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介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攝影師介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加州科學院,容妲・魯賓斯坦,席薇亞・厄爾,蘇西・艾斯特哈斯,強納森・弗利寫的 世界奇觀一瞬間:得獎攝影作品背後的動人故事 和皮科.艾爾的 靜思的藝術(TED Books系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人物_攝影師| 1imageart一影像也說明:黃俊團,台灣攝影師。 個人工作室「團團影樓」位於台北。 創作與合作項目涵蓋人像、藝術、音樂、文化、紀實、時尚、設計師品牌及商業攝影。2011 年出版第一本攝影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尖端 和天下雜誌所出版 。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多媒體設計系碩士班 朱中華、溫志維所指導 張惠婷的 《背包客的足跡》-南美洲紀實攝影 (2020),提出攝影師介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紀實攝影、南美洲、背包客。

而第二篇論文實踐大學 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 王世偉所指導 張傑的 心靈空間內的焦慮肖像-作為一份人生的說明書 (2018),提出因為有 身份建構、身份懷疑、攝影、劇畫式攝影、裸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攝影師介紹的解答。

最後網站寫進基因的拍攝直覺!專訪日本攝影師RK:「拍下擁有文化的 ...則補充:不僅在實體藝術市場,NFT 市場也獲得了高度評價。不禁令人好奇,RK 如此備受矚目的日本攝影師,究是如何培養其獨特的美學並累積出不凡的作品。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攝影師介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世界奇觀一瞬間:得獎攝影作品背後的動人故事

為了解決攝影師介紹的問題,作者加州科學院,容妲・魯賓斯坦,席薇亞・厄爾,蘇西・艾斯特哈斯,強納森・弗利 這樣論述:

※ 59位攝影師,帶來超過100張高水準得獎作品 ※ 專業評審逐一介紹獲獎原因,搭配攝影師的描述,學習致勝關鍵 ※ 特別公開拍攝過程,剖析偉大作品的誕生秘辛 ※ 進一步了解大自然與生態奧妙,欣賞生命的美好與動人故事 ※ 全球獨家!特別收錄台灣獲獎攝影師「施盈廷」的『拍攝幕後』   |看了本書您將可以獲得|   1. 100張得獎作品的創作秘辛與評審剖析   2. 高水準的自然生態攝影作品   3. 進一步認識與了解地球上的生態   4. 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觀看與關注我們的星球   5. 賞心悅目的極致景象   6. 猶如環遊世界般的知性感受   7. 讓自己的攝影作品更上一層樓的秘訣

  由加州科學研究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所策劃,本書網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生態攝影作品,帶領你我一窺大自然的奇幻景觀。   從在極地海岸奮力一躍,幸運逃過海豹獵殺的企鵝、猶如水中煙火般燦爛的珊瑚、被飢餓的海獅大口一咬的翻車魚、猶如忍者般隱身在樹幹中的貓頭鷹、成千隻白鷺降落到溼地的瞬間、美麗的銀河橫跨在約書亞樹後方的天際、猶如珍珠在樹葉上舞動那般的美麗水珠、一直到稀有的幼小潘帕斯貓在安地斯山脈中現身,各種令人屏息的奇景,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上演著。   透過攝影師針對作品創作裡面與背後故事的描述,加上專業評審的講解,我們可以同時了解到一幅美麗作品背後

的付出,以及影像當中所蘊藏的涵義與希望傳遞的訊息。無論是想要從中學習到構圖、用光等影像表現手法的攝影愛好者,還是希望認識更多自然生態奧秘的人們,都可以在這本華麗又豐富的影像典藏本中,獲得啟發與宏觀視野的增長。 各界名人 誠摯推薦   十面埋伏、吳永森、施盈廷、黃丁盛、劉信鑫  

攝影師介紹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植田正治逝世二十週年展在華山藝文中心展出中,時間只到三月初,有興趣的朋友記得抓緊時間前往。

#攝影師群像

華山植田展資訊
植田正治逝世 20 年紀念回顧展
地點:華山文化創意園區 西五館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 1 號
日期:2020 年 1 月 18 日至 3 月 1 日 (除夕休館)
時間:10:00 - 18:00
購票:https://ticket.ibon.com.tw/Web/ActivityInfo/Details/36401
主辦單位: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協辦單位:植田正治事務所
策展單位:Contact, Co.Ltd
協力機構:三影堂藝術中心
執行單位:均勻製作

《背包客的足跡》-南美洲紀實攝影

為了解決攝影師介紹的問題,作者張惠婷 這樣論述:

攝影術的發明,成為近代用於創作及紀錄的一種媒介,而紀實攝影是一種透過相機把真實世界所發生的事情不加以扭曲或過分改造的攝影方式,如實的將某個片刻帶到觀者眼前,讓觀者得以從影像中獲得資訊,並感受某個未曾參與的片刻,亦能發揮社會關懷的功用,讓更多人得以看見世界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事。人類的生活經歷了各種世代的演變,從遠古石器時代到農耕畜牧時代,再經歷了18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啟了近代經濟革命的嶄新一頁,來到21世紀這個資訊及科技大躍進的世代。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帶來便利的交通運輸,因而拉進了國與國之間的距離,加上科技資訊的快速傳播,使得全球化浪潮銳不可擋。而生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許多人藉由出國旅行的方

式真實並快速認識某個地方,也因科技的進步,讓各種資訊的取得更加容易,使自助旅行的風氣漸漸盛行,越來越多人選擇以背包客的旅行方式,用較拮据的預算,卻更深入的與當地人接觸,融入並體驗各國的飲食、語言、文化、生活型態、景點…等,來認識世界、擴充自己的視野,建立自己的真實經歷,以跟上全球化的腳步。但相較於其他歐美國家,南美洲因距離台灣遙遠,加上該區域多數國家使用西班牙語造成語言上的限制,因此多數台灣人出國時並不會將南美洲作為旅遊首選,但南美洲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是登山客的天堂,也擁有歷史悠久的印第安文化與印加古文明,更是通往南極的門戶,是塊神秘又珍貴的大陸版塊,值得所有人深入探訪並認識的地方。因此綜合

上述,本創作研究將以背包客的旅行方式,前往南美洲六國進行紀實攝影創作,希望透過影像將南美洲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生活…等真實樣貌呈現給觀者,讓更多人得以認識南美洲這塊美麗的大陸,並希望藉由影像的力量發揮社會關懷的功能,使更多人關注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社會議題,成為全球化下合格的世界公民。

靜思的藝術(TED Books系列)

為了解決攝影師介紹的問題,作者皮科.艾爾 這樣論述:

  ★《彭博商業周刊》、《波士頓環球報》推薦   ★超人氣TED演講影片點閱破200萬次   生活與謀生,有時候背道而馳   這本書是份邀請,邀請你一起踏上靜思的探索旅程   在這個快速移動的世界裡,沒有比靜定更急迫的事了   機器愈來愈像我們神經系統的一部分,我們失去了晚上的休息時間、沒有了周末,   我們就像急診室醫生一樣,永遠在待命中,但等到必須治療自己的時候,卻找不到處方籤。   在這個講求速度的年代,沒有什麼比放慢腳步,更讓人有活力;   在這個分心錯亂的世界,沒有什麼比注意力,更奢侈昂貴;   在這個不斷移動的時代,沒有什麼比定靜,更加急迫。   無關宗教,不涉團體,   

靜思的目的,是貼近個人的感悟。   不是要隔絕於世界,而是不時脫離一下,才能在這個瘋狂加速的世界,穩住方向。 TED Books系列   TED Books是介紹重要觀念的輕快閱讀系列,由TED團隊策劃製作,找專精領域又善於說故事的講者與作者,規劃出涵蓋多元領域的一系列TED Books。每本書的篇幅短到可以一口氣讀完,但是也長到足以深度解說一個主題,主題非常廣,從建築、商業、太空旅行、到愛情,包羅萬象,是任何有好奇心、愛廣泛學習的人的完美選擇。在TED.com上,每一本書都有搭配的相關TED Talk演講,接續演講未盡之處。   十八分鐘的演講或播下種子、或激發想像,許多演講都開啟了想

要知道得更深、想學得更多的渴望,需要更完整的故事。TED Books輕快閱讀系列正滿足了這個需求。 名人推薦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呂冠緯   TEDxMonga 講者、AppWorks 合夥人 林之晨   中央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 洪蘭   中央研究院院長 翁啟惠   TED×Taipei創辦人 許毓仁   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師 張輝誠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童子賢   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台大電機系教授 葉丙成   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 劉安婷   (按姓氏筆劃排序) 曾經有人問過我,如何達到個人的卓越(Excellen

ce),我的淺見是:多元接觸(Exposure)、廣泛探索 (Exploration)、自我期許 (Expectation)、紮實執行 (Execution)與經驗累積 (Experience)。台灣社會或者華人文化較缺乏接觸與探索的階段,而TED或TED Talks所提供的內容正是閱讀這個世界的楔子。然而,淺碟式學習效果有限,一知半解往往比不知還可怕,而TED Books正好彌補缺少的這塊,讓我們對有興趣的議題可以挖掘得更深。何不看看幾部TED Books的演講影片,你很快就會知道,該買哪幾本!-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呂冠緯 三十多年前,TED 的開始,透過大型實體活動講故事,講值得擴散、

能帶給眾人啟發的故事。寬頻連線與智慧手機普及後,TED又登上網路影音與 App,跨越國界,啟發了遍佈世界各地、數以千萬計的觀眾。而後,TED又增加了 TEDx,所謂獨立舉辦的TED論壇,讓更多有故事的人可以登上舞台,提供全世界他們的好故事。現在,很高興,三十年後,TED的故事又化身為書籍,要用文字的力量,讓更多好故事,啟發更多讀書人。-TEDxMonga 講者、AppWorks 合夥人 林之晨 九○年代中期,TED的演講剛剛可以上網看到時,真是非常的轟動,大家見面都會討論最新的演講。我記得的它門票是六千美元一張,非常的昂貴,但是人們還是趨之若鶩,大家都想擠進場去聽全世界頂尖的學者或CEO講他

們一生的心得。每次轉播時,攝影機都會掃瞄一下現場的觀眾,我們都伸長了脖子去看誰是錢多到可以買得起這張票的人,羨慕不已。 現在回頭去看,TED的這個策略是對的,在一個富裕的國家,只怕東西不好,不怕價錢太貴,愈貴反而愈抬高了它的身價,而且因為只講十八分鐘,那更是要珍惜每一分鐘,更會好好的聽。美國總統威爾遜(W. Wilson)說:十分鐘的演講,我要準備一個星期,十五分鐘的演講則是三天,如果是一個小時的演講,那麼我現在就可以上場了。愈短的演講愈難講,林肯蓋茲堡的演講(Gettysburg Address)只有兩分鐘,可是它卻是每一代的年輕人,不分中外,都必須讀的文章。 其實,只要言之有物,短,聽眾反

而能吸收。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廣度不長,同一主題,超越十五分鐘,聽眾的注意力就開始游離。TED的創辦人非常睿智,把時間限定在十八分鐘,這個長度對聽眾是剛剛好,對講者卻是個挑戰,平日一堂課五十分鐘都嫌不夠,現在要在十八分鐘內把一個主題講清楚,怎麼可能?我記得上回去TED演講時,有兩週時間,每天晚上都在電腦前面刪減或調換投影片,要充分利用每一分鐘來傳播訊息。但是,講完後,我開始反省,為什麼明明十八分鐘就可以做到的事,我以前卻要花五十分鐘?    TED的水準高,有口碑,現在它把演講的主題寫成三萬字左右,又印成大小正好可以放在口袋中的小冊子,適合在旅行中閱讀,真是一個好主意(只怕讀者會讀到忘記下火車)。

這次天下雜誌拿到它的獨家代理權,台灣的讀者有福了,在資訊爆炸的二十一世紀,每個人時間都不夠用,我們需要快速的吸取重要訊息,而這一套書正好提供了這個需求,這些書的內容簡單扼要,沒有贅字廢話,看完好像去赴了一場盛宴,心靈得到滿足又沒有吃的肥腸滿腦的不舒適。 「閱讀豐富人生」,透過文字的傳承、閱讀的能力,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更遠,我期待每個月的新書出來。-中央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 洪蘭 在每一場 TED十八分鐘演講結束後,我常常在想,要怎麼延續這些十八分鐘背後的力量? TED Talks 希望帶給大家的,不是稍縱即逝的感動,而是希望這些故事背後擴散出去的漣漪,可以鼓勵大家化成行動,發揮它

原本就該具備的影響力,讓世界可以朝著更美好的方向前進,這就是 TED 「好點子值得被分享」的初衷。 我們用眼睛看世界,用閱讀觀照自己。如果 TED演講,是在心中種下一個讓好想法萌芽的種子,或是激發想像的小石頭。那 TED Books 系列叢書,就是接續演講的未竟之處,帶領大家沿著這些智慧軌跡,探索與思想的深度旅程。內容包羅:人權、太空、知識、科學、心靈、智慧等萬象領域。知智無垠,但在追求過程中的樂趣也同樣無窮。 資訊紛至沓來的移動時代,我們的心需要安穩寧靜的時刻。閱讀 TED Books,體會智慧在動靜之間的生猛、敦厚及平衡。期待各位翻開書扉的同時,也踏上屬於自己的蛻變旅程。-TEDxTaip

ei 創辦人 、TED 亞洲大使 許毓仁 在我觀察,TED演講最驚人之處,在於三點: 一是善用網路新媒介,將主題式的、專業性的內容,轉為演講形式,化為影像,在網路上原先充斥著娛樂為主的影像世界,將專業知識內容勇敢投入其間,並巧妙設計出一場演講十八分鐘符合閱聽者最佳專注時間的規範,同時讓現場演講的效力隨著網路的延伸而無遠弗屆,產生驚人效益,不少影片的影響力遠遠超乎常人想像。 二是TED演講讓當代壁壘分明,甚至深院高戶的學術研究,或是各行各業傑出人士的多年經驗、獨到見解,可以透過簡短、扼要、明白的演講方式傳達給普羅大眾。換言之,TED演講讓專業知識真正的和大眾對話,真正做到最大的知識普及化;同時

又打開各專業的小領域,讓各種專業知識進入溝通與相互了解。――在這個意義上,TED演講做了最驚人的通識教育成果。 三是TED演講,採取的策略之一,向全世界開放授權,只要向總會申請,符合總會規範和要求,就能自行辦理TED演講。所以一方面能引起風潮之外,另一方面也產生舉辦方的相互良性競爭,光是臺灣就有好幾個不同單位舉辦各種TED演講,而且舉辦方根本不需過度考慮場地如何,也不怕參與人數的多寡如何,因為真正的影響力實施,其實是來自網路的傳播與影響力,而成敗好壞的真正關鍵,更來自於講者的內容。 當然,短短十八分鐘演講,彷彿是深入知識寶庫前的店招或預告片,常讓人意猶未盡,該如何補足這種缺憾呢?TED系列書成

了最好的入門導引書,我相信只要一本一本讀去,必定可以深入各式各樣寶庫。-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師 張輝誠 十八分鐘太短,偏偏世界又太複雜,TED Books是一個不多不少的折衷方案。 從火星旅行、數學應用、認識恐怖分子、邊緣族群家庭,直到海洋食物的未來,我們都在網路上,看過上百支TED Talks影片,有些甚至被我們加入YouTube的書籤珍藏。 像是一道任意門,TED Talks開啓了我們對陌生議題的認識。至於門後幽深廣闊的世界,TED Books則像一本生動導覽,指出我們還未經歷的路徑。-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知識是聰明人的娛樂,而真正的知識分子不孤高自賞,也絕不狐群狗黨。TED 先用十八分

鐘,帶著表演性質的演講格式降低大眾跨入廣袤知識領域的門檻,再透過 TED Books 更進一步地讓講演者跟讀者用適合深度思辨的文字來對話。TED 不斷在尋找更好、更吸引人也更適合當代傳播環境的社會溝通與共學方式,並予以規模化,這是我非常佩服,也持續在努力的方向。非常高興見到 TED Books 系列在台灣出版,希望很快泛科學也能做到。-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 作者簡介 皮科.艾爾   一位於英國出生的作家和小說家,自1986年開始,為許多知名報章雜誌與媒體撰寫文章,包括《時代雜誌》(Time)、《哈潑》(Harper’s)、《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與《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也因為常年居住在加州和日本,因此所撰寫的書籍主題橫跨許多文化,其中包括《加德滿都錄影夜》(Video Night in Kathmandu)、《淑女與僧侶》(The Lady and the Monk)和《地球人》(Global Soul)等。 攝影者簡介 艾狄絲.伊納斯   本書圖片全由冰島/加拿大籍攝影師艾狄絲.伊納斯達蒂拍攝,此系列攝影作品除了校正標準色差外,完全沒有經過數位修改。   伊納斯達蒂的父親是攝影師,母親是藝術家,加上長年為冰島的光影和風景所影響,因此很年輕就展開她的視覺旅程。清晰、對比和簡單是對她攝影作品

的最好形容。她對色彩掌握巧妙,對光線變化又別具慧眼,使她的攝影作品產生一種迷人和視覺上的獨特品質。 譯者簡介 蘇采禾   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畢業,曾任報社記者和編譯,現專事翻譯工作。   譯作包括《科技反撲》、《科學終結》、《記憶流砂》、《大媒體潮》(與李巧云合譯)、《死亡翻譯人》(與朱道凱合譯)等。 各界推薦   第1章:無往無來 第2章:無往的路徑 第3章:描繪靜定 第4章:獨自在黑暗裡 第5章:最需要靜定的地方 第6章:世俗的安息日 第7章:歸途   致謝 作者介紹 攝影師介紹 相關主題的TED Talks 注釋 TED Books TED 無往無來

的概念,像萬有引力一樣普遍存在,每一個傳統的智者都談過它。十七世紀法國數學家和哲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名言說:「人類所有的不幸,起因於一個簡單的事實—他們不能安靜地坐在自己的房間裡。」 在氣溫降到零下七十度的北極,拜爾德少將(Admiral Richard E. Byrd)獨自在一間簡陋小屋生活近五個月後確信,「世界的混亂一半來自我們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多麼少。」或者,如京都人有時說的:「別忙來忙去。坐下來。」 然而以今天的標準來看,帕斯卡、甚至拜爾德少將的時代絕對平靜得多。就在你讀這本書的時候,人類收集的資料數量超出國會圖書館現存資料總量的五倍。任何讀這本書的人今天接到的訊息

,和莎士比亞一輩子接到的一樣多。新興領域干擾學(interruption science) 的研究人員發現,接完一通電話,平均要二十五分鐘才能恢復平靜。但這樣的打擾每十一分鐘發生一次,這意味著我們永遠追不上生活的腳步。 資料持續流入,湧入愈多,我們處理其中任何一件的時間就愈少。科技唯一不能提供我們的,就是如何善用科技。換句話說,以前收集訊息能力的重要性,遠不如現在篩選訊息的能力。我們很容易感覺好像站在距離一幅巨大畫布兩吋近的地方,看著吵雜、擁擠的畫面,微秒變化。只有往後多退幾步,站著不動,我們才能開始看出整幅畫(就是我們的生命)真正的意義,也才能看清全貌。 我旅行世界遇到最驚訝的事情之一,是那

些似乎最明白要對最新科技設限的人,他們往往正是鏟除了非常多舊限制、開發出最新科技的人。簡言之,努力讓世界加速運轉的那批人,最敏感了解放慢速度的優點。 有一天我去谷歌總部演講,談我剛寫完的有關達賴喇嘛的書。我像大多數訪客一樣,對看到的一切印象深刻。彈跳床、室內樹屋、以及當時員工享受的五分之一自由工作時間,讓他們的思緒不受束縛,閒晃遊盪尋找躲藏的靈感。 讓我更難忘的是,在我等候數位來賓證時,前來接我的兩人。按照名片上的頭銜,一位是Google+ 首席傳道人,他是來自印度,眼睛明亮,充滿精神的年輕人, 正在開辦「瑜珈人」(Yogler)計畫,幫助練瑜珈的谷歌人接受正規訓練可以教授瑜珈。他旁邊的是另一

位老練軟體工程師,曾執行一項頗富盛名且受歡迎的七週計畫,叫「內在探索」(Search Inside Yourself),課程大綱寫著,超過一千名谷歌人可量化的科學證據顯示,靜坐冥想不僅可以讓思考更清晰、更健康,還可以提高情緒智商。 毫無疑問地,他們是那種想聽達賴喇嘛的人。

心靈空間內的焦慮肖像-作為一份人生的說明書

為了解決攝影師介紹的問題,作者張傑 這樣論述:

網路社群發達的時代,我們不像過往的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是透過真實的觸摸與互動來確立自身形象,這個世代的人藉由網路形象的拼貼來形塑一個自己認為的自我,在這樣新一代的建構自身身份系統之下,我們永遠都能夠自由的形塑自我形象,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快速與自由性,加劇了人們離真實的自我越來越遙遠的現狀發展。在這樣新一代科技帶來的網路社群社會制度之下的成長過程,人們被迫於積極的建立拼貼外部的形象,但自我內部的根基卻是愈漸模糊;在沒有觸碰的行為下,我們要如何確立自己存在的真實性?在這新一代科技的秩序規則之下,面對最真實的自我似乎是令人心生恐慌與無奈的一件事情。本研究(創作論述)筆者希望透過創造影像去探究與解讀真實

的自我樣貌。並透過:(一)創作方法與步驟(二)文獻探討與分析(三)創作歷程與概念轉化,共三大部分進行研究與創作實驗。(一) 創作方法與步驟 我希望藉由一:整理對外建構的虛擬自我,與二:探究尋求那原初真實面貌的自我根基,這兩個如同心靈治療一般的行為,來定位-自我-存在的必要性與可靠性的依據。運用了兩種創作方式來詮釋成長中兩個趨向性下觀看的自我,其一以編導式攝影來建構供給外部觀看的自我,二為以攝影記錄性的方式來確認(定影)無法確定樣貌的自我;而最後,我希望藉由合併兩種影像的方式,去探求也許這兩個趨向性可以有一個和諧的共存甚至相互補助的關係,藉以緩解成長過程中對於自我的建立帶來的不確定性與焦

慮感。(二) 文獻探討與分析 由繪畫與攝影的觀看思路開始,藉由印象派繪畫的構成手法與攝影的觀看去對於這兩種不同的影像技法做一個連結,再提及劇畫性攝影這樣富有繪畫性的攝影類型以及與我的創作有相關的畫家,來慢慢帶出與我作品創作與觀看面向的細節脈絡。(三) 創作歷程與概念轉化 在論文後半段將對我在研究所時期所創作的作品透過前述所提到的眾多影像論述特質進行比對分析,開始對後續的創作進行系列的概念發展,並針對作品開啟更多可能性的討論空間。 創作之於成長,每次創作結束後,我都發現找回了一些自我定義的新註釋,每一次創作作品就像是一塊拼圖一般,藉由這樣的尋找方式,慢慢的拼湊回自己的樣貌。

在這之下當然還是懼怕最後拼完的拼圖還是不是最真的我,但是我想,就算不是最真實的也是我這一輩子僅能追尋到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