酯化 脂肪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酯化 脂肪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振民寫的 乳脂及乳脂產品科學與技術 和王路的 化學與生物合成轉化技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烴的衍生物之酯-知識百科-三民輔考也說明:酯:有機酸與醇類脫水縮合的有機物2-有機酸-醇,酯化(複分解)產生酯-水是可逆 ... 油的氫化:一般含大量不飽和脂肪酸的油類,易被氧化而發出惡臭味,尤其於加熱時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輕工業 和科學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應用化學系分子科學碩博士班 蒙國光所指導 曾傑仁的 不對稱硫酸醣脂之區域選擇性的全合成 (2021),提出酯化 脂肪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硫酸醣脂、區域選擇性、全合成、不對稱海藻糖、多甲基聚丙脂肪酸、酵素合成。

而第二篇論文嘉南藥理大學 保健營養系 陳師瑩所指導 蘇品瑄的 芝麻粕發酵液對鏈脲佐菌素誘導動物高血糖的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芝麻粕、發酵、高血糖的重點而找出了 酯化 脂肪酸的解答。

最後網站脂肪酸甲酯化有什么作用則補充:脂肪酸 是在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中的一种物质,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在室温下呈液态,大多为植物油,如花生油、玉米油、豆油、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酯化 脂肪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乳脂及乳脂產品科學與技術

為了解決酯化 脂肪酸的問題,作者劉振民 這樣論述:

乳脂肪是乳中主要的能量物質和重要營養成分,是迄今為止已知的組成和結構*複雜的脂質。乳脂中的磷脂成分和某些不飽和脂肪酸具有多種生理活性,可作為體內一些生理活性物質的前體。乳脂及乳脂產品在西餐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本書由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乳業研究院多年從事乳脂及乳脂產品科研和產品開發的專家、學者結合自身的生產實踐、部分研究結果以及國內外的相關科技資料編寫而成。   本書著重科學性和實用性,資料充分,圖文並茂,全面概覽乳脂及乳脂產品科技的各個側面。主要內容包括乳脂的生物和組成、乳脂的營養和物化特性、脂質與人體健康、乳脂產品的加工技術、人乳脂和人乳替代脂、乳脂產品加工

的科技新進展等。   本書可供乳業科研工作者、生產技術人員、消費者、西餐烹飪師等參閱。 劉振民 教授級工程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乳業研究院院長。在乳品及其相關領域有較豐富的研究和開發經驗。 擔任“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乳酪專案、“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畫乳品安全專案主持人;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60余項、授權發明專利10項;主編《乾酪科學與技術》《益生菌》等書籍;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榮獲“上海領軍人才”“上海市技術帶頭人”“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乳脂概述 一、乳脂中脂肪酸的來源 二、乳脂的生物 三、脂肪球的轉移 第二節 乳脂產品的基本狀況 一、乳脂產品 二、乳脂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狀況 三、奶油及其他乳脂產品貿易 四、國內乳脂產品的研究現狀和趨勢 參考文獻 第二章 乳脂的組成和營養 第一節 乳脂的組成 一、脂肪酸 二、甘油三酯 三、單甘油酯、甘油二酯和遊離脂肪酸 四、磷脂 五、微量成分 六、乳脂的脂肪酸組成 第二節 乳脂的營養 一、乳脂的主要營養成分 二、乳脂中的抗癌因數 參考文獻 第三章 乳脂的理化特性 第一節 乳脂的物理特性 一、乳脂的熔點 二、乳脂的結晶 三、表面張力 四、乳脂與

流變學特性之間的關係 五、乳脂與乳品發泡特性 六、物理特性檢測方法在乳脂研究中的應用 七、乳脂肪的物理改性 第二節 乳脂的化學特性 一、脂肪氧化 二、脂肪水解 三、酯化 四、脂肪氫化 五、酯交換 六、乳脂肪的生化改性 七、乳脂肪對乳風味的影響 第三節 乳脂和乳脂產品的微觀結構 一、乳脂肪的微觀結構 二、乾酪中脂肪的微觀結構 三、稀奶油的微觀結構 四、攪打稀奶油 五、奶油的微觀結構 六、無水奶油的微觀結構 七、霜淇淋的微觀結構 第四節 乳脂和乳脂產品的質構 一、稀奶油的質構 二、奶油的質構 三、霜淇淋的質構 參考文獻 第四章 脂質與健康 第一節 脂肪酸與健康 一、飽和脂肪酸 二、不飽和脂肪酸

三、反式脂肪酸和共軛脂肪酸 四、甘油三酯結構的影響 第二節 固醇與健康 一、膽固醇 二、植物固醇 第三節 脂溶性維生素與健康 一、維生素A和類胡蘿蔔素 二、維生素D 三、維生素E 四、維生素K 第四節 磷脂與健康 一、磷脂醯膽鹼(卵磷脂) 二、磷脂醯絲氨酸 第五節 鞘脂與健康 一、神經疾病 二、腸道疾病 三、癌症 參考文獻 第五章 人乳脂和替代脂 第一節 人乳脂 一、人乳脂的分類和組成 二、人乳脂肪酸的組成 三、不同泌乳期人乳脂的變化及影響因素 四、人乳脂的營養和對嬰兒發育的影響 第二節 人乳脂替代脂——嬰幼兒配方食品用脂 一、嬰幼兒配方食品用脂 二、嬰幼兒配方食品的脂質氧化 三、嬰幼兒配方

食品脂質氧化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第六章 乳脂產品的加工 第一節 可塗抹乳脂產品 一、奶油類產品 二、含乳脂塗抹產品 三、特殊處理乳脂塗抹物 四、可塗抹乳脂產品常見品質問題 第二節 稀奶油相關產品 一、攪打稀奶油 二、咖啡稀奶油 三、發酵稀奶油 四、再制稀奶油 五、凝結稀奶油 六、冷凍稀奶油 七、稀奶油利口酒 八、稀奶油相關產品的常見品質問題 第三節 乳脂甜點 一、布丁/卡仕達醬料 二、充氣甜點 第四節 霜淇淋 一、霜淇淋概述 二、霜淇淋的生產 三、霜淇淋的常見品質缺陷 第五節 其他乳脂產品 一、奶油粉 二、馬斯卡彭(Mascarpone)乾酪 參考文獻 第七章 乳脂產品加工的科技新進展 第

一節 非熱加工技術在乳脂產品加工中的應用 一、超高壓在乳脂產品加工中的應用 二、超聲波技術在乳脂產品加工中的應用 第二節 乳脂肪球膜 一、乳脂肪球的形成與分泌 二、乳脂肪球膜的組成 三、乳脂肪球膜的技術特性及分離 四、乳脂肪球膜的功能特性 第三節 乳脂為原料製備風味物 一、乳相關脂肪酶和乳脂的酶解 二、乳中的酶解風味物質 第四節 乳中膽固醇的脫除及低膽固醇乳品的開發 一、膽固醇 二、乳脂肪中膽固醇的脫除 三、未來趨勢 第五節 脂肪替代品 一、脂肪替代品的產生 二、使用脂肪替代品的基本原則 三、脂肪替代品的種類 四、含有脂肪替代品的食品標籤 五、脂肪替代品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脂肪是人體的必要營養成分,也是食物呈味的重要組分。脂肪可以是一種食物,同時也可以是一種配料。但消費者也擔心肥胖,擔心食用高脂食品。對脂肪如何科學認識和消費?如何認識脂肪與某些慢性疾病的關係?人食用什麼類型的脂質更健康?乳脂肪未來如何發展?這些都是人們關心的問題。 乳脂肪主要成分是飽和脂肪酸及不飽和脂肪酸。乳脂中的磷脂成分和某些不飽和脂肪酸具有多種生理活性,可作為體內一些生理活性物質的前體。 乳脂或乳脂產品在西餐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中國人主要食用植物油,普通消費者對乳脂和乳脂產品不熟悉,國內關於乳脂及乳脂產品的書籍或材料很缺乏。 本書編寫過程中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書籍和資料,部分材料源于

作者的科研成果。本書出版得到“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編號:2018YFC1604200)、上海領軍人才(編號:2015087)、上海科委項目(編號:19DZ2281400、17391901100)的資助。 本書著重科學性和實用性,全面概括乳脂和乳脂產品科技的各個側面。主要內容包括:乳脂的生物和組成、乳脂的營養和物化特性、脂質與人體健康、乳脂產品的加工技術、人乳脂和人乳替代脂、乳脂產品加工的科技新進展等。 本書編寫分工:劉振民負責編寫緒論、乳脂與乳品發泡特性、霜淇淋的加工、稀奶油和奶油的部分內容;高紅豔負責編寫乳脂的組成和營養、乳脂的物理特性、乳脂肪球膜;鄭遠榮負責編寫乳脂的化學特性、

乳脂和乳脂產品的微觀結構和質構; 遊春蘋負責編寫脂質與健康;蘇米亞、賈宏信負責編寫人乳脂和替代脂;苗君蒞負責編寫以乳脂原料製備風味物、乳中膽固醇的脫除及低膽固醇乳品開發、脂肪替代品;孫顏君負責編寫乳脂產品的加工。全書由劉振民統稿。 本書可供乳品行業科研工作者、生產技術人員以及相關大專院校師生等參閱。 本書不可避免地存在瑕疵,如有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2019年4月  

酯化 脂肪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斷食法並非適用於所有人。慢性病患者,請先與主治醫生討論。】

➡請「加入」台客劇場會員,支持我們創作並記錄更多值得被看見的人事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hPiQIi_uyjF1YHKj-FhGw/join

台客帶你一起體驗! Carpe the hell out of this Diem!!!
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實驗,不管成功失敗,對或錯,總是想帶來美好的改變...
Enlightening points of view about culture, consumerism, social issues and well-being. We are proud to be Taiwanese.

➡看更多
📷#這位台客 https://reurl.cc/NXkMWx
📷#台客環保 https://reurl.cc/5o6xjG
📷#台客社會觀察系列 https://reurl.cc/nn93a8
📷#台客生活實驗 https://reurl.cc/MA84MW

Director:Al K Lin 林冠廷導演
Producer: Azuma Chang 東風 製作
-----------------------------------------------------------------------------------
商業合作請洽 [email protected]
-----------------------------------------------------------------------------------
台客劇場 IG & FB:
https://www.instagram.com/taikestory/
https://www.facebook.com/taikestory/

台客劇場也正在尋找更多有故事的台客🔎
歡迎加入「這位台客」FB社團跟我們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aikestory

不對稱硫酸醣脂之區域選擇性的全合成

為了解決酯化 脂肪酸的問題,作者曾傑仁 這樣論述:

肺結核在全球造成了許多死亡,其主要致病原為結核桿菌,根據研究顯示,在結核桿菌中分離出一種分子Sulfoglycolipid(SGLs),這個分子在調節宿主的免疫反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SGLs是由海藻糖硫酸酯鈉以及不同數量和位置的脂肪酸組成,擁有多種相似物,其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進展已經超過40年,然而目前對於這種分子的化學全合成只有Sulfolipid-I (SL-I)和Sulfolipid-IV (SL-IV)被發表,因此本研究致力於合成出SL-IV以及其他未被報導的Sulfolipid-II (SL-II)、Sulfolipid-III (SL-III)相似物。本研究透過掌性佐劑控

制甲基化反應選擇性來合成Hydroxyphthioceranic acid (HPA),避免使用不易取得的藥品或是貴重金屬試劑。另外使用本實驗室開發之1,1'-醣基化反應(glycosylation)合成擁有多種保護基的不對稱雙醣,以利在酯化反應中控制脂肪酸與雙醣耦合的位置,透過區域選擇性(regioselective)耦合反應來合成出SL-II、SL-III以及SL-IV,另外這個合成策略也能夠應用在合成SL-I,開發SGLs的全合成策略以利於研究他們的結構,以及提供樣品做生物活性的實驗,能夠對結核桿菌的致病機制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化學與生物合成轉化技術

為了解決酯化 脂肪酸的問題,作者王路 這樣論述:

一直以來,設計合成潛在生物活性化合物,是生物無機化學、生物有機化學、藥物化學、材料科學及生物化工等領域的核心研究內容。利用化學與生物合成轉化技術可以獲得低成本、高效率、綠色環保、產物純度高、毒副作用小、生物活性強、可規模化生產的功能性化合物。《化學與生物合成轉化技術》對化學與生物合成轉化技術及相關化合物生物活性進行了前沿性、系統性、科學性的論述。《化學與生物合成轉化技術》分三部分,共16章,涵蓋了化學與生物合成基本方法、天然產物結構改性轉化方法及合成化合物生物活性與應用。介紹了高溫與低溫合成、高壓與低壓合成、電化學合成、光化學合成、微流控合成、生物催化合成等十餘種化學及生物合成基本方法,金屬配

合物、納米材料等前景良好的重要材料的合成與應用;同時對糖類、氨基酸、脂肪酸、酚酮類及維生素等天然化合物的改性進行了大量闡述;對合成化合物及天然活性成分改性化合物的抗腫瘤、抗氧化、抗心腦血管疾病、抗糖尿病及抗阿爾茨海默病等生物活性進行了系統介紹。 前言 第一部分 化學與生物合成 第1章 化學合成基本方法 3 1.1 高溫與低溫合成 3 1.1.1 高溫合成 3 1.1.2 低溫合成 6 1.2 高壓與低壓合成 8 1.2.1 高壓合成 8 1.2.2 低壓合成 10 1.3 電化學合成法 11 1.3.1 電化學煉金屬 11 1.3.2 電化學合成無機材料 12 1.3.3

電化學合成水處理劑 14 1.4 光化學合成法 14 1.4.1 光化學反應基本原理 14 1.4.2 光化學合成特點 15 1.4.3 光化學合成應用 15 1.5 水熱與溶劑熱合成法 17 1.5.1 水熱與溶劑熱合成法的特點及不足 17 1.5.2 水熱與溶劑熱合成應用 17 1.6 溶膠-凝膠合成法 19 1.6.1 溶膠-凝膠法工藝流程 19 1.6.2 溶膠-凝膠法特點 20 1.6.3 溶膠-凝膠法應用 20 1.7 化學氣相沉積法 22 1.7.1 化學氣相沉積原理 22 1.7.2 化學氣相沉積反應 22 1.7.3 化學氣相沉積反應的應用 23 1.8 微波輻照合成法 24

1.8.1 微波輻照合成原理 24 1.8.2 微波輻照合成應用 24 1.9 聲化學合成法 25 1.10 等離子體合成 26 1.10.1 高溫等離子體及其在化學合成中的應用 27 1.10.2 低溫等離子體及其在化學合成中的應用 27 1.11 超臨界合成法 28 1.11.1 超臨界CO2 29 1.11.2 超臨界水 29 1.12 組合合成法 29 1.13 微流控合成法 30 1.13.1 微流控合成原理 30 1.13.2 微流控合成應用 31 參考文獻 33 第2章 化合物分離與表徵方法 37 2.1 基本分離方法 37 2.1.1 利用物質溶解度差別分離 37 2.1.2

利用物質揮發性差別分離 41 2.1.3 利用物質吸附性差別分離 44 2.1.4 利用物質相對分子品質大小差別分離 46 2.2 物質鑒定與表徵 49 2.2.1 物質組成分析 49 2.2.2 物質結構分析 52 2.2.3 物質性能表徵 57 參考文獻 60 第3章 金屬配合物合成 62 3.1 金屬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62 3.1.1 溶劑法 62 3.1.2 金屬蒸氣法和基底分離法 64 3.1.3 固相反應法 65 3.1.4 大環配合物合成法 66 3.2 金屬配合物的研究進展 67 3.2.1 席夫鹼金屬配合物 67 3.2.2 天然活性成分金屬配合物 69 參考文獻 72 第

4章 生物合成與轉化方法 74 4.1 生物催化劑——酶 74 4.1.1 酶催化生物合成特點 74 4.1.2 酶催化生物合成影響因素 75 4.2 無機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反應 77 4.2.1 羧酸化合物、環氧化合物的轉化與水解 77 4.2.2 生物催化氧化反應 80 4.2.3 生物催化還原反應 83 4.2.4 生物催化加成和消除反應 84 4.3 天然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反應 86 4.3.1 水解作用 87 4.3.2 羥化作用 87 4.3.3 糖基化反應 88 參考文獻 90 第5章 納米材料的合成 92 5.1 納米材料簡介 92 5.1.1 納米材料的基本理論 92 5.1.2

納米材料特性 94 5.2 納米材料製備 96 5.2.1 固相法 96 5.2.2 液相法 97 5.2.3 氣相法 99 參考文獻 100 第二部分 天然產物結構改性轉化 第6章 糖的結構改性 105 6.1 多糖結構表徵 105 6.1.1 多糖結構表徵方法 105 6.1.2 部分多糖的結構 106 6.2 化學方法修飾 107 6.2.1 多糖硫酸酯化 107 6.2.2 多糖羧甲基化 110 6.2.3 多糖磷酸酯化 111 6.2.4 多糖乙醯化 112 6.2.5 多糖烷基化 113 6.2.6 多糖硝酸酯化 113 6.3 生物方法修飾 114 6.3.1 基因工程技術對

多糖的結構修飾 114 6.3.2 酶法修飾 115 6.4 多糖與金屬絡合 115 6.4.1 鐵對糖類的修飾 115 6.4.2 銅對糖類的修飾 116 6.4.3 鋅對糖類的修飾 116 6.5 物理方法修飾 117 6.5.1 超聲波修飾 117 6.5.2 離子輻射修飾 118 參考文獻 118 第7章 氨基酸結構改性 121 7.1 氨基酸類聚合物合成 121 7.1.1 均聚氨基酸 121 7.1.2 共聚氨基酸 122 7.2 氨基酸化合物 124 7.2.1 氨基酸基苯並咪唑 124 7.2.2 氨基酸席夫堿 125 7.3 氨基酸大分子化合物 125 7.3.1 氨基酸改性

澱粉 125 7.3.2 氨基酸改性碳酸鈣 126 7.3.3 氨基酸改性矽基材料 126 7.3.4 氨基酸改性天然產物 127 參考文獻 128 第8章 脂肪酸結構改性 131 8.1 脂肪酸改性天然產物 131 8.1.1 脂肪酸改性天然聚多糖 131 8.1.2 脂肪酸改性植物甾醇 133 8.2 脂肪酸改性無機粉體 135 8.2.1 脂肪酸改性無機粉體機理 135 8.2.2 脂肪酸改性無機粉體實例 136 8.3 天然不飽和脂肪酸雙鍵改性 137 8.3.1 環氧脂肪酸 137 8.3.2 共軛亞油酸 138 參考文獻 139 第9章 酚酮類結構改性 142 9.1 醯化修飾改性

143 9.1.1 氧醯化修飾改性 143 9.1.2 碳醯化修飾改性 144 9.2 酯化修飾改性 145 9.3 磺化修飾改性 146 9.4 醚化修飾改性 147 9.5 磷醯化修飾改性 148 9.6 配位修飾改性 149 9.7 其他修飾改性 151 參考文獻 153 第10章 金屬元素螯合物結構轉化 157 10.1 主族金屬螯合物 157 10.1.1 天然產物主族金屬螯合物 158 10.1.2 主族金屬氨基酸螯合物 159 10.1.3 主族金屬氨基酸螯合物應用 162 10.2 過渡金屬螯合物 163 10.2.1 含氮過渡金屬螯合物 163 10.2.2 含羧酸基團配體

過渡金屬螯合物 164 10.2.3 多核過渡金屬螯合物 165 10.2.4 含天然化合物配體過渡金屬螯合物 166 10.3 稀土金屬螯合物 166 10.3.1 席夫堿稀土螯合物 167 10.3.2 喹喏酮類稀土螯合物 168 10.3.3 雜環類稀土螯合物 168 10.3.4 黃酮類稀土螯合物 169 參考文獻 171 第11章 維生素合成與結構改性轉化 178 11.1 維生素的人工合成 178 11.1.1 維生素A合成 178 11.1.2 維生素B合成 180 11.1.3 維生素C合成 184 11.1.4 維生素D合成 185 11.1.5 維生素E合成 186 11.

2 維生素的結構修飾 188 11.2.1 典型維生素的改性 188 11.2.2 維生素改性產品的應用 193 參考文獻 194 第三部分 合成化合物生物活性 第12章 合成化合物抗腫瘤活性 201 12.1 吡唑啉酮衍生物生物活性 201 12.1.1 吡唑啉酮類席夫堿及其金屬配合物合成 202 12.1.2 吡唑啉酮類及其金屬配合物生物活性 206 12.2 多金屬氧酸鹽生物活性 217 12.2.1 多金屬氧酸鹽配合物合成 218 12.2.2 多金屬氧酸鹽抗癌生物活性研究 220 12.3 合成化合物體外抗腫瘤活性研究 232 12.3.1 細胞生長抑制研究 232 12.3.2

細胞凋亡形態學研究 233 12.3.3 分子生物學分析細胞凋亡 236 12.3.4 化合物抗腫瘤作用機制 237 12.4 合成化合物體內抗腫瘤活性研究 244 12.4.1 合成化合物抗腫瘤模型建立方法 244 12.4.2 合成化合物體內抑瘤實驗研究 247 參考文獻 252 第13章 合成化合物抗氧化 263 13.1 化學合成抗氧化劑 263 13.1.1 食品抗氧化劑 263 13.1.2 工業助劑抗氧化劑 268 13.2 天然產物及其衍生物抗氧化活性 273 13.2.1 多酚及其衍生物抗氧化活性 273 13.2.2 黃酮及其衍生物抗氧化活性 275 13.2.3 多糖衍生

物抗氧化活性 280 13.2.4 蛋白質衍生物及其抗氧化活性 283 13.2.5 其他 284 參考文獻 285 第14章 合成化合物抗心腦血管疾病 290 14.1 心腦血管疾病及其治療藥物 290 14.2 化學合成類藥物 291 14.2.1 他汀類藥物合成與功能活性 291 14.2.2 二氫吡啶類藥物的合成及活性 293 14.2.3 噻吩並吡啶類物質的合成及活性 295 14.3 天然活性成分改性合成藥 296 14.3.1 川芎嗪衍生物合成及活性 296 14.3.2 丹參素衍生物合成及其活性 301 14.3.3 蟲草素衍生物合成及活性 303 14.3.4 Xyloket

als類衍生物合成及其活性 304 14.3.5 深海魚油衍生物合成及活性 305 14.4 特殊材料合成及活性 305 14.4.1 納米材料合成及活性 305 14.4.2 低密度脂蛋白選擇性吸附劑合成及活性 306 參考文獻 308 第15章 合成化合物抗糖尿病 311 15.1 抗糖尿病化學合成藥物 311 15.1.1 胰島素增敏劑 311 15.1.2 胰島素分泌促進劑 312 15.1.3 腸促胰島素 314 15.1.4 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 316 15.1.5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316 15.1.6 胰澱素類似物 317 15.2 抗糖尿病天

然改性藥物 317 15.2.1 白藜蘆醇 317 15.2.2 小檗堿 318 15.2.3 黃酮類化合物 319 15.2.4 芒果苷 320 15.2.5 大黃素 320 參考文獻 322 第16章 合成化合物抗阿爾茨海默病 324 16.1 靶向Aβ藥物 324 16.1.1 抑制Aβ的產生 325 16.1.2 減少Aβ的聚集 327 16.1.3 已積累的Aβ清除 327 16.2 靶向tau蛋白藥物 328

芝麻粕發酵液對鏈脲佐菌素誘導動物高血糖的影響

為了解決酯化 脂肪酸的問題,作者蘇品瑄 這樣論述:

過去幾十年許多國家的糖尿病罹病率持續增加,糖尿病屬於代謝異常疾病,源起於胰島素分泌或作用不足,或兩者兼具所引起;糖尿病的發展過程不僅是飲食代謝異常,還包括組織病理和腸道菌群變化等因素。植物來源共生發酵產品在功效上除了含活性的益生菌外,亦富含菌體經發酵產生的二或三次代謝產物所衍生的保健功效。過去研究中發現 Lb. plantarum B0096 發酵芝麻粕 (芝麻粕發酵液,SFB) 具備緩解高血壓和高血脂症狀的功能。據此,本研究將進一步驗證血糖調節的作用。本研究使用42隻Wistar雄性大鼠進行實驗,其中35隻腹腔注射Streptozotocin - Nicotinamide (STZ-NA)

誘導血糖異常,並依血糖高低以類拉丁方格方式將高血糖大鼠分為5組,分別為三種濃度SFB (0.125, 0.5, 1 g/kg bw) 及metformin之高血糖大鼠 (0.175 g/kg bw),而未治療之高血糖大鼠作為對照組,並管餵4週,後續進行血液生化指標、腸道菌群和組織病理學分析。實驗結果顯示,SFB能顯著 (p < 0.05) 降低膽固醇和游離脂肪酸、改善葡萄糖耐受不良及胰島素阻抗。此外,SFB可顯著 (p < 0.05) 增加腸道中短鏈脂肪酸的產生、減少腸道中的產氣莢膜梭菌。綜合以上結果表明SFB的活性成分或代謝物可以有效減緩STZ-NA引起的血糖異常現象,以及改變腸道微生物群

結構。大鼠攝取低劑量 SFB (0.125 g/kg bw) 會產生有益效果,相當於人類每日攝入20 mg/kg bw。而本研究促成芝麻粕廢棄物再利用,不僅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也契合政府推動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的政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