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洪水神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鄒族洪水神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田哲益寫的 魯凱族神話與傳說【新版】 和林道生,姜慧珍的 時代的回聲:林道生的人生樂章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獨立作家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江寶釵教授所指導 陳思齊的 搜“蛇”記—台灣原住民蛇類口傳故事研究 (2007),提出鄒族洪水神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蛇、蛇郎君、台灣原住民、口傳、神話、傳說、民間故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鄒族洪水神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魯凱族神話與傳說【新版】

為了解決鄒族洪水神話的問題,作者田哲益 這樣論述:

  相傳雲豹引領魯凱族人來到舊好茶建立部落,   以後居住地即被稱為「雲豹的故鄉」。     魯凱族是貴族階級的社會,神話與傳說多與貴族有關,例如創世神話、遷徙史、宗教祭祀、圖騰傳說、文身刺青、服裝、裝飾、器物、建築等,皆與貴族頭人緊密連結。     本書不僅收錄雲豹故鄉的傳說故事,更有關於魯凱族的祖先起源、節慶祭祀、狩獵農作、圖騰藝術等神話傳說;不論是膾炙人口的巴嫩公主鬼湖之戀、古老的文身刺青習俗,或祭典文化、飲食文化及服飾文化等,作者搜羅流傳於魯凱族各地方的相關故事,並在每個故事之後說明其構成的背景因素或發展過程,且更進一步提出問題加以討論跟解析,綜觀本書,將可領略魯凱族文化的核心。

  本書特色     1.本書《魯凱族神話與傳說》新版,完整收錄了各種版本的故事,可以讓讀者有所比較與吸收。   2.魯凱族的祭典文化、飲食文化及服飾文化也很特別,從本書可以領略魯凱族文化的核心。   3.從本書中可以窺探古代魯凱族人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的原始生活。透過本書,可全面了解有關魯凱族的文化。

鄒族洪水神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套書」鄒族:復仇的山豬
    
專訪: 孫大川(總策劃)
  
本書特色:
鄒族知多少?
‧玉山的鄒語發音為「八通關」,是天神居住聖地。
‧知名的鄒族哲人、音樂家、文學家、教育家高一生,死於白色恐怖。
‧美麗的湯蘭花、田麗、高慧君都是鄒族人
‧世居阿里山,20多年來成功復育達娜伊谷溪生態
‧父系社會,親屬組織清楚分為家族、世系與氏族三層次
‧善終者兩手抱膝蹲踞坐葬於屋內近親寢室的地下
    
鄒族神話與傳說
1.折箭之約:鄒族人口稀少原因之一
  歷經洪水大難不死的鄒族人,分成兩路(其中馬雅族往日本)發展,並折斷弓箭約定來日相見。現在的鄒族老人,看到容貌和體格都酷似的日本人,不禁想起帶著箭離去的馬雅族人…
  
2.復仇的山豬:鄒族人口稀少原因之二
  喜歡鄒族美麗女子的山豬首領,幻化成英俊男子追求,卻遭情人的哥哥射死,引來山豬群滅村報復,造成鄒族人數銳減。因外出而逃過一劫的族人,以燒山方式報仇,從此,山豬的數量也大量減少了。  
  
3.被遺忘的祭典:消失中的小社休史吉
  之一:大社和小社獵人從特富野大社出發打獵,往往無法當天往返而必須住在來吉的狩獵屋,後來家人慢慢遷移過來,形成了小社。
  之二:「荷美雅雅」節慶住在小社的族人每年定期一起回到大社歡聚,凝聚族人情誼,稱為荷美雅雅。
  之三:「休史吉」節慶:住在大社的族人每年定期前往小社會見親屬,稱為休史吉,但已因疏於延續而漸被族人所遺忘。
    
總策劃:孫大川
  監察院副院長、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山海文化》雜誌創辦人;卑南族

搜“蛇”記—台灣原住民蛇類口傳故事研究

為了解決鄒族洪水神話的問題,作者陳思齊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蛇」為觀察軸心,將視野落在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故事之中,嘗試將台灣流傳於原住民口傳故事中含有蛇的部份提析出來,分成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三大類別進行研究;每一大類經過內部的細目研究之後,除剖析其內部影響,也將進行各類型間的影響與滲透情形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以記載於文獻之故事及史料為基礎,採用李維史陀的結構分析法作神話研究,試圖解析蘊藏於神話之深層結構與蛇的關係;配合情節單元研究法考察故事,以便觀察故事在組合及流變的情形;以AT分類法的概念及故事類型來考察民間故事部份,尤其在於蛇郎君故事部份,以便能在比較中見出台灣蛇類民間故事之特色。 在研究目的上,此論文的探討範圍不但是跨族

群,同時也是跨類型的研究,在族群範圍上,相關的漢族或大陸故事只做為比較分析用,而以台灣原住民為重心,期望能凸顯蛇在各個族群不同的形象與重要性;在形象研究上,期望能將蛇在原住民故事中的形象作一統整歸納,以見出蛇在故事中的地位價值;在類型研究上,期望能將蛇在各類型故事中的特色清楚呈現,並研究彼此之間的影響與變化關係,兼及其對於作家文學、多媒體素材及兒童教育文學的影響。

時代的回聲:林道生的人生樂章

為了解決鄒族洪水神話的問題,作者林道生,姜慧珍 這樣論述:

  他出生在彰化,但為花蓮奉獻一生;   他不是原住民,但在花蓮他的名字可以和原住民音樂劃上等號。   林道生,是繼郭子究之後,花蓮重要的音樂家,也是二戰後第一批臺灣本土培育的音樂教師。   他出生於日本殖民末期,才剛學了幾年日文,就必須改學南腔北調的中文。他選擇進入師範學校讀書、填補小學教師的空缺,畢業後第一次教的學生只小自己三、四歲。在求學的過程中,他受到張人模老師的啟發開始自學音樂,而且藉由幫老師顧宿舍得到練琴的機會。在外島服兵役,他身為色盲卻受訓當駕駛兵,因為長官說「戰場上沒有紅綠燈」;在部隊的枯燥生活中他打開了文藝創作的大門,因為胞弟在白色恐怖時期涉入匪諜案而

創作愛國歌曲以示忠誠。日後,當他代表臺灣參加亞洲作曲家聯盟的國際交流會議,中國代表還對他說「請少寫一點罵我們的歌曲」。他一生在花蓮從事教職,但從亞洲作曲家聯盟的視野摸索現代音樂創作技法,最後踏遍200多個偏鄉部落,在原住民歌謠中找到創作的原點。   除去在音樂方面的卓越貢獻,林道生80餘年的人生也反映臺灣社會走過的歲月。藉由姜慧珍的文字,音樂家對人生的幽默回望,和他活過的這段時代交響,回聲陣陣繞梁。   「(林道生)對於花蓮甚至臺灣音樂界及原住民民謠的發展和貢獻難以用文字形容,無論在創作或教育傳承上皆為大家的典範。」──2012年花蓮縣文化薪傳獎特別貢獻獎評林道生 本書特色   ★臺灣

本土重要音樂家林道生老師幾乎完全靠著自學而完成音樂創作夢想的人生故事,透過細緻的訪談娓娓呈現。   ★以音樂家的幽默回望道盡臺灣社會走過的歲歲年年,將個人的生命經驗與時代緊緊扣連。 各界推薦   蘇達(影視、劇場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