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父系社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台灣原住民父系社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阿力曼,劉政暉寫的 山與祂的子民:阿力曼與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和馬淵東一的 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三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玉山社 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出版 。

世新大學 性別研究所 黃囇莉所指導 賴國正的 泰雅男/漢族女婚姻關係中性/別錯置之生命敘說 (2021),提出台灣原住民父系社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泰雅族、漢妻、錯置、父權瓦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杜明德所指導 高雅安的 當代那瑪夏地區布農族婚俗研究—以Ispalidav氏族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婚禮、那瑪夏、婚俗禁忌、布農族婚禮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原住民父系社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原住民父系社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山與祂的子民:阿力曼與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為了解決台灣原住民父系社會的問題,作者阿力曼,劉政暉 這樣論述:

  以無形的「文化精神」作為最重要的「藏品」,   不僅成功保護了大自然,   也在「全球化」的深刻影響下,   從「在地思維」與「祖先智慧」中,   找到一個「傳統文化」與「商業經營」的平衡之道。     阿力曼,一位住在台東的布農族人,二○○三年面臨到財團欲購入故鄉土地,以開發靈骨塔、渡假村的危機,在得到環團、銀行經理、大學教授等人的幫助與理念認同下,為台灣保留下大片的鸞山原始森林,經營「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為台灣開啟了「部落生態觀光」的無限可能。今日的「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不僅是許多學校戶外教學首選,更是許多政府單位、國人們向國外介紹台灣的窗口之一。     本書詳實記錄了「鸞山

森林文化博物館」十八年來尋找古老生活智慧和土地倫理,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建構人跟土地永續對等的森林銀行概念發展模式,希望除了能讓更多人來到鸞山、體驗並認識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經驗,成為一起保護地球的朋友之外,更能讓大家改變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重新看見台灣原住民在自己土地上的尊榮和希望。   本書特色     1.揭開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的創建源由與創建理念,以及創建人阿力曼的生命故事。   2.藉由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園區內的安排與行程規劃,展現布農族人的傳統觀念,及其對於土地的禮敬。   好評推薦     希望藉由阿力曼的生命故事,有更多人能夠找到內心真正的安息!更期待,這樣的生命故事

,讓我們見證立足台灣、分享國際的信心!――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創會理事長)                            在此利用這本書呼籲大家共同珍惜部落文化,支持阿力曼和許多從城邦文化殖民中解放出來的原住民,一起重返祖先的原居地,讓文化根植於傳統領域的部落重生,也同時讓台灣山林繼續為地球的生態系統服務。――劉烱錫(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台東大學教授)

台灣原住民父系社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套書」賽夏族:巴斯達隘傳說
  
專訪: 孫大川(總策劃)
   阿浪•滿拉旺(布農族作者)
   
本書特色:
賽夏族知多少?
‧父系社會,子連父名。例如伊德.阿道.撒萬:伊德是自己的名字,阿道是父親的名字,撒萬是姓(世系)
‧同姓、同住(包括無血緣)、同一外祖父之表兄妹均禁婚
‧位於南庄鄉的賽夏族人多半會說客語,而五峰鄉的族人大多會泰雅語。
‧四階段的回娘家是最獨特的生命禮俗:婚後、新生兒、子女成人、喪偶。
‧紋面:男子與泰雅同,女子則僅刺在上額。獵首二個以上的男子可紋身。
‧巴斯達隘俗稱矮靈祭,每兩年一次在南庄向天湖、五峰大隘社輪流舉行。祭期四天:迎靈、娛靈、逐靈、送靈,只有娛靈可開放外族參加。
  
賽夏族神話與傳說
1.白髮老人的預言:賽夏各姓氏的始祖
  堅信白髮老人在夢中的交代,歐倍那伯翁與妹妹成為在狂風暴雨下的僅存者,並結婚生子,繁衍出各姓氏的孩子。大霸尖山、小霸尖山就是他們的化身,永遠守望著賽夏子民。
  
2.雷女下凡:農業生活的開始
  天上的雷神不忍賽夏族人生活太艱苦,派雷女娃恩帶著小米種子下凡,教導人們農耕技術,並和賽夏青年相戀成婚。雷女不能碰鍋子,但老人家卻強迫她進廚房,破壞了天人之間的界線,雷女只好返回天界,徒留一株芭蕉樹。
  
3.巴斯達隘傳說:以感恩和諧淨化與異族間的衝突
  達隘雖矮小但農技先進,強壯又擅法術。好意幫助賽夏收成大增,卻驕恣調戲婦女、欺凌族人。賽夏族人不得已展開殺戮,但從此遭受詛咒,連年歉收、天災連連。於是以虔誠之心舉辦「巴斯達隘」,祈求達隘諒解,全族平安、豐收。
    
總策劃:孫大川
  監察院副院長、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山海文化》雜誌創辦人;卑南族

泰雅男/漢族女婚姻關係中性/別錯置之生命敘說

為了解決台灣原住民父系社會的問題,作者賴國正 這樣論述:

本研究藉由生命敘事,探討身為泰雅族的研究者上娶漢族女子的婚姻關係中,性/別角色的扮演呈現非傳統男尊女卑錯置現象,最後導致父權瓦解的過程。本論文以研究者的生命歷程為主軸劃分四個階段,分別為泰雅族部落幼童成長期、跨越種族疆界求學階段、與漢妻戀愛時期,以及與漢妻婚姻持續階段。依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問題之探討,發現研究者父權瓦解的過程並非僅限於婚姻持續階段,每個階段環環相扣。幼童時期就已注定種族是不可逆的事實;求學階段,漢族的父權體制利用研究者所接觸的人,以歧視的視角貶損研究者的種族;戀愛時期仍逃脫不了被歧視的命運,只能過一天,愛漢妻一天,沒有未來的日子;與漢妻婚姻階段,以為終於可以展現泰雅族男子氣概,

漢妻卻將研究者的男子氣概一步一步的拆解,最終導致泰雅族父權體制的瓦解。當今我們重視女性主義,強調女人的經驗被看見;處於種族底層的泰雅族男人的經驗,研究者認為也應該被看見。

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三卷

為了解決台灣原住民父系社會的問題,作者馬淵東一 這樣論述:

  《馬淵東一著作集》全書共四卷,每卷的拿捏比重、編排各具巧思,也都涵蓋了作者馬淵的三個田野地:臺灣、印尼與沖繩,外加對歐美新知學術史介紹、序言或導讀等其他文章。本書第三卷可說是「壓卷之作」,作者馬淵有其特別考量。本卷中,作者交代了學問的傳承脈絡,並以冷眼旁觀兼具熱情投入的方式,分析其一生長跑下來,沿途所見周遭風景與路線軌跡。從中可知馬淵東一這個「人」的學問起家厝與續航力。究竟他是如何連結了臺灣人類學與日本人類學,乃至其晚年與中研院民族所的緣分?讀者在每一卷《著作集》中,都可找到有趣的主題,也可體會到馬淵於他的時代,引領日本社會人類學風潮而自成一家的宏大思想結晶。  

當代那瑪夏地區布農族婚俗研究—以Ispalidav氏族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原住民父系社會的問題,作者高雅安 這樣論述:

        婚姻是人生的新階段,當人們準備進入婚姻前,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舉辦婚禮,婚禮是一種極為莊重神聖的儀式,透過婚禮中的繁文縟節,從提親、訂婚、結婚等流程,讓即將步入婚姻關係的人們,明白其身分轉變,以及接下來要背負的責任。從古至今,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其傳統的婚禮儀式,從儀式之中,能夠反映出這個民族的生活方式,還有文化精神內涵,每一個流程背後都有它特殊的意義,除了蘊含親友們對新人的祝福,更多的可能是長輩們對新人的期待與叮嚀。按照台灣布農族傳統舊有的婚俗中,正式婚禮的步驟與規範大同小異,雖然大致相同,但仍能觀察出不同區域特有的風俗習慣,現代的布農族婚禮,由於環境和社會變遷,以及各種宗教和

主流文化影響,使得婚禮儀式流程參雜了許多外族文化,例如:教堂婚禮、辦桌宴客,即便如此,現今的儀式中,仍保留著早期殺豬分食,這項具有特殊意義的傳統禮節,體現了布農族樂於「分享」的民族核心精神;在父族聚會中,則是彰顯出布農族「父系社會」的傳統制度;從禁婚範圍,了解「氏族組織」對布農族社會體系的重要性。本文擬以當代那瑪夏地區布農族,三位Ispalidav氏族族人舉辦的婚俗儀式中,具特殊意涵的儀式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分析當代那瑪夏地區布農族婚俗中,各種婚俗儀式中的類型及意義。根據研究發現,當今那瑪夏地區布農族婚禮的樣貌與特色,呈現出以下特點,例如可自由選擇婚配對象,擇偶族群多元化,婚姻儀式因基督教傳入

台灣而產生變化,以及使用物品的改變,例如酒水飲料從自釀變為可購買現成的,結婚服飾受到外族影響變得華麗多彩,豬隻數量從一、二頭變為二、三十頭,但不變的是布農族的精神內涵,彼此分工合作、團結一心的家族凝聚力依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