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由行花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日本自由行花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森博嗣寫的 沒有路的路:活著,就是一種未知。「總覺得好像有著什麼」的預感可以溫暖人心,只有向前走,才會知道是不是路。 和的 中華法學家訪談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東京】東京自由行四天三夜-行程規劃+總花費 - 番茄媽咪愛分享也說明:這是我第一次東京自由行, 第一次自由行總是很緊張,需要準備的資訊最多首先需要準備以下資料: 一、買好 ... 五、日本不需要簽證,只要準備好護照即可.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仲間出版 和元照所出版 。

嘉南藥理大學 觀光事業管理系 歐陽宇所指導 楊淑美的 歐洲自駕旅遊動機、旅遊偏好型態及旅遊滿意度之研究 (2021),提出日本自由行花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歐洲旅遊、自駕旅遊、旅遊動機、旅遊偏好型態、旅遊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觀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黃品全所指導 黃冠中的 旅遊網站導入旅遊設計師對旅遊行為意圖之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自由行旅遊、旅遊設計師、客製化旅遊、峰終理論、旅遊知識、共享經濟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本自由行花費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阪自由行】八天七夜行程、景點、美食、花費總整理則補充:大阪、東京和沖繩是台灣國人最喜歡的三個日本城市,前面已經分享過東京自由行和沖繩自由行,終於輪到分享大阪啦~~大阪很好逛的市區以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本自由行花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沒有路的路:活著,就是一種未知。「總覺得好像有著什麼」的預感可以溫暖人心,只有向前走,才會知道是不是路。

為了解決日本自由行花費的問題,作者森博嗣 這樣論述:

著作累銷1600萬冊.暢銷書《孤獨的價值》作者 理科系「反骨」思考.翻轉人生新視角 「我這個人就是白目。其實不是我白目,而是因為看得太清楚,所以天生反骨。」   假如你迷了路,只想要取暖及找地圖,最好別看這本書!   坦率明快的「森式哲學」,將顛覆似是而非的價值觀,   戳破你許多的「以為」,讓你意識到「不知道」而開始想知道……   有些東西不是悶著頭找,就能找到,比如你的生存價值。   因為不知道而思考,因為不知道而努力,因為不知道,所以為了想知道而努力……   這是你肯做、努力活著,唯有你才能感受到的東西。   是作家、也是工學博士的森博嗣,在深山自宅外,   親手鋪設了一條鐵道

,也建造了車廂,能載運人或重物行駛三百公尺。   沒有路就打造一條吧,看來是理所當然,但他突然想到:   這條鐵道,既不會出現在衛星導航中,Google地圖上也找不到……   很多人總是煩惱自己一事無成,所以花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在找「路」,   深信那些成功人士一定有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訣。   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誰說成功的路可以複製?   到頭來不只浪費了生命,還怨嘆老天:自己這麼努力為何沒有回報!   有路可走真的很方便,路能親切地帶我們抵達目的地。   但決定好的將來讓人安心的同時,也有著無趣的一面。   森博嗣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工作職涯為基底,   加上一般寫作之人少見,邏

輯精準又充滿思想機鋒的「理科腦」,   以「沒有前路可循的未知」為意象貫穿全書,對於生活、工作、社會,乃至自然,   語帶輕快又字字反骨地引領我們,跳脫長久被「大人們」套設的常規框架,   甩開層層疊疊的矯飾和藉口,讓我們久違地直視人生的本質,   體會「思考」與「想像力」的必需,自在地開拓屬於自己的道路——   ◎相信「自己絕對會出錯」   ◎違反自我意志的時間,就是浪費掉的時間   ◎誠實面對,比拚了命的努力更重要   ◎看待未來,最好悲觀一點   ◎會後悔的人,往往就是想後悔的人   ◎想找尋自我,就要懂得忘卻自我   ◎不要成天想跟別人的人生有所牽扯……   必須要走,才能抵達道路

的終點,因為路是不會自動載運人的。   而讓人往前行的工具,就是看著路的雙眼,思索著未知前途的頭腦,以及一步步交替向前的雙腳。   比起抵達目的地,目前正在行走中的狀態更有價值。   獲得知識一事並沒有價值,唯有求知這個行為,才能打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而「未知」是通往已知之事的向量,   雖然不知道,但只是處於「還」不知道的狀態,總有一天會知道。   就是這個希望,驅使著我們前進,一路走到現在,   享受這種無盡可能的改變,也才是人活著的目的。   【森博嗣的反骨語錄】   ◎常會覺得自己無法做到的主要原因,並非能力不足,而是「嫌麻煩」的心態。說得更直接一些,大多數人只是不想花這種時間

。   ◎無論走的是哪一條路,端看自己的選擇,而且決定後,除了踏實前進之外,別無他途。當然,要中途折返,還是走另一條路,也取決於自己。   ◎只憑做了兩、三件事,就能下結論說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嗎?要是有時間煩惱做不好這幾件事,能做的事應該更多。既然要證明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那就應該什麼都做做看。   ◎人天生就不喜歡思考討厭的事,只喜歡想像對自己有利的情形,夢想著「要是一切順利就好了」。這不叫「思考」,只是做白日夢罷了。   ◎你的生存之道,就是在研究你自己,只有你能嘗試提出假設,然後相信自己的假設,大膽前行。要是行不通,重新架構假設就行了。因為「活著」,就是在反覆進行這件事。

  ◎「我失敗了,今後我會改正。」這種人的話不可信。我比較相信完全改正後,再說出自己為何失敗的人。畢竟「信賴」,不是光靠滿腔熱血就能輕易建構。   ◎試著認真思考死亡吧。這種事沒什麼好忌諱,因為只要思考,就不會死,所以放心仔細地思考吧。而且思考的是自己的死,不是別人的死,這是只有你才能思考的事。   ◎理論是人類的最大武器,不斷思索著該怎麼做比較好,絕不能荒廢這樣的工夫,重要的不是基於別人給予的理論,而是依循自己的理論往前邁進。任誰都適用的理論,只存在於數學與物理學。   ◎專家不會把「努力」掛在嘴邊,只是一點一滴花時間將工作做好,因為他們明白,最麻煩的路才是最不會失敗的路。花費時間絕對

不是什麼偉大的事,只是花點時間比較能做出好東西。 本書特色   1.將理性的思考邏輯融入感性的人生探究,呈現耳目一新的寫作風格與翻轉視角的哲思,讓讀者感受更具啟發性的多面向閱讀體驗。   2.森博嗣前作《孤獨的價值》廣獲好評,其看似冷調犀利、又隱含人性情感和探索趣味的筆觸與觀點,為現代人開拓了更自由的想像和思考空間。   3.書中關於思考、自由、行動、信念等主題的論述,十分適合作為年輕讀者追求自我成長的參考方針,即使是人生已至中途的讀者,也能重啟諸多深刻、豁然的體會。 名人推薦   序文介紹   褚士瑩 作家、哲學諮商教練   佳評推薦   黃山料 「一件襯衫」媒體公司創辦人  

 水丰刀 「閱部客」知名說書YouTuber   ◎對森博嗣而言,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既然沒有路,就鋪設一條吧!這樣自由的想法,很多人歸結於「理科腦」,或是只屬於很會使用工具的「職人」,但我相信這更是「自由」和「思考」的產物。如果會思考,對「路」的想像,就會不斷地擴張——就跟對「自由」的想像一樣。「思考」讓可以選擇的路,無窮無盡地出現在眼前。真正讓我們自由的,不是路,而是思考,有紀律的思考,而不是想像。——作家、哲學諮商教練 褚士瑩   ◎翻譯這本書時,一直有「被罵」的感覺,並非猝不及防的當頭棒喝,而是有人拿著一把麵包刀,慢慢捅著你的心窩,逼得你不得不正視自己的狡猾與軟弱,反省自己的見識淺

薄。森老師漫談各種人生哲學與價值觀,看似信手拈來的字句,卻是告訴我們什麼才叫活得自在、享受人生的金玉良言。他以骨子裡流淌的理科血、根深柢固的研究精神,不輟地朝著自己的那條路前進,而這條路是一條「沒有路的路」,世上獨一無二、充滿未知樂趣的路。——本書譯者 楊明綺   ◎森老師的話語就像可爾必思的原汁,濃度很高,高到讓你的雙眼發亮。明明是坦率直言,卻讓人足足讀了三遍,才領悟箇中奧妙。雖然其中不乏經常聽聞的道理,他卻能意外地提出顛覆性的觀點。就像可爾必思的原汁加水稀釋後,口感就會變得淡一些,當我們的想像力隨著森老師的話語膨脹、擴展,也能創造出適合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淳久堂書店池袋本店 文庫新書負

責人 福岡沙織 讀者迴響   ◎這本書超厲害!它讓我驚覺許多未曾想到的觀點,作者一針見血的說理方式,感覺讀著、讀著,大腦也變得靈活多了。作者的某些想法與態度雖然比較犀利,卻令人耳目一新。   ◎站在書店或圖書館時,感覺「有本書在叫我」……對我來說,這本書就是如此。這是一本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應該要讀的書,雖然有些內容讀起來可能會覺得被打臉而不好承受,在深陷窘境時,卻可以幫助我們掙脫泥沼。   ◎雖是作者以自我觀點出發所寫的隨筆,卻沒有牽強感,反而讓人不時想著:「好像真的是這樣呢!」人生正因有許多「沒有路的未知」才有趣,若盡是「沒有未知的路」,那多無趣啊!  

日本自由行花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去日本等於「番鄉下」?移民潮之際,卻有人近日就放棄日本生活,決心回港,即使疫情之下花費過萬,到底是甚麼原因?Pillowtalk時間,與好友聊聊居日生活點滴,真心話大冒險。居住日本,可能與你想像的不一樣⋯⋯

▶▶??日本健康好物8選??香港都買到! 新發現→甘酒啫喱! 日本女生美容秘訣? 又便宜又好用 #日本好物 #日本產品 #日本
https://youtu.be/MCy3uKJ3h40

---------日本生活系列-----------
▶不會日語??也能在日本生活?住屋/生活/工作/讀書/Working Holiday面面觀
https://youtu.be/VYhSQhLhCy4

▶移居日本前,需要考慮的5大方面
https://youtu.be/AAzbiEb5maU

▶日本Share House生活如何?優點與要注意的事
https://youtu.be/CAt18Z3WSlw

▶我在日本的家是這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gEr...

▶日本痴漢事件: 4件真人真事⚠️男女都要小心
https://youtu.be/MnlzRhtaUK4

--------港日文化差異系列-----------
5▶竟然!?日本人不吃漬物? 凍食便當? 吃拉麵配飯? 女生長不胖? 愛心便當與欺凌有關? 神奇的主婦恩物??|港日飲食文化差異14問vol.5
https://youtu.be/6v9uVt9E2Xc

4▶面紅?尖銳的港日文化差異vol.4 | 老公想做牛郎?| 男士電車自保招數 | 男湯內被嬸嬸看光?日本人不理政治? https://youtu.be/RzNt4xvirCw

3▶深度?? KAWAII掛在嘴邊?日本人都想上京嗎?如何看紋身?日劇中的喝酒會是真的?為何護身符價錢總是齊頭數?
https://youtu.be/RSSpFnUeUn0

2▶爆笑?對香港的印象|出軌率很高? 日本人理想女朋友性格?|旅日時常被問[從哪裏來?]|電費水費幾錢?|在日港女+日本人夫 #日本文化
https://youtu.be/Q4mRHTaLcWw

1▶連環26問|搭訕=有機會?|日本禮儀=真心?|日本很多大胃王?|十萬個為什麼|在日港女+日本人夫
https://youtu.be/GGwywljAOYA
------------------------------------------------------
希望大家喜歡這次的分享。各位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敬請追蹤 Subscribe 及按下訂閱的提示小鈴噹,謝謝。

▶我的頻道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a.life.traveler
ig : http://instagram.com/lifetravelogue
mewe: https://mewe.com/p/hyacinthk
Website: http://www.mshya.com
Patreon: patreon.com/mshya
Podcast節目: https://spoti.fi/39RWYY5

#日本文化 #日本生活 #在日港人 #日本生活 #日本 #香港人 #日本社會 #日本文化差異 #日本旅行 #日本旅遊 #文化 #港日文化差異 #香港YouTuber #風信子 #日本人 #在日港人 #在日香港人 #在日香港YouTuber #hkyoutuber #日本自由行 #日本推介 #日本文化 #日本女生 #日本男生 #日本留學 #日本移居 #日本購物 #日本網購

歐洲自駕旅遊動機、旅遊偏好型態及旅遊滿意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日本自由行花費的問題,作者楊淑美 這樣論述:

國人赴歐自助旅遊蔚成風氣,在交通移動工具的選擇上,除了採取傳統大眾運輸工具外,採取自駕旅遊比例也逐漸提升,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以自駕旅遊方式進行歐洲自助遊客之人口背景及動機分析,與選擇歐洲自駕旅遊方式所呈現之旅遊型態偏好差異,以及歐洲自駕旅遊體驗之滿意度。本研究為量化研究取向,透過發放網路問卷調查法,以曾到過歐洲自駕旅遊的國人作為實證研究對象,共回收到213份問卷,受試樣本以SPSS18.0進行分析,採用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相關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實證結果為:在歐洲自駕旅遊者不同背景變項中,旅遊動機在「職業」、「月收入」有顯著差異。旅遊偏好型態在「年齡

」、「教育程度」有顯著差異。而旅遊滿意度則在「平均單次出國旅遊總花費」、「於歐洲從事自駕旅遊時行程安排天數」、「於歐洲從事自駕旅遊時平均單次旅遊花費」有顯著差異。歐洲自駕旅遊的旅遊動機則以「逃避與尋求放鬆」影響最為顯著;旅遊偏好型態以「自然生態型」影響最大;旅遊滿意度以「整體評價」影響最大。旅遊動機中的「自我實現及成長」對旅遊偏好型態中「深度知性型」有顯著影響,旅遊偏好型態中「自然生態型」對旅遊滿意度中「心靈感受」及「整體評價」有顯著影響,旅遊動機中的「體驗當地文化、環境及從事不同活動」對旅遊滿意度中「整體評價」有顯著影響。研究結論,可提供欲以自駕方式至歐洲自助旅遊者作為自我評估及旅遊規劃之參

考。

中華法學家訪談錄

為了解決日本自由行花費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本書是一部法學領域中著名法學家的傳記,也是一部口述歷史作品。該書一共訪談了馬漢寶、姚瑞光、劉鴻坤、陳煥生、史錫恩、黃靜嘉、鄭健才、王甲乙、蔡墩銘、張偉仁、陳澤祥、曾華松、楊崇森、王澤鑑、甘添貴、黃茂榮、劉宗榮、楊與齡、翁岳生等19位臺灣著名法學家。這些法學家,不僅在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方面成果豐碩,屬法學泰斗級的人物;在司法實務領域也成就卓著,在制定、解釋、實施法律方面身體力行地確保其合情、合理、合法,公平和公正。應該說,他們是臺灣現代法和法學的探索者和奠基人,引領了臺灣法和法學的發展。 編者簡介   何勤華     男,l955年3月生,上海市人。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北京大

學法學學士、法學博士。     出版有《西方法學史》、《外國法制史》、《英國法律發達史》、《中國法學史》(三卷本)、《20世紀日本法學》、《律學考》、《西方憲法史》、《西方民法史》等作品;在法學類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90餘篇。     曾於1988年4月至1989年4月、1993年4月至1994年10月兩次赴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進修法制史。   .1992年10月起,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   .1999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   .2000年4月起任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會長。   .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   .2015年

7月,擔任中華司法研究會副會長。   黃源盛     1955年生於台灣雲林。台灣大學法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部研究、外國人研究員,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專長法史學、刑法學,著有《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民初法律變遷與裁判》、《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民初大理院與裁判》、《中國法史導論》以及《晚清民國刑法春秋》等書,另有法史學相關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近二十年來,致力於「民初司法檔案」與「晚清民國立法史料」的整編與研究,纂輯有《平政院裁決錄存》、《景印大理院民事判例百選》、《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大理院民事判例輯存》、《大

理院刑事判例輯存》、《最高法院民事判例輯存》、《最高法院刑事判例輯存》、《晚清民國民法史料輯注》等法制史料數十冊。曾任職於政治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兼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台北大學、台灣大學、東吳大學等校,講授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刑法。現職為福州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瀾學者講座教授。 序言/何勤華 主編簡介 .馬漢寶先生訪談錄──中西合璧的大法官 一、家學傳承/2 二、學、教於台大/5 三、國際學術交流/10 四、擔任考試院考試委員/14 五、擔任第四、第五屆大法官/16 六、結  語/20 .姚瑞光先生訪談錄 小序/2

3 一、求學生涯與法律人品格初養成/24 二、數十載法界沉浮只謂「甘」滋味/33 三、逾半世紀的兼職法律教授/41 代結語:抗戰一代的法律人/46 .劉鴻坤法官訪談錄 一、少年時代/52 二、求學經歷/54 三、職業起步/57 四、從地方法院到最高法院/60 五、司法與學術/64 六、故鄉情懷/68 .陳煥生教授訪談錄 一、國家板蕩、習法艱辛──中央政治學校法政系時期/72 二、法界生涯──台灣刑事司法親歷者/76 三、重回學界,及執業律師──教授與律師身分兼任/80 .史錫恩先生訪談錄 一、少年時代/92 二、中央大學求學時期/94 三、法界生涯/97 四、教職生涯/104 五、退休生

涯:人生七十方開始/104 六、學術活動/105 .黃靜嘉教授訪談錄 一、抗戰時期的小小少年/108 二、赴台工作、重披青衿/113 三、甄選留美、負笈海外/118 四、創辦法律事務所/121 五、學術生涯/127 .鄭健才大法官訪談錄 一、青少年階段/134 二、因緣際會、結緣法律/137 三、清苦法曹、秉直不阿/141 四、第五屆司法院大法官/147 代結語/150 .王甲乙院長訪談錄 一、出身微寒,困而知之/156 二、力學苦讀,結緣法律/160 三、職司審判,堅守原則/165 四、襄理政務,功在司法/170 五、兼授法學,遍栽桃李/173 六、座右銘中的期許/175 .蔡墩銘教

授訪談錄 一、「痛苦」的少年時期/180 二、立志求學、投報法律/183 三、廣博群書、反思教學/187 四、順利考取研究所/189 五、赴德深造、攻讀博士/192 六、返台任教、拒絕大法官提名/196 七、重視法學教育、倡導民權/200 .張偉仁教授訪談錄 一、少年時期的求學生涯及其影響/208 二、大學時期的法律學習與研究興趣/209 三、求學美國的經歷及其影響/213 四、在史語所從事清代檔案整理與研究的 經歷與心得/217 .陳澤祥教授訪談錄 一、家學淵源/224 二、早期求學,一波三折/226 三、東吳翹楚,融會東西/230 四、耶魯深造,師從名家/233 五、任教美國,耕耘「政

策導向法學」/246 六、重返東吳,甲戌改革/250 七、治學育人/255 .曾華松大法官訪談錄 一、立志「土木」,轉報「法律」/268 二、勤奮刻苦,初出茅廬/270 三、短暫的律師經歷/275 四、司法有情,至公至誠/277 五、轉任行政法院/282 六、誠貫金石的司法院大法官/287 七、飲譽士林,著書立說/293 .楊崇森教授訪談錄 一、早年生活/304 二、台大求學/307 三、司法行政部時期/313 四、留學生涯/315 五、從政大到興大/322 六、從政經歷/324 七、學術研究與立法建言/334 .王澤鑑教授訪談錄 一、台大求學/346 二、留學德國/354 三、任教台大

/358 四、法學著述/363 五、中國大陸法學的展望/366 六、學者與法官/372 .甘添貴教授訪談錄 一、少年成長時期與求學生涯/382 二、一代刑法學人的養成過程/383 三、大學教學與研究生涯/388 四、學術組織活動/394 五、生活與職業之平衡/396 .黃茂榮教授訪談錄 一、早年經歷/400 二、台大求學/403 三、負笈歐美/410 四、書齋與社會/414 五、民法研究之展望/420 .劉宗榮教授訪談錄 一、早年求學/428 二、初入台大/430 三、研究起步/435 四、系務管理/444 五、海外研修/446 六、社會服務/448 七、立法建言/451 八、民法發展/

455 .楊與齡先生訪談錄──出自政大的狀元大法官 一、求學生涯/460 二、從法官到立法者/462 三、擔任大法官/471 四、結語/475 .翁岳生先生訪談錄──牛車路走來的傳奇大法官 一、求學生涯/478 二、職業生涯/489 三、積極推進法治進程/494 四、退休後的生活/499 序言     在法律史研究(當然,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也包括整個歷史學研究)中,大體包括四種方法:文本解讀、社會考證、民族調查和當事人訪談。     文本解讀方法的優點是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即我們生活在當代的人,可以通過流傳下來的文本研究數百年或數千年之前的法律制度;其缺點則是容易忽視文本

之外的研究史料,或者說容易忽視文本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的影響(運用、貫徹)。     社會考證方法的內容比文本解讀要豐富、複雜得多,包括歷史上留下來的活動遺跡、考古出土的文物、國家正式文本之外的文獻資料等。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除了研究不受時間的限制之外,研究的結論會更加符合社會生活多元化的原貌,更加接近當時事物的真實狀態,也比文本解讀更為豐富多彩;其缺點是受考古出土成就的大小、歷史保留古跡的多少、資料分散零碎狀況等的限制,而且史料的來源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偶然性。     民族調查,即對某些具有「活化石」特徵的民族(種族)作田野、社會考察。這種方法的優點很明顯,因為對於現代人來說,要

對人類的早期社會進行研究,在文本文獻、考古資料、保留下來的遺跡都極為不充分的情況下,要對人類早期社會進行復原研究,利用這種還保留了原始社會生活習慣的種族群體進行考察、比較、研究,是唯一可行、有效的方法。但這種方法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即這種「活化石」特徵的民族數量有限,大量的民族在近代化的浪潮中,已自覺或不自覺地進入了現代社會。而且,即使找到了這樣的民族,對這種民族的典型性、這種民族中保留的「活化石」特徵中的制度和習慣的代表性與普遍性等,也都是需要非常謹慎地分析、鑑別的。     當事人訪談,即對親身經歷或接觸過歷史上的事件、人物和文獻的當事人進行採訪,通過其回憶描述,再現以往社會生活的

原貌。這種方法,雖然有許多缺點,如當事人可能因年代久遠而記憶不清,或記錯事實,或可能因某種不便說出口的原因而故意隱瞞、歪曲乃至偽造某些事實,或因許多當事人還健在而無法完全真實地敘述一些事實,等等。但這種方法的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在研究離我們生活的時代還不遠的一些人和事時,曾經親身經歷過、接觸過當時的事件、人物和文獻的那些當事人,比保留下來的文本文獻和其他資料,要更為真實可靠一些。因此,這種方法也是中外史學家廣泛採用的方法。眾多傳記、回憶錄的出版,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筆者認為,在這種訪談、回憶得到其他相關資料印證的前提下,當事人訪談應是研究歷史尤其是研究現代史、當代史的重要方法。  

  《中華法學家訪談錄》是當代史作品。在上述四種史學研究方法中,第四種方法是最為適合本書的編寫目的的。因此,在準備研究當代台灣法學史時,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方法。當然,採用這個方法的另一個考慮是,親身經歷、接觸過20世紀40~80年代末台灣法律事件的學者,均年事已高。所以,為了洞悉台灣法律、法學發展的活的史料,設計並完成《中華法學家訪談錄》課題,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本書一共採訪了19位台灣的著名法學家,他們不僅在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方面成果豐碩,屬於法學泰斗級的人物,而且在司法實務領域也成就卓著,在制定、解釋、實施法律方面身體力行地確保其合情、合理、合法、公平和公正。尤其是

這批法學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親歷了日據後期,或者1945年後光復初期經濟困難、生活拮据、法治衰敗、社會動盪的時代,都經歷或接觸過20世紀50年代後台灣所發生的影響其後法和法學發展的人物、事件和立法等活動。應該說,他們是台灣現代法和法學的探索者和奠基人,引領了台灣法和法學的發展。     本書的構思,源於10年前和黃源盛教授的多次談話。當時,筆者組織實施的《中國法學家訪談錄》(10卷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後陸續出版)已經完成了初稿,正在編輯修改之中。所以筆者就和黃源盛教授商量,能否對中華民族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之重鎮台灣的法學家,也進行一下採訪,作為口述歷史,以保存中國現代法學的

珍貴歷史遺產,黃教授非常贊同。當時就約定,採訪哪些法學家,由黃教授確定;採訪人員和經費,由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專業負責。由於去台灣已經屬於出境,手續比較複雜。為提高效率,最後我們採取了辦「自由行」旅遊的方式,前後花費了一年多時間,完成了這項工作。     參加本書訪談、寫作的是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專業的四位青年學者:于明教授、王捷副教授、李明倩副教授和王靜博士。他們雖然還很年輕,但經過本專業多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的調研和寫作鍛煉,在科研方面已經比較成熟,且工作起來非常投入、充滿激情,比較好地完成了對各位法學家的採訪。黃源盛教授和夫人李松萍老師安排、聯繫、參加了整個對各位老師的見面和採訪,非常

投入,也非常辛苦。由於本書涉及的內容比較繁雜,歷史頭緒比較多,加上都是回憶類文章,記錄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不正確或錯誤之處,謹希望各位被採訪者以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中華法學家訪談錄》屬於現、當代人寫現、當代事,編寫這種作品,如上所述,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著許多困難和缺陷。筆者曾在《中國法學史》第四卷(即將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序中說過:「現代法律人寫現代法學史,好處當然是有的,那就是對絕大多數法律事件、法學成果、討論爭鳴、法律人物都是熟悉的,或親身經歷過的,甚或是直接參與者和當事人。因此,寫起來當然可以非常真實,非常細緻,文獻資料也容易收集。但現代法律人寫現代法學史的弊端也是

明顯的。一方面,由於作者是這一段歷史的見證人,甚至是當事人,因此,作者就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純粹客觀描述,而一定會加入自己的見解和體會,甚至是各種情緒。另一方面,由於被描述的學者都還健在,故考慮到各種人際關係,作者在闡述這一段歷史時就會有所顧忌,對許多人和事常常不得不作一些『技術處理』,無法保證其描述的客觀公正。為了避免這兩個方面的弊端,筆者決心以自己的學術良心為準則,無所顧忌地、客觀公正地對現代中國這七十餘年法學發展的歷史作一番系統的梳理,以為學界及其後人留下一點真實的學術積累。」筆者感到這段話對本書的寫作也是有意義的。     為了忠實地反映每一個被訪問者的真實思想和話語,本書的19

篇訪談錄成稿之後,都寄給被訪問者本人審閱過,以保證訪談錄的原始性和真實性。在撰寫、審閱每一篇訪談錄時,筆者以及其他各位作者,經常會抑制不住地歎息、沉思,當然更多的時候是感動和欽佩。這些法學家的人生道路和學術事業儘管經歷了那麼多挫折和坎坷,但他們對法治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雖然,這些法學大師現在都已經退休,但他們仍然關心中華民族民主、法治和文明的進步,關心著年輕一代法律人的成長。有些學者如 王澤鑑、黃茂榮等還頻繁來回於海峽兩岸,為推動兩岸的法學教育、法學研究以及法學交流的事業盡心竭力,貢獻晚年的智慧。     《中華法學家訪談錄》是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文明史研究院、上海市一流學科法律史專業的重

點建設項目,本書的調研、寫作和出版,得到了上海市一流學科建設和上海市高原高峰建設的支持。北京大學出版社副主編蔣浩編審以及元照出版公司多年來對法學家們與法制史、法文化等議題的支持與奉獻,及編輯團隊為本書的編寫和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謹表示我們ㄧ片誠摯的謝意。   何勤華謹識 於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文明史研究院 2020年3月15日

旅遊網站導入旅遊設計師對旅遊行為意圖之影響

為了解決日本自由行花費的問題,作者黃冠中 這樣論述:

全球旅遊方式形態已明顯的以「體驗價值」為主的自由行旅遊為趨勢主流,而善用當地人旅遊知識的體驗達人「旅遊設計師」來量身定做專屬於旅行者的「旅遊知識-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已在許多先進國家興起與國際知名旅遊網站普遍應用(例如:Airbnb、Tripadvisor等)國家級的觀光行銷已經從花費政府預算的觀光局廣告宣傳,走向熟悉地方特色的「在地人設計推薦特色行程」以「網路社群媒體行銷」愈在地愈國際化,帶有真實情感流露的素人影音視頻影像,帶來更巨大的網路流量與媒體效益,無疑地,宣告「人人都是行銷台灣的旅遊設計師」讓公民行銷台灣的時代來臨,值得政府與企業省思傳統商業模式的產業結構,是否與消費者需求存

在不小的差異。 故本研究核心重點在於以社會科學研究「期望確認理論」出發,複以「交易成本理論」初探,探討自由行旅遊者使用具客製化功能旅遊網站,以「體驗達人(旅遊設計師)」客製化旅遊產品為中介變項,探討其經驗與滿意度對旅遊行為意圖的影響,並特以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貝納博士「峰終理論(Peak-end theory)」探討「旅遊設計師」在旅遊設計中扮演創造旅程「峰值」的關鍵角色與應用。研究結果顯示:一、「旅遊設計師客製化旅遊產品」對「旅遊意向」、「體驗價值」與「重複購買意願」間關係,具顯著中介影響正相關。二、具有體驗達人(旅遊設計師)服務的旅遊網站,更受消費者青睞與推薦。三、旅遊設計師

「同理心」能力的強弱,對客製化旅遊產品的「峰值」創造有正向影響,並且具「心靈啟發與療癒」效果。四、旅遊設計師與新住民對「在地特色文化旅遊設計力」,對「旅遊外交」有深化加乘的交流效果。五、旅遊設計權利為人民的普世價值,不合時宜的觀光相關法規應修改。六、地方創生導入有總體規劃能力的「在地文史特色旅遊設計師」。七、旅遊設計師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可透過區塊鏈智能合約的技術建立保障機制。八、AI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可為旅遊設計的數位應用與升級。期待未來更多的研究能朝向客製化旅遊各種經濟學效益,與行為心理學療癒效果做更深入探討,將旅遊設計師的正面價值與商業模式能更峰值發揮,讓世界看見台灣,以達成行政院的觀光客倍

增計畫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