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印章日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連續印章日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克.布洛克寫的 歷史學家的技藝 和楊蔭深的 民俗掌故日曆2020(2.0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上海辭書所出版 。

國防管理學院 法律研究所 許福生所指導 張學昌的 組織犯罪之概念暨司法判解實證研究 (2004),提出連續印章日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犯罪組織、高級犯罪組織、次級犯罪組織、初級犯罪組織、組織犯罪、純正組織犯罪、不純正組織犯罪、黑道、幫派、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檢肅流氓條例、刑法參與犯罪結社罪。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連續印章日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歷史學家的技藝

為了解決連續印章日期的問題,作者馬克.布洛克 這樣論述:

  馬克‧布洛赫是20世紀極為重要的史學大師,作為大師一生治史經驗的結晶,本書從歷史審美的角度著眼,為歷史研究的合法性進行辯護,提醒世人注重求真的同時,也要悉心保存歷史的詩意;在對歷史進行體悟的同時,要善於從歷史遺跡找尋歷史的脈絡,注重培養歷史學家的想像力,由古知今,由今知古,力求通古今之變,提升歷史研究的境界。   馬克•布洛赫的這部《歷史學家的技藝》被譽為是「年鑑派史學的宣言書」。年鑑學派,在當時,是與以蘭克為代表的實證史學相對立的一個學派,也是對二戰後的整個西方學術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的一個學派。如果說實證史學是自然科學神話的產物,它高舉「如實直書」的大旗,那麼年鑑學派的觀點就是,史學畢竟

不同於自然科學,後者具有可重複性,而歷史一旦流走便不再回頭,時間、空間都無法再次交匯。由此觀點出發,布洛赫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史學觀,這便是其寫作《歷史學家的技藝》一書的主要動因。布洛赫的新史學觀,是一種「大歷史觀」,強調從長時段考察人類歷史中的種種變遷極其原因。可以說,這樣的歷史觀,不論在寬廣度,還是縱深度上都要大大超過前人。   《歷史學家的技藝》是一部未完成的手稿。這本書的寫作初衷,是為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存在作辯護。但這本書的最終寫作目的, 卻遠不限於為歷史學的存在尋找理由,而是在回答這個問題的同時,從各個角度對歷史這門學科作了考察和分析,最後給出了「歷史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導言部分,作者論證了歷史學的「用途」。關於這一點,過去有兩派觀點,一是實證主義學派,這個派別唯恐歷史學因不具備「實證性」這個特點而被否決作為一門科學學科的身分;二是唯歷史的學派,這個派別在尋求歷史的確定性時感到相當棘手,因而只「向自己提出問題」,但不「回答這些問題」。而布洛赫認為,歷史學應當是一定成分的確定性和一定成分的普遍性的綜合。   作者還探討了「歷史應該研究什麼」的問題。更具體地說,應該研究室的是歷史事實、歷史紀錄,還是歷史中的人?該研究哪一個時間段,過去?還是現在?布洛赫的回答是:因為生活在歷史事件中的一個個人,是當時歷史的社會基本構成,而且發生的任何歷史事實,也必然都會有人的介

入,因此兩者不應偏廢。關於歷史研究的時間段,歷史研究所涉及的「時間」,不僅包括過去,而且也應該包括現在,並且,不僅指過去和現在,而且包括過去和現在之間的因果關係。這種「真正的時間」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連續統一體」。布洛赫提出這樣的研究視野,目的在於通過研究可以「由古知今」且「由今知古」。他認為,歷史學家應該諳熟過去,同時也應該關注現實,而這也是社會學研究的一個方向,通過研究某個社會的過去,來考察這個社會現在正在發生的現象的原因。   關於如何對事實進行觀察和研究的問題,作者認為,過去既然已經過去,就不會完全重現,所以「歷史學家絕對不可能直接觀察到他所研究的事實」。據此,布洛赫提出「通過觀察一種

現象所產生的其他現象來認識主要的現象」。這樣,就使得觀察過去和觀察現實的難度的區別大大降低,因為所有的事實都是在某一個事實鎖鏈上,任何一件被假定為發生的事情,只有在符合其相鄰的事實之因果關係的基礎上,才能夠被坐實。還有歷史研究的價值取向問題:對看似已經確定的歷史事實,應該以「評判」為主,還是以「理解」為主。作者似乎更傾向於後者,更何況,理解是評價的先決條件。   這部書最後還是回到了對「大歷史」的論說上來。在作者看來,既然一切歷史事件都是時間鎖鏈中的一串,那麼歷史就應當被當做一個整體的對象來研究。在對歷史事件作出評價以前,應該排除偏見,不接受任何在研究前就給出的解釋。   作者簡介 馬

克‧布洛克(Mare Bloch,1886-1944)   年鑒學派創始人之一,法國猶太裔史學大師。1929年,與同事呂西安-費弗爾合作,創辦並主編《經濟與社會史年鑒》雜誌。曾任斯特拉斯堡大學(1921-1936)、巴黎大學(1937-1940)、蒙彼利埃大學(1941- 1942)等校教授。1943年,在里昂加入自由射手組織,成為抵抗運動的一員。1944年6月,被德國人殺害。著有《法國農村史》、《奇特的戰敗》、《封建社會》、《歷史學家的技藝》和《史學論文集》等書。20世紀末法國出版的《歷史科學辭典》稱他為本世紀兩到三位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或許,是他給予了歷史科學的變革以最具決定意義的也最

為持久的影響。 譯者簡介 張和聲   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主要從事西方史學史的研究。今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譯者的話 為歷史學辯護 由古知今、由今知古 「有意」的史料與「無意」的史料 評判還是理解? 獻給呂西安‧費弗爾 有關本書手稿的一點說明(呂西安‧費弗爾) 前言 第一章 歷史、人、時問 歷史學家的選擇 歷史與人類 歷史的時間 起源的偶像 過去與現在的界限 由古知今 由今知古 第二章 歷史的考察 歷史考察的一般特徵 證據 證據的流傳 第三章 歷史的考證 考據方法的歷史概要 辨偽正誤 考據方法的邏輯 第四章 歷史的分析 評判還是理解? 從人類功

能的多樣性到人類良心的一致性 術語 第五章 歷史的因果 再版後記 2013年版譯後 馬克‧布赫克年表 導讀   本書的正確翻譯名稱應為 :為歷史或歷史學家道歉(apologie pour l'histoire ou metier d'historien),作者主要思索史學三大問題,歷史的考察、考證、分析。全書舉例甚多以闡述主題,由於本書尚未完稿作者即逝,內文博大精深,本文試圖詮釋、歸納分析其著作真諦。   在認識論和歷史中,史學方法是指史學家工作過程、手段、規則和背景的所有思考。它試圖解釋史學家如何產生歷史解釋,確定被認為的道德操守方法,或至少是有效的方法。史學方法包括確定歷史事件的

原因及其後果。   資料研究和考查   如詞源學所指出的那樣,歷史首先是一項考查。只讀古人留下的文字紀錄是不足以知道發生事件全部面貌,因為它沒有反映整個歷史真實情況;另一方面,它們可能是部分或全部虛假或歪曲資訊。此外,資料的研究和考證不應僅限於書面資料,這將是太過於簡單也太侷限了。   布洛克(Marc Bloch)說:沒有一個埃及學家看到過拉美西斯,沒有一個研究拿破崙戰爭的専家聽到奧斯特里茨戰役的炮聲。我們只能通過目擊者的紀錄來敘述以往的史實。換言之。與對現在的了解相反,對過去的了解必然是間接的。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不限於敘述性來源,即直接報導所發生事件的來源(例如中世紀

編年史或報紙文章)。歷史學家還得益於一個更大的資料庫:檔案來源。這些檔案包括所有檔案,其主要目的不是提供歷史資料。因此,人民繳納皇家稅和一定數額的稅款都有列表,其在歷史意圖上並不是有意的。但可以讓我們了解舊制度下的財富等級。   在開始閱讀資料來源之前,歷史學家一直在思考能夠解答歷史問題的檔案。這個問題將決定來源。保魯斯(Antoine Prost)用一幅美麗的畫面概括了這一想法:「歷史學家不會隨意放下拖網,看它是否會捕魚,以及誰會捕魚。」   現有資料來源的範圍不斷擴大。如果長期以來研究都是以書面資料為基礎的,歷史學家現在正在做所有事情。費弗爾(Lucien Febvre)寫道:「歷史可

能是以書面資料為基礎的。但如果沒有書面檔案,就必須在沒有書面檔案的情况下進行。歷史學家的聰明才智可以讓他用來製作他的蜂蜜,而不是平常的花朵。[……]歷史學家的工作中最令人興奮的一部分,難道不是一直在努力讓沉默的事物說話嗎?」為了瞭解土地景觀和結構的演變情况,布洛克研究了十九世紀的地籍。同樣地,考古學提供了與傳統來源相比的獨特數據。   資料來源考証   歷史學家從來沒有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得到的資料來源是沒有問題。他必須對資料來源抱著批判態度。這種懷疑也是這個行業的一個特點。我們必須向毛里斯(mauristes)和博爾蘭主義(bollandistes)僧侶致敬,因為他們為十七世紀的歷史辨偽正誤

奠定了基礎。有條不紊的學院派歷史學家朗格盧瓦(Langlois)和塞若博(Seignobos)將採用這些規則,但其缺陷主要涉及書面證詞。   布洛克認為在所有歪曲證據的毒素中,最致命的莫過於有意作偽。作偽有二種形式。第一種是假冒作者和年代,用法律語言來說就是犯偽證罪。第二種形式是内容的不實。《高盧戰記》的作者是沒有爭議的,但凱撒有意識地在書中歪曲和隱瞞了大量事實。 因此,它們區分不同類型的考證:   1)外部考證涉及該檔案的字元,如紙張、墨水、書寫和印章。因此,一封被稱為12世紀的紙張信件肯定是假的,因為當時人們寫在羊皮紙上。這種考證需要有古文字學、紋章、年代、外交和金石學方面的知識。

  2) 內部考證是基於檔案的連貫性。顯然的,1225年下旬的菲利•奧古斯都憲章是偽造的,因為這位法國國王於1223年去世。   3) 史料來源的考證觸及了史料源頭的起源。歷史學家將就證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得出結論。我們很清楚,一個官方歷史學家的歷史往往誇大了他的王子的角色和品質。因此對他說的話存有懷疑,同樣地,一個參與者撰寫的關於一場戰爭的敘述與50年後出生的男子的敘述不一樣。   4) 範圍考證涉及文件的收件人。例如,一名省長在向內政部長彙報時,會傾向於盡量減少影響他所在部門的麻煩,以免他的上級把他看成一個不稱職的人。   關鍵方法也基於證詞的比較。當他們一致的時候,這是事實真相的標誌

。另一方面,當一個證人被其他幾個人反駁時,這並意味著他撒謊或錯了。其他證人可能依賴同一個錯誤的消息來源。   一旦證詞通過這個有條不紊的檔案被篩選出來,歷史學家就試圖解釋文字的含義。仍然需要扎實的歷史知識。如果無套褲漢在請願書中聲稱對小麥「徵稅」,那就不應該理解他們是在要求建立一種稅收,而應該是徵收最高價格。對於業餘愛好者來說,某些詞的意思可能導致誤解。   盎格魯-撒克遜史學使歷史學家對閱讀文章(新歷史主義、語言轉向)所能得出的結論持謹慎態度。   談論來源的新方法   這些批評的不同階段將使我們相信,歷史學家的工作實際上是閱讀文本,消除錯誤,找出錯誤和不準確之處,以便發現實際發生的

情况。這是一條捷徑,但掩蓋了歷史方法的豐富性。   蒐索現在知道如何利用檔案,甚至是偽造的檔案。有時,檔案的含義比其實際內容更多。一個非常主觀和有針對性的證詞將提供有關證人陳述制度的資訊。因此,歷史學家並不總是旨在確定事實的真實性。   與其他學科的交流豐富了歷史學家的方法。社會學或經濟在傳播統計資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歷史學家們就在他們的推動下,形成了價格曲線,死亡率曲線和生產曲線。這是他們工作中的一場革命,因為這些連貫(或定量)方法表明,與輿論的看法相反,歷史事實並非一成不變,有時是建立這些事實。另一項貢獻是語言學,它通過蒐索裡面的關鍵字來閱讀發言。通過對詞彙的分析,一些團體(共產主義

者,共濟會……)的意識形態及其思想的演變得到了更加突出和清楚。   歷史事實的連結   從他的消息來源,歷史學家揭露了事實。然後他試圖重新組合那些看起來像他父母或者屬於同一主題的人。每一個歷史事實都有一個或多個原因;歷史學家必須發現這些原因。儘管歷史的某些方面所面臨的挑戰較少,但這項任務有若干困難:文化歷史或主題——尤其是繪畫——需要更多的描述,而不是尋找原因。在其他情况下,確定因素非常重要。歷史學家利用他的判斷、想像力或經驗。這是一種不科學的方法(歷史不是一種精確的科學,而是一種人文科學),需要採取一些預防措施,並提醒人們注意一些警告。   首先,我們很難代替過去的人,因為他們生活在與

我們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也不象我們想像的那樣。在這方面,費弗爾(Febvre)建議歷史學家不要相信「心理不合時宜」。在我們看來不合理的行為在過去似乎是合理的。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當時人民的代表制度。   第二項預防措施是查明原因的複雜性。從來沒有一個原因是一個事件,而是一個多方面的事件,其中一些是導火線(謀殺奧地利大公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另一些則是更廣泛的背景(如20世紀初民族主義的興起)。由於强烈的外交環境,其中一些是决定性的,另一些則是軼事。讓我們承認,沒有一個歷史學家能够自稱確定一個事實的所有歷史因素,並確定每個因素的重要性。   第三,歷史不應陷入意識形態歷史。事實上,歷史

學家處於一種特殊的境况,他知道會發生什麼。讓我們舉一個研究者的例子,他描述了法國(1940年)對德國的戰役。知道最後的失敗,他冒著堅持法國軍隊弱點的風險,這是一種有偏見的解讀。法國軍隊有其優勢。忽視它們等於掩蓋了歷史現實的一部分。   最後,布洛克說,「歷史上的原因和其他原因都不存在。他們在互相尋找」。實際上,歷史學家有時會陷入困境。有多少次有人讀到一個國王參戰,因為他的軍隊規模較小而戰敗?這是可能的,但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國王們儘管在人數上處於劣勢,但還是贏得了戰爭。如果國王因此而失敗,那麼歷史學家必須證明它,而不是假定它。   真相的意圖   在十九世紀,德國人蘭克(Ranke)解釋說

,歷史的使命是「如實直書」。換言之,任何歷史紀錄的規則都是尊重事實真相。希羅多德也早就說過「如實記載」為此,歷史學家要用大量的證據表示嚴謹。一般而言,一篇文章或一篇歷史論文都有註腳,作者在註腳中提供資料來源的參考資料(存檔編號或舊書的標題)或提到他的同事的作品。因此,讀者必須設法核實歷史學家的論點。至多可以找到註腳中提到的來源,或在該書的附錄中重述。   由於對真相的要求,歷史學家被要求客觀。讓我們承認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在任何人文科學研究中,無論是自願還是無意識,研究人員都會自行傳遞一部分。馬羅(Marrou)列舉了歷史著作的所有主觀要素:主體的選擇和劃分、所提出的問題、所採用的概念、關係

的類型、解釋系統,每個人的相對價值。懷特(White)堅持了研究者不可能客觀的想法:就像小說家,每個歷史學家都有自己的世界觀。   普羅斯特(Prost)在其歷史思考中傾向於使用「距離和公正」而不是客觀性。歷史學家必須表現出知識份子的誠實。具體來說,這意味著拋開自己的觀點,壓制相互衝突的論點。歷史學家並不評判歷史現象和人物(這是好的,這是壞的),而是試圖理解這些現象和人物。當研究者解決道德上應受譴責的問題時,這種態度並非沒有在公眾輿論中造成某種不理解:納粹主義,奴隸制,殖民化。 因為在某些人看來,試圖理解是有道理的。   這種對真理的追求始終是不完美的,對於所有試圖確定事實和理解人類行為的

意義的科學(即解釋學科學或精神科學)來說也是如此。一方面,因為歷史學家從來沒有任何資料可以顯示事件。這些檔案要麼已經不存在(有多少檔案因1944年的轟炸而佚失),要麼就根本不存在。另一方面,為沒有人能自稱掌握決定的所有來源,所有的動機,所有的非理性。在歷史作品中,假設往往與確定性共存。因此,哲學家里克‧烏爾( Ric ur)對歷史學家所說的真實性和他所寫的「真理的意圖」的說法作了微調。真相是一個目標,而不是歷史性言論。   對馬羅(Marrou)來說,毫無疑問,歷史學家必然是一位優秀的作家。因此,歷史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學體裁。但也要傳達打破敘述邏輯過程的眾多因素:矛盾論文的提出,假設的發展,概

念的插入和解釋,統計的評論,對一個來源的不完美,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信息。認識到有時候歷史學家不會為這些複雜因素而煩惱,以免給讀者帶來厭惡。 在這種情況下,報紙文章與歷史文章之間的區別已不再明顯。   敘事是最常見的歷史話語形式。它具有易於遵循的優點,特別是當您想要顯示事件序列時。序列通常按時間順序排列。然而,歷史學家很少在他的全部作品中使用敘述。他經常停留,以描繪社會或其主題的地理範圍。有時候,歷史學家在介紹其研究成果時偏愛這種表格形式。歷史學家有權展示他的研究成果。然後,歷史文本的組織將比按時間順序更具主題性。事實上,表格取決於所涉及的主題。,一本關於羅馬城市規劃的書籍將採用這幅畫,一本關

於聖路易斯的書籍將以敘述的形式出現。杜比(Duby)所撰寫的星期日的布汶(Dimanche de Bouvines)不是對布汶戰役的經典渲染,而是對1214年戰爭,和平和勝利的意義的反思。   歷史意義   它是一個定義和影響過去事件的社會記憶的歷史編纂概念。歷史學家認為日期和事件的知識是歷史的主要內容,或「一階知識」。他們把歷史意義作為研究第一內容的一個方面,認為它是第二或「二階知識」。然而,選擇和描述日期和事件的管道常常被用來賦予意義,而不承認偏見,正如丘吉爾(Churchill)和福柯(Foucault)所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歷史意義是研究歷史的中心話題,它通過對當

代文化的各種對象(郵票和鈔票上的影像、街道名稱等)研究它可以有效地指導學生瞭解文化背景如何影響對歷史的感知和他們的偏好。   歷史意義通常是根據預先定義的標準來判斷事件。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任何遺址作為世界遺產,前提是它「對一種文化傳統或一種文明有著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證明」。然而,這些標準往往是主觀的,感知上有偏見或不可用的。因此,將任何事件作為歷史意義上的重大或非重大問題仍然面臨挑戰。   劉增泉 書於淡江大學文學院研究室 1 歷史學家的選擇 「歷史」是個十分古老的名詞,有時使人們感到厭煩。當然,人們還不至於想把這個詞從詞彙中澈底刪除,即使是涂爾幹學派的社會學家也為「歷史」留下了一

席之地。不過我們要知道,他們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將歷史放逐到人類科學中的一個可憐的角落裡。儘管社會學家認為任何事物都可接受理性的分析,他們卻把所有被其視為最膚淺和變幻莫測的人類事實,封存在那個隱蔽的地牢裡。 與此相反,在這裡我們要從最廣泛的意義來闡述「歷史」一詞。在人們研究探索的道路上,這個詞並沒有預先設置什麼禁忌,它可以隨意指個人的探索,也可以指社會的探索;它可以指轉瞬即逝的震盪,也可以指曠日持久的演變。它本身並不包含教條,它最初的含義,無非就是指﹁探索﹂罷了。自然,從兩千多年前人們第一次說到這個詞以來,「歷史」的內涵已有極大的變化,一切有生命的詞彙無不如此。如果科學每前進一步都得造些新名詞的話

,那麼待命名的東西就會有成千上萬個,學術界得為此虛耗多少光陰啊! 「歷史」一詞產生於輝煌的希臘化時代並沿用至今,我們現在所謂的「歷史」已遠非米利都城赫卡泰厄斯的「歷史」,正如開爾文勛爵和朗之萬的「物理學」已不同於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一樣。那麼,我們所謂的「歷史」究竟是什麼呢? 當我們的注意力集中於研究「真正」的問題時,在一開始就去下乏味而僵硬的定義將是毫無意義的。道地的工匠怎會拿這些框架來自尋煩惱呢?在追求尚未確定而有發展前途的知識時,人們會產生一種朦朧的衝動,而煩瑣細微的定義不僅會扼殺這種創造性智慧的火花,還會進而束縛人們的思想,這才是最大的危險。迪萬.萊克希考格拉夫曾言:「這個課題或探討

這個課題的方法無疑是誘人的,但是,當心點!莘莘學子,這並不是歷史學。」難道我們就像古代行會那樣,把任務按規定項目派給同行的成員,並永遠照章辦事,乾脆將事情留給老師傅來做嗎?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就比較明智,他們從來不去為物理或化學、物理化學或化學物理(假設有這個詞)的權利而爭辯不休。

組織犯罪之概念暨司法判解實證研究

為了解決連續印章日期的問題,作者張學昌 這樣論述:

本論文內容架構共區分五章,茲就各章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 本章內含五節,分別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及其研究方法、範圍與流程。 第二章:「我國防制組織犯罪法制概況」 本章內含五節,主要因應現行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公佈施行迄今已近十載,隨著社會發展之變遷與相關法律之變動,確實有必要針對此部法律與社會事實面的結合情形,及實務上運用之成果加以檢視。是以本章重點在於參酌刑法修正後相關規定之變動,另依據相關實務見解及學說理論,並配合組織犯罪案件司法判決實證分析,探討現行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所產生之問題及可能衍生之爭議,並就現行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中相關爭議條文,提出部份見解與

修法之建議。 第三章:「組織犯罪概念之探討分析」 本章內含七節,主要鑒於組織犯罪概念之分歧,故廣泛收集各國實務、學術及法制上之見解,區分犯罪組織(主體)與組織犯罪(行為)之縱向關連性範疇,次以犯罪學及刑法學兩種觀點進行橫向系統性分析,以求獲致較為清晰之概念,進而提出本文對於犯罪組織及組織犯罪概念之界定,並就現行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中,犯罪組織之各項構成要件提出部份見解及修法之建議。 第四章:「組織犯罪案件地方法院判決實證分析」 本章內含八節,主要在於蒐集相關地方法院對於組織犯罪案件之判決,分析現行實務上對於組織犯罪成立要件之認定情形,分別就「全般案件定罪率」、「判決分布地區

情形」、「犯罪組織構成要件認定標準」、「大型黑道幫派涉案情形暨有罪理由認定標準」、「小型犯罪集團暨有罪理由認定標準」等六項基準,進行對照分析比較,檢視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實際運作情形,以分析法院對於實體上犯罪組織構成要件認定之標準,同時探討實務上偵辦組織犯罪案件程序上存在之瑕疵,並提出實體上構成要件之見解及程序上部分改進之建議。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綜合前述法制改進、概念釐清及要件界定等研究成果,區分政策面、法制面及執行面等三方向,提出部分建議,以供有司於抗制組織犯罪政策擬定、法制精進及執行作為上之參考。

民俗掌故日曆2020(2.0版)

為了解決連續印章日期的問題,作者楊蔭深 這樣論述:

作為《民俗掌故日曆(2019)》的升級版,《民俗掌故日曆2.0版(2020)》既有繼承又有創新。主體部分保留了原有框架:由“漫畫掌故”和日曆的基本資訊組成。其中,掌故部分進一步以初版於民國的《事物掌故叢談》為藍本。該書是中國民俗和文學史專家楊蔭深先生的代表作,探究了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種事物的*初來源和歷史演變;既是一部濃縮了的中華民俗史,也是內涵廣博而底蘊厚重的百科全書。   除此之外,掌故部分還廣泛吸取相關民俗文化的優秀資源,其中之一就是每週末呈現一條與當年生肖有關的成語、俗語或歇後語(例如,“老鼠嫁女”“老鼠燒尾”“獅子捉老鼠——大材小用”等)。漫畫部分仍以南京大家潘方爾的水墨畫為主,搭配色

彩鮮豔的二十四節氣數碼繪圖,賞心悅目、相映成趣。日期部分以潘方爾秦風漢韻、古樸雅致的印章和趙澄襄鐵畫銀鉤、拙朴自然的書法呈現。書後附有三百年的星期速查表及便捷好用的音序索引,便於讀者查閱。另隨書附贈鼠年剪紙作品年曆卡。 【仲富蘭:主編】 民俗學家、上海市民俗學會會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導。多年潛心研究中國民俗文化學、民俗傳播學,是中國民俗文化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承擔多項國家與上海市多項文創研究課題,已出版《上海六千年》《圖說中國人生禮儀》《中國民俗學通論》《水清土潤:江南民俗》等40多部著作,部分論著被譯為英、俄、日、韓等國文字。   【楊蔭深(1908-1989):編

著】 原名楊德恩,字澤夫,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中國古典文學史家、民俗學家。上海市第二至第六屆政協委員。曾任中國俗文學會顧問、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顧問,上海辭書學會理事。主要著作有《古今小說來源考》《中國古代遊藝研究》《中國民間文學概說》《中國俗文學概論》《日常事物掌故叢書》(1985年改稱《事物掌故叢談》)等。   【康橋:改編】 上海市語文學會會員、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1985年起任教於上海大學文學院。曾出版專著、編著、譯著等幾十種。   【潘方爾:繪畫、篆刻】 篆刻家、水墨漫畫家。十四歲受何樂之先生啟蒙,後拜著名文物鑒定家、篆刻名家王敦化先生為師,成為其關門弟子。多次參加海內

外書法篆刻展並屢獲獎項,作品入藏海內外相關機構團體。著有《潘方爾印譜》與漫畫集《潘童叟畫》《思想的顆粒與顆粒的思想》等。已連續兩年繪製《民俗掌故日曆》,2018年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原動力”中國原創動漫出版扶持計畫。   【趙澄襄:題簽、書法、剪紙】 筆名澄子、雅舍和風。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委會副主任,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汕頭畫院畫師。作品入藏中國美術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海內外相關機構團體。出版有個人畫集、剪紙集、散文集十餘種。   【陳若煜:數碼繪畫】 羅德島設計學院插畫系大二學生。2017年作品曾在“藝術廈門”展出。   序/仲富蘭 日曆 星期速

查表 篇目音序索引 代跋/石建邦   歲月靜好平安是福     值此《民俗掌故日曆2.0版(2020)》出版之際,責任編輯要我寫幾句話,放在前頭。我想了一下,就以“歲月靜好,平安是福”為題。   日曆,是安放歲月的承載物,老上海坊間都稱它是“號頭紙”。我的童年是在徐家匯老街裡度過的。那個時候少不更事,不懂歲月之可貴,每過一天,就搶著將家裡掛在牆上的號頭紙撕去,顯得很勤快,完全不懂得日曆本身最基本的功用在於催人長進。光陰荏苒,我在度過命運多舛的青少年時期和艱難打拼的中年時期,如今桑榆之景卻對日曆也格外珍惜起來,珍惜與陌路人的每一次的擦肩而過,珍惜與友人的每一次歡聚。歲月靜

好,平安是福。歲月教會了我們微笑,也打撈著沉澱在生活中裡的細微感動。   我想起了四十多年前,剛開始學習民俗學,與臺北的婁子匡先生、朱介凡先生都有交流。兩位如今已經辭世的民俗學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教過我,學習民俗學要做兩件事情:一是從編民俗日曆開始,二是留意各種影圖資料。道理很簡單,因為它們是構成中國民俗的獨特依據。節日也好,影像也罷,有了民俗日曆,至少使一個個庸常的日子變得富有生氣與活力。日常生活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的根基,伴隨著中國人從遠古走來;作為民俗的“母胎”,始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近百年來,在中國推行的西曆曆法,連同西曆的法定節假日,雖然已經統領了整個社會的生活秩序;但是,在生產與生活實

踐以及人們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中,“民俗日曆”依然發揮著強有力的支配作用。中國民俗形成了自己有節律的排序,並擁有其豐富的內涵,它實在是中國萬世一系的經典,並將繼續保持著它固有的文化活力而長久地存於人世。   去年,上海辭書出版社根據楊蔭深先生編纂的《事物掌故叢談》改編並出版了《民俗掌故日曆2019》。今年的2.0版日曆做了一些改進:形式上,相較於2019版用白話文解說詞條的行文方式,2.0版的行文更為通俗易懂;內容上,2.0版進行了拓展與創新,即每週末呈現一條與當年生肖有關的成語、俗語或歇後語,拓寬了弘揚中華民俗文化的管道,更加適應當代社會生活,也更貼近這個偉大的時代。潘方爾先生對原畫作了創新,我

是很喜歡的。讀他的畫,最喜歡他坦然的生活態度,“不裝”反而脫俗。他智慧地設計了一段段、一截截充滿著樂趣的人生,從四季物候到人間百態,從社會萬象到生活哲理……我相信這本民俗日曆年輕人一定會喜歡,“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尊敬的讀者倘能每天翻一翻,看上一小幅,必定會從中獲得啟迪。   歲月靜好,平安是福。童年的味道,記憶的馨香,濃濃的愛意,在一本本日曆中永遠都不會老去。失落時給我溫暖,孤獨時令我思念,那是歲月裡散發著愛的心香,停留在記憶裡,在歲月的河流裡靜靜地流淌……   2019年6月20日於五角場凝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