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貝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鄒族貝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友煌寫的 貝神的召喚:穿越南鄒迷霧的拉阿魯哇 和嚴淑女的 會說故事的石頭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自然主義 和青林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王昱心所指導 官文慧的 返本與開新:泰雅族貝珠衣之研究 (2016),提出鄒族貝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泰雅族、貝珠衣、貝珠工藝、泰雅編織文化、原住民族文化資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劉正元所指導 陳瑤玲的 阿里山茶山聚落文化地景的詮釋:以移民與族群、農業生計、涼亭為例 (2015),提出因為有 茶山、移民、文化地景、地方性、鄒族、涼亭的重點而找出了 鄒族貝殼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鄒族貝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貝神的召喚:穿越南鄒迷霧的拉阿魯哇

為了解決鄒族貝殼的問題,作者李友煌 這樣論述:

台灣原住民第15族:拉阿魯哇族(Hla’alua)!   2014年,一直被誤以為是鄒族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終於從歷史迷霧中走出,獲得官方認定為台灣第15族原住民!目前人口數約400人的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由於多數民眾對其不為所知,加上面臨語言、文化瀕危,本書以拉阿魯哇族獨特的十二貝神信仰為結構,重現拉阿魯哇族爭取正名及文化復振的艱辛歷程,包括:   .族群如何走出歷史迷霧,從「南鄒族」的他人歸類中脫身,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身分認同。   .揭開貝神的神祕面紗,族人如何失落及重現其獨特信仰祭典的過程、迷惘與信心。   .老、中、青三代在族語及

文化復振薪傳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功能,有合力,有焦慮,也有折衝。   .環境巨大衝擊下,人口數寡少的族群,面臨強勢布農化及漢化壓力,其展現的策略與韌性。   .除父權男性,女性在族群語言文化復振中的特殊角色與功能,其微妙心理及傑出表現。   .在沉浸式族語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配合下,拉阿魯哇幼苗正成長茁壯,族語薪傳已獲得初步成效。   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   本書作者李友煌博士於高雄市原民會部落大學任教期間,有機會接觸到僅存於高雄市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感受其爭取正名與復振文化的苦心與艱難而興起採訪報導之心念,以一年半時間深入部落,大量訪談、觀察、田

調,配合平面及影音文獻搜集,採取報導文學的方式,以本書向山上的朋友──人數單薄而堅持追尋與復振族群文化的勇氣致敬。   此外,本書並嘗試從文獻資料及耆老訪談中,勾勒出拉阿魯哇族在漢人開山採樟入侵傳統領域下,與客家人相遇的過程,這場族群遭遇,開啟了日後拉阿魯哇族復振靈魂人物游仁貴的身世;而在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宗教改革」下被迫放棄貝神信仰及聖貝消失的事件,也都以類小說的筆法重現。   最後,做為拉阿魯哇族最重要及親密他者的矮人傳說,李博士則以史詩篇章來呼應,藉現代詩創作敘述這段充滿神啟、先知式的神話。全書內容,盡量減少史料推砌與宏大敘述(grand narrative),而以人物、事件、場景

的綿密交織來建構,使其兼具報導性、文學性與可讀性,主題清晰又肌理豐美。  

鄒族貝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貝神的召喚:穿越南鄒迷霧的拉阿魯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李友煌
   
內容簡介:
台灣原住民第15族:拉阿魯哇族(Hla’alua)!
  
  2014年,一直被誤以為是鄒族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終於從歷史迷霧中走出,獲得官方認定為台灣第15族原住民!目前人口數約400人的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由於多數民眾對其不為所知,加上面臨語言、文化瀕危,本書以拉阿魯哇族獨特的十二貝神信仰為結構,重現拉阿魯哇族爭取正名及文化復振的艱辛歷程,包括:
  
.族群如何走出歷史迷霧,從「南鄒族」的他人歸類中脫身,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身分認同。
.揭開貝神的神祕面紗,族人如何失落及重現其獨特信仰祭典的過程、迷惘與信心。
.老、中、青三代在族語及文化復振薪傳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功能,有合力,有焦慮,也有折衝。
.環境巨大衝擊下,人口數寡少的族群,面臨強勢布農化及漢化壓力,其展現的策略與韌性。
.除父權男性,女性在族群語言文化復振中的特殊角色與功能,其微妙心理及傑出表現。
.在沉浸式族語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配合下,拉阿魯哇幼苗正成長茁壯,族語薪傳已獲得初步成效。
  
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
  本書作者李友煌博士於高雄市原民會部落大學任教期間,有機會接觸到僅存於高雄市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感受其爭取正名與復振文化的苦心與艱難而興起採訪報導之心念,以一年半時間深入部落,大量訪談、觀察、田調,配合平面及影音文獻搜集,採取報導文學的方式,以本書向山上的朋友──人數單薄而堅持追尋與復振族群文化的勇氣致敬。
  
  此外,本書並嘗試從文獻資料及耆老訪談中,勾勒出拉阿魯哇族在漢人開山採樟入侵傳統領域下,與客家人相遇的過程,這場族群遭遇,開啟了日後拉阿魯哇族復振靈魂人物游仁貴的身世;而在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宗教改革」下被迫放棄貝神信仰及聖貝消失的事件,也都以類小說的筆法重現。
  
  最後,做為拉阿魯哇族最重要及親密他者的矮人傳說,李博士則以史詩篇章來呼應,藉現代詩創作敘述這段充滿神啟、先知式的神話。全書內容,盡量減少史料推砌與宏大敘述(grand narrative),而以人物、事件、場景的綿密交織來建構,使其兼具報導性、文學性與可讀性,主題清晰又肌理豐美。
     
作者簡介:李友煌
•台南出生,定居高雄。
•現任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學系主任、研發處長。
•曾任台灣時報、聯合報系民生報記者、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媒體公關、高雄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
•著有《水上十行紙》、《藍染:海島身世》、《異質的存在》、《天藏機鋒─雨花石》、《文學帶路遊舊城》等書。

返本與開新:泰雅族貝珠衣之研究

為了解決鄒族貝殼的問題,作者官文慧 這樣論述:

南島語族1其中一員的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衣飾可看見貝殼工藝,族人運用縫、繡、 編織、串等工法將貝殼裝飾在衣飾、部分則呈現於生活用品、器物上;但是傳統領域分 布在高山的泛泰雅族群卻有不同的使用方式,族人將白色硨磲貝玉質內層磨製成大量綠 豆般扁管狀小珠裝飾於服裝與飾品上,通稱貝珠,尤其將此款貝珠織繡在服飾上是常見 的製作工法。這種把大量白色貝珠織綴於織品上的裝飾手法,在常使用貝殼的南島語族 中罕見。 泰雅族的貝珠衣與其所代表的 Gaga/Gaya(祖靈的信仰)崇高價值,數百年來在更 迭的殖民政權與主流文化衝擊中依然存在。原住民的傳統工藝是臺灣的特有文化表徵, 也是重要的文化資產,目前泰雅族傳統

染織工藝已是文化部指定的重要保存項目,但貝 珠工藝與傳統貝珠衣的製作方法已失傳,只流傳在口述歷史與文獻紀錄中。一件件典藏 在博物館珍貴的貝珠衣,除了得以讓後人見證過去臺灣原住民族的生活記憶與泰雅族群 的獨特美感,也是族人復振傳統工藝重要的憑據。 本研究旨在探究貝珠衣的歷史與傳統編織的脈絡,窺探泰雅族貝珠工藝的始末,在 族人重現泰雅族傳統編織文化的背景下,探尋貝珠工藝在當代創新的可能性。

會說故事的石頭

為了解決鄒族貝殼的問題,作者嚴淑女 這樣論述:

  故事企畫方向希望以對化石充滿情感的化石爺爺--陳春木和他孫子的互動,敘述化石對人類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帶孩子去找尋化石?化石是人類歷史的證據,觸摸化石,與其對話,想像腳下這片土地百萬年前曾經是陸生、海生古生物的樂園,現在則是尋找過去的入口。有多少祖先曾在這裡生活過?多少動物植物存在、活動過的痕跡,都可以仔細觀察一顆不起眼的化石中找到答案。這種探索的專注,還有化石爺爺終其一生沈浸在尋找生命的化石的堅持和無私贈於提供學術界研究的精神,是除了這些化石對於地球生命的演化、遺傳學、生物學上的知識之外更值得讓孩子瞭解的。   因此透過人物的寫法,融入地形、化石及族群來說故事給孩子聽,並希望實現化

石爺爺的願望,將菜寮溪規劃、保護成為一個化石的野外教室或化石公園,讓生命的化石再度現身與尋找他的人產生共鳴,藉著實際的撫摸感受生命曾經的美麗。 故事:   化石館冷冷清清的,他站在館前門口,不知在期待什麼?他遠眺公路上的遊覽車,呼嘯而過,「過門不入」……。我走過去拉拉他的手:「爺爺,你看這顆黑黑的石頭是什麼?」爺爺回過神從我手中接過一顆奇怪的小黑石。馬上又洗、又摸、還拿出館中高倍率放大鏡仔細的觀賞,他露出笑容說:「小泓,你撿到的是化石哦。」我高興的說:「會畫畫的石頭哦。」爺爺呵呵的笑:「是化石。走!我帶你去撿石頭。」我們開始穿上衣服,戴起帽子,爺爺又拿出那枝奇怪的手杖(前端有發亮金屬尖銳三角形

的鶴嘴鋤)背起包包,祖孫兩人一起走進清澈見底的菜寮溪。   一沾到溪水,爺爺變年輕了,腳步輕快,我都追不上了:「爺爺,等等我!」爺爺一邊用手杖敲敲打打,一邊蹲在水中撿拾一塊塊的石頭。我則忙著捉蝦、捉魚、摸蜆仔。爺爺呼喊我到他身邊,望著一顆醜醜的石頭,爺爺讓我拿著他的手杖,他說:「這顆化石在這裡等你千百萬年了,你要輕輕的敲,不要敲壞了。」爺爺帶著我慢慢、耐心的敲開,想不到裡面竟然有一隻完整魚形狀的化石。睡覺前,摸著這片魚形的化石,想起爺爺說我們家門前的這條溪,以前曾經曾經有大象、犀牛在奔跑,海中還有鱷魚、鯨豚,有兩三萬年前的「左鎮人」和四五百年前的西拉雅族人都住過,就覺得很不可思議。我曾經問爺爺

:「你怎麼知道這麼多呢?」爺爺笑著說:「都是化石告訴我的啊。」   之後,每天放學後,我就到化石館找爺爺,我們一起看了許多化石和書,他還教我怎麼辨別化石,我還根據他們的形狀、牙齒、角、骨頭畫出每個化石原來的模樣,還替他們取名字呢。我們還一起拿著放大鏡觀賞骨質表面的結構、美麗的化石紋理。   假日,我常常和爺爺裝著一樣的裝備,一起去溪裡找化石。特別是大大雨,我們望著滾滾的黃土溪流,就特別的興奮,因為爺爺說:「山洪暴漲,山腹裡的石頭就會跑出來。」我們撿到很大的化石,一起合力搬回家,捐給化石館,讓更多人可以撫摸、看到他們。可是採化石要有耐心,有時還會遇到虎頭蜂或陷在泥沙中呢!   後來爺爺因騎車摔倒

骨折,需要坐輪椅,我常常將撿來的化石和他分享,他也告訴我這些化石的故事和經歷。望著這些生命的化石,我也看見爺爺眼中黑色的圓石,散發喜悅的光芒,這是他一生的最愛。摸著光滑圓潤的化石,我希望能和爺爺一樣,也讓這些生命的化石重現曾經的美麗。(最後畫面是小孩長大推動化石公園,帶領許多孩子在清澈溪邊採集化石的模樣) 作者簡介 嚴淑女   台東大學兒文所碩士,現任台東大學兒文所研究助理、幼教系兼任講師,專長為幼兒文學、圖畫書創作與設計,曾多次獲得國內各大兒童文學獎,她的文字細緻而溫婉,溫潤人心。2003年,她和畫家張又然攜手創作,以阿里山和鄒族為故事題材的《春神跳舞的森林》出版,入選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

書插畫展」。 繪者簡介 林妙燕   新興插畫家,數次被延攬報導,作品散見於報章。由青林國際出版的圖畫書作品有「會說故事的石頭」,講述台南縣左鎮的化石故事,此為與臺南縣文化局所合作的南瀛之美系列圖畫書之一,由本系列中最年輕的畫家來執筆完成最古老的主題,頗有傳承意味。

阿里山茶山聚落文化地景的詮釋:以移民與族群、農業生計、涼亭為例

為了解決鄒族貝殼的問題,作者陳瑤玲 這樣論述:

  本文田野地為阿里山鄉茶山聚落。研究對象為茶山聚落的移民(包括鄒族、布農族及臺灣閩南族群 [Hô-ló-lâng])。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研究方法為文獻考察與田野調查方式。田野調查以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方式進行。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探索茶山移民的來龍去脈,因此,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尤其是移民生命史(life history)的訪談為可資憑藉的方法。  本文援用地方性(locality)概念,以阿里山鄉茶山聚落的移民與族群、農業生計、涼亭地景作為文本,進行田野現象的描述與分析,來闡釋茶山移民們如何運用日常生活空間來維持生計、建立他們的地方認同、連接社會關係,並取得文化意義。  本文研究結果有

三方面:首先,在移民與族群地景方面,本文認為Takopueanu天花滅社傳說制約著茶山邊境空間的開拓。然而,鄒族大社(hosa)農耕地狹小,以及1959年八七水災造成阿里山地區多處的土石流,致使人群往茶山移動(其中,來自豐山地區的移民為臺灣閩南族群 [Hô-ló-lâng]);另外,高雄市那瑪夏區的布農族因為經濟因素,而來到茶山謀求生計,因此,形成了茶山村特殊的多元族群地景,茶山移民之間藉由自家農作物交換而彼此互惠。  其次,在農業生計地景方面,本文認為茶山農作物,已非單純自給自足,而是作為一種交換的商品,成為農民的主要生計來源。茶山發展可持續產品,可以視為活化地方農耕產業。  第三,茶山涼亭

地景再現鄒族狩獵文化「分享」精神,涼亭(hufu)地景作為一種地方性情感的結構,是地方性的時空性生產之記錄與見證。原住民這種分享的概念在現代生活的履行,成為茶山每年「涼亭(hufu)文化節」儀式性實踐活動產生的契機。茶山是鄒族的一個小社,藉由涼亭建構文化差異,鑲嵌了鄒族生存空間的自然生態、狩獵文化脈絡及傳統習俗,展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茶山涼亭文化節可看成一種「被發明的傳統」(invention of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