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攝影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西門攝影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藍祖蔚寫的 與電影握手:藍祖蔚的藍色電影夢 和行人文化實驗室林盟山林秦華的 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北攝影棚/室內棚拍場地推薦 - CLBC也說明:CLBC 攝影棚場地租借 ... 室內攝影棚進行人物攝影,最重要的不僅是在有好的主題與人物,更是在有好的空間,才得以讓棚拍照片為自己說話。 ... 西門站-CLBC西門館.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逗點文創結社 和行人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 施乃中所指導 趙永豐的 移動的台北-3D雷射掃瞄於人體動態記錄及相關藝術創作之應用 (2008),提出西門攝影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身體動態表徵、人體行為、RP 輸出、3D 雷射掃瞄、藝術創作。

最後網站Shiryouko Studio 詩涼子街頭實況攝影棚 - 實況資料庫則補充:為全台首創手機遊戲街頭實況攝影棚,地點位於捷運西門站1號出口,. 秉持著『Every Gamer Can Be HERO!!』的精神,廣邀眾多實況主進行主持,.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西門攝影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與電影握手:藍祖蔚的藍色電影夢

為了解決西門攝影棚的問題,作者藍祖蔚 這樣論述:

我們不能錯失的歷史時刻,他在現場── 在戲院邂逅愛情,影展常見的陌生人,最後成為自己一生的伴侶 台灣重量級電影記者 藍祖蔚 三十年記者生涯,首部自傳文集 人情、眼淚,以及不輸人的力量     ★獨家曝光!張國榮、林青霞、陸小芬、張震、鞏俐、李安、黑澤明、奇士勞斯基、路易.馬盧、蓋瑞.歐德曼……近百張第一手明星、導演珍貴照片   ★「看完這本書,等於讀完了近三十年中外電影、媒體界的種種風起雲湧!」電影人/作家小野、但唐謨、李幼鸚鵡鵪鶉、易智言、林文淇、林靖傑、侯季然、姜秀瓊、陳芳明、黃春明、聞天祥、膝關節、蔡康永╳高雄市長陳菊 熱力推薦   台灣第一位在五年內跑遍坎城、威尼斯、柏林

、東京、聖莎巴斯提恩和奧斯卡獎現場的記者。   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時刻,他在現場。   侯孝賢的《尼羅河女兒》在坎城影展備受觀眾冷落的時刻,他在現場。   侯孝賢以《戲夢人生》陪著阿公李天祿上台領取坎城影展評審獎時,他在台下。   徐楓以製片人身分上台領取《霸王別姬》坎城金棕櫚獎的時刻,他站在最近的位置,見證了歷史的榮光。蔡明亮、楊德昌、葉鴻偉、賴聲川、林正盛等導演在東京影展上台領獎的時刻,他一字一句寫下台灣人的驕傲。他在《策馬入林》的拍片現場認識王童導演,一路採訪導演如何從最陽春、最艱苦的《稻草人》《香蕉天堂》拍攝環境到終於可以重建一個時代的《無言的山丘》,見證導演的

上海影展大捷。在王童獲得國家文藝獎之後,王童寧可等兩年,也要等到藍祖蔚替他寫成《王童七日談》訪談錄。   很多人都說,讀藍祖蔚的電影文章長大的,因為他寫了三十年。很多人也都曾在廣播節目聽到他最溫柔的聲音,討論著中外電影,同時一首接一首地放電影音樂。但,記者人生與廣播人生,從來不是他一早就寫在生命中的劇本章節。   一切都只是偶然與巧合,他只是多加了「認真」這一味。   因為他是台北西門町長大的孩子。   得地利之便,四歲開始看電影,一看半個世紀。而且看過的,多數都還記得。   在報紙只有三大張的報禁年代,他最先看的總是影劇新聞。   他是個早早就「與電影握手」的孩子。   害怕被電影人笑,

害怕被讀者盯。   他總是早早一頭鑽進電影世界,努力做足功課……然後,   有一天,電影的膠捲記憶,就滑進了他的稿紙,   有一天,電影的聲音記憶,就成為他訴說夢想的背景音樂。   三十年前,還沒有重視勞動工時與勞動人權的時刻,他與那個年代的記者一樣,享受犧牲,犧牲享受。只因能與電影握手,不但有光有熱,還有無窮盡的夢想。 他覺得,那就是幸福。   記者,既是旁觀者,又深陷其中。一切都是為了難得碰觸,吉光片羽的美好。做為一名影迷,到後來的專業電影記者,藍祖蔚透過動人文字與獨家影像,將自己寫成一座橋,為曾在電影院「黑盒子」裡呼喚愛情、欲望與夢想的好男好女們,即時留住略過心頭那一瞬的UNFORG

ETTABLE MOMENTS。   「那是新聞前線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的競技場,台灣影劇記者絕對不是只會寫花邊新聞的一支軟筆,更不是只會照抄片商新聞筆的文抄公而已。差別在於我們寫的是中文,外國人看不懂,也看不透我們的文字功力,但又如何呢?得失寸心知,專業不輸人,八卦亦不輸人,也就夠在夢中回憶了。……看過,卻沒忘記。感謝恩仇,感謝讓我流汗與流淚的青春。」 ──藍祖蔚 ※ 與電影一起握個手!名家熱力推薦──   「至今我對他深刻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他剛剛來跑中影的新聞時的年輕身影,坐在攝影棚旁邊盯著正在拍攝的《策馬入林》。他認真、專注、執著的態度,使我直覺到這個年輕人不只是個記者,而是個藝術家。

時間證明了我的直覺。」──作家、電影人 小野   「這是一份電影人生的記錄,也是一段精采的個人生命史。藍祖蔚先生帶著一份澎湃的電影熱血,從解嚴前的電影歲月,經過台灣新電影的世代,遊走到今天的現實,從年少的導演蔡明亮到冶豔女星愛雲.芬芝;從中影的辦公室到人聲鼎沸的老電影院,那些我們曾經迷戀的電影、愛戴的巨星、崇拜的導演,大大小小生命紀錄的書寫,拼湊出了台灣電影的集體記憶。透過這份文字,我們彷彿也進入了藍先生的記憶之流,分享了他的生命,他的熱情,與他一起和電影握個手。」──影評人 但唐謨   「看完這本書,大概也等於讀完了過去近三十年中外電影、媒體界的種種風起雲湧。藍祖蔚老師對我有一份恩情,當

年正是他找我到他底下擔任電影線記者。有這位練功深厚的前輩盯著,無論採訪電影或是翻譯外電,有時光是怕被他打槍就抖出一身冷汗了。硬著頭皮也參與了幾年盛會,覺得好像在挑戰當時電影線上的大聯盟。   藍老師對我的耳提面命,點滴在心,這一晃,十二年過去了,儘管他不再主理電影新聞,但他熱愛電影的初衷總能令後輩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這本書是獻給每個渴望找到電影私密小宇宙的粉絲們一本不為人知的私密日記,看著看著,近半個世紀的電影故事,歷歷在目。」──影評人 膝關節   「好懷念那個讀報剪報的年代,值得收藏的還包括撰稿者與閱讀者間的惺惺相惜,而今,幸好有藍老師這本書供我們重溫那樣的情懷和時代意義。   即便你還

來不及對書中提及的影片、人物產生興趣,依然能從作者內心深處猶如清純粉絲般的台灣電影魂,感同歷史紀錄的臨場喜悅,領會一位帶有風骨的新聞工作者,其所展現的情義與難得的幽默。」──導演 姜秀瓊   「自尚無網路的年代起一路至今,記者藍祖蔚的報導引領台灣讀者與電影握手,無接縫參與世界電影脈動。如今,藍先生自其豐碩的採訪經歷中,提煉出他最深刻難忘的電影故事;在高雄市電影館全力支援之下,其精鍊文字與珍貴館藏相輔相成,不僅構成一部精采絕倫的記者回憶錄,更完成了一本當未來人們研究台灣電影史時,絕對不容錯過的重量級著作!」 ──高雄市市長 陳菊 作者簡介 藍祖蔚   從小在西門町長大,得空就去看電影,

迷死了電影。   一度,因緣湊巧,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製片部經理,拍了林正盛導演的《美麗在唱歌》(得到東京影展女主角獎)和蔡明亮導演的《河流》(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目前,得空時在台北愛樂電台主持「電影最前線」。有個部落格,叫做「藍色電影夢」;有個廣播秀,叫做「藍色電影院」。日子都是藍藍的,日子都繞著電影轉。不管工作如何異動,對電影的熱情依舊在文字和聲音的工作中持續著。   部落格「藍色電影夢」:4bluestones.biz/mtblog 推薦序 自序 TAKE 1 記者時光:我的練功房 第一房 聯合報資料室 第二房 電影圖書館 第三房 太陽系 偏 房 活命電話簿

TAKE 2 採訪時光:導演/明星面對面 丁善璽的背影 蔡明亮的眼淚 柯一正的悔過書 楊德昌的紅白機 李行的獅子吼 匆匆一面吳先生 白冰冰的泥手印 劉家昌的歌聲恨 難忘的午夜凶鈴 王羽的午夜鈴聲 黑澤明的禮物 張毅的海報 TAKE 3 戲院時光:在戲院裡呼喚 在戲院裡呼喚愛情 在戲院裡呼喚欲望 在戲院裡呼喚夢想 TAKE 4 影展時光:面對巨人 奇士勞斯基的白色印象 我的坎城風月 我的影展線民:登門攔車會謝晉 一話之緣的路易.馬盧 三方通話的米亥柯夫 舒琪:東柏林的太陽 TAKE 5 音樂時光:電影音樂夢 電影音樂夢 後記:這些人與那些人 在戲院裡呼喚愛情我相信電影是夢工廠,我更相信

電影院其實是愛情工廠。有的導演在銀幕上編織愛情,在銀幕下追求愛情;有些觀眾看著電影想像愛情,但是有多少人在電影院裡遇見愛情?我是少數的幸運兒。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三日,星期天,陰雨,我帶著一身疲累,從高雄搭飛機回到台北。前一天晚上,張毅執導的《我這樣過了一生》在金馬獎中大獲全勝,我卻也比多數的電影人早了三小時,就知道了得獎名單。那一屆的金馬獎在高雄舉辦,搭機南下採訪時,遇上了那時的國民黨文化工作會主任宋楚瑜,下了飛機後,他立刻請總幹事江奉琪招呼隨行的記者吃飯,簡單聊了一下他的電影想法。金馬獎從他擔任新聞局長開始,有了國際視野,他的即時關切,讓我看見了一位政治人物在小處上的用心與用力,當然,他的機伶

也讓他在第二天的報紙上得著了一小塊版面(那還是報禁的年代,能在三大張的版面上擠得分寸之地,意味著影響力持續發酵)。吃完飯,我就直奔典禮會場,但是時間尚早,表演節目還在彩排,閒極無聊,轉身就到典禮會場四周閒逛參觀,不料,卻在隔壁大樓的會議廳外,撞見了金馬獎評審們推開大門,要去上廁所。開門相對,目光相遇的片刻,大家都是吃驚的。多數評審們都認識我,只是沒想到會在這裡遇見記者,我當然更沒料到就這樣「瞎貓」碰上了死耗子,我隨著評審上廁所,轉身就看見了那一屆評審團主席徐立功的鐵灰臉色,不知情的人會以為是他放了消息給我,讓我跑到獨家新聞,我的出現,讓他百口莫辯,果然,第二天有位在媒體工作的評審,就在報紙上指

控評審結果外洩。這種微妙與敏感,我不是不明白,但我完全不想理睬這些情緒,我黏上了新聞組人員,就在他去影印得獎名單時,瞄見了所有的名單,也快速影印進了我的大腦之中,隨即掛了電話,向等待名單的報社內勤主管報告結果,早點規畫版面。那時候,沒有新聞台,也沒有SNG,更沒有網路即時新聞,當時的老三臺:台視、中視和華視的電視新聞極少報娛樂消息,我比別人早了三個小時跑到這條獨家新聞,在第二天見報的版面上卻也很難顯示記者勤奮的戰功,除了暗爽,別無是處。面對其他不知情的記者同業和電影人,我沒有向任何人透露結果,但卻讓我得以不慌不忙,冷眼看著得獎人或失利者的狂喜與失落。

西門攝影棚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這次影片裡面還是有部份畫面是使用Canon M6拍攝,不過大部份都是由OSMO ACTION完成
目前對OSMO ACTION整體上非常滿意,尤其是在出去外面忙錄、需要隨手能拍攝的時候更是方便使用,期待接下來跟Gopro的測試吧!
順手訂閱我的頻道吧!! https://goo.gl/nXpYUS
也別忘了到黑仔熊Gaming看看!! https://goo.gl/pPgG96
2018的VLOG:https://goo.gl/8U7FRJ
音樂來源:https://player.epidemicsound.com/
搜尋歌曲:Pineapple - Yomoti

我使用設備
相機 CAMERA : Canon EOS M6
鏡頭 LENS ↓↓
Canon EF-S 10-22 / f3.5-4.5 USM
Canon EF-S 17-55mm f2.8 IS USM
麥克風 MICROPHONE : SHURE-VP83
腳架 Tripod : SIRUI 3T-35K + JOBY gorillapod slr zoom
運動攝影機 Action camera : DJI OSMO Action

其他平台傳送門:
Twitch實況台 http://www.twitch.tv/blackbear1207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blackbear1207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hebear1207/

移動的台北-3D雷射掃瞄於人體動態記錄及相關藝術創作之應用

為了解決西門攝影棚的問題,作者趙永豐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3D雷射掃瞄於人的動態記錄與藝術創作之應用,以迪化年貨大街、景美市場、景美捷運站、會議空間等公共空間為掃瞄案例,共擷取156組掃描點雲資料。該點雲資訊與國內外知名藝術家作品進行分析比較,以運動性、速度性、動態性、抽象性、凝聚性、及時間性為分析項目,以拍攝框景、拍攝位置、拍攝時間、及呈現成果為分類準則,歸類出3D立體動態之單一抽象呈現、3D立體式動態之單一多層次凝聚呈現、2D平面式動態連續性影像呈現、3D空間之記錄重組呈現、及3D立體式多方位動態轉化呈現等五種類型,並以藝術家作品為案例與3D雷射掃瞄成果和RP輸出作品比較。關鍵字:藝術創作,3D 雷射掃瞄,RP 輸出,人體行為,

身體動態表徵

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

為了解決西門攝影棚的問題,作者行人文化實驗室林盟山林秦華 這樣論述:

  翻開任一本具有三十年以上歷史的書本,你可以在紙頁上,撫觸到淡淡的浮突,那是鉛字印刷留下的獨特壓痕,是老一輩讀書人指尖最初的記憶。但自九○年代電腦排版成為印刷業主流之後,以鉛字排版的凸版印刷技術逐漸沒落,鑄字廠和活版印刷廠相繼歇業,不論是那個時代的書本或故事,都鮮少有人談論起。     這本書試圖追尋逝去的活版印刷年代,透過與鉛字工作數十年的老師傅們的人生故事,觀看活字印刷產業的興盛與衰落。這本書以一本活字印刷書籍的製程為主軸,走過鑄字、檢字、排版、印刷四個階段,以豐富的影像及文字記錄下活字印刷的面貌。我們也邀請了幾位重要的專家,進行訪談或撰文,從歷史源流、字體設計、出版編輯、再版與紙型

等角度切入,更全面討論活字印刷的各個相關主題。     儘管產業沒落了,活字印刷並沒有消失,近年來不斷有設計師、作家、創作者運用活字印刷製作或設計其書籍、作品、商品,本書收錄部分產品,來呈現活字印刷現存的樣貌。而附錄中的重要文獻,以及可製作、體驗活字印刷的店家和單位,都希望能進一步激發讀者去實際接觸或更深入瞭解活字印刷。     本書由攝影師林盟山掌鏡,他的影像如電影般有力,帶領讀者踏出追尋一本活字印刷書籍製成的旅程。文字深入淺出,老師傅們談起那段歲月的雀躍、感歎和期許躍然於紙面。這本書透過一場視覺與文字的交會,帶你看見在電腦全面攻占印刷業之前,一本書如何印製出來。你會瞭解,知識的傳遞

曾經必須經過這麼多雙手,如此得來不易。     最後,僅以這本書,向所有曾經參與活字印刷蓬勃的那個年代的老師傅們致敬。   本書特色     ◆第一本完整記錄臺灣活字印刷文化的書籍。   ◆大量影像及深入淺出的文字,帶你看見活字印刷的完整流程。   ◆鑄字、檢字、排版、印刷之職人深度訪談,他們的人生故事就是活字印刷術歷史的縮影。   ◆歷史源流、字體設計、出版編輯之專家訪談及撰文,全方面討論活字印刷相關主題。   ◆重要文獻摘錄、參考資料、製作及體驗店家及單位列表,資訊豐富實用。   作者簡介 攝影/林盟山   1966年生於台北,1991年開始參與攝影工作,

作品橫跨平面媒體、影像媒體、唱片封片與電影劇照等領域。攝影個展有1995年《青‧春》、1998年《青春日誌──台灣青少年影像調查計劃》、2006年《如果有件事是重要的──林盟山攝影個展》、2010年《流動攝影棚》、2013年《流しの写真屋肖像計劃》;電影劇照作品有《河流》、《洞》、《想死趁現在》等;紀錄片作品有1999年《秋茶》及2002年《青春印記》;出版作品有2006年《如果有件事是重要的──林盟山攝影集》。目前為自由攝影。   www.lmsphotos.com 裝幀.插畫/林秦華   1978年生於台北,2004年畢業於倫敦傳播設計學院,作品包含繪畫創作、攝影、平面設計。文宣

規劃設計作品有「築生講堂」系列文宣;裝幀作品有《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DVD套裝(行人文化實驗室)、《王文興手稿集:家變、背海的人》(行人文化實驗室)、《吳哥之美》(遠流)、《高處眼亮》(遠流)、「星月書房」叢書等。目前為自由平面設計師。   www.linchinhua.blogspot.tw   序言 編輯部 第一部 職人的記憶 鑄字── 「當年印刷業很活絡,可也非常競爭,在鑄字的環節也不例外,簡直是殺戮戰場那樣;甚至會聽到江湖流傳類似『如果你們去日星買字,就不要來我們這裡!』這樣劃清楚河漢界的撂話。」張先生笑說。 ◣傳入、扎根、擴散到創新──臺灣活字印刷術源

流 吳祖銘 檢字── 「我父親、公公那年代,做印刷才是真的前途光明,印刷業師傅們都打著領結、穿著西裝上工,下班後去舞廳唱歌、跳舞。那時啊,人們有句俗話說『若嫁印版工,沒吃聞也香』,可到我們這一代呢,這話就改寫了,變成『若嫁印版工,如同死了尪』,窮忙而已啦!」 ◣每一筆,都是講究──談活字印刷字體 黃俊夫、柯志杰對談 排版── 「你看這個、還有這個,這我都不會丟,不會拆(版),以後全部都要放到博物館的!」爬上爬下、走來走去,不停搬出各種壓箱寶、兼走到隨時可以開工的工作檯前指著檢好的版面,林先生堅定地說。 ◣還是鉛字印得漂亮──出版人談活字印刷 專訪洪範書店葉步榮、葉雲平 印刷──

蘇先生的話語透有關於這行凋零的落寞,可另一方面,那習慣性、甚至本能性地那樣一停下手邊印刷工作,就忍不住會對機器喬一喬的身影,更多地透露著,那表面上的「吃飯傢伙」,是怎樣在一個人生命中占據著親密的位置。 ◣出版社的資產,都在這兒了──再版與紙型 專訪洪範書店葉步榮、葉雲平 第二部 活著的樣貌──創新、活用與保存 附錄一 寫在這本書以前──詮釋與文獻 附錄二 這裡只是起點──其他參考資料 附錄三 在臺灣,感受活字印刷──相關店家及單位 序言/編輯部 問:這本書的起源   最初意識到「活字印刷還存在」這件事,是在二○○七年末。那時我們正在為二○○八年的十周年活動做準備,眾編輯

費盡腦力,想要找出一個能代表出版社的禮物,一位編輯同事突然提到「鉛字」。雖然在場同事的年紀跨了兩世代,但我們都沒有經歷活字印刷的時代,只聽過同業前輩說起,或者在書中讀到。即便如此,鉛字這個陌生的想法依然讓我們興奮不已,因為想像中,某種上個世代、緩步微吟的閱讀,其實就是「行人」追求的態度,那麼藉由「鉛字」,或許就能幫助我們銜接到我們無緣見到的時代。   當時的我們立刻兵分多路,查網路找關係。網路上只要出現「活字」、「鉛字」,立刻打電話聯繫;朋友的出版業只要有點年份,我們也厚著臉皮詢問。經過了多次挫折,中間還認識了臺北武昌街中文打字行的熱情阿姨、已經成功轉型平版業務的印刷廠老闆,最後竟然就在臺

北的太原路找到日星鑄字行。當時首次步入陳舊的廠房,廠房內整排的鉛字,昏黃燈光裡隱隱發亮的金屬光澤,立刻感覺自己置身於臺灣出版歷史中,也就此開始與日星鑄字行的不解之緣。   幾年之後,經過日星的關係,一點一滴認識了臺北小而豐富的活字圈,也跟許多老師傅一起經歷了許多活動與工作。這時,幾年前的鉛字贈品已經無法傳達我們對活字印刷的感受,需要一本書,標示行人文化與活字印刷的緣分。於是,這本小書因此誕生。 問:這本書的觀點   在日星鑄字行隨手拾起一顆鉛字, 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說故事。從西方歷史的角度,它掀起古騰堡革命,讓知識傳遞變得普及。從印刷產業的角度,它是整個流程中的最小單位,由它開始,構

成一個一個版面,最後集成書冊。從臺灣歷史的角度,它可能是臺灣傳統文人與現代知識分子出現的分水嶺。從工藝的角度,它為紙帶來立體的效果,展現一種與平版印刷油水分離全然不同的技術。從設計的角度,這顆活字的字體本身蘊含著美學與歷史,記錄著早期文字、書法與書籍的藝術。   作為出版產業的從業人員,我們很希望將這背後豐富的故事全部呈現,但特別讓我們在意的是,作為一種產業的活字印刷。在平版印刷出現前,在電腦排版出現前,人們如何製作書籍?鑄字、檢字、排版、印刷,每個環節如何製作出與現在完全不同的出版品?仰賴這個產業的師傅,當初為何進入這個行業,跟我們現在有何不同?這部分構成本書的第一部分,試著以一個完整的

流程呈現一個產業。接著,我們想知道,活字在今天持續以怎樣的方式存在著,這部分構成本書的第二部分,我們盡量找尋了近幾年各種活字印刷相關產品,呈現它現存的方式。 問:這本書的期待   雖然從經濟運作的角度,活版印刷其實應該已經不存在,畢竟平版印刷與電腦排版的結合便宜又快速,活版理應沒有競爭力。但實際上,活字印刷依然在臺灣的許多地方運行著。我們走訪其中幾處,用影像將它們留下來,希望做出一本活版印刷的視覺入門書,試圖以大量的圖片與簡單的訪談,把讀者帶入這個精采的世界;除了書籍本身,我們也特別請本書的平面設計師重新替日星鑄字行設計了一本全新的字體樣本,儘管不像日星鑄字行原有以實用為主的字體簿一般,

有完整的字體、號數和花樣的展示,但透過獨特的設計,希望能表現出字體本身的個性、活字排版的靈活度,以及活版印刷的立體感及紋理。而這本字體簿裡的字體和紋樣,更是臺灣現存唯一的鑄字行仍在生產的鉛字,希望讀者能夠看見、觸摸到不同於平版印刷時代的印製品;最後,我們希望讀者能夠進一步實地走訪,用自己的眼睛、用各種角度,仔細看看這整套技藝與機具,如何發出曾經震撼歷史的光芒。 【職人的記憶之一:鑄字】 張介冠,「日星鑄字行」第二代,投入鑄字這行已將近半個世紀,見證著整個產業的變動與興衰,而在活字印刷幾近消失的此刻,卻可說是來自「印刷世家」的張先生,由另一角度理解與保存這個文化的開始。 張先生十七歲時,父親計

劃獨立開設印刷廠,在籌備的前期,張先生先前往另一家大圓盤印刷廠學習,又因家族中原本就有親戚從事銅模鑄造機與送紙機的製造,也有開設印刷廠,他接著轉到三舅的永茂印刷廠,接觸了實際的書籍印刷與鑄字工作。一九六九年,「日星」正式開業。 「日星」一名是張先生的父親取的,字形上可拆解為「日日生」,又「星」的字音與台語「生意」的「生」同音,兩者都可帶出「日日生產、日日生財」的吉利,也表達了對養家、立業的期許。 「日星」遷址過幾次,但俱在重慶北路圓環附近,這裡不只是張先生的父親既有的活動與人脈範圍,也因為萬華雖是印刷業集聚之處,但已趨近飽和,便很自然地傾向選擇自己熟悉的區域。「日星」原本計劃設為印刷廠,但開業

當年隱約感到印刷廠這一環似乎已經不可勝數;又當開業在即時,被通知印刷機無法如期交貨、一拖就會拖上把個月;再加上家裡原本就有鉛字與銅模鑄造的機器,種種原因之下,張先生的父親決定轉個大彎,屹立至今的「日星鑄字行」便在這樣的因緣匯聚下成立。 在那個有「中南行」、「協盛」和「普文」等大型鑄字行的年代,「日星」一開始怎麼爭取業務呢?「我父親的二十幾個拜把兄弟幾乎全是印刷同業,雖多是小型印刷廠,但作為起步已經很足夠。」張先生說,而原先看似下了賭注的區域選擇,也發揮了另一種地利之便,「當時印刷業集中於萬華區塊,其中,鑄字行最北只到西門町福星國小附近的『普文』, 換言之,中正路(今忠孝西路)以北、環河北路以東

,就只有日星。」「當年印刷業很活絡,可也非常競爭,在鑄字的環節也不例外, 簡直是殺戮戰場;甚至會聽到江湖流傳類似『如果你們去日星買字,就不要來我們這裡!』這樣劃清楚河漢界的撂話。」張先生笑說。 日星從最開始只有張先生與父親,加上母親和兩個妹妹,全家動員;七○年代後,日星生意漸趨穩定, 一九七三年時,店裡已有十七位左右師傅;到七○年代後期,包含檢字與鑄字師傅更多達三十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