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世界 虛 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野蠻世界 虛 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凱特‧亞金森寫的 神之墜落 和於爾根·奧斯特哈默的 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野蠻原始人免費虛寶序號禮包兌換碼【Android 遊戲也說明:悟空傳奇免費虛寶序號禮包兌換碼; • 奧秘幻境:魔法世界的羈絆免費虛寶序號禮包兌換碼; • 高能英雄免費虛寶序號禮包兌換碼國服更新9/21.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高寶 和社會科學文獻所出版 。

最後網站MyCard 野蠻世界娛樂城專屬卡500點則補充:50,000金幣; SSR徽章寶箱乙個. ***虛寶兌換期限2023/10/31。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野蠻世界 虛 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神之墜落

為了解決野蠻世界 虛 寶的問題,作者凱特‧亞金森 這樣論述:

以正義為名的火焰從天而降, 無論有罪或無辜,沒人能逃脫!   ‧紐約時報暢銷書、書評編輯選書   ‧衛報年度最佳圖書╱《時代雜誌》年度最佳圖書   ‧科克斯書評年度最佳圖書╱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最佳圖書   ‧華盛頓郵報二○一五年最佳圖書╱金融時報二○一五年最佳圖書   ‧西雅圖時報二○一五年最佳圖書╱聖路易郵訊報二○一五年最佳圖書   ‧入圍二○一六年百利女性小說獎   ‧入圍二○一六年Walter Scott Prize歷史小說獎   阿爾卑斯山的月光,呼嘯著割裂天幕的戰機旋翼,水中載浮載沉的蒼白臉孔──戰爭的記憶,陰魂不散地入侵泰迪的每一次午夜夢迴。   而噩夢永遠沒有終結。烈

焰灼舐著身軀,他永無止境地墜落、墜落……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天,泰迪打算向青梅竹馬南西求婚。他們從小就認識,長大後走向婚姻似乎是必然之路。只是,戰爭改變了一切。一道深深的裂縫,劃開過去與現在;無法恢復從前的自己,也無法回到往昔的生活。身陷戰火時,泰迪放棄了生還的希望,放棄了渴望成為詩人、成為英雄飛行員的自己,與近在咫尺的死亡妥協。但忽然間,戰爭落幕,空洞、殘缺的他不曾預料,生命中最大的挑戰,竟是在自己不再冀望擁有的未來,繼續活下去……   用強勢的手段懲戒罪惡,似乎理所當然。然而,若必須犧牲無辜換取勝利,你願意讓自己的雙手沾滿血腥嗎?   獲頒大英帝國員佐勳章、英國國家書

卷獎最佳作者凱特‧亞金森,帶領讀者隨著泰迪一同見證二十世紀的波濤和動盪,探索戰爭的本質──人性的墮落。繼知名文學作品《娥蘇拉的生生世世》後,本書毫無疑問地再次證明,凱特‧亞金森絕對是本世紀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 好評推薦   凱特.亞金森作品的每一頁都能深刻地牽動你的情緒。每一個角色都展現了豐富的人性,以及深刻的時代共鳴……我寫不出這般出類拔萃的作品。――全球暢銷小說《控制》作者吉莉安‧弗林(Gillian Flynn)   這是一本動人的小說,那個時代令人不安卻又振奮,提醒我們過去的傷痕或許無法磨滅,但務必以歷史為鏡。――環球郵報   堪比《紅色英勇勳章》、《半場無戰事》的出色戰爭歷史

小說。亞金森的故事擁有極高的強度,令讀者驚嘆於人生最平凡卻也最深刻的體悟。――華盛頓郵報   即使歷經無數苦難淬鍊,泰迪仍未放棄他的榮耀和正直。天真無邪的年少時代因為參戰而磨損、重塑,並以殘酷的方式真實呈現……本書中每一個引人入勝的細節,都是決定命運的原因。――紐約時報   比《娥蘇拉的生生世世》更真實地表達活著的感覺,一本極具影響力的書。――每日電訊報   在複雜壯闊的戰爭中呈現最高尚的人性願景。――科克斯書評 作者簡介 凱特‧亞金森Kate Atkinson   以《博物館幕後記》首部小說初試啼聲即贏得惠特比文學獎(即今科斯達文學獎),而後以傑克森.布洛迪偵探為故事主軸的四本

暢銷小說更獲改編為英國廣播公司影集「塵封舊案」,由英國演員傑森‧艾塞克擔綱主演。最近其小說《娥蘇拉的生生世世》不僅勇奪英美暢銷排行榜之冠,更榮獲科斯達文學獎與南岸天空藝文獎(South Bank Sky Arts Literature Prize),榮獲提名百利女性小說獎,並獲英國與美國的獨立書商協會票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亞金森名列二○一一年女皇壽辰授勳名單,獲頒大英帝國員佐勳章,並於二○一三年英國國家書卷獎中票選為水石書店年度最佳作者。   其他著作有《博物館幕後記》、《真人槌球》、《怪誕的情感》、《世界末日還沒到》、《沉默罪狀》、《歡樂的神祕謀殺案》、《等待好消息》、《提前出發,記

得我的狗》等。 終航 內斯比 雲雀 《愛探險的奧古斯》──可怕的後果 亞當的孩子 冷冽寒冬 泰迪的戰爭 純潔 被遺棄的我們 隱形蟲 泰迪的戰爭 經驗 深夜的勇氣 泰迪的戰爭 美之物 他微小、無人記得的仁愛之舉 愛、慈、憐、和 終航 墮落 行至光明 終航 法 至福樂土的女兒們 《愛探險的奧古斯》──可怕的後果 作者的話 謝辭 前言   「人是墮落之神,但若正直清白,除了長壽,更將進入不死,輕輕柔柔,如同夢醒一般。」──愛默生《論自然》   「藝術是用來『轉達』某個事物的真實,不等於真實本身。」──席薇‧布瑞斯福‧陶德   某次,聖喬治來到薩蘭市,市郊住著一隻食人龍,

每天得吃掉一個人,市民只好日日抽籤,將抽中的人餵給食人龍。   聖喬治抵達那天,國王女兒珂里歐達不幸被選中,聖喬治認為公主命不該絕,於是主動尋找位於附近沼澤的食人龍,順利將它殺死。   無論面臨多麼艱鉅的困難或危險,即使像龍這等恐怖生物,聖喬治也不逃避或害怕,反而卯足全勁,帶馬出征。縱使裝備不足,僅有一把孤矛在手,他仍勇往直前,竭盡所能,最終克服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挑戰。   不畏情況險惡或裝備不全,這種精神,正是童軍面對困難與危險時的精神。   ──羅伯特‧貝登堡《童軍警探》 作者的話   一開始,當我選擇寫一本設定在二次世界大戰的小說時,天真以為可以用《戰爭與和平》一半不到的篇幅

涵蓋整場二戰,當我意識到這個挑戰對讀者和作者來說都太龐大時,我選擇最感興趣、也最能提供多元素材的兩個面向著手:倫敦大轟炸和對德國的策略性轟炸。《娥蘇拉的生生世世》談的是娥蘇拉‧陶德的故事,以及她在倫敦大轟炸中的經歷,而《墮落之神》(我認為屬於同系列作品,而非續集)是關於娥蘇拉的弟弟泰迪,以及他作為轟炸機司令部哈利法克斯飛行員的人生故事。兩本小說都不單純談論戰爭,對於戰前與戰後也花了相當多篇幅,娥蘇拉與泰迪的人生是由他們在戰爭中的個人經驗,以及與世人的共體經驗交織而成。   前一本小說中,娥蘇拉的人生有諸多版本,這讓我在描述泰迪的生命時多了一些自由,許多細節都與上一本小說不同。我將《墮落之神》

視為娥蘇拉的諸多生命版本之一,一個尚未被撰寫的生命版本。這聽起來像是小說家的奸計,或許是如此,但來一點小說家的奸計也沒什麼不對。   泰迪駕駛哈利法克斯,因此很合理地應該是駐軍於多數哈利法克斯機場的聚集地:約克郡。(最受人崇拜的明星飛機是蘭開斯特,關於這一點,我建議您別問我,可以參考書中泰迪的說明。)泰迪的哈利法克斯隸屬於轟炸機司令部第四聯隊,這是約克郡的兩個聯隊之一,另一個是第六聯隊加拿大皇家空軍。我從未在書中清楚說明這點,也沒將泰迪綁死在一個具名的特定機場或中隊,是為了讓自己多一些作者的發揮空間。不過,我想像他隸屬於七十六中隊,並用這個中隊在烏茲河畔林頓基地與斯伯丁沼澤霍姆區的任務紀錄(

館藏於國家檔案館)作為泰迪戰爭的參考。   如果讀者有興趣,我特別在書後附上一個短書目,這是我寫這本小說時用到的一些來源。我讀到了許多機組員對於自己親身經驗的描述,為此我萬分感謝。我也讀了許多以個人經驗為題材的歷史故事和轉述,也讀了種種官方版本。轟炸機司令部士兵的故事,每一篇都令人動容,展現出他們的堅忍不拔、英雄氣概、決心(以及謙卑態度),這些對現在的我們而言似乎相當陌生,但當然,我們也沒有經歷像他們那般的考驗。這些士兵(其實都還只是孩子)全都是自願參戰,平均年齡二十二歲,他們經歷最惡劣的戰爭情況,能存活下來的人不到一半。(戰爭剛開始的飛行機組,存活率只有百分之十。)他們的犧牲撼動人心,我想

這也是最初驅使我寫這本小說的原因。   《墮落之神》中所有的戰爭描述無一不是基於我研究過程中讀到的真實事件(包括最駭人聽聞的那些),但我總是會加以修改。有時候,我經常忘記自己在寫小說,而不是歷史,很容易就拘泥於小細節(但絕對不是不重要),但小說的需求總勝過個人偏執,因此布里斯托大力士引擎也成了我的偏執之一,但一樣地,這件事泰迪解釋得比我更好。   我樂於承認從眾人身上汲取許多經驗,尤其是吉歐菲‧瓊斯所著《突襲隊》當中關於海上迫降的駭人紀錄,那是一九四四年一月,駐紮於波克靈頓的第一○二中隊(錫蘭)有個(無名的)哈利法克斯 II JD165(S-Sugar)機組到柏林出任務,回程被迫於北海漂流

三天。我也透過基恩‧羅威的《火焰地域》了解被困在暴風雨中是什麼狀態。我改寫了一些東西,包括那可惡的布里斯托引擎的導入日期,但最主要是忽視技術與航行設備的不斷發展,避免讀者被各種設備名稱干擾,例如HS2投彈雷達系統、「魚池」近距離警戒雷達系統、「莫妮卡」尾翼警戒雷達系統。有些事情我沒有解釋,原因相同,因為我本身尚未完全了解(我想這種時候最好誠實)。   但最重要的是,這是小說。我個人認為,所有小說都不只是小說,而是在談論小說。(雖然聽起來很了不起的後現代自我指涉,但不是。)我受夠了大家形容一本小說是「實驗性」或「創新形式」,彷彿勞倫斯‧斯特恩或葛楚‧史坦或詹姆斯‧喬伊斯沒創作過似的。每一次作者

寫下小說第一句話時,就已經開啟了一個實驗,踏上一場冒險,我相信劇情、角色、敘述、主題、意象和其他被放入這本小說大熔爐的所有要素,會交織成豐富的質地(與文本),但這不見得代表我很傳統(我們都在「寫小說」這項傳統裡,不是嗎?)。   大家總是問這本小說是在「談論」什麼。在《娥蘇拉的生生世世》中的「作者的話」當中,我抱怨說,這本小說是在談論它自己,畢竟我花了兩年時間創作,絕對不是為了之後可以用兩句話概述。如果你問我《墮落之神》是在談論什麼,我會說它是在談論小說(以及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去想像不知道的東西)與墮落(人類從恩典中墮落)。你可能已經注意到,書中屢屢提到烏托邦、伊甸園、世外桃源般的過去、《失樂

園》、《天路歷程》,連泰迪女兒薇歐拉一度丟到他頭上的那本伊妮德‧布萊頓的《遙遠國度》也是改編自《天路歷程》。這些很多都不是完全刻意的設計,彷彿我的創作腦有一部分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有一部分卻悲慘地毫無自覺。直到現在,我才看見文字中有多少起伏,所有人、所有一切,不是上升就是墜落。(還有那些鳥兒!一群又一群的鳥兒!)   對我而言,意象在文字中占有極高的重要性,不是跳上跳下、要求別人與它興奮握手的複雜意象,而是更細微的一張網,貫穿頭尾,在不知不覺當中,綿密地將一切羅織起來。代表陶德的家血脈的「紅線」呼應了飛到紐倫堡的長長紅色緞帶,也呼應了泰迪庇護住宅區的緊急紅色拉繩,這個意象一直到我最後通

讀一遍小說時才注意到,但現在對我而言再合理不過。(別問我為什麼鵝出現那麼多次,我自己也不知道。)   當然,還有藏在整本書核心的大祕密,與小說和想像有關,直到小說末端才揭開謎底,某個方面來說,也是這本小說存在的理由。我認為,唯有當你非常在乎自己的寫作內容時,才能夠如此如驢子般地堅持虛擬,不然就會落入一個二元空間中,文字將不再是自我與更大世界的介面。如果這是對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或任何後現代主義之後主義的反駁,那就這樣吧。任何帶來限制的類型都應該被拋棄。(「限制」與其相反詞「自由」經常出現在這本小說中,我也是完成小說後才注意到,本來想刪除,但後來作罷,它們的出現是有原因的。)   戰爭是人類

最大的「從恩典墮落」,尤其當我們出於道德而覺得應該戰爭的時候,最容易發現自己在倫理邏輯上打結。我們永遠不能懷疑(絕對不行)哈利法克斯、斯特林轟炸機、蘭開斯特中那些士兵的勇氣,但轟炸戰毫無疑問地是場殘忍的屠殺,採用鈍武的粗糙戰爭方法,不斷受到氣候與科技不夠先進的阻礙(儘管戰爭總是能推動大量的科技進展)。轟炸行動宣稱達到的成果與實際成果之間的落差,總是無法當下獲得完全了解,我想轟炸機中的那些士兵們肯定也不了解。   刻意從精準的轟炸合法目標(科技不足的情況下,在夜晚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轉而攻擊平民的原因是,屠殺工廠工人與破壞四周環境是一種經濟戰,起初立意良善(避免一次世界大戰壕溝戰的耗磨),但最

後本身卻諷刺地演變成一種耗磨戰,不斷投入資源,成為一個永遠不滿足、老是張開的血盆大口,人力、科技、原料,這些資源如果用在別的地方可能成效會更好,尤其是戰爭最後那幾個月,歐洲幾乎陷入末日般的煉獄,那時哈里斯發瘋似地要將垂死的德國徹底殲滅,那已經不是軍事策略,而是聖經般的天懲(但我不是瘋狂憎恨哈里斯的那些人)。後見之明確實很棒,但可惜戰爭時沒人看得見。   戰爭落幕後,人們不斷探討那場策略性轟炸攻擊的道德問題(或許因為邱吉爾政治性地撇清與這項政策的關係,導致人們更想釐清這個問題),以及我們對於野蠻世界的宣戰是否讓我們變得野蠻,因為我們攻擊了文明應該保護的那群人:老弱婦孺,但總歸一句,戰爭本身就是

野蠻的,對每一個人(無論無辜或有罪)都是野蠻的。   這是一本小說,不是辯論(我也不是歷史學家),因此這些疑團就留待書中角色與小說本身去陳述。   最後,我相信多數讀者都會發現其實奧古斯是參考「威廉布朗」系列書當中的《就是威廉》,奧古斯是對威廉非常拙劣的模仿,對我而言,威廉是最傑出的小說人物之一,瑞奇莫‧克姆頓,我向您致敬。 一九九四年三月三十日終航  內斯比 他沿著圍籬走到機場盡頭。  放眼望去,灌木樹籬外是去年秋天才剛犁過的農地。他從沒想過自己還能見到春天如煉金術般的變化,大地從暗沉咖啡色,轉變為油綠,再化為遍地金黃。一年一次收成,如果人的一生,能用經歷幾次收成來計算,那麼他已經見

夠了。  四周都是農田,一座農莊坐落於機場左方。晚上農莊屋頂會亮起紅燈,避免飛行員意外撞上。  從他所站之處,可以看見農莊主人的女兒正在院子餵鵝。不是有首童謠提到農場主人的女兒?喔,記錯,童謠是關於農莊「女主人」,這位女主人用刀切斷老鼠尾巴,真是驚悚,而且老鼠多可憐,小時候聽到這首童謠,他便非常同情老鼠,長大後感覺依舊。童謠真是殘忍。  他從未和農場主人的女兒正式見面,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卻異常喜歡她。她對軍人不理不睬,但是每回飛機出動時,卻總是站在院子遙望。  忽然間,她注意到他,更朝他揮揮手,他沒揮手回去,而是向她行舉手禮,他覺得這比較能討她歡心。當然,他們距離很遠,在她眼中,他不過是個穿

軍服的人,她根本不知道他是誰,泰迪不過是眾多軍人之一。  他吹起口哨,呼喚愛狗。 一九三九年泰迪的戰爭  純潔 泰迪沒聽見管家低沉的無線通知,因為他正帶蕭克斯家的老狗哈利在外散步。如今這隻有關節炎的黃金獵犬也只能緩步慢走,眼睛白內障,曾經豐滿壯碩的身形變得枯槁乾癟,也像蕭克斯中校一樣耳聾。蕭克斯中校與這隻狗,曾經靜默無聲地陪伴彼此,度過一九三九年那些慵懶的夏日午後,蕭克斯中校會坐在老舊藤椅中,哈利就窩在他腳邊草地。  「看他那樣,真的令人難過。」南西說,指的是哈利,但對父親也有相同感受。泰迪了解看著從小飼養的狗兒來到生命終點的那種沉痛感覺。  「死亡的恐嚇,就像華茲華斯沒有寫的那樣,」娥蘇拉說

,「真希望狗兒的壽命長些,我們已經哀悼夠多狗兒了。」  蕭克斯姐妹對「老爸」從來不害羞展現關心,蕭克斯中校對女兒更是熱情親密。修伊與女兒潘蜜拉與娥蘇拉是很親近,但泰迪總是驚訝蕭克斯中校如此不吝於表達情感,對女兒又親又抱,經常望著女兒就感動得淚眼婆娑。修伊原本就內斂,經過戰爭的洗禮後,更是沉默寡言。蕭克斯中校曾經想要兒子嗎?只要是人,肯定都有吧?泰迪自己呢?

野蠻世界 虛 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b3OFZOXHEHDfL7kONoH4g/join

在「妖精圓桌領域 阿瓦隆.勒.菲」中登場,
是為了打倒支配妖精國不列顛的摩根,
而被不列顛的大地所召喚出的從者。
雖然他是不列顛自古流傳的妖精,
但這個奧伯龍則強烈表現出了登場於莎士比亞的喜劇《仲夏夜之夢》裡的妖精王特徵。
戰鬥力只能算是普普通通,不過情報蒐集、戰鬥支援能力卻相當優秀,
為了讓加勒底的任務成功,可說是拚了命四處奔走,是個勤勞的從者。
為了不列顛的正確未來而費盡全力,是我們可靠的妖精王。

身高/體重:174cm.56kg(人類型態)
17cm.6kg(妖精型態)
出典:日耳曼民間傳承、中世紀歐洲文學
地域:妖精國不列顛
屬性:混沌.惡 性別:男性
「真名?這個嘛,雖然妖精王奧伯龍也不錯,不過稱呼總是越多越方便嘛。
冬之王子,又或是羅賓.古德菲洛……之類的,總之有很多種喔?」

世界上最有名的「奧伯龍」恐怕要數莎士比亞的喜劇《仲夏夜之夢》裡的妖精王最甚吧。
在戲劇中,奧伯龍被描寫為雖然擁有強大力量,但卻是個恣意妄為又孩子氣的王。
《仲夏夜之夢》是以拉山德和赫米亞這對相愛的男女為主角,展開一夜騷動的故事。
在故事中登場的奧伯龍和他的妃子提坦妮雅因為她的侍從而起了爭執,
為了報復對方,奧伯龍使用了「醒來時會愛上眼前所見的事物」的藥,打算將該侍從據為
己有。
然而,該藥卻因為奧伯龍的僕人,妖精羅賓.古德菲洛有著偷懶的壞習慣,而順便滴在了
拉山德與赫米亞身上……。
此外,也有其他描寫奧伯龍的故事。
在15世紀的作品《波爾多的榮恩》中,他被描寫為會使用能實現所有願望的魔法,統治著
森林的王。

他是有著溫柔的碧眼,銀髮,雪白皮膚的美男子。
是個溫和、主動,體貼的和平主義者。
由於性格深謀遠慮,在計畫、作戰實施時會講求慎重,但絕不會錯過下手的時機。
他會以積極的(有時也被看成是野蠻的)攻擊性來壓制當前局面。
奧伯龍是宛如童話故事中的人物般,完美的光之王子。
更是個狡猾至極的故事主角。
臉上明明掛著成熟的笑容,舉止卻藏不住些許青澀,
是個有如少年般的夢想家,卻又有著大人的權力與實行能力。
雖有教養卻不會以此為傲,
雖有崇高理想卻不會逼迫人們遵從,
即便身為弱者也不因暴力屈服,
身為妖精史上最棒的光之王子卻從未娶妻。
「我喜歡這種幸福的狀態。就像蟲子需要乾淨的水一樣,妖精也得處於這種狀態下才得以生
存呢」

○陣地作成:E-
身為魔術師,能製作自己的工房、陣地的能力。
縱然以前身為「妖精之王」,但隨著時代變遷,他失去了領土,變成只能流浪於故事之中
的存在。
因此,他的陣地作成技能是最低等級。
反過來說,這個技能象徵了奧伯龍「現在只是個空有名號的王」。
奧伯龍本人也藏著這件事,並極力避免公開他的陣地作成能力低落的事實。

○道具作成:A+
製作道具的能力。包含足以詛咒妖精妃提坦妮雅的「三色堇花露」在內,在製作迷惑人心的
道具方面可說是最高等級的專家。

○騎乘:A
在英國妖精史中,妖精移動時據說會騎著蟲子移動。
因為奧伯龍本人身為王,在移動時會優雅的以自身翅膀飛行,
但在沒人看見的地方會騎著天蛾(時速130km),趕往各個地區,引導人們的心。

○夜之帷幕:EX
與夜幕的降臨一起,藉由帶給我軍莫大的成功經歷,並逃避現實以帶來戰意的提升。
與梅林的「夢幻的領袖氣質」幾乎相同。

○朝之雲雀:EX
與早晨的到來一起,讓我軍的精神感到極度高漲,並使得自我感覺變得良好。
是暫時性的強制興奮劑,雖能提升對象的魔力,但也只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經過就會失去
效果,在使用寶具時請多加規劃……。

○神性:-
身為奧伯龍的妃子提坦妮雅雖然是以眾多妖精和女神(麥布、黛安娜、泰坦)的複合體而
被創作的妖精,故持有神性,但奧伯龍自己是純粹的「妖精之王」所以並未獲得神性。
「綴於彼方的夢之故事」
等級:E 種別:對人寶具
範圍:5~40 最大捕捉:7人
Lie Rhyme Goodfellow。
這是奧伯龍所訴說的,未能實現的樂園的數數歌。
大大張開背後的翅膀,撒下鱗粉讓對象的肉體(靈基)強制變為夢境世界裡的精神體,
令其在現實世界中的實行力停止,是與固有結界似是而非的大魔術,似乎是這樣的。
掉入這個夢境的事物雖然變成無敵狀態,但也會變得無法干涉現實世界。

其真面目並非泛人類的從者,而是妖精國不列顛產下的從者。
是從妖精國不列顛口傳的滅亡傳說……將一切回歸虛無的奈落之蟲……誕生的,詛咒世界
的終結裝置。
奧伯龍之名不過是泛人類史的東西。
在妖精國其名為伏提庚。與泛人類史裡將不列顛出賣給異民族,破滅的引導者,卑王伏提
同名。
大騙子奧伯龍。其存在、 名字甚至都是謊言。
當揭露自己的本性時,他會說「我沒有任何喜歡的事物」並揚起嘴角,光明正大的坦言。
……當然,這也是句謊言。他的話語裡沒有一字一句是值得信任的。
身高/體重:174cm.56kg(人類型態)
全長1440km.--kg(蟲龍型態)
出典:妖精國不列顛、Fate/Grand Order
地域:妖精國不列顛
屬性:混沌.惡 性別:男性

「真名?是啊,雖然也可以叫我伏提庚,但那又如何?
我不是說過稱呼這東西越多越好嗎?」
位處妖精國邊陲地帶(威爾斯)的「秋之森林」。
是「無力的蟲系妖精」、「知性低落又天真無邪,無法融入模仿人類社會的妖精國的妖精
社會的小妖精(Fairy)」們的森林。

這座森林本來是妖精國裡沒有容身之處的妖精、
被欺負而逃到此處的妖精、
根本上只是存在就會因為「不准危害大家」而被迫害的妖精們所聚集,坐以待斃之處。
在這座「已經走投無路的妖精」、
「就這麼被周遭厭惡、忘卻,最終只能死去的妖精」的森林裡,
這一代的伏提庚……奧伯龍誕生了。

奧伯龍是不列顛島所孕育出的從者,也是不列顛島所誕生出的終結裝置(伏提庚)。
至今為止他以各種形式的「惡意」顯現(「摩斯之王」也是其中之一),
並試圖將不列顛島導向毀滅,但卻被建立起女王曆的摩根兩度阻撓,
而以第三次的表現形式被製造出的便是「奧伯龍」。

雖然外貌與妖精國中最有風度的風之氏族,又或是翅之氏族相似而非常受到歡迎,
但他其實並非妖精,只不過是由「本該死去的歷史居然延續了10000年以上真讓人作嘔」、
「想把居住在這座島上的一切、以及這座島的痕跡全部消滅」
這種島嶼本身所擁有的名為「對生物的厭惡感」的嘔吐物中誕生(被迫誕生)的,一隻蟲
子而已。

然而諷刺的是,不列顛島雖以「古妖精奧伯龍」將其創造出來,
但因摩根而混入不列顛的泛人類史的影響,而披上了「妖精王奧伯龍」的靈基。
他的內在混雜著「身為終結裝置的目的」以及「身為妖精王奧伯龍的生存方式」便是緣由
於此。
他是個有著一頭如黑影般的頭髮、深不見底的碧眼、以及尖銳手腳的美男子。
是個如同出現在童話中的壞人般,純粹的禍害。黑暗的王子。
由於所有的言行都會變成謊言,故他不會說出真相。
嘴上雖說著看著人們走向滅亡的樣子才是他活著的意義,
但也沒有辦法能得知這是他的真意抑或虛言。

讓周遭的眾人失去權位變得不幸,也並非因為「我只喜歡自己。只希望自己得到幸福」,
而是「我只是覺得大家都很令我作嘔」而已。
奧伯龍不但沒有愛著他人,同時,他也根本沒有愛著自己。
憑藉能看穿真相的妖精眼,他鄙視映入眼簾的一切,
並掩飾著從胸口不斷湧上的不悅,爽朗的露出笑容。
雖說他的表面功夫全是演技,但奧伯龍的謊言是完美的,所以並不是「裝出來的」。
這同時也是只要他想,就能以那種方式活下去的「真正面貌」。
不過,由於他受到了「無論做什麼事都是在騙人」的詛咒,所以這也毫無意義。
他絕不會對一切眾生、所有人類抱持愛意。
對奧伯龍而言,人類跟妖精同樣都是「明明無關緊要卻很礙眼,令人作嘔卻一臉幸福」的
排除對象。

奧伯龍本人這一生從未感受過「幸福」,因此他對那些不費吹灰之力,光是活著就能得到
「幸福」的其他生命感到礙眼至極,無法理解。

「墜於彼方的夢之眼瞳」

等級:EX 種別:對界寶具
範圍:無限制 最大捕捉:無限制
Lie like Vortigern。
誕生於妖精國的奧伯龍的真正姿態兼寶具。
變化為毀滅不列顛的「空洞之蟲」,魔龍伏提庚,
以他有如巨大攪拌機一般的嘴巴與食道(空洞),
以整個世界為對象將其吞噬,使其墜落。
這並非用以殺死對手的寶具,而是令其墜入毫無光芒的大洞中的「異界之路」。

○夢之終結:EX
最終之夢。施加於我方一騎從者上的強化技能。
被施加技能的從者會獲得飛躍性的能力提升,但在該回合結束時,將失去所有效果並陷入
永眠。
——喪失夢想之人,將無法再次,醒來並回歸現實。

○妖精眼:-
這並非人類持有的魔眼,而是妖精與生俱來,「能夠切換不同世界」的視角。
能看穿所有謊言,並映照出真相的這雙眼睛,讓奧伯龍得以明確的找出知性體所擁有的惡
意、弱點、以及本質。

○對人理:D
對人類所產出的事物、對人類有利的法則,
能使這一切都「暫停」的力量。
本來這是「Beast職階」所擁有的技能。
但不懷著任何憎惡與怨恨,
心中想根除人類的念頭強烈到有如呼吸空氣一般自然的奧伯龍,
在漫長的欺瞞以及蟄伏之後,最終得到了與人類惡相同的這個技能。
簡單的說,就是能若無其事的誘導人們內心的方向性(在場的氣氛)使其變得惡劣、低俗、
廉價的惡意。
此外,本技能對於同樣是「夢境世界」的居民梅林的適性致命性的糟糕,
因此奧伯龍會拒絕來自梅林的支援。
這是由於對故事的態度不同而生的阻絕,
奧伯龍將自己的偽裝能力幾乎都用在了對付梅林身上。
故梅林無法認知到奧伯龍,以千里眼看見與奧伯龍對話的人物時,
只會看見對方像是在自言自語一般而已。

○仲夏夜之夢:EX
奧伯龍從誕生時就擁有的詛咒。
『這一切都如夢似幻,
在這裡發生的一切都不值得相信——』
世界上最有名的妖精戲劇「仲夏夜之夢」就此落幕,
而這也轉而用以表現奧伯龍的本質。
在人類史裡,他的言行被貼上了「全都是謊言」的標籤,
結果,奧伯龍便被烙上了「沒有(辦法說出)真實」的詛咒。
他那「該死的傢伙們。總有一天我要把你們全都毀掉」的攻擊性也並非來自嫉妒與憎恨,
而是來自他對提坦妮雅的愛,這件事奧伯龍決不會說出口。

#FGO #奧伯龍

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

為了解決野蠻世界 虛 寶的問題,作者於爾根·奧斯特哈默 這樣論述:

啟蒙時期的世界觀與求知欲促使歐洲人接觸陌生的亞洲,歐洲不斷和同時代的亞洲互相比較,借以尋得自己的定位,從而逐漸從亞洲的優勢中解放出來。 本書呈現的正是在18世紀這段知識系統大變動的歷史時期,歐洲人與亞洲知識、亞洲印象糾纏的過程。歐洲在這個世紀深入認識亞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國度現在成了清晰的客體,這種知識上的去魔化令歐洲獲得了一種至今依然揮之不去的優越與自大感。 奧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現出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難題,對今日的世界來說,這段歷史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沖突溝通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於爾根•奧斯特哈默(J 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倫敦德國史研

究所和弗萊堡大學工作,現為康茨坦茨大學近現代史教授。他出版過大量有關18世紀以來的歐亞歷史著作。 其作品包括《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中國與世界社會:十八世紀至當代》(獲得德國史學家協會獎)《中國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等。 於爾根•奧斯特哈默因其在歷史學研究中的卓越成就獲得萊布尼茨獎(2010)、湯因比獎(2017)。目前,他正在從事20世紀的去殖民化史研究,並和入江昭(AkiraIriye)合作主編6卷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序 第一章 前言 亞洲的「沒落」 歐洲的自大 人類的大地圖 論述壓力 教育包袱 偏執症 認

知差異 空間 斷代 第一篇 知識之路 第二章 亞洲一歐洲:界線、均衡、等級 俄羅斯帝國中的亞洲及歐洲領土 奧斯曼帝國:歐洲強權還是野蠻的異族文化? 亞洲:最重要的大陸? 特質類型與百科全書 歐洲優先:泛歐洲的全球化 第三章 變換角度:歐洲自由心證的表現空間 文化轉移與殖民主義 種族中心論的理論 跨文化的成就比較 演繹出來的正義 訪問中國人及泰米爾人的信 尼布爾的猴子 第四章 旅行 約翰•馬爾科姆爵士(John Malcolm)的客人 官員的眼淚 海洋與陸地 東亞:抵達長城 東南亞及南亞:帝國的遷徙自由 近東:古代朝聖團 冒險家及變節者 研究者及工作人員 第五章 相遇 勞累 失望 災難

神秘的曼寧先生 通譯與對話 語盲 模仿與假象 認知機會的社會學 第六章 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以亞洲為經驗 巨人與獨角獸 沒有偏見 親眼所見 在哲學的刑場前 有疑問之階級的方法 耳聞與道聽途說 當地知識:歐洲文本中的亞洲學 第七章 報道、出版、閱讀:從經驗到文字 作為認知工具的游記 文體與真實 選集 拼貼 超敘述 改善的翻譯 現實性與經典名單 閱讀軌跡 閱讀藝術 鋪陳的斷裂 第二篇 當代人與歷史 第八章 歷史的基本力量:草原戰士、征服者、篡奪者 部落的亞洲:阿提拉(Attila)與後果 革命的大陸 帖木兒:王朝創建者與怪物 納第爾•沙阿國王:戰爭彗星與愛國人土 海達•阿里(Haidar A

li):暴君與啟蒙改革者 火山政策的現代化 第九章 野人與蠻族 失落的野人 四種野蠻 世界屋脊 地理學、歷史哲學及民族志上的「韃靼地區」 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騎士與異族 人種學與阿拉伯人的自由策略 游牧生活的理論 安土重遷的勝利 第十章 真假暴君 尼祿和所羅門的遺產 孟德斯鳩閱讀約翰•夏爾丹爵士 專制主義與歷史哲學 質疑「東方專制」 安奎特—杜培宏與歐洲人之亞洲圖像的去魔化 印度:專制移轉 中國:官僚管理 奧斯曼帝國:禁衛軍與紙老虎 來自西方的光 第十一章 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 文明人的休戚與共 城市 巴達維亞的殖民社會學 近距離的角度:阿勒頗的城市生活 奴隸 掌權的博士 種姓制度:宗教束縛

或社會烏托邦? 封建制度 面具與感情 在文化差異下誕生的社會學 第十二章 女性 最大的差異 感官的國度 家庭范疇 「老婆很多」 工作、自由與犧牲 進步:殷勤的標准 第十三章 時代轉折:歐洲中心論的興起 思想的懸浮狀態與新的隔離 從阿拉丁的寶庫到發展中國家 沒落 退化 停滯 從文明理論到文明化使命 新版後記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地名及內容索引 在試圖確定歐洲在當代世界的位置之際,沒有任何時代比18世紀更富啟發性。歐洲啟蒙運動時代的知識分子看待其他文明,自然會有「種族中心」的傾向。透過許多例子,這一點便可被輕易揭露並證明,尤其是在一個似乎將全球意識、多元文化認同或活躍的世界

倫理等概念廉價地視為無關緊要的突發觀念的時代。 如果我們都算是世界公民的話,那麽兩百年前那些未受任何電視報道、遠途旅游和網絡傳輸之惠而想成為世界公民的人的努力便顯得微不足道了。看來也似乎如此。 不過,這類當代的自大心態卻是時代錯置,正好缺少了原本以為在啟蒙人士身上所欠缺之物——理解「陌生」時代和文化的特性。從某些方面來看,18世紀對我們來說正是陌生的。在適當理解或介紹非歐洲文明上,從那個世紀到我們這個世紀之間,並沒有任何持續的進展,反而只見到長期丑化非西方的世界。透過各種主流的「主義」,這點便可一目了然,諸如歐洲中心主義、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帝國主義,愛德華•薩義德二十年前又補上了一個東方

主義。這些傾向和態度出現在1800年左右那極具關鍵性的「分水嶺時代」,若要斷言這個時代已完全被跨越,當然是過於輕率。 對18世紀的學者和文人而言,研究及認知「理解」——這個詞語我借自恩斯特•舒林的名著《黑格爾與蘭克對東方的世界史理解》——非歐洲文明,並不只是一場假面舞會和虛榮的自誇行為。 因為法國、蘇格蘭、英格蘭、德國和意大利的啟蒙人士所在意的「人類科學」跨出了歐洲,所謂的美洲與南太平洋野人、亞洲的蠻族與文明人,都受到造訪、描述和評論。亞洲不再是個異國風味的配料,而理所當然地成為體驗世界的中心地帶。這種普遍並具有比較性質的人類科學伴隨著大眾對各類亞洲事物的廣泛興趣,在18世紀最後四十年中達

到了發展高峰。就在世紀更迭前夕,對東方語言、文學及哲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職業化階段。 然而,法國文化史學家雷蒙•施瓦布所稱的「東方文藝復興」,卻從未成為影響深遠的教育力量。波斯文、梵文或中文仍無法打破古希臘羅馬及古典語言在19世紀意識中所占據的人文主導地位。東方文藝復興產生了東方學科。不過,由於亞洲研究只留給了語言學家,公共知識分子的負擔遂告減輕。這種世界性的人類科學退讓給許多個別學科,而現代歐洲則成為這些學科的共同重心。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最近。 18世紀的亞洲去魔化,一如整個世界的去魔化,是一種具有雙重意義的矛盾價值的變化過程。一方面,去魔化意味著喪失了前現代多樣性的思想寶庫,一

種美學經驗的潰敗,一種「讓生動鮮明的概念蒸發成一種模式,亦即將圖像化為概念的」(尼采)能力的勝利。有秩序的世界才可加以支配。浪漫主義、新浪漫主義,或者說後現代的感性經驗,一直在反抗這一點。 亞洲的再度魔化,特別是充滿古神話的印度,在1800年後也並未讓人久等。如果今天某人認為「陌生國度」還不夠陌生、繽紛和具有異國風昧的話,便以各種疏離的方式來滿足需求:其極致就是「新紀元運動」對西藏深邃哲理所存的各種幻想,但那和真實的亞洲並無太大關聯。而另一方面,去魔化意味著一種理性的勝利。只要不再相信女巫會飛,就不會去焚燒她們,最後也就會懷疑到底有沒有「女巫」。 亞洲的去魔化剝除了一個長久以來被視為各種宗

教和文化源頭的大陸的光芒,也剝掉了它的魔力。在短時間內,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或中國人成了歐洲人的遠鄰,盡管存在許多明顯的種族差異和溝通難題,彼此卻仍可進行一場幾乎未被扭曲的對話。不過,19世紀初期種族主義——仿佛就是能為人著想的浪漫主義的陰險雙胞胎兄弟——出現後,卻毀掉了這個機會。 這本書的主角就是那些哲人,不管是在旅途中還是在書桌前伏案寫下游記,在他們身上都可以清楚看見去魔化的矛盾心理,他們也試著將不同文化間持續不斷的和諧與沖突,拼湊成一種合理的關系。這些人包括讓•夏爾丹、伏爾泰、亞當•弗格森、愛德華•吉本、卡斯騰•尼布爾、亞歷山大•羅素、亞布拉罕一楊金特•安奎特一杜培宏、約瑟夫•馮•

哈默一普格斯塔及其他人。狄德羅、喬治•弗斯特和亞歷山大•馮•洪堡則隱身幕後,我們只能猜測出他們大概會寫下哪些有關亞洲的文字。我很願意介紹幾乎默默無名或完全消失的作者,借此擴充啟蒙運動時代哲人的名單。 然而,本書絕非一本致力於完備18世紀歐洲人所撰著之亞洲文獻的百科全書,這尚需更多的精力與篇幅,而且最後可能只會成為一本史料匯編。另外,很可惜我無法詳列所有參考過的研究文獻,至於「理論」則隱匿在書中。我也不得不放棄原本在書中要處理撰述的有關亞洲的宗教、法治體系和語言。外文引述基本上會加以翻譯,但在個別例子中,由於原文重要或頗為迷人,我則保留下來。至於亞洲語言的人名,我采用簡化的拼音方式。 我要感

謝這項研究所倚賴之藏書的圖書館工作人員:大英圖書館、倫敦圖書館、東方暨非洲研究學院圖書館-馬斯登藏書、慕尼黑及柏林的國家圖書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多年來,朋友與同事給我提供了許多中肯的建議和書目上的幫助,在此,我無法一一致謝。不過,那些試圖幫我這個政治及經濟史學家了解文化研究的朋友,則要好好記上一筆。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倫敦和斯蒂格•福斯特、保羅•盧夫特、雷金娜•舒爾特及彼得•馬歇爾初步談到這個題目。後來在弗萊堡,我受教於威廉•亨尼斯,發現了至今難以想象的政治學世界。恩斯特•舒林為我打開了史料史和回歸史學之路。 和伏爾克•萊歇特共同編輯「古文獻中的異國文化」系列,則成為我幾年來靈感的來

源。如果不是學術講座邀我到柏林客座一年,零星的研究也絕不可能匯集成冊,我在那里完成本書初稿。我由衷感謝,特別是於爾根•科卡和那個傑出講座的所有工作人員。從我1996年及1997年的同儕身上,我總能獲益良多。我謹將此書獻給達素彬,感謝這位近代中國及中亞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