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巴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木棉花巴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安德列.亞歷克斯寫的 致童年:Childhood 和丹尼爾.查莫維茲的 植物看得見你:還聞得到、知道蟲子的Size、有方向感、有記憶-你想像不到的超強感受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漫遊者文化 和麥田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 劉晉立所指導 姜貽馨的 以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析論 《意外死亡(非常意外!)》 (2017),提出木棉花巴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表演工作坊、《意外死亡(非常意外!)》、米哈伊爾•巴赫金、狂歡化。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 鄭印君所指導 游繼堯的 動畫中的宗教意涵--以《劇場版 魔法少女小圓》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魔法少女小圓、敘事學、電影敘事學、依利亞德、聖與俗、聖顯、救贖的重點而找出了 木棉花巴哈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木棉花巴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致童年:Childhood

為了解決木棉花巴哈的問題,作者安德列.亞歷克斯 這樣論述:

敬那些 從未真正了解,卻影響自己最深的人   【裝幀設計】   書衣用紙:進口白色蒝織紙,紙質纖細具手感。   書衣燙印:「銀色蛛網」與「藍綠色蝴蝶」兩種交錯的燙印手法,從不同角度可呈現出色彩的層次及變化。   內封面:沈穩內斂的美國牛卡,襯托本書低調的人文感。   這本書→   有條列事項強迫症的清單控主角   有用註解寫故事的作者   有由圖表、注釋、清單 復刻的童年回憶   有一段回憶,也是一幅當局者迷的風景   有那些被傷害與被虧欠的   有最懷念與最不堪的   ……   還有,藏在清單下的領悟。   說來,我們家的悲劇或許是從外公去世開始的,在他步出路緣被車撞死的當下,三件小小

的不幸已然成形:   外公的死亡→外婆寂寞和自責的歲月、母親強烈的叛逆、我不尋常的童年   如果要簡單說明我的童年,依順序大概可以如下表示:   時間:10歲以前,地點:佩特羅利亞   重要事件:   和朋友一起偷看他媽媽的裸體   莫名其妙開始與結束的初戀   從鄰居太太(母親童年好友)口中認識我媽   10歲(約一個月吧),地點:佩特羅利亞→曼諾提克       重要事件:   外婆死了   素未謀面的母親突然出現帶我走   母親要求我到商店偷竊卻又當場揭發我   馬塔夫先生(我媽當時的男友)把我跟我媽丟包在路邊       10歲~12歲,地點:曼諾提克→渥太華   重要事件:

  我媽帶我投奔亨利   亨利教我用浣熊大便和棉花煉黃金   我媽使計趕走管家威廉斯太太(亨利的管家)   為了報復我媽和亨利的戀愛開始偷竊      ◎ 回憶過去種種,關於我人生中失去的和得到的,我作了一番檢查:   我失去的   我外婆   初戀的鄰家女孩   一扇對著鄰居後院的窗子   成堆的漫畫書   夏天森林的味道   春天森林的聲音   滿是植物、動物和昆蟲的原野……   我得到的   信口拈來的詩句   發展過度的觀察能力   小心謹慎的個性   閱讀的習慣   對科學的熱愛   與母親和解   重新認識愛情   亨利留給我的房子……   你應該看得出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

個人是外婆、我媽和亨利,然而直到他們相繼離世,我才開始思考他們對我的意義。而且,在依序條列出這些事情時,關於他們各自的生命細節和彼此的關係,我依舊只有許多未知的謹慎猜測。   很奇怪吧?儘管我和他們在一起生活這麼久,儘管他們對我的生活有著驚人的影響,我對生命中所愛之人的認識竟然這麼少……   本書是季勒文學獎得主安德列.亞歷克斯一鳴驚人的首部長篇小說,故事敘述年屆四十的湯瑪士在母親過世半年後,開始檢視自己的童年回憶,隨著一樁樁浮現的往事,一個個複雜又精采的人物躍然紙上:被視為巫婆的鄰居太太、陰晴不定的外婆、反骨又浪漫的母親,以及亦父亦友的亨利。   透過冷靜的分析與客觀的反思,他在思考著

愛的本質與自我的歸屬時,發現生命其實充滿曖昧的記憶與無解的真相。全書既抒情感性又意味深遠,既感人又充滿挖苦的幽默,不時穿插哲學式的思索。 得獎紀錄   榮獲加拿大「新人小說獎」   榮獲「延齡草圖書獎」(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艾莉絲.孟若並列獲獎)   入圍「羅傑斯作家信託獎」決選、加拿大最著名的「季勒文學獎」決選   賣出13國版權 媒體評論   加拿大作家亞歷克斯傑出的首部作品,對童年充滿懷舊之情的回顧,彷彿是寫給敘述者情人的情書。……作者註解裡夾帶的軼事,簡單的清單,片段詩行,這些插入內容卻能讓「愛的本質」這最虛無縹緲的主題成型。一部真正優雅的作品。—《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這部小說用迷人且誠實的手法重組生命的瑣碎,並展現出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新作家成熟之處。—《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部處女作在主人翁湯瑪士對早年生命的回憶中,反映了作者自身從千里達移居加拿大的背景。……各種清單、表格、「科學」探討,穿插在故事之間,使得整篇敘述讀來獨特。刻意的模糊細節,透露了主人翁的某些面向,但直到最後讀者才由片段訊息真正了解三位人物的鮮明性格。這部原創十足的小說,展現了作者洋溢的才華。—《書單》(Booklist)       這部帶著淡淡趣味與有創意的小說,至結尾我們才了解到,一開始那些看來直線發展、具流浪

色彩的細節,其實是完美自足的圓,正如母親凱特蕊娜返回老家在床上嚥氣,湯瑪斯最後沿襲了亨利對學術研究不拘一處的風格,還有亨利對愛情的耐心和疏離。小說給了我們狡猾和令人滿意的承諾:好事終將到來。—美國作家Joyce Thompson       一本優美的小說,傳遞著恆久的文學樂趣……高度推薦。—《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優雅與節制之作。—《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有聲有色的小說處女作……精雕細琢、精準低調,是某個人努力鋪排、控制他們情感上的傳承,留下難以忘懷的描繪。—《君子雜誌》(Esquire)       絕妙的想像

……入木三分、感人肺腑的真實。—《當代》(Now)       他動人吟唱中尖銳的洞察力和內在的沉思,在在會讓人想起普魯斯特。—《倫敦自由時報》(London Free Press)       深刻結合了失落、後悔和寬恕等各種情感……讀者不僅會一頭栽入,還會深深沉迷。—《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引人入勝的書寫,優雅且原創。—《倫敦自由報》(London Free Press)       《致童年》的主人翁對自己過往的情緒進行了一場哀傷、克制與安靜的回顧。……他的手法包括列出清單、條列順序、寫下備註,刻意把時間切分得更多更多,讓帶

有陰影的童年傷痛得以現形、理出頭緒。……作者亞歷克斯不會運用某個過度描述的句子或笨拙的動詞,在筆調上毫無失手之處。—加拿大《筆與紙》書評雜誌(Quill and Quire)      出類拔萃……感人至深的敘述,不只關乎家庭和成長,還觸及了記憶本身的流失,令人無限惆悵。—《加拿大圖書》(Books in Canada)       一本不從心智,而自心靈發掘人性真實本質的小說……一場如星空般的燦爛演出。—加拿大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       對於人心美麗的苦樂最嚴密的探索,亞歷克斯是個真正的人才。— A Different Drummer books書店店主里查.巴哈曼

(Richard Bachmann)       挖苦、細緻、敏感又感動人心的複合體,《致童年》是部很棒的小說處女作。— 《艾德蒙頓日報》(Edmonton Journal)   作者簡介 安德列.亞歷克斯(Andre Alexis)   1957年生於千里達、成長於加拿大,目前定居多倫多。他在加拿大舞台公司擔任駐地劇作家,同時也是《This Magazine》的特約編輯,以及《環球郵報》的評論家。他已出版多部長篇小說、童書、小說集和散文集。   亞歷克斯是加拿大備受矚目、深具創造力的作家,作品屢獲獎項殊榮。1994年的短篇小說選集《絕望及其他渥太華的短篇小說》(Despair

and Other Stories of Ottawa),曾入選地區聯邦獎;1997 年第一部長篇小說《致童年》(Childhood)即勇奪加拿大新人小說家大獎,與艾莉絲.孟若並列延齡草圖書獎得主,還入圍季勒獎和羅傑斯作家信託獎,賣出全球十三國版權。此外2005年所出版的第一本童書《英格麗與狼》(Ingrid and the Wolf)也入圍了「總督文學獎」英語兒童文學類決選。   2014年開始他著手撰寫一系列以哲學為主題的小說,預計五本,第一本《田園》即入圍羅傑斯作家信託獎,並名列2014年《環球郵報》百大書單;本書是該系列的第二本,2015年出版後不僅入圍多倫多圖書獎,同時榮獲加拿大三

大文學獎之中的「羅傑斯作家信託獎」與「季勒文學獎」,並且獲選《國家郵報》年度最佳圖書Top 2、《環球郵報》圖書編輯年度五大選書Top 1;2016年入圍加勒比海文學獎初選。 譯者簡介 約瑟芬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嗜書成性,賣字維生。   譯作散見馬可孛羅、遠流、大於、野人、奧林、大穎、智庫及麥田等各出版社,內容涵蓋文學、非文學類及繪本等兩百餘本。   第一部  歷史 外婆養育我,給了我一種形式的家,在清醒的時做她能為我做的事,並在放縱的候給予我無法挽回的傷害,對我來說,有關係的是這些,其餘的都無關緊要。 如果她無法全心全意的愛我,那也不全然是她的錯。況且,撇開我們之

間的恩恩怨怨不說,我是愛她的,哪還會有其他的可能呢?整整十年的時間,儘管不常見,但我所知的溫柔仍全部來自於她。 她過世的時候,我的心都碎了。 第二部  地理 妳曉得吧,當時我並不怨恨她,我愛我母親,雖然看過她的快樂、悲傷、體貼、不體貼、可愛和復仇心重的各種面貌,但我始終無法全然確定該如何解析她的言語或行為。 我所期待的母親,是我用在佩特羅利亞聽到的故事所創造出來的那個。我期待一個跟外婆不同的女人,期待著凱特蕊娜,但我母親卻抹煞了這一切。 第三部  學派 雖然渥太華是光源,然而我是透過渥太華、偕同渥太華、以及身處渥太華擺脫我母親與亨利的陰影,發現自我,然後在沒有他們的情況下擁有自我的。 如今

十年過去了,在這十年中,外在的世界比母親、父親、家、和壁爐對我的意義還要大,我也努力在我自己和我的童年之間保持距離。 但是我沒有成功。 第四部  掃除 時間畢竟不像土地,不會依照順序或理智陸續浮現於腦海。我的過往會以不同的片段出現,從寶寶樂麥片到墓地,每一片段都會改變我整個生命的外觀。 所以在時間停止前,我還會有數千則的童年回憶。 但是這則回憶有其必要性。   1家母過世至今已半年;亨利的離去則更晚一些,那段期間我一直待在家中,將一切維持得整整齊齊。 我大部分心思都為他們所盤據。 妳知道我一直在想「愛情」這件事,而他們的愛情是我所見證過最早、也最令我困惑的羅曼史,當時我並不了解,

如今依然感覺古怪,眼下細細思量,又倍增傷感。 不過我還是會細細思量,或者說我必須細細思量。 我決定書寫,決定在打掃屋子和懷抱妳肩頭之夢的兩者間,做點其他事。 我可沒有遊手好閒。 在大量閱讀和煮點東西之外,妳會訝異一個房間裡裡外外竟然有這麼多事可忙。 告訴妳,那可一點也不沉悶,不過轉換端賴紀律,妳必須把一天分成容易控制的分量,而那得動用到一個時鐘和些許決心。 列一張時刻表:七點:鬧鐘把我叫醒。八點:整理我的房間。九點:餵亞歷山大(種子)。十點:讀詩。十一點:繼續讀詩。十二點:準備當天的餐點,然後吃掉。下午一點:寫信(給《公民報》)。下午兩點:整理我的房間。下午三點:泡茶。下午四點:出外散步,沿途

一路想著妳。(我們已經認識一年多了。)下午五點:看報紙。下午六點:讀哲學書。晚上七點:繼續讀書。晚上八點:思索我所讀的東西。晚上九點:餵亞歷山大(水果、蔬菜)。晚上十點:洗澡。晚上十一點:準備第二天的行程。晚上十一點到隔天清晨六點:睡覺。 當然,這樣妳看不出來我生活中的豐富度,因為從睡夢中醒來毋須耗費一個鐘頭,餵亞歷山大也用不上一個小時。我可以在十五分鐘內泡好茶,有些日子也沒有信要寫。我也不會只侷限於讀詩或哲學。還有,儘管我一天整理兩次房間,其實也分許多種方式,端看其本身需求而定。 然而這些都沒有給予我所想要的專注。我擔憂,經常擔憂。 或許寫作是我需要的紀律。 所以我會寫,確切來說,是會想著妳

,從頭開始寫我的母親和亨利,以及愛情。 我有個獨特的童年。 我一出生,父母便分道揚鑣,然後我被送去跟外婆一起生活。 艾德娜.麥克米倫太太住在佩特羅利亞。 我不認為已過了平易寬容的年紀、心地又不好的她樂意帶我。(五、六歲時,我已經開始懂得思索為什麼上帝會創造祂自己無法舉起之山,直到外婆跟我說祂根本不存在,所以我繼續想下去也沒用為止。)

木棉花巴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其他懷舊動畫系列: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3jhN-6PQ1jxZCwxYJ7sy4Cv0dl-_izr9

文稿 by湯湯

♥ 頻道訂閱以及更多影片資訊請點這邊➙ https://goo.gl/kYHgkR
♥ 慢慢的Line貼圖在這裡買➙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3893976/zh-Hant

▼ 以下更多關注我的地方 ▼
♥副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wFvRcsQgwtAx_g24nhPyg
♥ FB➙ https://www.facebook.com/NiCorgiMaam/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i_corgi_maam/
♥ Email➙ [email protected]

#懷舊少女 #犬夜叉 #童年

▼ Copyright Issues ▼
The video on my channel is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and research. All rights belong to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If original creators have an issue with me posting these BGM or videos. Please contact me through Facebook private messaging system or E-mail ([email protected]).

以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析論 《意外死亡(非常意外!)》

為了解決木棉花巴哈的問題,作者姜貽馨 這樣論述:

從古至今,劇作家善於藉由喜劇反映現實、抨擊時政,作為對社會批判的武器。  義大利劇作家達利歐•弗(Dario Fo)也以此手法來反諷社會時事,並將真實新聞事件改寫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透過此劇對法西斯主義和集權政治及媒體的醜聞進行詼諧與嘲諷,發揮社會批判的影響力,以表達劇作家對社會的關懷,此劇可視為達利歐•弗(Dario Fo)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台灣劇團-表演工作坊於一九九五年演出之《意外死亡(非常意外!)》,其劇本便是改編自達利歐•弗(Dario Fo)的《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他們將當時台灣議題融合義大利藝術喜劇與犀利的政治嘲諷,以狂笑、戲謔方式凸顯台灣問題。俄羅

斯文藝理論家米哈伊爾•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 1895-1975),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狂歡化詩學」理論,貫穿巴赫金的反霸權、倡平等、頌和諧的人生理想,這與達利歐•弗有相似之見解與概念,狂歡化理論的主要精神為「顛覆傳統」,另外也涵蓋宣洩性、全民性等核心價值。因此本研究論文之目的,是盼能藉由巴赫金對狂歡化理論所提出狂歡化的表現手法,分析此理論特性是如何運用在《意外死亡(非常意外)!》作品中,以八種狂歡化論點作為研究此劇作之依據,進行探究劇本的深刻涵義。

植物看得見你:還聞得到、知道蟲子的Size、有方向感、有記憶-你想像不到的超強感受力!

為了解決木棉花巴哈的問題,作者丹尼爾.查莫維茲 這樣論述:

  本書是美國老牌出版社FSG與《美國科學人雜誌》最新合作的首打書,由植物學界國際知名學者丹尼爾執筆,以輕鬆有趣的方式探討植物生物學的最新發現。每章分別以一種人類知覺為主,比較這種知覺感受在人類和植物之間的異同。   你今天穿紅襯衫還是藍襯衫?其實,植物都看得一清二楚!  植物沒有你以為的那麼簡單。小心了!植物「知道」不少事呢!!   儘管植物先天不足,沒有腳可以逃之夭夭,但從遺傳學來看,植物比動物更加複雜。   這是一本讓人對植物的知覺刮目相看並且有嚴謹實驗佐證的科普書。   植物會記得每天幫它澆水的人嗎?  植物會計算黑夜有多長嗎?也會有時差嗎?  植物在黑暗的環境裡反而長得高?  要果

實早點成熟拿香拜一拜就行了?!  為什麼一根熟黃的香蕉能夠讓青澀的蘋果早熟?  植物有觸覺嗎?會分辨冷熱嗎?  植物會感到疼痛嗎?常常摸它好嗎?  植物聽齊柏林飛船還是巴哈的音樂會長得比較好?  罵植物髒話它就會枯萎嗎?  如果將根朝上、芽朝下,根會改成朝上長嗎?  植物記得去年被蟲子咬傷、大病一場的事嗎?  被蟲子咬過的地方比較甜嗎?  植物知道現在是春天還是秋天嗎?  人會自我了斷,植物也會想不開嗎?   植物有一組判斷光的基因,人類的DNA裡竟然也有這群基因!!   「其實,植物是我們自身演化過程的另一個可能的結果,只是在大約二十億年前分歧而出並演變至今。」--丹尼爾.查莫維茲   找出

植物的「眼睛」在哪裡  植物學界奉為經典的實驗:  假設植物的「眼睛」長在幼苗的頂端而非幼苗朝光源彎曲的部位,然後用下面的五種方法檢測幼苗的向光性:   a. 第一株幼苗未經處理。  b. 第二株幼苗的頂端被切除。  c. 第三株幼苗的頂端用不透光的罩子罩住。  d. 第四株幼苗的頂端用透明玻璃罩罩住。  e. 第五株幼苗的中段用不透光的管子套住。   結果未經處理的幼苗 (a) 當然會趨近光源,而中段套有不透光管子的幼苗(e)同樣傾向光源,但卻發現頂端被切除 (b) 或被不透光的罩子罩住的幼苗(c)就像「眼盲」一般,沒辦法看到並趨近光源;而在第四株幼苗(d)的例子中,他們發現即使在頂端用罩子

罩住,幼苗仍然會傾向光源,和第三株幼苗(c)的差別只在於第四株的罩子是玻璃罩,光可以穿透照在幼苗的頂端。 作者簡介 丹尼爾.查莫維茲(Daniel Chamovitz)   生於賓夕維尼亞州的阿勒奎帕(Aliquippa),曾就讀哥倫比亞大學,後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取得遺傳學博士學位。曾前往耶魯大學及西雅圖的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者,亦曾於世界各地多所大學任教,現任特拉維夫大學曼納植物科學中心主任;研究主題包括植物與果蠅,已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多篇相關研究論文。丹尼爾現與妻子和三名兒女居住在以色列的霍德夏沙隆(Hod HaSharon),個人網站:www.danielchamovit

z.com。 譯者簡介 王翎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所畢業,現專事筆譯。譯有《法國女人的快樂學》、《特戰部隊野外生存指南》。   乘著文字織就的魔毯,時而回到中古體驗騎士生活,時而進入實驗室探索生物奧妙,雖居斗室猶能徜徉於「一書一世界、一冊一天堂」的無垠景致,實為畢生之幸。 推薦一 讓我們一起進入植物的感受世界推薦二 植物的隱形語言推薦三 和我們一樣奧妙的植物 前言第一章 植物看到了什麼第二章 植物聞到了什麼第三章 植物的觸覺第四章 植物聽到了什麼第五章 植物的方向感第六章 植物的記憶後記 草木有知謝誌 推薦序一 讓我們一起進入植物的感受世界   教學近三十年來,還沒有學

生問過我植物是否「看得見」、「聞得到」或是「聽得見」,以及「植物會不會思考與回答」等問題。植物沒有腦,也沒有神經,她們不會因為被折斷一段枝條、被摘掉一片葉子或一朵花而痛得哀哀叫,反而是靜靜地再抽出新的枝條,長出新的葉子,並且繼續綻放美麗的花朵。人們確實已經太習慣它們的沉默,忽略了去關心植物到底「知道」些甚麼。說來,植物能夠接受外界的刺激並產生反應,這對一個植物學學者或是生物學相關科系的學生而言,並不是件新鮮事,部分相關的知識早已在普通植物學或生物學的教科書中有所闡述,但的確很少有人把植物的感受與人類的感官相提並論。因此當我接觸到這本書時,直覺認為這真是普羅大眾進一步瞭解植物也能「感受」的好機會

,因此答應為之審定翻譯本並撰寫推薦文。   想想看,櫻花怎麼知道春天來了?楓葉又怎麼知道秋天到了?豆芽是如何知道要往上長?根又怎麼知道應該往下鑽?菟絲子如何找到宿主?捕蠅草又怎麼知道在什麼時候閉合才能享用昆蟲大餐?葉子遭受到昆蟲襲擊的植物,真的只能坐以待斃嗎?鄰近的同類又該如何因應以求自保呢?人類的語言演變中,並沒有針對植物的感受和反應創造出適當的文字,但是,如果植物真的是又聾又瞎,她們該如何和複雜而多變的環境互動,並進一步地適應、生存與繁衍呢?   本書的作者丹尼爾.查莫維茲任教於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是曼納植物科學中心的主任,他有許多重要發現刊登在國際知名的生物學學術期刊。出身於醫生世家的他

,卻對植物科學富有熱誠,1990 年代,查莫維茲博士在耶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時,發現植物體內有一群獨特的基因負責掌管對光的接收。更讓人驚訝的是,在後來的研究中,他發現這些基因居然也存在人類基因組當中,自此之後,他對於植物與人類感官之間的對應感到無比著迷。在本書中,作者巧妙地引導著我們,就對應於人類視覺、嗅覺、觸覺、聽覺、記憶和感知能力等等的植物感受能力,探索植物是如何和我們一同分享這美麗的地球。   或許你曾經閱讀過《植物的祕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一書,這本書以擬人化的文字、具說服力的優美字句,讓讀者誤以為植物是利用和人類一樣的方式來感受這個世界。相對於

《植物的祕密生活》,丹尼爾.查莫維茲認為植物感受這個世界的方式和人類截然不同,在本書中,他藉由引述許多科學史上以及近代植物科學研究的重要實驗結果,說明植物正以相當獨特而且有效率的方式在感受這個世界,並且能迅速地做出適當的反應。   這是一本容易閱讀且令人著迷的書,本書的翻譯文筆亦相當適宜。您將在閱讀本書時,從許多奇妙有趣的科學實驗中獲得一些答案,並從中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探索這個讓您感到驚奇的植物世界。期待在讀完本書時,您將不再無動於衷地穿梭於植物枝葉之間,也不會一廂情願地認為植物是沒頭沒腦且又聾又瞎的;相反的,您將會發現植物的開花、落葉並非漫無目的;它們的枝條向上長、根端向下鑽並不是巧合;而菟絲

子尋找宿主的過程也不是瞎子摸象,捕蠅草葉片的閉合更非無的放矢!   讓我們好好閱讀這本書,一起進入植物的「感受」世界,共同分享這美妙的地球。 黃玲瓏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2012 年8 月3 日於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館植物解剖學研究室 推薦序二 植物的隱形語言   從生理結構上,我們總認為植物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之一,為植物不像動物般具有高度的感覺能力與精密的神經系統。換言之,植物沒有腦與神經系統,不能接收與傳遞外來的刺激而做出反應,同時也沒有記憶的能力與疼痛的感覺。事實上,果真如此嗎?   這本《植物看得見你》便是通過科學研究,證明植物不但具有感覺與溝通的能力,而且有記憶與處理本身及外界信息的能

力。本書修正了大部分人對植物行為的誤解。   有些植物對外界的擾動會有明顯的反應。例如,含羞草被人類碰觸會合攏其羽狀複葉,垂下葉柄,做枯萎狀。這種行為,據說有驅離或嚇阻吃它的動物的效果。它的根與葉含有含羞草鹼,能降低被動物吃食的機會。另外一種肉食性的植物叫做捕蠅草,具有敏銳辨識、精挑獵物的能力,同時有敏捷的捕捉獵物之行動力。過去大抵認為植物的這些反應只是機械構造使然,不認為植物具有真正的「認知、辨識及主動」的能力。   最近十年來,有一群以歐洲與澳洲為主的「植物溝通與行為學」研究者,積極揭露植物長期演化出來許多被人忽略的行為,這些行為反映出植物具有若干類似動物的行為。用人類的語言說,它們可表達

意見,看得見外界,不聾不啞、有嗅覺、有觸覺,甚至有記憶的能力,可處理收到的信息及做出適當的反應,幫助它們發育、生存、擇偶與繁衍,一如許多動物般。   澳洲在2005年成立「植物信號與行為學學會」,出版了《植物信號與行為學學刊》,專門刊登植物的資訊結構與功能之研究論文。本書提到的兩位科學家:義大利的斯特凡諾.曼科蘇 (Stefano Mancuso) 與英國的湯尼.特里華瓦斯 (Tony Trewavas) 均為該學刊的主編。他們與另一位主編德國的弗蘭蒂克.巴盧卡 (Frantiek Baluka) 合編了一本《植物的信息溝通:有關植物生命的神經》論文集,收錄了二十八篇專論,討論植物組織系統的所

有層級(從分子、細胞、生物體到群落)的信號發出與信息溝通的行為。論文結語指出植物是高智能與社會性的生物體,而非靜態、被動、無反擊力與各自獨立的生命個體。至此,這門新研究領域,雖然不夠成熟,卻有了專屬的資訊交換平台,研究成果日益受到其他主流植物學家的重視。   植物與其他生物體及與環境之間有非常複雜的互動現象和行為,這種關係可提高植物的環境適應力與存活率及繁殖率。這直接的關係還可延伸出其他的間接關係。例如,歐洲的玉米品系的根會主動認知吃它的玉米根蟲,並發出化學信息,招引其天敵 (線蟲) 前來,協助玉米殲滅吃它的根蟲。疆南星植物的葉莖受到病原體的感染時,會製造並釋放揮發性化學物質到空中,通知鄰近未

感染的植物,使其及早提高警覺並啟動抗病原體的免疫系統。科學家仿製該類化學物來防治作物的病蟲害,減少農藥用量,達到環境保護與節省生產成本的目的。   本書的末章談到植物能儲存信息,並在一段時間後遇到相同的遭遇時還能做出反應。這一點極為神奇,這在本書的第六章有簡要的說明。全書附有作者引用的文獻供讀者參閱,此實為一本好科普書的樣例。   走筆至此,記得有一位西班牙哲學家邁克爾.馬爾德 (Michael Marder) 提出一個令人省思的生命倫理議題。他說,如果你想像一個擁有記憶與有分享資訊能力的生命,且具有演化力與自成社會系統,你認為這會是什麼生命體?或許你認為這不正是人類嗎?或者不正是動物嗎?很少

人會聯想到這會是植物。植物具有五感,有類似動物的神經,能記憶,對外界有明確的反應,植物個體間可互通信息,具有社會性,這樣一種具有智能的生命,卻遭到人類無心理負擔地摧毀,只因認定植物沒有大腦,沒有疼痛的感覺。當我們取植物體為食、伐木取材、焚草農耕時,如何正視生命倫理觀帶來的不安與挑戰? 金恆鑣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2012年8月15日 推薦序三 與我們一樣奧妙的植物   植物也有感覺嗎?它們能知道今天是刮風還是下雨?是冷是熱?還是它們也能彼此溝通、交換訊息呢?它們也會記得之前發生過的事嗎?對大多數人來說,植物只是綠綠的一個東西,總是靜靜地在那兒。不像動物一樣,能跑能跳,能尋找食物、配偶及躲避

危險。身為動物的我們,礙於自身的感官限制及行為模式,很難設身處地把自己變成植物來思考它們如何面對及解決環境帶來的挑戰。   作為植物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植物是固著式生長。也就是說,一旦種子發芽長成小苗後,未來的五年、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時間,這棵植物就得忍受所在環境帶來的任何挑戰,不論是物理環境的變化,例如低溫、乾旱,或是生物因子的挑戰,例如鄰居的競爭或是草食動物的啃食。從生命演化的角度來看,植物比動物還早出現在地球上,經過億萬年的演化、歷經無數環境的挑戰,如果它們無法感知四周變化,發展出適應方式,又如何能生存於地球的各個角落並欣欣向榮呢?   如果你很好奇聽音樂的植物會不會長得比較好?摘果子或

是修剪枝條時植物知不知道?植物被草食昆蟲啃食時能不能通知同伴?植物又怎麼知道莖要往上長,根要往下長呢?這本書為你提供了最完整的資訊,也讓你瞭解植物的神奇與奧妙。本書作者學識豐富,旁徵博引找到各種證據來說明植物的不同感覺是如何發展出來的。為了讓讀者能深入瞭解並體會植物感覺與動物感覺間的相關性,作者從人或動物的角度出發,詳細說明不同感覺的形成及傳導機制,然後導入植物感覺的機制及其與動物感覺有何不同又有何相同之處。   閱讀本書除了瞭解植物的感覺及大自然的奧妙之外,作者也將這些科學研究的歷史及過程娓娓道來。此外,作者也將追尋答案的思考過程及實驗方法清楚交代,所以本書也是極佳的科普讀物。許多作者舉的例

子,對大多數的我們並不陌生。因為我們在國中或高中都曾學過,只是在極度重視記憶及填鴨式教學的台灣,這些有趣的思考過程被當做冷冰冰的考試答案了!   這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研究植物感覺的科學歷史及思考過程,讓我們瞭解植物的神奇、奧妙及科學研究的有趣。相信看完本書之後,大家會和我一樣,對植物、對科學研究都有更深入的瞭解。更期望我們也會以完全不同的態度,面對跟我們一樣神奇的植物,並發自內心的珍惜身邊各種植物及其生存環境。 孫義方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2012年8月20日 前言   我年輕時曾於1990年在耶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當時就開始對植物是否和人類一樣有感官知覺的議題產生興趣,可能是家裡

已經有六個醫生了,所以一直以來我只想研究與人類無關而且專屬於植物的生物程序。我選定植物如何利用光操控生長發展的議題,在研究中發現植物必須借助一群獨特的基因來判斷所處的環境是有光還是漆黑一片1,令我訝異的是後來進一步發現人類的DNA裡也有這群基因2,而這和我原先只要研究植物的想法完全相左。從這個發現自然會衍生出一個問題:這些似乎是「植物特有」的基因在人體中有什麼作用?經過研究人員多年來的努力鑽研3,我們現在知道這些基因不僅存在植物和動物的體內,甚至在調節植物和動物對光的反應以及其他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由此我體認到植物和動物在遺傳上並不像我先前以為的有天壤之別,即使研究主題慢慢由植物對

光的反應轉成以果蠅為材料的白血病研究,我仍然開始探索植物和人體生理之間相呼應的地方,植物雖然不至於像電影裡的吸血盆栽那樣會開口說:「西蒙,餵我!」但是我發現很多植物其實「知道」不少事。   其實我們自家後院的花草樹木就具有極為精密繁複的感官機制,只是我們很容易就忽略了。大部分的動物可以自行覓食、交配、選擇棲息地、在風雨中尋覓避難所,或在季節變換時遷徙。反觀植物卻必須待在原地忍受並且適應變化無常的天氣、步步進逼的惡鄰和攻城掠地的害蟲,無法遷移到更好的環境,正因為如此,植物演化出複雜的感覺和調節系統,來調節本身的生長以便適應詭譎多變的環境。榆樹必須測知隔壁鄰居有沒有擋住陽光,這樣才能想辦法朝有陽光

的方向生長;萵苣必須知道有沒有貪婪的蚜蟲要將它吞吃殆盡,這樣才能適時分泌毒素殺死害蟲;黃杉必須要能感知到強風在吹襲它的枝葉,這樣才能長出更強壯的樹幹來抵禦;櫻桃樹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該開花。   從遺傳學來看,植物比動物更複雜,而生物學史上幾項最為重大的發現也是源自植物研究:虎克(Robert Hooke)在1665年利用自製的顯微鏡研究軟木塞時首先確認細胞的存在;十九世紀,孟德爾(Gregor Mendel)藉由培育豌豆奠定了現代遺傳學理論的基石;二十世紀中葉,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在研究硬玉米時發現遺傳基因會跳躍,也就是「轉位作用」,而我們現在知道這些「跳躍

基因」不僅是所有DNA的共通特徵,更與人體中的癌細胞息息相關。此外,現今公認達爾文為演化論之父,而他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中有好幾項皆專屬於植物學領域,在本書接下來的論述中也將提及其中幾項重要的發現。   我用植物「知道」這個動詞很明顯地並不精確,植物沒有中樞神經系統,也沒有大腦可以統整體內各部位傳來的資訊,然而植物的不同部位之間彼此緊密聯繫,根與葉、花與莖之間不停地互相交換關於光、溫度和空氣中的化學物質等資訊,讓植物得以長成最適合環境的形態。雖然我們不能將人類的行為與植物在其世界中的運作方式畫上等號,不過我還是請求讀者在書中出現通常只限於描述人類經驗的用詞時給與包容。當我探討植物「看到」或「聞到」

什麼的時候,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植物有眼睛、鼻子或是可以將接收到的感覺信號解讀為某種情感知覺的大腦,而是希望透過這樣的用詞啟發人們對於視覺、嗅覺的嶄新想法,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植物,甚至進一步省思人類的本質。   儘管如此,本書與《植物的祕密生命》(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一書的立論並不同,不會告訴你植物就跟我們人類一樣。《植物的祕密生命》極為暢銷,但卻沒有嚴謹的科學實證支持,而知名的植物生理學家亞瑟.蓋斯頓(Arthur Galston)早在1974年這本書大賣時就提醒我們要小心那些「沒有適切證據就提出的古怪聲明」4,這本書可能會誤導輕信書籍的讀者,或是讓科學家避忌探究任

何暗示植物的知覺(senses)可以和動物相提並論的研究題目,進而造成以植物行為為主題的科學研究停滯不前。   《植物的祕密生命》引發各界爭議之後的三十多年間,科學家在植物學領域的研究有不少新的進展和發現,本書即探討植物學的最新發現並主張植物確實有知覺。書中當然不可能涵蓋當代科學界對於植物的知覺的所有討論,因為這個主題若要完整論述足以寫成一本教科書,而且可能只有最為勤勉的讀者才唸得下去。因此我在每章中分別以一種人類知覺為主,比較這種知覺在人類和植物之間的異同,討論植物如何接收、處理感覺的訊息,以及這種知覺在植物生態層面上的涵義,每章中同時也會包含過去和現在對於特定的植物知覺的觀點。討論的範圍涵

蓋視覺、觸覺、聽覺、本體感覺和記憶,不過我雖然在其中一章討論嗅覺,但並未著重與嗅覺密切相關的味覺。   我們的生活高度依賴植物:我住的木屋是由緬因州森林砍伐下來的原木建造而成的,起床之後沖泡的咖啡來自巴西栽種的咖啡豆,套上的棉質上衣是用埃及生產的棉花製成,我在紙張上印出報告後開車出門送小孩上學,車子的輪胎是以產於非洲的橡膠為原料,而車子所用的汽油源自數百萬年前死去的蘇鐵。從植物可以萃取出各種化學物質,有的可以製成阿斯匹靈用來減輕發燒症狀,有的可以提煉出治療癌症用的紫杉醇。小麥促成了一個時代的沒落和另一個時代的興起,而不起眼的馬鈴薯竟然引起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直至今日,植物依舊能讓我們刮目相看並啟

發我們的靈感:雄偉參天的紅杉是地球上現存最大的獨立有機體,藻類則屬於最小的其中之一,而玫瑰可以讓任何人綻放微笑。   既然知道了植物對人類的貢獻,何不花一點時間瞭解科學家對於植物有什麼新發現呢?讓我們一起展開探索之旅,看看植物的內在生活中隱藏了什麼科學原理,就從待在後院消磨時間的植物究竟「看到」什麼開始吧! 第二章 植物聞到了什麼據說石塊曾經自行移動,而樹木曾經開口說話。莎士比亞,《馬克白》無從解釋的現象祖母沒有唸過植物學或農學,甚至沒有唸完高中,但是她知道只要在牛皮紙袋裡放一根熟了的香蕉就能讓還很硬的酪梨變軟。祖母是從她的母親那裡學到這個祕訣,而外曾祖母又是從她自己的母親那裡學來的

,如此代代相傳。其實這種做法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古代社會中流傳著各式各樣催熟水果的方法:古埃及人會切開幾顆無花果讓整堆無花果熟得更快,而古時候的中國人會在儲存梨子的房間裡燒香催熟。二十世紀初,佛羅里達州的農人把柑橘放在棚子下用煤油加熱器加熱催熟,他們相信加熱就能讓水果更快熟成,當然這個結論乍聽之下很合乎邏輯。不過當他們改為開電暖器之後卻發現柑橘這次拒絕合作,你大概可以想見他們驚詫失望的表情。如果真正具有催熟魔力的不是熱,那難道是煤油嗎?事實證明的確是煤油。1924年洛杉磯一名任職美國農業部的科學家法蘭克.戴尼(Frank E. Denny)發表研究結果,指出煤油煙含有微量的乙烯,只要施放純乙烯

就可以催熟任何一種水果2。戴尼用來實驗的檸檬對乙烯的反應極為靈敏,每一億個氣體分子中只需要一個乙烯分子就足以催熟檸檬。同樣的道理,中國人燒的香的薰煙裡也含有乙烯。根據這個簡單的科學模型,我們可以說水果「聞到」薰煙中的微量乙烯,將這個味道轉譯為快速成熟的信號。鄰居烤肉時傳來煙味,我們聞到了就會流口水;而空氣中出現乙烯,植物探測到了就會變得軟熟。不過這樣的解釋並沒有回答兩個很重要的問題:第一,植物究竟為什麼對煙裡的乙烯有反應?第二,那麼祖母在袋子裡同時放兩種水果和埃及人切開無花果的祕訣又要怎麼解釋?劍橋大學科學家理查.甘恩(Richard Gane)於1930年代進行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部分解答;甘

恩分析熟成蘋果四周的空氣,發現含有乙烯3。接續甘恩具開創性的研究結果,康乃爾大學波依斯.湯普森研究所(Boyce Thompson Institute)的實驗團隊在一年之後指出乙烯就是讓所有水果成熟的植物激素,而後續又有多項研究指出包括無花果在內的所有水果都會散發這種有機分子。所以不只薰煙裡含有乙烯,一般的水果本身就會散發乙烯。埃及人將無花果切開的時候,其實是讓乙烯更易於釋放。我們如果把一根熟了的香蕉放進裝著未成熟的梨子的袋子裡,香蕉會釋放乙烯,梨子「聞到」之後就會加速熟成;這兩種水果會互相交換熟成狀況的情報。當然,水果利用乙烯交換熟成信號的能力還沒有演化到讓我們隨時想吃熟梨子就能吃到的程度,

然而這種植物激素演化成一種調節器,可以調節植物在面對乾旱或受傷等逆境的反應,即使是苔蘚類這麼細小的植物,從初生到死亡的生命階段中都會自然釋放乙烯。而乙烯對於植物老化又格外重要,因為乙烯主要負責調節葉片老化,也就是控制秋天葉片變黃掉落的過程,此外在果實成熟時也會產生大量的乙烯。蘋果在成熟時釋放的乙烯不僅能夠確保整棵樹上的果實一起成熟,也能促使鄰近的蘋果樹的果實一起成熟,這樣就能釋放出更多的乙烯,結果就是在乙烯籠罩之下的整片蘋果海。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植物這麼做也能保證順利播種,因為動物會被這些「現摘即食」的桃子和莓果吸引。被大量乙烯催熟的軟熟果實一字排開,很容易就讓動物上門光顧,等到這些食客飽餐

完畢做鳥獸散之後就能為植物散播種子了。

動畫中的宗教意涵--以《劇場版 魔法少女小圓》為例

為了解決木棉花巴哈的問題,作者游繼堯 這樣論述:

現今日本的動畫包含著各種主題,其中有一主題為「魔法少女」,內容大多是敘述充滿愛與正義的主角成為魔法少女後,使用魔法擊退壞蛋,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其中有一部不同於以往的魔法少女動畫作品《劇場版 魔法少女小圓》,明顯顛覆了以往魔法少女系列動畫作品的內容:憑藉著愛與熱血勇往直前,只會招致悲慘的下場。在《劇場版 魔法少女小圓》中,魔法少女是會死亡的。愛、勇氣與希望的元素在這部作品中的功能,是突顯「現實的殘酷」此一事實。本論文將以敘事學為研究方法,再以依利亞德之聖與俗的理論探討其中的宗教意涵,運用其理論印證希望與絕望之間的二元觀,以及角色決定成為魔法少女此一行為所隱喻的聖顯與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