外貌漂亮

的人,便無法成為「看不見的人」的配偶。一個合乎資格的少女,首先必須具有清淨的靈魂,這樣她才能夠看見世界真實的樣貌。穿著時髦、裝扮華美的歐洲灰姑娘,只能是王子視線底下一個被動的獵物,而密克馬歐的灰姑娘,卻是個一旦具有常人所無的靈視能力時,即瞬間移形換貌,定定凝視前方一點,然後筆直朝著世上最清淨的對象邁開大步走去的少女。   密克馬歐人所創作的灰姑娘故事,對身處現代的我們,似乎也傳遞了一些重大的訊息。世界各地所傳頌的種種灰姑娘故事,雖然是以年輕女性的美麗與幸福為主題,卻沒有一個像密克馬歐版灰姑娘那樣,試著用巧妙的方式揭示這個主題應有的深度。它斷然否定外表層次的美,並強調女性美之秘密,乃是由靈魂清淨

與否所決定。當今之世,讓女性外表變得漂亮的技術愈來愈發達,化妝技術有如魔法一般,讓少女們渾身散發亮麗的光彩。相較之下,關於如何讓一個人內心也豐美成長的方法,卻鮮少有人提及;或者說,沒有人可以說出個所以然來。   在這樣的時代裡,密克馬歐版灰姑娘所傳達的,堪稱正確而真實的訊息。他們才是真正生活在一個無比豐饒的世界當中的人,所以才能夠以樸素的意念,無懼地說出世界應該有的樣子。這麼精彩的故事,能夠流傳至今,不也是美麗至極的奇蹟嗎? ∥解 說∥ 另外一個灰姑娘     中沢新一心靈世界豐饒無比的密克馬歐族  距今大約五百年前,歐洲最早的探險家們航渡大西洋,抵達北美大陸海岸,然後從新英格蘭一帶

繼續揚帆北上,最後在今天加拿大東海岸地方靠泊登陸時,遇到一群印第安原住民,一邊指著這些遠客,不斷對他們說「尼克馬科(nikmaq)」,語氣友好而親切。後來他們才慢慢理解,「尼克馬科」在原住民語言裡,是「你就像我的家人一樣親密的朋友」的意思。  像這樣「尼克馬科」個不停的友善原住民,和歐洲人之間建立了比較良好的關係;經過了一段時間,「尼克馬科」的訛音「密克馬歐(mikmaq)」,就成為這些原住民的代稱,最後變成他們的族名。  密克馬歐人居住繁衍之處,是一片極為豐饒的土地,被森林所覆蓋,中間生息著大量的熊、麋鹿、馴鹿與豪豬。每當旅鴿到此繁殖時,數量之多真可說是遮雲蔽日。不遠處就是海洋和河流,當然不

缺鮭魚、鱒魚以及其他海產和魚介;只要前往海岸邊,也會看到許多海豹與海象。  密克馬歐人的男性平日就是以捕獵這些動物為生,在他們心中,人類和野生動物之間並沒有什麼分別。他們認為動物也是人,甚至植物和人類也都是一樣的生物,所以當他們處理獵獲物的時候,對動物的身體都懷著極度的敬惜之意,因為這些讓人類得以生存的肉與皮,都是偉大的動物靈界所賜予,絕對不允許輕慢褻瀆之心。這樣的觀念,貫串了每一個密克馬歐人的內心,因此不會由於日常的獵捕而破壞自然界的平衡。  婦女們也是非常辛勞。她們要到森林裡採摘各種食用植物,有些植物還可藥用。婦女們每天的工作是結伴出門,尋找自然界的食材、藥材,帶回村子裡。由於植物也是有靈

的,因此密克馬歐的女性們都是一邊對著植物像祈禱般輕聲說道「我將會慎重地對待您,請將您身體的一部分賜給我吧」,一邊摘取植物的果實、砍折植物的枝葉、挖掘植物的根莖。此外,密克馬歐人也開墾土地從事農作。雖然他們物質生活的水平堪稱簡單樸素,然而內心世界卻超乎想像的豐盛。  前來這一帶的殖民者多是法國人,鄰近地區即是後來以法語和英語為法定語言的魁北克省。隨著開拓與發展,印地安人也陸續受雇於歐洲人經營的事業機構。在工作之餘,印地安人和法國人一起圍坐營火邊用餐、喝酒的機會也多了起來。當夜色漸深,大家都很想拿一些好玩的故事助興。於是彼此就像比賽一樣,開始把自己所熟知的有趣神話和傳說故事分享給大家。對法國人而言

,他們所聽到的密克馬歐族神話都是聞所未聞,而且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深沉與優美;而印地安人耳中所聽到的歐洲民間故事,總讓他們覺得和自己所知道的神話若合符節,更加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  其中某個夜晚,有個法國人開始向大家講述一個秘藏的故事。做為一個法國人,這是大家從小聽到大、家喻戶曉的「灰姑娘」故事。如果是在法國或西班牙鄉下,那個年代應該可以從婆婆媽媽們口中聽到各種版本的「灰姑娘」傳說,可是都會裡的小孩所知道的,則是活躍於路易十四宮廷的詩人霞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 1628-1703)所改寫的優美故事〈桑德莉昂或是小玻璃鞋〉(Cendrillon, ou la Petite Pa

ntoufle de verre)。  這個故事如今也因為迪士尼卡通〈仙履奇緣〉(Cinderella)而廣為人知,相信讀者亦不陌生:被繼母虐待,整天在廚房打雜的女孩仙杜麗拉因為獲得仙女的幫助,得以華麗的裝扮參加宮廷舞會,並虜獲王子的心,可是在急著離去時,腳上穿的一只玻璃鞋掉落,遺留在皇宮裡。只要哪一個女孩的腳能夠套進這只鞋子,就能夠與王子結婚,全國許多女孩都前去一試自己的運氣,可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正好合腳;最後只剩下衣衫簡陋的少女仙杜麗拉,竟然輕易地就套進了玻璃鞋,於是成為王子的伴侶⋯⋯一個幸福圓滿的故事。  密克馬歐人仔細傾聽法國人說這個故事,而且興致勃勃。或許他們當時心裡是這麼想的:「真是

一個有趣的故事,和我們所想的也非常接近。據說『桑德莉昂』是『灰頭土臉』的意思,這和我們熟知的〈沾滿了灰的少年〉不是幾乎一樣嗎?少年整天都待在爐灶旁邊,以致灰頭土臉的。爐灶是冥界的入口,所以少年具有和亡靈的世界溝通的能力。也因為這個特異功能,少年往來於生者與逝者之間,達成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任務。遺落一只鞋子,這也是很有意思的說法。腳上若只穿一只鞋子的話,身體會失去平衡。失衡,是人類的特徵。人類生火烹煮食物,在裸身之上披覆衣物,擁有了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所謂文化,並將此文化帶入自然界使之失去平衡。動物的神靈明明存在大地之間,可是人類卻認為最重要的神靈都高踞天上。這位一只鞋子脫落的桑德莉昂少女,大概也因為

這樣而擁有超能力,得以接近諸神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