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桃花源低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真愛桃花源低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孟樵寫的 鞋跟的祕密 和蔡璧名的 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真愛桃花源庭園餐廳 :: 韓國真愛桃花源低消 - 韓國住宿訂房推薦也說明:韓國真愛桃花源低消,2021年5月3日— 陽明山好好玩,有座庭園餐廳-真愛桃花源真愛桃花源是座隱身在陽明山的婚紗基地異國風造景豐富,有教堂、有花園、有風車還有地中海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釀出版 和天下雜誌所出版 。

國立交通大學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彭明偉所指導 王天賀的 論吳念真的小說與電影創作 (2018),提出真愛桃花源低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吳念真、新電影運動、編劇研究、《多桑》、《太平天國》。

最後網站士林區餐廳則補充:尤其興蓬萊芋頭米粉,和招牌排骨酥,簡直是一吃成主顧啊真愛桃花源庭園餐廳. ... 點料理內容也不同,同時設有低消,民眾得事先確認,且假日不得訂位。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真愛桃花源低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鞋跟的祕密

為了解決真愛桃花源低消的問題,作者吳孟樵 這樣論述:

  愛,可以超越生死   鞋,也可能有前世今生之旅   這是屬於女人男人身在城市裡,行走,的,愛情故事   ●繡花鞋的約定   在布達佩斯的咖啡館,他用相機捕獲了她的鞋……   ●鞋跟的祕密   神祕的瘦高的工作狂男子,踩著皮靴,所到之處繚繞著鞋跟的聲音,叩叩叩叩……   ●夢裡的高跟鞋   雙腿殘疾的女孩,走進了新開的鞋店,遇見了夢中多次出現的聲音的主人……   ●雙軌   穿著涼鞋的女孩,有兩個男人愛,就像夏天裡發燙的兩條鐵軌……   ……   13篇人‧腳‧鞋的短篇故事,勾畫二十世紀末的城市與情愛   繡花鞋、高跟鞋、平底鞋、涼鞋、皮靴、女鞋男鞋、赤足……   世紀末的男男女女在城

市中來來去去,   每一步都是那雙鞋的遇見…… 本書特色   ★瀰漫上世紀末氣氛的都會情愛故事,筆觸充滿靈氣。   ★細膩刻劃人物感情、感官、感受,觸動心底深處的隱密、祕密、甜蜜。 名人推薦   毛恩足│吳娟瑜│吳鈞堯│宋銘│李哲藝│孫小英│第五德嘉│陳樂融│廖志峰│蔡季延│謝向榮│隱地│藍祖蔚(依姓氏筆畫排列)驚豔推薦   「(足)繭,是不流血的傷疤,直至龜裂。如同真相。」──毛恩足(音樂創作歌手)   「孟樵的大眼睛,注定惹出一個誤解,那濛濛的眼,可能情節太多、細密太少。誰教她是位知名影評家。但她的小說透出難得一見的練達、機鋒,不拖泥帶水,機智與俏皮並陳。孟樵透過這本集子,呈現

電影與文字,可以在同一支筆互為表裡。」──吳鈞堯(作家)   「孟樵的作品如音樂美麗篇章的交集,綺想曲中有賦格的細緻,無言歌中有交響詩的精彩!」──李哲藝(灣聲樂團音樂總監)   「拿捏是愛情裡最偉大的藝術。」──第五德嘉(人格側寫師)   「孟樵仙氣飄飄的外型,卻在早期短篇小說集中洩漏多元變裝的調皮個性。從戀物到走心,她手起刀落的俐落不似後期寫影評的濃稠,反而有種當代小說少有的明快感。我不懂鞋,卻可以懂書中人想『離地飛翔』的祕密。」──陳樂融(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久違的老派純愛故事如鞋跟般叩叩敲響閱讀者的心靈。」──廖志峰(允晨文化發行人)   「孕育於二十世紀的文字  

 在二十一世紀 破繭而出   積累的能量 撼動靈魂   愛  穿越時空  而來」──蔡季延(潮州高中教師會長/國文老師) 作者簡介 吳孟樵   足踏 風尖   拎著鞋 滑向 祕密   這回   換你/妳來告訴我   月亮冷不冷/眼睛熱不熱   作家、影評人。出版的書籍多元,如電影小說《少女小漁》、《二月十四》、電視小說《儂本多情》、「豬八妹」系列青少年小說、兒童繪本《歡喜回家》、影評結集《不落幕的文學愛情電影》、《愛看電影的人》與影評專書《《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等。曾為電影與電視編劇,電影評論文章常見於報章專欄;目前很喜歡寫散文,同時想嘗試別種類型

的創作,也喜歡演講當下所產生的熱力。 推薦序 愛是血寫的詩/藍祖蔚 推薦序 永遠的少女/吳娟瑜 推薦序 跨越時空渴望親情如孟如樵/宋銘 推薦序 鞋裡開出一朵玫瑰/孫小英 推薦序 友「質」友「量」 以「聞」會友/謝向榮 推薦序 在「追夢」和「閃躲」之間/隱地 推薦語 作者序.敘 我的信仰不是愛情,卻高於愛情 繡花鞋的約定 鞋跟的祕密 夢裡的高跟鞋 雙軌 復活記 足繭 孔雀貝 你,怎麼看待星子的殞落 我的夢遺留在媽媽的子宮 痛的解釋 清潔婦 風的故事 狂戀德古拉 附錄 《第三朵玫瑰》──體驗身處某段歷史中,最深處的苦難 《噬血戀人》──聽音樂論科學談文學 《血色入侵》──

無論你是男是女是吸血鬼,我都愛你 作者謝詞 石頭滾動的際遇 吳孟樵 作品   推薦序 愛是血寫的詩 藍祖蔚(文化評論家、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從任何一個角度看,她都像是精靈,有翅膀的那種。   讀她的文字,眼前總會浮想起呼女詩人敻虹的〈詩末〉:   愛是血寫的詩   喜悅的血和自虐的血都一樣誠意   刀痕和吻痕一樣   悲懣或快樂   寬容或恨   因為在愛中,你都得原諒   印象中的她,偏愛素色薄紗,有時淡粉,有時鵝黃,總還有頂暖色小帽,像風一樣隱身在你身旁,不愛吭聲,不愛張揚,你卻知道她一直都在。而且,眼神放閃處,有電波嘶啞;手指揮舞處,有螢光點點,應該是那

種擅長叫醒春天的精靈,然而她又愛換穿中性的孟樵外衣,卻又套上了極其私密的陰性符號──高跟鞋,以出人意料的混血姿態,完成她迎風輕唱的文字挑逗。   挑逗源自她愛踩鋼索,顫顫巍巍地持扶著一根愛恨分據兩端,質量卻明顯失衡的木竿,輕唸著呢喃咒語,慢步往前行去。明明如此驚心動魄,卻用了水波不驚的觸摸,就像電影《走鋼索的人》(The Walk)中,男主角Joseph Gordon-Levitt站上懸亙在世貿雙子星大樓左右雙塔的凌空高索,踏出第一步時,作曲家Alan Silvestri沒用撩動神經的低頻撥弦,卻在鋼琴黑白鍵上,華麗彈出了改編自貝多芬「給愛麗絲」的〈I Feel Thankful〉,音樂如此

甜美,冒險如許驚悚,一場鋼索芭蕾就在理應相互排斥的視聽交響下,一踩一蹬地舞將起來。   在鋼索上跳芭蕾,既要來回,還要轉身,還要躺臥,有時還會單足下跪,向雲端下只能吶喊注視的觀眾致意。《鞋跟的祕密》中的每一則情愛故事(有時愛情,有時親情),除了書寫上的炫技,還有著把玩人心的磨刀霍霍。   吳孟樵的愛情偏多心靈的出走或者走私。因為愛,所以踩上情愛鋼索;因為貪戀或背叛,所以腳步蹣跚又忐忑。因為愛,必定有吻痕;因為愛,難免有了刀痕。吻痕讓人纏綿不捨,血脈賁張,刀痕讓人淌血,滴滴落落皆是愛與恨的勾連,這個公式套進她所書寫的母女、父女親情也同樣適用,畢竟親情若像一條小河,沿河水路同樣有著吻痕與刀痕,

吻痕開啟了生命,刀痕灌注了踉蹌跌撞的成長血色,吻痕與刀痕交錯的生命矛盾既是吳孟樵文字的特色,亦是魅力。     吳孟樵的細膩感性亦落在聲音與聽覺上。包括只有自己才聽得見的耳畔人聲,包括只有關心才會聆聽,甚至思索與量測的鞋跟聲音……人聲也好,鞋跟也好,從這種與心跳聲同頻共振的脈絡上爬梳追尋下去,才得著它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座標,才會敢於展開冒險的觸碰,不管換來的是吻痕或者刀痕,微微滲血的快與痛,都會是你闔上書本時,難免惆悵低迴的心情,因為你明白接受到她留在字裡行間的訊息:「不要放棄與我對話,尤其當妳寂寞時呼喚我,你知道怎麼找到我,怎麼將我化成一篇篇的故事。」這段來自〈復活記〉的文字,應許了所有曾經流

浪與死亡的心靈,終究都能透過文字與故事的結構,重新甦活與舒展開來。   本書的最後一篇是〈狂戀德古拉〉,附錄的三部電影文字《第三朵玫瑰》、《噬血戀人》和《血色入侵》,表象都交集在「血」上,實質則卻是對激情與永恆的辯證與思索。吸血鬼的那一咬,來自激情的暴烈,求的是歡暢和長生,絕對私我的欲求滿足,一旦吸血鬼要與你和平共處,那才是愛的開始,也是折磨的開始,吳孟樵對於血的耽戀,既是苦海人生的無情素描,亦是因愛而生的折磨與煎熬,參不透鏡花水月的俗世人生,只能在紅豔的血色中翻滾。吳孟樵就這樣鼓弄著她的精靈翅膀,向有緣的讀者輕聲哼著紅塵戀歌。 推薦序 永遠的少女 吳娟瑜(國際演說家、作家)   有一

回,和孟樵餐敘後,她送我上計程車。我向窗外的孟樵揮揮手,車子已經啟動,只見她踽踽獨行於信義路大馬路邊。她,也對我笑臉揮手,像是個永遠的少女,身形單薄卻勇往直前。   可以說,相對我的務實組織化人生,孟樵更顯浪漫氣質,我喜歡對談中感受到她的溫暖、貼心和真摯。   創作者如她,經年累月在「失去」的軌道前行,想必有許多驚心動魄的夜夢,有許多不可理喻的觸動;孟樵,彷彿一位從字裡行間翩然而出的女主角,不知所措地行走於自我追尋之路。   認識她多年,知道她的才華,明白她的苦楚,也開心她悠遊自得於影評、電影小說、青少年小說和童書的寫作,如今,《鞋跟的祕密》感覺是最貼近她生命內裡的呼喚。   我喜歡探

索人在潛意識和無意識之間不著痕跡的落筆,也喜歡發現字句筆觸之間自然流露的渴盼,孟樵的作品常能觸動我的驚訝、驚喜和驚豔。   孟樵有著童心未泯小女孩的天真,也有許多我觸摸不到的神祕特質。閱讀她的作品,我努力追尋她生命最深層的靈動,努力理解一個永遠的少女如何掀動情愛故事。 推薦序 跨越時空渴望親情如孟如樵 宋銘(佛光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廣播金鐘獎最佳主持人)   穿上一雙高跟鞋或皮鞋,跟部就在暗地裡滋長著都會男女不同心情的情事,吳孟樵最新的作品──《鞋跟的祕密》──一系列的短篇故事看了心靈生巧,像是丟了一些謎團,卻又巧妙的完整文學解謎的遊戲……   有人說孟樵的文學全給了電影,我認為卻在

最神祕的腳跟之間,留下了一些屬於自己的一些私密感情故事。國內女作家中,孟樵文筆冷冽、深度又能直接指出當下的心情感受與四周的風生水起,讀起來過癮,像是篇抒情散文,也可以說是汲取靈感的一些文字。每篇章好多唯美的文字,陸陸續續灌入到你的眼底,這實在是一件非常美麗的閱讀經驗;書中有夢想,有對親情的渴望,有對於跨越時空的愛情戀想,以及夢一般的人物再現,像〈復活記〉中的老者,雖然承續著〈繡花鞋的約定〉故事,我卻認為是上一部吳孟樵作品《《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的最前篇……文章如孟如樵,別緻的語彙深入引導下,進入本書的故事中,追尋你我共同的大夢吧! 推薦序 鞋裡開出一朵玫

瑰 孫小英(兒童文學工作者)   「當我回到家,看見他臨去醫院、匆匆脫在門口的一雙拖鞋,就完全崩潰了。」毫無預警下,先生便撒手而去的年輕女性朋友,無法接受地對我哭訴著。   鞋子,每日穿穿脫脫、進進出出的竟有這般承受之重?卻在孟樵《鞋跟的祕密》裡,協奏出不僅是「鞋的聯想」,更交織了和鞋相關的人生各種面向,與刻骨銘心、無法丈量的愛,甚至妙「筆」回春,夢幻能成真,逝去的真愛,可以復活;只要穿上鞋子,鞋子的重量,自然牽繫住飄揚的風。即使脫離地心引力,沒有所謂上、下的太空人,腳底仍要有雙特製的鞋。鞋子讓人腳踏實地、有所依歸,感受到真正所擁有的。即使分散各方的親人,慧心靈巧的孟樵,仍橫空刻出了環環相

扣的「鞋形皂」,以她在「鞋」裡珍藏的愛,琢磨打造出她內心永遠盛放的玫瑰,偕伴一起行走天涯,無慮無憂、無生無死。 推薦序 友「質」友「量」 以「聞」會友 謝向榮(TVBS新聞主播)   因為人間福報副刊音樂專欄「當音樂響起」的筆名櫻桃,讓她成為我口中的「櫻桃妹」!自從二○一一年TVBS一步一腳印的專題採訪中,美麗的她成為報導主角後,雖然我們沒有繼續在真實世界碰過面,不過這三年多來,卻在虛擬世界,頻繁地交換意見!何其有幸,櫻桃妹總會在她的文章於報章雜誌發表之後,迅速與我分享作品的網路連結,讓熱愛看電影的我,總能快樂品嘗她專業又深度的影評文學,每每都成為忙碌的我,決定是否進戲院的最重要參考依據

!而她散文小說的行雲流水,又引領讀者進入另一座桃花源!   很佩服這樣才華洋溢卻低調的櫻桃妹,婉拒成為「媒體寵兒」!相較於許多女作家搖身一變,成為遊走各頻道的主持人、名嘴時,我總是好奇:有著偶像劇女主角般充滿仙氣的外貌,還能進入各大校園演講座談,口才極好的她,為什麼要跟五光十色的電視網路媒介保持距離呢?我猜原因除了她林黛玉般,有時會昏倒的體質之外,應該是她的堅持:想好好地把所有精力,投注在最專精且擅長的文學領域上吧!這一篇篇、一本本的大作,想必都是櫻桃妹最想留下的成績,而不是浮光掠影的大眾娛樂?   文筆好、「質」感佳、作品產「量」大,這樣的友「質」友「量」,真是我三生修來的福氣,實在無以

為報,只能請她看看我播的新聞,以「聞」會友,跟進掌握全世界的脈動,只希望櫻桃妹不要覺得吃虧了!   祝福新書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期待我這位文壇好朋友繼續努力灌溉筆耕,報答一路跟隨妳的所有粉絲! 推薦序 在「追夢」和「閃躲」之間 隱地(作家、爾雅出版社發行人)   吳孟樵的短篇小說集,處處讀到「鞋」字,十三篇小說,題目明標的就有三篇和「鞋」相關的題材,另有一篇〈足繭〉,雖未明寫「鞋」,仍然是因穿「鞋」而長出了「繭」,還是「鞋」的故事──「鞋」代表什麼呢?我想,作者是要寫人的浪跡天涯,人在世上,無非「追夢」和「閃躲」,無論「向前」或「後退」,人都要穿上「鞋」,才能達到心的意志──可說「鞋」幫

我們完成了人生任務,所以作者不停地感謝經常被人們忽略的「腳」和「腳下」,「腳」是人的根本所在啊!吳孟樵的小說表面浪漫,在愛情和親情故事的背後,卻都隱藏著一段段生命成長的傷痛故事,所以這也是一本療傷之書,可以幫助我們自我提升人生智慧。 作者序.敘 我的信仰不是愛情,卻高於愛情(節錄)   色彩不該被世俗統一「定位」,就像愛情不會是一種面貌。愛與情都有「心」字,「愛」顯然更高於「情」。愛包覆於深處,情可以飄逸而出。   從青澀年紀起至今,我的「信仰」始終不是愛情,它太渺小、世俗、淺薄、簡易。對於這點,我必須忠實說出我的心態非常傲慢。曾將此信仰反向化身於我所寫的電影作品裡,讓一位偶像型歌手演

員在他飾演的角色裡說:「我的信仰是愛情,或許我們對愛情的解讀不同……因我信仰愛情,要定我罪?」但是,我絕對相信愛,相信義,相信情,相信至高無上的愛情。   心有節奏,腳也是。足下的聲音無論是躡足而行、滑行,狀似無聲;或是愉快地憤怒地散漫地踏足出聲,都有其專屬的生命感。故事,就在其間。   試著想像:以漂亮的高腳杯品嘗紅酒(優雅);以大碗喝特製的酒(豪邁);以小小杯一飲而盡烈酒(爽快);以類如大靴子的酒杯灌下生啤酒(涼快)……還有呢?超多種類容器或不需容器的飲法。愛情呢?愛情是豪飲酌飲不飲?滋味都不是一款。即使是喝果汁或是喝茶喝白開水,感受也不同。   這本書不是我的第一本小說,也不是第一

本愛情著作,卻是最早期、最具初衷的創作。極多數是還沒寫影評前的作品,至今看來讓我產生靦腆感,像是得接受檢驗的緊張,完全不同於剛寫作時那樣的篤定與靈光乍現的喜悅。當時只需一個點子,就可源源不絕地寫出整篇小說,費時不到兩三小時,且不需修改。而今,卻是看到「同於我又不同於我」的文字,思索多時,才回憶起當時是以劇本的結構寫作,難怪乎影像感強烈,主題意識也明確,文字的鋪排卻不夠成熟。但我保留「初衷」,保留最真實的我與歲月流動的痕,不更動架構,只略為修改標點符號與贅字。   為何集中於此主題,想來,與我的腳太小太瘦,腳板太薄,總無法找到便於行走的鞋。在家總是赤腳,卻仍是會感到足底踩踏上的不舒適。這些都是

推論,直到集結這本小說,猶如我上本書《《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即將出版時,蹦出埋藏記憶底層的畫面──那是奔跑與鞋子的畫面,是我幼童時期的恐懼──誰能預料,這樣的恐懼影響我至深,像是與運命抵抗,鄙棄規範,卻又試著從於規範,在一步與一步的交踏中,找到屬於自己隨興的節奏。   揭開幾層的記憶   小說裡多與主角的夢境或意識流有關,被抑制的情感,勢必是得這樣「行」過,如一場場的冒險遊戲,或停滯於空間裡的閉鎖狀態。關於小說之外我的現實人生,腳與鞋的記憶更多更多,人與臉孔,反而未必是重點。在此記述幾則:   跌落斷崖:四人的行車之旅,因司機誤判,我思索避開險難的方式

該跳車?當下連司機共五人,已翻落。唯我一人當場昏厥,夾式的耳環掉落遺失一只、鞋子鬆脫一隻掉在身旁不遠處。因為醒後能行走,精神也好,沒就醫,盲目無知地看著遍佈全身肢體每片皮膚,自頸部至腳踝腳板瘀血整整一年。   摔下山:幾個人的小旅行,清晨於高山因前一晚下過雨的泥濘地上行走,走過長長的窄路,當下預感會掉下去。果然,唯我滑落,一路滾滾滾,驚愕地想著會被困在深山裡直到黑夜嗎?幸好有大樹擋住我的身體免於繼續滑下山。神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保護力量,那是非常柔軟又強大的力量承托住我。雖然狼狽地一身泥與落葉,卻毫髮無傷,沒摔痛身體,也沒擦傷。   捧著一雙鞋:在聚光燈下,應該是最美麗的時刻裡,熱切與深具理

想的生命故事瞬間轉換。我捧著一雙鞋,而鞋子的主人從此無法穿回自己的這雙鞋了。這雙鞋,勢必想念原本承受的那雙腳的溫度。   這之後隔了幾年,帥到爆的青年在深夜與我道別轉身後,又頻頻回頭訴說。當下我強自鎮定,即使我們多像戀人,依然害怕他對我產生真感情,因為他的眼神從慣性的酷樣變成溫柔樣。即使他帥到讓人不想拒絕,當下,我只能盯著他的腳與涼鞋,恐懼地想起我曾捧著的一雙皮鞋。他們有某種相似感,何況我是在同一年分別認識他們。   深夜與清晨:與陌生人可以建立「行」的故事嗎?電影《愛在三部曲》(Before Sunrise & Before Sunset & Before Midnight)創下迷人的愛

情故事,尤其是精彩的兩人對白,看似生活日常,卻是一見鍾情的交流。在第一部《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搭火車的男女主角談興濃,茱莉‧蝶兒接受伊森‧霍克的建議一起下車,兩人行過多條街與咖啡店、公園,聊彼此的故事也交換看法,直到夜半,直到白天,伊森‧霍克得搭飛機回美國。   歷經「捧著一雙鞋」後,某晚與朋友的聚會裡,熱鬧的舞池上有很多人隨著現場band的歌曲歡跳著,一雙舞動得如剪刀腳的男人,刻意甩開他的陌生舞伴跳到我身旁以英文問候,一整晚沒離開我身邊,把他的桌位換到我們此桌,我無法大量以英文聊,他經過我朋友的同意讓他送我回家。但我怎可能讓陌生人送回家?可是,他的故事太有趣,

我們在夜雨下一路散步、他一路餵食我、一路聊天。說這麼巧,這是他來臺出差的最後一晚,清晨與法國人視訊會議,晚間遇見我,第二天得回美國。留住我腳步的因素是他講起他朋友音樂家的故事(故事內容我忘了),也為我打開筆電唸起他寫的文章(內容我也忘了)。那是感性的抒發,第一次(不是唯一的一次)有人專為我朗誦文字,我卻堅決地讓他與我保持距離,不想成為陌生旅客的筆下名單。(朋友第二天告訴我,當晚開車路過時,看到我在傘下擋開他靠近的手。)   清晨後,返回他旅居、我們幾小時前相識的、有舞池的大飯店,一樓大廳內陳列極為豐富的上百樣早餐,但我們飽足得只能小小吃喝一點點,他帶著十足傷感的臉色與口氣說:「現在,妳對我的

印象是0,會不會下次見面是負分?」我沒回答,思考這番的表情大略只有演員可堪比,也無法丈量分數。他訝異我從他第一句與我交談的語調裡聽出他來自哪個國家,我想,這就是敏銳的直覺吧,並不難。   餐後,看著他在飯店住宿飲食的消費帳單多羨煞人,有他名字的發票給了我(即使中獎,我也不能領獎吧)。行李置入即將載他去機場的豪華專車,去機場前,他與司機先送我返家[多像電影《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但我只讓他送到社區大門後方],依然情深模樣地叮嚀我:「回家後關掉筆電與手機,好好多睡點。」與我約定的旅程是下回帶我到另個國際城市遊玩。我幾乎是一轉身就忘記他的臉孔(慣性臉盲之外,也無法與人單獨

旅遊),刪除他的電話號碼地址與名片,只記憶住深夜與清晨,以及最難忘的那雙快速交疊舞步的腳。原來呀,他曾踢過足球。這是因《愛在三部曲》的書發行與電影重新上映而喚回的記憶。如果,我留下更多;如果我願意給機會往來?故事會類似或不一樣?   雪中行:第一次遇見她是白天,她為我們解說城市歷史與如何保護凍僵的腳。在步行與聲調中,又是很神奇的直覺竄入我腦裡。當晚的宴席裡,以及她停在門口與快速離開的腳步,雖沒聲音,我卻「讀」到非常敏感又動人的「聲音」。那是極為少見的,深具護衛的「心」,沒忘記她的圍巾如何為我保暖。時過一年後,她寫信告訴我「她的歷史」,我真是沒有讀錯。謝謝她在我身體受風寒的時期,要求我拍攝每日

餐點的照片,長達數個月,不厭其煩地每日數餐,隨時遠距檢視我的飲食正不正常與是否夠營養。是這樣的關注,使我逐日恢復健康。   浸潤血色的蒼白   近期因緣多次展讀阿赫馬托娃(一八八九─一九六六)發表於一九一一年的詩〈深色面紗下我緊握雙手〉(Сжала руки под тёмной вуалью):   深色面紗下我緊握雙手……   「為何今日妳臉色慘白?」   ──因為我以浸潤過苦澀的悲傷   將他灌醉。   我怎能忘記?他踉蹌地走了出去,   嘴角痛苦地扭曲……   我未扶欄杆,急奔下樓,   隨著他到了大門口。   我喘息著吶喊:「那都是玩笑。   你若離去,我會死去。」   他漠然

冷酷地微微一笑,   對我說:「別站在風口」   每回讀每回升起畫面,少少的字數裡,有多麼強大的情境呀,簡直可以成為一部小說、一部電影,牽繫得讓人咀嚼多番的愛情味,尤其是「別站在風口」,是爭執後的體貼。而愛情能不能繼續已不是最重要的了,讓滋味留在原處。   動情謎情的延展   對於美,我著重於眼神、手、腿、聲調,尤其是個性,也可能是突然間的「心動」。結集的十三篇小說中,有十一篇發表於皇冠雜誌、中央日報、工商時報、人間福報、聯合報。「遠古」自二十世紀的有九篇,兩篇源自二十一世紀受邀發表的文章,另兩篇沒發表過。   更沒想到筆下運用的夢境,多年多年後在某些著名電影裡看到類似的神祕劇情[如二

○一七年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的匈牙利電影《夢鹿情謎》(Testről és lélekről / On Body and Soul)]。夢,的確可以構築不可思議的情境,藝術創作者具有相似的空靈特點。書中附錄三篇影評與小說選題可以結合,氣血的形容瀰漫在此書的創作意象,都是寓意。   寫作是為了與你/妳相遇之外,也是遇見無數個自己。   在風尖上的呼喚   行過人生路,尤其是目睹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後,也在夢裡感受生活面不輕易表現出來的情緒。   那麼,說到底,我信仰愛情嗎?信!卻不是多數人認識的愛情。愛情,比較像是流動的雲,不該隨意被限制住。腳很性感很粗礫很私密,鞋只是包裝。希望有天,可以把奇

異的神妙的情愛換個方式書寫,讓這些情,走出來──散散步──至於是不是愛情,由讀者判讀。   不敢言說不敢立志自己的「路」,就像是從不敢認定自己是影評人或作家(這只是表徵),只要能書寫就是幸福,是走在邊緣路上的幸福。   當年寫沒幾篇愛情小說後,又開始想寫更嚴肅或好玩的作品,如青少年小說與繪本。發表後,轉向他方,繼續另一吸引我的文字方式。不是把文字當玩具,而是自己太像風:   不想陷溺,是逃離   猶如乘風   風尖上必有隻我認定的老鷹   正飲著歡欣的 淚   以 一隻 鞋   注: 如某些電影放映結束後,別走開喔!還有精彩片段,請看〈作者謝詞――石頭滾動的際遇〉,是致謝是致敬!

〈鞋跟的祕密〉(節錄) 叩,叩,叩,他用力踩踏著鞋跟,那聲音像是一句又一句的控訴:「妳將永遠是我腳下的……腳下的……腳下的……」 打從陳彥一到這家綜論性雜誌社報到前,辦公室即流散著耳語── 這傢伙很有來頭! 難不成是高官子弟? 都不是都不是,他是工作狂、拼命三郎,早年在電視臺闖出些名號。 結果惹出是非遭遣海外,是吧? 什麼是非? 這些猜測之言像是乒乓球般,你一來我一往,就是沒個定論。 「老總早!」 這聲招呼穿透了早晨的迷霧,流言向四處隱蔽,取而代之的是一連串的問候。 「早!早!大家早!」總經理笑呵呵地,從不端擺架子,辦公室總是充滿朝氣。有朝氣才有戰鬥精神,這是老總的名言,他一向只看工作

績效,不在乎上班規章。甚至於怕員工肚子餓了跑不出靈感、交不了卷,開放式廚房備有咖啡、茶、餅乾、泡麵,很愜意卻又不隨便。 五短身材的胖老總身後是一名頎長男子,氣宇軒昂,該不會是……好奇的一道道眼光穿越老總,匯聚在這名男子身上。 「他就是陳彥一先生,今天起加入採訪陣容。」老總仍舊漾著笑臉,只是這張臉像是身懷至寶,卻又不敢太恣意展示。 「請各位多多指教!」陳彥一透過鏡片的眼神一一掠過同事,態度穩重老練。就在陳彥一轉身隨老總走向辦公室之際,同仁彷彿領會陳彥一的氣宇來自他瘦長的身子,那挺直的背脊,將豎起領子的皮夾克穿出一股寫意自在,尤其是走路時叩叩叩的鞋跟聲,更教人無法不注意他,他到底是何方能人? 本事

是什麼?在同業間跳來轉去?「等著瞧吧!看看是不是遠來的和尚會唸經。」李峰從鼻間冒出這句話。 從這棟現代化辦公大樓的玻璃帷幕往外望,簡直看不到半顆星,臺北東區的夜燈妝點出城市文明的妖冶。夜深了,陳彥一獨倚在窗邊,刻意熄掉所有的燈,僅見指尖的紅光微弱地呼吸—他只在夜間抽菸。這時的夜景讓他想到了紐約。為了在異鄉立業,獲得該有的地位榮耀,別人工作是朝九晚五,他是十六個小時拼命工作,職位越升越高、辦公室越換越大。但是,冬天的那股冷勁,讓他不由得從腳底冒寒氣,總得俯身安撫足踝。 「冷嗎?忍著點!我可以毫不費力地帶妳遊走天涯。不不不,是踐踏!是踐踏!每一步,每一步都是踐踏!」他踏踏鞋跟,滿意地笑了。

論吳念真的小說與電影創作

為了解決真愛桃花源低消的問題,作者王天賀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台灣著名電影人吳念真自1976年至1996年的小說與電影創作作為研究對象,以小說研究作為基礎,主要研究他在1980年代與1990年代的電影編劇及導演作品。吳念真的電影生涯與台灣電影業的發展關係密切,筆者希望透過他的創作來探討1970年代以來台灣電影工業的流變。吳念真的創作與1970年代以後的台灣社會氛圍息息相關,研究吳念真的作品可以看出台灣社會主流思潮的變遷。作為新電影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吳念真形成了他獨特的「溫柔敦厚」藝術風格,筆者希望透過吳念真與其他新電影運動參與者的對比來闡述他電影理念的獨特之處。筆者在本論文中完成的任務有三:第一,梳理了吳念真的小說創作,并尋找他的文學思想與電影

思想的傳承性;第二,結合時代脈絡,梳理了吳念真的小說家、編劇、導演身份,以職業特徵作為評價吳念真藝術成就的重要依據;第三,透過對吳念真知名電影作品的分析,總結出他溫柔敦厚的電影美學。本論文大量藉助當時的報刊新聞來還原吳念真所處的時代,試圖為吳念真1976年至1996年的藝術生涯勾勒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圖象。

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

為了解決真愛桃花源低消的問題,作者蔡璧名 這樣論述:

後來,我們都忘記: 一路追求的,應該是幸福   熱銷超過三十萬冊《正是時候讀莊子》、《穴道導引》作者蔡璧名最新作品   偕同莊子與詩歌一起前行,在濃如酒的愛裏,保有淡如水的心   在情愛的路上,任憑自己跟著感覺走。感覺對了,就愛上了,就朝思暮想、無法自拔了。   但,愛是什麼?   如何追求、如何面對、如何放下?從小到大沒人教懂我們,卻牽引整整一生。   作者蔡璧名開設的《莊子》系列課程,在臺大校園裡,總是座無虛席。其實她在臺大任教早期,便以詩課廣受歡迎。   本書嘗試用詩歌喚醒學子的感知能力與表達能力,並以莊子哲學深入詩人的情感案例,練習在「多情多感」的同時,深情而不滯於情,擁有極

度地親密與極度地自由。   這是一堂「學會用情」、「學會愛」的文學與哲學的對話課,一朝活用經典,才覺相見恨晚!   我們將學會,面對情山欲海如何舉重若輕;在情感關係裏,如何相愛相扶,但不相累相傷,終能在濃如酒的愛裏,保有淡如水的心。   ▎有「愛」,能不能無「傷」?愛情這東西,太愛跟不愛一樣要人命,如何在情愛中不失去自我?   ▎什麼是擁有所愛,最好的方式?已靠近,便希望不要再遠;已擁有,便渴望不要離散。如果將對方藏起,或是用繩約將彼此綁緊,都不是擁有所愛最好的方式,那莊子保有所愛的方式是什麼?   ▎一段感情,最終決定愛與不愛的是什麼?原來不是外貌、學歷,而是一晌失控的情緒與心!那

要如何培養自己愛的力量?如何製造自我的深情與大器靜好的心?   ▎你喜歡當情感關係中的主導者或配合者?你總配合著他嗎?還是要他常配合著你?誰主導、誰配合,才能譜出一段感情中最美好的交響?   ▎如何在「愛」裏學會「忘」?如果不夠愛才會傷心才會嫉妒,愛得太過濃烈又傷痕累累,何不透過莊子相忘的工夫,學會在親密關係裏,擁有完整的生命與自由。   動心是一種緣遇,用情是一種修行。情與愛,本該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旅程。   不論你今年幾歲、置身何地,都有機會在愛裏獲得重生。   陳文茜(《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唐綺陽(占星專家)/鄧惠文(榮格分析師、 精神科醫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盧廣仲

(音樂鬼才)/陳綺貞(創作天后)/邢本寧(編劇、本事劇團團長)/簡光明(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許悔之(詩人、藝術家、有鹿文化社長)/肆一(作家)/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淇華(作家)————真愛推薦 真愛推薦   「在《解愛》裡,老師引用了莊子之道,來解析經典的詩詞和愛情故事,是本自由浪漫的情感參考書。,我感覺莊子之學即是一道愛的方程式,也像是一種解藥,適用於你我——在成長路上情感途中受過傷或正在受傷的患者。」——盧廣仲  音樂鬼才   「我有些無法想像,若未曾在十九歲的年紀與蔡璧名老師於詩中相遇,生命會多不一樣。但大概可以肯定,我早已放棄寫詩。上了詩課,我才找到了創

作詩的源頭。從此,人生遇上感觸深刻的境遇,觸動心底的情感時,寫詩,成了安頓身心的法門。」——邢本寧  編劇、本事劇團團長   「詩歌經典是生命的處境,生命困境的解決良方在《莊子》,如此一來,視界大開,詩歌、講者個人的生活觀察與生命經驗都能與《莊子》進行文學與哲學的對話。七堂課,一個完整的系列,以當代人的情海裏沉浮為課題,用《莊子》乘御工夫修築舟筏,讓聽者得以靠岸,過安時處順的生活。」    ——簡光明  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跟隨莊子與詩人談情說愛的跫音,步步有愛而無傷,愛一個人可以,享有廣袤如海洋的自由;相忘於江湖的自在,你終於懂得從動心到用情的愛情修鍊課,是「道之所以虧,愛之

所以成」的奧義。」——宋怡慧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當你面對人間過不去的情愛,邀請你翻開「解愛」,讓蔡璧名老師帶你做《莊子》生命哲學中神凝、心齋的練習,漸漸養成心身放鬆、沒有負面情緒,懷抱更遊刃有餘的心,便容易感念天地大美。」——蔡淇華  作家        作者簡介 蔡璧名   生日二月九日。成長於中醫和武術世家,並師承清代御醫蕭龍友傳人周成清,父親蔡肇祺則是太極宗師鄭曼青的嫡傳弟子,深受中國傳統醫學和東方修鍊薰陶,專長於中醫學及道家,罹癌後出版一系列《莊子》著作,內容為《莊子》學如何搭配穴道導引、太極,幫助罹癌的她從病體之軀復原,從而修養心身的過程;並以詩人情

感案例諮商莊子,試圖與你一起在愛裏獲得重生。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開設抒情詩、莊子暨醫道二家經典課程,現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中醫典籍研究社、望月詩社指導老師。曾三度獲國科會甲種獎勵,七度獲選臺大校、院優良教師,更榮獲教學傑出獎,並於臺大開放式課程OCW推出「正是時候讀莊子」,累積點閱人次逾百萬;在國際線上教學平臺Coursera推出的「莊子——姿勢、意識與感情」線上課程,高踞「漢語學生學習的熱門課程」排行榜之首;二○一八年十月推出「莊子——人情」,亦居哲學類「頂級評分課程」排行首位。   著有《正是時候讀莊子》、《穴道導引》、《莊子,從心開始》、《人情:正是時候讀莊

子二》、《勇於不敢 愛而無傷:莊子,從心開始二》、《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醫道同源: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學會用情: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二》暨詩集《渡口芙蓉》等書,作品總銷量已逾三十萬本。   推薦序   你的一天一年,和我的歌 盧廣仲 在十九歲與詩相遇 邢本寧 《莊子》與文學的對讀 簡光明 談情說愛其實很簡單——讓莊子與詩人給你解方 宋怡慧 長相思,因「解愛」而長安 蔡淇華 序 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   第一堂  「泉涸」與「內傷」——有愛,能不能無傷? 第二堂  「膠」與「藏」——擁有所愛,最好的方式? 第三堂  「鏡」與「虛」

——只有我要定的心,沒有要定的人! 第四堂  「何謂才全」啊? ——情感關係裏,最值得培養的才華。 第五堂  「流水」與「水停」——在情愛世界裏,你想與誰相親? 第六堂  「唱」與「和」——你喜歡當情感關係中的主導者或配合者? 第七堂  「愛」與「忘」——如何在濃如酒的愛裏,保有淡如水的心? 推薦序一 你的一天一年,和我的歌 盧廣仲  音樂鬼才   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認識一位吉他手,有天他對我說:「你吉他彈得不錯耶,要不要試試看自己寫歌?」我想了想,反正車禍後右腳斷了,哪裡也去不了,就亂寫看看。從此開始了我的創作之路。   到現在也寫了十幾年的歌,理解到其實創作這件事情,是一種心理療程

,在心靈受了傷中了毒之後,透過創作來幫自己療傷解毒,包紮那些說不出口的遺憾和到不了的遠方以及無法被收藏的快樂。說起來也慚愧,我大部分的歌曲都是在內心陽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所創作出來的,傷情歌是如此,開心的歌亦然。特別是開心的歌,偶爾會感覺自己是淚痕未乾的漁夫在江河邊的深夜,乞求能不能有一段旋律或是一句歌詞跳出水平面,把心靈場景轉成光亮。也因此寫到後來總是遍體鱗傷,我想你應該也是吧,我的一首歌,和你的一天一年。我們都是傷患。   閱讀了蔡老師的《解愛》後,讓我想起從前學生時期都會有一本數學科參考書,裏頭會有大量的題目、解法和答案,在不斷解題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應用數學方程式來找到答案。而在《解愛》裡

,老師引用了莊子之道,來解析經典的詩詞和愛情故事,是本自由浪漫的情感參考書。我感覺莊子之學即是一道愛的方程式,也像是一種解藥,適用於你我——在成長路上情感途中受過傷或正在受傷的患者。   也許將來我能聽到你的那首關於「愛而無傷」的生命之歌,我也如此祝福著我自己。 推薦序二 在十九歲與詩相遇 邢本寧  編劇、本事劇團團長   展讀《解愛》的書稿,一字一句,猶如歲月的流光,照映在少時從蔡璧名老師習詩的記憶之上。《解愛》共分七堂課,好似對學生授課的講詞,面對面地與你談心,時而眉飛色舞,笑語連珠,時而側耳低語,一訴曲衷,又或者循循善誘,點滴叮嚀。動人處,不只在所言之內容,更是一份源於生命根源處

對詩與愛的信仰。   還原詩境的傳奇課堂   蔡璧名老師的詩課,在臺大,是一則傳說。   多年前,我一上大一,九月開學第一天,起了個大早,不到清早五點,就衝往臺大文學院的長廊排隊拚搶名額,深怕選不上蔡璧名老師的詩課。雖不抱搶第一的宏願,但一看竟已有近十位同學先到了,在辦公室前排起隊來,等著開門辦理選課手續,還是大吃一驚!傳聞中這門課修起來可是大不輕鬆,竟然還嚇不走人?學長姊的恐嚇,言猶在耳,「不想背詩別修!每一次考試都得背熟上百首詩喔,不背沒有分,全部要默寫!」,「要練唱喔,敢上臺唱詩的再修吧。」,「修蔡璧名的課,要寫詩唷!」   背詩誦詩,努力一點尚能完成。但,寫詩?詩是人人能寫的嗎

?   高中時,我在北一女擔任極光詩社的副社長,也確實塗鴉過一些詩行,但我卻對寫詩感到恐懼。寫現代詩,彷彿就得創造象徵隱喻,堆疊意象,弄清各種文學流派,各種主義,不展現點對現實的批判與抵抗就不夠格寫詩似的。習寫古典詩詞,鑽研格律,令人渾身冒汗,如攀高牆,戰戰兢兢。越寫詩,我越渴望寫好詩,越不知道怎麼寫,越寫越遠離寫詩的初心。甚至寫到連詩是什麼,都感到迷惘。   一個十幾歲的少女,懷抱「詩是什麼?」的大哉問,來到蔡璧名老師的課堂。   不下定義,不搞什麼詩的名詞解釋,蔡璧名老師猶如魔法師,直接召喚詩生發的戲劇場景。我永遠記得在課堂上,蔡老師講起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時,開始想像這詩誕生時的場景,那當有一條河,那佚名的詩人很可能正在沙洲上眺望著遠方,聽到水鳥間的鳴叫唱和,想著心愛的女子……   講著講著,老師突然停下講解,在講台上,來來回回地走,然後蹲下身來,往前用眼睛看,彷彿搜尋著什麼……她看了好些時間,然後說她有點好奇詩人,會不會怕驚動了水鳥而躲在蘆荻或石頭後面呢?又或者,詩人心中有感,遂拿起石頭在沙上畫下愛人的樣子?甚至直接寫下詩行呢?他是站著聽鳥兒「關關」地唱和,還是蹲著聽到的呢?老師自問自答完,又站了起來,行走幾步,復又蹲下,再看了看,又站起來。站著並非無事發生,只見蔡老師在一個定點凝神了許久,說也奇怪我的耳際,彷彿有幾許關關鳥鳴傳來……

  來回行走,蹲下,站起,再蹲下,再站起,引導學生「看見」、「聽見」詩,不是一般講堂上老師們做得到的事,進乎於一位頂級演員的作為了!蔡璧名老師永遠用全副的身心和想像力,去積極地經驗任何一首詩。而這,彷彿毫無預設,全是課堂上信手拈來的即興之筆。在她蹲下瞇眼定睛的時刻,我和全班同學都隨著她穿越兩千多年的時空,來到詩歌生發的當下,集體經驗了一次來到「在河之洲」現場的旅程。   這「現場還原教學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法,更是生命中對愛詩入骨,方得生發的一種展示。尋索一首詩,談詞句章法只是表面,追探詩作發生的當下也還不夠,更要追索詩心興發前的軌跡,乃至創發詩境的現場。有些詩,因為留有記載,有確實能夠尋

蹤而至的故事,說將起來尚容易些。而沒有明確故事的詩,蔡璧名老師照樣能以詩境為據,創造一幕幕獨特的戲劇現場!   詩是可以被積極再創造,再經驗的!再創造,再經驗,方是對一首詩和詩人的生命最深情的禮敬。   有愛,人人能寫詩   本以為一次考試要背上百首詩,是艱鉅的任務。但說也奇怪,每每只要聽過老師唱作俱佳地說詩,一個個場景,一行行詩就已刻劃在腦海裡了。背詩,再也不用刻意為之,而是深入體會詩情詩境後之必然了。   深入詩情詩境,使人得以憶起詩行。反之,寫詩的衝動,來源於人生經驗到愛深情重的時刻,一種本能的,亟欲銘記的渴望。人只要有情、重愛,自然任何人都能寫詩,語言、字句本是後發之事,技巧、

雕鑿都後於愛之生發。寫詩,耕耘地不僅僅是文字,更是「自事其心」的具體方法。   釐清了情感生發與以詩抒情的次第,人人都下得筆來,學期末,全班同學詩行,一首首地集結成冊。老師還煞費苦心地,精選好紙,教我們講究裝幀,不僅僅為了外觀,而是要我們習練珍愛性情,慎對己心的功課。   我有些無法想像,若未曾在十九歲的年紀與蔡璧名老師於詩中相遇,生命會多不一樣。但大概可以肯定,我早已放棄寫詩。上了詩課,我才找到了創作詩的源頭。從此,人生遇上感觸深刻的境遇,觸動心底的情感時,寫詩,成了安頓身心的法門。   愛,乃詩之源;《解愛》從愛而論詩,直抵人之所以需要詩的根本渴求。詩使人得安放深情,得以抒發,而又不

溺於情執。溫柔敦厚,詩之教也。   如己、克己、知己   詩人,自然渴望知音。   人世間,愛的樣貌多變,千姿百態。而愛情,無疑是最黯然銷魂、惹人神傷的。《解愛》分七堂課,從莊子「自事其心」之觀點出發,引證許多詩人以及心理學研究,分談愛如何無傷,如何不在愛中強迫和佔有,如何定心,如何陶鑄愛的能力,如何知道自己想和怎麼樣的人相依,如何在情感裏唱與和,如何深情而不滯於情。面對愛中的諸般課題,不變的法則是必須將耕耘自己的心放在最前面,心安穩了,才能承接更多的愛,付出更好的愛。     《解愛》強調學習愛與被愛,需要懷抱Cultivating mindset,一種主動耕耘情感的意識,不是被動地尋

覓知音。強調在磨合中,積極地將自己陶鑄成伴侶的知音,是一個相互形塑的歷程。並舉聖經《舊約.創世紀》,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的初心,是為他們彼此創造一個Helpmeet,一個「對立的幫助」,以鍛造彼此的靈魂。   這引我聯想起聖經中,除了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之外,明言「愛人如己」是一切誡命的總綱。過往,我總感到「愛人如己」四個字令人不堪負荷,彷彿要淘空自己的一切無盡地給予。《新約.歌林多前書》中愛的真諦對愛有諸般描述,其中把「愛是恆久忍耐」,放在首位。忍耐,聽起來並不是種太舒服的感覺,似乎也暗示了付出卻難得到相等回應的可能,以及愛是需要在一次又一次施與受中習練的。   《解愛》反覆強調「自事其心」方

是習練愛的關鍵,於我彷彿當頭棒喝。若不能夠好好地「自事其心」,就算對人「愛人如己」,這「如己」也並非完滿之愛。當對自己的心懷抱著自我厭惡、批判、指責,以這樣的方式「如己」地愛人,反而會形成負向的循環,為嫉妒、恐懼、佔有侵擾。唯有達到「其用心不勞,其應萬物無方」時,所謂付出,才不是一種役於物的勞形之舉;「心齋」、「神凝」乃至「虛室」,有了空間,愛方有自然流動的餘裕。能很好地愛自己了,「自事其心」的功夫深了,自然保障了「愛人『如己』」的品質。愛,終能無傷。實踐「愛人如己」的誡命,第一步實是要最好地愛自己。東西方的智慧,有共通與互補之處。   無傷,若依然需要「忍耐」,那本質上要修的是「克己復禮」

的功夫,把基於情欲的衝動與佔有,昇華為更高層次的精神往還。而寫詩,正可以昇華衝動的具體實踐。   從「愛人『如己』」到「『克己』復禮」,此時再談「知音」、「知己」,那這份相知帶來的深刻親密感,就不會逾越心可以持守的分際,而可以自由無傷地相愛。   詩中存知己。徐志摩與林徽因這對詩中知己,以人生的故事與創作,親身展示了愛的昇華之旅。雖有情人未成眷屬,但彼此不曾丟掉「交會時互放的光亮」,以詩句銘記下一切。《解愛》以徐志摩、林徽因的詩歌為經緯,娓娓道來兩人從相識、相知、相戀到分定了方向,「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再到因徐志摩飛機墜落而死別的全部故事。   故事中,最打動我的一個細節,不在於他

們兩人之間,而是徐志摩意外過世後,林徽因於大慟之際,央求丈夫梁思成到失事現場找尋徐志摩的遺物。梁思成撿了一塊濟南號飛機殘骸的小木片回家帶回給妻子,林徽因特別將小木片裱起來,掛在臥室中央的牆壁上。我十分好奇梁思成是懷抱著怎樣的情感來做這件事,一般人怕很難忍受妻子對別的男人的愛重,更何況親自撿回遺物,掛在臥房中。內心幽微處,怕無法細究,但不難想像這三個人的互動能形成這樣的故事,彼此必然持守著因愛而來的尊重。尊重乃是尊你所尊,重你所重,徐志摩一直尊重梁思成,在給林徽因的信中,總囑筆問候;梁思成也重林徽因對徐的深情,既是你所愛重,我亦愛屋及烏。   知己重在一個「知」字,梁思成明瞭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深

情,但我想林徽因也必定讓丈夫知道,她不會因為這份情感而遠離,有合宜的持守,而不至於使丈夫深陷嫉妒的痛苦。當「知」字成立了,一切深情皆可在陽光下展露,無須掩藏,這份愛,便無所滯,能自由地流動。自由的別界永遠是界線,乃至誡命,也就是心得以持守的邊際。   「知己」的最高境界,許是讓彼此相知而不執著,無滯地愛吧!   從「敬」至「忘」   《解愛》於卷末,蔡璧名分享了父親蔡肇祺的詩,從知了寫知音:   〈蟬聲已逝〉   想到蟬聲卻已無   遺枝寂寞誰在乎   人間聲色百般是   蟬似伯牙琴對吾   展卷至此,我讀到的不僅是寂寞,不僅是蟬聲已逝的寂寥,而是一個女兒對父親的欽慕、尊敬與相知。我

們能很好地愛人,往往是因為在我們生命初始之時,父母給了我們愛的榜樣,生命的錨點。   《解愛》中,蔡璧名老師多次談及父母給她的愛與詩教。寫父親贈給母親的情詩,母親為愛情與家裏抗爭,感動了家人;寫父親教她寫詩、習醫、打太極拳,在家舉辦詩歌吟誦的沙龍;又寫小時候,當父親要寫字了,她和姊姊立刻就如小書僮般地磨墨。一幕幕家庭剪影,處處皆是詩與愛的影子。   有生命中具體的父母之愛為基,書的最終章談「愛」與「忘」時,以《莊子.天運》中「孝」的階梯來說明用情的境界,不淪於空談,特別有說服力。「以敬易孝,以愛孝難;以愛易孝,而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感情在最初的階段,以「敬」字為先,學習尊重。到了最高境界,對話互動的對象,已不侷限於絕對具體的個人,而是「天下」,對天下一切人、事、物皆有情,卻不再掛懷得失。   讀到此,我緩過神來,有個簡單的心得,原來莊子的「忘」其實無法一蹴可幾,須從「敬」的功夫開始,逐次遞進。尋求「忘」的境界,其實當回到人誕生於世,最初始的人際關係裏,先再次檢視父母與自己的關係,「以敬易孝」。這彷彿一個同心圓,一旦最內層最根源的父母子女關係中,有了「敬」字,必從愛的最內圈,輻射至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中,乃至與「天下」有情萬物的關係中。   《解愛》,不只是見著一個講壇上的師者,更看見一個女兒的身影。不僅僅是多年授詩講

詞的積累,也是一卷蔡璧名老師寫與父母的忘情之書吧! 推薦序三 《莊子》與文學的對讀 簡光明  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伊塔羅.卡爾維諾《為什麼讀經典》說:「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莊子》就是這樣一部經典,自從成書以來,歷代的注解已經汗牛充棟,當代的研究論文更數以萬計,每一個時代的讀者都從《莊子》得到啟發,並且賦予新義,《莊子》想要告訴讀者的東西卻從未耗盡。   莊子是思想家也是文學家,在歷代《莊子》的注解與詮釋中,以義理解讀為主,另外有一條支線,強調古今文學家受到莊子影響,歷代文士引《莊子》入詩文,從《莊子》汲取靈感。文學家與《莊子》進行的文學

與哲學的對話,由來已久。   「對讀」,《漢典》的解釋是「猶校對」,一般的「對讀」就是拿文學作品與《莊子》比對,看看歷代文學中的文字與思想那些受到《莊子》的影響。   引《莊子》入詩文   唐代白居易〈讀莊子〉說:「去國辭家謫異方,中心自怪少憂傷。為尋莊子知歸處,認得無何是本鄉。」一般人遭到貶謫,遠離政治核心,不受重用,往往哀嘆懷才不遇。白居易讀〈逍遙遊〉,感覺自己就像「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的樗樹,工匠看都不看一眼。有用的樹木,可能早就被木匠砍去,有用的人,可能被殺,既然無用,那就種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可以在樹下逍遙寢臥,那才是自己的歸處。如此一想,被貶謫的心情

,也就得到寬慰。   文士喜讀《莊子》,在詩文中很自然地引用《莊子》典故,在中國文學史上這類典故不可勝數,蘇軾〈催試官考較戲作〉:「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用〈逍遙遊〉鯤化為鵬,「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的典故來形容錢塘江大潮。《莊子》寓言有不少成語,文士雖引用《莊子》典故,卻常常變化其意,或者與寓言所要傳達的思想無關。   從《莊子》汲取靈感   莊子面對人生的困境與難題,能夠從自然的觀點去思考,從而能夠安時處順,應物而不傷。〈至樂〉裏,莊子遭遇妻子死亡,難免感觸哀傷而哭。經過思考生命的變化,「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了解生死就像

四季的循環,死亡是自然循環的一環,有了這樣的領悟,所以停止哭泣,鼓盆而歌。   蘇軾的詞一向被歸為豪放詞派,呈現曠達的精神,而曠達正來自於莊子從自然的觀點去思考的啟發,〈水調歌頭〉:「……轉朱閣,低綺戸,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在中秋的夜晚,人事不圓滿,兄弟離別無法團圓,難免有恨。思考人的悲歡離合正如月的陰晴圓缺,是自然不過的情況,不因人而改變,有這樣的領悟,所以發現不應該有恨,心境轉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莊周經過的歷程為:夫妻「死別」——慨然:哭——領悟:死生為自然循環(氣—形—生—死—氣)——

不哭(哭,不通乎命,故止)——安時處順:鼓盆而歌。蘇軾經過的歷程是:兄弟「生離」——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領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不應有恨——曠達: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生在世,難免遭遇生離死別,困頓挫折,若能放寬視野,從自然的規律與人事變化的常態來看,或許能像莊子與蘇東坡一樣,具有曠達的心胸,走出悲傷與怨恨。   以《莊子》解答人生困境   注解《莊子》者,點出歷代文士受到莊子的影響,多為片言抉要,往往語焉不詳;研究莊學者,在歷代文士的文學作品中去發現莊子身影,這類的詮釋雖言而有據,卻難免黏著於文士對《莊子》的接受。蔡璧名教授《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

愛裏獲得重生》,完全擺脫「對讀」方式,不採如影隨形的尋找身影的方式解讀《莊子》,從而能夠避免侷限於跨時代文學家的影響或思想相關性的連結,而開創新局。   正如書名副標題所示:「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因此,首先臨摹詩人生命之帖,臨摹的核心是古今中外詩歌的文本,細說文本的情境,解開寫詩的手法;為了接引讀者,加入個人、親人、朋友與學生的生活個案,引入電影、電視劇與歌詞,成為可親近的經驗,然後再引進《莊子》的乘御工夫,用「深情而不滯於情」去解開情「結」。以第五堂課「『流水』與『水停』--在情愛的世界裏,你想與誰相親?」為例,細膩講解〈有所思〉、〈上邪〉與〈您的琴有無數的絃〉三首詩,討

論「流水」(情愛世界),再以〈德充符〉「愛使其形者」、「唯止能止眾止」、「平者,水停之盛也」,〈人間世〉「无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无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的「心齋」工夫,說明「水停」是解愛的良方。   詩歌經典是生命的處境,生命困境的解決良方在《莊子》,如此一來,視界大開,詩歌、講者個人的生活觀察與生命經驗都能與《莊子》進行文學與哲學的對話。七堂課,一個完整的系列,以當代人的情海裏沉浮為課題,用《莊子》乘御工夫修築舟筏,讓聽者得以靠岸,過安時處順的生活。 推薦序四 談情說愛其實很簡單——讓莊子與詩人給你解方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面對美麗的愛情旅程,我們如何能夠愛得真摯又

保有淡如水的心?蔡璧名《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從莊子與經典詩歌交會的光亮,引領我們解讀愛情的原貌。   當莊子遇到詩人,有違和感嗎?有顛覆感嗎?這次,蔡璧名教授讓莊子教讀者用情,請詩人教讀者說愛。她借用莊子的「無情」以及詩人的「多情」,時而鏗鏘地與你談「唱」與「和」的主從關係,時而清婉地與你說「流水」與「水停」的愛之汪洋。原來,愛情是深情而不滯於情,遠離怒、喜、憂、思、悲、恐、驚等負面情緒,「愛」與「忘」的平衡,讓你深情而不斲心,無須悲戚,無須曲折,一如莊子說的「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如何保有愛的甜度與純度,保鮮而不變質?原來,愛情可以從經典拾級而上,循序找到舉重若輕的愛之

解方,並在愛裏獲得重生的逍遙,向幸福地方翱翔!例如,「鏡」與「虛」的這堂課,「用心若鏡」讓你的心自由逍遙地愛著,即便置身愛情的迷宮,「自事其心」就不會讓愛偏頗路途,讓禁錮的心,尋到愛情的親密感與自由度,找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真諦。   跟隨莊子與詩人談情說愛的跫音,步步有愛而無傷,愛一個人可以,享有廣袤如海洋的自由;相忘於江湖的自在,你終於懂得從動心到用情的愛情修鍊課,是「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的奧義。逐漸理清愛情多重的觀點與多元的視角,找到安頓身心靈的關鍵,就能忘卻外在的寵辱,有愛而不自傷,彼此攜手走向理想情感的桃花源。 推薦序五 長相思,因「解愛」而長安 蔡淇華  作家     

在百年疫期,世界像是被按下了pause鍵,鎖國、封城、離人,成了人間無聲的主旋律。我們居家,但情緒不隔離,仍一起被天王情侶分手的新聞,或是Netflix實境秀《雙層公寓》的小情小愛,挑動我們最纖柔的神經。   瘟疫蔓延時,我們仍相信,愛比死亡更有力量——可能更有生命力,也可能更有摧毀力。就像李白寫的〈長相思〉,從「長相思,在長安」,寫到「長相思,摧心肝」。   人生太短,相思太長,我們真的會像蔡璧名老師形容的:「心神兩傷,相思成怨,思傷脾胃,造成腹膜炎、胃潰瘍,最後情滯斷腸。」   幸好今日,與《莊子》相遇相知三十年的蔡璧名老師,願意活用經典,以《解愛》讓三千年詩詞與莊子相遇,教導我們如

何「深情又不滯於情」。   在〈「膠」與「藏」〉一章中,蔡璧名老師以「還原教學法」,帶我們先進入三位詩詞大家〈長相思〉的情境:     〈長相思〉(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長相思〉(後唐.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     〈長相思〉(宋.歐陽修)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別離。低頭雙淚垂。   長江東,長江西。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     一樣雙調三十六字,一樣迂迴復沓句式,一樣用三平韻一疊韻的節奏

,訴說相思悠長之痛、離別無解之苦。   李後主的「山遠天高煙水寒」,是亡國前的「花間」作品,如同光緒年間探花俞陛雲之評:「以輕淡之筆,寫深秋風物,而兼葭懷遠之思,低回不盡,節短而格高。」那是相思楓紅,但青春仍月白風清的時節。   醉翁的「花似伊,柳似伊」,是詞人甫滿三十歲,因聲援范仲淹,被指為「朋黨」,貶到夷陵當縣令時的作品。他「相逢知幾時」的疑問,不用太久,便有了解答。三十三歲時,因范仲淹重獲重用,歐陽修也再度回歸繁華洛陽,人生開始精采。   至於白居易的這首〈長相思》,是真正人生晚期催心斷腸的情傷。   此詩為年過六旬的白居易,思念小妾樊素的深情之作。斯時白居易已經歷二十八歲進士及

第、三十六歲任左拾遺、四十三歲貶為江州司馬的風霜雪雨。走過「一回來,一回老」的長安道,白居易走回洛陽終老。然而白居易得了風疾,不良於行,當時篤信佛教,自號香山居士的白居易,起了不忍之心。他不忍芳華十九的愛妾樊素,共伴風燭殘生。白居易深愛能歌善舞的姬人樊素,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詩人劉禹錫也曾求白居易割愛美姬樊素,然而白居易說什麼也不答應。但病軀奄奄的白居易突然醒悟,真正的愛是放手,所以他決定「紅顏未老恩先斷」,丟棄以前「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浪漫,賣了好馬後,讓樊素拿錢去追逐自己的幸福——「明日放歸歸去後」,白居易留下不捨的自己「斜倚薰籠坐到明」。   只為思念一

個人,在熱如「薰籠」的房裡坐到天明,這實在太慘了。   蔡璧名老師為我們蒐羅詞人的經典相思之作後,闡釋《莊子.德充符》的微言大義,替我們「解愛」:「故聖人有所遊,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斲,惡用膠?」——明知道所有情愛在走過「相遇」、「相守」後,終要「相失」,那麼,硬要用膠黏著,拿繩綑綁著,算不算聰明?   蔡璧名老師要我們學習《莊子.齊物論》「得其環中」的道理:「彼是莫得其耦,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莫得其耦」就是不要站在圓周對立的兩點看對方,要進入對方的處境,站在所愛的角度思考,就容易有同理心,

也能因此擁有不再對立的客觀力、以及包容力。而「得其環中」,就是要跑到圓心來看你自己、看他,等距地、客觀地去看這一件事情。最後,蔡璧名老師提醒我們,如果你心中還是過不去,那就「照之於天」吧!要站到太陽和月亮的高度來看這件事,要拉長時間軸,想一想:過十年、二十年後,你還會在意今天這個衝突嗎?不會。   當你面對人間過不去的情愛,邀請你翻開「解愛」,讓蔡璧名老師帶你做《莊子》生命哲學中神凝、心齋的練習,漸漸養成心身放鬆、沒有負面情緒,懷抱更遊刃有餘的心,便容易感念天地大美。甚至可以進入《莊子.人間世》「無知之知」的輕鬆狀態,汲取來自天地清和之氣,在大宇宙信息能量場的神思靈感、創意發想。    蘇

軾說:「多情多感仍多病。」但「解愛」告訴你,唯有莊子能無傷。   李白千年前的「長相思」,在長安。今日在人間疫情多傷時節,我們可以一起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一起在蔡璧名老師「解愛」中,因智慧善解,身心安頓,情思長安。   楔子 如果你的感情從春天開始,那麼最遲,請在秋天開始學愛。如果愛情還沒來,或是來了又走了,正好趁閒涼之時,打通愛的任督二脈。 後來,我們都忘記:一路追求的,應該是幸福。 哈佛大學阿列.博克(Arlie Bock)教授於一九三八年開始,展開歷時七十六年的格蘭特研究,這項究明「人怎樣才能健康、成功、幸福」的研究成果顯示:幸福與否的關鍵,既非千禧年百分之八十之人認定的財富,也非

現下百分之五十年輕人認為的名位,而是擁有「真愛」──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才是大大增加「人生繁盛」(prosperous life)機率的關鍵。 一個人擁有的「真愛」與親密關係,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應對機制。面對生命中難免的意外與挫折,活在愛中之人,容易選擇拿自己開個玩笑、和朋友一塊運動宣洩、接受相愛之人的撫慰或鼓勵等,迅速恢復健康振奮的良性循環;反之,缺愛之人,遭遇挫折時得不到援手,需要獨自承受,習慣採用消極的處理方式,而進入惡性循環。一個人如果年幼時受到關愛,那麼往後的人生將更容易充滿愛,同時,這個人的處事方式更能夠讓別人想要親近,也就更容易在其他方面獲得成功。如果一個孩子在家沒有學會最

基本的愛和信任,這個孩子日後的魄力、主動性和自主性都會受到限制。儘管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地擁有美好童年,但好消息是,積極的影響比消極的影響更重要。不論你今年幾歲、置身何地,都有機會在愛裡獲得重生。 可是「真愛」如何擁有?究竟需要內建創造還是外向尋找,也許因學校不考,大家不比,或是沒有簡單公式可循,所以如何擁有更多的愛,鮮少被慎重其事地放進日常的菜單裏。 我們不覺得需要學習甚至會習慣性忽略怎麼吃健康、怎麼動精神、怎麼睡安穩,還有,怎麼用情才會幸福,這些似乎只有弱者、病者、老者或說歷經創痛者,因幡然悔悟才用心關注。 於是,在一百種生活中,我們通常任性地選擇自己想過的。 在情愛的路上,任憑自己跟著感

覺走。 感覺對了就愛上了,就朝思暮想、無法自拔了。 完全不在乎「所謂伊人」,那帶來強烈共鳴感覺的笑容、言語或動作,其實只是一片落葉剛巧輕拂過你春日裏微醺的容顏與蕩漾的心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