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圓匯率換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日圓匯率換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岡崎太郎寫的 養富:學有錢人的習慣,儲蓄未來20年的自由人生 和中田敦的 獲利來自於改變:汲取矽谷智慧,見證GE的轉型革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日元匯率(JPY)換算與分析 - 美元- 鉅亨也說明:提供旅遊購物投資,台幣換日元的時機與技巧,包含日元走勢與新聞、各家銀行匯率、手續費、定存利率. ... 華南銀行. 現金賣出0.2314. 省2,043,860TWD. 更多銀行日元匯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東販 和台灣東販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經濟學系 胡春田所指導 張伯群的 中央銀行的匯率政策:金融風暴前後的跨國比較 (2011),提出日圓匯率換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匯率、匯率制度、外匯存底、有效匯率指數。

而第二篇論文義守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吳昭彥所指導 王健欣的 3D產業經營模式與競爭力之探討 (2010),提出因為有 競爭力、實證研究、3D產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圓匯率換算的解答。

最後網站美金匯率換算台幣- 2023則補充:銀行匯率比較匯率查詢匯率換算FindRate.TW 中國信託提供美元、日圓、人民幣等多種外幣幣別之匯率參考,不代表實際交易匯率,實際交易匯率以交易時,本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圓匯率換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養富:學有錢人的習慣,儲蓄未來20年的自由人生

為了解決日圓匯率換算的問題,作者岡崎太郎 這樣論述:

  賺不賠的投資是自己!   窮忙、窮遊、窮生活……   忙到沒時間做想做的事,比貧窮更可怕!   從容、人脈、理財有道……   那些好像有錢人才辦得到的事,   只要從「1個習慣」改變起,讓人生品質晉升上流!   聰明管理工作、生活、人際、金錢   獲得真正物質×心靈的自由!。   ▶經濟上的自由   ▶可自由運用的時間   ▶充沛的動力與雄心   ▶健康的身體       ▶樂觀的精神   ▶資訊、洞見與興趣   ▶信賴關係與尊敬關係   濃縮無數位成功者的經驗,32個校準人生的關鍵練習   工作與學習/日常生活/人際關係/金錢全方位提升!   作者簡介     岡崎太郎(Ta

ro Okazaki)   1970年出生於福岡縣。現為郵購顧問,以及IT Management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在金融業及健康食品業等多家企業任職,20幾歲轉行從事郵購業,短短2年就從知識與業績全無的狀態,拚出月營業額1億日圓的成績。   兩度達成股票上市的目標後,便轉型為郵購顧問自立門戶。截至目前為止,已開發出超過120項商品。客戶不乏大企業的郵購部門與郵購公司,此外也積極地在日本各地舉辦演講與講座。   於國內外遇見的億萬富翁多到數不清,與他們交流時發現了不少特殊習慣,遂將蒐集億萬富翁的特殊習慣當成人生志業。   著作有《20歲的幹勁!出錯,你才會出色!》(大樂文化)、《每天

只要3分鐘 實現「夢想」的筆記》、《「三分鐘熱度的人」也能靈活運用的手帳術》(以上皆為暫譯,フォレスト出版)、《致找不到「夢想」的人 改變人生的簡單習慣》(暫譯,青春出版社)等等。   <官方網站>www.it1616.com   前言――「這個習慣」能開拓成為億萬富翁的道路   第1章 工作與學習的習慣 習慣01 火速回覆 展現工作速度,贏得信賴 習慣02 難以置信的大方 不在乎回報與得失的態度,反映出器量的弘深 習慣03 凡事「超」徹底 堅持做到讓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便能看見不同的景色 習慣04 徹底筆記下來 手寫的筆記,能產生一個又一個新「發現」 習慣05 掌握人工整理的竅門 做好

整理整頓,能幫助自己辨別工作的輕重緩急 習慣06 保持好奇心 追求「興奮與期待」,培養行動力 習慣07 抱著「全部看完」的態度閱讀 「看什麼書、看到什麼程度、看了幾本書」是評判一個人的標準 習慣08 成為模擬演練大師 擁有能在意外發生時立即因應的靈活彈性   第2章 日常生活的習慣 習慣09 珍惜早晨一個小時的時光 早晨的例行公事能帶來愉快舒適的每一天 習慣10 訂立個人的年度計畫 給日程表訂出規則,創造「奇蹟的一週」 習慣11 每天誦念自我肯定句 訂出可提振情緒的關鍵口頭禪 習慣12 控制不安 專注於「現在」,就能保持樂觀正面的態度 習慣13 一秒切換心情 瞬間切換心情,不讓負面情緒延續下去

習慣14 鑑別真假好壞 選用高檔品,磨練鑑賞眼光 習慣15 散發自信風采 努力成為受高檔店肯定的行家   第3章 人際關係的習慣 習慣16 一見面就說「謝謝」 提前感謝,確信未來將會美好而燦爛 習慣17 珍惜超過十年的交情 盡全力幫助對方,建立堅不可摧的信用 習慣18 非常喜歡送禮物 送一輩子的禮物,展現彼此間心靈的連結 習慣19 展露超級親切友善的笑容 展現笑容與氣質,帶給對方成功的預感 習慣20 馬上提出證據 事先備妥鐵證,不給對方質疑的餘地 習慣21 讓他人優先 磨練「你先請」以及「不然我先來」的精神 習慣22 馬上幫人牽線搭橋 成為真人版SNS,動用自己的人脈幫忙介紹 習慣23 不被

成功經驗困住 培養精力,讓自己能全力接受新事物,對新事物起反應   第4章 健康與興趣的習慣 習慣24 不抽菸 要知道如何對付「疾病」這個人生的最大風險 習慣25 擁有傲人的酒窖 透過葡萄酒,培養識貨的眼光 習慣26 持續學習日本傳統藝能 掌握工作以外,能夠擴展自身寬度的機會 習慣27 鑽研到底 把興趣變成專業的人,氣勢就是不一樣   第5章 金錢的習慣 習慣28 經常換新鈔 透過小迷信,對金錢表示敬意 習慣29 精通投資 想要找對賺錢標的,就要持續不斷地學習 習慣30 用錢比賺錢更重要 若要實現理想,就該學習用錢哲學 習慣31 重視版稅型收入 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靠非勞動所得聰明過活 習慣32

自問自答 不斷質問自己,是否有資格成為億萬富翁   結語――成為他人的人生指標   前言 「這個習慣」能開拓成為億萬富翁的道路   二十六歲那年,我達成了月銷售額一億日圓的紀錄。   我是在二十四歲時投入郵購事業的。二十五歲那年,我在《an.an》雜誌上刊登「草莓牛奶瘦身飲」的廣告,沒想到這款商品就此一炮而紅,我的業績也蒸蒸日上。   這已經是二十二年前的事了。   之後,我在三十歲那年轉行改當郵購顧問,自立門戶展開活動。   轉行以後我成為某化妝品郵購公司的董事,一年後公司的年營業額成長至98億日圓,並且達成公開發行股票的目標,於是我的資產一下子就躍升至數億日圓。不過,20

08年爆發雷曼兄弟破產風波後,我在國外投資的債券半數都成了廢紙。也因為這個緣故,我並沒有得意忘形,依舊老老實實地工作。   我的本業是郵購顧問,十八年來參與研發的商品超過120種,當中還有一年大賣160億日圓的熱門商品。   目前在運動界很受矚目的幾款蛋白飲品,也是我參與研發的商品。這些產品以薄利多銷的方式,進軍大型製造商把持的市場,短短幾年就突飛猛進,締造驚人的成績。除了這類商品外,我還與活力十足的企業共事,研發許多充滿魅力的產品,並在工作之餘筆耕墨耘。   「億萬富翁」是我個人很感興趣,而且研究了二十多年的主題。這個主題相當刺激,直到現在我的興趣依然有增無減。   多數日本人認為,

成為億萬富翁的必要條件,就是資產要超過一億日圓。   一億日圓等於一萬張一萬日圓紙鈔。日本上班族的終身收入大約是2億日圓,因此資產若有1億日圓(也就是終身收入的一半),確實可以算是有錢人。   至於《富比士》之類的雜誌所介紹的億萬富翁,則是指資產至少十億美元,相當於一千億日圓(不消說,金額當然會隨匯率變動)的超級富豪。   話說回來,超過一千億日圓的資產,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呢。   如果擁有這麼多的資產,就算一年浪費一億日圓,仍然夠我們玩樂一千年(只不過,再有錢的人也不可能活一千年就是了)。倘若拿這筆錢投資利率百分之五的金融商品,每年就能再增加五十億日圓。 不過,這還不是最讓人驚訝的。

  2018年7月,亞馬遜(Amazon.com)執行長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刷新紀錄,成為新一任的全球首富。他的資產總額高達十七兆五千億日圓!   這個金額相當於土耳其或奧地利一年的國家預算,規模實在大到讓人難以置信。   根據最新的「富比士全球富豪榜(The World's Billionaires)」,2018年的富豪總人數為兩千兩百零八人,跟2017年的2043人相比增加了百分之8.1,是歷年來人數最多的一次。   這2208人當中,包含了35名日本人(2017年為33人)。上榜的主要富豪有第39名的軟銀(SoftBank)董事長孫正義(227億美元)、第55名

的迅銷(Fast Retailing,優衣庫為旗下品牌)董事長柳井正(195億美元),以及基恩斯(Keyence)創辦人瀧崎武光、森信託(Mori Trust)董事長森章、日本電產創辦人永守重信、樂天創辦人三木谷浩史。   若以1美元兌100日圓的匯率來換算,日本首富孫正義的227億美元資產,大約等於2兆2700億日圓。   儘管不及貝佐斯的17兆日圓,他的資產總額同樣大得驚人。就連第572名的7&i控股創辦人伊藤雅俊,他的資產總額也有3900億日圓(以2美元兌100日圓換算)。   這樣的金額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呢。   好啦,這種超乎想像的事先擱到一邊,把話題重新拉回到億萬富翁吧!  

 不消說,就算我們只有一億日圓,一樣能過著相當逍遙自在的生活。   請各位想像一下,自己的人生還剩下幾年。你可以用平均壽命減掉目前的年齡,看看自己「擁有的時間」還剩下幾年,以及完成尚未做完的事要花多少成本。常言道,這輩子沒用完的錢無法留到下輩子繼續用。鉅額的資產,只會成為引發繼承之爭的導火線。   順帶一提,《富爸爸 窮爸爸》(高寶)的作者羅勃特.清崎(Robert T. Kiyosaki),對「富爸爸」所下的定義是「資產總額10億日圓,外加一年的非勞動所得有一億日圓」。日本上班族就算勤奮工作四十年,頂多也只能賺到2億日圓,因此應該沒幾個人能夠想像自己擁有10億日圓資產吧。   考量到這

點,我認為比較實際的底線還是擁有1億日圓資產。   在現今的日本,年收入若超過1000萬日圓,理應就不必為每日的支出煩惱。當然,這樣的金額雖然比下有餘,但比上就不足了。   假如飛機要坐頭等艙,飯店要住五星級套房的話,年收入1000萬日圓就不夠用了吧。畢竟人類的欲望無窮無盡。   ◎每個班級裡都有一位億萬富翁!?   前面有點離題了,我們回到正題吧!   關於富裕階層的定義,野村綜合研究所的見解也頗有意思,他們的定義是「純金融資產超過一億日圓」。   純金融資產是指,從總資產扣掉不動產之類的資產,再以這剩餘的「流動資產」減掉負債所得的金額為標準,如果家庭的純金融資產超過一億日圓就算是「

富裕階層」。   另外,以下是日本國稅局在2015年公布的富裕階層主要衡量標準。雖然當中有幾個稍嫌艱澀的用語,不過仍相當值得參考。   1 有價證券的股利股息一年超過4000萬日圓   2 持有的股票超過800萬股   3 借出的本金超過1億日圓   4 出租房屋之類的不動產所得超過1億日圓   5 所得總額超過1億日圓   6 轉讓所得及山林所得(譯註:砍伐或轉讓山林而得的收入)超過10億日圓   7 取得資產超過4億日圓   8 透過繼承等方式取得的財產超過5億日圓   9 未上市股票的轉讓所得超過10億日圓,或是上市股票的轉讓所得超過1億日圓,而且年滿45歲的人   10 持續進行國

外交易或有過大筆國外交易的人,或者符合1~9項且有過國外交易的人   (日本經濟新聞 2015年9月3日早報)   各位是不是覺得,這個標準要比《富爸爸 窮爸爸》的定義更加實際呢?   總部位於法國首都巴黎的凱捷管理顧問公司(Capgemini),每年都會發表「World Wealth Report」這份報告,而2018年的報告指出,2017年日本的富裕階層有316萬2千人,跟2016年相比大約增加了百分之9。   就算聽到「316萬人」這個數字,可能還是有不少人沒辦法想像。這裡就用日本的總人口數1億兩2670萬人(2017年10月1日,總務省統計局所做的調查)來換算看看。   316

萬人相當於日本總人口的百分之2.5左右,也就是說「大約每40個日本人就有1人是富翁」。   換句話說,只要想成「每個班級裡都有一位億萬富翁」,本來以為遠在天邊的億萬富翁,頓時就變得很貼近你我了吧?   接著,我們進一步詳細檢驗前述野村綜研的資料。   純金融資產超過1億日圓的家庭有121點70萬戶,除以日本總家庭數5290點40萬戶,占比大約是百分之2.3。   由此可知,日本有百分之2至百分之2.5的家庭屬於富裕階層。   .超富裕階層……純金融資產 4億日圓以上 (7.3萬戶家庭)   .富裕階層……同上 1億日圓以上 未滿5億日圓 (114.4萬戶家庭)   .準富裕階層……同上 

5千萬日圓以上 未滿1億日圓 (314.9萬戶家庭)   .上層大眾階層……同上 3千萬日圓以上 未滿5千萬日圓 (680.8萬戶家庭)   .大眾階層……同上 未滿3千萬日圓 (4273.0萬戶家庭)   (野村綜合研究所「日本富裕階層有122萬戶家庭,純金融資產總額為272兆日圓」2016年11月28日)   「每40個日本人就有1人擁有1億日圓資產」,請各位把這項事實記在腦子裡。   感覺就像是「每個班級裡都有一位富翁」,這樣一想是不是覺得富翁的寶座變得觸手可及了呢?   相信大家應該會覺得,1億日圓這個數字離自己不遠了吧。   我不要求大家努力賺到1千億日圓,我們就抱著「以10億日圓

資產為目標!」這種輕鬆的心情,進入下一段的內容吧!   ◎拋開「有錢人很不幸」的成見   首先,請各位回答以下的問題。   你是否認為「擁有很多錢就會不幸」呢?   請你閉上眼睛,手按在胸口上,然後深呼吸,搜尋一下自己的記憶。   如果擁有很多錢,就會遇到詐欺、詐騙,或是沉迷女色導致家庭破裂……請問小時候,你的父母或周遭的大人,有沒有向你灌輸金錢的負面印象呢?   其實,我也曾對金錢抱持負面的印象。   34歲那年,我第一次經歷首次公開募股。   股價自公開當天就創下高價紀錄,之後依然持續漲停,我的資產也因此越變越多了。當時,我的內心萌生出「居然得到這麼多錢,我會不會生病啊」這種毫無根

據的不安想法。   雖然很想要錢,但擁有過多的錢會遭到天譴;得到金錢的同時,自己也會失去重要的事物……這樣的不安在心裡隱隱發酵。   請問你對金錢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回答「不這麼認為」的人,你可以直接跳過這一段。   回答「確實這麼認為」的人,也請你放心。   我在舉辦講座或演講時,每次問到這個問題,都有大約四成的人會回答「如果擁有許多錢,自己可能會變得不幸」。   之所以會有這種負面印象,應該是受到父母、老師、前輩,或是不入流的談話性節目與電視劇的影響吧。此外,實際見到、聽到粗俗富人的行徑而感到厭惡,或是看到粗俗富人凋零落魄的下場,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就像大家知道的,現在仍

然有許多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的粗俗富人,也就是以前所謂的暴發戶,實在很遺憾。   要是遇到蠻橫又粗俗的有錢人,無論是誰都會感到厭惡的。   如果持續遇到好幾次,「有錢人=蠻橫=厭惡感=不幸的人」這個牢固的方程式,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深植腦中。   假如你在心中樹立了「有錢人很不幸」的印象,當自己要踏上成為有錢人的道路時,這個印象就會變成巨大的阻礙。   因為你會不自覺地踩住煞車,抗拒成為「億萬富翁」。   你必須先察覺到心中的煞車,並且趕緊消除它。   其實億萬富翁也分成兩種人:幸福的人與不幸的人。   此外,他們也有高雅與粗俗之分、福相與窮相之分、愛好和平與愛好暴力之分。這兩種類型的人是截然不同

的存在。   看到不幸、粗俗又一副窮相的億萬富翁,並不會讓人心生羨慕。   不過,各位請放心!   世上還是有許多正直清廉、高雅、一副福相又非常幸福的億萬富翁!!   我們往往會把目光放在粗俗的億萬富翁身上。   這是因為,高雅的億萬富翁本來就很低調。就我至今遇到的比例來說,大概每十個人才有一個比較高調的人吧。   至於粗俗的億萬富翁,他們的品行不好,因此無論如何就是很引人注意。請各位記住這項事實。   請問你的身邊,有沒有可作為榜樣、正直清廉的億萬富翁呢?   假如你能找到一個符合印象的榜樣,請你想像一下那個人。   如果身邊沒有這樣的人,請你在「億萬富翁」的前面,加上「幸福的」或「卓越的

」這類形容詞。   「幸福的億萬富翁」或「卓越的億萬富翁」這類稱呼,是不是給人非常「溫馨」的感覺呢?只要使用這個稱呼,應該就能抵銷掉粗俗又負面的印象吧。   請在你的深層心理中,創造「幸福的億萬富翁」或「卓越的億萬富翁」這個新領域吧!只要閱讀本書,正直清廉的億萬富翁印象應該就會越來越穩固。   接下來進入正題。   單刀直入地說,本書的內容就是「卓越億萬富翁的習慣」!   至今我遇見了好幾位卓越的億萬富翁,而本書主要就是介紹我在他們身上發現的特殊習慣,除此之外還會分享有助於成為億萬富翁的習慣,以及我自己特別注重的習慣。   說明這些習慣時,我會穿插一些自己經歷過的趣事。期盼你在了解及

效法他們的習慣後,能夠就此蛻變成「卓越的億萬富翁」。   ◎為什麼卓越的億萬富翁都很低調?   2019年4月,我終於滿49歲了。   從我18歲出社會到現在,已經滿30年了。   如今回想起來,這段期間我不斷遇到有錢人,真是不可思議。而且機率之高,讓我不禁認為這一次又一次的邂逅根本就是命中注定。   我高中畢業後任職於如今已經消失的「武富士」,在當時這是日本最大的消費者信貸公司。自從受了董事長武井保雄的薰陶後,我便接二連三地遇見有錢人。   1998年8月,當時28歲的我,遇到了超重量級的億萬富翁。   這個人是香港的超級富豪,在當時是名列富比士全球富豪榜的中國首富。他不僅經營港資

航空公司與高級飯店,而且還是跨國銀行的董事。   他的兒子充當導遊,帶著我與熟人在中國旅遊一個星期左右。這趟旅程的最後一天,他請我們在自家經營的九龍高級飯店用餐,並安排我們住進套房。這是我有生以來頭一次住套房,心情當然激動又感動,這段驚人的經驗也讓我永生難忘。   之後我也陸續遇到各式各樣的有錢人。   舉例來說,我在曼谷廊曼國際機場(Don Mueang International Airport)的吸菸室,遇到40歲就提早退休,十年來都在打高爾夫球的男子;在汐留的東京港麗飯店(Conrad Tokyo)電梯裡遇到航空公司的董事;在泰國蘇美島(Ko Samui)的高級度假村結識全球最大

飯店集團的副總;在印尼峇里島遇見富豪哥(電影「富豪哥教你的事」*的角色原型)。除此之外,我還遇過賣掉公司賺到數百億日圓的大老闆,身邊也有因股票上市而獲得鉅額資產的朋友。   最近則認識了賣掉線上撲克網站,賺到超過100億日圓資產的日裔加拿大人,還有個同學創立了年營業額300億日圓的大型娛樂連鎖事業。   我的人生中出現了許多億萬富翁與超級富豪,多到讓人難以置信。   不過,他們大多不是眾所周知的人物。   各位知道原因是什麼嗎?   這是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出名,羨慕或嫉妒之類的負面影響也會隨之增強。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地不引人注意、不登上新聞版面、不出現在電視上,因此社會大眾多半不認識他們。

  對了,去年我也遇到了一位「超了不起」的億萬富翁。   雖然他的年紀比我小,卻是個相當成功的實業家,讓我深刻體會到「原來錢太多就是指這樣的狀況啊」。   他的資產多到「早就搞不清楚自己有多少錢」的程度!   億萬富翁的介紹先告一段落。言歸正傳,我為什麼要以「億萬富翁的習慣」為主題寫這本書呢?   接連遇見億萬富翁的我,發覺他們有著「明顯不同於一般人的習慣」,而且是很獨特、狂熱、徹底的習慣。   某次我跟編輯閒聊時,向他介紹了我發現的「億萬富翁的習慣」,結果他興味盎然地說:「好有趣喔!如果把這些億萬富翁的習慣蒐集起來、整理成冊,這絕對會是一本相當有意義的書!」   這大約是十年前的

事了。   從那天起,我陸陸續續蒐集了各種「億萬富翁的習慣」。   就在即將50歲之際,我蒐集的「億萬富翁的習慣」終於足以整理成一本書,並且順利地出版。   我在這本書裡,首次公開自己發現的「億萬富翁的習慣」。   本書嚴選收錄了32個習慣,各位可以從第一個習慣依序看下去,也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項目讀起。   請盡情欣賞我與這些億萬富翁的故事,並且儘管實踐值得參考的地方。   那麼,我先介紹一則關於前述超重量級億萬富翁的故事吧!   某天,我查看位在六本木中城的「東京麗思卡爾頓酒店公寓(The Park Residences at the Ritz-Carlton, Tokyo)」空屋資訊

,發現那裡的房租高得嚇人。   1平方公尺大約1萬日圓。換句話說,如果是一房兩廳一廚、60平方公尺的房屋,一個月的租金要60萬日圓!   當中最大的房屋,光是客廳就有40張榻榻米大,看上去就像是柔道場。   這間兩房兩廳一廚、300平方公尺的房屋,月租要300萬日圓!!   說它是逼近東京最高價位的房子,一點也不為過吧。   我心想「這太離譜了!」,隨即用LINE傳訊息給那位超重量級億萬富翁:「居然有這麼貴的房子耶!」結果他回我:「那是我單身時住過的房子呢。」   「什麼?」     看到意想不到的回應,我的腦袋頓時停止思考。   「他住過的房子??」   每個月的房租要300萬日圓,一

年就要3600萬日圓。   假如在我老家福岡那裡,這樣的金額都可以買一戶100平方公尺的新公寓了。不消說,如果要在六本木買相同等級的公寓,少說也要10億日圓。   我大吃一驚,在心中吶喊:「原來這個人是『超了不起』的億萬富翁啊!」   ◎能與億萬富翁維繫人際關係的人,以及無法維繫關係的人   了解億萬富翁的習慣固然重要,假如你有機會認識億萬富翁,該怎麼運用這個機會才好呢?   我想透過前述超重量級億萬富翁的故事,告訴大家怎麼做比較恰當。   我跟他是在新橋的香魚料理專賣店認識的,起因是某位愛釣魚的老闆(他的辦公室位在銀座)邀請我:「這個季節的香魚很好吃呢,我們一起去嘗嘗吧!」   

爽朗的好青年,是我對這位億萬富翁的第一印象。他很有禮貌,笑容也很開朗。用餐期間,我們從釣魚聊到事業,天南地北聊個沒完。   離別時,我們互相介紹自己工作上的擅長領域,並且互留LINE帳號,希望日後有機會合作。   那是一年前的事了,後來我一直跟他保持聯絡。而且,我很快就注意到一件事。   無論是電子郵件、LINE還是FB(臉書),他的回覆速度都異常的快。有時最快三秒後就會收到他光速般的回覆。   假如你覺得戳中自己的弱點了,請好好反省一下。   總之先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回覆速度吧!   如果是過了一天也不回覆的程度,那就直接出局了。   相信各位都有機會在各種地方,認識各式各樣的人物。例如

私底下認識新朋友、工作時認識新夥伴……   在這類邂逅當中,能夠認識億萬富翁的機率或許真的不高。   正因為如此,我希望各位能仿效億萬富翁的習慣,並抱持「想要更接近他們一步!」的念頭。   請親身體驗億萬富翁的習慣,並保持「提高自身水準」的心態。   因為比自己高一個層次的人,必定有著更強烈的上進心,能促使自己成長為更棒的人。   縱使遇到了億萬富翁,要是你話題貧乏,無法持續跟對方溝通交流的話,可就白費了難得的邂逅。   不光是億萬富翁,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物,我都會要求自己一件事,好讓這場邂逅變得有意義。   那件事就是:成為對方的「有魅力的朋友」。   我想在此跟各位討論一下「朋友的定義」

。   「認識的人」和「朋友」,究竟有什麼差別呢?   我對朋友的定義是:「可在半夜12點隨意講電話的人」。   「等一下要不要去吃拉麵?」「我問你喔,之前大家都在討論的電影叫什麼名字?」「你聽我說,今天……」即使在深夜也能放心打電話,跟對方談這類沒必要現在講的小事,就是我對朋友的定義。   終極的定義則是:沒事也能見面的人就是朋友。   假如你已經出社會了,當然會跟別人交換名片吧?   不過,並不是只要交換了名片就能自動成為朋友。   交換名片之後,自己要想辦法跟對方保持聯繫,無論透過FB、LINE、或是Instagram都可以。   分享、提供各種輕鬆或嚴肅的話題;實際在外喝一杯;由

淺入深、開心見誠地談笑;互相介紹朋友;一起工作看看。   碰上季節轉換或紀念日時就贈送禮物、一起吃美食;如果互動變少就會小吵架,但彼此遲早會變成真正的朋友。   如同上述,要成為朋友得花上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   該怎麼做才能跟對方變熟變要好呢?擬訂能夠實踐的「交友計畫」是很重要的。   請你實踐計畫,在試錯與摸索的過程中努力增加良好的朋友關係。   只要多結交一些優秀的朋友,就能透過這位朋友,讓自己的交友圈變得更大、更良好。認識億萬富翁的機會,就埋藏在不斷擴大的交友圈當中。   在你朝著「億萬富翁」這個目標邁進之前,了解「億萬富翁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是非常有意義的事。這是因為,認識億萬

富翁的真實面貌,你就會有具體概念,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億萬富翁。   只要像這樣以億萬富翁為目標,執行你的「交友計畫」,就能跟我一樣認識許多卓越的億萬富翁!   你豐富而精彩的人生,現在才要開始!! 岡崎太郎

日圓匯率換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前兩天SONY舉辦了發表會,在日本掀起了一陣旋風。首先是降價後的PSVita將會推出新機種PCH-2000,變得更輕、更薄,而螢幕也從免背光的OLED改為色彩稍微變差的液晶,最重要的是,本次加強了節能設計,將電池續航力提升1至2小時,並增加1GB的內建儲存空間。首發將會推出六款顏色,售價則是與現在的PSV主機售價差不多相同。

再來就是大家最期待的PS4發售情報啦!一公開發售日期時大家都傻了,日本地發售日竟然是2月22日,比歐美整整晚了三個多月。售價以匯率換算甚至比E3展時公布的399美金稍微貴一些些,在網路上引起一陣喧嘩。儘管官方推出首發將有免費《KNACK》遊戲數位下載與一年延長保固的優惠,晚三個月的策略還是讓許多玩家無法接受,想要搶先玩的玩家們只好從歐美訂購PS4主機了。

本次發表會的重頭戲就是新推出的PSVitaTV啦!這個電視盒將整合PS3、PS4、PSVita,透過串流能將在家玩到一半的遊戲,在外面使用PSVita繼續玩,除了該有的網路功能之外,還可以觀看NicoNico等動畫與LIVE社群,主機上內建有遊戲和記憶卡的插槽,還能直接在大螢幕上用PS3或PS4的手把遊玩PSVita的遊戲,雖然有些遊戲的觸控功能還未確定該如何對應操作,但有可能會透過軟體更新有取代操作的按鍵。

總裁河野弘在專訪中也表示:PSVitaTV主要針對以前有玩過PS、PS2,但現在沒有在玩遊戲的玩家,希望以簡單的入門為重點商品,許多舊作都會在PSN上販售,推出更多元的服務。

售價更是犀利,只賣9954日圓,大概3千多台幣!PSVitaTV預計將在11月14日發售。如果想玩PSVita又嫌螢幕太小的玩家們可以衝一台囉!

為了迎接PSN下載時代來臨,這次發表會也推出64GB超大容量的記憶卡,讓玩家們減少交換記憶卡的次數,未來不論便利性或遊戲性都將大大提升,不得不讚嘆SONY的強大整合能力!官方也表示更多情報將在月底的東京電玩展上公開,請各位玩家們也要繼續鎖定我們電玩宅速配的後續報導喔!

(C) SCEJA

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Gamedbfans
休閒平台:http://myfun.gamedb.com.tw
最hot攻略:http://www.gamedb.com.tw/

中央銀行的匯率政策:金融風暴前後的跨國比較

為了解決日圓匯率換算的問題,作者張伯群 這樣論述:

匯率是兩國之間貨幣兌換的比例,將某一國貨幣換算相當於外國貨幣的金額,簡單來說就是外匯買賣的價格。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金融的認知普遍變得相當重要,加上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頻繁,匯率對於各國的重要性也相對提升。一國之匯率水準的高低往往會反應其經濟層面,匯率本身的制度往往是各國為達其經濟目的而做出的決策,因此不同國家所採用的政策也就因此不同。台灣自1978年改採「機動匯率制度」,也就是學理上所謂的「管理浮動匯率」。初期實際上採行釘住美元策略。1987年後,台幣升值幅度較大,直至1997年後,可以說是進入升貶互見的管理浮動制度。近幾年來,由於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台灣經濟成長不高的情況下,有輿論及學者認

為央行有傾向貶值政策,央行雖一再否認,但仍難平息批評聲音。本文根據數據,統計比較各國匯率波動程度,以事實證明哪一方較有依據。本文針對新台幣兌美元之匯率與其他貿易國匯率之相對比較,採用2005年1月至2011年11月台灣、日本、英國、香港、韓國、加拿大、新加坡、中國、澳大利亞、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歐洲等14個國家兌美元匯率之資料,利用統計分析比較彼此間匯率波動幅度。結果發現台灣在匯率控制上相對其他貿易國略為穩定;另外可以由外匯存底之變動瞭解台灣在外匯市場干預頻繁的程度,數據指出央行為穩定匯率積極在外匯上進行買賣,相對其他國家而言,外匯存底的變動幅度偏高。有效匯率指數的波動可以得知台灣貨

幣對外價值相對穩定及購買力對外優勢。總結各項因素之優勢穩定結果,可以發現台灣比照其他國家而言,雖匯率逐年是走低趨勢,不過在數據上確實可以證明新台幣在匯率控制上相對其他國家而言穩定。面對台灣貨幣平均有走勢緩降的情況,我們將新台幣、日圓、歐元及韓元與美元之名目匯率2005年1月至2011年11月的日資料進行迴歸分析,並加以驗證央行匯率政策是否如同外界所言存在阻升不阻貶的問題。結果發現不管新台幣升貶值,日圓及歐元對新台幣影響皆一樣,此點說明台灣並無阻升不阻貶的匯率政策。

獲利來自於改變:汲取矽谷智慧,見證GE的轉型革命

為了解決日圓匯率換算的問題,作者中田敦 這樣論述:

提列1兆9000億日圓特別損失後的大轉型! 徹底採訪「脫離威爾許」的經營改革!   2015年4月,全球最大電機製造商通用電氣(GE)決定退出金融事業,同時提列約1兆9000億日圓的特別損失。這象徵著由「二十世紀最佳執行長(最高行政負責人)」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建立起的「聯合大企業(大型多角化經營公司)」,股票市值總額經常在全球第一和第二之間競逐的GE的挫敗。   一家擁有30萬名員工的龐大企業竟徹底仿效Google等矽谷新創企業,意圖變身成為「數位製造業」。   不畏改變,通用電氣的轉型革命!   事業──從以金融事業為重,轉型為「數位製造業」   製品──原以銷售產

業機械為主,現在擴大服務,協助客戶提高產業機械的生產力   開發──捨棄過去垂直分工的開發體制,改為由數位部門統籌軟體開發   人事制度──捨棄以「九宮格」評量員工績效,改採可開發潛能的「績效發展」制度      成長策略──從利用企業併購和裁員取得成長,轉為透過自行開發新服務使公司成長   從不許失敗的文化,轉變為利用精實創業手法盡早失敗的文化   讓製造現場遍布感測器,轉型為卓越工廠! 本書特色   ★ 作者運用多年派駐矽谷經驗,精準剖析GE改革的源起與奧義。   ★ 完整解說全方位企業改革的技術!   作者簡介 中田敦(Atsushi Nakada)   日經BP社矽谷分社

社長   1998年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院畢業,同年進入日經BP社就職。   歷任《日經餐廳》、《BizTech》、《日經Windows Pro》、《ITpro》、《日經電腦》各個雜誌編輯部,2015年4月起派駐「矽谷分社」。共同著作有《雲端運算大解密》(中文版,PCuSER電腦人文化)。   1975年4月出生於富山市。   序言 揮別威爾許,與過去背道而行 從脫離製造業轉變為回歸製造業/轉型為數位製造業/從靠併購與企業重組帶來成長,改為靠自己的實力成長/大企業變身為新創企業/從激烈的內部競爭改為團隊合作/數位化革新的範本   第1章 成立125年的新創企業 雷曼風暴襲來/數位破壞成為

新的威脅/來自Google和IBM的攻擊/不賣東西賣服務/其實是第三次投入IT市場   第2章 GE Digital的誕生過程 2011年──前進矽谷的祕境 2012年──聚焦於「1%的力量」 2013年──Predix誕生 2014年──以產業界的平台為目標 2015年──GE Digital自立門戶 2016年──成為平台提供者 2017年──前進舊金山   第3章 目標是Airbnb和Uber 利用數位化模擬預測故障發生/效法Amazon和Google進行開發/同時使用物理模型和數據模型很值得/連結所有物品的數位線/軟、硬體的領域知識為GE的優勢/以按月收費或成果報酬的方式提供服務/數位

營業額的半數靠電力部門/噴射引擎從故障預測轉變為改善耗油量/不僅貨運列車,港灣設施也最優化/照明事業變身成「節能與安全的服務事業」/   第4章 利用設計思考孕育構想 用BtoC的方法論開發服務/誕生自矽谷的設計思考/在設計師主導下發現痛點/在故事板上描繪解決方案/軟體開發人員與工程師兩人一組作業/每隔數週就改善應用軟體/人事和經營管理也採用FastWorks/矽谷不為人知的規則/設計師的重要程度與日本大不相同/數據科學家是真正的科學家/辦公室裝潢時尚的理由   第5章 與Google如出一轍的Predix 產業機器專用的平台/中介軟體95%是開放原始碼軟體/Google是世界最強的軟體製造商

/模仿Google的開放原始碼軟體登場/提供數位化模擬用的應用軟體/最重要的是圖形資料庫/開發實現數位化線程的軟體/以微服務架構安裝應用軟體/雲端提供的微服務/提供邊緣設備/開發用來檢查產業機器的超小型機器人/Predix帶來的新顧客   第6章 製造現場也因為數位化而改變 讓運轉10年的引擎重獲新生/馬表再見!/「防呆機制」數位化/印刷噴射引擎的零件/不僅使用,更販售3D列印機   第7章 邁向「坦然接受失敗」的企業 以精實創業作為公司戒律/廢除一年一次的人事考評/利用智慧型手機評價「好」或「不好」   結語   腳註 參考文獻   序言 揮別威爾許,與過去背道而行   2015年4

月,世界最大電機製造商美國通用電氣(GE)提列巨額的特別損失。其金額為160億美元。若以當時的匯率換算成日幣,約高達1兆9000億日圓。日本媒體連日大篇幅報導的東芝2017年3月期的損失,一般估計約為1兆日圓,這樣一想就能明白GE提列的損失有多麼離譜。   GE在2015年1~3月期的決算中列入這筆特別損失,同時宣布退出金融業。這象徵著由「二十世紀最佳執行長(最高行政負責人)」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建立起的「聯合大企業(多角化經營的大集團)」,股票市值總額經常在全球第一和第二之間競逐的GE的挫敗。   GE成立於1892年,是家歷史悠久的電機製造廠,其前身是發明大王湯瑪斯.愛

迪生於1878年創立的「愛迪生電燈公司」。長年一直以製造產業機器和家電作為事業的核心,但1981年就任執行長的傑克‧威爾許大大改變了GE的面貌。在威爾許的指揮下,GE大膽推動「脫製造業」的戰略。一方面出售小型家電、半導體、行動通訊這一類製造業事業,另一方面積極收購金融公司、廣播電視台、醫療器材公司等。   威爾許的戰略轉變大獲成功。在威爾許就任執行長以前,1980年GE的總營業額為268億美元,二十年後(2000年)增加到1298億美元,成長大約5倍,淨利達到127億美元。主力事業不再是產業機器和家電,金融和廣播電視台等非製造業事業占總營業額的4成以上。1980年股票市值總額為140億美元,

2000年8月時上升到6010億美元,二十年成長43倍,GE獨攬「世界最強企業」之美名。   2001年就任的傑夫‧伊梅特(Jeff Immelt)身兼董事事和執行長,上任之初同樣延續威爾許的路線。在擴大金融事業的同時也買下電影製作大廠「環球影業」等,逐步強化娛樂事業。2007年12月期GE寫下過去最高收益紀錄,總營業額達到1727億美元,淨利222億美元,威爾許鋪設的聯合大企業路線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依然感覺堅若磐石。   當中,長期作為GE主力事業的金融部門位居成功的核心。從借錢給顧客購買GE的家電製品或產業機器(融資、租賃)起步,1990年代更涉足信用卡等的消費金融和不動產貸款業務。

利用身為全球最大製造業所獲得的高評等,在短期金融市場發行商業票據(CP)籌措資金,再放款給顧客。   不料,原本一帆風順的GE金融事業遭到雷曼風暴的襲擊。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短期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隨即枯竭。GE被迫陷入借錢還貸(CP)的窘境。   GE後來靠著知名投資家華倫.巴菲特承購優先股的30億美元,接著又公募增資120億美元,再加上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提供1260億美元的債務擔保等,好不容易才度過這困境。不過股票市場對GE的評價暴跌。雷曼風暴發生前的2008年1月,GE的股價為36美元,到了2009年3月跌到只剩五分之一的7美元。   雷曼風暴更帶給GE大

量與消費金融或不動產貸款有關的呆帳。清算這些呆帳的結果就是在2015年提列高達160億美元的特別損失。   從脫離製造業轉變為回歸製造業   說起來,威爾許之所以會選擇走向脫離製造業之路,起因竟是日本製造商。1970年代中期,威爾許曾經造訪與GE有合作關係的橫河電機的工廠,參觀裝配線作業,據說其有效率的生產體制令他大為驚嘆,甚至感到可怕。威爾許認為要在製造業界與日本企業一爭長短是不可能的,因而決心朝「與日本攻勢無緣的產業」[1]發展。「金融」、「電視台」正是這樣的產業。在金融產業方面,他在全世界收購證券公司、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在電視台方面,1985年以6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擁有全美三

大電視網之一「NBC」的美國家電大廠RCA。不但如此,GE更在2004年從法國媒體集團手中買下「環球」電影製作公司,成立子公司NBC環球集團投入電影事業。   不過,2008年金融業因雷曼風暴遭受巨大打擊,執行長傑夫‧伊梅特於是開始重新檢討威爾許的戰略。GE便藉深陷雷曼風暴之機,展開大轉型。   伊梅特反省1980年代以來的威爾許路線,認為就是它導致公司陷入危機,因此將GE的事業結構、工作推進方式、內部文化甚至人事制度進行一百八十度的大改造。徹底廢棄威爾許以來的「脫製造業」路線。   GE逐步出售金融事業各個部門,2015年4月並宣布要在「2018年以前大致退出金融事業」。而自電視、電影

事業退出的消息則在2009年12月即已發布,2013年將NBC環球集團的股票全數賣給美國最大有線電視公司康卡斯特。冰箱等生活家電事業也在2016年出售給中國的生活家電大廠海爾集團。於是,伊梅特舉GE全體之力,朝回歸原本核心事業——以生產、販售產業機器為主的製造業——的戰略勇往直前。   其成果已開始顯現。2016年12月期GE總營業額1236億9300萬美元(約14兆2247億日圓)中,產業機器的銷售額占比已達91%。同期的淨利則為81億7600萬美元(約9500億日圓)。雖然總營業額和淨利都比雷曼風暴以前要低,但以電機製造廠的業積來看則凌駕其他各廠。   例如,競爭對手德國西門子公司的業

績(2016年9月期)為總營業額706億歐元(約8兆7500億日圓)、淨利56億歐元(約6900億日圓),GE的總營業額是西門子的1.6倍、獲利為1.4倍。此外,日立製作所的業績(2017年3月期)為總營業額9兆1622億日圓、淨利3380日圓。與日立相比,GE的總營業額是日立的1.5倍、獲利為2.8倍。   轉型為數位製造業   GE的「回歸製造業」並非單純的走回老路。   從1990年代到2000年代,GE靠著金融事業獲得巨大利潤,那之後嚴重受創,其間產業界的風景丕變。正如知名創投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所言,「軟體將吞噬世界」,所有產業都因為數位科技而開始轉

變。   比方說,在很早就進行數位化的媒體界,經營數位廣告的美國Google和臉書等新興勢力抬頭,而長期倚賴平面廣告收入的報社、出版社等則承受巨大打擊。因為新興勢力的Google一年廣告收入高達793億8300萬美元,臉書一年也賣出268億8500萬美元的廣告,其影響力巨大(兩者皆為2016年12月期的數字)。   零售業界也因為美國的Amazon公司日益巨大,導致美國的西爾斯、傑西潘尼這類老牌百貨店瀕臨破產危機。因為Amazon的總營業額在2016年12月期達到1359億8700萬美元(約15兆6385億日圓)。   而今,數位破壞(數位化所造成的產業瓦解)的浪潮更波及其他產業領域。資

訊科技界「雲端」普及,Amazon公司和美國企業雲計算公司的雲端服務銷售額已突破100億美元;但另一方面,如美國IBM、慧與科技*那樣老字號的電腦公司,營業額大幅縮減已持續10年以上。2010年代,交通業有美國的Uber Technologies,旅館業有美國的Airbnb這類標榜「共享經濟」、「隨選經濟」的新興勢力崛起,促使業界風景開始一百八十度地轉變。   兼任GE董事長和執行長的傑夫‧伊梅特敏銳地察覺到這樣的時代變化,決定讓GE脫胎換骨為「數位製造業」。大幅增加數位相關方面的投資。一個擁有三十萬名員工的龐大企業,其轉變卻極為迅速。   為提升自家的軟體開發能力,2011年GE選在靠近

「矽谷」的加州聖拉蒙市開設軟體研發中心。在2017年時已網羅了2000名的「矽谷人才」,自行開發在「大數據分析」和「AI(人工智慧)」方面不可或缺的軟體。   尤其重視的是與產業機器有關的「軟體」和「數位服務」的販售。藉由分析產業機器上安裝的感測器收集來的大數據,為顧客提供提高生產力和效率等的軟體。伊梅特稱之為「工業網際網路」,自2011年起全公司積極展開布署。   2015年,為開發這些軟體而在矽谷設立的軟體研發中心換上新招牌「GE Digital」。與此同時,伊梅特提出野心勃勃的計畫,立志要讓GE的「數位營業額(來自軟體和數位化服務)」在2020年時成長到150億美元,躋身世界十大軟體

企業之林。   並在「3D列印機」技術上投入大筆資金。3D列印機是根據軟體做成的3D數據,將樹脂和金屬粉末以「薄層堆疊」的方式做出立體模型的技術。GE計畫利用這項技術製造形狀複雜的零件和少量生產的零件等,以大幅降低製造成本。GE目前除了將3D列印機應用在噴射引擎的零件製造上之外,也開始收購3D列印機的製造廠等。   威爾許擔任執行長的時代,GE的資金都被投入金融公司等的收購上,對R&D(研究開發)的投資往往受到抑制。然而近年GE對R&D的投資有年年增加的傾向。伊梅特就任執行長前一年、2000年12月期的研究開發費為22億美元,但到了2016年12月期,研究開發費已倍增到55億美元。   

從靠併購與企業重組帶來成長,改為靠自己的實力成長   伊梅特並大幅改變集團促使營業額和獲利成長的策略。   威爾許時代,GE的成長策略基本上就是併購和企業重組(裁員)。直接收購企業以擴張事業版圖。例如,1997年威爾許下令擴大產業機器的維修保養這類服務的事業,其後4年間,GE買下了醫療機器類40家、發電機類31家、飛機類17家的「服務提供商」。   利用併購使總營業額成長之後,再靠企業重組增加利潤。威爾許有一句名言「1+1=1」。買進來的公司和GE如果有職位重疊,即有兩名員工擔任同樣的職位,威爾許的做法就是留下一人,解雇另外一人。   事實上,威爾許是美國頭一位「實施人員裁減不是為了削

減成本,而是以增加獲利為目的」的經營者。直到1980年代為止,美國的大企業同樣以終身雇用為常態,解雇等的裁員措施一般被認為是業績萎靡不振的企業不得已才實施的「最後手段」。   然而,1981年就任GE執行長的威爾許卻在GE業績不差的情況下逕行裁員。威爾許就任執行長後,五年內裁減了11萬8000人之多。1980年GE的員工總人數為40萬4000人,因此計算起來每4人就有1人離開公司。   美國媒體目睹這樣殘酷的人員裁減,甚至叫威爾許「中子傑克」。「中子彈」是一種只會殺死建築物裡頭的人而不會破壞建築物的武器,因而把利用企業重組砍掉員工的威爾許比喻作這種武器。   現在的GE依然持續進行併購,

但成長策略已與威爾許時代截然不同,原則上是靠自家開發的新產品和服務的「自力式成長」。   2011年起傾力鑽研的「工業網際網路」所需軟體「Predix」,也是由矽谷的軟體研發中心自己開發完成,而不是仰賴併購取得。   大企業變身為新創企業   在致力成為「數位製造業」方面,GE選擇走徹底模仿矽谷新創企業的路。為什麼呢?因為在全球性大蕭條中,無視雷曼風暴的影響繼續為成長歡喜高歌,並在各種產業實現「數位破壞」的,正是以Google和臉書為首的矽谷新創公司。因此GE不效法美國的IBM、甲骨文這類過去的IT供應商,而以矽谷的新創企業當作理想,開始全面引進其企業文化和方法論。   比方說,201

2年在公司內部全面採用矽谷新創公司一致實踐、有益產品和服務開發的方法論「精實創業」。GE與精實創業的提倡者,也是《精實創業》(日經BP社)一書的作者埃里克.萊斯(Eric Ries)簽定顧問約。之後開發出GE式的精實創業手法「FastWorks」,要求30萬名全體員工實踐。   提到GE,其仿效TOYOTA汽車的「TOYOTA生產方式」,不僅在製造現場,連在白領工作現場也推廣「六個標準差」的品質提升運動,廣為人知。可是在現今的GE,FastWorks,也就是精實創業要比六個標準差更受到重視。   為實現數位製造業必不可少的軟體研發方面,GE不採過去IT供應商慣用的方法,徹底仿效矽谷新創企業

的做法。和矽谷的新創企業一樣,靈活運用最新的OSS(開放原始碼軟體),並採用「敏捷開發」和「DevOps」這類最新的開發、運用方法論。   現在的GE尊崇矽谷新創企業的文化,這姿態與威爾許時代正好相反。因為威爾許的「反矽谷」廣為人知。他在自傳《傑克‧威爾許──我的經營之道》(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中甚至有以下的陳述:   「由於文化差距巨大,一直以來即使有策略上覺得適當、可以收購矽谷高科技公司的機會,我都刻意放過。這麼說是因為,我不想讓90年代後半才在矽谷發展起來的文化污染了GE。」   然而如今,GE已完全沾染了矽谷的文化。   從激烈的內部競爭改為團隊合作   人事制度也一百八十度

轉變。   過去GE採用的是威爾許時代設計出來的「Vitality Curve」(活力曲線)和「九宮格」的人事制度。活力曲線的制度是每年所有單位主管都要為部下的工作表現打分數(評等),將前面20%的人評為具指導能力的「A等」,中間的70%評為「B等」,剩下的10%(墊底的10%)評為「C等」,然後辭退評為C等的人,或是調到其他部門。   九宮格的評量方式更加嚴密,以「Performance(成果)」和「Value(價值觀)」這兩道標準軸評量員工的表現,分為9種類型。   不論哪一種評量方式,GE的員工過去總是在跟別人比較、被評價。被評為「C等」的員工下一年就不在了,所以下一年的「C」會從

前一年得到「A」和「B」的員工中選出。想要在GE中生存下去必須經常和其他員工激烈競爭,不斷取得良好評價。可想而知,員工會為了提高自己的評價卯足全力,而不是與同事互相合作、提供建議。公司內部則因為殘酷的競爭而變得氣氛冷冰冰。   像這樣的人事制度也在2016年廢止。取消一年一次定期性的人事評量,改採稱為「績效發展」的新人事制度。上司不再是一年對部下評量一次,而是每當部下採取什麼行動就給予「繼續」、「再想想」這類的回饋。上司的工作從為部下打分數、分等級,轉變為引導部下,並給予技術指導。   加薪和升級等,則在仔細審酌平時的回饋內容後再作決定。不過,員工不會被告知自己得到什麼樣的評價。此外在回饋

上,也開始重視對其他員工做出多少貢獻這種團隊合作的部分。過去員工間彼此互相激烈競爭的GE,正試圖轉型為一家注重團隊合作的公司。  

3D產業經營模式與競爭力之探討

為了解決日圓匯率換算的問題,作者王健欣 這樣論述:

隨著全球影音娛樂不斷的發展進化,在2009年第3季受到一部3D電影成功賣座的影響,整個3D產業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起來,市面上開始出現許多3D電子產品,連帶著相關的零組件與面板製造廠也跟著受惠,相關的3D顯示技術也紛紛上市。本研究先定義整個3D產業的環境,接著探討從古至今學者所提出的3D技術以及3D影像技術的發展歷史,並試著解釋台灣於整個3D產業環境中的競爭力及發展潛力在哪?該如何在日本及韓國的夾擊下脫穎而出,並該如何佈局使台灣在3D產業中也能扮演主要的領導角色。本研究將整個3D產業的製造過程區分為上中下游來詳細探討,並以實證研究的方式,藉由所蒐集的上中下游各個次產業的龍頭廠商的財務資料報

表來分析這些次產業龍頭廠商的獲利能力,並透過波特的五力分析來探討分析整個產業的競爭優勢與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