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系社工系差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社會系社工系差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施慧玲,陳竹上寫的 兒童權利公約 和方昱的 我往那裡走,因為那裡看不見路:我的十年社工小革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學就是不一YOUNG 社會學相關科系 - 信望愛也說明:在台灣的大學科系中有以「社會」開頭的科系主要有社會學系、社會工作系、社會福利系等系所,雖然它們有共同之處,但是還是有差別的。在共通的部份,它們都屬於「社會科學」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學林 和時報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張雪梅所指導 李燕美的 大學服務學習夥伴關係之研究-從學校相關人員、社區機構及學生角度探討 (2014),提出社會系社工系差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學服務學習、社區機構、服務學習夥伴關係。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舜慈所指導 袁蕙芸的 大學生家人關係與其對老年人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立科技大學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大學生、家人關係、對老年人態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社會系社工系差別的解答。

最後網站陳飽螺觀點】世代、教育的差異與對話:論社工的教育養成則補充:臺灣愈來愈需要社會工作者,但社工人員的數量不足,勞動條件又不理想。因此,衛生福利部自108年9月宣佈 ... 二、科大社工系與普通大學社工系的差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會系社工系差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兒童權利公約

為了解決社會系社工系差別的問題,作者施慧玲,陳竹上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我國《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賦予公約國內法律之效力,各級政府機關行使職權,應符合公約之規定,並應依公約規定之內容,就主管之法規及行政措施中有不符公約規定者,進行修正或改進。為此,如何掌握公約之內涵、了解國內落實情形,便值得關切。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受託邀集融合法律、社會福利、社會工作等學理與實務之寫作團隊,透過共計十七章的內容,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撰寫本書,期能進一步向社會各界介紹及推廣《兒童權利公約》。

大學服務學習夥伴關係之研究-從學校相關人員、社區機構及學生角度探討

為了解決社會系社工系差別的問題,作者李燕美 這樣論述:

大學服務學習夥伴關係之研究-從學校相關人員、社區機構及學生角度探討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究持續與深耕發展大學服務學習之夥伴關係,採用質性研究深度訪談以學校相關人員、社區機構及學生三個面向進行。本研究結果主要有幾大發現,茲分述如下:一、大學服務學習夥伴關係受到不同類型課程,不同社區機構輔導或配合方式,以及大學生對服務/機構之了解與認同而有不同實施情形。二、夥伴關係對學生學習成效有正面影響,尤其若給予適當培訓,學生在困難處理及接受挑戰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之改變。三、持續發展夥伴關係仍有其困難與挑戰。從大學角度來看,有社區機構缺乏正確認知、無法認真督導,未提供學生學習機會,把大學生當成免費人力等問題。從

社區機構角度來看,則有學生服務心態和動機不正確,不清楚目標與意義,無法勝任服務,或因大學未根據學生特質安排服務等問題。四、影響夥伴關係持續與深耕發展的關鍵因素則包含了大學與社區兩大面向。大學認為服務學習須符合大學及老師之預期目標與成效,有特色和價值,才能培養學生自願奉獻精神,並有助於學生學習成效與發展。除此之外,學生服務學習態度與品質穩定,方可滿足社區機構需求。社區機構則認為學生需主動溝通,確定清楚服務目標以及各自權利與義務,服務動機、意願與態度正確,社區機構才能提供適合的服務、訓練和督導。另外,落實學生服務評量更能增進持續發展良好的夥伴關係。最後,本研究針對學校、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高等教育司

及技職教育等相關教育主管單位,以及後續研究等五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我往那裡走,因為那裡看不見路:我的十年社工小革命

為了解決社會系社工系差別的問題,作者方昱 這樣論述:

這才是真正的小革命!──何榮幸(天下雜誌總主筆) 方昱的十年清水溝之旅(尚未結束),是一趟台北愛麗絲的南投鄉間冒險之旅。──謝國興(中央研究院  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從繁華都市到九二一災區,從天真社工到務實商人  對環境、工作、人際與自我認同的顛覆與自省   所謂的「社區工作」到底是什麼?  所謂的「災後重建」要重建的是什麼?  所謂的「社會工作者」該堅持與不斷思考的又是什麼?   九二一大地震一年後,都市女青年方昱,進入鹿谷的清水溝重建工作站,為當地老人打造「老人食堂」,經營「問茶館」、「清水茶館」,一待就是十年。作者寫下這十年來社會工作的回顧,分享了所經歷的田野故事與在其中穿梭的人物風

貌;更重要的是,以親身經歷來犀利檢討現今大眾對於「社會工作」的想像,以及「社工」自身對自我認同的再反省。   故事會呼喚更多的故事。   社會工作,是青春熱血,也是一生志業。這是一個充滿勇氣與毅力的生命故事,藉由這個故事,傳達對自我內在、鄉土大地,與對社會工作的真誠呼喚。   我念的是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讓我們相信助人的重要,  但是,我自己也要相信的是別人也會幫助我,  如果我不相信互助,就也同樣幫助不了別人。  ──方昱 作者簡介 方昱   一九七六年出生於台北市。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博士。九二一大地震後,於二○○○年至南投鹿谷災區投入社區工作,從此定居鹿谷。曾任南投縣鹿谷鄉清水溝重建工作協會社

工督導、問茶館有限公司董事長。現為中部各大學社工系教書臨時工、漂流社工出版社負責人。 推薦序一推薦序一推薦短語 前言第一章 清水溝與我第二章 妹妹第三章 老人食堂第四章 誰是自己人第五章 漂流社工第六章 從合作社到問茶館第七章 從問茶館到清水茶坊第八章 離開與開始 附錄:清水溝大事記圖片集:清水溝歲月 推薦序一 這才是真正的小革命!∕何榮幸(天下雜誌總主筆)   作為一個社工系的逃兵,看完這本精彩的災後重建社會工作者歷程後,只有一句話能夠形容我的感受:這才是真正的小革命!    我是在一九八五年考上台大社會系社工組。跟本書作者方昱相同的是,我們同樣因為社會系不必再接觸數學,因而找到一個可以

安身立命的地方;但與方昱截然不同的是,我只念了一年社工組,就申請轉系到社學組,方昱卻一路念到博士班,並在九二一災區從事社區工作整整十年。   二○○九年,九二一地震十週年前夕,我決定在中國時報「我的小革命」專版製作「九二一月」專題,向長期投入災後重建的社區工作者致敬。因此,我和黃哲斌、高有智等中時同事來到南投鹿谷鄉「清水溝工作站」,訪問靈魂人物冷尚書、方昱等人,並將書寫焦點置於自我改造的台大社會系學妹黃毅綸身上。    當時我們以為,先後打造「老人食堂」與「清水茶坊」,看起來沉穩內斂、很有經營能力的方昱,從都市來到鄉村並沒有適應問題。因此我們跟隨曾經適應不良的黃毅綸,到社區逐一送餐給獨居老人,

進廚房看社區媽媽如何供餐,觀察「老人食堂」的運作情況,並訪問黃毅綸接下「清水茶坊」總經理後碰到的經營難題,彷彿「老人食堂」與「清水茶坊」的存在理所當然,只有新來的小妹妹會手忙腳亂。   現在我才知道,這真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在此之前,就讀東吳社工所期間來此埋鍋造飯的方昱,早已經歷她口中從「妹妹」到「姐姐」再到「媽媽」的自我改造過程。她創建「老人食堂」的從無到有經驗,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小革命;她對於「社區自力照顧系統」的思考與實踐,則是一場深刻反思的小革命。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斷自問:   ──如果當年留在社工組,我有勇氣放下都市菁英虛矯身段,到九二一災區看似鳥不下蛋的地方,克服萬難埋

鍋造飯整整十年?   ──碰到地方傳統勢力搶奪政府補助時,我能夠展現智慧與其周旋,在保護自己之餘,還能奮力突圍?   ──從接受政府補助的社福團體,到不接受政府補助的社區自力照顧系統,我能夠妥善拿捏「社會工作者」與「商人」的角色分際?   ──當志同道合的戰友發生嚴重內部衝突時,我能夠真誠地面對自己的恐懼與弱點,與同伴交心後形成更穩固的革命情感?   ──與社區媽媽們長期合作後遭到「背叛」,我能夠把受傷的情感深深埋在心底,重新釐清團體定位與人際關係?   ──面臨社工界「自己人」,我能夠把反省焦點轉向對內,深刻檢討社會工作者應該與政治、權力、社區保持什麼樣的關係?   這些問題,每一項都非常

艱難,也都沒有標準答案。能夠同時做好幾項,已經難能可貴。方昱一路走來雖跌跌撞撞,卻以無比的勇氣、毅力與承擔,過了一關是一關,最後終於完成屬於她自己、值得鼓掌喝采的小革命。   對我來說,本書最動人之處,在於方昱自我揭露的一封又一封真摰信件。   原來,這位外表冷靜的女生,無論是對人或對事,內心深處都如此火熱。面對過往一道又一道的傷口,方昱毫不避諱、勇敢直視,這種無比真誠的特質,或許正是她可以不斷挑戰自己的最大動力。   奇特的是,方昱可以一方面嚴肅審視內心,另一方面展現社會工作者身上少見的幽默感,形成這本書的另一項魅力。當我看完「『妹妹』與『蟑螂』交手的五回合」章節,真是忍不住大笑不止,這種幽

默感加上生動文筆,讓本書處處洋溢某種精準的自我嘲諷(但一點也不犬儒),在閱讀上充滿樂趣。   本書雖然從頭到尾都在反思與挑戰社工「專業」,但就如方昱自己的形容,她是社會工作生出來的小孩,始終帶著社會工作的祝福與詛咒。會這樣自我定位的人,對於社會工作者這個身份的認同與驕傲,其實遠超過外人的想像。   我雖然是社工系的逃兵,但很慶幸能以記者身分報導方昱在九二一災後重建的奮鬥故事,並且見證這本書的出版,在多年後再度感受屬於社會工作的真誠與炙熱。   推薦序二 俟河之清:台北愛麗絲的鄉間冒險之旅∕謝國興(中央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今年六月,我第一次有機會在美國伊利諾州的幾個鄉鎮遠觀阿米什(Am

ish)人,說遠觀,是因為沒有近距離的接觸,我們只是經過農莊,看著他們乘坐馬車進出城鎮,看著小女孩自己趕著馬車在公路上行走,跟我們的車子擦身而過。阿米什人因為宗教的理由從歐洲遷到北美,幾百年來維持傳統方式的農業、畜牧生活方式,基本上不乘汽車,不用電,點油燈,用手工木製傢俱,穿傳統衣著,他們也進城購物(乘自己家的馬車),上館子吃飯,但在他們身上,傳統自然經濟與現代資本主義似乎並存共生。   台灣的農村人口很少,完全依賴農業生活的人更少,然而在人口稀少的現代農村中,台灣的整體政治經濟社會體制幾乎完全相互涵化,所有生活其中的人幾乎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台灣的「鄉下」原本有自己傳統的社區型態的生活共同體體

制,隨著工業化與現代化(資本主義化),舊有的社會生活體制被融入國家化的社會中,結果是連自我照顧的能量與能力都大幅消退。因區域性的差別,某些鄉下還不算太壞,通常靠近山區的地帶情況比較不妙,再經天災地變、人為破壞,結果更不樂觀。   方昱的十年清水溝之旅(尚未結束),是一趟台北愛麗絲的南投鄉間冒險之旅。冒險也者,不單是地方上的環境因素,也因為整個國家體制會在地方事物與生活上到處出現,所以她身涉險境,是台灣整體環境構築而成的,有政府社會福利與社會照顧政策思維與執行問題,有地方社會勢力面對私利與公益問題的原始衝突,當然,也有社會工作者在理論、理想、現實、實踐之間的調整適應問題。   社會工作的學院理論

、政策理想、實踐困境,方昱的十年閱歷是很好的「案例」,這個案例可以讓我們對台灣的基層社會、國家與社會如何互動增加不少了解。如同書中所描述的,在清水溝努力營造自己的社區自我照顧體系的過程中,經濟是不能或缺的面向。   茶葉合作社、問茶館、清水茶坊是不同階段的努力,其中的過程有多層面的意義與價值,但是最根本的「營利」目標始終非常艱困,甚至失敗,這是可供最近很多人倡導的「微型創業」反省的例子。事非經過不知難,台灣的整體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選擇是一個嚴肅的問題,許多人思考能否跳脫資本主義經濟的弊害,社會企業的方向最近常見討論,其中的更細緻分析與研究還待努力。   台灣農村或鄉下不可能存在阿米什人的生活方

式,那麼,類似清水溝的故事是值得細讀與深思的。 前言   有時候,我覺得我不是我自己。我只是看著那個人的經歷,曾經那麼貼近那個人的經歷,這樣看著,有時候覺得,這個人經歷過的,還滿精采的。   親愛的各位,雖然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是,這怎麼都不能掩蓋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小島上的事實。我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活在這個小島上一輩子的普通人。以下,是我用十年的生命歷程在這個島上某一個小村子的故事。   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文字會出版成一本書,一開始,我是為了我的碩士論文而寫下最初的文字,用以紀錄與反思我的社會工作經歷。有一些不認識的朋友偶然的機會下見到了我,會熱情地對我說:我看了你的論文以後很感動。而這本書會得以

呈現在這裡,來自我的大學同學---李清瑞(前時報人文科學線主編),她自己也寫一些很動人的故事,只是她在看了我的論文以後,就一直有著想要促成它成為一本書的心願,說了四五年了,說到連我的博士論文都寫完了,這本書才和我博士論文裡的其他故事,組成了我在這裡的完整經歷。清瑞說:故事會呼喚更多的故事的。   於是,如你所知道的,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來自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但是為了保留我從二十四歲到三十四歲每一個階段的原汁原味,在這本書出版的當下,幾乎沒有更動太多的內容;所以我在書裡一再提到的「現在」,也僅止於那個文字寫下的「當下」而已。   雖然整篇文字是以我為主角,但是在這本書出版的當下,我真切感受

到我只是大故事裡的其中一個小角色,記錄這個年代中所發生的小故事而已。一九九九年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震撼人心,其中發生了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藏在許多可敬的生命裡,我在這裡衷心感謝他們讓我得以接近這一切,豐富了我的生命。   另外,一路上陪伴我走過這些故事的老師們,也是這催生這整篇文字的推手,我的碩士論文指導老師王行教授,為了我的碩士論文甘願被我的耍賴和霸道欺負,卻還是嘗試引導我說出自己想要說的話;一路從碩士論文陪伴我到博士論文畢業的口試委員陶蕃瀛老師和宋文里老師,你們是我永遠的偶像與親愛的朋友;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簡春安教授無限的包容與慈愛,還有東海社工系王篤強主任的期許,都是這些文字得以

出現重要的支持。   還有我親愛的家人,這些年雖然不常在家,但是看到這本書你們就會發現,原來你們還是常常在我身邊。最後,獻給這本書的共同作者,所有曾經在清水溝一起打拼過的夥伴,以及一路上支持著清水溝的朋友們,是你們創造了這些精采的故事,感謝我們的生命有了精采的交會。 (節錄自第二章:妹妹)要簡而言之我一開始在清水溝的生活和工作的狀態,我常會以「妹妹」來作比喻。首先,讓我們先來整理一下「妹妹」這個詞在一般人們心裡的印象。這個詞代表著純潔的、乖巧的、年紀輕輕的、聽話的、容易受到驚嚇的、害怕衝突的。有趣的是,當我上網輸入「妹妹」這個關鍵字時,竟然看到許多都是關於「性」的網站。「妹妹」這個詞可能還包

括了許多關於「處女」的性暗示。而政治的、男性的、權力的都會被妹妹當做是一種骯髒的、噁心的、性的象徵,而我接下來要說的那位「蟑螂」,將代表著這些意象。「妹妹」與「蟑螂」交手的五回合現在,你可能對「妹妹」這個詞有點感覺了。以下,我要說的是有關「妹妹」與「蟑螂」之間的故事。第一回合:驚嚇兼羞辱當我剛剛到清水溝的時候,走在路上我最討厭碰到的就是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我給他一個代號叫做「蟑螂」。讓我們先來感覺一下蟑螂在你心中的形象:噁心會流出汁液的、打不死的、在陰暗的角落到處鑽,骯髒的、到處偷吃東西。而那位理事長的外表就是傳統的那種地方樁腳人物,滿嘴檳榔、挺個啤酒肚、抽煙、跟我說話的時候用台灣國語、帶著

對女性的輕蔑語句。他在路邊開了家雜貨店,店裡常常聚集了許多同類們。店老闆的收銀台後面分別掛著他與連戰、李登輝等政治人物的放大加框合照。歷年來村子裡的村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常常都有他的份。一次我到他的店門口要求張貼海報,被他逮了個正著,他走過來用很挑釁的台灣國語和我說:「方小姐,我請問你,你們工作站來到這裡多久了,到底對我們社區有什麼幫助,我每天坐在這裡,根本沒有看到一點成效,你們倒底在做什麼,為什麼連我都不知道?」那時剛剛到鄉下的我,台語還聽不大懂,我又驚又怕的當著許多雜貨店社區居民的面,用國語跟他說我們做了綠美化、電腦班、元宵節活動等事情。不等我說完,他開始用台語罵開來了。「綠美化﹖我每天

都坐在這裡,我就沒看到一棵樹,我看你們拿了錢都沒在做事情!……你們都在污錢啦!我在調查局有朋友!小心我請他去查你們的帳!……」幾乎從來沒被別人當眾罵過的我,當場就在雜貨店哭了起來,邊哭邊走回工作站,心裡覺得十分委屈,對於當時的情境,我甚至感到害怕,而且覺得自己被羞辱。之後我對他的印象就是討厭,非常非常討厭他,然後覺得他很髒,在村子裡遇到他,簡直是避之唯恐不及,就是不想見到他,於是他成為我心目中的「蟑螂」,我害怕也同時討厭見到他。第二回合:嘗試面對但遇到挫折有一次工作站故意安排我去和他談社區重建大軍的配合事項,我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設,準備要面對蟑螂,然後我帶著一疊資料,出發到他的店面去找他。當時他

不在店裡,我循著路人的指示在村子的一條小巷找到他,他正在和別人聊天。我吸了一口氣,確定他看到我了,然後朝他走過去。他絲毫沒有要暫時終止聊天的意思,他和那人繼續高談闊論,彷彿我不在旁邊。

大學生家人關係與其對老年人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立科技大學為例

為了解決社會系社工系差別的問題,作者袁蕙芸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某國立科技大學生一至四年級學生之「個人背景變項」、「家人關係」與「對老年人態度」現況,並分析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受試者在「家人關係」及「對老年人態度」上之差異狀況,和探討受試者之「家人關係」與「對老年人態度」的相關性。本研究係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並以「分層叢集取樣」之抽樣方式,於 2013 年 2 月至 3 月,選取臺北市某國立科技大學生為調查對象,正式抽樣樣本為 450 人,回收 438 份問卷,有效樣本數為 400 人,有效回收率為 88.88%。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個人背景資料」 18 題、「家人關係量表」17 題、「對老年人態度量表」 15 題。其

結果以敘述統計、單一樣本 t 檢定、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é 事後比較法、Pearson 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某國立科技大學生家人關係與其對老年人態度之研究。研究結果為:一、臺北市某國立科技大學生其「家人關係」傾向良好,尤其以「情感傳達」情形最為良好;「對老年人態度」趨於正向的態度,而以「情感意向」最為正向。二、臺北市某國立科技大學生的「個人背景變項」與「家人關係」之差異情形為:(一)小家庭在「情感傳達」情形上比單親家庭良好。(二)與同住老年人相處愈親密,其家人關係愈良好。(三)與老年人有互動者,其家人關係較沒有與老年人互動

者良好。(四)與未同住而有互動之老年人相處愈親密者,家人關係愈良好。三、臺北市某國立科技大學生的「個人背景變項」與「對老年人態度」之差異情形為:(一)年齡愈小,在「認知意向」上愈具正向態度。(二)「一年級」學生比「四年級」學生在「認知意向」上具正向態度。(三)「設計學院」學生較「管理學院」學生在「認知意向」上具正向態度。(四)出生序為「老大」較「獨生子女」具正向態度。(五)「中部地區」學生較「北部地區」學生在「情感意向」上具正向態度。(六)與同住老年人相處愈親密,其「對老年人態度」愈正向。(七)與老年人有互動者,除「認知意向」外,其整體「對老年人態度」、「情感意向」及「行為意向」較與老年人沒有

互動者正向。(八)與互動之老年人相處愈親密,其「對老年人態度」愈正向。四、臺北市某國立科技大學生的「家人關係」與「對老年人態度」兩者間是具有相關性,且「家人關係」能預測「對老年人態度」。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所提出建議如下:(一)父母與親職代理人方面:親近家庭成員心理需求,促進溫馨和諧家人關係;健全家庭功能,親子共同參與成長團體及講座;安排親子家庭活動,建立良好示範行為。(二)學校教育單位:規劃家人關係及老化教育相關課程,宣導與強化正向態度;提供服務老年人的互動機會,建構及儲備扶老資源。(三)政府機關方面:善用大眾傳媒,強化家人關係與型塑老年人形象;提供代間活動場所,制定良好老年福祉政策。(四)未

來研究者方面:針對研究區域、樣本、方法、變項等給予經驗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