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 Medium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報導者 Medium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哲斌寫的 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的中年危機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工業管理系工業工程與管理碩士班 張俊郎所指導 鄭友維的 應用深度學習於肺部疾病的輔助鑑別診斷之研究 (2021),提出報導者 Medium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卷積神經網路、支援向量機、肺部疾病、電腦輔助診斷、圖像分類。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政治學系 許如亨、郭盛哲所指導 張光瀚的 新時代心理戰思想:策略與對策 (2021),提出因為有 心理戰、恐怖主義、反送中、兩岸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報導者 Medium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報導者 Medium,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的中年危機

為了解決報導者 Medium的問題,作者黃哲斌 這樣論述:

  主流媒體衰微、原生新聞網站與社群平台競出,傳播生態正翻天覆地大改變。   注意力愈來愈稀薄的iPod世代,是接收更多新聞,還是更多垃圾?   是擁有更多自由,還是失去更多選擇?   水泥未乾的媒體時代,   是數位轉型的轉捩點,也是公民素養的考驗點。   《紐約時報》每天兩次的編採會議,不再討論紙本頭版新聞,反而專注設定數位內容。   清朝道光年間就發行的《經濟學人》,不僅逆轉衰退的浪潮,還贏得網路世代年輕讀者青睞。   低民調的政壇新手川普,一舉搶下美國總統大位,其中一股助攻,竟來自馬其頓共和國小鎮年輕人架設的眾多極右派新聞網站、假文網站!   短短20年內,新聞媒體的主戰場從報架

與遙控器,迅速拉到電腦與滑鼠之間,如今又框進手機螢幕,臉書、YouTube、IG……各種免費內容隨手可得。主流媒體影響力式微、原生新聞網站與社群平台競出。   卡在時代夾縫裡的新聞媒體,遇上注意力愈來愈稀薄的iPod世代,如何重新定義內容、發行與營運模式,找到生存利基?   沒有紙張、沒有電波時段限制的原生網路媒體,如何靈活變革走出新路徑?   當網路讓新聞競爭十倍速,真假資訊滿天飛,我們讀到的是更多新聞,還是數位垃圾?記者這一行,還值得從事嗎?   《天下雜誌》《報導者》《端傳媒》《泛科學》《關鍵評論網》等中文媒體在數位轉型路上,又遭遇哪些挫折?提供哪些寶貴血淚經驗?   本書作者黃哲斌

,擁有二十幾年媒體資歷。他一路走來,從傳統主流紙媒到新時代的網路平台,見證媒體生態的改變。他在《天下雜誌》與子頻道《獨立評論@天下》,剖析當前媒體與社會的關係,分別獲得2017年金鼎獎,與有「亞洲普立茲獎」之稱的2018年SOPA評論獎肯定。   他以專欄文章為基底,大量增補內容,透過國內外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媒體的變貌與可能突圍的模式;並且省思在訊息片段化、破碎化,各種雜音、噪音與真實事件互相干擾蓋台的資訊市場下,該如何看待媒體的角色以及資訊接收的危機。   本書重點:   •16個國外案例 X 5個台灣本土案例:看傳統媒體如何試圖改變內容、讀者互動、營運模式,險中求生;數位原生的媒體展

現哪些大膽創意,運用新技術、異軍突起。   •9個數位媒體時代關鍵詞:假新聞、即時新聞、同溫層、社群媒體、網路社群政治……,這些現象正如何影響文明社會?   •5個值得當記者的理由:傳統的記者角色如何隨著數位變遷而改變?社群編輯、互動編輯、對話編輯等新興媒體職位,如何躍為編輯台運轉的重要核心?記者的社會功能又有哪些變與不變?   作者簡介 黃哲斌   一位從傳統主流媒體記者轉移到新時代的媒體工作者。曾任電影雜誌總編輯、報社記者及編輯、新聞網站編採主管;目前為天下雜誌特約作者。   他在《天下雜誌》撰寫專欄,分析媒體生態變化,榮獲2017年雜誌專欄類金鼎獎;在《天下雜誌》子頻道《

獨立評論@天下》的專欄,榮獲2018 年亞洲出版協會(SOPA) 卓越評論獎。   自序 導論  三層肉、五衝突與六拷問 第一部  老媒體用力轉型 紐約時報――「灰女士」的真心話大冒險 華盛頓郵報――矽谷科技富豪拆解媒體炸彈 衛報――200歲的英國報紙如何絕處逢生? 經濟學人――宛如「異國情調咖啡」的時事週刊 金融時報――鮭粉色老報紙如何衝向百萬訂戶? 坦帕灣時報――地方報業的地獄與人間 ESPN――電視巨人的巨大麻煩 如何重新發明媒體――當代新聞業三個典範挑戰 第二部  新媒體大膽實驗    The Athletic――球賽計分板外的生死悲歡 一人媒體――小農知識變

現的命運青紅燈 Medium――複製文全面進攻 深度文絶地反擊 BuzzFeed――新聞品牌獨立的「父子騎驢」 De Correspondent――媒體何需「信任長」與「對話編輯」 ProPublica與The Markup――科技與新聞的「絕地救援」 Blendle――新聞付費會像iTunes商店嗎? The Outline――活在賈伯斯世界的新聞挑戰 Civil――區塊鏈能拯救新聞業嗎? 第三部  數位媒體時代九大關鍵詞    社群媒體――新聞產業與科技平台的「聚散兩依依」 注意力商人――網路世界的眼球爭奪戰 假新聞――如何產生資訊抗體、阻斷惡意鏈結? 即時新聞――問題出在「新聞」,不在

「即時」 社群編輯――數位時代的「發行經理兼客服專員」 新聞信――臉書時代的胡迪尼逃脫術 網路社群政治――社群媒體與政治變奏曲 同溫層――戳破資訊泡泡的五個方法 數位資訊危機――當科技記者只讀紙本新聞…… 第四部  台灣媒體啟示錄   我的媒體時代――台灣解嚴三十年媒體斷代史 台灣數位媒體歷險記――「啊,多麼痛的領悟⋯⋯」 第五部  記者的美麗與哀愁   記者能改變世界嗎?――那些時代門縫的溫暖微光 性.謊言.影業大亨――好萊塢醜聞背後的新聞課 搞笑咖與新聞人――當脫口秀比新聞節目更嚴肅 新聞記者的五道陰影――以及那些不方便的媒體真相 新聞記者的百年不孤寂――調查報導的前世今生,還有未來

附錄:新聞主題推薦書、電影、網路資源   三層肉、五衝突與六拷問 這不是一本歌頌「媒體成功學」的書,不,完全不是。相反地,本書打算花三百多頁,探索以下幾件事: 新聞媒體如何卡在時代夾縫裡?過去兩百年的媒體形式為何失效?當舊有典範被打破,傳統媒體如何調適?如何轉進?它們碰上哪些艱危苦楚?又看到哪些隧道盡頭的微光? 至於那些沒有紙張、沒有電波時段等限制的原生網路媒體,如何循著不同路徑、搭載不同技術、開發不同模式,重新定義內容、發行與營運結構?它們的機遇與挑戰有哪些? 在水泥未乾的變動年代,由於資訊傳遞與反饋的模式迥異以往,如何衝擊新聞產業自身?各種效應又如何外溢到我們的生活空間?假新聞、

同溫層、社群媒體、網路政治,這些關鍵詞如何影響文明社會?如何解讀這些紊亂糾葛的資訊現象? 傳統的新聞記者角色為何?如何隨著數位變遷出現定義流動?社群編輯、互動編輯、對話編輯、夥伴經理⋯⋯等新興媒體職位,如何伴隨數據分析技術,躍為編輯台運轉的重要核心?在此同時,記者的社會功能又有哪些變與不變? 這些問題,既是我的職業好奇,也是我作為媒體消費者的核心關切。因此,我在書中整理十六個國外案例、五個本土案例,另外挑選九個數位媒體時代的必修關鍵詞,最後以五個故事,試圖在這個不討喜的年代裡,再次梳理「記者」職業的面貌與意義。 書中的媒體案例,並非凱旋加冕的成功故事,我反而關注它們不同層面的猶豫、脆弱、困頓、

挫折,因為這是鐵錚錚的實態;然而,我更想知道,它們在猶豫脆弱困頓挫折之際,如何嘗試與惡劣環境周旋,憑藉勇氣、創意與執行力,在泥沼裡一寸一寸緩慢推進,一寸一寸收穫可敬的果實? 接下來,作為開展全書的暖場體操,這篇導論將分成三大部分: 三層肉困境:新聞媒體身處何種資訊時代?關鍵困境為何? 五個模式衝突:當代傳播媒體,面對哪些關卡選擇?如何解開這五種模式衝突,從中找出可能突圍的全新典範? 六項終極拷問:身處時代夾縫的新聞媒體,最終需要哪些自我檢驗?

報導者 Medium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記得打開CC字幕 #掌聲鼓勵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02:23
註1:
中國最近正在非法排放 CFCs,被國際警告了,如果持續下去的話,可能會造成臭氧層恢復延期十年。
註2:
CFCs 的替代品雖然能解決臭氧層破洞問題,但卻會強化溫室效應,成為了另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各節重點:
00:44 臭氧層為什麼會破洞?
02:02 蒙特婁公約的效果?
03:04 《 蒙特婁公約 》的成功秘訣⋯⋯?
04:04 《京都議定書》的困難是⋯⋯?
05:59 我們的觀點
07:10 提問
07:29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歡歡
|腳本:歡歡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 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Medium 劉哲瑋|紫外光與臭氧層破洞成因:https://bit.ly/2lQwUaQ
→ 環境資訊中心|聯合國報告:臭氧層破洞已停止擴大:https://bit.ly/2lLToda
→ 維基百科|臭氧層空洞:https://bit.ly/2kG31d6
→ 公視|臭氧層破洞以每10年約1%-3%速度修復:https://bit.ly/2mbgcTP
→ 環境資訊中心|回首25年前 《蒙特婁議定書》如何為臭氧層撐起保護傘:https://bit.ly/2lQd13X
→ 環境資訊中心|保護臭氧層 各國成立多邊基金補助第三世界國家:https://bit.ly/2mhclVr
→ 環境資訊中心|臭氧層保護公約 第一個全球批准的環保協議:https://bit.ly/2lTdT80
→ 維基百科|蒙特婁議定書:https://bit.ly/2HgTFNB
→ 維基|京都議定書:https://bit.ly/2kzKFuA
→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COP大事件-《京都議定書》與《巴黎協定》:https://bit.ly/2HtrIDk
→ 轉角國際|巴黎氣候會議:後《京都議定書》的時代轉捩點:https://bit.ly/2lQddAd
→ 臭氧層保護在台灣:https://bit.ly/2klZS2c
→ 環境資訊中心|2004回顧:京都議定書2005年初生效 台灣也將跟進:https://bit.ly/2lVcvRW

【 延伸閱讀 】

→ 報導者|【投書】官方數據沒提的高碳排放量、高電價:德國能源轉型的挑戰:https://bit.ly/2lNv9vk
→ 維基百科|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https://bit.ly/2JCnPwn
→ 維基|巴黎協議:https://bit.ly/2GL0nZA
→ 圖文不符|【 史上最狂總統川普,再次讓全世界 75 億人都驚呆!】:https://bit.ly/2lQ7slU
→ 報導者|周澄/為何沒有「實效」的巴黎氣候協議仍是一大進步?:https://bit.ly/2qL9FvV
→ 關鍵評論網|惡化「臭氧破洞」的元兇找到了,中國「不減反增」年排放7000噸CFC-11:https://bit.ly/2kKFM1I

應用深度學習於肺部疾病的輔助鑑別診斷之研究

為了解決報導者 Medium的問題,作者鄭友維 這樣論述:

近年來,隨著台灣目前各項科技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人工智能對研究解決不同領域挑戰的方式產生顯著的影響,尤其是在醫療領域。由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發生,讓肺炎又受到了高度的關注。據我國衛生福利部的調查,國人死因統計當中,肺炎位居前三,而肺癌更是癌症死亡率之首。導致肺部疾病的成因很多,菸害與空氣汙染更是佔了不少比例,因此早期發現與治療成為了存活的關鍵,而胸部X光檢查是肺部疾病檢查最常見的診斷方法,但X光圖像需要經過培訓的放射科醫生來解釋,目前因為疫情的爆發,平日大量的影像也使醫事放射師和放射科醫師的工作負擔大幅增加,造成我國檢驗量能不足的現象,此外,在解釋時也可能因為各種因素導致結果誤判,因此需要一

個可靠的解決方案。本研究以阿拉伯的卡達大學(Qatar University)及位於孟加拉的達卡大學(University of Dhaka)的研究團隊與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的醫生及合作者所共同創建的醫療圖像數據庫實施研究,利用卷積神經網路對醫療影像建構分類模型,透過卷積神經網路自動提取特徵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分類性能對四種類別的圖像進行分類,除了原始的卷積神經網路外,在輸出分類影像時,將卷積神經網路的分類替換為結合支援向量機,建構兩種分類模型並以交叉驗證、混淆矩陣、ROC曲線與Kappa係數對模型進行各項驗證與評估。研究結果顯示,透過成對樣本T檢定得知分類模型之間的準確率與ROC曲線下面積皆無顯

著差異,透過交叉驗證兩模型的平均準確率皆高於87%以上,平均ROC曲線下面積也高達0.97以上,具備良好的分類性能,此外,兩模型的Kappa係數值也高於0.82,具備良好的一致性,可供醫師作為輔助診斷之工具及參考。

新時代心理戰思想:策略與對策

為了解決報導者 Medium的問題,作者張光瀚 這樣論述:

兩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戰爭風險,國內並同時出現「心防鬆懈」、「資訊氾濫」、「梗圖蔓延」等三大危機,在面臨中共各種軟硬兼施的心理戰攻勢作為之下,為確保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身家生命安全,應予以提出相對應的對策。本論文以研究心理戰的變革為目的,運用以網路為主的國際經典心理戰案例來進行探討,區分第一、二章相關理論與傳統心理戰之分析、第三章「IS心理戰」(恐怖主義vs.反恐怖主義)、第四章「香港反送中社運心理戰」(港府及北京當局vs.香港泛民主派)及第五章「兩岸心理戰」(中共vs.台灣)等三個重大案例為研究對象,第六章「新時代心理戰」,談討箇中心理戰的特點與影響,更進一步研提因應網際網路及社群媒體所帶來的

新的心理戰變革。研究發現計「恐怖主義與反恐心理戰對抗模式」、「香港反送中心理戰對抗模式」、「兩岸心理戰對抗模式」、「衝突是因於誤解或利益,而心理戰是必爭工具及利器」、「社群媒體成為宣傳機器,也成為另類的洗腦武器」及「新時代心理戰,也就是『社群媒體攻防戰』」等六項:研究建議計「善用新時代心理戰,緩解兩岸緊張關係」、「從香港看台灣,警訊正在發生」及「台灣心理戰人才,急需增添新血」等三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