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牙齒退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老人牙齒退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伊佳奇寫的 趁你還記得(暢銷七週年增訂版):20年認知症跨領域整合照護學習 侍親12年心得筆記 兼顧生活品質與孝道 和林泰史的 增肌強骨、不跌倒不骨折實踐法:80+名醫傳授最強肌肉力,走好走穩,樂活長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原水所出版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長期照護研究所 黃秀梨所指導 王心宜的 社區長者口腔衰弱初探—與肌少症、營養及憂鬱 相關性探討 (2020),提出老人牙齒退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區長者、口腔衰弱、肌少症、營養、憂鬱。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口腔衛生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曉靈所指導 林若遙的 高齡者口腔健康、口腔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與睡眠品質之影響因素 (2018),提出因為有 口腔保健行為、口腔健康、口腔健康生活品質、睡眠品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老人牙齒退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老人牙齒退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趁你還記得(暢銷七週年增訂版):20年認知症跨領域整合照護學習 侍親12年心得筆記 兼顧生活品質與孝道

為了解決老人牙齒退化的問題,作者伊佳奇 這樣論述:

提供醫生無法教的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及有效照護方案, 跨領域全方位的認知症照護指南,作者以人為本從「心」做起, 理解親人,破解認知症藥物的迷思, 減緩認知功能退化、照護上困擾、避免鼻胃管、長期臥床的夢魘。 解答了高齡化社會認知症照護下, 政府協助、社區支持、家庭責任的依存平衡關係, 助你在共助(長照2.0)、公助(生活輔助)、互助(志工、社區互助支持網)、自助下, 走過這條充滿挑戰與壓力的照護道路。   【不可錯過的暢銷七週年增訂版全新內容!】   以初期口腔保健到晚期吞嚥、進食障礙、吸入性肺炎為例介紹「系統化」認知症照護   跨領域認知症整合照護實際做法   「系統化」、「生活化」、「以人

為本」的認知症照護   去汙名!失智症應正名為「認知症」   全球認知症藥物的最新資訊   運用環境設計以強化認知症照護   如何善用長照2.0服務與相關政策   作者伊佳奇以十二年親身經驗完成的認知症居家照護手冊。   當初由於父親罹患認知症(舊名失智症),而與這種病症共存的種種經歷,並未因父親的逝去而停止,認知症照護專家伊佳奇,至今仍為此種疾病的長照、系統、整合而奔走宣導。   本書為認知症家屬帶來實用的居家照護心法,不僅教你要怎麼做,更教你要如何思考看待、如何安定患者與照護者兩方的心。   認知症是一種不可逆的腦退化性綜合症狀。腦退化會無聲無息發生在腦內部,至今的醫療技術仍束手無

策,如果發生在自己與家人身上,我們也只能學習接受與瞭解。唯一能夠持續努力的,就是繼續讓每個人嘗試著認識認知功能退化是什麼?認知功能退化會影響哪些日常生活?唯有當愈來愈多人瞭解,能以同理心去面對,在我們或者身邊的人罹患認知症時,才能有較理想的生活環境。   高齡化社會擋不住的洪流,認知症照護是社會與家庭共同的責任。   促進自助、互助(志願者、地方協助);共助(健保、長照2.0、商業保險);公助(生活輔助)之間的相互補充。   ──本書幫助認知症家庭──   支持您走過那無助的照護之路   幫助您在照護上隨時可翻閱的書   啟發您照護上的新方法與新點子   提前思考與規劃漫長的照護之路   

有效整合與運用家庭與社會資源     ──給醫療、社工等專業人員──   如何落實醫療服務的「同理心」   協助體會認知症家屬在照護上的需求   協助瞭解認知症家庭在照護上所看不見的辛苦與無奈   體認認知症照護「本土化」與「個別化」的重要性   重新思考醫療上對認知症患者「以人為本」的價值   重新整合專業知識以「系統化」照護觀念對認知症家庭提供協助     ──給長照機構人員──   提升對認知症患者在照護品質上的教材   協助對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的運用   如何遠離約束,協助長者降低精神行為症狀   重新思考對認知症精神行為症狀的照護方式   如何與家屬溝通,讓家屬成為照護的助力  

  ──給醫療、護理、社工、長照等學習者──   深入瞭解跨領域認知症整合照護的實際做法   認識認知功能退化與照護方法、照護態度間有何關係   思考認知症長者的認知功能退化與其生活自理能力間的關係   重新思考「片斷化」、「症狀化」、「醫療化」認知症照護與「系統化」、「以人為本」、「生活化」認知症照護有何不同     ──給中壯年子女──   幫助父母規劃退休後的生活以遠離認知症   協助思考父母的心理變化以遠離空虛及憂鬱   體會珍惜「父母的健康」是子女重要的資產   也可對自己未來提前規劃遠離認知症的生活   作者為此長年耕耘,集結心血成果為此書,替同樣為罹患認知症家人所苦的你,獻上一

帖最真誠的藥方。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張艾嘉 電影工作者   王培寧 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王建煊 前監察院長   王幼玲 監察委員   易智言 編劇/導演   ◆真情推薦◆   于國華   北藝大副教授兼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王浩威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精神科專科醫師   成 亮   伊甸基金會前任董事長   李四端   資深新聞傳播人   李長庚   國泰金控總經理   施振榮   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張曼娟   作家   劉秀枝   台北榮總神經部特約醫師   瑪法達   星座專家   賴浩敏   前司法院長   

韓良憶   美食作家   (依姓名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伊佳奇   畢業於台大政治系,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及博士班。   曾任教東吳大學政治系、及世新大學新聞系、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   為了照護認知症的父親:   曾在台灣、日本、美國、丹麥等參與研習認知症照護、神經醫學、老年醫學、老人護理、長期照護、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營養學、口腔醫學、吞嚥訓練、介護食品等課題超過六百場以上。   曾在《聯合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美國世界日報》等媒體,發表有關長期照護政策、認知症政策、認知症照護、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等文章超過三百篇。   在

台灣及海外已有超過六百場認知症照護相關演講,包括:台灣各大圖書館、醫院、縣市政府衛生局、共照中心、大學、法官學院、民間社團、保險公司、私人銀行等,也曾應邀在美國加州聖荷西市、聖他克拉市、東岸紐約市、長島、西澤西州、香港、上海、杭州等地演講,於青島線上教學九個月。   在康健雜誌網站名家觀點熟年人生、遠見健康雜誌網站專家觀點、關鍵評論網等,開立個人部落格,有超過六百篇有關認知症照護、認知症政策、老年醫學、長照制度、長照政策等文章,是目前在華文世界探討認知症照護文章數量最多者。   著作:   1. 《趁你還記得──醫生無法教的認知症非藥物療法及有效照護方案,侍親12年心得筆記,兼顧生活品質與

孝道》   為華人世界第一本以非藥物療法融入日常生活方式的認知症照護書籍,為博客來網路書店醫療類型書籍排行榜第一名,2015年醫療類暢銷書籍Top 10。(是唯一一本單一疾病類型書籍)(時報文化,2014年11月21日)   2.《別讓記憶說再見──全方位認識失智症》   從醫學、社會、文化、家庭來瞭解認知症,跨領域整合資源面對它,為華人世界中第一本重視認知症照護者健康的書,強調以人為本的認知症照護書籍。(天下雜誌,2017年12月27日)   3. 《守著記憶守著你──失智症照護全書》   一本重視照護者健康與認知症長者尊嚴的書。(天下雜誌,2017年12月27日) 認知症照護體系建

立表 推薦序 記得/張艾嘉(電影工作者) 推薦序 將分享認知症照顧的正確概念和方法當作一生的志業/王培寧(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 父親,對不起您!/王建煊(前監察院長) 推薦序 不曾停下的照護之路/王幼玲(監察委員) 推薦序 遲到的安定力量,來聊聊生命這回事吧/易智言(編劇/導演) 自 序 散播認知症照護的種子 總論 台灣認知症照護上的盲點 去汙名──失智症應正名認知症 建構「整合性」、「系統化」、「階段性」、「個人化」認知症照護計畫 認知症跨領域整合照護的重要性 認知症照護過度依賴醫療化 個案:認知症長者不願洗澡,就打抗精神性藥物? 從電影《父親》學習認知症照護 環境設

計與認知症照護息息相關 1實證研究告訴我們遠離認知症的生活 生活中,如何遠離認知症的具體作法 三項實證研究結果說明健康生活型態的重要 2他不重,他是我父親 我強壯的父親,生病了 不想放手  親身照護 3認知症,怎麼了?必須先思考與要做的事 疾病診斷:認知症的診斷 阿茲海默症十大警訊 認知症的類型與病程 無藥可醫,又為什麼需注意與及早就醫 4家人的照護資源分配 家人照護共識及需要學習哪些? 與父親一起去上課 家庭同心協力共同照護 家庭關係凝聚與重建 重新認識長者 財務規劃 認知症在不同階段的照護上目標會不同 老爸的生活課表 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活動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5一定要做的事 如何

運用/整合資源 社會資源的運用與結合──長照2.0 6家人「愛的工作」 如何居家照護認知症家人 培養稱職的外籍看護 照護體系的建立 生活方式與環境的重建 誰是導演?誰是演員? 不同類型與病程有著不同生活安排 阿茲海默症病程 認知症整合照護──以家庭為核心 罹患認知症,仍是有自尊、有感情 7讓家人最頭痛的認知症精神行為症狀(BPSD) 妄想──被偷妄想 妄想──被遺棄妄想 妄想──妒嫉妄想 妄想──被害妄想 精神症狀──錯認 精神症狀──幻覺 行為障礙──攻擊行為 行為障礙──睡眠障礙 行為障礙──重覆行為 行為障礙──貪食 父親一週飲食 行為障礙──病態收集 行為障礙──不適當性行為 8

認知症藥物治療 認知症的藥物治療 全球里程碑!第一個可延緩退化的阿茲海默症藥物終於被批准 百健、衛采新藥「Lecanemab」、禮來「Donanemab」 接二連三阿茲海默症藥物獲得FDA「突破性療法」認定 減緩阿茲海默症認知退化藥物阿杜荷姆「Aduhelm」停看聽想! 阿茲海默症的新藥面臨許多挑戰 別再聽信宣稱可治阿茲海默症的健康食品,美國FDA已嚴管 中國二○一九年宣布研發出治療輕中度阿茲海默症藥物甘露特鈉 ──「九期一」 認知症患者服用抗精神性藥物是否會致命? 9醫生沒有告訴你的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與日常生活結合的非藥物生活方式 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落實在日常生活 懷舊療法(一) 懷舊

療法(二) 懷舊療法(三) 運動療法 認知療法 音樂療法 讓音符喚醒阿茲海默症母親沉睡的記憶 藝術療法──書法 藝術療法──繪畫 寵物療法 園藝療法 芳香療法及撫摩療法 阿茲海默症奪不走的深層記憶 10帶認知症老爸上醫院 帶長者就醫 第一次掛號就上手?瞭解健保制度下的就醫環境 老爸的VIP病歷表:長者醫療資訊 就診時可能面臨的問題 住院、開刀及避免譫妄 是時候選擇長照機構 11認知症系統化照護:不可逆、掌握當下的運用案例研討 不可逆、掌握當下:來看認知症系統化照護 從口腔保健、咀嚼、營養、食物材質、吞嚥、吸入性肺炎到是否安置鼻胃管為例 咀嚼力──牙齒保健 健口操 當認知症長者末期出現進食困

難、吞嚥障礙時,有哪些選擇? 營養及不同型式的食物 高齡者的隱形殺手──吸入性肺炎 12別了!我親愛的父親:必須面對的安寧療護及準備 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DNR) 總論 台灣認知症照護上的盲點 去汙名──失智症應正名認知症 為認知症(Dementia Disease)正名是我多年來努力的目標之一,為的是民眾能接受、認識、瞭解此一腦退化性綜合症候群,必須先讓民眾願意接受疾病名稱,為客觀、中立的名稱,不再汙名化此一疾病,所以「趁你還記得」改版率先正名,改稱為認知症,是腦部認知功能逐漸受損的症狀,希望大家一起來推動正名。 民眾無論是看到或是聽到疾病名稱,會望文生義,過去此一疾病曾被稱為「癡呆症

」,二○○一年,台灣將癡呆改為失智症,但無論是癡呆或是失智,容易導致恥感和歧視。因此,亞洲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早已陸續進行了對癡呆或失智的正名。 二○○四年日本厚生省提出將「癡呆症」改名為「認知症」,二○○五年在介護保險法修法時,以立法方式明文規範稱為「認知症」。香港在二○一二年改稱「認知障礙症」,社會上一般又稱「腦退化性疾病」。 世界認知症患者最多,預估超過一千五百萬的中國,二○一八年四月上海市民政局在文件中公告要求:「服務場所內不得出現敏感或歧視性用語,如老年癡呆、老年精神病、失智等。」但這疾病未受中國官方重視,確診率極低僅百分之七,原因之一正是疾病名稱仍沿用癡呆症。 二○一三年,美國

精神醫學會公布《DSM-5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則改稱為「主要神經認知障礙症」(maj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即是希望藉由正名,以減少汙名化,帶給患者及家屬基本的尊重,也能客觀反映病症的情形,將所有腦部退化性綜合症候群的疾病全部包括在內,至少有七十種以上。 疾病的命名是以中性、客觀的陳述,避免使用主觀的形容詞或價值判斷,或以器官名稱等來命名,讓民眾與專業人員能夠一目了然並接受,譬如心臟病、腎臟病、氣管炎、腦炎等。誠如二○一四年將「精神分裂症」正名為「思覺失調症」,期望去除誤解和偏見導致降低病患就醫意願。

老人牙齒退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被稱作無形殺手的「心肌梗塞」一發作,彷彿在跟死神拔河!資深藝人馬如風、戎祥、茂伯、馬兆駿、小北百貨創辦人黃卜文、親民黨前立委馮定國等,皆因心肌梗塞而離世。

秋冬季節交替,因溫差大,像近日早晚較有涼意,中午較高溫,有時不注意,也可能會有心肌梗塞的風險。究竟為什麼會發生心肌梗塞?又該注意什麼?

周孫立醫師說明,通常造成心肌梗塞的原因是不會突然發生、出現的,大部分人都是因為長期不良的先天條件、不良的後天環境及不良的個人習慣造成的。

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

有高血脂、高血壓家族病史
周孫立醫師說,由於現今外在環境汙染等問題很多,就容易讓原來先天存在不良的體質,提早誘發問題,所以才會有漸趨年輕化的現象。若是發現自己的家族有相關心血管疾病的遺傳因子,就要特別注意。

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患者
代謝及血管功能失調也是導致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

慢性腎臟病
先天心臟功能不全
心臟傳導異常
腦血管疾病,或身體其他各處血管疾病

心肌梗塞有前兆嗎?

周孫立醫師指出,心肌梗塞從過去至今的死亡率都很高,原因就是表現出來的症狀都不太明顯或不太專一,最常見的症狀為「胸痛」,但也有很多患者是出現其他症狀,導致錯失警訊,因此延誤就醫。此外,在某些神經功能退化的人,尤其是老人家,甚至沒有症狀。

心肌梗塞症狀
胸痛(大部分)
肩膀痠痛
牙齒痛
胃痛
脖子痠痛
背痛
呼吸短促
未出現症狀

突發心肌梗塞怎麼辦?
心肌梗塞前兆並不明顯的狀況下,當發生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周孫立醫師回應,若發現自己沒來由的肩頸痠痛,此時千萬別輕忽,應即刻拿出血壓計量血壓,確認自己的血壓狀況是否與平時無異;也可測試自身脈搏,是否過快過慢或不規則,先用這樣簡單的方法,或身邊就有的儀器來檢視身體是否有異狀。

周孫立醫師強調,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症狀,若這些症狀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就應先找出最有可能致死的疾病,設想最緊急的情況來預防。

心肌梗塞如何治療?

心導管手術
周孫立醫師說明,若是冠狀動脈已嚴重阻塞到壞死的程度,此時唯一的做法就是做心導管手術。先用氣球擴張術將血管撐開,再置放支架,讓血液能夠恢復暢通,拯救剩餘的、還未壞死的心臟細胞,避免再惡化。

內科藥物治療
若是冠狀動脈阻塞還沒那麼嚴重,心肌細胞並沒有完全壞死,只是暫時性的缺血,此時可以考慮以內科藥物治療,溶解造成血管阻塞的血栓,預防進一步的阻塞,讓血液能夠持續供應心臟養分。

但周孫立醫師也說,若藥物治療狀況不佳、醫師評估患者未來還有可能再發缺血性心臟病,或缺血性心肌梗塞時,最後可能還是得置放支架。

慢性期預防:阿斯匹靈
除了緊急突發的心肌梗塞治療外,在日常亞急性或慢性期的預防,一般還是常用阿斯匹靈,或其餘控制血壓的藥物,以減少心臟負擔。

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如何預防?

少吃油、鹹、重口味
周孫立醫師表示,盡量避免食用高油、高鹽等身體不容易代謝的食物。可以適量吃點「蔥、薑、蒜」,能減少身體壞膽固醇的形成,減少堆積,還能增加代謝。

控制血壓
高血壓患者可用藥物控制;非高血壓患者或慣性吃藥的人,就用飲食控制,平日飲食盡量以蔬果為主。

有氧運動
周孫立醫師說明,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以有氧運動為主,除了能夠幫助身體代謝調和外,還能幫助維持交感神經的穩定度。根據WTO統計,一周若能有氧運動150分鐘以上的人,可降低2∼3倍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的猝死。

【更多心血管相關影片】

心跳忽快忽慢不得輕忽!心悸、心律不整該如何應對?【周孫立醫師/健康連線】
https://youtu.be/329m7IN7EIU

造成糖尿病、動脈硬化,腸漏症絕對別吃...【錢政弘醫師/破解健康密碼】
https://youtu.be/cTEk8Bso1V4

糖尿病、高血壓都跟它有關:維生素D健康補充法【健康連線/江坤俊醫師】
https://youtu.be/zlyW4MoHic0

【心血管疾病文章報你知】

每天「踏步1分鐘+休息30秒」,1週後血管年輕9歲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9397

一天1杯清血果汁,血液變乾淨、跟三高說掰掰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0459

美官方認可抗癌食物第一名!高血壓、低血壓都該吃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121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社區長者口腔衰弱初探—與肌少症、營養及憂鬱 相關性探討

為了解決老人牙齒退化的問題,作者王心宜 這樣論述:

口腔衰弱被認為是一重要老年疾病之風險因子,因口腔狀況及其功能退化所累積而形成,長期影響長者健康與身體機能,口腔衰弱狀況若未得到處置,可能造成不良健康結果,如:增加長期照護需求、憂鬱和長者過早死亡。 本研究主要在瞭解社區長者口腔衰弱的概況,並探討其與肌少症、營養及憂鬱之相關性。口腔衰弱使用五項指標篩選:(一)口腔存留自然牙齒顆數小於二十顆;(二)咀嚼能力未達五分;(三)連續發出「他」[tʰa]音的次數小於群體之 20 %(男性< 5.0 次/秒, 女性< 4.8 次/秒);(四)舌壓測量最大值未達 34 kPa;(五)吞嚥能力篩查工具 (Eating Assessment Too

l, EAT-10) 大於等於三分,上述五項指標中有三項或三項以上未達標準即認為有口腔衰弱。肌少症檢測為根據 2019 年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 (AWGS)提出之標準認定:因年齡增長所出現之肌肉質量減少,加上肌力減退且(或)體能表現下降。營養為檢視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腰圍、血清白蛋白 (albumin)等數值。憂鬱則使用老年憂鬱量表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15)進行資料蒐集。 目標群體為 354 位北部某地區教學醫院登記接受 2020 年老人健康檢查之社區長者,平均年齡 71.60 ± 5.01 歲,男性佔

40.7 %;其中無口腔衰弱者有 69 位( 19.5 % )、潛在口腔衰弱者 241 位 ( 68.1 % )、有口腔衰弱者為 44 位 ( 12.4 % ),符合肌少症診斷者有 35 位 ( 9.9 % ),有憂鬱狀況者 18 位 ( 5.1 % )。 將社區長者基本資料、口腔衰弱各因子、肌少症各因子、營養與憂鬱等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有口腔衰弱者其年齡顯著較長(無口腔衰弱 69.88 ± 4.22、口腔衰弱前期 71.84 ± 5.01、口腔衰弱 72.97 ± 5.38;p = 0.002),憂鬱得分顯著較高(無口腔衰弱 1.03 ± 1.72、口腔衰弱前期 1.03 ± 1.

51、口腔衰弱 1.91 ± 2.21;p = 0.002)。同時,口腔衰弱因子符合越多者其肌少症因子越多(肌少症因子加總 r = 0.166, p = 0.002;握力 r = - 0.177, p = 0.001;五次坐站 r = 0.143,p = 0.022)。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可以多關注長者的口腔衰弱狀況,並藉由復健、口腔健康管理和口腔衛生保健改善相關能力,改善長者憂鬱及肌少症狀況。

增肌強骨、不跌倒不骨折實踐法:80+名醫傳授最強肌肉力,走好走穩,樂活長壽!

為了解決老人牙齒退化的問題,作者林泰史 這樣論述:

☑身體狀態自我檢視☑養肌保骨運動☑居家防跌妙招☑不跌倒營養關鍵 上了年紀肌肉量與骨密度下降,可能引起肌少症或骨質疏鬆症, 若是肌力下滑,容易因走路不穩而跌倒、骨折,影響生活自理。 透過養肌保骨運動及飲食攝取,調整居家環境,就能健康到老。 樂齡生活想要健康長壽,就要能生活自理&自在行走! 自我檢視健康與環境,結合健康習慣與日常生活預防跌倒! ☑檢視健康狀態 ➜檢測走路方式、評估跌倒風險,及早察覺,延緩老化。 ☑居家環境規劃 ➜留意家中電線位置、安裝扶手或照明設備等,打造不易跌倒的安全環境。 ☑在宅肌力訓練 ➜透過腰、足、腳底運動、Draw-in腹部呼吸法,每天1~3次規律運動,訓練核

心肌群,活化細胞,也能預防老化。 ☑均衡飲食攝取 ➜每天攝取乳製品、魚肉、黃綠色蔬菜、水果,補充鈣、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均衡飲食,從體內開始增肌造骨。 從30+到70+以上的所有人,都需要讀的一本書! .70+以上:逐一實踐書中步驟,降低跌倒風險。 .50+60+:從預防跌倒起步,強化肌力存骨本。 .30+40+:了解跌倒風險與預防關心家中長輩。   本書章節重點 序 章  診斷你有可能走路不穩、跌倒嗎? 第1章 了解走路不穩與跌倒風險,以健康長壽為目標! 第2章 什麼時候會跌倒?跌倒時怎麼辦? 第3章 跌倒、骨折的原因在於骨骼與肌肉? 第4章 請你跟我這樣做!養肌保骨運動法 第5章 讓⻣骼

與肌肉更強健的飲食法 第6章 80+醫師健康走到老的生活好習慣 體驗分享  改善不適,走路更穩健   專業推薦 劉建良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失智症中心主任 蔡俊灝    中國醫藥大學骨科部運動醫學系副教授、骨科部主治醫師 彭莉甯  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 吳家麟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 吳易謙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高齡者口腔健康、口腔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與睡眠品質之影響因素

為了解決老人牙齒退化的問題,作者林若遙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背景與目的:隨著年齡增長,口腔機能的退化影響老年人生理、心理與生活品質。本研究目的探討高雄市65歲以上老年人的口腔保健行為、口腔健康、口腔機能與口腔健康生活品質之相關性;口腔健康生活品質、老人憂鬱、衰弱症與睡眠品質之相關性。研究方法:採橫斷式研究方法,使用立意取樣方式調查高雄市65歲以上老年人族群。排除有精神障礙、中重度認知障礙、語言表達困難、ADL中度以上失能者,有效樣本共為560人。收集過程由牙醫師口檢,口衛人員以結構式問卷一對一訪談。資料包括口腔健康指標、牙菌斑指數、舌苔指數、口腔健康生活品質量表、口腔保健行為、咀嚼能力、吞嚥功能、口乾、老人憂鬱量表與匹茲堡睡眠品質指數。研究結

果:使用線性迴歸分析調整過人口學變項,牙菌斑指數(aβ=-1.80;95%CI=-2.83,-0,79)、舌苔指數(aβ=-0.35;95%CI=-0.57,-0.13)、牙齒鄰接面清潔(aβ =4.17;95%CI=2.70,5.63)與自然牙顆數有顯著相關,牙菌斑指數(aβ=-3.96;95%CI=-5.24,-2.68)、舌苔指數(aβ=-0.35;95%CI=-0.64,-0.06)、牙齒鄰接面清潔(aβ=6.10;95%CI=4.23,8.00)與功能牙顆數有顯著相關。自然牙顆數(aβ =0.13;95%CI=(0.07,0.19) Cum R2=0.062、功能牙顆數(aβ=0.1

3;95%CI=0.07,0.19) Cum R2=0.072,咀嚼(aβ =-0.17;95%CI=0.32,0.31) 、吞嚥(aβ=-0.40;95%CI=-0.19,0.60) Cum R2=0.148與口腔健康生活品質有顯著性相關。老人憂鬱(aβ=0.27;95%CI=-0.15,0.38) Cum R2=0.040、口腔健康生活品質總分(aβ =-0.09;95%CI=-0.13,-0.05) Cum R2=0.079與睡眠品質有統計上顯著相關。結論:老人憂鬱、口腔健康生活品質與睡眠品質有顯著相關;口腔健康生活品質與自然牙顆數、功能牙顆數、咀嚼、吞嚥有顯著性相關。牙菌斑指數、舌苔指

數、鄰接面清潔與自然牙顆數、功能牙顆數有顯著性相關,建議落實良好口腔保健行為,以提升口腔健康,良好的口腔健康與口腔機能有助於提升口腔健康生活品質,進而提高良好睡眠品質。關鍵字:口腔保健行為、口腔健康、口腔健康生活品質、睡眠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