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管處表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國立清華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李威宜所指導 蔡念澄的 Kayakay(搭橋的人):比西里岸部落觀光與文化復振的民族誌 (2018),提出東管處表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部落想像、比西里岸、部落觀光、文化復振、觀光民族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胡家瑜、童元昭所指導 呂憶君的 抵抗與主體性:花蓮港口阿美人的復耕實踐 (2018),提出因為有 農耕、阿美族、土地、抵抗、藝術、食物的重點而找出了 東管處表演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東管處表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Kayakay(搭橋的人):比西里岸部落觀光與文化復振的民族誌

為了解決東管處表演的問題,作者蔡念澄 這樣論述:

摘要台東比西里岸部落,在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原民會重點部落、勞委會培力就業與經濟部地方特色產業等政策推動下,逐步朝向觀光發展。經外來元素創意加值後,部落以彩繪村意象爆紅,卻造成外界「只知幾米村,不知比西里岸」的問題。面對外部衝擊,在社造中成長的pawpaw鼓社群擴大為部落青年會,轉以復振運動介入觀光,處理文化斷層危機,公部門、輔導業者與環保團體也涉入協力或轉型。對待觀光、環境開發與文化復振,部落不同世代的態度懸殊,而青年在其中協商並嘗試捲動部落。歷史銘刻於復興的年齡組織上,社會記憶透過命名具現化於部落,性別與內外邊界觀念同時發生轉變。青年行動者更透過豐年祭及文化訓練的集體實踐,與不同端點重新

建立關係,成為當代阿美年齡組織中的人。本文藉由21世紀阿美族地方對觀光衝擊的回應與動力形成過程,描繪別於遊憩資源管理/社區發展研究的地方發展之民族誌圖像。

抵抗與主體性:花蓮港口阿美人的復耕實踐

為了解決東管處表演的問題,作者呂憶君 這樣論述:

本論文是關於一個台灣阿美族社群在外來政經權力衝擊下如何再造自身的民族誌。其中探究的是港口阿美人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下面臨土地流失危機時,如何以農耕(水稻與菜園)重新定位主體,由下而上地實踐出在原鄉生活的願景。我從水田與旱田耕作形式、作物種類(水稻、糯米)、土地抗爭運動及復耕行動、野菜種植與女性扮演的角色及身體感官美學、農耕與藝術發展來分析港口的主體認同建構,並與主流現代性論述對話。 港口阿美人選取稻米農耕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原因之一在於在百年以來的水稻農耕並沒有完全取代山田燒墾和旱田耕作。在旱田與水田耕作的轉變過程中,港口阿美人以糯米取代旱田種植的小米,巧妙地銜接小米與水稻兩種作物的更迭。水田

農作的普及也影響其他非主食類作物的生產。雖然野菜比生產水稻耕作更接近傳統的山田燒墾和旱田耕作,部落裡的女性將有些水田改耕為菜園後,菜園農作便以定耕的形式確定下來。另外,我們也可以從港口阿美人的野菜消費裡體察出他們崇尚苦、鹹、黏、滑順等體感的身體感官美學。當地人的身體感官美學呈現出理想的阿美文化特性,而藉著檢視這感官美學,我們亦得以將當地阿美人與塑造全球化體感(如甜味)的資本主義之間隱約的對話較清楚地呈現出來。 在介紹過港口阿美部落的歷史、文化、政經背景後,本論文接著述敘當地的土地流失問題以及後來當地人如何在現代境況下藉土地抗爭運動與復耕行動重新定位港口的主體認同。簡言之,1990年代回流的港

口族人的離散經驗幫助重新形塑港口認同。在這個形塑過程裡,面對國家力量,港口阿美人既抵抗又合作。他們抗爭要求歸還土地,但同時也與相關政府單位合作,以水稻復耕來留住土地。不只如此,港口阿美人捨棄慣行農法,以友善農作生產稻米,並擷取傳統互助倫理mipaliw營造港口阿美意象。如此作為一方面自創品牌,讓自己擺脫全球化市場裡被邊緣化的稻米生產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則讓稻米生產重新連結傳統文化。復耕行動不只重新連結人與土地,還帶來當地藝術發展,這是港口阿美人在因應社會變遷下創造出的生活方式與未來生活的想像。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回應現代性論述下原住民離散及其社會適應的斷裂性描述。有別於政府由上而下的發展觀,港口

阿美人回歸原鄉重新自我定位的實踐,則向我們展示一個在當代由下而上的另類發展如何可能的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