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邁幾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年邁幾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池上彰寫的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自我探索平裝版】:為了得到幸福,希望你能好好思考這些事(首刷限量加贈日本授權「讀書工作帆布袋」) 和金其琪的 流離之書:跨界移動紀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采實文化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林玫君所指導 李心怡的 暮年與夢想之間 : 不老騎士「之後」的故事 (2021),提出年邁幾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夢想、環島、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圓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賴弘基所指導 陳穎琳的 樂齡志工心理彈性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中高齡、心理彈性、志願服務、幸福感、樂齡志工的重點而找出了 年邁幾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年邁幾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自我探索平裝版】:為了得到幸福,希望你能好好思考這些事(首刷限量加贈日本授權「讀書工作帆布袋」)

為了解決年邁幾歲的問題,作者池上彰 這樣論述:

★★ 日本暢銷突破50萬冊 ★★ 一生至少要讀一次!震撼日本校園與教育界,史無前例的生涯教育書! 讀書的意義、工作的意義、AI時代的工作模式、 如何找出熱愛的事物、如何活得無怨無悔…… 認識世界和自己,啟動未來無限可能!     ★各界學者專家佳評如潮──最值得收藏的人生書單   ★本書將讓你重新思考工作及讀書的定義,找出熱愛事物,發掘自己的無限潛力!     「學習或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   「人一定要有想做的職業嗎?」   「如何從喜歡的事物找到工作的方向?」     ───獻給正在成長路上迷惘徬徨的你───   人生難免有迷惘的時候,尤其是處於正要脫離學生身分或是在職場路上不順遂的

半熟大人,無論是對眼下的生活感覺厭煩,或者是對自己的人生方向覺得困惑不知所措,透過本書,我們得以發現認識這個世界的捷徑,透過對未來工作的期許與追尋,大膽思考生活的命題。無論是從興趣裡思索未來工作,或是從夢想裡尋找方向,「幸福快樂的生活」才是讀書與工作的終點。     ‧工作是什麼?原來我們的生活均受惠於他人的工作。   ‧人們透過各種工作與世界接軌,也與他人發生關係。   ‧人的一生要花多少錢?取決於因人而異的消費習慣。   ‧興趣可以變成工作嗎?從喜歡與擅長的事物找到未來職業方向。   ‧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成績不是最重要的事,但獨立思考卻很重要。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   無論大人或孩子都曾經想過的疑問,本書以漫畫故事的形式切入,以獨樹一格的說明方式,將現代社會運作的形式和結構一一拆解,給出最完整的答案。     從小就對念書頗有自信的隼人,在進入國中後,才發現考得好的同學比比皆是,   開始覺得自己樣樣不如人很差勁,卻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對未來的不安煩惱變成了壓力,於是他漸漸的拒絕上學……     小優阿姨看到隼人為了未來如此迷惘,   便拿正在製作中的書稿給他看,希望能夠解開隼人心中的問號。   隼人閱讀剛出爐的稿子,開始漸漸了解人為什麼要工作,   他能順利找到自己對讀書、對未來人生的答案嗎?      ───工作能帶來成長路上重要體悟

,而讀書則讓人生路上更幸福───    本書共分為六大篇章,每個主題都引導著讀者更深入的了解這個世界,了解世界運轉的規則,無論是學習、工作、幸福、溝通、AI……等,這些我們終究會在人生旅途上碰到的習題,都能在書中找到重新思考的關鍵點。     ◆學習的「兩種出發點」   到學校學習是為了打好將來出社會的基礎,   在學校學習也有助於拓展將來職業的選擇機會。      ◆邁向獨立思考的大人之路   不要只做「好孩子」,要意識到「只有自己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重視你自己想做的事,過上能讓自己接受的人生。      ◆把「喜歡」與「擅長」變成工作是很棒的事   找出自己的優點和喜歡的事物非常重

要,   從「喜歡」和「擅長」之處出發,有助於找到將來工作的方向。   工作也是做自己擅長或符合性格的事,來提供幫助、對社會做出貢獻。      ◆長大之後,也要繼續尋找想做的事   即使長大以後開始工作,也要一直自問自答:   「什麼是自己想做的事」、「要怎麼工作才能得到幸福」   所以不妨先做好心理準備,就算覺得工作選錯了,也可以重新再來過。      ◆延伸思考──AI時代來臨!時代在變,工作也跟著改變   當我們的生活隨著技術進步變得更加便利,也從中創造出一些新興工作,相對也有些工作會逐漸消失、淘汰,身處在千變萬化世代的我們,必須了解有哪些職業未來容易被AI取代,人類擁有的優勢有哪些,

才能在工作上發揮所長,邁向新的階段,為將來的一切做好準備。     ✔時代改變,產生許多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新興行業,與嶄新模式的工作機會。    ✔AI無疑會在未來協助人類,從正面角度看,未來AI也會成為人類良好的競爭對手。   ✔進入多元化的社會,當我們學習肯定他人價值,自然也會被他人所肯定。      ▌ 精選佳句    ◎工作與金錢有著切也切不斷的關係,而付錢是為了表達「感謝」的心意。   ◎開啟自己想做什麼工作的雷達,可以從「喜歡」與「擅長」的方向著手。   ◎學歷固然重要,但不代表一切,沒有高學歷一樣也能擁有豐富精采的人生。   ◎誠實面對自己,靠著「閱讀」與自己對話,獨立思考尋找未來

的方向。    ◎不要過於追逐「成功」,成功不一定就會幸福,不妨思考一下真正的幸福到底是什麼。   ◎成功與失敗都是邁向下一步的指針,幸福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模式由自己來決定。   ◎為了好好的思考自己的人生,懂得誠實面對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挫折與困難能讓內心變得溫暖強大,人生沒有正確解答,多方嘗試生活更快樂。      ▌ 誰適合讀這本書?    ✔想了解讀書的意義,想了解社會運作,找到真正熱愛事物的你   ✔在職場想換工作卻不知道做什麼,想為自己重新設定生涯目標的你   ✔家有青少年,並想要引導孩子探索未來及生涯規劃的父母    ✔想要啟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建立良好學習態度與習慣的教

育工作者    ✔思考為什麼要讀書或工作,對未來感到迷惘,無法做出決定、猶豫不決的你    本書特色      1. 生活化的劇情漫畫與對白──能快速融情境,思考讀書、工作與我們的關係,不畏懼的實現自我價值,重新定義幸福。   2. 詳細圖表解說──介紹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探討與金錢之間的重要性,將複雜數據段以圖表說明,更能輕鬆理解。   3. 職場工作者的心聲告白──蒐集各職場工作者,回答你現在所煩惱的問題!引導讀探究自身特質,在選擇時刻來臨時,便能不慌不忙。   名人推薦     ▌ 各界職人‧作家‧老師 群起強力推薦!    六指淵|Youtuber    沈雅琪|神老師&神媽咪

    吳在媖|兒童文學作家、99少年讀書會發起人    吳克己|安德尼斯烘焙坊經營者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粉紅人妻CPU|喜舖創辦人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徐秀惠|黎明技術學院副校長    陳重銘|不敗教主    陳怡嘉|作家/教師/學習策略專家     張雅惠|104人力銀行公共事務部協理    陳安儀|閱讀寫作老師    陳威宇|Mr. Voice陳威宇歌唱教學系統創辦人    陳培瑜|閱讀推廣人   黃鈴懿|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葉惠貞|國立清華大學實驗小學教師    鄭涵睿|綠藤生機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鄭凱云|親子作家/健康主播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以上依首字筆畫排列)     「很喜歡書中深入淺出的內容,從工作的意義是為了幫助別人、從自己的興趣開始研究擴張選項、到 SDGs、AI 等議題,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到更多人。」──鄭涵睿‧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在我讀了18年的書之後,才知道讀書是為了工作;在我上班25年之後,才知道工作是為了養家活口。年輕時想要找到一個工作,可以跟我的興趣相結合,但是怎麼樣也找不到。有沒有想過,一生中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在讀書跟工作上面?要如何讓讀書、工作變得開心一點,有意義一點呢?你一定要來讀這本書,

而且越早讀越好!」──陳重銘‧不敗教主     「工作是一輩子的事情,如果可以將自己的興趣當作是工作來看待,那人生真的沒有遺憾了!這本書不僅可以從小挖掘自己的興趣導向,更可以明白工作與人生的真諦!就像我永遠以身為一個麵包師為榮那樣的快樂!推薦給您!」──吳克己‧安德尼斯烘焙坊經營者     「此書漫畫質感極佳,文字闡述簡明扼要、精準到位,我認為是幫助孩子們融入社會的最好讀物之一!」──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任何微不足道的角色,都有巨大無比的力量。」能尊敬每份工作,這是讀書帶給我們的思考和感知能力。工作,是人生體驗,而非朝九晚五。讀書,是開啟人生體驗的閥門,是

一輩子快樂的事!」──張雅惠‧104人力銀行公共事務部協理   讀者共感推薦      我想把這本書送給正在讀高中,開始為將來煩惱的兒子。這本書能替我把不知該如何表達的想法好好傳達給他知道。(49歲 書店店員)     希望世上所有的孩子在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時,都能先看看這本書。(38歲 學校圖書館員)     非常打動正為工作煩惱的我,讓我重新思考工作是怎麼回事、重新審視現在的生活。(24歲 上班族)     內容非常有幫助,可以讓讀者從更宏觀的角度思考這個社會的構造。(38歲 老師)     有時還會看到流眼淚。我認為這本書也能給大人帶來「往前跨出一步」的勇氣。(45歲 通訊公司員工)  

  希望即將升學或就業的學生,以及對現在的工作有諸多煩惱的人都來看這本書。(63歲 公司老闆)

年邁幾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根據聯合報的報導:【衛福部食藥署日前通過國產高端疫苗的EUA,核准使用於20歲以上成人。但是否能打在民眾身上,仍需由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討論,因此外界關注高端疫苗是否納入公費疫苗施打計劃。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上午ACIP專家會議,決定將高端疫苗納入公費接種計畫;並且同意開放混打。】這事情有沒有很奇怪,到現在為止高端的審查過程都沒有公布,專家是誰也不知道,他量產問題也沒解決,只有聽到高端到處告人,結果就開放納入公費接種了。用國家的錢買一個還不知道能不能量產的疫苗,用國家的錢補貼醫護,來施打這個到時候都不知道能不能上市和在其他國家使用的疫苗,結果這時候效率就高了,風火雷電的通過可以公費施打,到底是怎麼樣這麼急,憋尿嗎?

另外根據風傳媒的報導:【高虹安也指,吳秀梅在回應此事時,居然說「外界過於苛責,哪個企業沒有不良品」,不是在幫國人把關講話,居然在幫廠商講話,高虹安質疑,如果良率只有18%,要如何量產、解決國人急於施打疫苗的問題。高虹安也提到,陳時中說若未來有什麼問題,高端的EUA可以收回,高虹安反問,如果有問題的疫苗打進國人身體裡了,怎麼收回,不能以這麼不負責任的說法。】光是良率的部分就值得繼續討論了,因為有一名我們怕他被告的善心網友分享了一個他專業領域的事物,所以我們直接引用啦!

【我想解釋ㄧ下
在廠內發現才有良率問題
出廠到客戶那被抽驗出不合格被退貨的叫做「不合格率」
這個案例可怕的不只是客戶檢驗不合格率高達82%
而是他廠內的品檢理論上是自檢合格才能出貨吧?
難道⋯⋯
1.廠內驗不出來
2.廠內品管隨便驗
3.廠內也驗出不對,但硬送給客戶賭你驗不出來
4.以上皆是】

也就是這不只是沒有辦法量產的問題,而是高端連自己覺得合格的東西送到客戶端那邊還有百分之八十二不合格,這樣連自我檢查能力都有問題ㄟ,以後有想過如果衛福部不能逐批篩檢之後,會有多大的挑戰呢?

廠內檢出才叫良率,這是客戶檢出的不合格率啊!

另外還要談談待用餐的事情,我們周一應該就會把現金都給台北新北那幾間店家,到時候會公告。但是,根據聯合報的報導:【新北汐止的福隆便當店,推動愛心待用餐八年多,老闆簡小姐說,以往每月領餐人數約六百至六五○人次,三級警戒後,六月領餐人次暴增到近兩千人次,足足是過去的三倍多,甚至有很多在地國中小老師主動找她,希望店家能讓清寒學生領餐。簡小姐還說,過去來領待用餐的以年紀大的長者居多,疫情期間很多青壯年來領餐,推測可能因疫情失業。她提到,有個年輕人兩、三天就會騎機車載著年邁的母親來領便當,一次領兩個,因為他的母親行動不便,年輕人會用束腹帶幫媽媽固定在機車上,「看了很扎心。」】

問題嚴重的地方是,不只領取待用餐的人數大增,能做待用餐的店家反而減少。我們這次實際去接觸的結果發現有以前在做待用餐的,現在因為捐款和支持的人少了,他們自己收入也大幅減少,變得也沒有辦法繼續待用餐,這些善心人士本身也覺得很無奈,可是沒有資源就是沒有資源啊!他們身上沒有錢,你叫他們怎麼去買便當,怎麼去採買?這個政府到現在還在那邊幻想用甚麼轉換率更高的振興券,都他媽的沒有錢了怎麼跟你去領振興券增加消費啦!這些經濟學家是他媽的都不會問你附近的里長是甚麼狀況嗎?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暮年與夢想之間 : 不老騎士「之後」的故事

為了解決年邁幾歲的問題,作者李心怡 這樣論述:

第一屆不老騎士是落實不老夢想的實踐者。17位刻畫著風霜與皺紋的長者,透過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用老人的速度與觀點完成了環島活動,並留下了紀錄片。片中有他們的人生智慧,留下了高齡者圓夢的歷程與勇氣。《不老騎士》也幾乎與弘道基金會劃上等號,更延伸出系列不老夢想活動。本論文主要以第一屆不老騎士為主軸。從2007年環島開始到2021年邁向第十屆,以時間軸為概念,探討活動緣起,與紀錄片帶來的社會影響力。也研究紀錄片中的靈魂人物「之後」生活的變化,與反思不老精神。不老騎士出發前反對聲浪不斷,到活動後紀錄片造成轟動。他們用行動告訴大家,老還是有用。平凡的老人,在晚年透過圓夢,完成人生最後一片的拼圖,也為日後

生活帶來無憾。他們將寶貴的經驗提供給社會,讓大眾從「恐老」、「迎老」到不懼怕老,除了活出暮年新光采,也因為紀錄片的成功,創造出各界討論不老議題時,都以《不老騎士》當範例。夢想是長者的良藥,他們用夢想支撐生命,不斷創造美好的旅程,也為新夢想持續鍛鍊,長者就一如你我身邊的平凡庶民,因為還有青春白日夢,也因為圓夢過程讓晚年無憾;他們也不在原地踏步,環島之後繼續前進,展現各樣才華,繼續追夢;而騎士精神讓家人體認到,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並跟父母學習到欽佩堅毅不拔的精神,為自己的第二或第三人生提前規劃與準備。

流離之書:跨界移動紀事

為了解決年邁幾歲的問題,作者金其琪 這樣論述:

  「我發現了一種看待人事物的全新方法。緩慢而綿長,允許溫柔與掙扎的方法。」     人類學從來就是一門關乎移動的學科。只是當人類學家遠渡重洋,研究那些往往與自身迥異的陌生族群之後,真正認識的是什麼?「走了那麼遠的路,是不是最終都會透過異文化來認識自己?」人類學也總是在乎能否在地,在遙遠異鄉有另一個等待自己回去的家。人類學家研究親屬、重視關係,但同時為家和家人賦予了更直覺與情感上的定義。     《流離之書》收錄寫作者金其琪17篇跨界移動紀事;她是擁有七年資歷的記者,也是剛入門的人類學學徒;她從中國移動到香港,再到台灣。一路以來,她報導香港馬屎埔農地抗爭、記錄2016年香

港大學生間的中港矛盾,文中許多描述已人事全非,但都成了歷史的一部分;她描述了環球大廈週日的菲傭聚會、九龍城的泰國移民、南方澳的漁工,人要花多久時間才能把異地當成家?她寫阿美族祭師從抗拒到接受自身文化的歷程、達悟人如何從大島看到自己的島嶼、學阿美語的猶太人類學家,她寫的是台灣當代原住民,也寫下每一個人企圖尋求身為「人」的自己。     記者和人類學家某個程度是相似的。進入田野地、熟悉報導人(當然,也被報導人熟悉),試圖透過一次次的對話建立關係、看到與理解彼此,然後帶回自己與他者的故事。17篇文章中,7篇關於香港、7篇關於台灣、3篇關於中國,但書中的主題跨越地理上的分界。「土地」書寫具象的

土地迫遷、老屋肢解、無家可依,也寫忘記了自己名字的人怎樣找回與故土的親密感;「陣痛」寫的是那些自願和非自願的跨境移動,人們因身分政治而彼此碰撞,移動的海上貨櫃則塞滿走私動物的牙齒;「扎根」書寫在異鄉和面目全非的故鄉創造新生活、新社群的人;「微塵」則是在這個生死常臨的年代,一些像流沙般逝去的故事。     17篇文章呈現的不僅是世界的變化,也讓人在閱讀中發現,人類學如何逐漸滲入一個寫作者的文字DNA,乃至看待世界的方法。     「經歷了多變的生活,讀了人類學並在今年邁入30歲的我,強烈地感覺到自己想用任何文字形式來還原世界本身的混沌。寫得『混沌』比寫得『清楚』可要難太多了。」

    「和讀新聞、做記者受到的訓練不同,這種全新的方法緩慢而綿長,充滿速食閱聽者可能錯過的細節,且允許你的筆流露溫柔與掙扎。」   專文推薦     張潔平,Matters創辦人   名人推薦     何欣潔,前《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杜念中,資深新聞工作者   官大偉,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容邵武,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高雅寧,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陳如珍

,人類學家   傅可恩,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鄭肇祺,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顧玉玲,作家、台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流離之書》成書於21世紀10年代,是上一輪「全球化」所養育的女兒。在下一個十年,我們或已無緣再見到同樣的追問、眷戀與感傷。它是一本送給家園與故土的哀誄之書,亦是在這樣的離愁中,仍然果決出發的遠行筆記。──何欣潔,前《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本書以「流離」為名,書寫中港台不同地區弱勢、少數、被歧視族群的漂泊境遇。然而,若能建立人與土地的歸屬感,

誰想要漂泊?若能回答「我/我們是誰」的身分認同,誰想要流離?這更是穿透本書字裡行間的深意。──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帶著中國思考香港,懷抱香港採訪台灣,行走台灣反思中國。   如果過去十五年,華文世界因為中國短暫開放的歷史機遇,而使得此間跨界移動的記者們產生了不同以往的珍貴積累,金其琪發光的筆下,結晶著的就是這個時代。──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其琪的書寫始終保留一種原始和原味。她對世界、對自然、對眾人敞開自己,謙卑充滿好奇。不過30歲,她已在北京、香港、台灣,各生活了四年,有意識地選擇了一種流浪的人生。或許是自身的流離體會,讓她更能透視這個時代

裡,跨越了國/界/域/族的各式流浪者的處境。她停下腳步記錄探問離散的故事,在她的筆下,遊走異鄉與故鄉的人們,面對敵意築起的高牆,艱難地應對不同價值選擇而拉扯出的差異與認同。這是一本與流浪者們靈魂相互召喚、彼此深情對待的人生筆記。──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這似乎已是社會中長存的真理和價值:人走上流離注定是悲情、是無奈,是割捨我們所愛的人與事。乍看書中人物的遭遇,我們容易感慨變動讓人付出高昂的代價,但誰又知道變動之前就一定是值得我們眷戀的安逸和恆常?隨變動而來的就注定是桃花源?或許世事既無始也無終吧,作者讓我感受到的是沒有盡頭的千百流轉和永遠與之相隨的淒美。──杜念中,資深新聞

工作者     初識其琪,是她來到我的辦公室,說明她關於台灣原住民族女性的博士論文研究構想。不過,比起她當時的題目,更吸引我的,是她輾轉來到台灣的經歷。我感覺到,平靜地坐在我對面,訴說自己故事的,是一個嬌小秀氣身軀中勇敢堅決的靈魂。   這些年來,其琪幾度在重回給予她極大啟蒙的香港,和留在台灣之間拉扯。她整理出離開原生家鄉的這十幾年中,遭遇到的每一個流離的故事。家在那裡,家也不在那裡,家就在不斷的流離與尋找之間。   其琪的文筆極好,故事寫來深刻細膩,但更重要的是,每一個故事中的流浪、燃燒、碰撞、扎根、創傷,都映照出她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僅如此,對於她選擇棲身的台灣來說,其琪寫

出的每一個故事,也都在幫我們重新思考,這塊土地曾經如何包容了一波一波流離的人們;關於接納,我們應該可以做得更多。──官大偉,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生命與家園關係的書。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作者「找家」的心路歷程。透過在香港,台灣與中國等地的人物記事,作者表達出「家」不是一個物理空間上的定位點,而是一團開放、流離但卻不斷地連結於自身意義的生命線條。這樣的描述正如受人景仰的地理學者段義孚所言:「家即異鄉」(home as elsewhere),是如此地真確與讓人一新耳目。──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一個一個的故事,就像一個一個

石頭連接了一個一個的看似分離場域,讓金其琪累積大約十年的流離之書也成為發現之旅。原來香港、台灣、中國、農業、飛魚、象牙等等邊緣的人與事,有著類似的棄絕和復返,在消失離散之中尋找歸屬與希望。──容邵武,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金其琪是一位細膩、堅定、具社會關懷與批判力的觀察家與寫作者,自身移動經驗強化她描寫流離失所或移動者的能力,新聞寫作與民族誌方法的組合使其作品針對時事進行有效率的轉譯。──高雅寧,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我想這是其琪作為一個寫作者,很特殊的魅力所在。我有時覺得她像是一張捕夢網一樣,一旦沉浸在某個場域裡,就會帶回那裡所有的記憶。——張潔平,Matt

ers創辦人     在《流離之書》中,記者金其琪寫失根的迷茫、脆弱群體的掙扎和人的韌性。報導的對象從香港的菲律賓移工、收集明清古宅的中國商人、在蘭嶼扎根的達悟族語推手,到記錄生死遺言的香港中老年志工。對象與議題的多元,更展現出人的處境的共通性。不論多艱難也要記錄;不論差異多大,對話也有意義。在中港台之間遷徙的其琪,透過說故事和追根究底的精神,寫下自己的不服輸。隨著她的文字,我們流離卻不失所。──陳如珍,人類學家     Kiki’s writing combines the best elements of biography, ethnography, and journa

lism. She is able to make each of the many people and places she has interviewed or visited come alive for the reader, and - through their stories - to address complex global issues in an engaging and accessible way.   從人物故事、民族誌與新聞中吸取養分,其琪的書寫為讀者生動還原出她訪問過的每一個人、造訪過的每個地方。這些故事易讀又迷人,最終卻帶我們看到背後複雜的全球性議題。

──傅可恩,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這是一位流浪者寫的流浪故事。其琪和我在台東相遇,這是一個我不知道是定居還是飄泊中的地方。她對我來說,沒有定所,卻又像是早已扎根某處。其琪寫的香港、台灣、中國、非洲、泰國、蘭嶼故事,與她本人一樣,對我來就既遠又近。這正是本書的精神,我們過去以為掌握過的題目,在其琪筆下攤開,我們方才發覺自己握著的是虛幻。但是,透過她細膩、認真的筆跡,我們又重新進入她和受訪者互動的現場,坐在她旁邊,傾聽這些流浪者的故事,更全面、深入流動的意義。──鄭肇祺,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樂齡志工心理彈性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年邁幾歲的問題,作者陳穎琳 這樣論述:

臺灣人口的高峰期與經濟奇蹟,由誕生於「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國民攜手締造,時光荏苒,那燦爛且輝煌世代的缔造者,而今已大規模的「退潮」,席捲而來的「老化海嘯」是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刻不容緩的公共議題。當中年邁入老年階段,面對生涯發展、階段任務與社會角色的轉變,較易產生挫折感與危機感,而內在抗壓韌性的程度,對於正向心理影響深遠,彰顯中高齡者心理健康之重要性。有鑑於此,本研究旨於探討樂齡志工心理彈性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目的為瞭解樂齡志工心理彈性與幸福感之現況;樂齡志工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心理彈性與幸福感之差異情形;樂齡志工心理彈性與幸福感之相關情形;樂齡志工心理彈性對幸福感之預測力。本研究以中南部地

區六縣市(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樂齡學習中心,中高齡者年滿55歲以上,並於過去一年內曾於樂齡學習中心,實際參與志願服務之樂齡志工為調查對象,採用Google網路問卷與紙本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366份問卷,皆為有效樣本,問卷可用率為100%,並以IBM SPSS Statistics 19電腦統計套裝軟體之統計分析功能,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一、樂齡志工具中上程度之心理彈性。二、樂齡志工具中上程度之幸福感。三、不同年齡、教育程度、就業狀況、婚姻狀況、自覺健

康狀況、過去一年內每月平均參與樂齡志願服務次數、過去一年內每月平均參與樂齡志願服務時數之樂齡志工,於「心理彈性」具顯著差異。四、不同就業狀況、婚姻狀況、自覺健康狀況、過去一年內每月平均參與樂齡志願服務時數之樂齡志工,於「幸福感」具顯著差異。五、樂齡志工心理彈性與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六、樂齡志工心理彈性對幸福感具顯著預測力。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針對中高齡者、樂齡志工、樂齡學習中心、政府相關部門、高齡教育單位與未來國內外研究提出建議,希冀相關單位重視中高齡者心理健康之議題。心理彈性是中高齡者保持正向心理的一種資源,透過心理彈性的調節,能降低其於各種環境下,受到壓力或潛在的負面因素影響,並維持良好的身

心狀態,對中高齡者幸福感與社會永續發展皆具助益。關鍵字:中高齡、心理彈性、志願服務、幸福感、樂齡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