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家燕窩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老行家燕窩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慧茵寫的 吃對食物 越吃越年輕:國寶中醫師的慢老飲食法,全面提升代謝力、免疫力的自我保健對症根治食療﹝暢銷修訂版﹞ 和AndrewCoe的 雜碎:美國中餐文化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老行家燕窩禮盒 - Mueller kfz gutachten也說明:老行家 燕窩濃醇即食燕盞(350g)無糖(三瓶組) 定價:$14,340 網站 ... 燉徐若瑄× 老協珍快↘原$1580 【老行家】凝粹燕窩飲禮盒30ml燕窩飲X14瓶(燕窩固形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廣廈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公共事務研究所 陳淳文所指導 任曼欣的 食安風暴平安符:論臺灣食品委託檢驗制度 (2016),提出老行家燕窩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食品安全、食品委託檢驗、制度分析、利害關係人、深度訪談、焦點團體座座談。

最後網站鮮燉燕窩- 老協珍(台灣)則補充:迪化街80年老店老協珍,家族傳承四代,以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為理念,堅持信用開發中華精品美食!近期發展佛跳牆、滴雞精、熬雞精、燉燕窩等商品.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老行家燕窩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吃對食物 越吃越年輕:國寶中醫師的慢老飲食法,全面提升代謝力、免疫力的自我保健對症根治食療﹝暢銷修訂版﹞

為了解決老行家燕窩飲的問題,作者徐慧茵 這樣論述:

《吃對食物 越吃越年輕》暢銷修訂版 吃錯食物,當然老得快! 行醫40餘年、貴婦也搶著預約門診, 婦科權威徐慧茵博士教你慢老、不病、找回「性」福生活的實踐方法!   過了30歲,人體就開始退化!   代謝力、抗病力下降,身體開始發出警訊,讓你這裡痠、那裡痛,   有「國寶中醫師」之稱的徐慧茵博士,以超過40年的看診經驗,   歸納出這套人人都能一生受用的自我保健食療法,   只要善用飲食6大法則、日常就能取得的食物,就能解除老化症狀!   例如:   你知道【失眠】的人應該多吃些馬鈴薯嗎?   你知道【頻尿】多吃抗氧化食物有奇效嗎?   你知道【長斑】可能來自陰虛火旺,要多食山藥、紅蘿

蔔嗎?   你知道【性功能障礙】者,多吃蝦子比隨意進補的效果更強大嗎?……   無論是氣虛陰虛、暑熱傷脾、腎精不足、有時畏熱有時畏冷都有解!   本書結合中西醫學觀點,從營養素及食物性味完整解析,   從吃對食物,揮別疲倦乏力的人生,從裡到外年輕二十歲! 本書特色   【1】觀點全面──結合中醫養生、西醫營養學觀點,全面了解74種對症神效食材!   徐慧茵中醫師累積40餘年看診經驗,屢屢在醫療保健雜誌分享臨床上的第一手觀察,自小吃西藥便引發過敏反應的她,在當時的全昌堂林長青老醫師調治下,戰勝了風濕疾病,於是開啟了她潛心學習中醫的契機。她擅於融會中西醫學理,從食物營養素,結合性味「寒熱溫涼

平、辛甘苦酸鹹」分析,提出周全而有效的對症食療解方。   【2】老化有解──翻查容易,執行簡單,吃對食物,年輕20歲!   書中以老化指標現象為綱目,輕鬆查詢症狀對應的飲食關鍵,例如憂鬱、頭暈頭痛、肌膚粗糙、視力衰退、失眠、月經失調、便秘、攝護腺腫大等狀況,書中提供最迫切需要的營養素、天然食材等資訊為解,更有建議烹調方式、絕對避免的NG食物等殷切叮嚀,此外,對於已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者,提供飲食上的注意事項。吃對食物,根治這裡痛、那裡癢,健康活力自然來。   【3】慢老食譜──書後附中醫私房養生藥膳食譜,從裡到外都年輕!   包括氣血雙補的保健良方「藥熬豬心、鹿膠黨參燉雞肉」;養肝血

、調整睡眠的元氣食療「棗仁雞湯、雙冬棗仁粥」;女性最佳的駐顏聖品「燕窩水果盅、珍珠紫米紅豆湯」,善用回春食材,由內而外做好保養,越吃越年輕!   【4】破除迷思──吃錯到吃對,搭配飲食關鍵六法則,提升代謝、免疫力,慢老一點也不難!   你知道外面已經切好的水果盤可能暗藏許多添加物嗎?你知道避免越吃看起來越老,一定要戒除的白色食物嗎?你知道生機飲食必須搭配對的時間才不會事倍功半嗎?要吃對,得先知道哪裡吃錯了!徐慧茵中醫師提出飲食關鍵六法則──了解「對的搭配、對的時間、對的方式、對的比例、對的速度、對的順序」,當代謝力與免疫力止跌回升,自然慢老不病。  

老行家燕窩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十大麻雀館點做生意? 你要知》相信是香港歷史上最詳盡關於麻雀館點做生意的影片。 

第十: 香港麻雀館的歷史

第九: 麻雀館行業現況

第八: 麻雀館如何出牌?

第七: 麻雀館內設施

第六: 麻雀館規則

第五: 麻雀館員工如何分工?

第四: 麻雀館點賺錢?

第三: 麻雀館最大成本?

第二: 麻雀館如何防範老千?

第一: 麻雀館賺幾錢?

全文內容: 

(旺角卡門電影開端) 這樣的電影已過時了! 已是30年前了。我並不是鼓勵你去賭錢,不過真的希望能夠跟你一起揭開麻雀館這個神秘面紗。我走遍港九新界七間不同的麻雀館,與不同的負責人私底下了解過他們如何運作。今天就跟你分享一下《十大麻雀館如何經營? 你要知》

第十: 香港麻雀館的歷史

麻雀館每月從中抽取利潤(俗稱抽水)超過千萬,是真的! 但成本高到你不能相信,為了留住客人,什麼都會送,成本十分驚人。一旦計錯數,隨時會蝕本。但要記住,是麻雀館,並不是麻雀會! 麻雀會只是普通「會所牌照」,不能抽水,牌照並不值錢。麻雀館就不同了,並不是有錢就能夠買得到。要了解麻雀館,先跟你講解一下相關的歷史。


麻雀館的歷史一定要先提雞記,與他的始創人:麻雀業鼻祖—林坤。1933年他於廟街經營了雞記士多專門售賣零食,當時如果沒事幹,便會於門口擺放幾張麻雀枱供街坊打麻雀耍樂,每人每日收一毫子。怎料來打麻雀的街坊越來越多,麻雀生意越來越好,便索性關閉士多業務,而其他士多又效法,法例又沒有監管,從此越來越多的麻雀館相繼誕生。

後來由於太過盛行,1955年港英政府決定立法全面禁賭,頭號目標就是要打擊全港成行成市的麻雀館,令麻雀業瀕臨滅絕的危機。

人稱雞叔的林坤,就組織了一個「港九麻雀商會」跟政府理論,指出打麻雀乃中國國粹,亦是平民百姓的消遣娛樂,有錢人可以去賽馬,但窮人又可以到哪裡消閒呢?

他認為香港人打麻雀就如外國人玩啤牌一樣, 如果要禁麻雀,不如一併禁啤牌。 再者,啤牌可以安安靜靜於家中耍樂,但麻雀噪音比較大,容易影響鄰居,因此於麻雀館內有規範的情況下會更好。經過他一連四個月的游說,終於能夠說服港英政府,於1956年刊登憲報,宣佈麻雀業合法化。並以一副麻雀牌的總數144隻作上限,發出144個牌照。 油麻地雞記亦因此而成為香港第一間持牌麻雀館。

當時港英政府為免鼓吹賭博,牌照上英文名稱是以Mahjong School (麻雀學校), 因此輸錢會被取笑為交學費。

第九: 麻雀館行業現況

麻雀館的現況? 以前麻雀用竹製造,因此麻雀館又名竹館。麻雀館一向予人感覺是江湖人物的生意—品流複雜,烏煙瘴氣,粗口橫飛,龍蛇混雜,打架霸地盤,刀光劍影,無法無天,動不動就拉去後巷拳打腳踢,沒有監管的九反之地。加上七八十年代,很多警匪/英雄/江湖電影中,麻雀館內的暴力情節為大眾洗腦,如果你未入過麻雀館的話,以上全部都可能是一個假像。

因此,2007年起業界就團結起來,全行通過不能夠再將麻雀館外借拍江湖片,免得形象再受損。

但老實說,形象已經負面便很難改善,令很多第二/三代皆不願意接手,再加上顧客群老化,最衰落的時候是2003年沙士一役令到很多間麻雀館倒閉。新牌又難以申請,舊的相繼倒閉,現在全港就只剩下大約六十間持牌的麻雀館。

沙士後鹹魚翻生,多謝 (1) 自由行,(2)新移民,(3)很多麻雀館都放棄廣東牌, 引入深圳牌的碰槓牌玩法,亦即全沖牌,俗稱「跑馬仔」以鬥快食糊為目標, 只可碰,不可上,不再浪費時間造牌及計番,除食糊能夠收錢外,開槓亦有錢收,以及 (4)自動麻雀機的盛行,縮短時間至每局三至五分鐘就完成,立刻付款。減少出千的機會。新玩法吸引了不少年青人以及大陸客,現在可以說是從返麻雀業界的黃金歲月。

第八: 黃金歲月? 麻雀館如何出牌? 現在的牌照正式稱為「麻將/天九牌照」,由民政事務總署發出。出牌條件包括:

. 不得於中午12時至午夜12時以外的時間營業

. 18歲以下人士不得內進

. 不能向客人提供任何貸款或賒帳

. 抽佣不能多於牌照列明的上限,一般是5%

. 持牌人必須親自經營管理,不能轉讓牌照等。

以上項目都比較容易執行,以下3項條件才是最難以執行:

(1) 你需要證明申請人是合適經營麻雀館;(2) 地區有確實的需要去開設多一間麻雀館(public demand);以及(3)充分考慮區內人士可能會提出的反對。如果我家樓下突然開了一間麻雀館,我也一定會反對。

難怪行外人想申請麻將/天九牌照根本上是不可能。即使是行內人,也起碼要申請一年至一年半。期間還要納空租,所以麻雀館若非自己的物業是相當難申請的。

還有請你留意一下,中環/上環/西環/柴灣/小西灣/赤柱/ 將軍澳/九龍灣/青衣/東涌/沙田/上水等等地方,皆沒有麻雀館。 並非因為以上各區均沒有public demand,而是政府根本不願意通過申請。

第七: 麻雀館內有什麼設施呢?一進入門口,先見一見關公。記住營業期間要持續上香,避免得失意頭而導致輸錢。除了傳統祭品之外,最緊要擺放足夠的生薑,何解呢? 因為「夠薑」(夠膽)。 我錄這一條片都可以算是夠薑了。

茶水間,全場閉路電視,當然是以防有人出千,以防員工中飽私囊。牌例介紹, 若然不明白便可以問人解釋到你明白為止。牌種吊牌則顯示每張枱的注碼,當抽水後員工會拍一拍吊牌表示已經抽水。牆上面會有水兜,兜著已抽水的細額面鈔及銀幣;而水箱則用來裝金大額面鈔。

賽馬有分草地及泥地。而打麻雀亦一樣。舊式廣東牌用的是酸枝木檯面,因是啡色,故行內稱之為「泥地」。而新式的全沖牌(深圳牌)改用的電動麻雀枱,一般是綠色絨布檯面,故行內稱之為「草地」。 由於流轉量快及抽水量多,因此絕大部分都會選擇「草地」。

第六: 麻雀館規則

不要想得太複雜,比起廣東牌簡單得多。Really?! 我是麻雀門外漢,但我去了七間麻雀館打麻雀,一入去我就會選擇最細注碼的枱,通常100/200,與另外三個陌生人打牌,並說明我是初哥,會比較慢。他們都是很友善的,還會教我打牌。如果不夠4人呢? 沒關係,他們還有「檯面」,即是穿著制服的「戥腳」,方便幫人客湊夠4人開枱。

我雖然前後支付了一千多元的學費,但其實我都有食糊的。再加上其中幾間,一進去便給我利是,足足100元,對於我這個「運吉」的客人來說也算不錯。

牌例? 打法為大陸碰槓牌(即跑馬仔),以鬥快糊牌為目標。不用造牌或計番數,只準碰牌(例如三隻九萬),不準上牌(例如一二三萬)。開槓即收錢 (例如4隻四萬)。以100/200為例,自摸明槓每位收100,自摸暗槓每位收200,打牌給對手槓,一人輸300,如槓後自摸或再槓就三家均需付款。出沖,一人輸200。自摸食糊每位收200,自摸之後再中獎馬,每位再收多200。何謂中獎馬呢? 意指你食糊後,會有一次機會,按你的位置要抽到以下的牌就可以贏雙倍錢。所有牌例要說也說不完,但基本上沒有什麼技巧可言。行內人會形容為八成靠運氣,兩成靠技巧。

試想想,我這個初哥,去了七間,也只是輸了一千多元。如果去澳門絕對不只這個數。與澳門不同的是,你是與賭場對賭。而麻雀館則純粹抽水,誰贏錢就抽水5%,可以說是沒有風險可言。

第五: 麻雀館員工如何分工?

持牌人—即是最終負責任人,任何責任均需由他來承擔。

頭排—即係店舖總管,通常會站在舖中間,一眼關七。

巡場—負責看守自己範圍內左右兩邊的麻雀枱

檯面—即是穿著制服的戥腳。麻雀館給他們的指引,一般都是「贏少少或是打和」,避免大輸大贏,以吸引客人繼續打下去。

圍場—即是穿便服的戥腳,又稱「特約客戶commissioned player」。免得讓人客有被三個制服人員包圍的感覺,好大壓力的!

後生—即是跑腿,幫人客買零食/交電費/買餸等等

茶水—即是斟茶遞水

水袋—即是拿著錢袋到處走,負責幫人客找零錢及抽水

櫃面—負責現金收支

庶務—即是打雜

賬房—即是管數

以一間三十張枱的麻雀館為例,員工足足有六十人以上。麻雀館的工作,一般都被認為是「筍工」。每一位員工都入職數十年都不願意辭職。何解呢? 雖然上班12小時,但通常都包括膳食時間及小息時間。零售業通常上班六天才放假一天,但麻雀館則是上班兩天便放假一天。

何謂資本主義? 我現在就展現一個最完美的典範給你看。麻雀館行規,如賺錢呢? 老闆分六成,員工分四成。我重複,老闆分六成,員工分四成。基本上除底薪以外,按職級分份數多少,頭排分兩至三份,後生分半份。以二線區的麻雀館為例,每月每份花紅約七千元至萬蚊,如果旺區,如旺角,一個普通女工的月入隨時高達六至八萬。 以前就會日日結帳分紅,不過由於太麻煩了,現在已改為每個星期分紅。是否好過一般上班族要等到年底才有分紅呢?為什麼我會知? 不是我編的,而是「鷄鳴報喜」這本書有寫!

 
第四: 麻雀館如何賺錢呢? 了解完行內的術語你便會明白了。

銀頭—每日開店時做生意的現金

水份—麻雀館每日抽水生意的收入,一般都是抽贏家的5%。

上數/下數—即是指員工落場戥腳,贏錢就是上數,輸錢就是下數。行內人士稱,一般都是輸錢的, 因為一家對三家,卻只玩一會,輸錢的機會率當然比較大, 平均約10-20%。

看看這張「上下數」更紙。最頂的數字就是員工圍客編號,上半紅色字是「上數」,下半藍色字就是「下數」。

還有:

大閘—就是每日固定支出,例如人工,租金,水電等

小閘—就是每日不固定的支出,例如人客的餐飲費,利是,日用品等

哪麼麻雀館如何賺錢呢? 好簡單,你就要睇「收實」。

收實—就是水份(即是5%抽水)減去大閘、小閘(即是固定支出及雜項)、再加/減上下數、即等於每天的盈利或虧蝕。

但要緊記,老闆只收六成,其餘四成會分給員工,這樣才能夠上下一心,真是良心企業。我還未做得到!

第三: 麻雀館最大的成本是什麼? 店舖通常都是自己的物業,因此並無租金可言。員工人工? 賺錢才會分多點給他們。

要吸引新客,留住舊客,最大的成本當然是顧客服務。來到麻雀館打牌,舖內固然有免費茶水及小食,想叫跑腿幫手買零食或者叫外賣都無問題,想吃得比較好?魚翅/鮑魚/燕窩,都無問題。交水費/電費/去街市買餸兼接小朋友放學呢? No problem! 最緊要是你留低打得開心。當然大家做生意,如果你打得細,便不要要求太多了。

對於大陸豪客而言,正! 專車口岸接送,包飲、包食、包住、包shopping。聽說,人客撞壞了別人的車,麻雀館都會負責維修費。成本是否很高呢? 行內人士稱,這些貼身客戶服務的成本已佔了水份的二至五成。但如果你不是這樣做,而其他行家做,你便會流失客人。真是生意難做,這也是業界最擔心的成本失控。

第二: 麻雀館如何防範老千?

這些情節,過氣了。雖然間中都有報道,稱麻雀館有人出千。但近年真的不太多。如何防範呢?

(1) 麻雀館的麻雀牌一般比較大隻一點,較難用掩眼法。現在碰槓牌的新玩法, 簡單,快,亦都比較難出千。

(2) 一般幾個朋友入去,都要分開枱坐,免得幾個串通。四周圍都是閉路電視, 加上幾十對員工的眼睛望實哪個熟口熟面的老千出現,一見到你打牌的方法出現問題,就會馬上請你走並跟你說:「外面有人找你」,你便明白了。

最後,第一,麻雀館賺多少錢呢?

現在香港最大的麻雀集團就是瑞興麻雀,包括瑞昌、瑞豐、誠興麻雀館等。由前探長石鑑輝創立,人人都知道他身家幾百億。代表麻雀館,肯定賺到錢。新玩法、新移民、新遊客、新設備,成為麻雀館近年的四大新動力,但政府現在又難發牌, 我自己親身去了好多間麻雀館,都要排隊打牌。往往旺足12小時。現在就要跟你計數。

以一間麻雀館有三十張枱為例,每局玩三至五分鐘,即是一小時就能夠玩12局,三十張枱,12小時,全場全日就有4,320局。我明白,未必由朝旺到晚,就打個七折,即是每日3,000局。

注額平則街坊100/200,貴則旺區10000/20000,開槓馬上付款,自摸三家付,中獎馬又雙倍,就當每局平均係300/600,明槓每位300,再自摸食糊每家收600,合共2,700,抽水5%即係135。

食安風暴平安符:論臺灣食品委託檢驗制度

為了解決老行家燕窩飲的問題,作者任曼欣 這樣論述:

「食」為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在食品製程與供應鏈日益複雜、食品安全問題叢生的今日臺灣社會,人們透過將食品委託特定機構檢驗特定的成分作為判定安全與否最速成的一道防線,諸如「本產品通過某公司檢驗合格」的宣稱屢見不鮮,在食品安全政策中也隨處可見檢驗的身影。然而,委託檢驗卻不必然能預示食品的安全與否,食品檢驗於臺灣是近年來因應食安危機而新興的產業,在制度上仍潛藏著諸多不成熟。 社會生活以制度做為框架,不同的利害關係人身處其中並面對各種不同的條件與選擇,計算並決策而產生結果。公共政策的規劃與制定鑲嵌於特定社會的時空脈絡,同時涵蓋了制度框架的建立與調整以及其中行為者關係的協調。據此,深入當下脈絡以檢

視臺灣食品委託檢驗制度以及利害關係人在其中的態度與立場,並探究制度中問題的解決方案為本研究之主要目的。 本研究從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間,訪談一共18位檢驗機構主管、食品業者與相關官員、舉辦六場消費者焦點團體座談會,參與者共57人,並將蒐集的資料整理對照過去研究文獻。透過研究內容交叉比對分析,歸納出各方行為者面對現存制度的實際考量與行動,描繪並刻畫臺灣食品委託檢驗制度運行的真實樣貌。 研究結果指出,制度中資訊不對稱的落差以及各方行為者對於食品委託檢驗之本質和結果判讀的混淆,提高了行為者投機的誘因,並使食品委託檢驗在臺灣的食品安全風暴中逐漸呈現流於形式的趨向。更進一步導致食品委

託檢驗成為不可靠的食品安全品質信號,而不穩定的食品安全品質信號加劇了臺灣社會面對食品安全議題的恐慌與不信任,消費者更加無所依循。 本研究對此提出三個政策建議:(一)建立食品業者公開張貼或使用檢驗報告的管理規範,並由管理機關不定期突襲式複檢;(二)強化檢驗機構資訊公開,包括檢驗機構品質評比資訊、強制要求檢驗報告出具標示告知該檢驗方法的認證與否;(三)提高政府與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風險溝通的密度與深度,溝通範疇例如檢驗標準的訂定、食品安全本質的釐清、以及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擔負的相關社會責任。 食品的安全是製造出來的,而不是檢驗出來的,透過以上改善,將食品委託檢驗的本質回歸為對於食品品

質的控管,而非將其視為安全保證的憑證。

雜碎:美國中餐文化史

為了解決老行家燕窩飲的問題,作者AndrewCoe 這樣論述:

跨越兩百多年的美味探索 美國中餐文化史代表作   ◎研究華人飲食的知名作家,以本書率先提出「美式中餐」的重要性,深深啟發日後的相關研究。   ◎詳述中國菜的源流及其在美國的發展,還有中美之間交流的歷史。從美國第一批美食特使、中美特使互訪、華人移民美國、淘金熱和排華運動、尼克森和季辛吉第一次訪中,到今天全美各地各式各樣、多如牛毛的中國餐館,以及中國菜的做法和改良。如數家珍、包羅萬象,旁及其他地區的飲食,也處處可見到知名美食家的筆記和眉批,如清代詩人袁枚等人。   ◎文獻鑽研透澈,鉅細靡遺、深入淺出。以流暢生動的文筆描繪故事,引人入勝。敘事趣味橫生,增廣見聞,充滿軼聞趣事和清晰的洞見。

  ◎從廣泛的視角探討中國菜與美國社會如何相互影響,完美融合飲食、社會學與歷史。   1784年2月,一個寒冷的早晨,中國皇后號(Empress of China)從紐約港啟航,展開野心勃勃的遠征。這是美國人首次前往中國的旅程,在那個時代可說相當於1969年探索月球的旅程。中國皇后號上的乘客是最早登陸中國的美國人,也是最早吃到中國料理的美國人。今天,民族大熔爐的美國擁有來自各國各地區的餐廳,其中以中國餐廳的數量最多。在本書中,安德魯.柯伊詳述中國菜傳入美國的歷史,訴說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故事。   故事先從中國說到美國西部。1848年,淘金熱吸引中國移民來到美國西部,他們承受著種族歧視與餐飲

偏見,辛苦奮鬥,開設餐廳,進口各式各樣的亞洲食材。然後追溯華人如何遷徙到美國東岸,點出紐約「波希米亞人」發現中國菜的關鍵時刻,並揭露雜碎(Chop Suey)這道來自中國偏區農家菜的真正起源,如何變身為美國中式餐館的主角。以及為何猶太裔美國人會愛上蛋捲和炒麵,美國人如何不斷改變外國菜,以迎合自己的飲食偏好。……   《雜碎》是一趟美味的旅行,探索兩百多年來中國菜與美國的愛恨情仇,並解開流傳已久的飲食神話。 名人推薦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故事網站主編   陳榮彬|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郭忠豪|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曾齡儀|臺北醫學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 各界推薦   「安德魯.柯伊談論兩個熱愛美食的國家,聊歷史、政治和飲食,講述精彩絕倫的故事,記述中西文化史,告訴讀者,美國人是如何從原本討厭中國菜變成熱愛中國菜。」──蘿拉.夏普羅(Laura Shapiro),著有《烤箱裡的美食:一九五○年代美國創新晚餐》(Something From the Oven: Reinventing Dinner in 1950s America)   「這本書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愈來愈多書籍認真探討美國飲食、移民與種族之間的關係。」──何夏.戴樂(Hasia R. Diner

),著有《美國移民飲食:移民年代義大利人、愛爾蘭人和猶太人的飲食之道》(Hungering for America: Italian, Irish and Jewish Foodways in the Age of Migration)   「雜碎這道菜裡有鮮脆的蔬菜、順口的麵條、切丁的肉塊,口感與味道平衡得恰到好處。雜碎是在二十世紀初期發明的,原因很簡單,當時大部分的美國人不像現在那麼講究飲食。安德魯.柯伊把這段歷史寫得饒富趣味、鉅細靡遺,向讀者解釋,為什麼早期的中國餐廳老闆,像是我公公和婆婆,要賣他們覺得美國人喜歡吃的菜餚,不賣他們自己喜歡吃的菜餚。」──蘇綏蘭(Susanna Foo)

,兩度獲「詹姆斯比爾德獎」(James Beard Award),也曾獲「羅伯蒙戴維卓越美食獎」(Robert Mondavi Culinary Award of Excellence)   「我一直很好奇,中國菜豐富多變、精緻美味,怎麼會演變成美國每個城鎮的中國餐廳賣的那種中式外帶菜餚。柯伊把故事說得饒富趣味,透過跨文化的飲食交流,說明在中美兩國,兩國人民的關係是如何起起伏伏的。這本書令我無法釋卷,不過用餐時間到了,去吃中國菜囉。」──瑪莉安.內所(Marion Nestle),紐約大學營養學教授,著有《吃什麼才營養》(What to Eat)   「只要知道一個民族吃什麼,為什麼吃,怎

麼吃,就能深入瞭解那個民族。在《雜碎》這本書裡,安德魯.柯伊治學嚴謹,敘事引人入勝,記述中美兩國的文化與飲食,令人讀得手不釋卷,口水直流。鄭重向世界上所有領袖、外交官以及喜愛中國菜的人推薦這本書。絕對不是開玩笑的!」──亞瑟.施沃茲(Arthur Schwartz),著有《亞瑟的紐約菜:自以為是的歷史與超過一百樣傳奇的食譜》(Arthur Schwartz’s New York City Food: An Opinionated History and More Than 100 Legendary Recipes)   「從廣泛的視角探討中國菜與美國社會如何相互影響,完美融合美食與歷史。」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極具啟發意義的研究,探討美國如何愛上中國菜,從1748年美國第一批美食特使,到今日全美各地各式各樣、多如牛毛的中國餐館。」──《邦諾書評》(Barnes & Noble Review)   「原來我家人對真正的中國菜瞭解如此之少,但是不只我們如此,安德魯.柯伊寫出了這段引人入勝的歷史,說出了原因。」──《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   「柯伊這本書讀來趣味橫生,本身就有點像『雜碎』,涇浜話的使用、中式猶太潔食菜餚、大地震之後舊金山華埠的新風貌、華埠與白人奴隸之間的關係、康提基俱樂部引領的廣式菜熱潮

,都有觸及。我們吃到的中國菜大都是混雜式菜餚,柯伊記錄的這道菜,或許不一定是道地的中國菜,但確確實實在美國青史留名。」──《哥倫布電訊報》(Columbus Dispatch)   「根據飲食作家柯伊所述,美國人在超過兩個世紀以前就喜歡喝中國茶,還有為了使用筷子而傷腦筋。這本書雖然薄小,但卻挑戰大議題,來來回回說明美國與中國和中國人的關係,還有最重要的,與中國菜的關係。⋯⋯這本書跟書裡的主題一樣,包含很多不同的元素,每種元素都摻雜一點點,充實完整地淺談這個大主題。」──《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柯伊寫的這段歷史著實令人稱奇,充滿饒富趣味的軼聞趣事。」──美

國圖書館協會《書單》雜誌書評(ALA Booklist Starred Review)   「作者將美國的文獻鑽研得相當透澈,敘事趣味橫生,能增廣見聞,尤其是尼克森造訪中國的趣事。」──《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描寫美國對中國菜的愛恨情仇⋯⋯這本書經過審慎研究,把故事寫得生動活潑,淺顯易懂。講述對中國人和中國菜的誤解,有些故事令人捧腹,也有些故事令人震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安德魯.柯伊實在是十分優秀的作家⋯⋯他深入研究史料,以流暢的文筆描繪故事,寫得鉅細靡遺,引人入勝,用更加清晰的洞見來頗析這個我們自以為熟悉的主題。

」──《寫作網》(WritersCa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