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牘勞形出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案牘勞形出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關子尹寫的 徘徊於天人之際:海德格的哲學思路 和邢義田的 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增訂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成语大全也說明:案牍劳形. 拼音, àn dú láo xíng. 出处,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解释, 案牍公文。文书劳累身体。形容公事繁忙。 示例, 无.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三民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毛文芳所指導 楊建國的 玩具新論:明清器玩美學發微 (2020),提出案牘勞形出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玩具、器玩美學、明清、鑑賞、身體、身體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曹淑娟所指導 游勝輝的 史外傳心--清初江南遺民詩之生計書寫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明遺民、生計書寫、江南、生命體驗、理想形象的重點而找出了 案牘勞形出處的解答。

最後網站案牘勞形 - 華人百科則補充:案牘勞形 是一個成語,讀音是àn dú láo xíng,意思是文書勞累身體,形容公事繁忙, 出自唐·劉禹錫《陋室銘》。中文名稱.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案牘勞形出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徘徊於天人之際:海德格的哲學思路

為了解決案牘勞形出處的問題,作者關子尹 這樣論述:

然則蘋果樹不會議論蘋果,而只負載之, 待到秋熟,便讓它們墜下來。(GA-97: 222) 從形而上的角度看,思慮比哲學要簡單得多, 但正因為其簡單,故實行起來卻困難許多。(GA-16: 709) ——海德格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對二十世紀思想界影響重大,在當代華語世界亦深受重視。但他也是位謎樣的哲人,用詞撲朔迷離,著述晦澀難解,學說跡近玄秘,而其納粹往跡,更曾引起過多番重大爭議。如何在他迷宮般的用語中,辨識出持續不變的核心關懷?又如何公允地理解他的思想,闡明其中對於現代文明危機的洞察?   《徘徊於天人之際》是關子尹研究海德格哲學三十多年的集大成之作,精湛而深刻地詮釋這位謎樣哲人的思想

,並給予其批判性的定位,為海德格學說提供了清晰且獨到的見解。   書中除討論海德格的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之理論佈局、其「生命圖式」學說和「時間性」之關係,與歷史性概念對西方人文傳統定位的影響等問題外,亦涉及海德格後期的「同一性思維」,及與此相關的各種概念名相。此外,更論說海德格對西方近世主體性理論的批判、與西方哲學巨擘特別是康德和黑格爾學說的理論關係、和神學的轇轕、同道家哲學的比較,還有其所牽涉的反猶爭議等;最後還論及海德格對現代世界技術文化的批判等多種議題。  

玩具新論:明清器玩美學發微

為了解決案牘勞形出處的問題,作者楊建國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明清兩代有關器玩審美、賞鑑、品味為核心,掘發周邊環節包括:身體感、雅俗觀、物質文化、器物與人互動等思考面向。主要的問題意識是:在器物與人關聯的歷史長河中,器物從「用」而「無用」而「多用」,從「實用」而「審美」而「商品」,迄於明清社會各階層對器物之態度或抑或揚、褒貶糅雜,呈現多元樣貌,筆者乃聚焦於器玩,以美學角度予以顯題化,並以茲做為歷來「人為主體、物為客體」二元思考取向之鑑戒與反思。依此提問脈絡,本論文取徑於當代融合身心物於一爐之諸種路向,如:場域、身體、身體感、氣氛與情境、之間(間距)等,嘗試對明清器玩文獻進行美學視域之梳理與辨析。「場域」 (Field) 乃當代布迪厄(1930

-2002)所提出的社會區分概念,涉及權力、階級、身份的角力,更洞察慣習(Habitus)之養成乃生手晉身專家的關鍵條件;另有一「場域」概念乃涵容更廣袤的天、地、神、人,其往來流動於「之間」,交互融攝、彼此映照、相互開顯、共榮互惠;兩種動態性「場域」概念恰可觀照器物與人、天地、歷史變遷的交互消長,為明清時期之「玩具」勾勒具體而微的文化輪廓。其次,「身體」貫串明清的氣學與心學,又同時是人與器物互動的主要媒介,無論製作、使用或品鑑器物,莫不依傍各器官賦予「身體感」的整體運作,並可證成身體自覺與生命轉化,本文遂援引為核心視角,大大增益器玩文獻理解的深度與廣度。至於「氣氛與情境」的「體知美學」,兼裒身

心物一如,儼然為理學、心學、氣學相繼的明清思想指出趨向,除安頓身心性命外,在器物與身體的關聯中,扮演不可忽視的力量;再者,梅洛龐蒂(1908-1961)身體現象學所構想的身體主體,是一被物所觸及的身體自我,因物之呼喚而有觸情、觸發、回應、感受與氣氛的互動,提供賞鑑明清器物之美學新視角。緣於上述諸種關懷,本文之「新論」,特以環繞「器玩美學」的「之間」取向,側顯場域、鑑賞、製器與傳播四個向度,嘗試建構明清時期器玩美學體系,並兼為當代反思批判的對話空間做出綿薄貢獻。

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增訂三版)

為了解決案牘勞形出處的問題,作者邢義田 這樣論述:

  |從2D思維進入3D視角,看見前所未有的「立體的歷史」!   你有沒有想過,上帝為什麼要給人類兩隻眼睛?難道,研究歷史就只能案牘勞形?古人為我們留下的歷史材料浩如煙海,除了平面的文字資料外,更有琳瑯滿目、豐富多樣的圖畫資料,只有同時掌握兩者,才可以建立不同以往的「歷史」。   |精選四講主題,中外交流一眼看穿   邢義田教授精選四講主題,內涵中西文化交流下的圖像與藝術,讓讀者們一眼看穿,從雕像的帽子,到畫像的猴子,一步一步解析,用最淺白的口吻,來理解最深澳的歷史!   第一講──請孫悟空去管馬是有特殊意義的!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被玉皇大帝派去管馬,給了他「弼馬溫」的職位

,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何要叫猴子去管馬?「弼馬溫」有沒有特殊涵義?   第二講──原來胡人不一定是左衽?   孔子有言:「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就要披髮左衽了!」孔夫子用這段話來指出,中原文化「右衽」象徵文明,與胡人「左衽」截然不同。然而,胡人其實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第三講──希臘大力士華麗變身   希臘大力士赫拉克利斯是希臘神話中的神,擁有無窮的神力、擔負保護者的職責。誰能想到,原來希臘大力士的形象,曾經流傳到中國?希臘到中國直線七、八千里,大力士究竟是如何「流浪」到中國的?   第四講──希臘陶片流放制度也有漏洞?   古希臘不少城邦實施民主制度,他們採取「陶片流放」,投票獲得最多人

討厭的人,必須離開城邦。然而,這些陶片上的名字,真的是自己寫的嗎?   附錄──精選四篇研究成果,扎扎實實補充歷史知識!   邢義田老師精選四篇文章,一次補足歷史知識,讓你意猶未盡!  

史外傳心--清初江南遺民詩之生計書寫研究

為了解決案牘勞形出處的問題,作者游勝輝 這樣論述:

明清之際的遺民現象蔚為大觀,歷來備受論者矚目。其中,生計課題雖已頗受關注,然論者大多依據傳記與議論,基於道德化傾向,著重闡述從中體現的苦節持守,至於遺民生存的現實難題,以及由之而來對志節的挑戰,尚待進一步細緻的梳理;對於明遺民詩學的探討,也多側重哀感動盪世變、砥礪清峻志節與抵抗新朝統治的書寫面向,看似現實世俗的生計主題便往往不被重視。本論文試圖突破既有研究成果之不足,基於江南地區之遺民數量、治生現象較之其他地域更為豐富,故以江南遺民詩之生計書寫為研究對象,以生命體驗與理想形象為切入進路,析論遺民如何書寫生計難題與從事治生活動的所思所感,從而「史外傳心」,體現遺民現實考量與政治寄託難分難解的生

存情境,以及詩學理念與創作實踐的呼應與差異。根據以上思考,本論文展開以下三項論題:  一、明遺民傳記生計記載的理想形象塑造:明遺民傳記往往記載遺民陷入困窮仍能安貧無怨、拒絕有違義理的援助,至於其家人,若非不被遺民顧念,只能被動受苦,便是主動與遺民一同茹苦守節;在對遺民治生方式的記載中,治生方式的現實謀生意味不高,往往成為遺民品概與志節的象徵;對於遺民之家境富裕與游食、游幕經歷,明遺民錄往往以略而不提維護遺民形象之純粹。由此可見,明遺民傳記的生計記載多為服務於理想形象塑造,更加鞏固「社會本相」的「社會表相」,也一定程度鼓勵與限制明遺民詩生計書寫的主題選擇與書寫模式。  二、明遺民詩兼具困窮與固窮

的生計貧困書寫:遺民既以詩抒洩或自嘲生活匱乏、變賣求生等不盡合乎理想的生命體驗,也試圖在困窮情境中自我塑造志士或詩人的理想形象;此外,面對家人一同為困窮所苦,此類書寫也會表達憐惜、慚愧、視若無睹或感恩成全等多元的所思所感。對理解明遺民生計議題而言,透過此類書寫,更能體會生計困難的遺民挺立人格的艱難與可貴。對理解明遺民詩學而言,此類書寫既有呼應道德性情的固窮形象塑造,亦有自曝淪落、家醜也在所不惜的困窮體驗抒發,既呼應亦不限於明遺民詩學的理念論述。  三、明遺民詩兼具謀生與謀道的治生方式書寫:依照治生方式之性質與遺民的看法,本論文分為田園、知識、技藝治生與游食、游幕等三種主題書寫加以探討。對理解明

遺民生計議題而言,一方面,透過隱喻象徵、連接遺逸典型或自覺的敘事安排,治生書寫得以將謀生的現實行為轉化為謀道的理想形象,從而呼應傳記的遺民形象塑造,另一方面,部分遺民也抒發從事治生必須面對的現實難題、精神負擔,以至於理想失落的焦慮,從而呈現更為深廣的生存情境。對理解明遺民詩學而言,治生書寫既有符合,或至少不違背詩學理念的理想形象塑造,亦有與官員交際的應酬贈答,以及不盡理想的生命體驗抒發,雖然可能違背詩學理念,卻也突破對於明遺民詩學的既定理解,在主題與書寫面向上時有嶄新的開拓。  透過上述的研究成果,可見明遺民詩之生計書寫既將世俗平凡的生計議題轉化為非凡的遺民志節,又使遺民志節的道德內涵注入日常

生活的沉重承擔,足以回應並深化對於明遺民生計議題與詩學理念的既定認識,並為理解清初詩歌之承繼與轉折提供了一扇重要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