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甲特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灰甲特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nthonyReid寫的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和蘇淑娟,梁舒婷,吳依璇,劉閎逸,柯伶樺,邱峋文,黃惠敏的 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野人所出版 。

樹德科技大學 生活產品設計系碩士班 陳文亮所指導 翁淑銘的 以品字用語建構新產品開發程序與實現之研究 (2021),提出灰甲特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家用飲水機、新產品開發、通俗用語、生命週期、品設計程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邱坤玄所指導 曾泓策的 中國東海與南海海洋戰略之比較 ─以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中國、東海、南海、地緣政治、地緣經濟、海洋戰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灰甲特徵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灰甲特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為了解決灰甲特徵的問題,作者AnthonyReid 這樣論述:

——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 東南亞史研究權威、亞洲版的布勞岱爾、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得主 ★★台灣首次出版!東南亞史最權威經典,未來十年顯學!★★ ★★台灣版作者新序,找回台灣人身上的東南亞性★★   ◆   弱國家性╳季風貿易╳多元性別╳外來文化挪用╳語言種族的多樣性   「東南亞」是超越國別史的大集合   是一塊多元而獨特、只能以「東南亞性」名之的   多元族群文明和濕熱叢林水域   東南亞何以成為「關鍵的十字路口」?   台灣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該如何與之交流?   ■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長久以來,東南亞

地區在它的鄰居眼中就十分獨特,中國人稱之為「南洋」,印度人稱它為黃金之地「蘇瓦納德維帕」(Suwarnadwipa),阿拉伯人將它稱為「爪哇」,歐洲人則稱其為「更遠的印度」或「超出恆河的印度」。   由此可知,東南亞一直都是有著無窮多樣性的獨特區域——它有特殊的環境,包括濕熱的季風氣候、密集的叢林、廣泛的水系,還有火山和海嘯等周期性的自然災害。由於地形的破碎和水域的隔離,人群相互連結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海洋而非陸地,使得東南亞沒有整合並統治廣大疆土的大帝國。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外人眼中的東南亞依然是個連貫一致的整體,尚未形成民族國家的概念。   現代東南亞的基因庫與語言庫大多來自北方的中國,宗教

與書寫文化則是來自西邊的印度。但是這兩個巨大鄰居的文明對東南亞的影響是有限的,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也由於東南亞位處東亞人南下及西方人東來的交會之地,隨著伊斯蘭文明及歐洲文明的進入,各種文明因地理、氣候、貿易等因素於此地邂逅、交匯和衝突,創造出多元燦爛的東南亞文化,使其終成關鍵的十字路口。   ■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看東南亞的千年轉變   東南亞地區最早的社會具有強烈的「無國家」(stateless)性。無國家的人們以採集、狩獵和遊耕為生,小心翼翼與更具階級性的王權展開貿易和交流,防止自己被其併吞。這種無國家的性質在東南亞的陸地區(如:今日的緬甸、

泰國和寮國和中國境內雲南等地),被作者稱之為「佐米亞」(Zomia,即高地生活)。   在十九世紀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進入前,東南亞的國家概念並不強,可以用「弱國家性」來形容,其中兩種代表的政權形態為:「納加拉」(nagara)和「內格里」(negeri)。前者「納加拉」於第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宰制著東南亞大陸區,例如吳哥、蒲甘以及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它們自視為文明的焦點和神聖王權的中心,依賴水稻耕作取得穩固的糧食來源。後者「內格里」則是十五世紀持續到十七世紀商業時代的主宰者,類似港口城市國家,最著名的有麻六甲、馬尼拉、汶萊……等,因位於航運樞紐而興起,是一系列以海洋貿易為基礎的小型政體,接待國際貿

易商可說是它們存在的根本理由。   至於形塑現代東南亞民族國家的關鍵期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東南亞地區除了區分大越國與中國的疆界之外,並無其他的固定邊界存在。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進入,東南亞被納入了一個新的世界體系,荷蘭、英國、西班牙/美國、法國在這片區域上畫定邊界,現代化教育的引入,逐漸形成國語及國族的概念,導致民族主義獨立運動。現今的東南亞各國,便是在二戰後的民族國家獨立潮裡如雨後春筍般形成的。   由此可知,現今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國族語言和邊界是近兩百年的產物。這段期間,在東南亞人生活之中,國家、民族與宗教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造成了原本是一個整體的東南亞的破裂與分歧。在回顧千年

的東南亞史時,便不能用已知的現代邊界來描述,否則會進入歷史的誤區;也因此,本書作者瑞德便使用島嶼或集水區等地理單位,詳細論述東南亞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的複雜歷程。   ■只有理解「東南亞性」,才能看懂東南亞諸國的歷史和本質!   如何保持「多樣性」與「獨特性」兩者之間的平衡,向來是東南亞的挑戰所在;本書正是以「關鍵的十字路口」為基準,橫跨上古至現代兩千年的幅軸,以探尋東南亞地區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假如我們用最少的詞彙描述何謂「東南亞性」,那就是:環境、性別和弱國家性。   ◎「環境」——指的是東南亞所處的濕熱氣候、季風吹拂的土地,以及板塊交界處不穩定的地質條件   在遠洋航行依賴

風力的帆船時代,每年風向固定交替的季風,對東南亞的海洋航行十分有利,進而成為全球商貿發展的搖籃;由於位處板塊交界處的不穩定地質條件,為東南亞帶來了火山爆發的災難、人口周期性減少,以及因火山灰的覆蓋而產生的稻作文明等特點。   透過日漸精密的定年技術,人們發現巨型火山噴發會導致全球氣候的短期波動,因此瑞德認為東南亞的環境影響是世界性的,東南亞劇烈的火山噴發往往是全球小冰河期的罪魁禍首。正是這樣的獨特環境,造就了東南亞物種和文明的多樣性,這正是東南亞的獨特性之所在。   ◎「性別」——指的東南亞歷史上的女性曾享有人類社會最大的自主性   在經濟方面,東南亞夫妻的財產是由雙方共同持有,各自有經

濟自主性。東南亞人認為應該由女性控制家庭的金錢收入並進行理財,女性的財產權有足夠的保障。因此,東西方貿易商人要和當地女性締結短期婚姻以取得貿易代理權。   東南亞女性的強勢地位,也導致了男性發展出獨特的性服務,以及多元的、跨性別的文化。即使儒家、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將外來的男性主導模式帶進了東南亞,這種性別關係依舊維持某種東南亞的獨特屬性。直到十九世紀殖民主義進入,當地女性的地位才因此下降。   ◎「弱國家性」——指的是東南亞社會不存在統一的中央政府,沒有發展出官僚國家   高地無政府主義一直是東南亞的特質,然而他們依舊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明,例如自給自足種植水稻的「納加拉」,和位於轉運

樞紐成為貿易港口的「內格里」。東南亞文明也因為缺乏政府的箝制而更有活力、更加平等、更重視貿易、更加多樣性。   ■東南亞性獨特而多元,東南亞史將成為未來十年的顯學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此外,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中的重要特徵。   目前台灣出版的東南亞相關主題以國別史居多,且偏重民族主義視角。要探討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東南亞通史,若只依

賴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視角,將無法洞悉東南亞的本質;這是因為東南亞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所謂的「政治體制」,到二十世紀中葉才出現「民族國家」。   本書便是首部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東南亞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的權威之作。行文上不以單一的時間線從古敘述至今,而是分為氣候、貿易、宗教、政治、人文等不同主題深入研究;不同時代所側重的描寫主題也不盡相同,甚至在不同的時代裡,東南亞的大陸區、半島區和群島區幾大區塊之間並非相互接續,有時可能會互相重疊,更能呈現東南亞地區乃至於東南亞史的多元獨特之處。   ■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台灣是泛東南亞文化的一部分   十七世紀以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始,台灣再次涉入東

南亞的海洋網絡。作者就特別指出,台灣島乃是一個龐大語族──南島語族的誕生地,「如果沒有台灣,就不會有東南亞的語言地圖」。   台灣歷史的弱國家、強社會特質非常類似東南亞,事實上,台灣原本就是東南亞文化的一員——台灣社會文化底層的東南亞性非常醒目,不僅僅表現為原住民的南島語言,閩南族群也是泛東南亞文化的重要承載者。此外,台灣和東南亞國家一樣,都位在太平洋火環帶,地震與地熱活動相當活躍,原住民的文化十足珍貴,同時也瀕臨消失的危機,這是因為南島語族原住民在自己的國度當中也一樣被殖民者當成了少數族群。   一直到現代,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都曾向對方學習,但台灣看待東南亞社會的歷史和未來的視角仍舊「從北

向南看」,以陸地思維看海洋世界,甚至出現抱持經濟殖民主義的新南向政策;作者瑞德便強調,「看東南亞,由南往北看的觀點至為重要」——對台灣讀者來說,東南亞絕非只是表層的新南向政策,而是應該透過東南亞看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才是海洋國家台灣與東南亞正確的連結方式。  

灰甲特徵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海的聖地] 第二尚氏王統的玉陵:談談破風墓 / 李長潔
.
#首里 #玉陵 #那霸 #琉球王國 #沖繩
.
雄偉壯觀的首里城,是觀光客來到沖繩那霸必定會拜訪的地方。於首里城中走到有點鐵腿後,很多人應該都會放棄再花個5分鐘走到隔壁的玉陵去看看。其實玉陵是琉球歷史中相當重要的史跡,是琉球第二尚王統的王陵。
.
玉陵建造於1501年,尚真王為尚円王遺骨改葬所建。玉陵進入墓室前,共分外庭與內庭,規模顯得開闊。墓室則分為東室、中室、西室,主體空間由自然岩壁構成,外部則由岩塊組構,成為一「破風墓」形式,也就是看起來像一個房子的模樣。中室為洗骨前用來停放靈柩的空間,而東室則是洗骨後的國王與皇后,西室則為親屬家人。關於沖繩的「洗骨葬」,可以見我在《琉球的死亡工藝:厨子甕》裡的論述。玉陵理頭躺著皇室的詳細歷史,我們略過不談,我比較有興趣的事,「破風墓」的這個形制。
.
▓ #玉陵的重要性
.
玉陵對沖繩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不過目前琉球王國皇室陵墓的研究,算是非常不足夠,大部分的民俗研究僅針對常民墓制與祭祖制度(安里進,2011),這還挺令人訝異的。歸咎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現代研究體系在沖繩發展略晚,另方面則是因為在二次大戰前,國王陵墓是絕對不可能被打開來做研究。因此,除了風葬墓、穴墓等自然外露的狀況,否則很少被實際進行調查。
.
戰爭反倒成為玉陵被研究的契機,由於琉球政府文化保護委員會在1956年試圖估算戰爭對沖繩本地文物的損害,於是針對玉陵進行了調查,並在打開陵墓後,展開琉球皇室陵墓制度的討論。在2000年時,玉陵則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為「琉球王國相關遺產群」(琉球王国のグスク及び関連遺産群),與首里城、中城城等並列。
.
▓ #王統破風墓的典型
.
玉陵建造在石灰岩山坡的北側,以自然洞穴為基礎而建成墓室。墓室為東、中、西三連棟,形成巨大的墓室,並以灰黑色的磚瓦來表現茅草屋頂,各牆面則塗著泥灰來呈現白淨色澤。東室較為高聳,為兩層的建築,中室與西室則為一層。基本上玉陵的形象便是一座城寨宮殿。
.
有著廣闊的御庭是皇室陵墓的宮殿化的重要特徵,內庭與外庭的空間格局撐托出墓室主殿的宏偉,尤其在鋪上白色的細砂後,看來更加巨大。仔細地比較兩個庭院的細砂,居然略有不同,按資料上來看,外庭鋪得是白色的珊瑚沙粒,而內庭則是更為細緻的海砂,內庭是只有皇室才能進入的聖域。並且在明治時代以前,僅只有皇室能夠使用這個造型。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形制,雖然是近世翻修,但大抵上還是保存著16世紀的模樣(安里進,2011)。
.
▓ #沖繩最多的墓形
.
這種看起來像是房子的破風墓,在明治時代後被一般沖繩居民大量運用,是現在沖繩最常見、數量最多的墳墓形式,也稱為「家形墓」。去過沖繩的大家,一定對到處都可以見到的墳墓感到奇異,對於傳統琉球人而言(其實大部分的人類社會都是),親屬死亡後時常是直接安葬在居住處附近,而現代社會則將將人人都會面臨的死亡排除在日常生活場域之外,管制個人墓地隨意開發,集中管理人的死亡。像是沖繩在1960年代後便不再隨意,而是由靈園集中管理(前田一舟,2011)。
.
破風墓的家屋形象,是希望墓屋能夠像家屋一樣,既使在死後的世界也能跟家人一同居住,三角形的屋頂造型,有抵擋風雨的功能,建築工法的概念來自中國的「搏風板」,傳到沖繩後,便從「搏」轉為類似的發音「破」。在沖繩,破風墓的歷史比龜甲墓來得更加久遠,不過,身為台灣人的我們一定對沖繩的龜甲墓感到十分熟悉,我媽也說:「啊這不就跟台灣的墳墓一樣」,所以我們下次再來談談沖繩的「龜甲墓」吧(完全不管人家有沒有興趣啊XD)。
.
#參考文獻
.
1. 安里進. (2011). 琉球王国の陵墓制―中山王陵の構造的特質と思想.
2. 前田一舟. (2011). 墓の形態とその変遷--沖縄本島中部・屋慶名の事例. 沖縄国際大学社会文化研究, 12(2), 21-64.
-
-
攝影/文字:李長潔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以品字用語建構新產品開發程序與實現之研究

為了解決灰甲特徵的問題,作者翁淑銘 這樣論述:

隨著資訊科技發展與顧客意識抬頭,產品生產過程的資訊揭露、品質性與安全性,儼然成為顧客在現今消費市場的採購重點。因此,產銷履歷制度的推行,有助於產品生產製造過程資訊更加地透明化,同時能夠強化業者所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之辨識性與區隔性,對於產品品牌及消費者認同感的建立,可望創造雙贏局面。然而,現今生產產銷履歷僅用在農產品銷售上,對於生活產品類尚未能有完善管控制度,諸如與飲食安全相關的家電產品、烹煮產品等;殊不知,在人類過度開發下,環境破壞所引發的水質汙染日漸嚴重,危及國人健康,使得人們飲用水都必須仰賴淨水設備或飲水機等家電,經由過濾、消毒及煮沸等處理,方能安心飲用,顯見淨水或飲水設備逐漸成為國人居

家必備的重要家電產品。此外,目前產品設計開發過程中,從設計端、製造端、至銷售端,每個開發環節的專業用語,對消費者往往處在不易理解的情境與認知,對於產品生產履歷之推廣將受到侷限。藉由物品、作品、產品、半成品、樣品、成品、商品等相關通俗用語,提升消費者對於產品開發過程各階段的瞭解;並以家用飲水機為設計開發對象,說明此新產品開發程序之適切性。其中,在物品階段,首先以文獻回顧與專家訪談等,彙整飲水機設計需求因素,再以雙三角模糊德爾菲法,透過專家問卷篩選出設計需求因素,接著以二維品質模式、重要表現分析法、模糊層級分析法,將設計需求因素進行品質屬性分析與歸納,重要度與滿意度之感受評價,以及各因素權重值計算

等,以深入瞭解設計需求因素之差異性與優先改善要點。而在作品階段,則以品質機能展開將設計需求轉換至設計特徵,並搭配設計方法進行構想發展,且以電腦輔助繪圖軟體進行構想創作,以設計出數款作品;而後以模糊名次計分法進行作品篩選,以獲取最佳概念方案。在產品階段,則以電腦輔助設計軟體,建構出產品立體造形及各零組件,以完成產品具體化設計。而在半成品與樣品階段,則以細部化設計與原型模型製作為主,透過3D數位製程機具完成各零組件之實體加工。至於成品階段,是著重於各零組件之實體組裝與測試。最後在商品階段,是成品文宣製作與成果展示,以利於推廣與銷售。研究結果顯示:(1)在家用飲水機開發上,初擬38項設計需求因素,經

篩選後獲得20項因素,並依KJ法區分為「情感設計層、安全設計層、節能設計層、智能設計層」等4構面。(2)依二維品質模式進行品質屬性歸類,其中魅力品質有8項、必要品質有6項、一維品質有6項。(3)依重要表現程度分析得知,位於改善重點區有「外形美觀、去除異味口感好、無水警示提醒、具過濾殺菌功能以及出水口水質偵測」等5項因素指標。(4)依模糊層級分析法得知,權重值前5名依序為「安全制動裝置(0.138)、無水自動斷電(0.137)、防止無水乾燒(0.121)、兒童安全給水(0.120)、具過濾殺菌功能(0.112)」。(5)依品質機能展開法建構出設計需求與設計特徵之關係矩陣與相關矩陣,使之以結構化方

式呈現各因素之關聯性。(6)完成5款概念設計方案作品,以市場銷售角度與模糊名次計分法,進行概念設計方案篩選,並依評選結果進行產品具體化設計與原型製作等。藉此新程序模式的建立,可望讓新産品開發過程更易於理解與通俗,以有助於企業增加市場競爭力,及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資訊更具透明化。

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為了解決灰甲特徵的問題,作者蘇淑娟,梁舒婷,吳依璇,劉閎逸,柯伶樺,邱峋文,黃惠敏 這樣論述:

首部從區域環境的獨特視角 開展出臺灣兩種歷史豐度——地球科學史、人文生態史   ◆看月世界如何以極限邊地之姿,刻寫島嶼的形成與變遷 ◆     ◎在臺灣就能上月球?   ◎惡地如何以時間、營力、材料、地層深度訴說臺灣大地故事?   ◎崎嶇不毛的月世界竟能種出遠近馳名、甘甜香脆的燕巢芭樂?   ◎貧瘠環境憑藉什麼吸引野生動物來此棲身,造就生態方舟?   ◎迂迴隱蔽的西南惡地為何成為宋江陣(武藝)、總舖師(廚藝)的原鄉?     ★揭開惡地(Badlands)真實樣貌,顛覆你對不毛之地的想像   ★見證臺灣造山運動前後結構相以及地質多樣性   

★西南惡地面積約占國土3%,卻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的縮影   ★以水貫穿,寫下人、生物與環境間相互試探、適應的過程與結果   ★在高度開發的臺灣西部,意外保留了一處生物多樣性方舟   ★在地人以草根力量結合特有生物兵團,正在創造當代SDGs永續發展模式——地質公園     人們常聽聞的「月世界」地形,異景如夢似幻、宛若外星球,而它正式的名稱是惡地(Badlands)。惡地的特徵是地表極易受到水流侵蝕,形成密密麻麻的侵蝕溝,使植被難以附著,呈現出裸露、崎嶇、破碎的地貌景觀。臺灣惡地分布多處,其中較為顯著的有三處,一處在島嶼西南淺山帶,大致從臺南延伸到高雄;一處在東南,主要

集中於臺東利吉;還有一處是人們南來北往較易看見的苗栗三義火炎山礫岩惡地,它們分別展現了島嶼不同的大地構造與地質成因。     臺灣本島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惡地地形是西南部臺南到高雄一帶,面積廣達一千多平方公里,厚約三千到四千公尺深。這片泥岩(mudstone)惡地雖約占國土百分之三,卻驚異地創造了觀看、理解臺灣的多重視角,而且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縮影,更意外成為淺山地帶生態方舟。     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如何反映出臺灣環境的特性。     雖然惡地環境似乎不宜人

居,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已在此活動數百年。本書爬梳了四百年來,在溝谷交錯、空間迴旋錯置的環境下,人們如何發展、選擇聚落、遷徙,並在族群勢力不斷交替間,形成短暫或持續的、穩定或變動的、時消時長的多元生活樣態。這是一段人與環境之間相互試探與適應的過程。     惡地地區極為重要的是水源。透過惡地生態多樣性、環境保育運動雙軸線,溯源水在當地自然與人為力量影響下的流動路線,以及保存方式。     草根公民科學家「喇賽班」和生物們是一股強大的在地力量,顧水、顧生態,例如刺竹、厚圓澤蟹、東方草鴞、梅花鹿、穿山甲、食蟹獴等,不斷在這裡上演驚奇劇場。雖然各式各樣的磨難,不斷挑戰著惡地人與自然

之間的關係,一群人和生物持續在青灰泥上前行,他們正翻轉想像,在寂惡之境,對大眾展現一種當代的SDGs永續生存模式,我們以地質公園理解它。   本書特色     1.地質上:透過一百多公里範圍內的三處惡地,看見島嶼複雜又脆弱的地質形成;其中西南部泥岩惡地的地質與地景多樣性高,包括泥火山、珊瑚礁石灰岩、尪仔上天等。燕巢橋子頭泥火山早在1933年(日治時期)即獲第一波指定保存的天然紀念物,至今仍在噴發,現名為滾水坪泥火山。       2.歷史上:四百年西部淺山文明史,就封存在西南泥岩惡地區。此處是臺灣早期開墾的邊地、原漢交融邊界,惡地為屏障,以極特殊方式封存了淺山原始樣貌與族

群遷徙歷史,更因而成為宋江陣(防護鄉里)、總鋪師(自給自足)的原鄉,發展出農、漁、牧、流竹等特殊營生方式。       3.生態上:看似貧瘠,卻意外成為物種基因庫、生態方舟。西南泥岩惡地面積雖僅約國土3%,却是目前最重要的國土綠網計畫熱點區之一,位於淺山(里山概念)綠帶,是生物與人重疊共居之所,承擔縫合破碎棲地的角色。       4.特有農產之鄉:因地質形成特殊土壤,生產出好吃的芭樂、棗子等,擁有其他地方種不出的滋味。       5.以草根公民力量守護環境的典範:一群不論出身、不論職業、全心投入知識學習與行動實踐的草根公民科學家,正在創造兼顧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生活

新模式,我們名之為——地質公園。   熱力推薦     ❖王小棣|導演   ❖林俊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特聘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林華慶|農委會林務局局長   ❖林德恩|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   ❖凌性傑|作家   ❖孫敬閔|IUCN穿山甲專家群東亞區主席   ❖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惡地協作USR計畫主持人   ❖張清榮|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局長   ❖陳玉峯|生態學教授   ❖陳貞蓉|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   ❖陳椒華|立法委員   ❖黃美秀|國立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黃淑梅|紀錄片工作者   ❖楊國禎|臺灣生態學會前理事長、退休副教授   ❖齊士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劉烘昌|陸蟹生態研究室負責人   ❖劉克襄|作家     ──推薦語──     「地誌通常意味著一地的風土民情與各項地質、地形、生態、文化資產等特徵的說明。在這惡地地形區,初看是青灰色一片的不毛之地,加上許多沖蝕現象,刺竹雜亂而生,形成一般人認為的典型惡地印象;但從本書中,看到這裡有豐富的人文活動,也衍生許多惡地文化。『環境是限制,也是解藥』──本書應證了這樣的特質,為惡地做了最好的詮釋。」——林俊

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特聘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臺灣前四名面臨滅村命運的極限村落中,其中左鎮、田寮即位於西南泥岩惡地的獨特環境。但在月世界貧瘠的表象下,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生態及歷史人文底蘊,以及先民面對惡地環境的里山智慧和生命韌性。結合學術與實務,本書由長期耕耘於地方的工作者,從多元面向共同撰寫,有著守護惡地的共同目標,透過生動的圖文為讀者打開了在地知識的大門,牽起了與土地連結的悸動。相信在這群惡地好人的引路之下,你我都有機會,成為開展惡地創生的關係人口。」——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惡地協作USR計畫主持人     「十多年來因為投入地

方環境開發案的研究,我協助居民田野調查、研讀資料及環評訴訟抗爭。今樂見多年關切之淺山區域受到重視,此書出版,期待能帶領大家認識泥岩惡地及其重要性,推動政府劃設保護區時可以避免不當開發,並守護這些惡地珍貴的生態環境。」——陳椒華|立法委員    

中國東海與南海海洋戰略之比較 ─以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分析

為了解決灰甲特徵的問題,作者曾泓策 這樣論述:

21世紀前20年屬於中國重要戰略機遇期,國際安全形勢的變化,促使中國追追求邊界安全與安全邊界統一,但沿海地理環境複雜且龐大,濱臨渤、黃、東、台、南等五片海域,其中台海涉及複雜且核心問題外,渤、黃海不足單成重要戰略,東海與南海海洋戰略成為中國海權發展重要指標與施政方針,周邊國家權力變動關係複雜,容易形成團體對峙與外交上相互縱橫局面,東海與南海遂成了中共與域內大國、域外強權間角逐戰場。面對東海與南海,中國海洋戰略基調同樣強調周邊海域是其「歷史性水域」,但凡有衝突,離不開權益,由於海域難以佔領,也難以聚險而守,海洋權益與衝突所衍生的戰略無法將陸上權益與衝突所衍生的戰略直接套用,其衍生的衝突是建立在

能創建權益的陸上活動或海上活動,因此海上權益產生的衝突多發生在濱海,爭奪海上權益目的是確保生活在陸地上的政府與國家能穩固其在領土上權益,我們熟知的濱海間海上對抗,很少有實質上是為搶奪制海以及奪島,更多在傳達或鞏固自身具有的制海能力。兩者戰略基調雖然相仿,但戰略選擇與彈性卻不相同,中共堅稱其政權繼承自中華民國,九段線是理所當然必然延續,這點歷史負擔,涉及到的主權地位必須捍衛更廣且艱難,相對於此,在東海的戰略選擇上則富有彈性,東海防空識別區顯然是中國對東海域內爭端方所測試或者警示他方的戰略。不論從地緣政治或地緣經濟分析,東海與南海本質上都有其重要且龐大的戰略地位與利益價值,兩片海域不僅夾台海於中間

,且相互瀕臨,形成多重安全困境,域內爭端方必須多重參加不同賽局,而向來秉持多邊外交合作的中共,檯面下也趁機採取一對一策略,分化合擊,形成在東南亞存在更多合作利益驅動的談判與集團對峙,而東北亞,更多是屬於防止恐懼擴散或者危險加劇的談判。隨著習近平任期延長,在「有所作為」、「強國夢」號召下,勢必與高舉「亞太再平衡」大纛的域外強權─美國及爭奪自身國家利益的域內爭端方有更多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