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同弘寫的 地景的刺點:從歷史航照重返六十年前的臺灣 和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的 石門水庫淤泥應用於桃園海岸之方案規劃及實施計畫(1/2)(POD)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暖暖書屋 和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所出版 。

銘傳大學 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碩士班 洪啟東所指導 陳姿聿的 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再生能源開發衝突之探討:以臺東縣知本濕地光電為例 (2021),提出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光電再生能源、原住民傳統領域、知本濕地、利害關係人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 李明旭所指導 黃振洋的 氣候變遷下石門水庫集水區衝擊評估: AR5多模式推估資料之應用 (2020),提出因為有 氣候變遷、石門水庫、模式應用、IPCC AR5的重點而找出了 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地景的刺點:從歷史航照重返六十年前的臺灣

為了解決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問題,作者黃同弘 這樣論述:

美援時代,人與地景的交會, 島嶼關鍵影像的保存與重啟。 每張故鄉所在的航照,都是家族與土地的合影。   農林航空測量所典藏五萬六千多張空軍舊航照,其上充斥刺點及判釋描繪痕跡。判讀員以針作孔,在照片上戳刺幾何中心點或地面控制點;各式判釋描繪看似蠟筆塗鴉,卻是臺灣森林及土地利用的詳實紀錄。   農復會森林調查隊隊長杜士伯返美前,特向國防部說明航照及判釋資料的價值,冀求同意將新舊照片移交農林廳妥為保密,留待未來某日的參證比較。這批從塵封檔案庫中重現的關鍵影像,承載了此段被遺忘的技術援助歷史,且對今天的我們來說,還有更多的觀看方式與閱讀可能。   擺盪的辮狀河道或繁複的樹枝狀水系,細碎的田疇

坵塊或壯闊的農場幾何,召喚公眾的美學意識且蘊藉龐大地理知識;關乎情感及個人史的另一種影像刺點依然存在,比如我母親記憶中的新庄子沙洲,其上那座廢棄土地公廟的故事,它們在葛樂禮災後俱已消逝。   航空攝影不同於肖像或風景照,那架野馬戰機凌空、在規劃的航線與高度上開啟間隔器,機械式地、無保留地,攝下地面的一切。攝影不介入,甚至是構圖的意圖或快門的權力;正因如此,航照的閱讀更接近巴特描述的:「我在時光之流中溯流而上,發現了這張照片。」   編輯者不能知曉,此刻會戳刺您心口的,是萬千照片中的何時何地;但這是必要的,將這批影像記憶,歸返予全民。閱讀中,始有意義浮現,於某張照片所銘記的在場裡,人們就將重

逢。   農林航空測量大事記:   1954/2 美國國外業務總署與農業部林務署簽訂協議,提供臺灣土地利用及森林資源調查所需技術援助。   1954/4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開辦臺灣土地利用及森林資源調查,委託空軍新攝二十四條樣品帶。   1955/6 地面調查工作完成,接續辦理臺大實驗林、橫貫公路、石門水庫集水區等森林或土地利用調查。   1956/3 臺灣土地利用及森林資源調查資料統計工作完成,本國籍調查人員、全部航空照片與儀器移交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籌組農林航空測量隊,續辦各事業區森林資源調查。   1959/1 組織規程業奉省府公報公布在案後,農林航空測量隊於一月一日正式設

立。本年相繼辦理海岸及耕地防風林調查及八七水災災區農田災害調查。   1961   辦理東部縱谷地帶航測製圖及土地利用土壤調查,分三年完成。   1963   實施烏溪、濁水溪上游土地利用及森林覆蓋調查;逐年辦理主要河川集水區航測製圖與土地利用調查。   1964   辦理國有林地航測區分土地利用調查及製圖計畫。   1966/7 農林航測隊業務經費改列林務局事業預算,仍由農林廳直轄。八月啟動頭前溪上游集水區崩坍地調查研究,逐年辦理集水區崩山調查及航測研究。   1970   農林航測隊開辦一萬分一基本地形圖測製工作,並購置RC-8空中照相機,委託遠東航空拍攝。   1972/5 

林務局開辦臺灣森林及土地利用航測調查。本年購入PA-31型飛機及RMK A 21/23照相機,連同航測隊已有相機,隔年下半年度展開全省航攝。   1973/7 農林航測隊改隸林務局。此時期攝影工作由林務局森林經理組主辦、飛行由直昇機隊負責,空軍照相技術隊代辦底片沖晒及保管。   1975/7 農林航測隊執行大比例尺像片基本圖測製工作。   1976/2 林務局設置照片沖印室,完備航攝、沖印乃至製圖等航測一貫作業能力。農林航測隊本年啟動遙感探測先驅計畫,利用彩色紅外片從事植物病害調查與稻產量預估。   1979/6 由內政部編列預算,本月購入具壓力艙之BE-200型飛機,並引進RC-10

電子航攝相機。   1981/2 農林航空測量隊擴編為農林航空測量所,續辦航測製圖、農林調查與遙感探測業務。   1982/1 領航與攝影業務移交農航所計畫管制課掌理。二月購置DS-1260空載多譜掃描系統。   1986/7 林務局直昇機隊改隸省交通處,並更名航空隊。   1989/7 林務局開辦第三次臺灣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   1995/12 由農委會編列預算,本月購入BE-350型飛機,並安裝GPS系統。其後新購RMK TOP相機,亦可配合GPS定位像主點,改善空中三角測量效率。   1999/7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改隸更名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農林

航空測量所;省交通處航空隊改歸交通部民航局管轄。   2005/11 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成立,原民航局航空隊改隸於此。   2007/6  農航所引進DMC數位製圖相機,隔年購置ADS 40空載數位掃描儀。   2008/9  林務局展開第四次臺灣森林資源調查。   2019/1  農航所發展長滯空、長距離中大型無人機航攝,國產定翼型無人機「熊鷹」於本月交機。 本書特色   ◎挖掘農復會檔案,還原美國林務署技術援助歷史   ◎判讀空軍代辦農林航攝影像,見證島嶼關鍵時刻   ◎集水區崩塌地航照判釋與調查統計,重構國土防災歷史大數據   ◎區分主要樹種、最小描繪面積三公頃,五萬分一林型

圖全面搜尋

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石門水庫供應大桃園和新北市板新地區及新竹湖口民生及灌溉用水,石門水庫位於大漢溪上游大部分地區均隸屬桃園市復興區、新竹縣尖石鄉。
📍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居民多屬原住民,原住民賴以為生靠種植及坎筏作物等,又集水區大都位於河川流域中、上游,地形陡峭,土質鬆軟,上游集水區為豪大雨集中地區,理論上應禁止開發,維持原始地形、地貌之保護地區的問題 。
📍在這樣情況下該如何兼顧原住民生計及上游水土保持問題?

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再生能源開發衝突之探討:以臺東縣知本濕地光電為例

為了解決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問題,作者陳姿聿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臺東縣知本濕地與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傳統領域上之「太陽能光電教育及示範專區開發計畫」(簡稱:知本濕地光電案)為案例探討,釐清案例的法規與程序衝突,分析利害關係人之間的權利與互動關係;並從中探討「知本濕地光電案」的衝突起因,以及後續帶來的影響與改變。本研究認為濕地開發、再生能源建置與原住民傳統領域諮商,都有各自的爭議機制,而與三者有關的「知本濕地光電案」會有更多利害相關人與交互的衝突。因此,本研究基於文獻蒐集、田野調查及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輔助個案研究法與利害關係人分析法;發現:(1).司法與行政的衝突:《原住民族基本法》、《諮商取得原住民族部落同意參與辦法》與《濕地保育法》的競合,導致

「知本濕地光電案」在選址、諮商的行政程序產生衝突;(2).利害關係人的權利與關係:參與決策程序的利害關係人多為立場一致且高影響力,導致權利集中;但,非參與決策的外部利害關係人,透過緊密合作提升在「知本濕地光電案」的影響力,並加以牽制立場不同的利害關係人;(3).空間規劃與選址評估:不同利害關係人對土地價值認知差距導致選址爭議,如何透過溝通與土地適宜性評定是再生能源在原住民傳統領域開發要解決的問題。本研究貢獻在於期望能作為其他同樣涉及濕地、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再生能源開發案的參考,避免同樣的爭議再次發生,達成環境、原住民權益與再生能源共榮發展。

石門水庫淤泥應用於桃園海岸之方案規劃及實施計畫(1/2)(POD)

為了解決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問題,作者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這樣論述:

  北區水資源局所轄之石門水庫係於民國53年6月完成,為一多目標水庫,歷年颱風及地震造成水庫上游集水區大量崩塌,目前石門水庫淤積面積已高於各進水口,對水庫供水操作及營運安全造成甚大影響,而主要供水庫放置淤泥之沉澱池已飽和,需將沉澱池內之淤泥清除,才能解決水庫區內淤積問題。今配合北水局石門水庫淤泥養灘再利用計畫,整體檢討現有桃園海岸防護設施的成效,進行相關調查研究及工程規劃,探討石門水庫淤泥應用於桃園海岸工程之可行性,在兼顧環境保護及海岸景觀改善之功能下,同時解決石門水庫淤泥清運問題及桃園部分海岸侵蝕問題。

氣候變遷下石門水庫集水區衝擊評估: AR5多模式推估資料之應用

為了解決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問題,作者黃振洋 這樣論述:

台灣地區年降雨量雖豐沛,但時空分配不均,加上地狹人稠與地勢陡峭,使得河川短而急,水庫庫容不足以有效蓄積豐水期降水,然而由於水庫在臺灣地區的水資源調配使用卻又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當旱象發生時,水庫的有效蓄水往往無法支應社會需求,例如2020年5月17日時石門水庫的有效蓄水量只有33%,即使到10月底時也只有50%,而氣候變遷對水庫的可能影響更將直接衝擊未來可用水資源的多寡,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氣候變遷對於石門水庫集水區的影響,採用台灣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Taiwan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 Information and Adaptation Knowledge

Platform ,簡稱TCCIP)提供之IPCC AR5網格化水文氣象資料,包含34種GCMs搭配4種代表濃度路徑(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簡稱RCPs),以氣候變遷下水資源風險整合評估模式(Taiwan Water Resource Assessment Program to Climate Change,簡稱TaiWAP)評估石門水庫集水區未來之水文變遷,並分析在不同時期下年尺度和月尺度之降雨、氣溫和流量的可能變化。研究結果顯示,石門水庫集水區從2021年至2100年,所有GCMs平均值在年尺度下降雨、氣溫與流量都呈現增加之趨勢,月尺度

下的降雨與流量的增加集中在5至10月豐水期,使得未來豐水期期間之強降雨發生機率將會大幅增加,在有限庫容下,對未來水資源應用及調適上帶來衝擊與挑戰。考量氣候變遷推估資料的不確定性與更完整呈現推估資訊,針對4個不同未來時期(近未來、中未來、遠未來與世紀末)與各RCPs情境下,以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的增減模式個數計算降雨、氣溫與流量之增減機率,並將最大與最小極端推估值之GCM模式推估資料整理列表,可提供後續研究時GCM模式選取參考依據,更全面性的完整探討石門水庫集水區未來之降雨、氣溫與流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