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象舉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社會現象舉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派翠克.貝爾特寫的 社會科學哲學:邁向實用主義 和葉劉淑儀的 Learning English with Regina:跟葉太學英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群學 和明報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性別教育研究所 蔡麗玲所指導 林季薇的 《魔法公主》動畫電影之性別議題及生態女性主義意涵分析 (2021),提出社會現象舉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態女性主義、魔法公主、宮崎駿、文本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嚴奇峰所指導 李安曜的 我國大學社會責任之政策與成效研究—系統動力學觀點 (2021),提出因為有 大學社會責任、高等教育、地方創生、系統動力學、模擬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社會現象舉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會現象舉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社會科學哲學:邁向實用主義

為了解決社會現象舉例的問題,作者派翠克.貝爾特 這樣論述:

  派翠克.貝爾特在這部開創性的作品中,仔細分析社會科學哲學裡的重要觀點,精闢研究涂爾幹、韋伯、波普、批判實在論、批判理論及羅蒂新實用主義的學術成果。他的生動敘述將這些關鍵智識人物,放置在他們寫作的社會及政治脈絡裡,並且清楚呈現出他們的觀點如何能轉移到經驗研究中。《社會科學哲學》既是一本權威性的教科書,也是一份參與令人振奮的新研究議程的邀請。對於想清楚掌握各種社會科學哲學主要立場的學生,本書將非常有幫助。而對於贊同實用主義觀點(知識具有增進人類可能性的潛力)的研究者,本書也極具吸引力。 作者簡介 派翠克.貝爾特(Patrick Baert)   牛津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劍橋大學社會系資深講師。

著作包括Time, Self and Social Being (1992)、Social Theory in the 20th Century (1998)、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owards Pragmatism (2005)、Social The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2010,合著)。 譯者簡介 何昭群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HONDA TAIWAN。主要閱讀興趣為社會理論、德國觀念論。 致謝導論 第1章 涂爾幹的自然主義1 導論2 與實證主義

的不穩定關係3 如何成為稱職的社會學家4 應用:自殺研究5 評價6 延伸閱讀 第2章 韋伯的詮釋方法1 導論2 超越方法論戰3 理念型與各種行動類型4 應用:基督新教倫理5 評價6 延伸閱讀 第3章 波普的否證主義1 導論2 科學本身為何3 與孔恩的爭辯4 如何讓社會科學變得科學5 歷史主義及烏托邦主義的問題6 方法論個體主義7 評價8 延伸閱讀 第4章 批判實在論1 導論2 實在論、實在與因果關係3 工作中的創意科學家4 對於社會理論的貢獻5 應用:英國政治6 評價7 延伸閱讀 第5章 批判理論1 導論2 早期的法蘭克福學派3 哈伯瑪斯4 延伸閱讀 第6章 羅蒂與實用主義1 導論2 美國實用

主義與羅蒂3 科學方法的迷思4 新左派與文化左派5 評價6 延伸閱讀 第7章 實用主義的社會科學哲學1 實用主義觀點概述2 文化人類學3 考古學4 史學與社會科學5 一些最終的評述 註釋參考文獻索引 導論社會科學哲學屬於後設理論事業,其反思的是社會研究之實踐。這種反思可以採取各種不同形式。大部分的社會科學哲學家,試著判定特定理論或方法論選項,是否適用於解釋(explaining)社會現象。舉例而言,他們可能會研究演化論解釋形式或理性選擇模型的融貫性及解釋力,或者,更廣泛地,他們可能想確定歷史法則是否真的存在。我個人的意見是,社會科學哲學不應該假定社會研究的唯一目標是去解釋外部世界。因此,社會

科學哲學也必須思索知識習得(knowledge acquisition)的另類模式。此觀點在本書後半部將格外明顯,但本書前幾章也會清楚呈現,我所討論的大部分社會科學哲學家並不贊同我的觀點。對於他們當中的許多人而言,社會研究就是致力於解釋外部社會領域;因此,這些哲學家的任務,便是去反思這種解釋性嘗試及伴隨而來的方法論策略。本書有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提出此學科的新途徑,一種受惠於美國實用主義的新途徑。第二個目標是對社會科學哲學的主要途徑,提出一份深入評估。因此,本書可以用下列各種方式閱讀。那些對於第二個目標有興趣的人,可以閱讀一到六章;對於第一個目標有興趣的人,可以讀第六、七章,或者,已經熟悉實

用主義的人,也可以只讀第七章。這並不意味著本書的一到六章與結論那一章互不相干。它們並非不相干,但不讀前面幾章,還是有可能理解最後一章。本書前五章所涵蓋的主題及作者之所以能入選,是因其觀點處於社會科學哲學的核心,而非因其以某種方式符合了終將導向我的實用主義觀點的敘述。闡述於第七章的實用主義立場所發展出來的觀點,將會迥異於前幾章那些思想家所擁護的觀點。我將主張社會科學哲學應採取新方向,並且提出不同的問題。對社會科學哲學主要途徑的評估,會在一到六章中處理。我完成此任務的途徑不同於其他人,而這需要一些說明。首先,我並非只是介紹觀念,還會聚焦於這些觀念背後的作者及思想學派。社會科學哲學經常以嚴格的分析形

式來呈現,此分析形式表現為一組核心主題或問題,可用不同答案來回應。或者,社會科學哲學被視為是對各種理論架構的批判性綜述,這些理論架構往往採用自然主義或準自然主義的社會科學模式(亦即,或強或弱地奠基於自然科學的模式)。在此類重構裡,誰給出答案相對不重要。我反而把焦點放在為數有限的幾位思想家,並試著指出,這些個別思想家在不同領域裡的觀點,如何彼此相連。舉例而言,涂爾幹(Emile Durkheim)主張,對社會進行科學研究將使我們能對終極價值做出決定,他還篤信功能分析的優點,而根據一般說法,涂爾幹屬於整體主義(holism)思想家。在他的例子裡(雖然其他思想家不見得適用),這三項立場彼此相連:他的

功能主義——在他那個年代還沒有功能主義這個詞(avant la lettre)——屬於整體主義,而且他相信功能主義將有助於從「是什麼」中推論出「應該是什麼」。再者,這三項立場也與他對社會學更廣泛的見識有關,不論是社會學的範圍,或社會學與社會政策的關聯性。同樣的,波普(Karl Popper)的可否證性判準(做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區隔線),及其對整體主義的拒斥,強調出他對各種版本的歷史主義的反感。這些不同立場形成了一種融貫的整體。除了關注幾位重要作者,我更喜歡概述社會科學哲學與其他科目之間的關聯性,尤其是(儘管不限於)社會科學哲學所論及的那些學科,例如社會學或史學。在分析途徑的傳統裡(前面曾提及),

人們傾向把社會科學哲學與其他智性活動分開處理。我反而希望釐清其中的關聯性——例如,藉由指出一些實踐者(像是涂爾幹或韋伯〔Max Weber〕)的抱負如何伸至社會科學哲學領域來釐清。一旦人物成為焦點,完美的區隔便會粉碎。並非只有「社會學經典」如此,對於當代思想家也同樣適用。舉例而言,對於許多批判實在論者來說,採取某一立場或其他立場,並非簡單的分析遊戲而已;這對他們所從事的學科有嚴重的後果。勞森(Tony Lawson)曾指出,只要採納實在論議程,經濟學將激烈轉型。本書關注於社會科學哲學對社會研究的錯綜影響。

社會現象舉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就在前一個月,我為了想要嘗試衣著新風格,在搜尋了資料後,臉書開始大量推播服飾廣告給我,看著看著,腦波就漸漸變弱了。於是….我就被詐騙了😐。這個「#一頁式網站」的數位詐欺,其過程與後續處理,詳情請進下方聲音內容聽我娓娓道來👇
.
台大社會學系孫中興在2020年時,開了一堂「詐騙社會學」課程,探討了 #詐騙和信任(信賴)此息息相關的生活現象,詐騙與信任是一體的兩面。課程蠻有趣的,橫跨自我、愛情、家庭、教育、職業、政治、經濟、宗教等領域,以論述人類社會乃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而孫中興的論點是,反過來看,欺騙卻也是有功能啦,除了人際互動中的各種立場的策略實踐外,它似乎也是某種通往更好的真實與真相的試煉。或許下次我會換別間購物網站試試看…
.
📌 #今天的內容有
.
▶數位時代的資本主義消費社會
▶社群網站連結購物功能
▶我在一頁式廣告買了爆爛的燈芯絨褲
▶於是我被詐騙了
▶架設網站的便利性、變動性、跨國性
▶特徵一:沒有公司地址與電話
▶特徵二:售價明顯低於市場行情
▶特徵三:常用限時倒數方式吸引購買
▶特徵四:免運+7天鑑賞期
▶特徵五:只能貨到付款
▶下單前先求證R~~
▶信任的社會理論
▶欺騙的社會理論
▶探索真相的積極意義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yoyr9casa708661mu6gsq6?ref=android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8qEh41eiDa_myCiAaN?lang=tc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o1WkrWYW2HrKDoFufeAUb?si=Y-O2TNAmR8y0vObni0qDcA&utm_source=copy-link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0-%E6%88%91%E8%A2%AB%E4%B8%80%E9%A0%81%E5%BC%8F%E5%BB%A3%E5%91%8A%E8%A9%90%E9%A8%99%E4%BA%86-%E8%A9%90%E9%A8%99%E7%9A%84%E7%A4%BE%E6%9C%83%E5%AD%B8-%E9%81%8E%E5%B9%B4%E8%B3%BC%E7%89%A9%E8%A6%81%E5%B0%8F%E5%BF%83-%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08393227
.
📲#fb完整論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90958017758483&id=208541192666847

|

👉 臉書廣告詐騙自救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advertising.self.help.return.union/

|

//// 完整論述 ////
.
▓ #數位社會中的消費行為
.
在Shoshana Zuboff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序文中,他從資本論的基礎提出,資本主義中的市場因素:勞力、原料、土地之外,數位時代中的商品與消費,以數據庫、物流、感官美學取代了傳統真實商品做為經濟的引擎,我們已經不是消費者(現在聽起來還蠻「公民」的),我們僅僅是被監控的對象。
.
從2019年的社群數聚報告來看,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和LINE的改革,持續增加社群軟體功能,社群不再僅限於交流,還多了「電商」身份。無論是開放式或是封閉式的網站,更多的商品購物行為在社群媒體上發生,當然也會帶上社群媒體的媒介化色彩,例如及時、互動、視覺化、感官化,還有萬惡的演算法。
.
於是,在上述的基礎上,網路購物蓬勃發展,其傳播性、便利性與隱蔽性,且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得交易量逐年顯著提升。然而,面對如此蓬勃的交易平臺,許多詐騙者開始混雜其中,謀取不法利益。詐騙的方式不但多樣化,且經常隨著數位技術的改變,令人防不勝防。
.
▓ #一頁式廣告的詐欺
.
大概也是因為我自己想要購買一些新年新衣,在搜尋、在傳訊、在聊天(?)時,提到了些關鍵字,大量的服飾廣告就出現在我的臉書與IG上啦。腦波弱加上先前電商購物的經驗,我就入了「一頁式網站」的坑了。總之經歷了各種令人心寒的過程,退貨與退款終於進入流程(但還不知道會不會真的成功退款)。
.
大家要記住下面五個一頁式網站廣告的特徵:沒有公司地址與電話、售價明顯低於市場行情、常用限時倒數方式吸引購買、免運與7天鑑賞期、只能貨到付款。如果有問題,通常找不到賣家,所以請找「寄件者」、「物流業者」處理退貨與退款,如果遇到刁難,就盡量盧他吧~ 而購物前的自保查詢真的是非常重要。(數位時代做人好難)
.
▓ #信任的社會學
.
從社會學來看看這種詐欺現象,但先談談信任。Georg Simmel認為社會的開始始於互動,最基本的互動形式就是「交換」,尤其是以貨幣為中介的交換,這種交換離開信任就無法進行,這也就是他談《貨幣哲學》的問題意識:整個社會的運作離不開信任(Möllering, 2001)。
.
王怡文、黃光國等(2007)也提出了以華人的關係主義(relationism)為預設的 #五種本土信任原形(prototypes),其中兩種是屬於關係網絡內的社會信任,包括:基於血緣關係的血親信任及根植於情感與認同的滋生信任。
.
另外三種是屬於關係網絡外的社會信任,其一是:常民在文化實踐中累積的習俗,形成的習俗信任;其二是:奠基於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專業信任;其三是:基於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計算,形成的制度信任。社群電商化的購物信任與詐欺,就是文化實踐累積不夠,專業知識與防範機制也不足的結果XD
.
▓ #欺騙的社會學
.
詐騙又有什麼社會學呢?Barnes(1994)指出,詐騙在社會學的意義上,實際上是社會制度的建構與維持所必需的。沒有謊言的存在,就沒有「真話」的概念,真實是在與虛假的對比中產生的。在社會學家看來,說實話有著實用的原因,即維持社會的正常交往。同樣,撒謊也有著類似的實用意義,例如「#自我感覺良好」、「#善意的謊言」等等。所以說,謊言就要以言者的動機來評斷其道德上的善惡。
.
因此,詐騙的動機是多元複雜的。Barnes舉例,在政治界中謊言如家常便飯,常被認為不需受譴責;而在一些模糊的領域,如法庭、廣告、官僚體系,人們既期待聽到實話,也期待聽到謊言。進一步的,在一些明白要求說真話的領域,如自然科學等知識領域,對撒謊則相當不寬容。
.
總體而言,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Barnes認為,誠實與信任固然是人際關係的基本構成要素,但現代文明的一些制度,正是在信任缺失之下而繁榮茂盛。例如「合同法律制度」,正是拜社會缺乏信賴所賜。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很贊成Barnes對詐騙的曖昧性、禍福參半的斷言。目前一頁式網站詐騙尚無完整的約束制度,這也反映出全球技術社會中的有待努力的方向。
.
#參考文獻
.
1. J. A. Barnes. 1994. A Pack of L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y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Zuboff, S. (2019).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 Barack Obama's books of 2019. Profile books.

3. Möllering, G. (2001). The nature of trust: From Georg Simmel to a theory of expec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suspension. Sociology, 35(2), 403-420.

4. 王怡文, 陳亮全, & 黃光國. (2006). 華人社會中的信任策略. 本土心理學研究, (25), 199-241.

《魔法公主》動畫電影之性別議題及生態女性主義意涵分析

為了解決社會現象舉例的問題,作者林季薇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文本分析法,探究動畫電影《魔法公主》中的性別議題以及生態女性主義意涵。《魔法公主》以充滿環境保護敘事聞名,但其在人物角色設定與劇情安排上都呈現了性別議題,並再現了生態女性主義所主張的環境災害與性別、種族、階級的關連。因此該片值得細緻探究,並思考其作為性別教育素材之可能性。                 本研究共有三項發現。首先,本片中的幾位女主角在個性、職業與自我意識上都呈現更多元的樣貌,她們擁有豐沛的情感與情緒,獨立自主且富有戰鬥能量,擺脫女性是第二性的父權設定。但是,部分的劇情依舊呈現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本片中的男性仍然被賦予較危險的

任務;還有投觀眾所好的浪漫愛想像也躍然出現在男女主角身上;並且男主角強烈的英雄光環彷彿又鞏固了男強女弱的觀點。第二,本片中再現男性與文明相近、女性與自然的關係親近的描述,但同時也嘗試做出突破。此外,本片所描繪出強烈的文明壓迫自然的敘事,呈現出生態女性主義的論述。最後,本片中呈現許多人類世界掠奪自然資源的內容,再現了不同的階級與種族使用自然資源不均的狀況,以及遭受生態危機時出現程度上的差異,突顯出環境災難加劇對弱勢族群和階級的壓迫。                 綜而言之,本片的確呈現出多元的性別意涵,也再現並超越了較早期的生態女性主義所主張的環境災害與性別之關係。再者,片中亦呈現出在環境災難

中不同的種族、階級所面臨的不同遭遇,因此適合用作介紹生態女性主義的素材。是故,《魔法公主》可作為教師進行性別平等教育的一個參考文本。

Learning English with Regina:跟葉太學英語

為了解決社會現象舉例的問題,作者葉劉淑儀 這樣論述:

  葉劉淑儀談論政治非新鮮事,但她教英語運用你又聽過未?   香港大學英文系一級榮譽畢業,葉劉淑儀的英語造詣之深無可置疑。由英國道地俚語,到莎翁筆下角色的傳世名言,至新舊約聖經故事的典故,葉太逐一跟讀者娓娓道來,詳盡剖析,更以香港政制及當今社會現象舉例說明之,實行令讀者能夠觸類旁通,融會貫通。   學英語,不能囫圇吞棗。將英語文法詞彙生吞活剝的話,只會適得其反,不能活學活用,結果當然事倍功半。現代社會講求通識教育,一口流利英語已是基本要求,若能在說話、行文中加插典故諺語,則可令人對你留下深刻印象,英語能力高下立見。   葉劉淑儀在本書以英語撰寫論政論事的社評,理闢義精,以透徹的角度道出對現

今香港社會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等各方面的精闢見解,章末又以中文解釋內文較特別的英文用語,務求令讀者一方面明白到她的政治觀點,另一方面可理解到文章內英語精句的運用,增進英語水準。   Learning English with Regina 作者簡介 葉劉淑儀   葉劉淑儀於香港政府服務達28年,是香港首名出掌紀律部隊(入境事務處)的女性(1996-1998),也是首名獲委任為保安局局長的女性(1998-2003)。2003年,她獲美國史丹福大學亞洲語言系邀請加入成為訪問研究學者,遂向政府請辭,負笈美國進修。三年後,葉太於2006年重返香港,成立「匯賢智庫」並擔任智庫的理事會主席,其後於200

8年成為立法會港島區直選議員,繼續服務社會。  

我國大學社會責任之政策與成效研究—系統動力學觀點

為了解決社會現象舉例的問題,作者李安曜 這樣論述:

我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的政策,試圖建構以創新、永續發展為方向的社會新生態,經由高等教育的機制與組織,連結大學與地方,以促進社會文明與國家發展、回應社會承諾,並積極應對所面臨的人口少子女化、就業、教育、貧富差距、城鄉發展等問題。由於社會系統動態複雜性的現象與特徵,具有非線性的樣貌,故適合以系統思考觀點進行研究與觀察。系統思考的因果邏輯思維,採關聯性的互動模式來縱觀全局,察覺子系統間的複雜關係,經過時間的動態變化,隨各因素的改變和交互影響後,系統行為也隨之改變,若以簡單的線性或反應式的思考,難以找到問題的根本。系統思考是以正負反饋效應和心智圖像,來掌握系統運作的脈絡,如同華人

世界以陰陽學理,追求系統目標平衡的智慧。本研究概念建構於政府政策給定條件下的系統動態作用範疇,以系統動力學觀點探討與辨識政策系統範疇內的互動元素及效果之基本特徵,系統內將大專校院與地方政府視為個別的整體,觀察USR與地方政府、地方創生等系統生態中的互動行為。並依據利害關係人與資源依賴的結構,按政策機制所引導的社會責任實踐,運用系統動力學思考邏輯與模型建構,針對政策與高等教育機構間、社會與學校、學校財務與資源等場域之影響進行動態分析。本研究採用獲得廣泛使用於系統思考分析模擬的VENSIM軟體,藉心智建模程序,理清政策系統中的因果關係,掌握其中關係迴路的反饋過程,測試各項關鍵因素,使用不同模擬參數

,及其導致何種情形的產生,來檢視焦點議題與系統特性行為,觀察系統運作可能的發展與影響。本研究完成我國大學社會責任之政策與成效研究之質性與量化模型的建構,透過動態模擬識別出政策所延伸的系統行為特性,就政策推行所擬達成的目標,進行模擬檢測。研究得出若欲達成「地方創生」願景,面對人口滑降的趨勢,將有限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更顯重要,應就問題本質及政策擬達成之效益,消弭或縮短輸入端即產生的現實差距。政府以「永續發展」結合「地方創生」的觀點進行整體的政策規劃,應更明確就不同地區發展與人口結構趨勢,提供地方檢討真實的需求。以研究模擬的結果,比對各縣市人口、扶養比率、學校財務等因素展現的現象,表明不同縣市面臨的

在地困境與優勢及劣勢,既有基礎各不相同,加上城鄉的資源差異,更加速人口的移動。故對「地方創生」政策所擬達成的願景,從事高等教育的大學機構,在本於職責且積極推動大學社會責任的情形下,或可參與在地發展事務協助問題改善,然推動地方均衡、引導青年回流返鄉等工作,恐力有未逮。若僅採取短效的手段,短暫期程內或能改變或被動遵從,然當無持續的驅動因素或機制時,最終還是會回復到變革前的狀態。本研究根據系統的基本特性「結構影響行為」,對於期望的行為與目標,最根本的方式是設計相應的結構,本研究亦據以提出更根本且長期的改善建議,做為後續政策制定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