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報告主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社會學報告主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韓乾寫的 研究方法原理:論文寫作的邏輯思維(四版) 和鄭力軒的 不待黃昏的貓頭鷹:陳紹馨的學術生命與臺灣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09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社會考科解析也說明:A. 題幹表格呈現三個社會團體,與其倡議促成的立法案例,故(A)「我國利益團體與. 公共政策制定」最有可能是此報告的主題。 (B)雖然三部法律皆是為了保障弱勢群體,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海洋事務與產業管理研究所 丁國桓所指導 林美菁的 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我國海軍女性兵科軍官派任艦艇意圖之研究 (2022),提出社會學報告主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計畫行為理論、海軍、女性軍官、艦艇。

而第二篇論文輔英科技大學 護理系碩士班 顧雅利所指導 黃子芮的 敘說眷村男性老人的生命故事 (2021),提出因為有 眷村、男性老人、生命故事、敘事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社會學報告主題的解答。

最後網站研一上社會學期末報告:網際網路對社區居民之認同意識及社區 ...則補充:一、背景和動機:最早想要研究這方面題目的原因,是由於接觸網際網路已有一段時間,並且感受到網際網路與現實之間似乎有著某種不連續的斷裂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會學報告主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研究方法原理:論文寫作的邏輯思維(四版)

為了解決社會學報告主題的問題,作者韓乾 這樣論述:

  論文撰寫必備書!   1.融會貫通論文寫作的What→How→Why,闡述學術研究的邏輯思維。   2.完整說明論文寫作的邏輯思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文獻回顧、研究方法、驗證研究結果與討論等寫作思維程序。   3.是適合學生寫論文、研究人員寫研究報告、政府施政政策與企業決策分析、計畫的擬定與評估、環境影響評估等各種研究的工具書。     研究方法,是每一位研究生與學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無論研究主題為何,擁有良好的問題意識與分析、透過嚴謹的方法論得出研究成果,才能獲得學術界的肯定。     【從邏輯思維出發,剖析學術研究本質】   「科學」是什麼?「可研究的問題」是什麼?從問題

意識、文獻回顧、定量與定性研究的整合、實驗與調查、學術倫理,到論文寫作的風格及發表。本書結合研究方法的理論與論文寫作的步驟做詳盡的說明,更重要的是學術研究思維邏輯的闡述。帶領研究工作者一步一步地建立思考程序,寫出具有學術價值的論文。     【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的結合,使用日漸廣泛而且益趨成熟】   研究方法中,除了質性(定性)與量化(定量)兩個主要的研究方法外,還有汲取兩者優點並加以結合,開拓出研究方法第三條道路的「定性與定量混合的研究設計」。本書針對質量混合的研究設計加以闡釋,以期獲得更全面、更完整的研究方法,成就理想的研究成果。

社會學報告主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集的主題係「香港公屋與住屋」,公屋係福利還是權利?從書本反思房屋問題?

參考書目:
1) 陳錦華,《香港城市與房屋: 城市社會學初探》。三聯書店 (香港) 有限公司
2) 影子長策會 編著,《住屋不是地產:民間長遠房屋策略研究報告》。印象文字
3) 爾東,《漫遊香港居屋》。明報出版社

Youth Power Radio 主頁:
http://www.youthpower.hk/

Youth Power Radio - 節目時間表:
http://www.youthpower.hk/?page_id=1995

Youth Power Radio -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youthpowerhk

Youth Power Radio - Facebook 群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23747894479903

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我國海軍女性兵科軍官派任艦艇意圖之研究

為了解決社會學報告主題的問題,作者林美菁 這樣論述:

隨著時代的轉變,性別平等意識提高,世界各國對兩性平權越來越重視。近年來國內有關女性從軍議題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切入探討的主題略有所不同。本研究係以我國海軍女性兵科軍官為研究對象,以計畫行為理論透過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來了解女性軍官的派任軍艦職務的意圖。研究結果發現:一、計畫行為理論的預測力在本研究中獲得支持,可用於解釋我國女性兵科軍官派任艦艇意圖的影響因素。二、我國海軍女性兵科軍官在職場工作仍舊面臨傳統的壓力與挑戰,以致在行為態度表現上呈現猶豫之現象,對於投入艦艇工作缺乏信心與意願。三、我國海軍女性兵科軍官投入軍艦工作的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分別都會影響行為意圖。四、年齡及畢業班

隊兩項背景變項對行為態度、行為意圖的表現有顯著差異;而從軍年資及階級對知覺行為控制上有顯著差異;艦艇資歷對行為態度及知覺行為控制上有顯著差異。

不待黃昏的貓頭鷹:陳紹馨的學術生命與臺灣研究

為了解決社會學報告主題的問題,作者鄭力軒 這樣論述:

  陳紹馨的名字雖然廣為人知,但學界對他的整體學術生命以及知識關懷卻仍相當模糊。   本書試圖補足這個缺口,將陳紹馨界定為從臺灣而生的古典社會學之子,除了作為本土研究先驅外,更是臺灣現代社會科學重要的創建者。內容追索陳紹馨橫跨多重知識場域的學術生命,從1920年代的啟蒙、1930年代赴日研究歐洲社會思想、1940年代返臺投入民俗學以及參與臺灣文化運動,到戰後初期嘗試傳承戰前臺灣研究成果,並在1950年代與美國學者展開深刻互動,投入包括人口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等領域,最後在1960年代生涯最後的階段,針對不利於臺灣研究的學術環境寫出了影響力巨大的〈中國社會文化的實驗室:臺灣〉

一文。   作者主張陳紹馨這些看似分歧的著述背後共通的知識關懷,是他對臺灣社會現代性的視野;而日後對陳紹馨的遺忘與記憶也與這個視野有密切關係。重探陳紹馨的視野除了還原臺灣社會科學重要先驅者的面貌外,也有助於反思當代臺灣研究與社會科學的發展。  

敘說眷村男性老人的生命故事

為了解決社會學報告主題的問題,作者黃子芮 這樣論述:

背景:臺灣目前處於高齡社會,然而,有個特殊族群--眷村老人卻逐漸凋零,回顧有關眷村和老人生命故事的研究,議題多偏向眷村改建、土地再利用、文化保留,研究對象多偏向眷村榮民、老年女性、和機構老人,鮮少以探討眷村男性老人族群生命故事為研究主題,故引發筆者想探討眷村男性老人的生命故事,期望能分享以上的生命故事於相同背景的眷村長者,以達到生命共同體的存在感。目的:本研究以「敘說眷村男性老人的生命故事」為題,探討眷村長者生命歷程,為暸解老人人生縱向與橫向關鍵故事,進而分析其生命故事的主題與次主題,並融合為其人生脈絡。方法:本研究採生命回顧的敘事方式,立意取樣居住眷村的男性老人,研究通過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

審核(案號11003-L02),於2021年4至7月開始進行半結構訪談指引的資料收集,主題分析依據「整體-內容」和「類別-內容」模式。結果:研究對象年齡分別為72、88、93歲,已居住眷村72、48、50年。結果發現三個生命故事主題,包括文武雙全勤家訓、逆境苦難轉為安、和謹守己身傳家愛。此外,三個類別主軸,包括在軍旅生涯類別的苦難自保盼安穩和嘉言善行長本領兩個主題;在懷鄉尋根之旅類別的相隔江水思故人和尋根行客盼家圓兩個主題;在眷村生活與文化經驗類別的安身立命於眷村、眷村教育正反面、眷村文化包萬象、眷村拆留之困境四個主題。結論:從統整研究對象的人生縱向關鍵故事的主題和次主題,由戰爭、部隊、至安定

於眷村的遷移過程中,進而確認五個主要的生命脈絡:1.傳遞自己生命的理念與信仰、2.正面迎向自己苦難的能力、3.發現自己對生命裡的付出與榮耀、4. 勇氣與自己遺憾的和解、5.肯定自我人生的價值與貢獻。此外,本研究亦由統整研究對象橫向關鍵故事的主題和次主題中,看見多元化下眷村男性老人的生活、教育、文化、和變遷,交識融合於其生命脈絡中。臨床應用:在護理養成教育中,可透過老人生命回顧的相關課程,啟蒙護生對於高齡友善照護的學習,透過閱讀長輩的生命故事,護生能夠了解其生命意義的主體脈絡,於精神層面達到共在和互為主體,且日後護理職涯,或自己生命歷程中,都可成會滋養自己和他人不斷成長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