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撬棒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鐵撬棒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omenicaRuta 寫的 那些沒有妳的自憐派對 和也斯的 灰鴿試飛:香港筆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午夜兇靈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圓筒狀的破門鎚不停地撞向鐵製大門,側邊撞出一道門縫後,一名霹靂小組成員拿出鐵撬棒開始撬門,大門兩旁有一組霹靂小組,數名神情緊繃的便服刑警持槍待在後面警戒。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解碼所出版 。

最後網站胎撬棒工具组則補充:产品属性. 胎撬棒工具组有助于您轻松拆卸轮胎。 本工具组由结实的塑料制成,不会对轮缘造成任何损坏。 适用于每个专业技工或家庭用户。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鐵撬棒,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那些沒有妳的自憐派對

為了解決鐵撬棒的問題,作者DomenicaRuta  這樣論述:

紐約時報排行榜冠軍!   美國亞馬遜讀者「充滿力道的聲音」、「優美的文字」紛紛推薦!   露塔的書是寫給母親的情書,也是告別信,這位母親啟發了她──也幾乎毀了她。   「傷痛和愛是我們人生中常見的元素。   我們都有我們如此深愛的人。   我們都帶著巨大的傷痛,這些傷往往是由我們所愛的人造成。   我的母親很糟糕,但她同時也很棒。   她既不成熟卻又複雜。   她對我說的話和做的事讓人很受傷,但她愛我勝過任何人。   我希望人們看見我眼中的世界──   充滿美麗,尤其是在矛盾的地方。   就算是在生命中最荒蕪的時刻,依然充滿美麗。   無處不可見,就在我

們身邊,只要我們願意去尋找。」 ─朵敏妮嘉.露塔   作一個有趣的人,比作一個好人更重要?   在這本驚心動魄的回憶錄中,凱絲,這個野獸般的母親,隨著每一頁翻過而愈加膨脹,充滿了實境節目中當作討論主題的種種失能問題:她是個藥物成癮者、藥頭、購物狂、囤積狂,還是倒閉的生意人。她在女兒面前,毫不猶豫地拿鐵撬敲碎某人車上的擋風玻璃。   身為作者,朵敏妮嘉‧露塔應該感謝她的幸運星,讓她能有這麼特別的人當她的母親。但身為女兒,可就不做如是想了。凱絲是個充滿矛盾的奇葩,這個女人收到福利金支票時會蹦蹦跳跳地大叫:「發錢日!發錢日!」,卻也會執著於名牌服裝和史科西斯的電影。這女人會鼓勵她還

是青少年的女兒懷孕,卻也會幫助她進入名校菲利普學院就讀。她們母女的關係在凱絲的藥量逐漸增加、行為也愈加失控之下惡化,並不令人意外。   當然,沒有人能靠著一本精采的回憶錄,就擺脫拉拔長大的那雙手,即使像露塔那樣的母親也一樣。在本書的後面四分之一,主要是描述露塔自己持續的酗酒問題,以及不斷失敗的親密關係;打破了本書前四分之三讓人著迷的魔咒,儘管很可怕,卻帶有一種朦朧、出人意料的美感。相反地,露塔如今的掙扎,充滿赤裸裸裸地憤怒和自憐,讓人刺痛。本書宛如更灰暗、有趣、限制級版本的《玻璃城堡》,展現出文學中的嶄新語言。露塔的書既是給母親的情書,也是告別信,這位母親啟發了她──也幾乎毀了她。   

在故事開始之前──   「小女孩自然都會經歷一種階段,當賀爾蒙的影響達到頂峰、自我意識覺醒,她們就會突然開始鄙視起自己的母親。但我沒有。當我越長大,我就越害怕失去我母親猛烈、喜怒無常的愛。」   ~在我的故事繼續下去之前,關於這個女人,有什麼是你們還需要知道的?有的話,就是她相信「當個有趣的人比當個好人來得重要」;她讓我隨時想要就可以蹺課,而且要是電視上有好看的電影,她也不會讓我去上學,因為她說,她需要我待在家,和她一起看。拜這樣的教育所賜,我是整個二年級當中,唯一一個可以說出【疤面煞星】和【教父】所有情節的女孩。還有就是,她從七歲起就讓我自己準備我大部分的三餐,從九歲就讓我洗家裡所有

的衣物。她唯一的賺錢技術就是無中生有。她曾經比選美皇后還自我感覺良好,但上一次我見到她的時候,她有超過兩百磅重,手臂上還布滿膿瘡。另外就是她是如此愛我,以致於忍不住恨我;到現在每星期至少一次,我還會夢到她想殺了我。~   YOU WERE SICK, BUT NOW YOU’RE WELL.   AND THERE’S WORK TO DO. —Kurt Vonnegut   你過去是生病了,但現在你好了。   接下來,該去做些什麼了。 —馮內果   ──獻給「她」── 名人推薦   王浩威(知名心理治療醫師/作家)、黃越綏(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創辦

人/作家)、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盧蘇偉(暢銷作家)──推薦   如果親戚和鄰居是地球上生活中的難題,那麼原生家庭的關係則是生命中靈魂深淵的牽絆。作者朵敏妮嘉‧露塔,三十歲未婚,破產的她,即使已從酗酒中清醒過來,至今連夢中猶被無助追趕、失去所愛、迷失方向……等過去的創傷所困惑。   透過自白的回憶錄方式,用文學抒情的筆調,刻劃出她個人獨特的生命經驗。尤其與影響她人格發展最大的母親之間的愛恨情仇,在她突出、幽默、同理心的描述下,處處都是現實的寫照。更反映人性的弱點與人生的哲理,不得不為她的才華讚嘆。這是本毋須包裝卻內容誠實到令人難以割捨的佳作,值得再三地推薦。──黃越綏  

 這是一個迷人、難忘的新生代母女故事,以嶄新的抒情語言娓娓道來。──Indie 二○一三年三月選書   如同《大說謊家俱樂部》、《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等悲劇家庭回憶錄一般,露塔詳細地描述了她如何掙扎走出母親嗑藥的童年歷程。令人意外地,這本回憶錄描寫的並非吸毒,而是在經濟上高高低低的過程,她的母親在生意上有時會獲得成功,但在擔任親職上卻是完全的失敗。露塔造訪住在附近的中產階級的父親的家時,她和母親的赤貧在相較之下更顯露無遺。這種兩面生活在她母親事業成功之後並沒有消除,反而帶來源源不絕、大量充斥的藥物,導致露塔本人的上癮。她坦承自己有時候記憶模糊,並對自己的失敗坦承不諱,揮不去那令人心痛的事實

,亦即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建立人生是如何地困難。露塔的雙親是如此輕易地、完全地失職,她以一種旁觀者般的超然,訴說父母親帶給她的無助絕望;使本書充滿張力。──Booklist   這是一部描述一個女兒如何脫離販毒、吸毒的母親的回憶錄……露塔毫無保留地,以客觀又溫柔的方式,描述她在麻塞諸塞州所度過的童年,內容包括她在天主教學校發生的事件;她母親變成百萬富翁,隨後又因為藥物濫用而損失金錢;以及她遭到一位戀童癖者的性侵犯,這人還是她母親的朋友。露塔也墜入她自己的藥物和酒精成癮深淵,她是如何嘗試想讓自己成功,以及如何爬回社會中的過程……書中毫不造做、具有黑色幽默感的直白用語,讓本書耐人尋味。露塔讓我們看

到,幼年時的感情牽繫,不論環境如何,都能成為原諒解的基礎。本書鮮明地描繪出從一生的困境中掙脫,以及讓人穿越這一切的愛。──Kirkus評論   這是一本英勇又讓人心碎的書──BUST雜誌   有太多的回憶錄為了顧及故事的快節奏而犧牲了文筆,但朵敏妮嘉‧露塔是個優秀傑出的作者,出口成章。她筆下有大美,對語言尊重,她筆下的故事充滿人性、同理心以及幽默感。──Gabrielle Hamilton   伊扎‧龐得指示朵敏妮嘉‧露塔說:「寫點新鮮的」,而她也這麼做了。艱難的童年很多,但能將危難化為藝術者幾希。立場堅定不移、在幽默中見諒解,本書是難得一見的故事,看似老套卻讓你非讀到最後不可。─

─Kathryn Harrison   「在自傳的世界中,瑪麗‧卡爾和傑佛瑞‧沃夫所出版的傑出作品,特別明亮耀眼,就如同金屬線上掛著的真正星星一樣閃亮。本書就是如此。我願意閱讀朵敏妮嘉‧露塔寫的任何東西。」──Amy Bloom,《Where the God of Love Hangs Out》一書的作者   「特別地奇妙、奇妙地特別,這是我讀過最好的自傳之一。朵敏妮嘉‧露塔完成了所有出身於破碎家庭的藝術家必須完成的事:她創造了她自己。」──Gary Shteyngart,《Super Sad True Love Story》一書的作者   「光彩奪目、層次井然的傑作。」──紐約時

報書評(New York Times)   「動人、有趣而淒美。」──波士頓全球報(Boston Globe)   「迷人……如同更灰暗、有趣、限制級版本的《玻璃城堡》,展現出文學中的嶄新語言。」──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一本來自於當代的非凡回憶錄,記錄一個女孩從不友善的街道(以及雙親)為起點,最終成為作家的曲折過程……在蓬勃發展的回憶錄類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內容包括十二步驟戒癮悔改過程的),誕生了朵敏妮嘉‧露塔這位贏家,以及她閃耀的作品……儘管生活過得赤字累累,露塔卻與生俱來一種『對印刷文字有狼一般的食慾』……幸運的是,她對文字的沉迷一直持續到

她具備了所有的工具,可以用來創作出閃耀奪目、深入肺腑的回憶錄。」──ELLE雜誌   「既勇敢又令人心疼」──BUST雜誌   「朵敏妮嘉‧露塔是個優秀傑出的作者,出口成章。她筆下有大美,對語言尊重,她筆下的故事充滿人性、同理心以及幽默感。」──Gabrielle Hamilton, 《廚房裡的身影:餐桌上的溫暖記憶》(Blood, Bones & Butter)一書作者   「有力…特別地有趣…露塔以堅定不移的誠實寫作。」──Slatey雜誌   「艱難的童年很多,但能將危難化為藝術者幾希。立場堅定不移、在幽默中見諒解,本書是難得一見的故事,看似老套卻讓你非讀到最後不

可。」──Kathryn Harrison, 《Enchantments》一書的作者

灰鴿試飛:香港筆記

為了解決鐵撬棒的問題,作者也斯 這樣論述:

  香港最本土,也是最國際的聲音--  2012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也斯,一生創作的初心與起點  絕版經典,夢幻逸品,《灰鴿早晨的話》全新增訂問世   我很喜歡法國電影,因為這些電影提供了一種理解自己生活的方法。1960年代的香港很壓抑,我正想用不同的方法去書寫香港;但也要調整,如何在喜歡那種電影美學的同時,又能觸及現實裡的生活。《灰鴿早晨的話》和我早期的詩,就是在類似的情況下寫成的。--本書作者也斯 本書特色   1.作者也斯(梁秉鈞)被公認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創作領域遍及詩歌、散文、小說、攝影、文學評論、文化研究與跨界藝術,並獲選為「2012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2.本書是也斯暌

違多年後,再度於台灣印行的力作,且全書內容未收錄於簡體版或港版書中,值得愛書人蒐藏、擁有。   3.《灰鴿試飛:香港筆記》由絕版數十年的經典名著《灰鴿早晨的話》全新增訂而成,名作家□弦、廖偉棠全力推薦,葉輝、黃寶蓮專文導讀。 作者簡介 也斯   本名梁秉鈞,1949年生,祖籍廣東新會。香港浸會大學外文系畢業後,他曾任職報社和當中學教師,1978年赴美,1984年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被公認是香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創作領域涉及詩歌、散文、小說、攝影、文學評論、文化研究與跨界藝術。   著有散文集:《人間滋味》、《也斯的香港》、《在柏林

走路》、《新果自然來》、《昆明的除夕》、《山光水影》、《街巷人物》、《越界的月亮》、《越界書簡》、《城市筆記》、《神話午餐》、《灰鴿早晨的話》。   詩集:《蔬菜的政治》、《東西》、《博物館》、《遊離的詩》、《遊詩》、《雷聲與蟬嗚》。   小說集:《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越界的行程》、《布拉格的明信片》、《煩惱娃娃的旅程》、《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三魚集》、《島和大陸》、《剪紙》、《養龍人師門》。   創作選集:《浮藻》、《半途:梁秉鈞詩選》、《尋找空間》、《梁秉鈞卷》。影像創作《搬家》曾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及倫敦電影節放映,記錄了自己對1997的深刻感受。   2012年7月也斯獲選為香港

書展「年度作家」,並在書展上發表詩集《普羅旺斯的漢詩》及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最新修訂版。即將出版散文集《浮世巴哈》。 第一輯  灰鴿早晨的話 秋與牙痛斷夢與斷想猜年青人的愛情生長的夏季怪獸的教訓歌與餡餅看見地下的標誌追問與回答風馬牛虛榮者給虛榮者雨與胡士托菩提樹草原灰鴿早晨的話乘雨來的人星期日的金句海潮吞沒腳印?對死亡怎樣想珍茜寶印象沒有一朵小黃花男孩子女孩子持著我的房子走路燈和蝴蝶書與人好像是寫日記水花雀粟紙屑無人理會的書還沒有談夠淺綠色的車票郵票式的藝術文化發達兩手空空牛的內臟這這那那現在式笑話一條小小的街道發生的事紀涅與拜雅絲三島由紀夫之死變一變調子沒有下頦的愛神這些小女孩子送你一

隻蚊子路遇消遙車手不再討厭莎士比亞雨天的畫冊濕漉漉的一天思想的來去暗夜行路蘇姍獻一朵玫瑰沒有信派新年怎樣迎接你 第二輯  書與街道 詩的生長阿奈叔叔與西貝兒聽費靈格蒂唸詩灰色的線三島由紀夫筆下的沙德這邊和那邊新的形象廟宇和交響樂砍碎辦公檯的人善說故事的加洛克夏天的書現代藝壇的傳奇人物:馬素.杜瀋以死亡為題材的幾個短篇鴨跟哨子不同讀杜赫的「英國戀人」關於兩個畫家的短片聲音Axolotl蟑螂的妹妹羅密歐與穆克修書與街道失敗的藝術家幻想與文學幾對梧桐憶鳳凰層層死去只為長出新蕊歌中不是禪黑童的詩想乘地下火車的女孩做不成的夢克麗西 第三輯  談灰鴿,論香港 「與」的「中間詩學」:重讀青年也斯的散文 ╱

葉輝第二次看《灰鴿早晨的話》╱ 黃寶蓮 推薦序一 葉輝讀也斯   這本書堪可說明在上世紀六、七○年代成長的一代人,如何通過閱讀、思考與寫作,於現代主義思潮浩浩蕩蕩的洪流裡尋索、認識乃至找到自己(以及自己在現代世界裡的位置)。   以往也有一些機會,可是往往只憑記憶,還沒有細心重讀,還沒有安靜下來細想,所以都談得很浮泛,比如有一回便這樣說:「上世紀七○年代初,我在旺角友聯購得也斯的《灰鴿早晨的話》,邊讀邊想:我找到了……」我從不諱言那是我其後寫了半生專欄最重要的一個參照藍本。   那時還沒有安靜下來,細心想清楚,只能這樣說:「也斯寫〈秋與牙痛〉、〈斷想與斷想〉、〈追問與回答〉、〈書與街道〉、

〈這邊和那邊〉、〈書與人〉、〈幻想與文學〉、〈燈和蝴蝶〉、〈歌與餡餅〉、〈雨與胡士托〉……他總是不甘心將自己的想法規限於一個書寫的對象,總是當試用一個『與』字或一個『和』字,把表面上不相干的事物、感情、生活細節交織出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的新感性,我彷彿看見一個在城市成長的邊緣青年,透過閱讀和觀察,以敏銳而開放的心靈透析一個矛盾而複雜的世界……」   當然還有好一些不用『與』字接連起來,依然帶有「與」的意思的篇章,比如〈風馬牛〉、〈淺綠色的車票〉、〈郵票式的藝術〉、〈鴨跟哨子不同〉、〈水花雀粟紙屑〉……其後還有〈豬與電器〉、〈端午與船〉、〈曹雪芹與風箏〉……我讀,我感,我想,大概只是其然,可還沒有

想清楚其所以然。   有一回這樣說:「《灰鴿早晨的話》談到「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談到費靈格蒂(Laurence Ferlinghetti)、加洛克(Jack Kerouac)、堅斯堡或金斯堡(Allen Ginsberg),也談到拜雅絲(Joan Baez)、卜狄倫(Bob Dylan)、安地華荷(Andy Warhol)、亨利米勒(Henry Miller)……談到紀涅(Jean Genet)、高克多(Jean Cocteau)、杜瀋(Marcel Duchamp)、杜赫(Marguerite Duras)、波納(Pierre Bonnard)、勃拉克(Geor

ges Braque)……談到包蓋士或波蓋士或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葛蒂莎(Julio Cortazar)、談到三島由紀夫、芥川龍之介、大江健三郎……談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電影也談莎劇的穆克修(Mercutio)……在在都打開了我的眼界。」彷彿開列了一張記憶裡書單,大概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泛泛之談。   那時我說:「那些談文說藝的散文也不純粹是推介書本、電影或別的藝術,而是嘗試將外國文學、電影、繪畫和自己的生活連結起來,是書話,影話、藝話,也是充滿感覺和想像的散文:將兩種閱讀結合起來——閱讀不同的文本,真實就是閱讀自己的

成長,以及閱讀自己跟現代世界的種種關係。」此所以我說,也斯永遠是我的master。   我當然不是青年也斯唯一的讀者,那是說,受青年也斯啟迪的讀者絕對不止我一人,至少還有一些相熟的文友,乃至一些不相熟的作者,比如夏宇。我猜我大概明白夏宇高中時代在幼獅書店翻揭《灰鴿早晨的話》的喜悅——她說其時在台北根本找不到「明明青春卻又乾淨的語言」:「其實那時我還未開始(寫作)耶。」然後,她又讀到也斯翻譯的外國文學(大概是在台灣陸續出版的《美國地下文學選》、《當代拉丁美洲小說選》、與鄭臻合編的《當代法國短篇小說選》吧,都是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的翻譯作品,她大概也不知道,譯者只是一個二十歲剛出頭的青年):「

多麼、多麼適合我的胃口。」   也斯比我年長三年,我比夏宇年長四年,算是同代人吧,也斯早慧,出道也早,如今想來,他不光光是我的master,更儼然是帶領港台兩地同代人的摩西,我們跟隨著他的腳印走出島與半島、繼而跟反叛或反抗的、革命或改革的、向一切強權或霸權說「不」而重新自我定義的現代主義世界相遇。 推薦序二 黃寶蓮讀也斯   這是第二次看《灰鴿早晨的話》,距離在臺灣第一次閱讀已近四十年。   這本書全港只得天后的中央圖書館一本,放在參考閱覽室的密室裡,需要由專人提取才能借閱。六月天,坐在圖書館裡,窗外是維港暑氣逼人的盛夏午後, 手裡捧著書,四十年光陰在書裡未曾有變,而作為一個讀者,倏然半生已

過,作者亦已不再是叱吒少年。   在這四十年時空距離裡,嘗試尋找當年閱讀灰鴿的心情 以及那個十六歲開始寫詩的作者風貌,以為會是風雨故人,卻發現當年書裡提到的諸多情事,自己竟然都是後知後覺,讀的時候依稀記得樣樣生鮮,如今才明白當年囫圇吞棗,原因在於個人經驗視野的侷限,那年頭做學生被各種大考小考周考月考期考臨時考,考得焦頭爛額,即使日後上了大學,過得還是單純的學生日子,舞會、郊遊、期末考,再了不起畢業、就業、戀愛、留學,當時的生活世界相對說是狹隘的。   在臺灣那個瓊瑤與皇冠風行的年代、存在主義彌漫的虛無年代,港式武俠片與愛情文藝片盛行的年代,女孩從窗外的遐思去演繹情竇初開的青澀愛情,在貧瘠失血的

蒼白青春裡,半生不熟的文藝少女,對人生和社會的缺乏獨立思考,也斯的《灰鴿早晨的話》,以一個早熟的文學青年,向我們揭示另一個嶄新的世界面貌。   四十年前的六、七○年代,也斯生長在香港那樣一個殖民城市,文化大革命就在比鄰的中國土地上如火如荼的進行,巴黎的學運、美國探索的一代、布拉格的坦克、香港左派暴動、以至越戰……。世界風風火火,而我們卻只能依稀感覺到一種隔著距離的模糊騷動,禁忌造成我們對時局政治的冷感,對外面世界的缺乏認知。   也斯生長的香港,當時還是貧乏的社會,欠缺文藝的環境,政治也有所禁制,也斯卻能在閱讀裡找到自由與精神寄托,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母在四九年逃難的時候,什麼沒帶,就帶了一

箱一箱的書,也斯從小沉浸在書堆裡,廣泛涉獵文學電影戲劇現代詩,讀了很多翻譯文學,很早就超越同齡人的見識和閱歷,在大學期間就成為專欄作者,之後在臺灣成為暢銷作家;彼時沒有排行榜,但凡愛好文學的年輕人都有一本《灰鴿早晨的話》以及後來的《神話午餐》。   在那個古典抒情依舊是正統主流的時代,寫文章必須「文以載道 」,學校作文講究起承轉折的八股教條下,也斯的語言充滿現代性,細膩感性兼具詩意,簡潔利落富有理性思考,在當時充滿文藝腔調的文學環境裡,直是一道清風拂面的喜人景色。   也斯的聯想力豐富而且跳躍,不受常規約束,任何題材在他筆下都鮮活靈動,一個牛肝,一個水瓶,一隻鴿子,都能延伸到哲學思維、人生隱喻

或者現實的參照裡,他的文字行雲流水,清淡如風而又生機盎然,隨便一個急轉彎就是另一個意象跳躍,但又不脫離他架構的思維邏輯,不時有他的幽默和戲語,寬容、雅量而又不一定樂於屈就的某种執著。 〈書與街道〉住的地方塵埃特別多。起初搬來的時候不曉得,早上打開窗子出門去,回來時架上的書本都蒙上一層塵埃。以後有好幾個早晨無緣無故想起葛蒂沙小說裡的一句話:「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許真是一個清潔的城市,但這只不過是因為它的市民打掃得勤快罷了。」有好一陣子腦中只是反反覆覆的這一句話。書本中的塵埃暫時取代了生活中的塵埃,彷彿也真有點迷迷濛濛。然後,走到街上,風一吹,才又覺得那句話也許並不貼切,甚至也沒有什麼幽默了。住所樓

下是修理汽車的,這一帶路上最多見的是汽車,其次要算狗了。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最奇形怪狀的汽車,當然,你也可以找到最奇形怪狀的狗,但怎麼也比不上汽車。每天都有不同的破車擱在修理行門前。走過時可以看見吹管的膠喉盤捲在地上,手持的管口噴出火焰;給汽車噴油時空氣中充滿了顏色的霧氣和油漆的香味。修理汽車的人臥在地上,從汽車底伸出半截身子來;或者蹲在一旁把一塊鐵片鎚圓;或者站在車旁,用抹布揩着補過鐵灰的車子,好像揩着他們自己身上的一個傷口。汽車與人連結成一體,這些汽車彷彿是活的,你可以給它們安上人性化的形容詞,你可以說它們是笑歪了嘴巴或者砸掉了天靈蓋的,至少,比起用布裹起拋在理髮店前邊溝邊的那隻死狗來,它們是

更有生命的了。理髮店的理髮匠們在比較清淡的鐘點圍在對街幾爿舖子的寵物店門前——寵物就是狗的意思——他們沒事可做的時候就跑到那裏看狗,也許他們是為了看那個下午來替狗化妝的日本女子。汽車就亂擱在修理行門前,反正這裡是橫街,經過的車輛並不擠迫。樓上的住客有時找不到停車位置也託下面的人看着車子,警察來時修理行的人就打電話上去叫他們下來把車開走。對這樣的事情他們自有他們的一套規矩。在外面一瞥只是看見噴漆噴得一團黃一團綠的車身、用舊報紙覆着的車窗和輪胎、拆下來的零件、鐵撬、抹布、鐵棒、膠喉、吹管、油漆、電源變壓器,和許多你叫不出名字的用具。可是它們確是有它們各自的名字,和一個包含着它們和跟它們有關連的人與

事的世界,如果你不能使用那種言語就很難進入那個世界了。單單一些汽車是沒有那麼複雜的。你看看它們碎裂的玻璃窗和凹陷的車頭蓋,你猜想它的歷史,你告訴自己發生了什麼事,你幾乎可以聽見當時煞車的聲音和人們的尖叫,加快跳動的脈搏與張惶,當然那些人們也有他們的歷史,你繼續添上一兩個人物,補充一些細節,你自由地加油添醋,它們也不會反駁你。汽車是這樣,狗卻不同,牠們有時會躺下來曬太陽,可是牠們也會單獨跑進電梯裡或者在街上打架,還有,在半夜蹲在一輛汽車旁邊的小狗是叫人難忘的。街道上永遠有不同的汽車和狗供你臆度,即使是同樣的汽車和狗,每次的感覺都不盡相同。每次走過這些街道的感覺都是不同的,就像每次重看同一本書的感

覺都是不同的。每次翻閱帶來新的聯想與印象。記憶中的書本跟環境、跟物質,有時也跟人物產生連繫:跟雨天的車廂、跟熱茶的味道、跟疾病、跟殺蟲藥的氣味、跟某人的一句話、跟寒冷、跟倚窗望出去蒼白的夜半街頭的景象相連,跟鎖匙、跟羽毛、跟硫磺、跟雨傘、跟水瓶、跟橡皮擦、跟絲綢的感覺或是跟鐵器拍擊的聲音相連,甚至跟飄飛的塵埃相連,甚至,跟你走過的街道的印象相連。當你想起這一樣的時候連帶想起那一樣。像代數的數字一般可以互相取換。某人在經過銀幕街時說:「這就是你說走過時想起張愛玲的作品的地方?」解釋是不容易的。怎樣解釋一所上海館子的橙色燈光加上賣栗子的攤子加上洗衣舖的一縷縷蒸氣竟然會等於白流蘇或潘汝良或王嬌蕊的世

界?解釋是不容易的。說起張愛玲的作品,現在最先想起的是曼楨房中那方曬餿的毛巾和聶傳慶額頭抵在藤箱上印下的凹凸的痕跡。然而在「聯想」的公式中等號的兩邊並不真相等。那些毛巾與痕跡,現在也許已經是我自己腦中摻進許多聯想與解釋而積累成的一個籠統的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