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冠 諾 維 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英冠 諾 維 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萬維鋼寫的 高手思維:《羅輯思維》人氣作家,要新、要硬、要讓你「得到」最有用的知識 和大衛.哥德布拉特的 足球帝國:一窺英格蘭社會的華麗與蒼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商周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英冠 諾 維 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手思維:《羅輯思維》人氣作家,要新、要硬、要讓你「得到」最有用的知識

為了解決英冠 諾 維 奇的問題,作者萬維鋼 這樣論述:

《羅輯思維》人氣作家‧《萬維鋼‧精英日課》精彩內容大集結 讀這本書,等於讀了一百本書!   世界太快、資訊洪流太急,   你需要堅強有力的幫手幫你留住當代思維精華!   這本書能讓您用理工思維理解世界   以全球主流精英思想武裝腦袋!     萬維鋼,物理學家、高人氣科普作家;   擅長消化複雜觀念思想,歸納整理後,成為理解掌握的知識。   他說故事的方式精妙,往往能將艱澀難懂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新奇有趣的觀點。   他就是現代的說書人,不僅讓你鼓掌讚嘆,更要讓你理解掌握!     ◎本書選題有三個標準   第一要「新」;第二要「硬」;第三要讓讀者「得到」。   「新」是用一切知識解答現代難題;

  「硬」指的是思想背後最好要有學術研究的支持。   這些能讓讀者看了以後有用,並且能「得到」,   讓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一點改變。     ◎精彩內容摘要   ‧尼克森和赫魯雪夫的「廚房辯論」到底辯論了什麼?為什麼赫魯雪夫在這場辯論中完敗?   ‧什麼樣的婚姻才能長長久久?如何讓自己在愛情中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擁有美滿人生?   ‧為什麼買彩券中頭獎的人,最終還是會敗光財富?   ‧艾爾‧帕西諾、比爾‧蓋茲的成功是生而逢時還是努力的結果?為什麼「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達爾文在做出「該不該結婚」人生重要選擇時,他如何運用有限資源做出最佳決策?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

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大亨小傳》作者   精英(高手)的構成=智慧×見識   人的成就是一系列苦練和正回饋積累的結果。窮者恆窮,富者恆富;   高手一旦成就到一定程度,就算把所有資源都拿走,他還是能做成一番大事。   原因就在於:他已積累了大量智識,養成了「高手思維」模式!     高手和普通人想得不一樣   ‧高手能夠理解複雜的抽象概念,而普通人處處使用簡單的形象思維。   ‧高手探索未知,而普通人恐懼未知。   ‧高手能從長遠打算,而普通人缺乏自控力。   ‧高手注重個人選擇和自

由,而普通人認為別人應該跟自己一樣。   ‧高手擁抱改變,而普通人拒絕改變。   ‧高手跟各個階層的人都有交往,而普通人只跟本階層的人交往。   ‧高手愛談論想法,而普通人愛談論人和東西。   ‧高手把自由時間花在學習上,而普通人把自由時間花在娛樂上。   ‧高手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強調公平。           「羅輯思維」人氣超高專欄作家萬維鋼帶你直指問題核心!   現代世界跟我們的直覺、心靈雞湯、寓言故事和成語典故都非常不同,   被「雞湯」這麼久,該長點見識了!   本書帶你用高手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洞察、理解和改變這個世界! 高手推薦(依姓名筆劃序)   姚詩豪  「大人學」共同創

辦人   楊斯棓  醫師   鄭國威  《泛科學》總編輯   盧世安  人資小周末創辦人   賴以威  臺師大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各界高手好評   這本書是萬維鋼一刀剪開了自己的錦囊,大方讓你看一則一則的巧思妙計,斟酌閱讀,咀嚼再三,您一定可以在人生許多困局中,把局面導向多贏。──楊斯棓 醫師   如果你本是高手、是精英,我推薦你讀這本書,因為你夠「敏感」,會比一般讀者從中獲得更多。你在書中會學到「敏感」為什麼那麼重要。如果你自認是普通人,那也該讀,因為你夠「謙遜」跟「自知」,這本書正適合擁有這兩種特質的人。如果你根本不屑於這類說書或幫你讀書的內容,熱愛讀原典,我覺得

你也該讀這本書,因為作者清楚介紹了他是怎麼讀書、怎麼利用軟體與他人協作來做好讀書筆記,這方法論會對你極有幫助。──鄭國威 《泛科學》總編輯     領略到萬老師對於擁有「重要創見」的書籍,如庖丁解牛般準確剖析去肥留瘦的精彩篇章,更了解到「微學習」這個嶄新的學習型態其實是一種邏輯性的重構,而非「知識碎片」的拚湊。──盧世安 人資小周末創辦人     我喜歡萬老師用乾淨俐落的語法梳理知識,喜歡字裡行間滲透出來那理工人的邏輯態度。在萬老師的筆下,原本隱藏在各種大頭書裡的知識,變成一本你能隨時拿起來讀那麼一小段就能有所得的好書。──賴以威 臺師大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作者簡介

萬維鋼   《羅輯思維》超高人氣科普作家,善以說故事的方式,將複雜深奧的思想轉化為新奇有趣、易於理解的知識與觀點,目前是「得到」APP 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作者。   1999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2005年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博士,曾長期從事核聚變等離子體物理研究。他自詡「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主張以科學精神鑽研社會現象,擅長讓高深道理落地,最愛激發讀者思考。著有暢銷書《萬萬沒想到》(曾獲「文津圖書獎」和「中國好書」等榮譽)、《智識分子》。   個人新浪微博:@GK同人於野   推薦文 豔羨馬太效應?如何好運多贏?/楊斯棓 推薦文 利用這本書,給自

己一個獲得高手思維的機會/鄭國威 推薦文 從微學習重構邏輯性/盧世安 推薦文 信手拈來就能有所得的好書/賴以威 自序    用現代化思維洞察世界   ︱PART 1| 什麼是高手? 第一章 亞當.斯密務實的自利道德觀    第二章 精英和讀書究竟有多大關係?    第三章 有時候,成功就是需要好運加持            第四章 破除成功學的迷信            第五章 高手來自競爭不充分的領域        第六章 用演化論修身養性              ︱PART 2| 高手的思維 第七章 從儉省思維創造價值        第八章 贏家的心法、習慣和日常           

第九章 斯多噶學派的「處變不驚」哲學            第十章 天才和瘋子只是一線之隔            第十一章 塞車也是一種納許均衡            第十二章 跟《冰雪奇緣》學創造力魔法            第十三章 贏家都有個碗豆公主心            第十四章 成熟度=對小機率事件的接受程度    第十五章 聲望是一門好生意,別搞砸了!        第十六章 先做好這三件事,再道歉!    第十七章 浪漫的真諦:愛比自私更有價值        第十八章 平庸公司的厚黑學          ︱PART 3| 高手的學習方法 第十九章 行為設計學,創造推力     

       第二十章 喜歡=熟悉+意外        第二十一章 學習不簡單,兩種技能增長曲線    第二十二章 持之以恆,成功運跟著來    第二十三章 活用資訊管理,事半功倍      ︱PART 4| 高手如何做決策? 第二十四章 優質決斷力四部曲    第二十五章 數學家幫你算人生    第二十六章 從決策優劣看智慧高低        第二十七章 當紅還是過氣?          ︱PART 5| 高手洞見的未來 第二十八章 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        第二十九章 一個神人的世界觀      附錄 高手讀書——《高手思維》帶你讀通經典、增長智識   自序 用現代化思維洞

察世界   有個十幾歲的小男孩生活在大城市,家裡經濟條件很不錯,在好學校讀書。可是他爸爸很少回家,因為他媽媽脾氣很差。也許是因為以前過了苦日子,他媽媽竟然會把家裡的冰箱上鎖,來防止孩子偷吃東西。男孩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有一次,男孩在外面撿到兩隻流浪的小貓,覺得非常可愛,就抱回家想偷偷養。不幸的是,他的媽媽發現小貓時,小貓正在喝她杯子裡的牛奶。於是她當著男孩的面,拎起兩隻小貓,直接把牠們的頭往牆上撞,活活給撞死了。   男孩很難過。但除了難過,一個特別的想法在他心裡埋下種子,並從此伴隨他的一生。   這個大城市是一百年前的美國紐約,這個男孩就是以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聞名的心理學家亞

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這個想法就是:滿足了基本的經濟需求,對人而言還遠遠不夠。     精英的構成:智慧×見識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說到,人的需求像一個金字塔,是有不同層次的。底層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往上是愛、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滿足了底層的,就會有高層的需求。   馬斯洛的理論一直有爭議,但是你得承認,它很好地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的人像馬斯洛的媽媽一樣,認為最微小的物質比什麼都重要,有的人卻在追求自我實現。他們之間的差別,當然不僅僅是錢多錢少的事,還有認知上的。   這個認知不是智商。人的智商和身高一樣,是常態分布,再高也高不到哪兒去;可是人的成就

是冪律分布的,是一系列苦練和正回饋積累的結果,差距如同雲泥。   成就到了一定程度,你就算把他所有的資源都拿走,他還是能像穿越小說裡的主角一樣做一番大事,因為他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智識——智慧和見識。   大人物應該有什麼樣的見識呢?     美蘇冷戰期間,雙方曾經有過一些表示友好的舉動,比如在對方國家辦展覽。一九五九年,蘇聯弄了一個美國展,其中展示了美式大房子,裡面有各種家用電器。蘇聯宣稱這種生活是一般美國人享受不到的,但其實那就是美國普通中產階級的生活水準。沒錯,電冰箱早在一九二○年就已經在美國家庭普及了。   當時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作為美國副總統訪問蘇

聯,和赫魯雪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一起參觀了這個美國展。兩人走進美式樣板房,尼克森看見裡面有一台洗衣機,他找到了一個話題靈感。尼克森說:「我們兩國為什麼非得搞火箭競爭呢,我們搞製造洗衣機競爭不是更好嗎?   可是赫魯雪夫有完全不同的思路。赫魯雪夫說,你們美國人不要以為蘇聯人沒見過洗衣機,其實我們蘇聯每個新房裡都有洗衣機,而且我們的洗衣機都是一樣的,不像你們美國製造各種不同型號的洗衣機,這不純屬浪費嗎?   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廚房辯論」,尼克森因為這個辯論拿到了很高的形象分。現在我們可以判定,赫魯雪夫在這場辯論中完敗。中間有個小花絮是,尼克森說美國將

會讓每個家庭都擁有一輛汽車,赫魯雪夫可能太過急於挽回面子,竟然說蘇聯能讓每個家庭都擁有一架飛機!尼克森馬上反問,你想把這些飛機停在哪兒?   一九五九年,世界各國正在從傳統向現代演變。赫魯雪夫在別的方面可能才智過人,在一個更傳統的場合肯定遊刃有餘,但是面對「現代世界」,竟然沒有一個最基本的見識。   這是因為現代化的見識不是常識。     閱讀,培養精英眼界的捷徑     就算生活在發達國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現代化思維。   美國社會學家赫伯特.甘斯(Herbert Gans)曾經有一項研究,他比較了波士頓工薪階層和精英階層的文化差異。他發現,工薪階層的一個特點是只相信自己的親友,而非常

不信任外部世界,甚至可能對陌生人有一種自發的敵意。他把這些人稱為「都市村民」,即住在都市裡,卻仍然是村民思維。   相較之下,中產階級和精英階層的人沒有那麼強烈的親緣意識,他們很容易和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辦事規則。   再看今日的中國,這個現象不是很明顯嗎?小城鎮裡的人特別講究親屬和熟人關係,沒有關係就寸步難行,這也是為什麼有理想的年輕人非要去大城市!什麼叫發達?什麼叫精英?真正的差異是思維模式。   像這樣的差異,我們還可以列舉很多,請允許我用「精英」(或「高手」)和「普通人」來標記這兩種思維:     .精英能夠理解複雜的抽象概念,而普通人處處使用簡單的形象思維。   .精英探索

未知,而普通人恐懼未知。   .精英能從長遠打算,而普通人缺乏自控力。   .精英注重個人選擇和自由,而普通人認為別人應該和自己一樣。   .精英擁抱改變,而普通人拒絕改變。   .精英和各個階層的人都有交往,而普通人只和本階層的人交往。   .精英愛談論想法,而普通人愛談論人和東西。   .精英把自由時間花在學習上,而普通人把自由時間花在娛樂上。     ……還有一個區別值得特別提一下,那就是精英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強調公平。這個結論來自二○一五年的一項新研究,讓受試者玩一個遊戲,在兩個選擇中決策:選第一種,兩人的總收益會大幅增加,但分配很不均勻;選第二種,新增收益在兩人之間分配得更均勻,但總

收益增加得沒有第一種快。結果,愈是精英人物(比如耶魯法學院的學生),愈傾向於選擇第一種,而普通人則更願意選第二種。   現在世界的一個趨勢是貧富差距愈來愈大,而這個研究說明精英對此根本不在乎。這也是為什麼「精英」在美國已經幾乎是一個貶義詞。   問題在於,如果精英比普通人僅僅強在他是富二代或官二代,我們完全有權鄙視他們;可是,如果精英的成功是基於努力程度和見識水準,那我們的道德優越感還有多大意義呢?   好在在中國,「精英」目前可能還算是一個好詞。   中國不但和美國玩了洗衣機競爭,而且正在取勝。在美國中產階級日漸萎縮的時代,中國中產階級正在快速崛起。有人說,非得有房有車或者年薪百萬才

叫中產階級,在我看來純屬誇張。只要往馬斯洛金字塔的頂層攀登,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就是中產階級。   我們也想成為精英。既然現代世界和我們的直覺、心靈雞湯、寓言故事及成語典故都非常不同,那麼我們就想用精英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洞察、理解和改變這個世界。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親身參與,而最快的辦法則是讀書。   解讀、快遞全球最新思想   我本來是個做科研的物理學家,寫文章是業餘愛好,但是很幸運地受到了讀者的歡迎。二○一六年,我索性從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辭職,開始全職寫作。這時候羅振宇2的《羅輯思維》正好推出了「得到」APP,用收費專欄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讀者。我們就決定做一個以傳播現代世界最新思想

為宗旨的專欄,叫《萬維鋼.精英日課》。現在你手裡的這本書,就是《精英日課》專欄一年以來的文章精選集。   羅振宇說,付費和免費是完全不一樣的邏輯,我們不是娛樂讀者,更不是炫耀自己有多少知識,而是向讀者提供「知識服務」。這意謂著我們不僅必須向讀者提供「有意義的內容」和「爆炸性的內容」,還必須讓讀者能「得到」——我們得把思想真正「交付」給讀者,不僅僅讓讀者鼓掌讚歎,更要讓讀者理解掌握。   人們都說「網路上知識豐富」,其實免費的資訊價值有限。如果有關現代化的見識是一片汪洋大海,我們每天在新聞、論壇、微博和朋友圈看到的東西,大約相當於海灘上幾個漂亮的貝殼。   最有用的東西在哪裡?最深刻的東西

在哪裡?最高妙的東西在哪裡?它們和最新奇、最刺激、最野性的東西一起——在書裡,在小眾刊物裡,在論文裡。我的任務是透過廣泛閱讀,追蹤英文世界裡的最新思想,然後就像一個廚師一樣,把這些好東西做成適合中國人口味的菜,交付給讀者。   我確定選題的標準有三個。第一,要新;第二,要過硬;第三,要讓讀者能「得到」。   經典的東西都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當然好,但是我更偏愛新思想,這可能是以前做科研的職業病,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成功是因為能力,還是因為運氣?引爆市場的歌曲和電影到底為什麼能流行?網際網路公司有什麼辦法能讓用戶對產品上癮?這些知識剛剛出來,我們立即就為讀者解讀。

  所謂「新思想」,並不一定是距離我們生活很遠的「前沿」思想,其實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觀念都在不斷被刷新,也有一些老問題因為新思想而獲得了解決方案。我們應該怎麼選擇配偶?應該什麼時候停止嘗試新事物?過去的人可能想像不到,現在這些問題的最優解,來自電腦演算法——我們解讀過兩位電腦科學家寫的《決斷的演算:預測、分析與好決定的11堂邏輯課》(Algorithms to Live By: The Computer Science of Human Decisions)這本書,讀者非常歡迎。   讀新書的另一個理由是有些經典的思想,放在今天看,會有不同的視角。比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

《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說每個人都為自己謀私利、多工作多掙錢,「看不見的手」就會讓整個社會進步;可是他的《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又說人不應該過分追求財富和名望,應該講道德。那這是不是有點矛盾呢?這是歷史上的著名問題,還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稱為「亞當.斯密問題」。我們專欄在談論亞當.斯密的時候,用的是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路斯.羅伯茲(Russ Roberts)的新書《身為人:從自利出發,亞當.斯密給我們的十堂思辨課》(How Adam Smith Can Change Your Li

fe: An Unexpected Guide to Human Nature and Happiness),這本書就以一個現代人的視角很好地解釋了「亞當.斯密問題」。   那麼「新思想」要新到什麼程度呢?最好是剛剛出版的書、剛剛發表的文章和論文,我們希望在第一時間解讀。圖書方面的最快紀錄是在美國剛剛出版一週,《精英日課》就開始了連載解讀。   事實上,我們專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英文世界裡的新思想在國內的傳播。像《人類大命運》(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注意力商人》(The Attention Merchants: The Epic

Scramble to Get Inside Our Heads)、《終結平庸》(The End of Average: How We Suc-ceed in a Wolrd That Values Sameness)、《聰明捷徑》(SMARTCUTS:How Hackers, Innovators, and Icons Accelerate Success)、《成功與運氣》(Success and Luck: Good Fortune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等書,都是在我們專欄連載解讀之後,國內出版社迅速引進,其中幾本我還寫了中文版序言。   所謂「過硬」

,就是這個思想背後最好要有學術研究的支持。有幾次我們是直接講解一篇經濟學論文,但多數情況下還是盡量選擇比較通俗的書和文章。這些書和文章大多是新型的「科學寫作」,作者不能信口開河,就算本身是適合普通讀者的通俗作品,也要引用學術研究。這也意謂著在「名人」和「學者」之間,我們更傾向於選擇學者寫的東西。中國的創業者經常發表各種看法,他們說的都很有價值,但學者可以把很多很多創業者放在一起研究比較,給我們一個更科學的說法。   要讓讀者「得到」,就得做到讓讀者看了以後能有用,或者「三觀」能發生一點改變。普通的新聞,包括一些科學報導,只是提供了一條新知識而已,並不能「得到」。新想法,甚至包括有意思的新發現

,都不一定能讓讀者「得到」,比如有新研究發現,有些章魚的智力水準很高,甚至還有自己的個性,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知識,我也樂意讀,但是放在《精英日課》裡就不太合適。更何況,大量的新想法都是沒意思的。   找到這些思想,再用讀者喜歡的方式解讀,這個工作的難度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期。一篇文章從確定選題、研發到寫作,我自己就要花大概七、八個小時,這還不算「得到」團隊的編輯和音頻錄製。所幸的是,《羅輯思維》給專欄作者提供支援的團隊非常強大,從設計、內容到技術,新主意層出不窮,每個人都很厲害。   專欄的推出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不到一年時間,我們就有超過十一萬個付費讀者。這些讀者之中藏龍臥虎,有的讀者能從專

業角度提供見解,有的讀者分享自己在某個問題上的親身經歷,有很多評論精彩絕倫,簡直就像禪宗暗藏的機鋒。我們有很多文章被讀者廣泛傳播,取得了比免費內容更大的影響力。   現在,我迫不及待想把這些思想交付給你。 專文推薦: 豔羨馬太效應?如何好運多贏?     大家好,我是楊斯棓醫師,週一到週五早上七點半到晚上六點半,除了中午休息,我主要的工作是看診。看診的空檔、下班後及週末,我花非常多時間看書,從綠角到王定國,從薛兆亨到見城徹,從黃國華到高木芳德。   我從兩年前開始每個月辦一場有獎徵讀書心得(請Google「楊斯棓醫師的咀嚼肌」),愈來愈多人認真看待並參與這個活動。   萬維鋼的職業,

我羨慕不已,一般愛書人頂多像個小孩隔著透明玻璃櫃,眼睛盯著各色冰淇淋,選個一、兩球,一週吃一次。他則坐鎮冰淇淋攤位,隨時都在品嘗每種口味,然後錄下自己的食記,專人打字建檔,隨時可以氣定神閒地告訴路人怎麼搭怎麼吃最爽口。   日本作家齋藤孝有本書叫《三的思考捷徑》,他說:「每當腦袋一片空白,我就告訴自己『選三』,這方法我用了三十年,神奇無比。」齋藤孝擅長用三點歸納一件事,羅胖(本名羅振宇)和萬維鋼也是如此。《羅輯思維》標榜「有種、有趣、有料」,萬維鋼則以「要新、要過硬、要讓讀者得到」之錘,替自己定音。   萬維鋼遇到貴人羅胖,他用極佳的分潤制度讓萬維鋼可以從業餘寫文章的物理學家,變成專事生產

優質文章的科學人。羅胖耕耘多時,鑿了渠道,蜜水滿溢,把自己的流量大方分給「得到」頻道上的眾家,萬維鋼的《精英日課》頗受歡迎,是我許多朋友上班途中的良伴。   萬維鋼定居美國,開頭就說精英在美國幾乎是貶義詞,但在中國,可能是許多人的想望。   萬維鋼這本《高手思維》,我特別想推薦給每一位有機會搭高鐵的人。他把「得體」一詞談得很好,台灣高鐵上充斥著不得體又不自知的人。什麼叫得體呢?書中說得體就是做事符合別人的社交預期,我如果用新幹線上的乘客平均素質來解釋「得體」兩字,您一定秒懂。誠如萬先生所說:「做事得體,是我們值得愛和被人愛的第一步。」   萬維鋼挑選的議題,對迷茫時代的你我有強烈的警世作

用。   最近有則頭條新聞:「報考中華郵政二十名博士竟全員落榜。」如果對博士們的際遇感到迷惘,我建議您一讀萬維鋼的〈精英和讀書究竟有多大關係?〉。有的人以為讀書是人生的終極目標,萬維鋼筆刀犀利,下刀狠準:「如果讀書有用,為什麼有些書讀得多的人混得並不好,而有些混得好的人根本不讀書?」   台灣有一群人,錢喜歡存郵局,無視通膨巨獸;罹患糖尿病不找新陳代謝科醫師,反而相信爬山好友力薦的玉米鬚煮水或苦瓜燉酪梨;一聞官府則嚇到腿軟,所以詐騙集團只要以法院或健保署之名,通常可以不費吹灰之力騙走他們一大筆錢。   萬維鋼筆下的美國人,也有一群人「只相信自己的親友,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而美國的中產階

級們「沒有那麼強烈的親緣意識,他們很容易跟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辦事規則。」   台灣有一派人很愛鼓吹記憶力,曾有媒體報導有一位司機「腦袋裡裝有一萬組的電話號碼,只要一說出名字,他就可以馬上告訴你正確的電話號碼。見識過這本領的人,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事實上,任何一支智慧型手機就可以完全取代這項「特異功能」。萬維鋼筆下提醒你我:「人腦應該用來想事情,不是用來記事情的。」他主張我們都應該使用一個外部系統(Evernote),專門儲存個人化的資訊。不過請記得,如果您用的版本是Evernote International,資料存放於Google Cloud Platform比較安全;如果您用的版

本是中國版的evernote(印象筆記),資料存放於騰訊雲。 你身邊可能遇過「小時候走到哪兒都被誇聰明、長大就不行」的傢伙,為什麼會這樣?萬維鋼的書裡也有答案。   羅振宇說:「萬維鋼是我見過閱讀速度、記筆記速度,以及寫作速度最驚人的一個。」萬維鋼是怎麼練成的,我只能說,跟五洲製藥的創辦人吳先旺記下點子的方法有驚人的雷同之處,他的書,也很大方地給了答案。   這本書是萬維鋼一刀剪開了自己的錦囊,大方讓你看一則一則的巧思妙計,斟酌閱讀,咀嚼再三,您一定可以在人生許多困局中,把局面導向多贏。 楊斯棓(醫師) 專文推薦:   利用這本書,給自己一個獲得高手思維的機會   《高手思維》是一本

很特別的讀書指南,專為精英設計。精英的共同特色,就是「成熟」,用老話來說就是「見多識廣」,以作者的話來說,就是在小概率的事件發生後,接受度比一般人高。   不少人對《羅輯思維》以及「得到」專欄作家的批評就是他們把知識碎片化了、把知識份子偶像化了,讓人們只顧著將知識當成金箔一樣往身上貼,而非由內而外地修練。   這樣的批評就我看來,顯得不夠「成熟」,無視了現代人的時間與注意力本就破碎的狀態,也低估了本書作者跟讀者的程度。   如果你本是高手、是精英,我推薦你讀這本書,因為你夠「敏感」,會比一般讀者從中獲得更多。你在書中會學到「敏感」為什麼那麼重要。   如果你自認是普通人,那也該讀,因為

你夠「謙遜」跟「自知」,這本書正適合擁有這兩種特質的人。你在書中會學到擁有這些特質的人,為何更能體現「極端所有權」的精髓。   如果你根本不屑於這類說書或幫你讀書的內容,熱愛讀原典,我覺得你也該讀這本書,因為作者清楚介紹了他是怎麼讀書、怎麼利用軟體與他人協作來做好讀書筆記,這方法論會對你極有幫助。   在每個章節裡,作者先把書和文章消化過了,再佐以自己的豐富涉獵與統整能力,將這些來自英語世界中的最新著作轉換成易讀好懂的文章。本書與他的另一本書《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一樣讀起來流暢快意,毫無遲滯。如果你稍微「刻意練習」,一個晚上就可以讀完。   作者提到了很多書,我恰巧看過不

少,互相對照下,更讓我對作者的採集與精萃功夫佩服不已,如果你沒有時間,看這本書約可抵看一百本書;但我想,包括作者這位愛書人在內,都會建議你在看完本書之後,找到最有感覺、最有興趣的章節,把裡頭提到的書找出來自己讀,我也打算這樣做。   最後,我想說,「見識」太重要了,不能只留給「精英」。因此請好好利用這本書,當成工具、作為入口,給自己一個獲得高手思維的機會。另一方面,「精英」也太重要了,不能只留在長「見識」上,請各位精英多參考書中提到的「學徒心態」,替需要的人、替比自己上層的人、替整個社會鋪路,一起樂於分享見識吧。   鄭國威(《泛科學》總編輯) 專文推薦:   從微學習重構邏輯性   收

集知識、整理知識、分析知識、傳播知識,都是一個技術活!   我是知識付費「得到」APP的重度使用者,這是活化我原有知識框架的重要工具。而萬維鋼老師的《精英日課》專欄就是我決定付費下訂的第一位講者。   我在研習《精英日課》的過程中,除了領略到萬老師對於擁有「重要創見」的書籍,如庖丁解牛般準確剖析去肥留瘦的精彩篇章,更了解到「微學習」這個嶄新的學習型態其實是一種邏輯性的重構,而非「知識碎片」的拚湊。   「聽覺學習」與「視覺學習」在腦中的觸發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您跟我一樣是萬老師的忠實「聽眾」,相信您一樣可以從另一個「觀眾」的角色,獲得《高手思維》這本書中字裡行間的微言大義。 盧世安(

人資小周末創辦人) 專文推薦:   信手拈來就能有所得的好書   這本書集結自知名音頻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我不太喜歡有「精英」冠在上面的作品,所以起初只想看看數學的部分……噢,真好看,裡頭有沒見過的新知識,對於已經知道的理論,作者萬維鋼老師也別有一番洞見,彷彿帶領讀者繞到了知識背後,瞧見另一個有趣的面向。於是我繼續讀了其他篇章,不知不覺間念完了整本書。   雖然我還是不喜歡精英一詞,但我喜歡萬老師用乾淨俐落的語法梳理知識,喜歡字裡行間滲透出來那理工人的邏輯態度。在萬老師的筆下,原本隱藏在各種大頭書裡的知識,變成一本你能隨時拿起來讀那麼一小段就能有所得的好書。 賴以威(臺師大電機系

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第二章精英和讀書究竟有多大關係? 關於「精英」,我和「得到」APP上「熊逸書院」的作者熊逸有一場討論。熊老師問我如何看待「普通人對精英的理解」,其實這個問題就是「讀書」和「精英」到底有多大關係。我總愛鼓吹讀書的好處,認為精英必須有先進思想。而熊老師也不是那種專門談論冠冕堂皇聖人之道的假道學,他說得非常實在:普通人心目中的精英,就是掌握了核心資源、在食物鏈上排序靠前的人。所以,這個問題就是讀書到底有啥「用」。如果讀書有用,為什麼有些書讀得多的人混得並不好,而有些混得好的人根本不讀書?有沒有可能讀書和精英的相關係數其實比較低呢?如果是這樣的話,一個食物鏈上排序不

怎麼高的人不好好琢磨掙錢,去讀什麼《春秋大義》,這不是緣木求魚嗎?這個問題是每個讀書人都得面對的問題,不能因為我們痴迷於讀書就不問有沒有用。想明白這個問題,愛讀書的才能讀得心安理得,不讀書的也是理性選擇。我以為,這個問題得從三方面考慮。 食物鏈、智識鏈和幸福鏈 熊老師說得沒錯,的確存在一個「食物鏈」,每個人在這個食物鏈上的地位取決於他掌握的資源。資源不一定是錢,可以是權力,還可以是強大的社會關係、獨一無二的技術、出眾的美貌、影響力巨大的名望等。正如李斯說的兩種老鼠的故事,人有了資源才能有恃無恐。如果有哪個學問說這些都不重要、只追求內心純淨的精神就行,我看那絕對不是好學問。但是也沒有哪家正統的學

問說別的都不重要,你就專門研究怎麼提高自己在食物鏈上的排名就行。這又是為什麼呢?一個重要原因是,你在食物鏈上的排名,基本上不是你自己能決定的。本書第三章解讀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家羅伯.法蘭克(Robert H. Frank)的《成功與運氣:好運和精英社會的神話》這本書,我們知道所謂的「精英」們之所以成功,既不全是天賦和努力,也不全是關鍵時刻理性選擇的結果,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運氣。家庭出身很重要,在合適的時機選擇了合適的行業很重要,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也很重要。所以,這條食物鏈的邏輯遠遠不是誰努力就能占據一個好位置。所謂「精英社會」,是一個神話。那麼掌握優質資源的人,是不是都值得被稱為「精英」,就是

一個問題了。

英冠 諾 維 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MADTEAM #GCS #AOV

老將重新直達前線
打出各種風采操作
想念大師兄的聲音嗎
這不叫來了~!!


-
小瘋子們趕緊來加入會員!
https://bit.ly/3wUkZZF

▼更多精彩影片播放清單▼

MAD | 會員專屬影片
https://bit.ly/3yecCs3
MAD | 噗攏共Mic check
http://t.cn/Eo6QjjZ
MAD | 精彩重現Highlight
https://bit.ly/3hgjf60
MAD | 賽事全紀錄
https://bit.ly/2FxCwAP
MAD | 賽事一把抓
https://bit.ly/3iSfgM3
MAD | 傳說對決攻略 觀念分享
https://reurl.cc/20bV6v
MAD | 五路豪傑 - 公會招募活動
https://bit.ly/315ouih
MAD | K一ㄤ樂隊
http://t.cn/Eo68xlp
MAD | 合作夥伴
https://reurl.cc/n0RAYv
MAD | 瘋挑鬥節目
https://reurl.cc/L30L83

▼MAD Team 社群▼

官方網站:http://www.madteam.com.tw/
Facebook:https://goo.gl/amhHpZ
instagram:https://goo.gl/5tbwM9
Twitch:https://goo.gl/ykQBRg
LINE官方:https://lin.ee/xzSeA64

▼MAD Team 商城▼

shopee: https://goo.gl/zS6fN4

▼MAD 傳說對決▼

RN:https://bit.ly/3h3HuTV
Neil : http://bit.ly/2Ru6TfF
03.22 : http://bit.ly/2Z8e7L4
KUKU : http://bit.ly/2NoH5hU
Pika:https://bit.ly/3mGrx9A
Xin:https://bit.ly/32aLsUQ

▼MAD 合作夥伴▼

BV:http://bit.ly/2nb9gXP
Yuzon : http://bit.ly/2GS1vPm
一隻手: http://bit.ly/3ja8a6J
洛查:https://pse.is/vrzj2
阿仙:https://reurl.cc/0OEamK
小心易滑:https://bit.ly/3jxV9DI
小七恩:https://reurl.cc/j5VYxq
養姿姿:https://reurl.cc/Md9QgX
瑞奇:https://bit.ly/3eIiDo9
凡人:https://reurl.cc/14qVDW

足球帝國:一窺英格蘭社會的華麗與蒼涼

為了解決英冠 諾 維 奇的問題,作者大衛.哥德布拉特 這樣論述:

★第27屆William Hill年度最佳運動圖書獎★《衛報》、《新政治家》2015年度選書★石明謹│資深足球球評、詩人、社會觀察家 專文推薦★陳复嘉│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約聘助理教授 專文導讀★研究21世紀之交不列顛歷史的必讀經典!不懂足球,別說你懂不列顛!足球是反映英格蘭文化、經濟和國民幸福的最重要指標,足球精神更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引領國家度過全球化挑戰與國內分裂危機。「當大英帝國終究被歷史洪流吞沒後,只會留下兩項遺產,一是髒話Fuck off,另一個就是協會足球。」亞丁總督理查.特恩布爾爵士,一九六○年代你是否記得,一九八九年阿森納對戰利物浦的奪冠決殺?你是否記得,一九九二年法國足球名宿

坎通納在英格蘭的首顆進球?在球破網的瞬間,上萬名球迷齊聲高呼的景象,直到今日仍歷久彌新。英格蘭足球曾經一路踢出貧民窟,成為熱血澎湃的國民運動,更搖身一變成國內最賺錢的娛樂事業。又為何逐漸在國際賽場上欲振乏力,歧視和對立頻傳、球迷熱情銳減?足球帝國的建立與傾覆,在在都跟英格蘭社會,甚至整個不列顛有關!運動社會學學者大衛‧哥德布拉特以足球為主軸,用經濟發展、傳播媒體、地方文化、種族問題、民族認同、運動管理、性別議題等七大主題,探討後柴契爾時代中財富分配不均、移民引發的焦慮、商業浪潮衝擊傳統價值等社會變遷,全書讀來有如經歷一場酣暢淋漓的球賽,發人深省又回味無窮!★各界讚譽「哥德布拉特不只是當今最優秀

的足球歷史學家,可能是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本書開啟了讀者的經驗視角。奠基於各種資訊來源與個人觀察之上,幽默的嘲諷令人不禁莞爾一笑。並不是所有的足球記者都知道自己在寫什麼,更不用說要聯繫社會經濟脈絡了,但哥德布拉特做到了!總之,這本書卓越非常。」——《衛報》(Guardian)「不列顛的經濟和社會變革的大膽分析!」——《泰晤士報》(The Times)「本書不僅是近年來最好的足球書,更是記錄後柴契爾時代不列顛社會變遷的典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哥德布拉特無與倫比地爬梳了英格蘭足球史,一個運動和一個民族的

華麗歷史。」——《倫敦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哥德布拉特是值得信賴的嚮導……豐富的統計資料讓這本書成為一場令人讚嘆不已的華麗比賽。」——《每日郵報》(Daily Mail)「哥德布拉特志在串聯足球與英格蘭社會的發展,他靠著豐碩的研究和流暢的文筆,實現了困難的成就。……這本書精妙絕倫,魅力超越足球圈。」——《獨立報》(Independent)「有如百科全書,不糊弄不吹牛,將英格蘭足球描寫得鉅細靡遺……原來華麗比賽的背後竟是骯髒的生意。」——《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全球化浪潮之下英格蘭足球的社會經濟研究,絕對值得一讀。」——《新政治家》(New St

atesman)「一段不列顛足球的社會史,一篇對現代商業化足球的批判……知識性和啟發性兼具的大師之作。」——《哲學足球》(Philosophy Football)「哥德布拉特天賦異稟,探討足球如何反映我們的生活。……他對現代球賽的解構無人能超越。」——《觀察家報》(Observer)「了不起!簡明概觀了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近年最精采的酒吧話題。」——《週日體育報》(Sunday Sport)「讀完本書很難不認為,英格蘭足總是早該解體的落伍單位,英超則是個自私自利的壟斷集團。」——《週日獨立報》(Independe

nt on Sunday)「博聞強記,文筆風趣。第三章更是壯舉,實際巡遊英格蘭各地球會,說明過去二十五年來所有權的結構變化──我第一次見到寫得這麼好的調查報告。」——ESPN 作者簡介大衛.哥德布拉特David Goldblatt大衛.哥德布拉特(David Goldblatt),一九六五年生於倫敦,現居布里斯托,對托特納姆熱刺隊(Tottenham Hotspur)和布里斯托流浪者隊(Bristol Rovers)的愛不分上下。哥德布拉特是知名的運動作家、廣播主持人、運動社會學家、大學講師與專欄記者。他為 BBC 廣播製作足球紀錄節目,也是《衛報》、《觀察家報》、《泰晤士報文學增刊》、《金

融時報》、《新左派評論》、《新政治家》、《展望》等報章雜誌的專欄記者,擔任《世界足球年鑑》(World Football Yearbook)的編輯,並在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德蒙福特大學運動史與運動文化跨國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Sports History and Culture, De Montfort University)、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和洛杉磯的匹茲學院(Pitzer College, Los Angeles)教授運動社會學。哥德布拉特二○○六年以《足球是圓的》(T

he Ball Is Round: A Global History of Football)打開知名度,這是一部抱負十足的全球足球史,二○一四年的《足球民族》(Futebol Nation: The Story of Brazil through Soccer)則著眼於巴西足球史,兩書同樣廣受好評,皆由企鵝出版集團(Penguin)出版。二○一五年出版的《足球帝國》更榮獲第二十七屆 William Hill 年度最佳運動圖書獎,這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運動文學獎項,評審評論本書「無論是否身為足球迷,每位不列顛人的生活都深受足球影響。本書即以此為題,內容嚴謹、發人省思又平易近人。以足球在經濟、文化

與名聲方面對聯合王國的影響來探討足球,結論更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足球帝國》一定會成為研究二十一世紀之交不列顛史的必讀經典」。譯者簡介韓絜光韓絜光臺大外文系畢業,專職人文科普書籍與字幕翻譯,譯有《沸騰的河流》等書。喜歡冒險故事、足球和末日電影。大學加入校內女足隊,擔任前鋒,踢球到天黑是常事,假日也往球場跑,與足球結下不解之緣。觀戰英超已近十年,今生只支持阿森納隊。譯文賜教:[email protected] 目錄【專文推薦】│足球無關生死,但重於生死│石明謹【專文導讀】│以球為鏡:那些球賽告訴我們的事│陳复嘉緒論、足球天堂英格蘭I. 失落的帝國II. 足球無處不在III.

足球與英格蘭社會一、願景與幻夢:現代足球新經濟I. 足球是筆大生意?II. 歷史長河中的足球III. 空前絕後又荒謬絕倫IV 新經濟秩序的衝擊二、務求真實?比賽當日的大場面I. 追憶黃金年代II 足球「時間」III 球迷圈的組成IV 球場美學V 足球規則的演變VI 球迷次文化三、巡禮英格蘭:足球與英格蘭城鎮I足球風景II 城市因球隊而偉大III 足球地圖IV 一場遊戲一場夢V 球迷的逆襲四、來踢一場種族競賽:移民、種族出身與認同I 球衣重要還是膚色重要II 「帝國一家親」?III 黑人球員的荊棘之路IV 制度下的種族歧視V 新移民與新文化景觀VI 革命尚未成功五、統一或者獨立:不列顛足球的困

局I 何謂不列顛?II 愛爾蘭民族主義與足球III 威爾斯足球大軍IV 生為蘇格蘭人是上帝恩寵V 英格蘭不等於不列顛VI 想像的足球國度VII 從足球流氓到觀光大使VIII 同一支國家隊,不同的觀眾IX 沒有國家的民族六、瞎子摸象:英格蘭足球管理I 足球是一場政治遊戲II 踢不好也管不好III 英格蘭足總魅力盡失七、一夫當關?英格蘭足球與性別政治學I 「男子漢的運動」II 球星當道III 教練風範結論 足球國度的華麗與蒼涼謝辭註釋參考書目 【專文推薦】足球無關生死,但重於生死│石明謹「足球無關生死,但重於生死」這句來自前利物浦名帥香克利(William Bill Shankl

y)的名言,對於英格蘭人來說,是既嚴肅而真實的存在,足球牽引著英格蘭一百多年來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甚至我們說「英格蘭是因為足球而存在」也並不為過,The Game of Our Lives在字面上的意義是足球是一場生死遊戲,而我們不妨將其翻譯為足球就是生命、就是一切。想認識英格蘭,你必須先認識足球;想認識足球,你必須先認識英格蘭。如果清楚這樣的脈絡,就不難理解為何大衛.哥德布拉特要用這樣的一本書,獻給正走在十字路口的英格蘭,用足球揭開整個英格蘭的現實狀態,有時候你很難去評價其中的好與壞,但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現在這個國家所面臨的問題與未來前景之所在。身在臺灣這個運動不被重視的環

境中,你很難想像在足球的背後,可以有這麼多錯綜複雜的故事,在英格蘭,每一條高速公路、每一個地鐵站、每一個咖啡館、每一個賣肉派的小攤位,很可能都倚靠著足球而生存,在股市中,人們追捧著相關的足球類股,在大學裡,足球產業科系是修選的熱門,足球電視轉播的權利金一再出現你難以想像的天價,足球,在這個國家裡讓人瘋狂,當然,也經常讓人崩潰。就如同所有華麗的舞臺必將迎來謝幕一樣,英格蘭的足球一再面臨困境,也一再地重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英格蘭足球的經濟學,英格蘭的足球早世界一步誕生,但也早一步衰敗,可是每次重新崛起,都成為世界學習的新榜樣,不論是球隊經營、聯賽制度、電視轉播、球員買賣,英格蘭足球都在建立領導的

樣板,英格蘭在追著足球產業奔跑,而世界的足球體系在追著英格蘭奔跑,這樣的格局何時會成為泡沫很難說,卻也無法停止。英格蘭足球背後還夾雜著不同地域的差異,新教徒與舊教徒的紛爭、工黨與保守黨的角力、工業都市與商業都市的對抗,所以你在英格蘭可以看到無數的小型球會有著極度死忠的球迷,同時也可以看到像利物浦與曼聯這種擠身世界級的球隊,依然在每一次對戰中進行著生死角力,對英格蘭而言,足球是戰場,他們在這裡解決所有的恩怨情仇,這樣說或許不是很精準,基本上正因這些恩怨情仇無法解決,所以這種球場上的搏鬥永不休止,得以構建出英格蘭足球特殊的風景。足球場上會出現的性別與族群問題,也正是英格蘭社會的問題,足球向來被認為

是男人的運動,而且在當今世上的主流運動中,是少數白人可以主宰的運動項目,這也讓足球背後藏有發人深省的性平與種族問題,甚至在英格蘭足球無限膨脹的體系下,球隊間的貧富差距、經營權的弱肉強食、全球化的入侵,都一再地被人提起,這反映了足球運動跟整個社會的運轉幾乎是一個同心軸,球場上的一切,正反映英格蘭的群體困境。足球是一種古老而傳統的運動,可是卻有著最現代化的風貌,英格蘭超級聯賽的轉播是全世界最多人觀看的運動賽事,在許多硬體設備及技術上,足球領域確實突飛猛進,但是也帶來了與傳統的許多衝突,這也是人類進步史上所無法避免的,如何實現現代化,又能不讓傳統被淹沒,英格蘭的足球一直在不斷的矛盾中尋找著進步的方向

。不論是那一個章節,你都很難分辨出到底是足球反映了英格蘭的現況,還是英格蘭映照出了足球的真實,在每個社會中,一定有著一個無法脫離,跟整個社會繫綁在一起的某件事物,如同鏡子的表與裡一般,無法切割,在英格蘭,那一定就是足球了,或許我們就是欠缺像足球這樣的核心價值,所以難以去檢視臺灣社會目前面臨的各種問題與挑戰,當然,也可能只是我們還沒有尋找出來。大衛.哥德布拉特在書的最後提到了足球曾經帶給英格蘭的驕傲與光榮,也感嘆足球在英格蘭逐漸走向了分裂與平庸,英格蘭的足球是否正如同往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從偉大回歸平淡,還是能夠像二戰之後的不列顛,從廢墟中重新站起,我們尚未可知,但是這些年在英格蘭所發生,關於足球

這些與那些的故事,我們可以聽他娓娓道來,細細品味。我無法界定這本書屬於那一個類別,只能說他是一本不屬於運動類別的運動書籍,你可以說這是一本英格蘭的歷史學讀本,也可以說是一部英格蘭的經濟學指南,或是地理手冊,甚至童話繪本,從最基礎的歷史軌跡,到英格蘭的產業結構變化,一直到英格蘭人內心深處的民族認同、心靈焦慮,甚至是性別教育、種族歧視等問題,如同一場激烈而精彩的足球比賽,有狂喜、有哀愁、有高潮、有低落,酣暢淋漓也同時氣喘如牛,只是在還來不及回味精彩的過程時,已驀然驚覺這就是我們的社會,甚至我們的人生歷程,而下一場比賽也早已迫在眉睫。(本文作者為資深足球球評、詩人、社會觀察家)【專文導讀】以球為鏡:

那些球賽告訴我們的事│陳复嘉 三月,正是乍暖還涼的時節,郵箱裡捎來編輯學妹的信函,邀我替大衛.哥德布拉特(David Goldblatt)所著的《足球帝國:一窺英格蘭社會的華麗與蒼涼》寫篇導讀。這書名讓我直憶起自己在碩士論文當中引述的一句話,出自美籍的文化史家巴森(Jacques Barzun, 1907-2012):「誰要是想透徹瞭解美國,最好先去學習棒球,學習它的規則,還有關於比賽的一切。」足見若能善用運動這一面明鏡,便能直視一個社會、民族,或者國家的核心。然而,儘管足球早已是國際間最普遍的球類運動,全球共有超過兩億人投身其中,但大多數的臺灣讀者對於不列顛與足球,相對於美國與棒球,肯定陌生

得多。這麼說,當然得有憑有據。首先,在競技層面,臺灣的足球表現相對疲弱。在國際足球總會(The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 FIFA,簡稱國際足總)二○一七年的統計中,臺灣男子足球的排名是159/209,套用學測五標的術語,就是後標。同一時間,英格蘭排14,南韓40,日本51,中國86,而二○一○年世界盃(2010 FIFA World Cup)因挖礦傳聞飽受臺灣鄉民和主流媒體訕笑的北韓,是121。臺灣女足的狀況好很多,在一百七十七個競爭者當中排39,英格蘭5,日本7,北韓10,中國13,南韓18。這樣的數據表明,臺灣足

球別說是與列強爭鋒,就連與自家鄰居相比,都相形見絀。此外,臺灣不僅技不如人,對於足球恐怕還漠不關心。根據一份二十一世紀初「足球賽的核心觀眾佔全國擁有電視機家庭的百分比」調查,臺灣的結果竟是驚人的-0.8。時差等因素自然會有負面影響,但若據此推論會定時透過電視機關注足球賽事的臺灣觀眾少之又少,距離事實恐怕亦不太遠。 我由是想,導讀一本以英格蘭與足球為主題的書籍,提供些背景知識或許是個不錯的起點(套句流行的網路術語,就是補脈絡啦),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有若干按圖索驥的參考點。 世紀跫音 《足球帝國》一書儘管聚焦於後柴契爾時代(post-Thatcher)英格蘭足球的發展,仍不免向前追溯到十

九世紀這項運動的源起和擴散。而我認為,一八六三年,英格蘭足球總會(The Football Association, The FA,簡稱英格蘭足總)在倫敦成立的這一年,會是我們此行一個合適的起點。這一年不僅見證了世界上第一個綜理足球事務的官方機構誕生,英格蘭足總還公布了十四條足球規則,成為日後協會足球(association football)競賽的依據。往後一百五十年,不列顛經歷了六位君主:第一任印度女皇、以及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最後一任君主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 r. 1837-1901);擔任儲君(Prince of Wales)比誰都久的

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r. 1901-10);親歷世界大戰與愛爾蘭自治的喬治五世(George V,r. 1910-36);不愛江山愛美人、為了愛情而退位的溫莎公爵(Duke of Windsor)╲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r. 1936);二○一○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的劇中主角喬治六世(George VI,r. 1936-52);以及熱愛柯基犬、支持倫敦在地球會阿森納(Arsenal Football Club),在位超過一甲子的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r. 1952-)。更替超過三十位首相

(Prime Minister):單就一九八○年起算,就歷經了保守黨(Conservative)的鐵娘子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 1979-90)和梅傑(John Major, 1990-97),工黨(Labour)的布萊爾(Tony Blair, 1997-2007)與布朗(Gordon Brown, 2007-10),再輪回保守黨的卡麥隆(David Cameron, 2010-15)和梅伊(Theresa May, 2016-)。全面開放普選(1969)、參與兩次世界大戰與一九八二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Falklands War),面臨日不落帝國瓦解,國際地位旁落,

以及國內外政經局勢的嚴峻挑戰。 不列顛足球在這一百五十年間的進展同樣跌宕起伏。一八七一年,英格蘭足球總會挑戰盃(The Football Association Challenge Cup, The FA Cup,簡稱英格蘭足總盃)開踢,是現存最古老的盃賽。挑戰賽由俱樂部不分級進行淘汰賽,雖然下駟踢走上駟的狀態並不少見,但最終奪冠的泰半仍是豪門球會,阿森納和曼徹斯特聯隊(Manchester United Football Club)就各自收下十二次冠軍。十九和二十世紀也可見足球在英格蘭各處的蓬勃發展,俱樂部的數量直線上升。二○一六╲一七年球季,共有七百三十六支俱樂部參加足總盃的競賽。 一八七

二年,蘇格蘭與英格蘭的代表隊進行一場競賽,雙方零比零踢和。這場賽事也被國際足總追認為首場官方認證的國際賽事(the first official international match)。 一八七三年,蘇格蘭足球協會(The Scottish Football Association, SFA)成立,是世界上第二個足球官方機構。威爾斯足球協會(The Football Association of Wales, FAW)隨後在一八七六年設立。愛爾蘭足球協會(The Irish Football Association, IFA)則誕生於一八八○年。一九二一年,愛爾蘭即將分治,IFA遂成為「北愛

爾蘭足球協會」;而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即日後的愛爾蘭共和國)境內的足球事務則由「愛爾蘭足球協會」(The Football Association of Ireland, FAI)來統籌。前述機構的出現和日後的發展,說明了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境內複雜但分明的國族情節,也呼應了作者在第五章〈統一或者獨立:不列顛足球的困局〉中的分析。一八八六年,不列顛境內四個協會的代表共同組成國際足球協會理事會(International Football Association Board, IFAB),來決議足球規則的修訂。一九○四年國際足總成立後,承認國際足球

協會理事會的權責,日後則由國際足總與四個分會代表共同審議規則。 一八八八年,設立足球聯賽(The Football League),直到一九九二年都是英格蘭足球最高等級的聯賽,最初共十二支球會參加,日後發展為英格蘭足球聯賽(The English Football League, EFL)。聯賽目前分三級:英格蘭足球冠軍聯賽(EFL Championship,簡稱英冠)、英格蘭足球甲級聯賽(EFL League One,,簡稱英甲),和英格蘭足球乙級聯賽(EFL League Two,簡稱英乙),每級二十四支隊伍,合計七十二支,是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Premier League,簡稱英超)以下

第二到四級的聯賽,季末球隊會依成績而升級或降級。 一九五五年,首屆歐洲冠軍俱樂部盃(European Champion Club’s Cup, European Champion Cup,簡稱歐冠盃)開踢,參賽對象為歐洲各國本土聯賽的冠軍。近似於國人相對熟悉的於亞洲職棒大賽(Asia Series),參賽隊伍包含日本、韓國、臺灣三地的職棒冠軍,以及中國或澳洲的隊伍,競逐亞洲第一的頭銜。一九九二年歐冠盃改制為歐洲冠軍聯賽(UEFA Champions League),擴大參賽資格。該聯賽常被喻為全球素質最高的聯賽。英格蘭的俱樂部中,利物浦(Liverpool Football Club)曾五次掄

元;曼聯三次;切爾西(Chelsea Football Club)一次,阿斯頓維拉(Aston Villa Football Club)一次。另外,蘇格蘭的凱爾特人(Celtic Football Club)一次。獲得最多次殊榮(十一次)的則是西班牙甲級足球聯賽的豪門皇家馬德里(Real Madrid)。 一九六四年,《今日比賽》(Match of the Day)在BBC2頻道首播,放映當日的賽事集錦,日後雖轉換頻道至BBC One,至今仍放送不歇。是金氏紀錄認證最長壽的體育節目。 一九六六年,東道主英格蘭在決賽中以四比二踢走西德,贏得當屆世界盃冠軍。 一九八二年,不列顛與阿根廷爆發福克蘭群

島戰爭,兩位在英格蘭踢球的阿根廷球員因為面臨地主球迷高漲的敵意而無法在英格蘭足總盃出賽。可說是此一軍事╲政治事件另類的受害者。 一九八○年代同時見證了一連串足球場上的意外。一九八五年五月,布拉德福德(Bradford)老舊的球場(Valley Parade Stadium)在競賽中發生火災,風勢與木造結構加劇了災情。火警釀成五十六人罹難,超過兩百人受傷。約兩週後,利物浦與義大利尤文圖斯(Juventus Football Club S. p. A.)在比利時的海賽爾球場(Heysel Stadium)爭奪歐冠盃的桂冠。不料,開賽前雙方支持者就在看臺爆發衝突,推擠造成隔牆倒塌,導致三十九人死亡,

六百人受傷。英格蘭的俱樂部因此被歐洲足球總會聯盟(Union of European Football Associations, UEFA)禁止參與歐洲賽事五年,利物浦六年。一九八九年,利物浦與諾丁漢森林(Nottingham Forest Football Club)在雪菲爾(Sheffield)的希爾斯堡球場(Hillsborough)進行英格蘭足總盃的比賽,卻爆發嚴重的踩踏意外,導致九十六死、七百六十六傷。意外現場透過直播,在英格蘭乃至歐陸造成震撼,是體育史上最駭人的意外之一。這一連串意外,直接促成球場翻新,以及相關單位對於球場安全的重視。 一九八六年,英格蘭在世界盃準決賽中以一比二遭

到阿根廷淘汰。而阿根廷的首顆進球竟是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逃過裁判法眼的手球(handball)。馬拉度納因此被稱為「上帝之手」(Hand of God)。最近的兩屆世界盃(二○一○和二○一四),英格蘭均未踢進八強。 一九九二年,英超成立。當時共有二十二支隊伍,目前維持二十支。英超無疑是英格蘭最高級別的聯賽,也是目前全球最受關注的足球聯賽。而英超的出現,被作者標示為足球的轉捩點之一,無論是賽事直播、品牌經營、錢鬥、經紀人、贊助夥伴、天價(的國際)球員,還是豪門球隊,種種極端的發展,都前無古人,卻也是隱憂。例如,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切爾西在出戰南安普敦(Southampt

on Football Club)時,排出英超史上第一次全外籍球員的陣容。如今,整個英超只剩三分之一的球員是不列顛籍,老闆則有超過一半是外國人。例如,二○○三年,俄羅斯富豪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以約一.五億英鎊買下英超豪門球會切爾西。在他大手筆的投資下,切爾西隔年就摘下英超冠軍,隨即蟬聯一次。而綜觀英超的歷史,僅有六支球隊曾經奪冠,且多為豪門球隊,顯示出資源分配的不均和百年來足球的轉變。 回顧這一百五十年的世紀發展,相信讀者逐漸都能感受到大英帝國由盛轉衰的氛圍,並且一窺不列顛足球的華麗與蒼涼。 遊戲╲儀式╲想像的共同體 「每到週六下午同一時間,所有男人就會神情肅穆地開

著小車,從自家車庫倒車到共用的後門,有如一場儀式,就像珍.奧斯汀筆下的英格蘭,馬車全往教堂移動,只不過他們是要出發去球場趕下午三點開踢。」這段引言,雖然將上教堂禮拜與去球場看球類比,卻毫無違和突兀之感,那是因為整段敘述自然流露出素樸莊嚴的氛圍,散發出濃濃的、類似於宗教的情懷。 事實上,正如運動社會學家與文化史家所言,運動觀賞確實與儀式、隔離、遁逃等宗教實踐╲經驗相當雷同。對人類學家芙克絲(Kate Fox)來說,到足球場看球,就像是去酒吧喝酒一樣,恰當的行為和空間配合產生了所謂的「閥限效應」,亦即暫時卸除社會抑制,提供「禮教卸除」後短暫的輕鬆。在這段特殊時空內,日常規則暫時取消,傳統的社會禁忌

與社會秩序得以鬆綁(但絕非毫無限制),提供足球流氓(適度)解放鬧事的藉口,以及一般人遁逃休憩的時刻。文化史家胡伊青加(Johan Huizinga, 1872-1945)對於「遊戲」也曾提出類似的精妙觀察:「一切遊戲都是在一塊……預先劃出的遊戲場地中進行並保持其存在的……亦即被隔離、被圈起、被騰空的禁地,其中通行著特殊的規則。所有這些場地都是日常生活之內的臨時世界,是專門用來表演另一種行為的。」它不屬於日常生活,而是例行公事之外的插曲。它有它特定的時間、地點、儀式與規則,而這和十九、二十世紀大量出現的展示空間不謀而合,像是博覽會、音樂廳、演唱會、博物館,還有運動賽會。就英格蘭典型的足球賽事來說

,指的便是利用週六不需上班的下午(相對於週間例行的勞動),到所屬城鎮的俱樂部球場(相對於週間每日往返的工廠、礦坑或作坊),穿越個別球場藉由建築、空間、設計與裝飾所描繪的故事線,最後和志同道合的人群聚在一起,「形成真正的公共空間,」一塊歌唱、歡呼、喝啤酒、吃東西(尤其是肉派),共進「儀式」、享受足球的饗宴,「哪怕只能維持短短一會兒。」 對於足球迷而言,「足球帶給人的,肯定遠不止對於運動的熱愛或勝利的喜悅。當球會被剝奪希望,只能在足球世界的谷底聊以維生時,反而更能彰顯球迷文化和集體的喜悅,足球在邊陲地帶的用處,就是造就一個想像的共同體。過去二十年來,因為其他能凸顯地方身分的活動都消失了,足球這個角

色更形重要。」換句話說,現場看球,不只顯示了對於地方的羈絆、對於過往的懷舊,更有集體的想像。 此外,誠如《足球帝國》一書作者敏銳的觀察,一九八○年代起的足球觀看出現若干轉向。首先,一九八○年代後陸續更新的全座席球場(all-seater stadium)使得看球更安全也更舒適,儘管票價飛漲,仍然成功吸引更多觀眾。作者認為,後工業時代的產業變革,削弱了工人階級組成的團體,關廠或產線縮減則減少了巨大工廠內的大量員工,然而,「在這個私有化、個人化的世界,如今也出現了一股對公眾、從屬的渴望。」同時,女性的觀眾也顯著地增加。此外,足球也安慰了受傷的心靈。這一方面,除了作者所提的幾個原因,或者還源自於個人

主義盛行後個體對於自我愈來愈多的關注。因此,唯有當「我覺得自己彷彿身在一個泡泡裡,沒有任何東西擋在我和當下之間……沒有我,只有足球。那是最完美的休息,暫時抽離自我。」此外,電視轉播也改變了足球觀看、甚至是足球競賽的方式。作者沒有提到的是,這其實是從十九、二十世紀的展示文化,到二十、二十一世紀展示與觀看相互作用的過渡。現場觀看依舊無法被電視收視取代,因為集體能量、現場情緒(氛圍)、身分歸屬,和共享意義無法透過數位訊號傳遞。而且現場觀眾現在變成「被觀看」的一部分,有些人甚至會有意識地在攝影機前展示自己。這樣的互動和展現經驗,是上個世代的足球觀眾所缺乏的,也是未來值得繼續探究的議題。 視野恢弘的運動

史書寫 在剛收到邀約時,我瀏覽了關於本書的評價,其中的一句話讓講授「英國史」的我眼睛一亮,再難拒絕:「(此書)以足球在經濟、文化與名聲方面對聯合王國的影響來探討足球,結論更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足球帝國》一定會成為研究二十一世紀之交不列顛史的必讀經典」此語實不我欺。作者哥德布拉特檢視了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不列顛的足球發展,並以此為軸線,向外觸及彼時與足球息息相關的政治、經濟、展業、科技、種族、國族,球場和觀眾分布、甚至是性別等議題,視野不可謂不恢弘,一改過往運動史論述範圍過窄、市場小眾的遺憾。讀完書,真有「原來球賽能告訴我們這麼多!」之感。同時,作者亦敢於直指,不列顛足球近來的隱憂,像是資源分配

不均、投機而非投資的金錢遊戲(將俱樂部當作金融操作的商品╲工具)、國家隊表現欠佳,種族和性別尚未平衡等等問題,綜理英格蘭足球事務的英格蘭足總難辭其咎。此番跨越學院門牆的當頭棒喝和殷殷提醒(行文又不失詼諧),不僅需要極深的知識底蘊,更要有洋溢的熱情。哥德布拉特不愧是「面向大眾,但不失學術功底的作家」。 撰寫本文的同時,適逢第四屆世界棒球經典賽(2017 World Baseball Classic)熱鬧開打,中華隊在歷經組訓過程的顛簸紛擾後,連敗三場遭到淘汰,下一屆將從資格賽開始打起。這結果,對於慣常視棒球為「國球」的臺灣人而言(儘管不無爭議),委實難以下嚥。一時間,檢討聲浪四起,矛頭尤其對準中

華民國棒球協會—英格蘭足球總會的相應組織。我們甚至可以說,哥德布拉特對於英格蘭足總的無情針砭—無能、天真,沒有半點政治策略能夠應付今日更形複雜的全球足球政治—完全可以複製貼上給中華棒協,只消把足球改成棒球即可。 這讓我不禁思考(當然也自省),什麼時候,我們也能書寫屬於臺灣棒球(或者其他運動)的美麗與哀愁?什麼時候才能以球為鏡,透過恢弘的視野,澎湃的熱情,下扎實功夫,做通盤整理,冷靜分析和批評,同時又做一個「面向大眾,但不失學術功底」的史學工作者? 我期待,這個問題的答案能如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詩句般:「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本書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約聘助理教授) 緒論 足球天堂

英格蘭 「你若為了足球而來,英格蘭就是天堂。」——艾瑞克,坎通納(Eric Cantona, 1966-) I. 失落的帝國 倒數第二任亞丁總督理查.特恩布爾爵士(Sir Richard Turnbull),曾對時任國防大臣的丹尼斯.希利(Denis Healey)說:「當大英帝國終究被歷史洪流吞沒後,只會留下兩項遺產,一是協會足球,另一個則是髒話『幹,滾啦』(Fuck off)。」特恩布爾這番話說在一九六○年代中期,大英帝國放棄了最後一批殖民地,但他的預測或許太過悲觀。英格蘭在法律體系、工程與教育上的長遠影響依然值得深究;英語文學的經典作品或許不夠市井流氣,少了粗野的盎格魯薩克遜髒話,但仍持

續形塑大半個世界的語言想像。不過,特恩布爾的看法沒錯,不列顛主宰全球近兩百年,留下不少重要遺產,其中之一正是工業時代工人階級的產物。紳士的運動板球,雖在帝國境內多處落地生根,但如今舉目可見的卻是人民的運動:足球。 工業社會的不列顛,同樣步上帝國後塵,淹沒在歷史浪潮之下。這時期的不列顛在特恩布爾和希利眼中一定不陌生,甚至在他們對談的同時,去工業化的漫長過程已然展開。一九六○年代開始,產品與就業市場從製造業逐步轉型成服務業,伴隨而來的是國內階級結構、文化與政治方面的劇烈變化,到了一九七○年代,變化的腳步更快。不列顛工業萎縮,新興全球化競爭蠶食市場,一整世代人不曾遇過的普遍失業現象再次出現。不論是六

○年代工黨首相威爾遜(Harold Wilson)試圖推動不列顛工業現代化,還是七○年代保守黨的希斯(Edward Heath)嘗試打擊工會力量、放寬經濟管制,兩者都未見成效。對不列顛工業而言,威爾遜到卡拉漢(James Callaghan)時期政府的作用從來不過是勉強維持現況。 柴契爾主義(Thatcherism)打破僵局,且作風強硬。想扭轉不列顛衰退的經濟,一方面要粉碎戰後至今的社會共識,一方面要鬆綁混合經濟(mixed economy)、擴大私有化,兩者都是難事,須得要瓦解工會成立的最大武器,即工人團體的勢力。失業率高漲、無傳統勞工組織的新興行業出現,削弱了工會的實力與談判籌碼,國營事業

的逐步縮減和私有化則是更進一步的打擊。一連串立法在罰金與刑責的強力支援下,大幅縮減了工會領導勞工行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