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輔志工桃園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課輔志工桃園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朱淯銘寫的 下一站,布吉納法索 和林至信(玄啟)張文輝的 被遺忘的教養法:3000個孩子的爸爸,讓每個都成材的信任教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我們出版 和圓神所出版 。

逢甲大學 專案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蔡勝男、林秋松所指導 李珮君的 專案團隊成員人格特質與工作效能相關性之研究 -以Y育幼院課輔專案志工為例 (2021),提出課輔志工桃園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人格特質、工作效能、良好師生互動、專案團隊、課輔志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黃彥宜所指導 李知育的 杉林大愛社區課後照顧組織發展:以齊心課輔班的案例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災後重建、課後照顧、社區組織的重點而找出了 課輔志工桃園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課輔志工桃園,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下一站,布吉納法索

為了解決課輔志工桃園的問題,作者朱淯銘 這樣論述:

這個窮困、充滿病痛、卻不見有人抱怨自己命苦的國家 竟是讓我找回當醫生初衷的桃花源……   乾季的午後,太陽下45度的高溫,是用電顛峰期,也是最常斷電的時刻。這時只能打赤膊躺在地板瓷磚上一動也不動,身上再蓋條溼毛巾,才能稍減暑氣。      這是個必須「分享」的社會,幾乎可以說「你的就是我的」,自殺率也很低。因此每天門診開張都有兩三個護理師或護士敲門進來,拿一張處方籤,上面寫著滿滿的抗生素,要求我免費提供,讓我很火大!   這裡的步調很慢,當你點了烤雞,他們才開始用木炭生火;在早餐店點了可可,店員才出發去對面市場買可可粉。   他們很害怕疼痛,希望維持現狀就好,傷口不痊癒也沒關係,

反正每天挨著換藥就行了。對他們來說,這是上帝要他們這樣的,如果他是回教徒,那麼就是阿拉要他這樣的,命中註定,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Alasan一出現就立刻震懾住我,高瘦的身材、結實的肌肉,搭配T恤跟長褲,手指上戴滿銀色的戒指和手鐲,脖子上則掛著佛珠,完全無法歸類到哪一種風格,混搭到了極限。最驚世駭俗的莫過於那一頭長髮,據說已經十多年未剪了!   如果女生拿了雞腿,那就正中男生下懷,心裡暗爽,今晚想必可以抱得美人歸,因為女生拿了雞腿,就表示她的腿也比較容易張開……不要懷疑,布吉納人就是這樣想的!   「我可以繼續哺乳我的小孩嗎?」如果同樣的狀況在台灣,答案多半是立刻停止哺乳,利用配方奶餵

養小孩,避免任何把愛滋病毒傳染給小朋友的機會。但是在非洲,答案卻是肯定的!   八月是雨季,當我們這些外來的人看著綠油油的農田,覺得世界真美好的時候,其實反而是當地人最苦哈哈的時節。因為這裡的農作物是一年一穫的,去年堆滿的糧倉,到這個時候已經見底了……      這個小朋友骨瘦如柴、皮膚乾癟、眼框和囟門凹陷,完全就是嚴重營養不良和脫水的模樣。拉開衣服一看,發現嬰兒的肚子中央鼓起一塊,而且裡面似乎有東西在蠕動!剛開始還以為是有蟲在裡面鑽……   Wilfried拍拍我的肩膀,恭喜我又完成了一件其他外國人不敢做的事。這段時間裡他就像一位兄長,引導我更深入布吉納法索的社會,教導我他在獨身和貧困當

中體會到的人生哲學。   布吉納法索雖然在經濟和政治上有很多落後的地方,但它是一個完全宗教自由的國家,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傳統信仰都能和平地相處在同一塊土地上。   布吉納(Bukina)代表正直的人,法索(Faso)代表國家,合起來就是「君子之國」。 名人推薦   柯文哲(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   連加恩(路加國際南非辦公室主任)   黃其麟(台灣駐布吉納法索醫療團團長)……大大推薦   勾起我許多許多有非洲味道的回憶   ──連加恩(路加國際南非辦公室主任)   布吉納法索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這些年來,我國的替代役男布滿全球各邦交國,甚至非邦交國,獨獨布國被記錄下來的

故事最多,其中有書籍、部落格、臉書粉絲團,甚至有電視連續劇。當我在拜讀淯銘學弟的這本書時,除了勾起許多許多有非洲味道的回憶,也驚訝地發現,原來大家被派去同樣的地方、住同間宿舍、做同樣的工作、認識同樣的當地朋友,而所看到、所經歷的,可以如此的獨特。我相信,這是因為淯銘非常認真、努力地珍惜在布國的每一天,因此,從陌生到依依不捨、從治療到預防衛教、從醫院到大街小巷、從醫療到社會人文,讀這本書,好像作者用細膩又銳利的鏡頭,帶我們在這個神奇國度穿梭、學習。   一直到如今,我都還持續帶朋友或同事去關心當年在西非開啟的一些工作,例如育幼院。我會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下次要跟我一起去的人,同時,也想推薦給每一

位想拓展自己國際觀、世界觀的人,布吉納法索這個國家,是我世界觀的啟蒙老師,這次,就讓淯銘當大家的隨堂助教吧。

專案團隊成員人格特質與工作效能相關性之研究 -以Y育幼院課輔專案志工為例

為了解決課輔志工桃園的問題,作者李珮君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專案團隊成員人格特質與工作效能之現況,以及各因素間關聯性,採用調查研究法,使用「人格特質量表」及「工作效能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以Y育幼院專案型態課輔志工為研究對象,共計回收187人樣本數,有效樣本數為158人,以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相關分析及線性迴歸分析等進行分析,本研究獲致以下發現:Y育幼院專案型態課輔志工在人格特質與工作效能的特徵趨於明顯,以「嚴謹性」、「良好師生互動」特質與表現傾向最高,五大人格特質與整體工作效能呈現中度顯著正相關,並具有預測力,其中「嚴謹性」與「教學信念」相關度最高;「經驗開放性」與「有效教學」相關度最高;「親和性」與「良好師生互動」相關度最高,由此可見,

專案團隊成員的人格特質對專案績效具有影響力,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育幼院、學校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被遺忘的教養法:3000個孩子的爸爸,讓每個都成材的信任教養

為了解決課輔志工桃園的問題,作者林至信(玄啟)張文輝 這樣論述:

  一位愛心廣如洋海、智慧深如幽井的院長,一種不應忘卻、順應人性的教養法──   在這個孩子被過度保護與關注的時代,身為父母絕對要看的一本書!   孩子是否講不聽、管不動、不負責任、過度依賴?   將他們保護得無微不至的父母,通常就是這些狀況的推手!   唯有重拾以「正常生活」為出發點的信任教養,才能真正解決。   學校學不到,但父母在家一定做得到,幫助孩子獨立自主、找到自己!   林玄啟院長的教養奇蹟!   孩子不講理、挑食、生活不會自理……多給他3週,立刻變得「不一樣」!   父母爭先恐後送孩子去受教,寒暑假的生活體驗營一位難求!   教養過3000個孩子的超級爸爸,

從爬樹開始,   引導孩子成為貼心、識大體、自動自發、勇敢自信、知道自己人生方向的人。   晨讀、洗碗、打掃、走路、爬樹、登山、打招呼、作息正常……   沒有課程的生活體驗、看似平凡無奇的細節,隱含著不容忽視的教養準則!   ‧生活正常,作息正常,就是讓生命正常   ‧要活在天地間,不要活在小房間   ‧不要一直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   ‧爬樹培養勇氣,登山鍛鍊毅力   ‧不要剝奪孩子走路上學的機會   ‧孩子現在不吃苦,以後會更苦   ‧孩子自己摸索學習的經驗最寶貴   ‧大人不要預設立場,孩子比我們靈光   ‧別再外食、沒有廚餘,讓孩子跟你一起吃飯  

 ‧貼心,是練就孩子待人應對進退的基本功   ‧體驗「失去」,孩子才能懂得珍惜感恩   ‧要孩子相信自己,你要先信任孩子   ‧處罰是讓孩子有接受事實、面對錯誤的勇氣   ‧零用錢是學習理財的「學費」   ‧孩子興趣找到了,生命就有目標   ‧讓孩子擁有胡思亂想、做白日夢的自由   ‧最高明的教育是「不言而教」 【推薦與報導】   《聯合報》《商業周刊》《民視新聞》 推崇報導   李家同‧簡世明‧光禹‧小野‧番紅花‧高正忠  熱情推薦   作者毫不虛華的書寫,徐徐地敘述他在育幼院做過的一切。只是多一點點的要求、多一點點的堅持、多一點點的放手,讓他們正常的作息,「理所當

然」的成長茁壯。謝謝林院長不懈的堅持,謝謝他努力讓我們明白的事。這教養法,我將永誌不忘。──《老師的10個對不起》作者‧簡世明   頗羨慕這群弘孩兒在這麼小就有這樣的成長機會。小孩子的潛力其實是無窮的!期待當今的父母在看完這本書後,必能教育出「自己種樹,自己乘涼,且懂得分享給別人」的下一代。──國立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高正忠   ‧一個愛孩子,卻變成做很多事還被嫌得一無是處如「傭人」般的母親,在找上了院長之後,情況大不同!──《商業周刊》   ‧林玄啟院長免費開放讓養尊處優的孩子在寒暑假到院內體驗規律生活,報名的人數暴增,不得不請家長們排隊!──《聯合報》   ‧孩子調

皮管不動,是許多父母頭痛的事。林院長藉著讓小朋友體驗起居靠自己的生活,而這樣的方法確實發揮了效用。──《民視新聞》 作者簡介 林至信   法號玄啟,新北市人,1937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曾任大學副教授、國中校長、國大代表。   1985年,放棄優渥生活,在桃園縣大園鄉沙崙村創設「弘化懷幼院」。專門收養父母犯罪坐牢、自殺、離異不知去向、或是未婚生下的孩童們。這些都是不符合政府補助標準、社會照顧不到、弱勢中的弱勢孩童。免費教養他們,直到成年為止。   為了購買懷幼院的房地,並且支付孩子們的生活開銷,林至信幾乎散盡家財,和太太羅美代女士一起照顧孩子。不幸太太卻在

2007年車禍往生。承載了最內心的思念,林至信將妻子的奠儀、車禍理賠金等,總共一千多萬元,也全部捐給了弘化。為孩子們預備好走在人生道路上所需的愛與勇氣。林至信用心澆灌,期待每一個院童結結實實長大,就像大樹般展開人生,將來也能庇蔭別人。   林至信正常的教養方式,被認為確實有效,而獲得認同。這套方法培養出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有好品格、注重禮貌、知恩感恩、惜福勤勞,個個都健康快樂。。   近八年來的寒暑假更開辦「弘化生活體驗」,讓諸多迷失方向的、在家養尊處優的孩子等,得到體驗導正的機會。日益疏離的親子關係也改善了,進而回歸傳統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著有《被遺忘的教養法:3000個

孩子的爸爸,讓每個都成材的信任教養》。 張文輝   台南市人。從事土木工程與電子業工作二十年。其間並利用業餘,擔任「弘化懷幼院」志工九年;現為該院副院長。   弘化的孩子都叫他「大寶」,因為在一次與孩子玩互相餵食的遊戲中,孩子認為被餵食的他也是個寶寶,只是這位寶寶比較大隻,所以叫他大寶。與孩子的愉快互動,是他志工生涯裡,最快樂的事。   張文輝亦喜歡寫作,高中、大學期間並擔任校刊編輯、採訪等社團工作。於弘化的志工服務期間,更更擔任《弘化年刊》的主編及經營弘化網站,為弘化精神推廣的有力推手。   著有《被遺忘的教養法:3000個孩子的爸爸,讓每個都成材的信任教養》。  

第一章:以天地為教室的新學習法 01.人要活在天地間,不要窩在小房間 02.獨一無二的樹樂園 03.踏上六公里的身心旅程 04.大自然是最佳的心理醫生 05.吃苦和享樂要平衡 06.無師自通的蛇板達人 07.在黑暗中出發的勇氣 08.登百岳,讓我們不一樣 09.要孩子相信自己,你要先信任孩子 第二章:沒有課程的生活體驗 01.從今天開始,跟你的孩子一起吃飯! 02.大鍋飯裡頭的溫暖和責任 03.吃素是對自己慈悲 04.晨讀經典受益多 05.以經典為師 06.做家事不難,養成習慣才是關鍵! 07.體驗「失去」,才能懂得珍惜感恩 第三章:教育者的反思 01.生

活體驗是一面鏡子 02.誰讓孩子變成弱者? 03.不要一直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 04.責罰孩子的標準 05.不要過度介入小孩的爭執 06.三代同堂的管教難題 07.被過度安排的孩子 08.錯用物誘和交易的教育 09.最怕親子不同調 10.享權利也該盡義務 第四章:適才適性,當行出色 01.行行出狀元,不是讀熱門的科系就好! 02.價與量的逆向操作 03.跟自己賽跑! 04.豆莢彎曲才能破殼 05.孩子才是真正的球員 06.學習方向的引導 07.如實的讚美 08.叛逆是生命蓬勃的展現 第五章:行善的教育和實踐 01.收容一個孩子,幫助的不只一個

人 02.有了福田,才能種福 03.井水愈提愈多,捐出去才會湧進來 04.值得尊重的「捐工」 05.做公益不辛苦,是享受 後記:用心管教的孩子,長大才會感恩 推薦序一 多一點點的要求、多一點點的堅持、多一點的放手!◎簡世明(南投縣光華國小教師,著有《老師的10個對不起》)   教育從不該是轟轟烈烈熱鬧喧騰的事。   但敲鑼打鼓聲也從未間斷過。   在眾聲喧譁中一路走來,身處教育第一線的我,教書二十三年了,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斷拍打,站在浪頭上的人,只能選擇挺身戰鬥。   隔一陣子,就會有新的點子生發,來自不同的長官、學者與專家。我常常在研習的會場努力的聽講,記下

密密麻麻的筆記,然後輕輕的喟嘆:這一次,將會撐過多少時間?然後又無疾而終?「建構式數學」「協同教學」「合作教學」俱往矣!最近戮力推廣的叫作「教學夥伴──學習共同體」。遠從日本蒞台的教授,講著我聽不懂的話,告訴我們之前的的教學都落伍了。   因為我們很慌張、因為我們面對教育議題常常不知所措。於是不同的人、說著不同的話,「深刻的」作著教育的反思。指導著台灣的教育應該這樣、那樣做;比較著某某國家好,臺灣怎麼做不到?   老實說,作為被檢討的教師,我深深的感到迷惑。從這端擺盪到另一端,搖搖晃晃的老師們啊,永遠被要求、被實驗;我在心理問著:是否真的存在,那美好的、人人都贊同的教育彼岸?   

然後我輕輕闔上這本《被遺忘的教養法》。   任憑潮來潮往,各式吸引人的思潮有如流沙;敲鑼打鼓、竭力嘶喊的,終究在浪濤中逐步褪去。原來一直攢在手心的,還是那經常不變的道理。   作者毫不虛華的書寫,只是徐徐的敘述他在育幼院做過的一切;只是多一點點的要求、多一點點的堅持、多一點的放手!他說:讓孩子爬樹吧;讓他們做家事、讓他們每天晨跑六公里;帶他們爬大山;讓他們正常的作息,「理所當然」的成長茁壯!   這讓我不禁想起柳宗元的<郭橐駝傳>。   文中說種樹應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 其蒔也若子, 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而茂之也。」   絕

對不可以「愛之太殷, 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讎之。」   樹猶如此,教養孩子也可作如是觀。真正的價值大抵建立在日復一日的操持,而不是絢麗炫目的口號。   謝謝作者不懈的堅持,謝謝他努力讓我們明白的事。這教養法,我將永誌不忘。 推薦序二 值得當今父母學習的教養法◎高正忠(國立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   我是林伯伯在書中提到的「有三個爸爸的小孩」。與弘化懷幼院結緣,是在二○○七年元月間,由於參加「書香再傳種籽書院」公益團隊(網址:book.nctu.edu.tw),一位

善心人士推介弘化懷幼院是值得我們協助,且設置愛閱書坊的單位。公益團隊慣例在正式協助前需要先訪視,正好輪到由我負責訪視,我因而來到弘化。第一次到弘化的感受,至今仍難忘,雖然「弘孩兒」個個活潑可愛,但背後都有一個讓人心酸的故事。平常能見到一位這樣的小孩就已很讓人同情了,更何況有五十多位這樣的小孩同時出現在眼前。那種感受,實在難以言喻,也非常佩服林伯伯,不靠政府補助下,仍能把弘化經營得如此出色。在訪談弘化創辦人林伯伯時,林伯伯表示最需要幫助並不是圖書,而是希望有人來協助輔導院童的課業,且希望是經常性的輔導。雖然我很想協助,但實在沒有課輔的經驗,故一開始只能努力詢問其他有經驗的公益單位能否協助;可惜一

直沒有找到適合協助的單位,但這件事一直掛在我心中。經過八個月後,我決定自己籌組課輔團隊。歷經不少困難,最後在新光課輔計畫召集人交大崔秉鉞教授及清大、竹教大、中華大學、中大悅讀社、元智、交大等校教職員生與其他一些志工的協助下,我們終於組出團隊!每週三個晚上去弘化輔導弘孩兒的課業,這一轉眼已是第七年了。六年多來,看著院童一天天長大,已都是我的家人了。   非常感謝圓神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讓弘化的理念能分享給更多人。雖然台灣教改已很多年了,但總是沒有針對核心問題作改善;也因而愈來愈讓人憂心未來的發展。加上少子化世代的父母,更是常常認為小孩子還沒長大,誤以為事事都幫小孩子做好才是愛小孩。但這反而讓小

孩子失去很多成長的機會,更不容易獨立,自信心也更為不足。弘化近年來,不但只照顧失依的弘孩兒,同時也讓很多一般家庭的小孩來生活體驗;甚至也有一些小孩因而長住下來。書中所提到的一些院童我也有帶過,甚至也看著他們的來院、改變、成長及離院。讓小孩學會對自己負責,是很重要的教育目標。但很可惜,當今的教育系統反而讓即使讀到頂尖大學的學生,仍然有不少是「爹寶」「媽寶」。而弘化做到讓小孩子知道要對自己負責;能對自己負責,就能夠找到自己成長的路。弘化的「生活體驗」不像一般寒暑假的生活營隊,是不會安排任何課程給這些來體驗的小孩;而只是在弘化實際的生活。然而這樣的生活體驗,往往會讓小孩有深刻的感受;有不少小孩就因此

有了重大的改變,相信其一生的成長也因此能有正向發展。在這本書所描述的教養理念,雖然現在看起來似乎頗為另類,但很多都是我們這一代所經歷過的!赤腳上學、爬樹……等都是我小時候的回憶。還有,弘化每年都會帶小孩爬百岳,更是讓我佩服!在台灣,能登百岳的大人就已不多了!而弘孩兒已登過十幾座了,頗羨慕這群弘孩兒在這麼小就有這樣的成長機會。小孩子的潛力其實是無窮的!期待當今的父母在看完這本書後,能教育出「自己種樹,自己乘涼,且懂得分享給別人」的下一代。   比教學更深入的家庭教育,以「正常」為出發點的「另類教養」   到2013年底為止,弘化懷幼院的生活體驗已經開辦八年了。算一算,參加過的孩子超過3000

個。   當初是因為與志工閒聊兒童管教,總會聽到志工們提及自己教育孩子的苦處。於是我興起了一個念頭:「為何不讓孩子來我們這邊住住看,過過不一樣的生活啊?」就這樣,促成了「弘化生活體驗」。   「我們不只關心『沒人照顧』的孩子,也關懷被『過度照顧』的孩子」,這是我當年開辦「生活體驗」的初衷。因為關懷,所以分享我們的經驗,希望導正日益疏離的親子關係;因為感恩,所以我們回饋,在能力範圍內,提供基本的食宿生活環境,讓一般家庭成長的小孩,能暫別家長打造的溫室,來這兒學習獨立。  生活正常,作息正常,就是讓生命正常   我自己育有四個子女,經驗過養兒育女的家庭教育。後來當了大學老師、中學校長,走進學術、學

校教育。再來創辦了育幼院,收容社會底層最弱勢的小孩,讓他們在育幼院裡得到良好教養,並懷抱自信地走入社會,這是更深層的人本基礎教育。從校長到院長,不同的是,學校是教書、教課本上的東西,而育幼院是小孩的家、是照顧失依孩童的地方,是比教學更深入的家庭教育。   我一直再三強調,我們只是在過正常人的生活,並不是我們辦得特別好。然而那麼多人前來報名體驗,是不是意味著現在的小孩,很多都過著「不正常」的生活,這才突顯了我們的「正常」。   早睡早起是正常、教孩子做家事是正常、自己走路上學是正常、惜福地把餐盤裡的食物吃到一點不剩,是正常。當然!孩子不乖就得接受理性的處罰,這也是正常。沒想到這幾年開辦了「生活體

驗」,我向來遵循的正常生活教育,竟被各界視為「另類」,掀起媒體爭相討論!更吸引3000多個孩子的家長,帶著孩子到我創辦的育幼院來體驗「另類的生活」。這樣的結果和發展真的讓我很意外,因為這裡教導孩子的東西都很簡單、也很正常,既不會要求孩子去挑戰極限,更不會要求孩子考試拿滿分!

杉林大愛社區課後照顧組織發展:以齊心課輔班的案例分析

為了解決課輔志工桃園的問題,作者李知育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杉林大愛社區齊心課輔班(以下簡稱齊心)的發展。它在災後因應兒少照顧需求而設立,10年來藉由連結社會服務機構之相關資源,為弱勢家庭兒少提供課後照顧。作者試圖將齊心的發展放在莫拉克風災永久屋重建脈絡下做討論,並運用Rothman地方發展模式分析齊心的組織行動經驗。本研究採訪談法,作者於研究期間居住於大愛社區,並進入齊心進行參與觀察。因此,除訪談資料外,田野記錄也納入分析。研究發現,當時永久屋異地重建政策影響現今大愛社區的發展。10年後社區面臨貧窮、居住安全、就業和族群間隔閡等議題,而這些問題也影響社區內弱勢家庭兒少的生活狀況與照顧。政府在災後初期提供資源協助弱勢家庭照顧的需求,齊心

也因此而成立,但後期政府資源中斷,僅支持具有經濟效益的產業方案,這對齊心師資的穩定和方案提供有負面的影響。後續齊心在民間社福單位長期的協力與支持下,轉型為正式立案協會。此類在地支持體系的形成是需要時間醞釀和經驗的累積,也須要資源持續的挹注,因此,本研究建議災後資源的配置當更關注社會面及弱勢家庭的照顧需求,同時也須長期協力在地組織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