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饋線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台電饋線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蕭景文寫的 牽電點燈:逐布踏實的配電大業(臺灣電力文化資產叢書09) 和簡禎富的 決策分析與管理:全面決策品質提升的架構與方法(第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監察院全球資訊網-公告也說明:公告糾正台電公司過去配電作業未確實登載相別,配電圖資管理系統(DMMS)相別資料 ... 率之全般情形,卻告知審計部24區處變電所主變壓器一次側之三相電壓饋線無不平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和清華大學所出版 。

中原大學 電機工程研究所 陳士麟所指導 程小鉛的 利用自動需量反應擴大再生能源發電容量之必要性分析 (2015),提出台電饋線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動需量反應、限制再生能源發電量。

最後網站覺得太陽能申請流程太複雜?太陽能申請流程圖+詳細流程分解則補充:由於太陽能申請流程牽涉到台電、地方政府、能源局、太陽能建置廠商等許多客體,整個申請流程對一般民眾來說其實是稍嫌繁複的。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電饋線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牽電點燈:逐布踏實的配電大業(臺灣電力文化資產叢書09)

為了解決台電饋線圖的問題,作者蕭景文 這樣論述:

  配電系統在時代演進中肩負輸送電力的重責大任,本書係描述以守護穩定供電為使命的台電員工讓電力生活不斷升級的故事。

利用自動需量反應擴大再生能源發電容量之必要性分析

為了解決台電饋線圖的問題,作者程小鉛 這樣論述:

依據105年經濟部所宣布之「永續的能源與資源管理」政策中,於114年再生能源發電(Renewable Energy Source, RES)量占總發電量達20%,再加上核一、二、三廠在107年至114年相繼退休除役,由此可知,我國將大力推動再生能源發電。本研究分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探討各國之再生能源發電併網時,所遭遇到之電網容納條件不足的特性及其解決方法。國內亦有相同困境,為此,資策會曾沿用國際上公認的自動需量反應自動卸載通訊介面標準OpenADR,再擴大其功能用於「限制再生能源發電量」。本研究的第二部份整理此項「限制再生能源發電量」的通訊介面標準,說明此介面標準的系統架構,包括:如何介接再生

能源發電控制中心(或其能源管理系統)與電力公司的配電調度中心,甚至介接於RES能源管理系統和集成商的虛擬終端(VEN)主機之間。第三部份分別針對我國未來屋頂型太陽光電及大型離岸風場,列舉多項必須「限制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情境,為之其設計發電量或出力限制流程並規劃其所需之通訊介面系統。本論文除列舉電網對於再生能源發電容納條件不足的諸多情況以外,並以台灣的實際案例以模擬方式說明為何運用自動需量反應限制再生能源發電量可以紓解此電網容納性不足的困境,作為我國未來擴大再生能源發電量併網的一項有效工具。

決策分析與管理:全面決策品質提升的架構與方法(第2版)

為了解決台電饋線圖的問題,作者簡禎富 這樣論述:

本書綜括決策研究與應用之精華,結合中西方理論,依序探討決策理論基礎、系統化決策分析架構、多屬性決策、風險決策、數位決策與現代決策工具,並結合作者于產學合作研究的實證案例,深度剖析第一手的實務決策過程和心得,為個人和組織全面提升決策品質的z佳參考書籍。本次改版全面精簡既有內容,並大幅更新理論內容、個案、圖表及資料,提供z深入的產業實務剖析與探討。 新竹清華大學 清華講座教授: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EMBA/MBA 新竹清華大學智慧製造跨院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專班(AIMS Fellows)主任 臺灣“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工業工程與管理學門召集人 臺灣“IC產業同盟”

暨清華-台積電卓越製造中心主持人   第1篇決策分析緒論 第1章決策: 競爭策略與經營管理的核心 1.1決策的本質 1.1.1決策與策略的關聯 1.1.2結構化、半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決策問題 1.1.3經常面臨的或獨特的決策問題 1.1.4預期的或偶發的決策問題 1.1.5深思熟慮的或必須即時決定的決策問題 1.1.6決策者與受決策影響者 1.1.7主觀的或客觀的決策 1.1.8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決策 1.1.9規範的、處方的或敘述的決策研究 1.2決策型組織 1.3決策的王道與決策品質的提升 1.4本書架構 問題與討論 第2章決策問題的類型 2

.1決策者的人數 2.2方案的多少與可選擇的數量 2.3決策環境的狀態 2.4資訊的特性 2.5決策的思考縱深 2.6決策的層級關係 2.7決策的對手 2.8決策負面後果的風險 2.9決策的目的和應用 2.10價值中心法決策分析 問題與討論 第3章決策陷阱 3.1決策陷阱的種類 3.1.1沒有找對問題的偏差 3.1.2過度自信的偏差 3.1.3框架效應的偏差 3.1.4基準點偏差 3.1.5可得性偏差 3.1.6證實偏差 3.1.7忽視偏差 3.1.8近期偏差 3.1.9代表性偏差 3.1.10保守性偏差 3.1.11隨機偏差 3.1.12推論

偏差 3.1.13現狀偏差 3.1.14滿意偏差 3.1.15難以權衡不同層次目標的偏差 3.1.16想討好每一個人的偏差 3.1.17局部思考的偏差 3.2決策陷阱的應對 3.3結論 問題與討論 第2篇系統化決策分析 第4章架構問題與系統化決策過程 4.1紫式決策分析架構 4.2瞭解問題與問題定義 4.3優勢發掘與問題範圍界定 4.3.1目標 4.3.2不確定因數 4.3.3策略和決策方案 4.4架構影響關係 4.4.1目標層級架構 4.4.2不確定因數間的關聯 4.4.3方案 4.5感受和客觀敘述 4.5.1屬性 4.5.2可能的狀態 4.5

.3方案的預期成果 4.6綜合判斷與權衡 4.6.1屬性相對權重 4.6.2可能狀態發生的概率 4.6.3決策者的主觀價值與主觀效用 4.7最佳決策與執行回饋 4.8應用實例——科技發展計畫績效評估機制的建立 4.8.1案例簡介 4.8.2案例分析 4.8.3案例小結 4.9結論 問題與討論 第5章決策目標與評估屬性 5.1目標的定義 5.2目標的應用 5.3目標的類型 5.4產生目標的方法 5.5架構決策目標的關係 5.5.1根本目標層級 5.5.2工具目標網路 5.6評估屬性 5.7目標與屬性集合的效度 5.7.1完整性 5.7.2可衡量性

5.7.3可分解性 5.7.4不重複性 5.7.5最小化 5.8決策型組織與績效指標 5.9目標層級架構應用實例——建構頻譜使用效益評估指標 5.10結論 問題與討論 第6章方案產生與決策創意 6.1創意產生的概念和階段 6.2方案創新的思維方式 6.2.1價值專注 6.2.2習慣領域 6.2.3創意檢查表 6.2.4隱喻思維 6.2.5策略生成表 6.2.6群體決策技術 6.2.7TRIZ法 6.3產生更好方案的關鍵 6.3.1善用目標 6.3.2挑戰(真實或假想的)限制 6.3.3改變遊戲規則與破壞式創新 6.3.4強烈的靈感和高度的想像力 6.

3.5發掘潛意識和更深層的思考 6.3.6從經驗學習 6.3.7導師與專家意見 6.3.8多元化思考與分散方案 6.3.9先產生方案然後再評估 6.3.10不放棄尋求新方案 6.4方案的類型 6.4.1過程方案 6.4.2雙贏方案 6.4.3資訊搜集方案 6.4.4買時間方案 6.4.5兩邊下注方案 6.4.6序列化方案 6.4.7組合方案 6.4.8風險分擔方案 6.4.9保險方案 6.4.10撤出方案 6.5方案產生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錯誤 6.6自我檢驗,進入下一個決策步驟 6.7結論 問題與討論 第7章結果衡量與權衡 7.1建立結果表 7.2評

估屬性值的尺度 7.3建構尺度的衡量工具 7.4衡量尺度的種類與轉換 7.5尺度誤差 7.5.1集中誤差 7.5.2刺激與反應等同誤差 7.5.3壓縮誤差 7.5.4等距反應誤差 7.5.5對數誤差 7.6效度檢驗 7.6.1內容效度 7.6.2建構效度 7.6.3實證效度 7.7等值交換法 7.8結論 問題與討論 第3篇多屬性決策分析 第8章簡易多屬性評等技術與多屬性評估模型 8.1SMART 8.1.1找出決策者以決定誰的價值應被考慮 8.1.2確定決策元素與決策目標 8.1.3決定可供選擇的方案 8.1.4找出相關的評估屬性 8.1.5將屬性

依其重要性予以排序 8.1.6按各屬性的重要程度給予相對權重 8.1.7將相對權重予以標準化 8.1.8在每一屬性下衡量各方案的價值 8.1.9對於不同的方案,計算其加權後的總價值 8.1.10決定最佳方案,規劃執行策略與配套方案 8.2SMARTER和簡易權重給定法 8.3SMARTS 8.4SMART應用實例——設備評估與採購決策 8.4.1案例簡介 8.4.2紫式SMART機台多屬性評估 8.4.3結果討論 8.5多屬性評估模型 8.5.1價值衡量 8.5.2決定屬性權重 8.5.3多屬性價值聚合模型 8.6常見多屬性評估模型的比較 8.7結論 問題與

討論 第9章層次分析法 9.1層次分析法概論 9.2紫式AHP法的分析架構及步驟 9.2.1架構問題與厘清決策元素 9.2.2目標定義與層級架構 9.2.3方案產生與層級架構 9.2.4屬性成對比較以建立相對權重 9.2.5方案成對比較以建立個別屬性下的方案衡量 9.2.6匯總模型與方案總排序 9.2.7求近似權重向量的方法 9.3AHP法的特性及ANP法 9.4ANP法應用實例——網路通信產業代工廠評選決策 9.4.1案例簡介 9.4.2分析過程 9.4.3案例小結 9.5AHP法及ANP法的軟體分析工具 9.6結論 問題與討論 第10章資料包絡分析法

10.1資料包絡分析法簡介 10.2DEA法的基本模型 10.2.1CCR模型 10.2.2BCC模型 10.3紫式DEA法的決策分析架構及步驟 10.3.1瞭解問題與發掘優勢 10.3.2決策單位的選取 10.3.3投入屬性與產出屬性的篩選 10.3.4綜合判斷與DEA模型選擇 10.3.5評估結果分析與解釋 10.4DEA法的衍生模型 10.4.1交叉效率模型 10.4.2A&P模型 10.5DEA法的應用實例——半導體晶圓製造廠跨廠績效評估 10.5.1案例簡介 10.5.2分析過程 10.5.3評估結果分析與解釋 10.5.4案例小結 10.6偏好

順序評估法 10.6.1偏好順序評估法的概述 10.6.2偏好順序評估法的操作步驟 10.7DEA法的分析工具 10.8結論 問題與討論 第4篇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 第11章完全不確定決策 11.1完全不確定情況下決策的決策準則 11.1.1小中取大準則 11.1.2大中取大準則 11.1.3樂觀悲觀指標 11.1.4最小化最大後悔 11.1.5拉普拉斯決策原則 11.2概率的種類 11.2.1古典概率 11.2.2重複試驗與頻率概率 11.2.3主觀概率 11.3概率給定與修正 11.3.1離散的主觀概率 11.3.2連續的主觀概率 11.4概率認知

的陷阱 11.4.1Allais矛盾 11.4.2Ellsberg矛盾 11.5實證案例——半導體產能規劃 11.6結論 問題與討論 第12章風險下的決策與資訊的價值 12.1影響圖 12.1.1影響圖的構成元素 12.1.2影響圖的建構方法 12.2決策樹 12.2.1決策樹的構成元素與建構方法 12.2.2決策樹的解讀 12.2.3敏感度分析 12.2.4決策樹應用案例——製造策略決策 12.3貝氏決策分析與資訊的價值 12.3.1概率修正 12.3.2貝氏決策 12.3.3資訊的價值 12.4結論 問題與討論 第13章貝氏決策分析與貝氏網路 1

3.1貝氏決策分析 13.1.1貝氏決策分析的理論架構 13.1.2最佳決策法則的決策 13.2貝氏網路 13.2.1貝氏網路的理論基礎 13.2.2貝氏網路的不一致性修正 13.3貝氏網路應用實例——台電饋線事故定位系統 13.3.1案例簡介 13.3.2分析過程 13.3.3案例小結 13.4結論 問題與討論 第14章決策風險偏好與效用理論 14.1效用 14.2期望效用理論 14.2.1價值理論 14.2.2期望效用理論的基礎 14.3屬性效用值的衡量 14.3.1屬性效用值的衡量方法 14.3.2衡量方法的應用 14.3.3效用函數建立方法的應用

14.4決策者偏好與風險態度 14.4.1決策者對風險的態度 14.4.2風險補償值 14.4.3效用函數形態 14.5多屬性效用模式 14.6風險下的決策實例——生產組合決策分析 14.6.1瞭解決策問題 14.6.2優勢發掘 14.6.3厘清所有決策元素及其影響關係 14.6.4構建決策樹 14.6.5敏感度分析 14.6.6風險態度與方案評估 14.7風險決策分析時可能的錯誤 14.8其他相關的決策理論 14.9結論 問題與討論 第15章模糊理論、灰色系統理論及粗糙集理論 15.1模糊理論簡介 15.1.1模糊集合 15.1.2模糊數 15.2

模糊數排序 15.2.1輸入模糊數 15.2.2分解模糊數 15.2.3衡量要素 15.2.4指定各要素的權重 15.2.5加總各要素以獲得模糊數的總衡量 15.2.6定義比較的規則 15.3模糊多屬性決策分析 15.4灰色系統理論 15.4.1灰關聯 15.4.2灰色多屬性決策分析 15.5灰色多屬性決策分析應用案例 15.5.1問題定義與架構 15.5.2資料搜集 15.5.3灰色多屬性決策分析 15.6粗糙集理論 15.6.1資訊系統與決策表 15.6.2等價關係 15.6.3近似空間 15.6.4近似集的準確率 15.6.5分類的準確率 15.

6.6簡化 15.7結論 問題與討論 第5篇數位決策與決策資訊系統 第16章數位決策與決策資訊系統 16.1資料、資訊、知識與決策 16.1.1數據 16.1.2信息 16.1.3知識 16.2決策資訊系統的定義和類型 16.3專家系統 16.3.1專家系統簡介 16.3.2專家系統應用實例 16.4主管資訊系統 16.4.1主管資訊系統簡介 16.4.2主管資訊系統應用實例 16.5決策支援系統 16.5.1決策支援系統簡介 16.5.2決策支援系統應用實例 16.6群體決策支援系統 16.6.1群體決策支援系統簡介 16.6.2群體決策支援系統應用

實例 16.7決策資訊系統的發展與比較 16.7.1決策資訊系統開發 16.7.2DSS、EIS、ES建立決策模型的差異 16.8數位決策、資料採擷與商業智慧 16.8.1數位決策 16.8.2資料採擷 16.8.3商業智慧 16.9數位決策與知識管理 16.10決策資訊系統的整合實例 16.11結論 問題與討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