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地下屋禁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蘭嶼地下屋禁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簡鴻模寫的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和張友漁的 蘭嶼、飛魚、巨人和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蘭嶼達悟族地下屋極具特色!-民視新聞| 達悟族也說明: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玉山社 和四也文化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黃宣衛所指導 曾秋馨的 太魯閣族民間文學復興-以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為例 (2020),提出蘭嶼地下屋禁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太魯閣族、民間文學復興、互文性、傳統織布、銅門刀。

而第二篇論文正修科技大學 化妝品與時尚彩妝研究所 洪繪侖所指導 陳虹汝的 蘭嶼在地特色應用於絲巾創作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蘭嶼、圖案設計、絲巾設計、在地文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蘭嶼地下屋禁忌的解答。

最後網站女生不能碰船、男生不能去潮間帶?當達悟文化「槓上」性別平等和觀光 ...則補充:只要上網一查,就會發現,達悟族有一大串禁忌,其中許多聽起來幾乎是「衝著 ... 而蘭嶼不少旅遊業者舉辦的「地下屋導覽」,原該由興建地下屋的男生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蘭嶼地下屋禁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為了解決蘭嶼地下屋禁忌的問題,作者簡鴻模 這樣論述:

沒讀過這本書,別說你去過蘭嶼!     從校園走向部落創新,再從課堂進入文化體驗;   由輔大教授一步一腳印帶領我們,漫步走讀達悟文化的歷史與風采。     「蘭嶼」這個名字,是二戰後改由國民政府統治時,因島上的蘭花享譽國際而以此命名。實質上,於生長在這塊島嶼的達悟族人觀點中,面積僅四十平方公里的她,更應該被稱之為──pongso no Tao(人之島、達悟之島)。     你我也有所不知的達悟文化──   達悟傳統命名文化裡,父母得跟著小孩改名;   蘭嶼曾有過重刑犯監獄,甚至改制成「勵德班」;   除了生物與文化多樣性,蘭嶼連車牌也是多樣性;   達悟喪葬儀式限男性參加,送葬前會在家門

前擺竹竿;   特有種蘭嶼角鴞在達悟文化裡象徵著惡靈、魔鬼的眼睛;   建造一艘拼板舟要用到七種樹木、大小船的木頭數量依各部落有別。     從通識課的部落教學,搖身一變成為最熱門的體驗達悟文化行程;   徒步環島七十圈淬煉出最完整的導讀蘭嶼自然人文與鮮為人知的歷史!     從輔大通識課「認識台灣原住民」出走,透過徒步蘭嶼兩天共計四十公里的路程,解說在地的自然地景與人文歷史。本書融合部落耆老詳解達悟族裡的飲食、服飾、住居、造舟、歌舞、宗教等傳統文化,與作者二十餘年的實務教學經驗,以全面且完整、具體而生活的書寫方式,為旅人們揭示pongso no Tao的神祕面紗。   本書特色     1.

淺顯易懂的文字與生動活潑的圖像記錄,完全剖析達悟族的食、衣、住、行、育、樂。   2. 以作者二十年來的帶課/帶團經驗與走遍七十回的實地踏查,詳盡解說蘭嶼達悟文化的前世與今生。   真心推薦     中原大學榮譽教授、原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 林聖忠   台灣文史作家 曹銘宗   《台灣 Camino 指南》作者 姜樂義   ──專文推薦   口碑好評     本書對於每一位研究原住民文化及對南島風情有興趣的讀者,都是不可不讀的著作。──林聖忠 中原大學榮譽教授、原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     簡教授在書中介紹蘭嶼的政經、史地、自然、文化等,可說是一部蘭嶼百科全書。──曹銘宗 台灣文史作家    

 徒步是一種選擇,只是方法,是過程,不是目的……當您背起行囊跨出去時,請記得作者強調的:「重要的東西,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體會。」──姜樂義 《台灣 Camino 指南》作者

蘭嶼地下屋禁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訂閱融融歷險記:https://goo.gl/RBEJ6e
===========================
跟融融有最直接的接觸:
Instagram☛https://goo.gl/cBS6U1
Facebook☛https://goo.gl/nn8nyh
===========================
蘭嶼最終章!
原來飛魚季有那麼多的禁忌
原來拼板舟也有那麼多的規矩要遵守
原來索羅門群島的獨木舟竟然跟達悟族的拼板舟一模一樣?!


你所不知道的拼板舟
這一集帶你來好好認識!


影片時間軸:
00:21 蘭嶼拼板舟介紹
01:49 飛魚季的歷史與小規矩
04:14 龍門港刺激跳港
08:39 迦南園必吃的墨魚炒飯


Music: (no copyright music) chill type beat daily” royalty free music prod. by lukrembo




===========================
融融的系列影片集:
融融歷險記〖印尼〗系列影片:https://goo.gl/t3th8k
融融歷險記〖北韓〗系列影片:https://goo.gl/oFwuGr
融融歷險記〖66公路〗系列影片:https://goo.gl/GVigvw
融融歷險記〖特輯〗系列影片:https://goo.gl/Ygn5aD
融融歷險記〖俄羅斯世界盃〗系列影片:https://goo.gl/tkxEUz
融融歷險記〖蒙古國〗系列影片:https://goo.gl/zAqzyo
融融歷險記〖南太平洋大冒險〗系列影片:https://goo.gl/jK3YR7
融融歷險記〖南非大冒險〗系列影片:https://goo.gl/H2jh5y
融融歷險記〖澳洲〗系列影片:https://goo.gl/skwxa8
融融歷險記〖中南美洲沙發客〗系列影片:https://goo.gl/ApnEu8
融融歷險記〖台灣離島計畫〗系列影片:https://reurl.cc/VaXVoN
融融歷險記〖古巴歷險記〗系列影片:https://reurl.cc/EKzdvg
===========================
拍攝工具⬇︎
相機:Iphone XR,GoPro 7,Olympus Em-10
鏡頭:14mm f/2 餅乾鏡,Olympus M.Zuiko ED 45 mm f/1.8
麥克風:SHURE MV88
穩定器:智雲Smooth 4
空拍機:Dji Mavic
===========================
剪輯工具⬇︎
Adobe Premiere Pro
===========================
合作邀約⬇︎
[email protected]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太魯閣族民間文學復興-以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為例

為了解決蘭嶼地下屋禁忌的問題,作者曾秋馨 這樣論述:

本文探索轉型社會原住民族民間文學的永恆性,論述範圍兼顧小地方與地方之外大社會網絡,時間軸擴及整體原住民民間文學百年變遷,銅門村太魯閣族則是論述的縮圖。以民間文學復興為論述主題,內容概括神話、傳說、故事、歌謠等復現的圖景。羅列數種文本:民間文學、當代原住民族漢語、族語文學創作、銅門村部落意象符號、銅門村物質文化傳統織布與銅門刀,探討文本間的互文性,深入梳理影響種種因素,諸如文學、經濟、政治、教育等,彰顯民間文學再現的真實。原住民族民間文學復興體現百年來發展歷史,日治時期廣為調查,將口傳轉譯為文本集結成重要專書,挽救口傳流失的危機。戰後,台灣文化人類學者積極調查研究,深入原住民神話傳說文本與族群

歷史、社會文化聯繫之研究,民間文學為族群文化發展的重要脈絡;文學專業學者強調母題分類研究方法,側重民間文學詩質隱喻的探討。1980年後,原住民族主體性調查研究,證明民間文學為族群根源,除了凝聚族群意識,更是原住民族文學創作母題。木瓜溪流域太魯閣族民間文學,雖具有在地性特色,百年來是與整個原住民族歷時與共時並行發展。原住民文學漢語、族語創作大量引用口傳神話傳說,甚至成為創作母題,民間文學再次被重述,廣泛復現於作品中;並由於原住民族文學強調「主體性」、「自主性」,以民間文學為抗爭書寫,形成與文學創作間的互文性,蔚為復興重要視角;而銅門村的作家亦躋身文學創作行列。銅門村部落的神話象徵符號、族語教學教

材,不僅看到百年來神話衍變的軌跡,並體察遞變中所折射該族群傳統文化進程的重要意義;村落兩項物質文化傳統織布、銅門刀,記載社會集體記憶相關的神話傳說、歌謠與民間文學的互文關係,在織布與刀具流通間呈顯復興實景。關鍵字:太魯閣族、民間文學復興、互文性、傳統織布、銅門刀 

蘭嶼、飛魚、巨人和故事

為了解決蘭嶼地下屋禁忌的問題,作者張友漁 這樣論述:

  暑假剛開始時,從太平洋飄來一個神祕的木箱,沒想到裡面躲了一個頂著早年達悟族人的鍋蓋髮型、半透明的阿尼杜(Anito,最常被稱為惡靈),而他留在村子裡居然是為了要聽完「一個巨人捧著黑翅膀飛魚來交換故事」的故事。      雖然大家聽過許多巨人的故事,就是沒有一個是「巨人用魚換故事」的,怎麼辦呢?有人說,達悟人的生活除了大海、飛魚就是故事,每個達悟人的腦袋裡都裝著一百個以上的故事。所以,阿尼杜會找到他的故事嗎?為了一個故事堅持這麼久的阿尼杜,最後會去哪裡呢? 系列簡介   「福爾摩沙冒險小說」系列   以歷史的筆跡,冒險的基調,挖掘這一座美麗小島的神祕故事;   不管是日本統治時期下的九份

神祕少年故事,   還是西班牙統治下的淡水奇航,   或是國共對峙砲火不斷的金門故事……   讓我們跟著書本的主角,一起跌入冒險的歷史故事,   藉此記住每一個值得珍藏的土地故事。 聯名推薦   生活於蘭嶼的達悟族人,仍擁有著各部落生活依循的曆法、祭儀禁忌,   那些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智慧,對族人而言,是怎樣也無可取代的。   孫大川──監察院副院長暨原住民作家   達悟的神話裡,飽含著信仰、文化起源與律則;   有些故事會深刻地影響一個人,自孩童期乃至於長大成人。   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作家   故事虛虛實實,只要你相信,故事就存在。   盧彥芬──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作者簡介        張友漁      花蓮縣玉里鎮人。   有時勇敢、有時膽怯、有時聰明、有時愚蠢、   有時煩躁、有時寧靜、有時勤快、有時懶惰、   有時熱情、有時冷漠、有時任性、有時退讓、   有時嫉妒、有時寬厚、有時捨得、有時又捨不得、   有時覺得太陽太大、有時覺得下一點雨也很好、   有時只有九歲、有時看起來又像八十歲、   有時很討厭某些人、有時覺得自己應該去修行………   這就是我,我就是這樣一個不是很確定的人。   我常常觀察自己,覺得故事之所以有趣,是因為人有這麼豐富的面向。      出版了《砲來了,金門快跑!》、《來自司馬家的求救信》、【小頭目優瑪】系列之《迷霧幻

想湖》、《小女巫鬧翻天》、《那是誰的尾巴?》、《失蹤的檜木精靈》、《野人傳奇》;《我的爸爸是流氓》、《西貢小子》、《喂,穿裙子的》、《阿國在蘇花公路上騎單車》、《再見吧!橄欖樹》、《糟糕,我扮鬼臉了!》、《悶蛋小鎮》、《今天好嗎?公主殿下》、《聽說,月亮有一個書房》等書。    繪者簡介    儲嘉慧      喜歡花花草草,喜歡動手敲敲打打;   擅長繪畫、手作器物、藝術創作。   現居屏東。      插畫作品有《故事六十八》、《小氣鬼超人》、《黑色的翅膀》、、《八代灣的神話》、《光之戀》、《臨海眺望:迎接歸來的人》等。    推薦文 達悟族的海洋文化與冒險精神  孫大

川 推薦文 住在身體裡的故事  夏曼‧藍波安 推薦文 故事呀!故事!  盧彥芬   第一章    克服膽小大作戰 第二章    岸邊的木箱 第三章    聽到一半的故事 第四章    故事,故事,在哪裡? 第五章    被遺忘的名字 第六章    信不信,故事在海上 第七章    馬羅思的老朋友 第八章    誰在岩壁上畫圖? 第九章    預約一棵樹 第十章    地下屋裡的祕密 第十一章        托那恩恩 第十二章        巨人和漁夫的故事   後記   一籮筐的故事     張友漁 照片附錄   飛魚的故鄉──蘭嶼  張友漁 推薦文1 達悟族的海洋文化與冒險精神 孫大川

(監察院副院長、原住民作家)      位在臺灣島東南方的蘭嶼島上,住著世代和海洋互相依存的達悟族。因四面環海,黑潮流經附近海域,加上氣候濕熱多雨,達悟族人的生活方式、傳統祭典和建築,無不和海洋息息相關。在他們傳統的宇宙觀裡,「蘭嶼」本島並不是世界中心,四周的「大海」才是。因此,他們根據生物生態的習性和洋流的循環,制定一套名為「夜曆」的曆法,以月亮圓缺來計算時間,一天的開始是從傍晚六點起算。      在這個古老的火山島上,也有著自己的神話故事,例如「飛魚托夢」。傳說飛魚是「飛魚之神」送給達悟族人的禮物,尊貴無比,不可以和其他魚一起混煮或烤食,否則身體容易長瘡、發癢。不知道這件事的人們,在海退

了以後,將貝、蟹和捕捉到的飛魚一起食用,許多人生了病,決定從此不再食用。飛魚之神知道以後,托夢給長老,請他告訴族人們,要愛惜並尊重造物者所創造的東西;祂請老人到一個地方去,在那裡有一條黑翅膀的大飛魚,會耐心教導他正確食魚的方法,包括當飛魚季來臨的時候,怎麼舉行祭飛魚的儀式,來祈求豐收與平安。當飛魚太多時,要曬乾儲存起來。飛魚季的時候,也不能說不吉祥或罵人的話等等。老人回到部落後,將該方法傳授給大家,代代相傳後,形成現在的飛魚季。      《蘭嶼、飛魚、巨人和故事》一書,故事場域也在蘭嶼,用一個頭頂著早年      達悟族人的鍋蓋髮型、半透明的巨人,尋找「一個巨人捧著黑翅膀飛魚來交換故事」的故

事,輕鬆串起達悟族人的捕魚、飲食、飛魚、新屋、放養羊豬方式、對死亡和神靈的態度、禁忌等等。      在蘭嶼成長的孩子,依山傍海,海洋距離生活飲食起居的房舍如此靠近,天天到海邊戲耍、游泳,既是童趣,也是生活的本能。四個達悟青少年,不僅向部落的耆老打聽故事,上圖書館蒐集資料,甚至大膽冒險地出海尋找,充分展現出達悟族人勇於面對海洋的冒險精神。在那童真的年代,充滿著鍥而不捨的熱情與好奇心,既是達悟族群團結的象徵,也是普遍性少年感性世界的反映。      在協助巨人找尋故事的小說情節中,除了以飛魚和高度民主的社會結構為基底,帶出蘭嶼自然生態景觀、達悟族人命名方式等等以外,也呢喃似地道出了一些蘭嶼達悟人

所需要面對的課題,比如生命成長中,總要面臨是否離開本島前往臺灣島求學的掙扎。這個挑戰,對達悟人來說其衝擊性是直接的,也是必然的。離開己身的部落,進入漢語族群的社會中,語言、文化的差異性猶如踏入另一個世界。      雖然目前僅有野銀部落與朗島部落比較完整地保留了達悟族傳統建築物──地下屋,但故事中也不經意展露出蘭嶼的傳統建築風貌。觀光業的發展,蘭嶼島上的文化景觀逐漸改變,住宅景觀的組成除了早年的地下屋、經過臺灣省政府所改建的水泥屋,還有民宿的經營,將部分的達悟文化,轉化為經濟效益;在原住民的生活部落中,這樣的改變可能是時代變遷中的陣痛,但同時也是展現、保存自身文化的一種方式。儘管如此,生活於蘭

嶼的達悟族人,仍擁有著各部落生活依循的曆法、祭儀禁忌,那些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智慧,對族人而言,是怎樣也無可取代的。      這部虛構的少年小說,以漢人視角寫作原住民生活,故事發展的過程中,寫作者會經過不同的角色心境置換,而跨族群的書寫往往需要面對許多問題,必須細微地去處理創作題材,包括風俗文化、生活習慣、宇宙觀等等。作者運用了原住民的神話、禁忌,展現了豐富的想像力,塑造了一個異於原住民作家敘述的方式;與其說它是要去再現、重構達悟族文化,不如說它是一部徜徉於海洋的奇幻小說。    推薦文2 住在身體裏的故事 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作家)      父親說故事給我聽,是我的夢的起源。   

  部落的長輩善於說故事,那不僅是代代口耳相傳,更多的還是源自於他們的生命所累積的經驗。從部落的耆老聽取一則又一則動人的神話故事,是每一個孩童,幼年時期最為渴望。那樣的情感,與站立在灘頭,等著父親回航的心情,不分軒輊。同樣地填滿了達悟孩童的整個年少時光。達悟的神話裡,飽含著信仰、文化起源與律則,在孩童時懵懵懂懂地聽得的故事,那些都一一在長大成人後,開始獨立生活才真正了解其中的智慧。有些故事會深刻地影響一個人,自孩童期乃至於長大成人。      我的父親、母親、祖父、叔伯父,以及其他親友們,自我幼年時,每個人不僅以漁獲、芋頭滋養我的身軀,也分別告訴我許多不同的故事,吟唱美麗的詩歌餵養我的心靈,讓

我的心,隨著身體的成長鼓動著,最後驅使著我回到部落重新學習生活、潛水捕魚。      孩子的記憶力,讓人不敢輕看的。在過去初次返家時,我便試圖將那些影響我深刻的神話用紙筆給紀錄下來,好讓我的孩子、孫子,能夠聆聽故事、也能夠有機會自己去閱讀它。      在這本書裏,來到島上觀光的遊客向家裡經營民宿的達悟孩童打聽島上的禁忌,也就是漢人津津樂道的鬼故事。達悟人既非膽小,更不會自衿。在很多的傳說裏,有著數算不清楚的習俗與禁忌,那尊敬長者、祖先的心情,讓達悟人將那些口口訴說的告誡,謹記在心,而不使其他親友、鄰居的生活造成困擾。只能是因為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而有所誤解罷了。      由漢人視角來描寫蘭

嶼達悟人的生活,並不容易。作者筆下不斷接連出現巨人與漁夫的故事,想像力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如何把它發揮得天獨厚又是另一種能力。    推薦文3 故事呀!故事! 盧彥芬(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蘭嶼真的很多故事!真的有說不完的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都有很多兄弟姊妹!雅美〈達悟〉族人真的也是非常樂意分享故事的族群。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淡藍的海、藍藍的海、湛藍的海與淺綠的青青草原、翠綠的芋頭田、深綠的紅頭山層層疊疊相互呼應,我騎著摩托車載著圖畫書作家前輩曹俊彥老師,即將展開一段故事追尋之旅。   「cingi  cingi  rana  kotakotat , ta  k

anen  ta  na  o  mavaw  ta」   這是蘭嶼小孩耳熟能詳經常朗朗上口的唸謠,故事就從開始這裡開始。   小孩孤單地在海邊,無意間發現了一隻螃蟹,小孩和螃蟹變成了好朋友,每天小孩帶著媽媽幫他準備的芋頭到海邊,小孩只要唱這首歌螃蟹就會出來跟他玩,一起吃芋頭。日子一天天過去,孩子越來越瘦,爸媽探查原因後, 將螃蟹抓走且吃掉了,孩子找不到螃蟹非常難過,卻無意中在家裡的床板間發現了螃蟹殼,小孩去詢問爸媽,爸媽還裝做什麼都不知道,小孩相當生氣,認為爸媽欺騙他,跑到海邊……   普普肯:「然後呢? 」   有了然後故事才能繼續下去。   小孩哭著跑到海邊,站在沙灘上唸了咒語

:「大海呀!大海,把我捲走吧!因為爸爸媽媽騙了我。」   不不不,故事結局不是那樣!是這樣:   小孩哭著跑到海邊,站在礁岩上念了咒語:「飛魚呀!飛魚,把我載走吧!因為爸爸媽媽騙了我。」   不不不,故事結局不是那樣!是這樣:   小孩哭著跑到海邊,站在石頭上,念了咒語:「石頭呀!石頭,淹蓋我吧!因為爸爸媽媽騙了我。」   我們一路追尋到了東清部落,進入藝品店,一邊欣賞著煮飛魚用的鍋、煮肉用的鍋、大人用的盤子、小孩用的盤子、蘭嶼拼板舟,老闆一一說著它們的故事,當我們聊到了《小孩與螃蟹》的唸謠,老闆手一指,「石頭」就在前方的海邊。天呀!這是真實的故事嗎?我和曹老師急急忙忙跑到海邊,真的

有一顆大石頭獨自孤立在海邊……   這是蘭嶼的傳說故事,是長輩用來告誡年輕父母的故事,教養孩子就應該多跟孩子溝通,否則上天會將他帶走。故事虛虛實實,只要你相信,故事就存在。   普普肯:「反正故事都是人編出來的。」   索瑪:「在故事裡什麼都有。」   不只是索瑪可以和飛魚說話,而且老人家也會和山羊說話喔!在蘭嶼每一位長輩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只是這些故事要如何把它們流傳下來? 是的!「故事一旦被說出來,只要有人聽過,就不可能銷聲匿跡或是石沉大海,一定會在某個人的腦海裡儲存著。」我相信一定有的。   「故事說來說去,聽來聽去,像風吹著種子飛來飛去。」接龍索瑪說的,當它落地生根後又另外長成

一棵樹,雖然它也叫故事樹,但卻有不同的枝椏。友漁到了蘭嶼,蘭嶼的朋友送給他很多的故事種子,回臺灣後,他日夜用心照顧,這棵《蘭嶼、飛魚、巨人和故事》樹,枝葉繁茂的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各位大朋友小朋友,這棵樹又已經長了許許多多的小種子喔!只要你願意摘下小種子,也栽種一顆屬於你自己的故事樹吧! 一 服膽小大作戰 「今天,有一條飛魚跟我說話了。」 我注意到了,索瑪說這句話的時候,臉上的表情既認真又陶醉,好像她是全校唯一因為表現好而得到獎賞的人。 「飛魚跟妳說什麼?」我不確定那是不是真的,魚怎麼會說話?但是,也可能是真的,我聽不到飛魚說話並不表示飛魚不會說話,飛魚只是不想和我說話而已。 「飛魚說,牠飛

出海面的時候,看見彩虹。」索瑪看著大海一臉陶醉地說。 我覺得所有看見索瑪那雙眼睛的人,都會毫不遲疑地相信飛魚真的看見彩虹了。她那雙像大海一樣清澈的眼睛,任何時候都流露出自然又誠懇的眼神。 第一次聽索瑪這樣說是在去年的飛魚季。那天是四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我和普普肯站在岸邊迎接滿載飛魚的拼板舟回航。索瑪彷彿突然被閃電擊中一般,大叫一聲,從遠處飛奔過來衝到她父親的拼板舟前,抓起一條飛魚抱在胸口,再用兩腳彷彿踩在炭火上的速度衝到海邊將飛魚扔回大海。 索瑪這個舉動立刻招來老人嚴厲的責罵,飛魚季期間女孩子是不可以出現在攤頭的。普普肯的父親立即揮手要索瑪離開。 索瑪一邊轉身離開一邊回頭看著大海,好像要確定那條

飛魚已經回到安全的地方。 「妳為什麼這樣做?」我們很驚訝地問她。 索瑪臉上的驚嚇還沒退去,用微微顫抖的聲音說:「那條飛魚一直在叫我,希望我放牠回大海,牠還有一些事沒做完。」 「飛魚和妳說話?」妮嘉樂瞪大眼睛問。 「對,牠還知道我的名字。」索瑪點著頭說。 「牠和妳說國語還是達悟族語?」普普肯用一種想笑又不敢笑的表情問。索瑪是他的妹妹。 「飛魚說的是飛魚的語言。」索瑪說。 「那妳怎麼聽得懂?」普普肯又問。普普肯向來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 「我就是聽得懂,忽然就聽懂了。」索瑪的臉色平靜下來,以不屑的口吻說:「你不信就算了。」 「飛魚整天在大海游來游去,會有什麼事沒做完?」我也很有興趣知道。 「飛魚沒說

,我也不知道。」索瑪聳著肩膀說。 「下次記得問牠。」我是真的想知道索瑪會以為飛魚還有什麼事沒做?我猜,可能是飛魚還沒有達成自己在海面上飛行一千公尺的目標。聽說,飛魚衝出海面時,最遠只能飛行四百公尺,在空中停留四十秒。但是這個世界永遠都會有傳奇,海底下肯定也有,這條飛魚也許就是大海裡的傳奇。

蘭嶼在地特色應用於絲巾創作之研究

為了解決蘭嶼地下屋禁忌的問題,作者陳虹汝 這樣論述:

達悟族分佈於台東縣外海的蘭嶼島上,是台灣唯一的海洋民族。因為島嶼四面環海交通不便的關係之下,與外來文化接觸較少,因此島上族人都延續著傳統文化在生活,近來隨著觀光旅遊興盛,許多外來文化侵入了蘭嶼,該如何讓大家重視達悟族文化之保留與傳承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拼板舟上細緻的雕刻與圖騰,展現出族人高度的藝術美感,也表達出他們對於大自然的尊敬與崇拜。因此,對於民族文化和藝術設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本創作研究以蘭嶼在地特色為研究對象,透過實地走訪與文獻探討分析出在地文化特色,透過擷取特色圖形,運用設計元素中輪廓、線條、肌理質感與色彩等進行圖形萃取分析,再加以創作,根據學理基礎對圖形造型、構圖及色彩分

析,整理出絲巾設計應用方法。研究設計採用手繪的方式擷取圖形。第一系列「粹嶼」捨棄了電腦設計反而更貼近達悟族崇尚大自然的精神。以蘭嶼各個部落的特色為主,配合手繪的方式呈現出不同的質感,絲巾形狀隨著部落於地圖上的位置呈現不規則獨特樣式,讓使用者可以在不同場合上做搭配。第二系列「旖旎」則是配合現今的電腦製圖來創作,獨特在地特色圖形可滿足現代人對於文創和民族特色的需求,進而使人們內化對於自然環境的永續經營。蘭嶼在地特色應用在絲巾創作其圖形的風格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具有開發為時尚商品價值,期待透過時尚文化商品的接觸,同時能認同達悟族傳統文化特有魅力,使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