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 女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鄒族 女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列等寫的 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套書 和的 原運三十年:回顧與前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春山出版 和翰蘆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 陳龍廷所指導 徐裕盛的 典範的轉移:嘉義新港溪北的庄頭神信仰研究 (2021),提出鄒族 女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溪北庄、王得祿、六興宮、鎮武宮、典範轉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黃宣衛所指導 曾秋馨的 太魯閣族民間文學復興-以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太魯閣族、民間文學復興、互文性、傳統織布、銅門刀的重點而找出了 鄒族 女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鄒族 女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套書

為了解決鄒族 女神的問題,作者陳列等 這樣論述:

國家人權博物館X春山 合作出版 胡淑雯.童偉格 主編 歷史是一個人性劇場   繼《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之後,春山出版與國家人權館再度合作白色恐怖散文選,散文選涵蓋散文、回憶錄、傳記與口述,同樣由小說家胡淑雯、童偉格主編,在超過兩百本書籍中,精選四十七篇作品,四十三位作者,近九十萬字的規模。散文選以截然不同的視角切入白色恐怖歷史的肌理,區分為繫獄作家、青春、地下黨、女人、身體、特務、島等七大主題,並由研究者逐篇注釋,增強背景理解。   在這個選集中,我們將首次將這些受挫、受辱或者心靈扭曲的主體放置一處,甚至涵蓋特務、線民等加害者與協力者,也注重多元族群包括外省、原住

民與離島馬祖、外國人的經驗,使他們共同發聲,像是一個巨大的人性劇場。我們在這些活生生的記憶中,找到一條通往人間之路,看到無辜受難者、革命者、人生遭到毀棄的家屬,也有判決了兩百多位共產黨卻遭內鬥誣陷的調查局處長。這些故事或者令人驚怖、畏懼、迴避,但同時是這塊土地上曾經擁有的真實人性,在這個人性劇場中,觀者將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啟示,同時也找到與這些歷史的聯繫,以人性的方式。   ■卷一 雪的重述.萌 Resurrection   陳列  藏身   楊逵  園丁日記、種了七棵榕樹   葉石濤  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節選]   柏楊口述  柏楊回憶錄[節選]       陳政子口述  陳政子

訪問紀錄   伐依絲.牟固那那  光明乍現、反共大陸的童年   張光直  蕃薯人的故事[節選]   鄭新民  十七歲:火燒島最年輕的政治犯[節選]   楊牧  愛美與反抗   莫那能口述  被射倒的紅蕃   本卷「雪的重述」主題為陳列、楊逵、葉石濤、柏楊四位曾繫獄的作家,在出獄隔年、六年甚至幾十年後留下的記述文字,他們繫獄的時間橫跨五○、六○與七○年代,整體濃縮了白色恐怖不同階段所發生的事。主題「萌」從陳政子到莫那能,橫跨鹿窟案、鄒族案、四六事件、戒嚴時代到原住民族處境,呈現十幾歲少年少女因時代的牢,要付出的青春代價。   ■卷二 地下燃燒 The Underground   藍博洲 

白色恐怖的掘墓人   林書揚  曾文溪畔的鬥魂──莊孟侯與莊孟倫   黃素貞  我和老蕭的抗戰和地下黨歲月   陳明忠口述  無悔──陳明忠回憶錄[節選]    吳聲潤  二二八之後 祖國在哪裡?[節選]        陳英泰  回憶:見證白色恐怖[節選]        林易澄  他一定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人   葉怡君  白堊記憶:一群五○年代「老同學」戰鬥的故事   本卷以藍博洲撰寫的曾梅蘭一九九三年尋得其兄徐慶蘭之墓開啟地下黨的湮沒歷史,並一路或跟隨莊孟侯、莊孟倫與鍾浩東、蔣碧玉、蕭道應、黃素貞,理解日治時期反日與農工運動的脈絡,或重回一九四七年二二八現場,明白這個關鍵事件如何讓許多年輕人

,成為一九五○年代受左翼思想燃燒的名字,於是銀行員在銀行被捕(陳英泰)、教師、國小校長在學校被捕(陳明忠、郭慶),以及機械廠的工人開始製作手榴彈(吳聲潤),最後則以五○年代倖存者看到刑場馬場町成為紀念公園以及政府開始進行補償作業為詰問:歷史該如何補償?   ■卷三 她的花並不沉重 Her Flower Is Not Heavy   季季  行走的樹[節選]   唐香燕  一九七九,動盪美麗島:側記唐文標   唐香燕  心內彈琵琶──回憶蘇慶黎和蘇媽媽蕭不纏   陳勤口述  天空在屋頂的那一端        藍博洲  歐巴桑   蔡烈光  陳年往事話朱家[節選]   吳俊宏  永不開花的枯葦

  本卷凸顯女性的位置與視角,她們猶如苦海女神龍,沒有輸給命運。季季糾葛於前夫楊蔚的線民身分,對因民主臺灣聯盟案入獄的友人深感負疚,描述他們的殞落。唐香燕則是美麗島事件當事人陳忠信的妻子,她記述自己的遭遇,也留下黨外運動瀟灑來去時代的身影。陳勤懷孕入獄,帶著女兒在獄中生活一年多。藍博洲所描述的「歐巴桑」許月里,從少女至老,仍堅持社會改革信念。蔡烈光則嫁入遭槍決的朱點人之家,成為朱家長媳,她節制又細膩地描述朱家人如何逃脫政治犯家庭的印記。本身亦為政治犯的吳俊宏,妻子陳美虹的父親劉耀廷在她十一個月大就遭槍決,吳俊宏留下陳美虹與雙胞胎妹妹陳美蜺、母親施月霞的悲傷往事。   ■卷四 原地流變 B

ecoming   蔡德本  蕃薯仔哀歌[節選]   施儒昌口述   施儒昌訪問紀錄   顏世鴻  青島東路三號[節選]   林傳凱  流血的身體、寂寞的枯骨──側寫「白色恐怖」下雲林地區的兩位女性   吳易叡  乾杯!白鴿──敬高菊花與無法公共的記憶   謝聰敏  白崇禧與賴阿統        廖建華  詹益樺:那一天,阿撒普露   謝聰敏  談景美軍法看守所[節選]   李世傑  調查局黑牢三四五天[節選]   高麗娟  從覺民到覺醒──開花的猶大[節選]   本卷包含身體與特務兩個主題。身體主題從蔡德本到廖建華,描述遭逮捕、審訊、刑求的身體以及精神痛楚,如蔡德本筆下主角經連續多天不間

斷訊問,舌頭長滿水泡,連吃一口饅頭都像燙傷,高草不斷寫血書陳情,顏世鴻則描繪出槍決密集的一九五○年秋冬,那些與死神鄰近的身體,高一生女兒高菊花一輩子被植入了創傷,施儒昌協助哥哥施儒珍自囚十八年,詹益樺自焚,是以極致的消失做為永恆的抗議,而賴阿統遭莫名逮捕與釋放,更展現政權支配身體的任意性與絕對性。特務主題從謝聰敏談景美軍法看守所開始,拉出撲朔迷離的闇黑迷宮,特工人員也成為自家人整肅的對象,高麗娟則是在多年後告白,在黨外雜誌臥底的那段青澀歲月。   ■卷五  失落的故鄉 The Flying Hometown   劉宏文  失去聲音的人   呂培苓 一甲子的未亡人──王培五與她的六個子女[節

選]   胡子丹  跨世紀的糾葛:我在綠島三二一二天[節選]   周志文  曹興城的故事   杜晉軒  流離尋岸的鄔來   郭于珂  生哥       鄭鴻生  荒島遺事──一個左翼青年在綠島的自我追尋[節選]   陳榮顯  一部紀錄片的完成   彭明敏  逃亡[節選]   唐培禮  撲火飛蛾──一個美國傳教士親歷的臺灣白色恐怖[節選]   謝聰敏口述  臺灣自救宣言:謝聰敏先生訪談錄[節選]兼獄中來信   高金郎  泰源風雲──政治犯監獄革命事件[節選]   本卷收錄在朝向島或遠離島的各種移動中,成為沒有故鄉的死者或流亡者。國共內戰造成連串有形與無形的國界效應,從劉宏文的馬祖書寫開始,描繪

離島之間誤觸國界的荒謬罪刑,流亡師生在澎湖遭軍隊整肅的恐怖,撤退來臺的軍人被質疑忠誠。反共國界亦擴展到東南亞,杜晉軒筆下遭國民黨特務綁架來臺的鄔來,一夕之間變成臺灣人,卻遭控為匪諜而判刑,馬來西亞來臺求學的陳欽生,被指控與臺南美新處爆炸案有關,流放至更遙遠的綠島。鄭鴻生與陳榮顯皆留下關於綠島的記憶,鄭鴻生在綠島指揮部服役時,甚至見過等待出獄的柯旗化。這個危險之島也是亟需出逃的,彭明敏、唐培禮與謝聰敏三連篇,與泰源監獄事件,見證七○年代初期的風聲鶴唳。 本書特色   1將一九八七年解嚴前後至今,陸續出版的龐大的白色恐怖書寫,節選出層次分明的主題,並藉此更新對白色恐怖理解的視野。   2兼具

文學與歷史性。選集中你將認識到相對陌生的當事者,他們可能不是文學家,但你將驚訝於他們的文學豐富性。本次選集將以主題的方式,逐步引介讀者認識過去的重大白色恐怖案件,如臺大與師範學院的四六事件、形同滅村的鹿窟案、共產黨支部在臺灣各地的發展與瓦解、牽連一百多名師生的澎湖煙臺聯中案、綠島再叛亂案、柏楊案、臺獨案、民主臺灣聯盟案、海軍白恐案與美麗島事件等。透過選集閱讀,建立認識的基本框架。   3製作大事記,透過作品寫作、首次發表與出版時間,對照作者經歷以及政治、文化的發展,能對白色恐怖的歷史作用力有全貌理解。

典範的轉移:嘉義新港溪北的庄頭神信仰研究

為了解決鄒族 女神的問題,作者徐裕盛 這樣論述:

本論文試圖探討嘉義新港溪北庄的庄頭神信仰,亦以分析溪北庄兩大間宮廟—「鎮武宮」、「六興宮」的發展歷史做為主體,佐以口訪記錄及庄內的重要祭祀禮儀。其次,筆者也梳理溪北庄的開發歷史以及庄頭神如何受到庄內居民崇拜及背後所隱藏的互動群體關係。另外,筆者也將著重於探討自水師提督王得祿將黑面三媽請回溪北庄建廟供奉後,對於該庄頭的信仰情況產生何種改變。 在王得祿提督將黑面三媽請回溪北庄後,庄內的信仰中心似乎有被轉移的情況產生,玄天上帝在庄民心中的地位因黑面三媽的到來,產生了莫大的變化。黑面三媽的信仰起於王提督而逐漸興盛,影響了玄天上帝在庄內居民心中的地位,致使後來媽祖神威逐漸凌駕於玄天上帝之上,背後

信仰「典範轉移」的原因值得探究。 溪北庄位於嘉義縣,因此研究者除了蒐集文獻資料外,亦會親身至溪北庄進行田野調查,記錄第一手的祭祀禮儀過程。從中發現庄內居民與兩大公廟彼此的關係,一方面鎮武宮的玄天上帝才是「開庄之神」但六興宮的黑面三媽又似乎發展得較為興盛,因六興宮的建立原因較為特殊,也形成異於其他廟宇的民間信仰特色。本論文將呈現溪北庄百年來信仰的特殊之處,並將其放置於人文歷史的庄頭信仰脈絡下做探討。

原運三十年:回顧與前瞻

為了解決鄒族 女神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台灣原住民族雖然僅佔總人口數的2.3%,卻是南島文化的承載者,不僅形塑台灣豐富的多元文化,更是寶貴的世界級文化資產。在邁入多元文化與多元族群的時代,原住民族文化對於台灣主體性的建構至關重要,更需被突顯與發揚,讓國際社會都看見台灣文化豐富的樣貌,也能夠共同分享與守護這獨特而珍貴的人類文化資產,這是台灣政府與全體人民不能推諉的光榮使命。   原住民族自治的實踐,必須有「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及民間團體的支持,方能順利進行。換言之,原住民族自治的理想,除了「從上而下」的國家政策推動,還需「由下而上」的人民力量共同支持,方能充分實現。   本書從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出發,進一步在原住民基本法

實施十週年後,檢視原住民族自治發展的困境,進而討論相關的因應措施,透過開放空間會議技巧,激盪出新的想像,豐富原住民族自治的可能風貌。   編者簡介 施正鋒   現職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   學歷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1991)   專長   比較外交政策、國際政治經濟、族群政治 邱凱莉   現職   台灣神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台灣神學院都市原住民神學研究室主持人   學歷   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   宗教與社會學博士(2014)   專長   婦女神學、本土神學、後殖民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原漢關係)、第三世界神學、第四世界神學、後殖民主

義與神學   序 我們還有夢嗎?原住民運動的觀察與反思 壹、原住民族社會運動的意義 貳、原住民族社會運動的背景 參、原住民族社會運動的困境與挑戰 肆、原住民族社會運動議題回顧 伍、原住民族社會運動的檢討與未來 以在地部落思維思考原運未來 壹、原運能量的連結性與階段性 貳、各取所需的原運歷史困境 參、原運需要積極爭取的新思維 讓原運能量不斷傳遞下去  壹、原運三十狼煙不曾熄滅 貳、從莫拉克災後重建談起 參、原運的核心是價值監督 肆、如何給予支持,讓下一代的青年持續接棒 青年世代看原運:一個初步觀察 壹、從我的父親認識原住民族運動 貳、原運的階段成果以及停滯反挫 參、街

頭抗爭與回到部落連結草根力量 平埔族群議題 壹、平埔在哪裡? 貳、失去名字的一群人 參、平埔運動的阻礙 肆、現行平埔身分入法三大方案 伍、事實上,原住民就是原住民 原住民族運動路線的反省:體制內外的競合 壹、從原住民正名運動看體制內外 貳、進入體制尋求改革的嘗試 參、體制外如何重新集結 肆、小結:體制內外要「裡應外合」 附錄 原住民族運動路線的反省:台灣原住民族權益抗爭運動 壹、淺談上一階段的運動成果 貳、原運團體組織訓練的重要性 參、未來的運動方向應該是監督政府落實法律與承諾 附錄一:台灣原住民族權益運動抗爭路線策略分享 附錄二:台灣原住民族權益運動爭取過程簡略 附錄三:台灣原住民族權

利促進會大事紀 從原住民族主權的角度看原住民族運動 壹、體制外的路線選擇 貳、正視原住民族集體的歷史傷痕 參、分進合擊的運動路線 肆、既是個人更是集體的原住民族運動 原運遍地開花-再思部落主義 壹、部落在哪裡? 貳、回到我們的土地上 參、衝撞與反省 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 壹、遍地開花,結果了嗎? 貳、重建國與國關係的視角 參、回家,找尋真實的歷史 西拉雅吉貝耍部落的文化復振與傳承經驗 壹、關於吉貝耍部落的歷史 貳、認同凝聚與光榮重現 參、一個知識份子的轉變與學習 肆、現實的困境與找尋突破的可能 原基法實施現況、瓶頸及未來 壹、《原基法》推動的立法過程 貳、《原基法》推動後的狀況與侷限

參、下一階段的權利落實:先讓部落主體擁有法律位階 肆、道阻且長,持續的溝通說服工作 附錄一:從原運角度看原基法實施的成就、瓶頸及未來 附錄二:2015年6月24日修正公布的《原住民族基本法》 從原運的角度看原基法實施成就瓶頸及未來 壹、我與原住民的相遇 貳、法律需要被實踐而非等待 參、司馬庫斯風倒舉木案的啟發 肆、成為說故事的人 伍、實踐後才能掀起更大的捲動 從原運的角度看原基法實施成就瓶頸及未來 壹、從阿美族的土地流失看原基法 貳、增劃編原保地的騙局 參、知情同意權的漠視 肆、當原保地遇上BOT 伍、有名無實的《原基法》 從原運的角度看原基法實施成就瓶頸及未來 壹、那些年成長過程中所見

的衝擊與矛盾? 貳、政治中的角力與競合 參、參與政治、監督政治、改變政治 從原運的角度看原基法實施成就瓶頸及未來 壹、《原基法》不是原運終點,而是階段性策略目標 貳、原基法雖是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否成為原運持續發聲的阻礙? 從部落經驗反思青年參與  壹、從立體地圖開始,重新認識土地 貳、學青會近年的努力和嘗試,與部落更緊密連結 青年看銅門部落議題 壹、歐菲莉颱風的傷痛 貳、是中華民國的村還是太魯閣族的部落? 參、2014年護木事件喚起部落意識 泰雅族青年的跨部落聯盟嘗試 壹、南澳泰雅青年彼此連結的契機 貳、青年面對發展的反思和意見 參、面對核廢議題,開始起身行動 肆、從個別議題反思結構的

不正義 阿美族青年組織與個人的共同戰鬥 壹、因為關心,所以集結 貳、從跨部落組織到個人分進合擊的戰鬥 參、看似鬆散卻更為靈活的組織現況 柔弱而強大的原住民族是台灣獨立存在的正當性 壹、台灣社會的恐懼與矛盾 貳、原住民族運動的策略方向 土地、文化是做主人的先決條件 壹、重視文化主體的形塑 貳、用文化來反抗 用族群的知識建構教育,邁向原住民自治 壹、從他者詮釋到自我詮釋的歷史書寫 貳、從培養文化意識到在地深化的「傳統領域學」建構 參、我們不需要博士,而是能夠延續口述歷史的傳承 部落小農平台建構及發展的實驗計畫 壹、同時要兼顧生計與文化的現實狀況 貳、經驗累積與擴散 參、嘗試中出現的問題與

挑戰 肆、重新再調整後的新合作模式 原住民族自治運動策略-經濟產業戰線 蘭嶼達悟族面對觀光產業發展的困境  壹、蘭嶼觀光產業現況 貳、自然資源主權做為民族生存的基礎 參、掠奪式的觀光發展無法永續 原住民族自治運動策略-教育歷史戰線 原住民族自治運動策略-教育歷史戰線 壹、以原住民為主體的知識體系討論 貳、原住民族知識體系架構下的終身教育課程改革 參、以原住民為主體的部落大學教育 肆、以原住民為主體的轉型實踐 原住民族自治運動策略-教育歷史戰線 壹、民族教育的內涵與主體 貳、多元史觀的再認識化   序   台灣原住民族雖僅佔總人口數的2.3%,卻是南島文化的承載者,不僅形塑台灣豐

富的多元文化,更是寶貴的世界級文化資產。廿一世紀的台灣,邁入多元文化與多元族群的時代,原住民族文化對於台灣主體性的建構至關重要,更需被突顯與發揚,讓國際社會都看見台灣文化豐富的樣貌,也能夠共同分享與守護這獨特而珍貴的人類文化資產,這是台灣政府與全體人民不能推諉的光榮使命。     支持原住民族主體性的建構與保存,方能確保原住民族文化與族群的永續發展。台灣政府自從於1996年設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而於2005年通過原住民族基本法以後,推動原住民族自治已成為國家原住民族政策的主軸。今年,適逢原住民基本法實施十週年,恰為適當的時間點,來檢視政府政策,並提供建言,裨益政府推動原住民族自治。明年20

16年,原住民委員會也即將邁入二十週年,在此關鍵時刻,更需要集結民間團體、學術界、社運界的力量,方能順利推展原住民族自治政策與其相關措施。   秉持這樣的理念與動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玉山神學院與台灣神學院都市原住民研究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共同發起研討會。邀集學術界支持與參與的學者、原住民族運動領袖與菁英、優秀且具潛力的原住民青年領袖人才,針對「原住民族主體建構」此一主題,從原住民族運動的角度切入,思考自主型自治的可能性。並提供學術界、草根運動以及年輕世代的不同觀點,有助於台灣社會對於南島民族語言與社會文化的復振,以及豐富台灣新文化的想像。   最早

提倡台灣原住民族自治的理想者,首推鄒族菁英高一生。而當代台灣原住民族運動以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於1984年的成立,標誌著組織化運動的正式起跑點,運動經歷許多重大成就,包括還我土地運動、正名運動、泛原住民族意識的凝聚、民族主體性建構、「原住民族」入憲、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設立等等。   原住民族運動訴求的最高峰,以新夥伴關係協定的達成,以及原住民族基本法的制定與通過為關鍵性的里程碑。1999年,陳水扁先生以總統候選人身分簽定「新夥伴關係協定」,並於2002年以總統身分再肯認此一協定,以「原住民族基本法」加以推動落實,並且以國家力量推動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調查恢復工作。隨著基本訴求的立法,原權

會全國性串聯大型集中的訴求行動與組織運作不再,運動的能量也擴散到各部落及各類型議題。原運雖然獲致不少成果,卻也面臨瓶頸,無論是訴求的深化落實與組織的紮根聯結皆有成長空間。尤其,運動能量豐沛的民族議會在國家開始推動原住民族自治政策以後出現停滯狀態,值得深入探究其原因。   原住民族自治的實踐,必須有「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民間團體的支持,方能順利進行。換言之,原住民族自治的理想,除了「從上而下」的國家政策推動,還需「由下而上」的人民力量共同支持,方能夠充分實現。本研討會從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出發,進一步在原住民基本法實施十週年以後,檢視原住民族自治發展的困境,進而討論相關的因應措施,透過開

放空間會議技巧,激盪出新的想像,豐富原住民族自治的可能風貌。  

太魯閣族民間文學復興-以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為例

為了解決鄒族 女神的問題,作者曾秋馨 這樣論述:

本文探索轉型社會原住民族民間文學的永恆性,論述範圍兼顧小地方與地方之外大社會網絡,時間軸擴及整體原住民民間文學百年變遷,銅門村太魯閣族則是論述的縮圖。以民間文學復興為論述主題,內容概括神話、傳說、故事、歌謠等復現的圖景。羅列數種文本:民間文學、當代原住民族漢語、族語文學創作、銅門村部落意象符號、銅門村物質文化傳統織布與銅門刀,探討文本間的互文性,深入梳理影響種種因素,諸如文學、經濟、政治、教育等,彰顯民間文學再現的真實。原住民族民間文學復興體現百年來發展歷史,日治時期廣為調查,將口傳轉譯為文本集結成重要專書,挽救口傳流失的危機。戰後,台灣文化人類學者積極調查研究,深入原住民神話傳說文本與族群

歷史、社會文化聯繫之研究,民間文學為族群文化發展的重要脈絡;文學專業學者強調母題分類研究方法,側重民間文學詩質隱喻的探討。1980年後,原住民族主體性調查研究,證明民間文學為族群根源,除了凝聚族群意識,更是原住民族文學創作母題。木瓜溪流域太魯閣族民間文學,雖具有在地性特色,百年來是與整個原住民族歷時與共時並行發展。原住民文學漢語、族語創作大量引用口傳神話傳說,甚至成為創作母題,民間文學再次被重述,廣泛復現於作品中;並由於原住民族文學強調「主體性」、「自主性」,以民間文學為抗爭書寫,形成與文學創作間的互文性,蔚為復興重要視角;而銅門村的作家亦躋身文學創作行列。銅門村部落的神話象徵符號、族語教學教

材,不僅看到百年來神話衍變的軌跡,並體察遞變中所折射該族群傳統文化進程的重要意義;村落兩項物質文化傳統織布、銅門刀,記載社會集體記憶相關的神話傳說、歌謠與民間文學的互文關係,在織布與刀具流通間呈顯復興實景。關鍵字:太魯閣族、民間文學復興、互文性、傳統織布、銅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