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營必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柳營必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志良寫的 生存革命 和小城綾子的 月落胭脂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南親子景點】乳牛的家|柳營牧場餵食小動物,搭乘五分車 ...也說明:行駛往乳牛之家的鄉間小路會經過多家農場,台南柳營八翁酪農區曾為台灣最大牛乳產地,現漸漸轉型成休閒農場,乳牛之家飼養牛、馬、羊等小動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蔚藍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大學 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林曜同所指導 沈于暄的 求姻緣的實踐研究—以大稻埕霞海城隍廟與京都地主神社為例 (2018),提出柳營必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求姻緣。

而第二篇論文大仁科技大學 製藥科技研究所 潘豐泉、Pan. Feng- Chuan所指導 謝昌達的 以葉黃素預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健康信念模式在慢性病患者的應用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慢性病、糖尿病、黃斑部病變、葉黃素、健康信念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柳營必買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南‧柳營鄉】八翁酪農區-八老爺牧場的乳香美味則補充:【台南‧柳營鄉】八翁酪農區-八老爺牧場的乳香美味 ... 必買伴手禮】把克羅埃西亞的松露(Truffles)醬帶回家,怎麼料理怎麼吃?~松露醬義大利雞肉麵好好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柳營必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存革命

為了解決柳營必買的問題,作者楊志良 這樣論述:

台灣社會正持續崩壞中 當危機威脅到生存,就應該及時革命 從個人、社會乃至於國家,重建公平與公義     為何民主未必帶來幸福快樂?為何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為何台灣醫療水準高,國民健康卻比不上別人?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觀察到台灣社會當前的問題:政府施政無能又貪腐,為了選票亂放民粹式的福利政策;權、錢、媒結合,社會資源跟財富愈益集中,貧富差距擴大,階級固化;高齡化與少子化速度愈來愈快,社會及健康醫療保險都面臨破產;用意識型態防疫,造成無辜人命的犧牲,以及經濟的重大損失;種種因素交疊加成,終將引爆生存危機!      有鑑於此,楊志良決定發起新一波的革命,從國家、社會、健康三大議題切入,提出具

體有效的解方:   ‧針對罷免與公投修法,還權於民   ‧公營事業股票全民配股,還錢於民   ‧調漲公立學校學費,資源公平分配給學子   ‧支持稅改,讓社會福利能夠永續   ‧推動第三家庭以因應超高齡社會   ‧重視預防保健,醫療體制更完善     如果你也關心台灣的未來該何去何從,這本書將為你揭示政治與社會的亂象,以及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影響,並回到實務層面,提出保健、社福、政治制度的改革與重建,以及如何落實分配正義,讓社會福祉的效用極大化,進而讓這個民主國家回歸「民有、民治、民享」的核心價值。 作者簡介   楊志良     1946年生,師大衛生教育系學士、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美國密西

根大學公共衛生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系所科教授、所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參與經建會全民健保規劃小組;柳營奇美醫院執行長;行政院衛生署署長等。目前擔任多項公益社團理事長及董事長。     個性鮮明,說話直率,勇於面對困難,以實踐社會公義為人生目標。對台灣最大貢獻是規劃、推動全民健保,也監督、改革全民健保。     曾是台大公衛所破格任用的最年輕所長,也曾是經營績效佳的醫院管理者。擔任衛生署長時,不改快人快語作風,嚴辭批判時局,痛斥惡質媒體,多次挑戰立法院及監察院權威,是民調滿意度最高的內閣成員,被譽為「非典型政務官」、「台灣最有guts的歐吉桑」。     另著有《拚公義,沒有好走的路》

、《台灣大崩壞》(天下文化出版)、《分配正義救台灣》(時報出版),《中華民國如何不亡!?》。 序一知識份子裡的一軍 王惠珀 序二用心、用腦、用愛寫出的作品 馬以南 序三胸懷國事,執著發聲 蘭萱 自序求生存,非革命不可   第一部 生存,充滿了危機 一、國家分崩離析 1世界危矣!台灣危矣! 2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3台灣大崩壞「進行中」 4「這個國家」的「這個總統」 5蔡政府的滅國大計 6台灣徹底崩壞──1450萬碎 7横遭暴政,人民當如何? 8獨裁防疫必敗 9雖未蓋棺,早已論定 10台灣民主進步了嗎? 11國家使人變愚蠢? 12民眾偉大,政府混蛋 13誰是統派,誰是獨派? 14誰撕裂了兩岸三地

的華人? 15新冠肺炎是中國的陰謀?   二、社會困境重重 161993年世界銀行的忠告 17人類是否「進化」了? 18科技造福或禍害了人類? 19信仰的善與惡 20人類能否超脫? 21台灣人真幸福? 22台灣社福制度的困境 23信任:台灣幸福之鑰 24勞保費率,高一點好,低一點好? 25超前關懷,不是只有萊豬及疫苗 26假如我是年輕人 27是女不嫁,還是男不娶?   三、健康危在旦夕 28失控的WHO與疫情 29如果疫情大爆發,要先救誰? 30新冠肺炎肆虐救人類? 31疫苗政治學 32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健康照護 33台灣從未實施「全民健保」 34稅制不公有害健康 35該不該進口日本核食?  

第二部 革命,是唯一辦法 一、重塑政治典範 36馬克思的陰魂必將再起 37見證世界霸權的殞落 38後疫情時代的世局預測 39疫情當前,要錢還是要命? 40失敗的團結 41政客們,為了國家,請去死吧! 42政府應還權於民、還錢於民 43分配正義救台灣 44建交狂想曲   二、擘畫社福願景 45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迫在眉睫 46攜手共老:第三家庭的倡議 47超高齡社會的銀髮商機 48長照服務的未來 49願景工程:台灣的幸福與挑戰 50以社會儲蓄代替個人儲蓄 51如何讓社會福祉的效用極大化? 52社會福利該不該排富? 53教育資源再分配 54拿了社會資源,就該服務社會 55非懲罰單身,而是照顧家

庭 56健康員工,幸福國家 57請聆聽基因的呼喚 58關懷一下周遭的人吧! 59吃人一口,至少還人半口 60建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祥和社會   三、完善保健醫衛 61控制疫情的重要關鍵 62學習與新冠病毒共存 63為何高端疫苗不應取得緊急使用授權? 64健康政策需要宏觀改革 65健保未來只能減,不能加 66建立就醫準則與倫理,提升醫療品質 67衛福部瀆職,民眾健康大倒退 68增進病友參與權 69我們都是病友 70死能如願,才是尊重生命 71酒駕防制尚須努力 72烈酒捐,此其時 73請響應新「節食」運動 74幫助別人是利他還是利己? 75奉獻的人,最快樂健康   附錄追求公平正義:楊志良教授 

江東亮、林佳霈、牛傑薇 序一   知識份子裡的一軍 王惠珀     幾年前楊志良教授致贈《台灣大崩壞》,這本書從公共衛生與人民健康福祉出發,暢談社會問題,敲開了人人關心的生命、生活及生存議題,聽說刷了九版。      這本書敲響了公共事務治理的思維及共識嗎?顯然沒有。因為往後多年,專業在台灣成了政治傾軋中的棄兒。於是九年後的今天,楊老師又有了《生存革命》一書。     筆者很榮幸獲邀為《生存革命》寫序。這本書以時間為軸,縱向切入,從包羅極多的研究資料及作者參與的國家治理經驗裡,寫出了台灣的國家治理與政治擺盪對社會的影響,是一本屬於社會寫實的歷史文獻。      楊老師的研究生涯是幸福的,因為

台灣有著集權式的戶政、勞保及健保制度,人民為楊老師提供了科學研究的一手資料。本書以厚實的數據,鉅細靡遺探討政策對社會變遷造成的影響,也陳述了迫不及待需要解決的亂象,是一本實踐「格物致知」、具有全方位視野的鉅作。      做為一個生命科學家,楊老師的書裡充滿人道思維。例如他說台灣「只有醫保,沒有健保」,發聾振饋,一針見血。他憂心「不婚、不生、不養、不活」的社會趨勢及生命傳承的斷鏈,將使不婚一族到老時無所依歸。於是在書裡針對國家政策、社會結構、經濟走向及個人的生活規畫,有著超前部署的先見之明。在我看來,楊老師已將朱熹理學「居敬窮理」的天理運行之道,做了完整的哲學思維詮釋。     為台灣民主自由

放言高論     思維導引作為,作為決定命運。領導人的思維決定著台灣的命運,也決定著一個世代年輕人的命運。當下的領導人沒有胸襟要當全民總統,注定了是個井底之蛙,以三軍統帥四軍、五軍的政權,井蛙見少識淺,在回聲的加持下,個個不可一世,自然失去反省能力。台灣缺乏范仲淹「憂於未形,恐於未熾」的識見,亂象就在國人眼前一一呈現,一晃20年。而思想禁錮、失去知識基底的人群,也注定走向感官反射式的理盲濫情。      台灣的社會發展給了我們因果論的臨場教育,在對「天反時(選錯人)為災,地反物(不公不義)為妖,民(進黨)反德為亂,亂則(台灣)妖災生」無感的時候,能做「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一軍,需要有「不怕被

出征」的勇氣。展讀本書,楊老師愛這塊土地,護台灣人民,氣政客糟蹋台灣,以及表達「苦難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前方」的心情,躍然紙上。     托爾斯泰說:「老天有眼,暫時不語。」就以歷史學家余秋雨在《千年一嘆》所說:「無知或未知不是愚蠢,真正的愚蠢是對無知或未知的否認。」向志良大哥致敬。     1975年,志良大哥、文成與我同時到了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文成在統計系,志良大哥在公共衛生系,我在藥學系。外子洪永泰以政治系背景,在文成的建議下跨系主修統計,終身從事社會科學調查研究。我當了文成結婚時的伴娘,志良大哥是我結婚時的介紹人,一群年輕人在安娜堡分校時,實踐著志良大哥書中所說的「友善家庭」,互相提攜

與照應。     這本鉅著讓我好驕傲,因為過了45年,志良大哥仍是那位在密大校園為台灣走向民主自由、生活共好而放言高論,綻放著理想主義風采的知識份子。     (本文作者為前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   序二   用心、用腦、用愛寫出的作品 馬以南     2021年,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在台北非常猖獗的7月,有天忽然在line的訊息裡,看到楊志良前署長送來他的短篇作品檔案,準備集結成書,要我讀後寫序推薦。我感到非常驚訝,也非常光榮,於是就答應了。給人出書寫序,可是本人「大姑娘上轎,人生頭一遭」。     楊前署長擔任衛生署長的時候,我就聽說過他,但是從來沒有接觸。我原在藥廠研發部

門工作,藥品登記許可證等歸衛生署藥政處監督管理,不過楊署長接任時,我已經退休了,只知道他為健保制度做了改革,讓這個舉世稱道的健康保險能夠繼續經營。這幾年來,我常在新聞上看到許多他的批評言論,都感到心有戚戚焉。     例如他重視預防醫學,稱「台灣只有醫保,沒有健保」。2000年我回到台北定居,享受到健保的福利,當時就覺得如果健保可以包含「健康促進與預防疾病」這部分,可能節省的費用還比較多。再例如他談到教育與健康的關係,很多民眾之所以缺乏公衛常識與健康觀念,都是因為缺乏教育。     還有他主張「善終」,不要做無效醫療,我也認真做到了。2014年,先夫因自體免疫問題而藥石罔效,最後忍痛移除多項支

撐生命的儀器,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決定是對的。      2021年的農曆年初,我碰巧參與了由楊前署長贊助發起的台北市街友熱便當公益活動,在萬華區與中正區親手分送熱便當到街友手裡,這才見到他的廬山真面目。我看過他寫的許多評論,也讀了他的作品,感覺他不只是心直口快的學者,也是對自己的國家、社會與人民非常關心的長者。他常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並對執政當局提出建議與批評。      為民喉舌,直言無隱     如今拜讀楊前署長的七十多篇文章,涵蓋2008~2021年這13年間的散文與評論,從馬克思主義到兩岸三地的未來;從宗教信仰到對執政當局經濟與社會政策的當頭棒喝;還有對台灣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現象的憂

心,以及長照保險、男不婚女不嫁、不生不育等社會現象的解決辦法;對勞工勞保的關心;對食安問題的建議;指出當前政府防疫政策的錯誤⋯⋯ 引經據典,針砭時事,旁徵博引,為民請命,深入淺出,下筆有愛。     直覺楊前署長就是一個為民喉舌的好公民,嚮往著「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而在嚴肅的題目底下,也不失幽默。他說「奉獻的人,最快樂健康」, 自認是「資源回收」,還幽默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是因為「有些事想做也做不來了,所以不會踰矩」!     雖然心中明白這些呼籲有如「犬吠火車」,但在今天的政治環境與社會氛圍中,像楊前署長這樣還願意不斷直言無隱的人,實在不多。他不是政客,沒有任何政治意

圖;他不是名嘴,沒有收視率的壓力;他只是一個公衛專家,一個大學教授,一個學者,他真正用心、用腦、用愛寫出的作品,值得一讀。     (本文作者為退休生技人員)   序三   胸懷國事,執著發聲 蘭萱     這是一個國家紛擾撕裂,政治社會去權威、去精英化,鍵盤民主當道、草根言論火光四射的時代。人人可以出聲批評,卻無人能有效監督。      在這種氛圍下,楊志良老師在出版十年內第五本為國燒腦、臧否時政的書之前,曾經猶豫再三,並私下要我老實回答他,出書還有意義嗎?     我知道楊老師的考慮,當前書市如浩瀚大海,多數書籍付梓上架,猶如小石頭丟進海裡,縱使激起短暫漣漪,很快便如涓滴化為無形。    

 楊老師的直言評論素有大砲之稱,自然不只是小石頭;但政治言論近些年還有分眾化的明顯趨勢,同溫層裡的震耳砲聲,傳到不同立場者耳中,已彷彿遠方部落的稀微鼓聲,有時甚至阻絕在外。更不用說,就算砲彈狠狠擊中施政要害,民進黨政府因為外建「自我感覺良好」金鐘罩,一如他們過去嘲諷馬英九傲慢以對、充耳不聞,將可能是楊老師最討厭看到的結果。     良心與使命感終究勝利     倘若如此,還要多砍幾棵樹,何苦來哉?倘若如此,徒然引來藏身鍵盤後方1450的下流圍剿,何來執著發聲的理由?我想,這是許多真正胸懷國事、憂戚時政,不僅是想打知名度、騙選票,或是賺主持費、通告費和版稅的人,需要自我說服和心理建設的罣礙所在。

    思索至此,我腦中突然跳出陶淵明在魏晉南北朝亂世所寫,東方文人心中最佳理想國的〈桃花源記〉;想起文藝復興時期天文學家哥白尼,明知會觸怒教廷卻依舊堅持追求真相,發表地球非宇宙中心的《天體運行論》;又或者一部我很喜歡的現代小說《莫斯科紳士》,主角羅斯托夫伯爵在沙皇時期因文字被軟禁,雖囚於一方天地,猶堅守知識份子應有的良知自尊,試圖保有不被箝制的心靈與思想自由。     擁有身為知識份子、公衛學者不平則鳴的使命;不寫文章之餘,更多時間協助病友、關懷弱勢、專注政策,像是不曾卸下衛生署長的責任,我對楊老師最終的由衷之言是:「覺得該做的事就去做。一如一路走來,您只做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良心的事!」

  2020年夏天,經常採筍東籬下的楊老師,家中筍子盛產。套句老師常說的「吃人一口,還人一斗」,為感謝老師慷慨贈筍,自封老師「最佳筍友」的我,斗膽將老師和我之間的討論對話寫成序。     若你看到這篇序文,就表示在老師的天人交戰中,知識份子的使命感終究勝利。     (本文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自序 求生存,非革命不可 2012年初,本人出版《台灣大崩壞》一書,以冰冷的數據凸顯台灣不婚、不生、不養、不活(自殺)、年輕人沒有前景等,嚴重的社會解組現象。近十年過去了,前述的現象只有更加嚴重,而沒有任何舒緩的跡象;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更凸顯今日政府施政的腐敗與無能,讓庶民陷於民不聊生及驚恐之中。 求

生存是所有物種的本能,但由於個體不能永生,故均努力延續繼起的生命。台灣社會逆天道而行,是因為邪惡力量當道,少數人錢、權一把抓,以致萬民苦不堪言,故非進行生存革命不可。 分裂及弱化台灣的民粹政府 台灣從威權逐漸走向民主,再倒退到民粹化的敗壞,是從李登輝主導的修憲開始,造就超越美國的超級總統制。總統大權在握,甚至不必對國會負責。在陳水扁總統任內,朝小野大,尚有若干制約;馬英九總統對總統權力相對自制,常高度回應民眾及媒體的批評。但蔡英文總統則完全顛覆原創黨精英「自由、民主、愛台灣」的基本觀念,對權力為所欲為,將行政、立法、司法、監察一把抓,更不用說考試權,濫用人事到不知廉恥的地步。 更可怕的是行政權

與立法權,本應分立而平等,但蔡政府的行政權經常凌駕立法權,綠營立委政黨意識高於國會意識,完全自我馴化而全力配合1450及網軍,針對在野黨及民間針砭時事者,發動「認知作戰」。 新冠疫情更顯出執政黨七分從事政治鬥爭,不及三分從事防疫。他國是獎勵接種,台灣則是處罰「超前接種者」,疫苗分配更造成台南、雙北市長互控「占便宜」;接種順序分九類,造成各階層及世代間大內鬥;BNT疫苗拖延一年餘,最後仍回到原點,由民間公益團體與上海復星醫藥子公司簽約購買。 更可惡者,永齡基金會、台積電、慈濟基金會購買疫苗捐給政府,竟要「感謝蔡總統的恩准」,她忘了這是政府的責任,總統只是公僕而已。呂前副總統直言民進黨執政時死亡那

麼多人,「最好相信閻羅王會跟你算帳」。陳時中這位多次對國會說謊的政務官,公開承認3+11是他的錯,後又改稱3+11不是防疫破口,至今居然好官自我為之,而蔡總統仍然力挺,可見她是敗壞官箴之人。

求姻緣的實踐研究—以大稻埕霞海城隍廟與京都地主神社為例

為了解決柳營必買的問題,作者沈于暄 這樣論述:

臺灣社會快速變遷,隨著時代環境的改變,也改變了臺灣人的許多思想,現代年輕人已經摒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型態,轉而追求個人的自由婚戀,婚姻的本質也由婚姻功能中重視經濟與生殖功能的家族延續,轉而演變成追求個人心靈與情感滿足為首要取向的幸福需求。然而,從前最具象徵婚姻權威性的月老仍一直是未婚男女渴求幸福未來的一個心靈窗口,而以往善男信女在祈求姻緣時,往往會直接聯想到求「姻」,而今日卻多數從「緣」求起。 臺灣與日本一直以來因於地緣關係與歷史關係,兩國民眾本就時常藉由觀光活動進行對對方國家的文化認識,常常會去參觀當地頗負盛名的廟宇與神社,而在求姻緣的實踐上,大稻埕霞海城隍廟與京都地主神社則皆

是討論非常熱烈的廟宇。但在不同的文化系統中,臺灣與日本所求的「姻緣」概念其實有所不同,月老信仰講求的是以結婚為目的的「正緣」概念,相對於日本求姻緣的實踐實則非常廣泛,幾乎任何有關感情需求的問題皆可諮詢與購買到為其目的服務的姻緣商品,在經營特色上,日本的神社商業性手法也更為成熟,但臺灣的月老與求姻緣的實踐也在不斷變化中。關鍵詞:月老、霞海城隍廟、地主神社、求姻緣

月落胭脂巷

為了解決柳營必買的問題,作者小城綾子 這樣論述:

動人的情節與流暢的語言,讓我們看見臺語小說精采的表現。   小說,是作家對當代社會的一種關注方式,從寫下的虛構裡面體悟真實,進而獲得改變現實的力量和勇氣。   本名連鈺慧的臺語小說家小城綾子,彙集近十年創作精華的臺語小說集《月落胭脂巷》,故事取自日常亦回歸日常,角色對白不僅生動活潑、綽約風姿,更刻畫出世間的百態與人情冷暖,猶如鳳凰花盛開之時,樹梢必迎來一片艷火紅花,雖隨時節而凋零枯落,卻總能再見新綠迎春。 名家推薦   「這篇參冊仝名的小說,毋但字數上濟,對場景的打造,嘛上蓋功夫。作者佇篇頭用六百外字鋪排場景,袂輸電影鏡頭,一步一步共觀眾唌入伊的氣氛裡。」——陳金順(台語文學跨文類

創作者)   「每一篇攏親像看一齣電影仝款,遐爾精彩, 遐爾予人感動,遮的故事攏是發生佇咱的生活佮土地頂面,反映出這个社會的問題, 這是對這塊土地的人無限的關心佮疼痛。佇這本冊內底,綾子寫出好的故事、感人的小說來反映時代,堅持著一位作家的職責。」——林金郎(台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洪醒夫小說獎等得主)  

以葉黃素預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健康信念模式在慢性病患者的應用研究

為了解決柳營必買的問題,作者謝昌達 這樣論述:

臺灣地區自1993年起開始邁入高齡化社會,2014年底65歲以上老人已達11.99%。老年化人口比例日漸攀升,衍生之慢性病亦隨之增加。就糖尿病而言,幾乎每10位台灣人就有1位罹患糖尿病,尤其65歲以上男性最為嚴重,幾乎每4位65歲以上男性,便有1位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失明率為一般人25倍,視網膜病變與黃斑部病變是造成失明的主要原因。文獻顯示,持續服用足量葉黃素,能有效避免眼睛遭受紫外線與藍光之傷害。每日攝取6毫克葉黃素或玉米黃素,可大幅降低眼睛黃斑部退化風險,為確保慢性病患在餘生中享有好品質生活,持續攝取葉黃素以保護眼睛是必要的。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為理論基礎,探索慢性病患如何認知眼疾的「

罹患可能性」與「罹病嚴重性」,如何感知攝取葉黃素以防範ARMD的「自覺利益」與「自覺障礙」等構念,以及這些變數是如何影響慢性病患的葉黃素消費行為。來檢測受訪者對「葉黃素攝取行為」之影響。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之結構性問卷為資料收集工具,並以一般成年人為研究對象,範圍為台灣地區民眾,採便利抽樣方式收集相關問卷。問卷共發出600份,剔除不完整問卷,有效問卷計464份,有效問卷比率76.33%。清除廢卷後,計有452份問券列入本次研究。本研究以SPSS 20 for Windows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包括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驗證假說。受訪慢性病患平

均有1.96種健康資訊來源,以電視與網際網路為主。藥局是慢性病患取得藥品(77.95%)與葉黃素保健食品(65.92%)的主要場所,其次為藥妝店。教育、職業及收入因素,對罹病嚴重性具顯著差異;戶籍,對葉黃素利益具顯著差異;性別、年齡、戶籍,對葉黃素行為具顯著差異。以皮爾遜相關分析檢驗各個變項間的相關關係與相關程度,葉黃素之購買與使用行為,與受訪者的罹病可能性(r=.138, p=.004)及葉黃素的攝取利益(r=.422, p=.000),均為顯著相關,其中以對葉黃素的利益認知最高。另,葉黃素消費行為與罹病嚴重性(r=.052, p=.288)及葉黃素障礙(r=.055, p=.359)無統計

上顯著相關。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健康信念模式之四個預測變項可以解釋18.1%的葉黃素消費行為。受訪者之所以願意購買與使用葉黃素以預防眼科疾病,主要是受到葉黃素對於眼科疾病之利益(β=.419)的認知的影響,至於對於眼睛疾病的威脅,包括罹患疾病可能性與罹患嚴重性,以及其他葉黃素障礙,影響不顯著。本研究幫助保健食品實務界與慢性病健康照護機構在制訂與執行眼睛保健活動與葉黃素推廣之活動時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