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系薪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社工系薪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克里斯.察特寫的 如何與非自願個案工作(第三版) 和LauravanDernootLipsky的 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還得把薪水捐回給上班機構…他道出當社工的無盡辛酸-風傳媒也說明:大家都記得,四月一日是愚人節,但不知道有多少人記得,第二天就是社工日。[啟動LINE推播]每日重大新聞通知在社工系教書,已經有十年之久,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張老師文化 和究竟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劉華真所指導 林振傑的 甘願勞動:社工的薪資與勞動過程 (2019),提出社工系薪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工作、薪資、勞動過程、甘願勞動、社會福利民營化、專業、劃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大學 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碩士班 黃英忠、林龍生所指導 林映均的 生涯未定向、競爭組織人才吸引力、專業鑲嵌、工作尋找行為與專業承諾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競爭組織人才吸引力、生涯未定向、專業鑲嵌、工作尋找行為、專業承諾的重點而找出了 社工系薪水的解答。

最後網站公務員事務局- 薪級表則補充:薪級表. 公務員薪級表. 總薪級表 · 第一標準薪級表 · 警務人員薪級表 · 紀律人員(指揮官級)薪級表 · 紀律人員(主任級)薪級表 · 紀律人員(員佐級)薪級表 · 首長級薪級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工系薪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如何與非自願個案工作(第三版)

為了解決社工系薪水的問題,作者克里斯.察特 這樣論述:

  你要如何幫助那些無意接受幫助的人呢?    對置身於社會福利系統或司法系統,但毫無改變動機的個案,你該怎麼辦?    對於那些根本不認為自己有問題的個案,你要如何對他進行諮商?    你要如何和那些價值觀完全不同於你的人工作?    你要如何在協助他人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能兼顧對他們的管轄權?    本書提出具體的整合處遇模式,運用實證式實務工作,協助工作人員處理以上的難題。   誠摯推薦     (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洪文惠(加拿大BC省註冊社工師)   陳正芬(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主任檢察官)   謝靜慧(臺灣高等法院法官)   蘇金蟬(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克里斯.察特博士(Chris Trotter)     察特博士是澳洲Monash大學社工系副教授,1991年任教職前,曾在兒童保護及矯治單位擔任社工及地區主管將近20年。      他在社會工作效能之議題上,特別是針對政府單位之社福部門有豐富的著作。他在社工處遇風格與個案成效關係的研究上,獲得國際認可,他從研究中所發展出來的處遇模式已獲許多國家採行。     察特博士近年來獲得數項獎助經費從事其研究工作,他的論文及諮詢工作不論在澳洲或海外都受到歡迎。著有《如何與非自願個案工作》(Working with Involuntary Clients)及《協助受虐兒及其家庭》(Helping Ab

used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譯者簡介   朱惠英      學歷︰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心理諮商碩士、諮商心理師(93年國家特考)    現職︰從事心理諮商、督導與翻譯工作(口/筆譯)    專長︰曾在少年司法系統服務多年,對於非自願個案、性侵害加害人/被害人的心理治療、兒童╱青少年的心理評估與治療十分嫻熟;對於心理專業人員如何與社福系統、司法系統合作,也有深刻的體會與思考。    郭凡琦      學歷:美國加州舊金山大學諮商心理學研究所主修婚姻與家族治療、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專長:短期諮商、多元文化諮商、認知行為取向、後現代主義。

    經歷:美國加州舊金山WOMAN, Inc.婚姻與家族治療實習心理治療師、美國加州合格家庭暴力諮商員。 〔推薦序一〕助人工作如何落實人道本質 洪文惠 〔推薦序二〕預防犯罪領域的當前趨勢 陳正芬 〔譯 者 序〕 學校沒有教,但個案以及實務工作所教我的⋯⋯ 朱惠英 第一章 簡介 誰是「非自願個案」?/和非自願個案工作時之雙重角色/直接服務/與非自願個案工作之知識來源/以實證為根基之實務工作/本書目的/本書結構 第二章 何者有效?何者無效? 有效之工作模式/有時有效之工作模式/無效的工作模式/以實證為根基之實務工作模式/實證研究、理論與其他實務工作模式/摘要 第三章 角

色澄清  雙重角色:社會控制和協助/可或不可協商/保密原則/個案管理者、個案計畫者或問題解決者?/個案的期待/協助個案了解專業關係的本質/機構的期待/工作的理論取向/案例/摘要 第四章 提倡利社會成果  辨識出利社會言論及行為/獎勵利社會言論以及行為/示範利社會行為/挑戰不合宜的行為/利社會模式的優點/對利社會模式之批判/摘要 第五章 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程序之步驟/問題解決、危險評估與個案計畫/對問題解決模式之批評/摘要 第六章 工作人員與個案關係  同理心/樂觀/幽默/自我揭露/工作人員的安全以及個案的暴力行為/摘要 第七章 和家庭工作  與家庭工作何時是適當時機/合作式家庭諮商/

以家為本的模式/合作式家庭諮商過程/利社會示範/工作人員─個案關係/摘要 第八章 評估  單一個案研究評估法/個案分析/摘要 附錄:有效能的實務工作原則  參考文獻  推薦序   助人工作如何落實人道本質 洪文惠(加拿大 BC 省註冊社工師)     人逢困境,汲汲求助,是求生存的本能。不論自願或非自願個案,助人者所處理的均是個案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苦」及「傷」。遭逢的困境,對助人者或為「呈現的問題」,然對個案卻常是縈繞不去的折磨。助人專業倫理首條即揭櫫「幫助」為工作主軸,個案需「改變」是不分學派及技巧都同意的工作原則,協助個案預見改變的「必要」及「利益」,才能使其「有能及具動機」,助人的

走程方具意義。     本書作者克里斯‧察特(Chris Trotter)博士是實務界轉學術界的典範。大學執教之前,已擔任 20 年社工,經歷兒保和矯正社工的實務洗禮,深知非自願個案工作,身負案主權益及社會公義之兩難,了解「折衝、協商及取最大平衡」易寫難行。其著作首重在「實務操作」可行之「know how」,深受實務界佳評。     非自願個案工作多因社會公意或法意而需介入,開案即處理「問題」,與案主相遇已然「負面介入」。工作流程一路找「麻煩」─「挖掘」生活及生命裡的「失敗/偏差/傷口/祕密」,並與之工作。解決方案多為「救濟」、「重整」,甚或「處罰」及「剝奪」。受助者之防衛是必然,助人者「坐困

愁城」亦為常態。且與非自願個案之實務直接服務者常是「助人新兵」,戒慎恐懼、臨深履薄後仍受挫敗,已然成此工作之「特色」。     作者主張助人者於互動過程需清楚、誠實與頻繁地討論助人者與案主的各自角色;助人者並需聚焦在示範及鼓勵案主從事利社會的表達與行為。本人近 20 年在少年犯罪司法、兒保、性侵及家暴矯治性助人工作的經驗,印證此兩項觀點確實為有效工作模式的關鍵。     非自願個案因傷害性行為進入助人系統。過往「受創傷」的經驗常是其行為的內在動力,需被「察覺」,個案才得以透過與助人者的「關係」,重新架構對人及外在環境可能的信任。自身安全感重新形成,則利社會的價值觀才可在鬆軟了的認知系統植根。能

感受「受害者」受其行為傷害之苦,願承擔責任,傷害性行為才有改變之契機。     又非自願個案大都已歷經「性」、「婚姻」、「育子」及「再生家庭」之成人生命發展,且多所挫敗及受創。反觀助人者,多為初出校門,成人任務才要開展,人世歷練明顯稚嫩,即或與個案同處相似年齡及發展,卻常是在相反的一端:「命好、成功」,且多具資源及支持系統。個案或本能的不相信助人者的價值觀及輕視其「角色能力」;或潛意識裡憤怒、傷害、嫉妒及競爭等微妙情緒,複雜交織,進而在助人關係中反覆進行「角力遊戲」。「操控」及「抗拒」,也就不足為奇。     傷人源自被傷,能利社會思考,自是覺知社會公義存在有其價值。助人者當不斷省思與個案的互

動,並澄清及勇於挑戰自我的成長史及價值觀。善用「同理心」、「復原力」。在與棘手個案工作的同時,仍對生活熱情、對生命熱愛,讓挫折成長自己,生命每階段發展伴隨歷練而成就及成熟自我。則本書中所提的諸多論點,將不再僅是「知識」與「技巧」,而是人生自然圓熟的豁達與智慧,也是本人親身體驗的「無價薪水」。     應用西方知識及技巧得格外謹慎跨文化之差異。尤其社會工作模式特重實證基礎及經驗法則,如本書提及自我揭露、幽默感及樂觀的態度是助人專業的重要技巧。唯此些元素與人格特質及文化養成環境關係密切,無法「訓練造就」。助人者吸收新知時要有信心「做自己」,勇於質疑;多參與訓練及聚會;與督導或同領域者多切磋,則本土

化及適合個人特質的工作模式,於焉產生。     書中亦提及女性主義對父權系統刻板化的性別認同,貶抑女性經驗及對女性造成不公義。非自願個案工作之對象,通常有「加害」及「受害」之分野。男性、女性及小孩是常見的工作三角關係,而「暴力」常是助人者首要考驗。助人學派之發展,男性學者是主流。反觀非自願個案直接服務三大領域─司法矯治、醫療及社福,卻多數為女性助人者。微妙的性別認知與互動,多在個體成長社會化過程中已成型,教育訓練著力實屬有限。況女性主義的發展,「社會倡導」甚於「社會工作」,於直接服務工作仍屬起步。助人者在專業學習時,得具「跨性別」的敏感度;保持工作方法的高度彈性與創造性,相信唯有個案能落實及辯

證「工作方法」,理論及方法可受考驗及修正。     人類用生活寫生命。本人近 20 年所接觸之個案,幾乎都為非自願。民國 80 年前後曾譯述 Dr. Ronald Rooney 之〈非自願個案工作策略〉於《觀護簡訊》,亦任其來臺工作坊之翻譯。今日受邀為此書寫序,高興此一孤單卻無比重要的助人區塊,終被認識。     就因「非自願」才更需「被了解」。助人者需從「學術的雲端」,真心觸及「生命的實體」,則不論被多「不堪」標籤的個案,都不過是從自身有限的經驗努力地活著。揭開「對錯是非好壞」之表象,深信「選擇與決定」是個案陷入及離開泥沼的等同能量,助人工作才能超越學派及技巧,真正落實人道的本質。   預防

犯罪領域的當前趨勢 陳正芬(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主任檢察官)     社會治安的維護,無法僅憑嚴刑峻法,在實證或理論上都有相同的結論。對於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人,固然應科以刑事處罰,但對於尚未構成犯罪而具有危害社會可能性的人,或再犯率偏高的假釋人犯、受刑人等,亦不可忽視再犯的潛在危險,例如菸毒犯、假釋之性罪犯、保護管束之少年等。這一類高危險群的人,於保護管束屆滿或服刑期滿後,勢必需接受司法監督或保護處遇,藉由司法系統或社會福利系統提供的支持與援助,減輕生活壓力,重新適應社會。     在社會福利系統或司法系統中提供直接服務的工作人員,例如社工、觀護人、教誨師等助人工作者,身處政府公部門與非自願

個案之間,一方面需秉持客觀超然立場,監測非自願個案的行為,提供正確資訊,以供公部門決定後續司法處遇的內涵;另一方面,則需以真誠同理的態度,與個案建立信任基礎,協助個案建立支持網絡,以減輕適應社會的壓力。換句話說,助人工作者肩負司法控制與保護協助的雙重角色,這兩種角色本質上具有衝突性,其界線的釐清以及衝突的解決,是每位助人工作者與非自願個案工作前,必須深思的議題。另外,助人工作者與非自願個案工作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遠高於他們與自願性個案工作的情況。在與非自願個案工作無效的情況下,除對個案本身無利益以外,在人力、時間、資源方面也都是浪費,而且對助人工作者本身也常會帶來挫折感。因此,如何尋求有效的工

作模式或高效能的組織架構,向來在學說與實務界爭議不斷,成為極具挑戰性的議題。     本書除論述有效與無效工作方式的理論與研究外,並提出所謂「實證式實務工作模式」,對於實務工作者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此外,作者同時觀察到與個案工作的人員,他的人格特質、價值觀或生活經驗經常投射在工作上,故如何清楚意識他個人和非自願個案間的差距,並化解所生的衝擊,也是工作人員在面對個案工作時應自我覺察的項目。本書特以專章詳細論述這項議題,分析工作人員與個案間存在文化、性別、價值、目標的差異性,及提出處理的架構模式,在理論基礎上建構處理實務問題的操作模組,實屬難能可貴。     當前預防犯罪領域的先驅研究已指出,影響

司法保護處遇良窳的關鍵,不在處遇制度層面的專業問題,而在與非自願個案工作之「工作人員」本身。本書的出版,不僅順應當前預防犯罪的世界趨勢,也對於目前在我國較不受重視的「與非自願個案工作」的專業領域,提供實務工作者重要的參考資料,因此,我非常樂意向讀者推薦本書。   譯者序   學校沒有教,但個案以及實務工作所教我的⋯⋯ 朱惠英     過去我在少年司法單位服務時,輔導的對象就是非自願個案。但在初期我毫無「非自願個案」的概念。直到我滿腔熱情也滿懷善意,但卻屢遭閉門羹的現象不斷發生,開始懷疑自己是否不夠真誠一致,或是諮商功力不足、所學不精,才會無法突破個案的心防?我努力想和個案建立起可工作的關係、改

善個案屢次爽約、顧左右而言他,或是個案在諮商中抵死不從的沉默不語的種種困境。期間經歷各種心路歷程,從躊躇滿志、意興風發到挫折懷疑,再到調整策略,心中懷疑不斷也努力不懈。在尋求督導、閱讀、與同儕討論中,漸漸地明白了一點─我過去所學到的各種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理論,都不是為我眼前的這些人所寫的。     傳統的心理治療理論與操作方式,基本上是提供給那些想要改變自己的人所用,但我眼前所服務的對象,距離想要改變的狀態還很遙遠。他們是被迫來和我談話,因為法官或觀護人的要求而來。面對我這位被視為和「司法單位代表」為同義詞的人,保持距離乃為上策,免得漏了口風,讓法官或觀護人知道他的真實樣貌。     要讓個

案在被強迫的背景下信任我,並相信這樣的關係對他是有益處的,是第一個挑戰。第二個挑戰則是如何將心理治療的原則與技術運用在司法處遇的背景中,但依然保有心理治療的純粹度?如何在轉介治療的目的與個案想要改善的問題之間取得協調?說白一點,就是當個案願意坦誠表達他╱她在人際、家庭與生涯上的掙扎,並願意嘗試改變的時候,但其外顯的問題行為並未明顯改善之際,法官或觀護人能否相信治療對這名個案是有效的?過去以為「治療成效」是個案和我說了就算的事,現在還要納入他人的標準,這是學校沒有教的事。     我在拿捏自己和這些非自願個案工作的角色時,要同時考慮到和同事之間的合作與分工,如何各盡其職地來協助個案,但又能保有和

個案工作的隱私空間,發現與非自願個案工作通常牽涉到多重系統的合作。在這麼多人參與的工作領域,可看見各工作人員因為角色定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工作取向及對彼此的期待,這也是學校沒有教的。有人想將觀護工作做成心理治療或心理諮商工作,有人想將觀護工作以個案管理的方式來運作,有人主張刑罰,有人力陳要保護。因為對自己角色的不同定義,對於協助個案所運用的策略也不同。何者有效呢?     幾年的掙扎與摸索,我逐漸找到和非自願個案工作的策略,離開少年司法單位後,曾想未來有一天,我要將自己和非自願個案工作的心得書寫下來。很慶幸地,在自己尚未提筆之前,能先翻譯這本書。看見作者在書中談到工作人員的雙重角色議題,不清楚

自己的工作知識來源、機構組織的期待,以及非自願個案與自願個案之間的差異,其實是向度的問題而非二選一的狀態。這些都是我在和非自願個案工作時的體會,也是實務工作者日復一日面臨的真實工作樣貌。但本書作者除了提供精闢的實務見解,更具體地以研究證據作為其論證基礎,甚而提出不僅可行且具有效能的實務工作模式,讓從事非自願個案工作的人不需再如身處迷霧中懷疑掙扎,而能有清楚的方位圖可以辨識工作的方向。     這本書並不是談如何做非自願個案的心理治療,如此一來就會局限在從事心理治療工作的專業層面,適合閱讀的族群便有限。本書更適合和與各種類型的非自願個案工作的專業、非專業人員使用,包括在成人觀護、少年觀護、安置機

構、矯治機構以及精神醫療院所或是教育單位、社福單位等均適用,因而受惠的非自願個案們更為廣大,這也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你要如何幫助那些無意接受幫助的人呢?對於置身於社會福利系統或司法系統,但毫無改變動機的個案,你該怎麼辦?對於那些根本不認為自己有問題的個案,你要如何對他進行諮商?你要如何和那些價值觀完全不同於你的人工作?你要如何在協助他人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能兼顧對他們的管轄權?這些都是和「非自願個案」工作的人員每天要面對的問題,這些社工員受託去協助非但不是自願求助,而且可能會抗拒,甚至公然反對協助的個案;去協助個案並同時蒐集資料,而這些卻可能成為不利於己的指控;先是在法庭上做出不利於個

案的證詞,但後來卻要以助人的關係去幫助他們;要以合作的態度和個案互動,但又要對個案的生活做出權威的決定。 本書的目的在於協助和非自願個案工作的工作人員處理以上的難題。 誰是「非自願個案」? 加害人向觀護人報到;兒童保護社工在匿名的兒童虐待通報後,去訪視母親;吸毒者在法院的裁定下,接受藥物成癮的戒治課程;對妻子施暴的男性在法院的裁定下,接受家庭暴力的諮商;對自己與他人具有傷害性的精神病患,被要求接受治療以取代住院;年輕的遊民同意和社工前往收容所,因為他知道若不如此便會被送到警局;或者是不顧父母的反對,將孩子放在安置機構中⋯⋯ 這些都是非自願個案的例子,其中的個案(或稱接受社會福利或司法服務者)被

描述為非自願,是因為他們並未選擇接受提供給他們的服務。事實上,他們或許極力反對這些服務,堅信根本沒有必要,且是一種侵犯。他們之所以會接受服務,若非因為法院裁定,便是感受到法律制裁的威脅,故有時他們又被稱為「強制性個案」(mandated clients)(Ivanoff, Blythe& Tripodi 1994; De Jong & Berg 2001; Rooney 2009)。 以上列舉的例子,很清楚都是「非自願的個案」,但在許多情形下,自願與非自願的分野卻不明顯。在下面的例子中,個案並非受法院裁定強制而接受服務,或者連法院可能會裁定的威脅都沒有,但是在其他壓力的驅使之下,來接受服務以解

決問題,亦非出於自己的意願。例如子女被兒保社工帶走的母親,向家庭諮商機構尋求協助,期望帶回子女;吸毒者在法院開庭前進行復健諮商;施暴男性在配偶威脅要離開後,參加憤怒情緒管理諮商課程,或是懷孕的少女在父母的堅持下造訪諮商機構。這些都屬於自願與非自願交雜參半的個案。

甘願勞動:社工的薪資與勞動過程

為了解決社工系薪水的問題,作者林振傑 這樣論述:

為何社工的薪資狀況不佳,卻沒有使得社工的工作表現下降,反倒是社工認真工作以至於過勞的狀況經常發生?本文以田野觀察與深度訪談,輔以法規制度、新聞報導與二手資料分析,分析社工的薪資與勞動過程。本文首先指出,社工的薪資由多方行動者拼湊而成,其中至為關鍵是政府的社福標案。政府廣泛地將社會福利民營化,以社福標案的形式將政府責任的社會福利服務委託社福機構。而社福標案的「非營利化」則有效動員了民間社福機構的資源與人力,形成制度性的剝削。社工的薪資踟躕不前,乃因於社福機構將各地政府機關的制度性剝削分攤到社工身上的結果。社工的薪資來源一方面限制了社工薪資的成長,另一方面產生了複雜的業務。而社工藉由「業物劃界」

與「專業劃界」建立自身的專業認同。然而,社工專業的制度性的肯認並不充分,社工為抵抗勞動現場中的邊緣性,而依據「直接服務中心主義」展現社工的專業性。社工兢兢業業,甚至將原本固定工時的工作「做」成「責任制」,即是因為缺乏穩固的專業表徵,而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工作,以證明自身的專業性。社工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工作中「無價的價值」,然而這份價值卻建立在勞動權益的妥協上。社工專業雖已逐漸取得階段性的成果,但專業的進程仍是未竟之業。

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

為了解決社工系薪水的問題,作者LauravanDernootLipsky 這樣論述:

  ★創傷管理經典之作   ★長銷10年不墜・讀者絕讚好評   ★釋一行強力推薦!方昱、留佩萱、楊培珊專文推薦   ★王意中、王增勇、方格正、朱剛勇、何素秋、林立青、林靜如、周志建、周慕姿、胡展誥、紀可恩、洪仲清、洪素珍、陳志恆、陳鴻彬、海苔熊、徐敏雄、莊秀美、黃天豪、劉仲彬、賴芳玉、醫勞盟、蘇益賢、蘇逸人──一致推薦   如何協助他人排解創傷?   如何在受他人創傷影響後,自我修復?   一本人人都需要的療傷書!   「好像做什麼也改變不了現狀……」   「我覺得自己永遠做得不夠多……」   「下班回家除了看電視,我什麼也不想做……」   「我累積了一堆怒氣,就快要爆

炸了……」   「孩子說我再也不陪他們玩,也不唱歌或大笑了……」   「如果我離職了,還有誰能做這件事?」   若你驚訝地發現自己不僅遇過類似情境,還有過相同感受,就是出現了常見的「創傷接觸反應」。就像畫家的衣服會沾到顏料、園丁的指甲縫裡會塞滿泥土,幫助他人面對創傷、接收過多負面消息也會留下印記。這些都是為了對抗創傷遺留的影響,進而在自覺或無意識的情況下,發展出的應變策略。   而你需要的並非放個長假、吃頓大餐,而是「創傷照管」。   無論是社工、生態學家、教師、消防員、醫療人員、警察、環保人士、居家照護員、軍人、家暴工作者、生物學家、動物收容所職員、國際救援工作者、社會改革運動者、照顧

年長父母或幼兒的人,甚至是因資訊流通而接收過多創傷資訊的你我,都需要了解創傷照管。   這個由創傷接觸領域先驅蘿拉.李普斯基提出的概念,將在本書中獲得完整解釋。不僅涵蓋「如何協助他人排解創傷」「如何受他人創傷影響」「如何解讀並從經驗中學習」等一系列自我對話的過程,還打破受創者與幫助者之間的界線,分辨與管理創傷造成的影響。作者並提出「創傷照管五大方向」,由內而外提升照顧自己、他人以及環境的能力。書中還舉出十個各行各業的真人實例,讓創傷照管更貼近現實生活。   本書既是引導方向的羅盤,也是能夠實踐練習的指南,使我們面臨嚴峻挑戰時,仍能維持身心健全,並在他人和周遭環境需要時伸出援手。 各界盛讚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增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方昱(《我往那裡走,因為那裡看不見路》作者、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何素秋(家扶基金會執行長)   林立青(作家)   林靜如(律師娘)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紀可恩(社工師、「每天簡單學社工」「樹光Treelight」主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素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鴻彬(諮商心

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   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   徐敏雄(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理事長)   莊秀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黃天豪(新田/初色心理治療所首席顧問臨床心理師)   楊培珊(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人生障礙俱樂部》作者)   賴芳玉(律師)   臺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醫勞盟)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蘇逸人(長庚大學行為科學科所副教授) 名人讚譽   所有助人工作的前提,都是要能與當事人所經歷的創傷與痛苦,有一定程度的感同身受。理想的情況是

能保持在中間地帶,既沒有遠到麻木不仁,也不會近到遍體麟傷,然而這又談何容易呢?本書試著提醒且疼惜我們這些助人者,自己的工作有多麼不容易,以及別忘了好好照顧自己。──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別成為下一個受創傷者!在從事創傷的助人工作中,我們是否已被創傷所反噬,而渾然不知?面對長期暴露在創傷的險境,書中鉅細靡遺詳列了創傷接觸反應的警訊,讓讀者能夠適時且細膩地自我覺察,拿捏好心理界限,讓自己與創傷之間,維持應有的安全距離,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透過創傷照管的指引,讓自我全新改造,而煥然一新。──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助人工作者常在別人的需求中看見自己的責任,但在照顧別人之後

,卻往往忘了照顧自己,「替代性創傷」成了這個現象的命名,而這本書提供了重要的提醒與參考。「苦難悲傷是天主親吻你的記號」是做為天主教徒的我,重新凝視創傷的力量所在。找到帶給你靈性力量的自我照顧方式,是助人工作者都需要不斷尋找的,我們共勉。──王增勇,政大社工所教授   作者運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描繪創傷帶來的各種層次與改變。透過不同案例故事,引領讀者以新視野去面對創傷情境,並發現最適合照顧自己的方法。本好書的出版,不僅值得助人工作者間有更多對話,更應推薦給所有人共同品味。──何素秋,家扶基金會執行長   身為心理師,我常被問:「聽到許多不幸的故事,你會不會很難受?」答案當然是會的。但過往在學習

與實習時,卻總是試圖表現出不受影響,以證明自己夠穩定、夠專業。這本書打破了助人工作者「不該受個案的影響」「如果受影響就是不專業」的迷思。正如作者所言,否定只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正視自己的脆弱,才有機會適時為自己療傷。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他人,是我一貫的助人理念。本書透過創傷照管的概念,引導你學會看見自己的傷口,並從案例中看見訴說的方式,演示助人工作過程中的自我警覺。這樣的自我覺察讓我們能在工作中調整自我,免於職業上的情緒傷害,更避免傷害我們的服務對象。我認為這個過程之於我們的助人工作而言,是必須的、道德的,更是專業的,值得我們學習與看見。──紀可恩,社工師、「每

天簡單學社工」「樹光Treelight」主編   創傷的書籍非常多,但替代性創傷的書並不太多,而《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這本書則在創傷及替代性創傷的議題之間來回描述,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免於創傷。此書有三個特點:一、每篇都有很雋永機智的圖。簡單的圖說出了重點,即使是沉重的議題,卻以幽默的圖像輕輕地放置在讀者的心裡。二、在創傷的絕望中,以真實的故事,在故事主人翁覺察自身的歷程中,讓書中的觀點更貼近真真實實、活生生的人。三、在書中,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述說如何由內而外的改變,以及個人與制度同時均須改變的重要性,而且每章節最後都有鼓勵讀者試一試的可執行之自我照料方法。這是結合知

性、感性與執行力的一本自我照料好書。──洪素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我身邊有很多助人者,都曾因為聆聽案主陳述痛苦經歷而生活大受影響,更在大量接觸身心受創的案主後,變得心力交瘁,時常需要藉助各種途徑讓自己能喘口氣,恢復能量。當一個助人者抱持熱忱投入身心照顧的行列中,沒想到卻弄得自己也滿身傷,真是當初始料未及。然而,助人技術往往需要透過大量經驗累積方能逐漸成熟,因此,如何在這一行中走得長、走得久,是助人者無法逃避、得面對的課題。而這本書正提供所有從事身心照顧的人們一個明確的指引,如何在照顧他人的傷的同時,也保護自己、安頓好自己。──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提到「創傷」,多

數人可能立即想到心理或生理層面的傷痛;但在本書中,作者特別提醒我們,別忘了「創傷」之所以會讓廣大民眾難以承擔,除了是社會缺乏足夠的話語和積極性的文化去討論,更有來自大眾長期對造成「創傷」背後系統性壓迫的漠視。換言之,人們不僅將「創傷」窄化為個人層面的心理或生理問題,甚至將回應它的方法和結果視為「社會形象」在經營,深怕處理不當引發他人輕看。不同於這種觀點,作者在這本書裡提出「創傷照管五大方向」:營造探詢的空間、選擇我們專注的焦點、懷抱悲憫之心並建立社群、回想生命中感恩的事物以取得平衡,以及每天練習對齊本心。我發現這五大方向在夢想城鄉協會裡,也正被實踐著,特別是建立信任社群和不斷對齊本心。我們發現

,唯有擁有支撐適合自己生命價值觀的社群關係,才能不因害怕孤寂,而被具傷害性的價值觀綁架。唯有勇敢接納真實的自己、不斷與本心對焦,才可能對當下的困境提出回應策略,而非盲目從眾或逃避現實。 ──徐敏雄,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理事長   乍看書名,以為是談「助人者自我照顧」的書籍,但這本書遠大於此!雖然從創傷出發,但「創傷照管」的本質,是要培養我們專注當下的能力;開始探索自我、學習照顧自己,並確實修正這個世界。這是一本關於追求徹底「覺醒」的書,教導我們:當我們有意識去注意生命當下發生的一切,才能真正享受生命。──黃天豪,新田/初色心理治療所首席顧問、臨床心理師   真正的同理心,是必須把自己也納入

的。本書想告訴所有在生活、工作中,時常需要與人互動、替他人勞心勞力的每個人,你值得更好地對待自己。如果沒有把「自己」這個工具照顧好,就難以提供他人好的服務與照顧。「創傷照管」觀念,值得所有從事廣義助人服務工作的讀者了解與實踐。──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本地少有聚焦替代性創傷的譯著。源於一位長年獻身創傷助人工作者的深度省思,著眼人類、物種及環境的創痛苦難。習於接應世間困苦的廣大工作者,心靈不免磨難。本書細緻爬梳多樣的「創傷接觸反應」,並以前人智慧為基提出「創傷照管」的五大方向,對致力創傷苦難的工作者而言,是踏上覺知與照料自我創傷之途的珍貴指南。──蘇逸人,長庚大學行為科學科所副教授   閱

讀這本書就像照鏡子一樣,讓我們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楚、瞭解得更透徹,使我們用更好的方式擔任助人工作者並從事助人工作。沒錯,同情心就是快樂之本。享受吧。 ──釋一行,禪師與和平主義者   對以照顧創傷者為己任的人來說,本書無疑是份珍貴的禮物,更是為他們提供充滿智慧與關懷的工作指南。──傑克.康菲爾德,臨床心理學博士   任何創傷工作者都會受到焦慮、暴躁與莫大的悲傷感擄掠,但關上這些感官,反而可能造成情感麻木。我們渴望找到智慧名言與新鮮的觀點來幫助自己,也渴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在這本精采的書中,可以找到幫助你度過難關的一切所須,不只讓你快樂起來,也能讓你用更聰明的方式完成助人工作,這絕對是創傷工作者

必讀的一本書。 ──吉妮.妮西卡,《你可以自由:讓受虐婦女不再暗夜哭泣》作者   本書為努力改善社會與我們共享環境的人們,提供了寶貴建議。作者一生致力於關懷與服務他人,因此十分了解其他同樣致力實現遠大利益者的處境。她提醒我們所有人,在珍惜與服務他人和環境時,也要擁抱與他們建立關係所帶來的快樂。 ──約翰.弗利克,全美奧杜邦學會主席   本書讓我了解該如何用言語述說我親自前往伊拉克三次,以及後續協助美軍人員排解戰爭創傷時的感受。也讓我明白,自己經歷的痛苦並非需要壓抑或麻痺的軟弱,而是次級創傷。不過,最重要的是,這本書為我指引了一條雖不簡單卻實際的明路,教我如何展開更美好、健康的生活。──布萊

恩.帕瑪(Brian Palmer),記者   我擔任律師才兩年時間,已發現自己身上出現不少次級創傷的徵兆,這讓我既驚訝又鬆了一口氣。驚訝於過去從不知道擔任公訴辯護人,會對自己造成如此影響;而這也同樣讓我鬆了一口氣,仰賴本書幫助我承擔那些看似非人所能承受的悲劇。只有透過本書中闡述與推薦的做法,我才能確保自己的靈魂完好無缺。因為這本書,我所代表辯護的每個人都因此獲得更好的服務。我推薦所有公益律師與法學院學生讀這本書。 ──伊莉莎白.拉提瑪(Elizabeth Latimer),布魯克林辯護人服務公設辯護人   包含作者自己在內的創傷倖存者與工作者的故事,就像銳利但堅韌的布料,而蘿拉就像一部紡

織機,以常人都能理解的建議為線,將所有一切縫合起來,織出一條溫暖、柔軟、能夠安撫人心並帶來安全感的毯子。這本書的重要之處在於,提醒我們照顧他人時,別忘了照顧自己,也提供自我照顧的實用建議。我真希望自己剛開始幫助家暴受虐婦女與兒童時,就能接觸這本書!──格雷琴.特斯特(Gretchen Test),安妮凱西基金會兒童福利計畫主管   作者藉由這本開創性的創傷照管指南,幫助我們透過全新眼光,看待照顧助人工作者。此外,本書也是一份實用、溫馨的指南,教導我們培養能力,在照顧他人的同時也照顧自己。任何助人工作者都可以從本書深刻的見解中獲益良多。 ──米亞.艾森施達特(Mia Eisenstadt),人

類學家   當我們面對社會上最嚴峻的挑戰時,可能忽略自我照顧的重要性,甚至因此變得任意妄為。對於這些願意犧牲自身需要、幫助他人的社會工作者來說,明明有機會幫助他人,卻又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經常精疲力竭,本書以溫柔但犀利的筆觸,鼓勵我們追求老生常談的身心平衡,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上最終皆能充實度過。──切爾西.塞克斯頓,美國電動汽車市場分析師  回首三十四年的警察生涯,我真希望這本書更早問世,成為我的案頭讀物。這本書為因工作無可避免要處理創傷的專業人士、針對官僚體系帶來的壓力,以及實務上不斷目擊的各種創傷情境,提供清楚、犀利、幽默又相當實用的應對指南。極度推薦本書。 ──諾曼.史丹普,前西雅圖市立警察

局長 讀者好評   ★亞馬遜讀者4.7顆星高分推薦・Goodreads讀者4.3顆星絕讚好評   ● 這本書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幫助我正視自己的情緒,也讓我的工作更持久。   ● 這本書不管是在人際、照護管理,都提供了絕佳的遠見。   ● 聰明、易讀,還很實用。   ● 所有的照顧者,不管是照顧人、動物、植物,都能夠獲得幫助。   ● 我是一名音樂家,從沒想過這樣的書能幫到我,但它真的讓我發現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創傷!   ●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如果你的工作領域和「照護」有關, 我大力推薦!   ● 如果我在10 年前就讀到這本書,我的朋友應該會是現在的10 倍吧!   ● 我會牢牢記住書

中有關職業倦怠的建議,並努力減輕壓力。   ● 這本書能讓我們擁抱當下的美好與喜悅,並給予我們力量去克服困難,覺得人生並不那麼孤單。   ● 我認為「創傷照管」這個概念應該要讓更多人理解!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正在面對這樣的難題!  

生涯未定向、競爭組織人才吸引力、專業鑲嵌、工作尋找行為與專業承諾之研究

為了解決社工系薪水的問題,作者林映均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實習生與研發替代役對生涯未定向、競爭組織人才吸引力及專業鑲嵌對工作尋找行為與專業承諾的影響,採問卷調查法,以生涯未定向、競爭組織人才吸引力與專業鑲嵌為自變項,工作尋找行為與專業承諾為依變項。本研究採用問卷法,共計發放225份,有效問卷回收有203份,經SPSS統計方法進行驗證分析,包含信度分析、t檢定、因素分析、相關分析、迴歸分析來進行研究假設驗證。本研究發現:生涯未定向與工作尋找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競爭組織人才吸引力與工作尋找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專業鑲嵌與工作尋找行為沒有顯著負向影響;生涯未定向與專業承諾沒有顯著負向影響;專業鑲嵌與專業承諾有顯著正向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