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在新加坡工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台灣人在新加坡工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梁展嘉寫的 幹嘛羨慕新加坡?:一個台灣人的新加坡移居10年告白 和艾兒莎的 挑戰高薪,勇闖新加坡打天下:在新加坡成功找到好工作和打理生活的全方位指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工作3年後繼續留在新加坡的原因?|台灣人在新加坡當幼教師也說明:新加坡 幼教師# 新加坡工作 # 台灣人在新加坡 ✨我的wendi 新加坡 當地代購: https://lin.ee/8yhIGH0✨目前居住在 新加坡 ,到櫃「實拍」、挑選「有質感」商品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木馬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 王光旭所指導 楊雅鈞的 臺灣七年級生家庭價值觀與生育行為的性別差異—一個基於 2016年家庭動態調查的分析 (2021),提出台灣人在新加坡工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七年級生、家庭價值觀、生育行為。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政治學系 彭錦珍所指導 楊媛鈞的 南海和平與衝突研究— 以2010-2022年中華民國南海政策與經略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南海、南海政策、和平研究、避險策略、南海和平倡議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人在新加坡工作的解答。

最後網站別人捕魚他捕字海洋之子曹銘宗用書寫帶民眾走讀基隆文化則補充:曹銘宗說,這個觀念提醒他身為「媒體人」的本質,應該「溝通重於批判」,「也強化我對新聞工作的信念,以及我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文化的課題。」.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人在新加坡工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幹嘛羨慕新加坡?:一個台灣人的新加坡移居10年告白

為了解決台灣人在新加坡工作的問題,作者梁展嘉 這樣論述:

「八年超越新加坡。」 可是柯P,你真的了解新加坡嗎? 台灣如何超越? 或者⋯⋯幹嘛超越? ————第1本台灣人寫給台灣人的新加坡10年現場直擊———— 住房、教育、移民、政治、媒體五大面向╳第一手觀察 Google不到、維基沒寫的㊣新加坡! 作者梁展嘉,台灣出生,台北長大。 二十多歲以前的成長經歷和你我相仿——直到2004年移居新加坡。 他在台灣人羨慕不已的「組屋」生活了10年 也曾在最能培育菁英的新加坡教育體系工作 連新加坡的政治犯,他都去拜訪了⋯⋯   2014年底台北市長選舉,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以85萬票勝出。柯文哲在當選隔天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目標是「八年超越

新加坡」。   新加坡,作為首都市長公開宣示的超越目標,象徵的是台灣對新加坡的嚮往。如今有許多台灣人在新加坡工作,也有許多父母把孩子送往新加坡求學,甚至移民。長久以來,新加坡就是進步的象徵、是台灣必須努力超越的國度。2014年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全球競爭力排名,新加坡第二,僅次於瑞士;台灣排名十四。在這類「進步指標」中,新加坡幾乎無一例外的名列前茅——他們有享譽全球的雙語教育、開放的移民政策、居住正義世界第一的組屋、乾淨明亮的城市風貌、安定和諧的社會、廉明高效能的政府;當然,還有了不起的大領導者李光耀。   這是我們透過媒體或網路、指標或數據,多方拼湊而得的新加坡。那麼,「真正的」新加

坡呢?   作者梁展嘉自幼於台北成長,大學畢業後赴美求學,2004年起移居新加坡。他在台灣人羨慕不已的「組屋」生活了十年,也曾在最能培育菁英的新加坡教育體系工作。在本書中,他以一個台灣人的觀點,以台灣人能理解、也肯定會感興趣的方式,觀察新加坡的住房、移民、政治、教育、媒體五大面向。   本書是凝聚作者二十多年台灣經驗、三年美國經驗、十年新加坡經驗的第一手現場直擊,更是一部具高度娛樂性質的紀錄片。讀完這本書,你或許還是有點羨慕新加坡;但肯定能跳脫無數指標與媒體報導,重新定義新加坡這個進步、繁榮的國度。 名人推薦   周偉航(人渣文本)|作家      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

授   詹益鑑|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   劉正山|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不太羨慕新加坡・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真正有意義的「世界觀」,需要一種更貼近個人生命的切入角度。   梁展嘉以一般台灣人的觀察角度,看到一般台灣人想看、會看與能看到的新加坡。   相對於其他文本,我認為本書的鋪排,會更貼近你對新加坡的想像方式。——周偉航(人渣文本) ▍作家   憑良心說,新加坡對各國專業人士(含台灣和歐美的學術界人士)頗具吸引力。但是,專業人士不能只考量工作待遇,也要評估自己的家庭福祉,更要思索自己跟當地社群的互動關係。本書作者梁展嘉針對新加坡這個烏托邦,提出既巨觀又微觀

的敏銳考察,對於想離開台灣另謀高就(不一定是新加坡, 歐美國家也通用)的專業人士頗具參考價值。而對於並不想離開台灣的讀者來說,本書也開啟了讀者改善台灣公共空間的想像力。——紀大偉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東西,我判斷你在大學修課應該是聽不到的,甚至你拜Google大神也求不來。你不必因為展嘉的敢言而擔心他的安危;你也不必因為展嘉描述的新加坡與你的認知不同而跳腳。這是一部有高度娛樂性質的紀錄片,縫進書裡的幽默感,會讓你忘了它事實上是本嚴肅的書(政治人物應該好好閱讀的那一種);而書中的故事,肯定會讓你像我一樣,決心下回去新加坡時得好好仔細瞧瞧了。——劉正山 ▍國立中

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旅居美國、新加坡多年的展嘉,在第一本書裡已經展現了對產業與資本市場的觀察力,還有融合生活故事與人生經歷的寫作能力;因此這本新作讓我非常期待。拿到書稿之後,在出差旅程的班機跟回程路上讀完,同學果然沒讓我失望!——詹益鑑 ▍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 作者簡介 梁展嘉   1976年生,台北人。   台大土木系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土木所碩士、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學士後華語文教育文憑班結業。   曾在美國、日本、新加坡及台灣工作,自2004年起旅居新加坡。現職為全職交易人。   著有《一個全職交易人的投資告白》(大寫出版)。 前言  未完的告

白 第1章│台灣完全不是新加坡的對手? ▌哎呀,新加坡不過是個賺錢的地方而已嘛──想不到我這小小的民族自豪感,在幾年之後就被馳名中外的李光耀老先生以雷霆萬鈞之勢給打掉一半。▌   第2章│居住正義全球第一——組屋十年現場直擊 ▌我經常被人指控干預公民的私人生活。沒有錯,如果我沒有那麼做的話,我們不會有今天的成績。我講起這些不會有任何一點悔恨的成分,如果我們沒有介入非常私人的領域,像是你的鄰居是誰,你怎麼生活,你發出什麼噪音,你怎麼吐痰,或是你說什麼語言,我們就不會有經濟發展。我們決定什麼是對的,才不管別人怎麼想。——李光耀,1987年 ▌ 第3章│高度競爭的新加坡教育制度——菁英就是這樣培

養的 ▌新加坡政府以有錢聞名於世,教育一向是施政重點。但政府的錢不是用來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而是塑造一個競爭的環境。▌ 第4章│「從中國來的啦!笨蛋!」——移民開放政策的利與弊 ▌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願不分種族、語言、宗教,團結一致,建設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並為實現國家之幸福、繁榮與進步,共同努力。——新加坡國家信約 ▌ 第5章│賭場讓當鋪也時尚——博弈事業帶來的紅利與隱憂 ▌我們能不能承受對賭場說不的後果?如果我們有賭場,我們會有些麻煩嗎?會的。那麼我們沒有賭場,就沒有麻煩了嗎?我想我們會有更多麻煩。世界會繞道而去,然後我們會看到隔壁鄰居建起新賭場。等到我們想跟著做的時候,只能做出一個二

流的模仿貨。——李光耀,2005年 ▌ 第6章│才不會有媒體亂象呢!——李光耀精心擘劃的媒體藍圖 ▌我需要媒體鞏固、而不是削弱學校所灌輸的文化價值觀和社會態度。 大眾傳媒可以營造一種氣氛,鼓勵人民學習發達國家的知識、技能和紀律。少了這些,我們根本沒有希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李光耀,1971年 ▌ 第7章│白色的力量——人民行動黨的萬年執政 ▌「集選區」是單一選區內,政黨推出好幾位候選人為一組合來參選,要嘛全上,要嘛全部落選。你想也知道,集選區顯然對大黨有利。執政黨的組合裡除了一般議員,還經常放進一、兩個內閣部長;與反對黨的純素人組合相比,可說是天壤之別。這樣天才的制度,當然只有李光耀發

明得出來。▌ 第8章│藍白大對決——在野勢力工人黨的崛起 ▌輸掉一個集選區不是世界末日。如果阿裕尼的選民決定往那個方向走(投工人黨),那他們將有五年的時間來度過和懺悔。——李光耀,2011年 ▌ 第9章│我和新加坡人想的不一樣 後記 推薦序1 我的新加坡    作為學院裡的研究者與專欄作家,我對於新加坡的理解,主要來自政治、經濟、歷史等專業領域的學術資訊。但那是「外顯」的一面,新加坡對我產生的「內在」意義,和三件小事有關。   第一件事,是大一時我的「中憲」必修課,正好選到剛從新加坡回台專任的洪鐮德老師。因為性喜翹課,因此很快就被洪大教授指定為班代。這班代有個額外責任,就是要擔任

他著作的小代理商。他當時賣的新書就是《新加坡學》。   我還記得自己沒銷出去幾本,手邊一直有些囤貨,因此有機會反覆閱讀這本書。這讓我對新加坡一直有種興趣,總覺得將來應該去看看。   第二件事,是某天在泰國曼谷自助旅行重地考桑路閒晃,突然發現去新加坡的機票很便宜,於是就買了來回票,展開三天兩夜之行。這是我第一次去新加坡。因為手邊的資料只有網路上臨時印出的幾張紙,所以當然是場失敗的亂走之旅。為了省錢,我還從連結聖淘沙的纜車站走回市區——那可是赤道正下方。還記得有位華人計程車司機對我不斷強調新加坡比可倫坡(斯里蘭卡的大城)要好,但我很明顯不是來自斯里蘭卡的呀。好吧,當時可能有點像。   第三件

事,是在我當專欄作家之後,開始有機會透過網路和一些新加坡的異議份子交換意見。我發現他們都蠻單純的,對政治的理解相對簡樸。和台灣已老油條化的民主政治相比,有種小清新感。透過他們,我得以把書本知識和個人體驗串接起來,一個城邦的價值形象因之鮮明。用倫理學專業術語來說,新加坡於「外在善」(錢買得到的東西)上有卓越成就,但於「內在善」(錢買不到的東西)上,仍有待加強。   什麼意思?   新加坡有高度的經濟成長與都市發展,在人民行動黨的威權體制下,一切都相當有效率,但你找不到什麼明確的新加坡「文明」。他們缺乏一種共同的善,一種透過公民溝通之後所形塑的政治目標。他們只有少數高學歷執政者所設定的目標,而

寡頭們總是將之強加於所有國民之上。   有次和內人漫步在新國街頭,她質疑某種道路設計非常不合理。我笑著回應:「妳這是台灣人的想法。在新加坡的政府眼中,妳有什麼資格提意見?上面那些會讀書的人都已經決定好了。」   因為是「被強加」的價值觀,所以和無數基層市民的人生規劃無關,或者說,所有人的人生,都被少數人強制規劃了。這種國家總體目標也就無法感動人心,無法塑造真正的「愛國心」。這是缺乏向心力的社群,雖然高度的經濟發展可以吸引許多外人移入;但空乏的道德內在,只會讓裡頭的新加坡人想要逃出。   正如錢鍾書的《圍城》,外面的人想衝進來,裡頭的人想逃出去。這是一種價值錯覺,來自於雙方在資訊上的不對稱

。站在我們的海島,總是覺得那個海島美不勝收。但站在他們的那個海島上呢?我們會不會開始懷念起自己的海島?   不過,上述意見只是我的看法,是「我的新加坡」。如果你對新加坡有興趣,你也應該找到「你的新加坡」。該怎麼做?   本書是作者梁展嘉個人新加坡經驗的整理轉述。除了細瑣的資訊之外,我認為這本書真正能告訴你的,是一種以個人角度理解新加坡的方式。   我們已經有太多「去主體化」的新加坡資訊。政治的、經濟的、歷史的,你很容易便可取得一大堆書目,就算懶,也可以透過維基百科獲得精簡版。這些資訊多數看來很「正確」,充滿了客觀數據,描繪出一個發展健全的海島國家;少數資訊則隱隱傳達出這個城邦的內在不安。

  這些客觀資訊可以供你當正事討論,也可當閒喀牙的主題。但這種切入方法通常很難看出「你」的存在。就像中學時期的地理課本知識,因為對「你」不能產生意義,在畢業後很快就會流失。即便是我這類需要許多知識的時事評論者,也會捨棄諸如「吉爾吉斯的首都為何」這樣的知識。對一般人來說,真正有意義的「世界觀」,就需要一種更貼近個人生命的切入角度。   梁展嘉的漫談正好就是這角度。台灣人,不是大教授,不是旅遊達人,就是個一般台灣人,以一般台灣人的觀察角度,看到一般台灣人想看、會看與能看到的新加坡。   這無可避免會非常主觀。大教授可能不認同,旅遊達人也許不接受,其他的在星台灣人或許也不會買帳。但實實在在,

就是他的觀點,是「他的新加坡」。相對於其他專業的文本,我認為本書的鋪排會更貼近你對新加坡的想像方式。   「我的新加坡」就談到這,「他的新加坡」就接在後頭,而「你的新加坡」,就要你動手開始了。 「人渣文本」周偉航 ▌作家 推薦序 看見新加坡的「能」與「不能」   我相信,你是因為對「幹嘛羨慕新加坡?」這個問題好奇,而打開這本書的。其實這書名有兩個意涵,一是讓你以為作者要來說說「新加坡能,為什麼台灣不能?」——有,但篇幅不及全書的五分之一。另一個你可能沒想到的,是作者要問:「新加坡不能的,為什麼台灣看不到?」要回答前一個問題,說實在的,坊間真的不缺書,你不必挑這一本看。但要回答後一

個問題,就不是一般人做得到、寫得出來了。   若要談談新加坡這個東南亞幾乎有排名的項目都能拿第一、一向令台灣人眼紅的國家,國內有許多社會科學的前輩遠比我適合為本書寫序。我相信,以他們的見解、素養乃至文采,都能讓本書更有份量。我也相信我政治學門的同仁在看了書稿之後,一定也都會異口同聲地推薦。我更願意相信,作者在這麼多可以推薦此書的人選中,敢讓一個從未踏上新加坡土地的小咖學者率先品嘗如此重要的人生見證,有他超乎友誼與市場銷售成績的考量。我並沒有追問原因,並且第一時間就答應了。這並不是自己膽敢以只去過東南亞一、兩次的皮毛印象,下筆來推薦這本書;而是我打從心裡明白,這位成為全職交易人兼奶爸的大學羅浮

群(童軍團)玩伴,一定會不按牌理出牌。能被這樣的怪才選中,甚至邀請寫推薦序,對我來說已經不是「榮幸」二字就能形容。   二○一四年末,我和國內大多數學者一樣參加完耗時數週的「作文比賽」(提科技部研究計畫)。氣力放盡後的隔天,我揮別所有跨年倒數邀約,準備花個兩天把書稿啃完。開始閱讀後才發現,如果眾多政治學期刊論文是要花力氣才能食用的榴槤,那本書可說是吃來令人愉悅的龍眼。展嘉以小說回合的手法來寫政治觀察,並以說書人的角色,半認真、半開玩笑地描述對事件的觀察,讓我在跨年之夜不捨掩卷,索性一飲而盡。   這種說書人的風格,恐怕也只有這位我認識多年的冷面笑匠才寫得出來。這般說故事的本事,尤其把政治現

象和問題意識相結合,說到人人聽得懂、甚至讓人無法掩卷的能耐,已成功地讓身為政治學者的我開始嚴肅思考:未來的政治學新生是不是應該先讀這本書,再來討論研究課題?這種寫法到底是天生的才華,還是展嘉已成功地從他夫人那裡得到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真傳,不得而知;但我很確定的是,本書所展現的,是許多像我一樣的政治學者和學子都想擁有的說故事功力——也就是把生硬的研究發現或事實、政治現象、政策問題,說得活靈活現的能耐。   本書跟一般政治評論或社會觀察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本書根植於作者超過二十年的台灣經驗、三年的美國經驗,以及十年的新加坡經驗;這是三相對比之下,凝聚而成的精華。本書除了能幫助讀者開啟對政治

現象的好奇,也能學到如何跳脫目前的思考格局,重新審視自身的生活環境。   身在台灣的我們,大多已習慣追求個人小確幸,而漸漸喪失了對世界的好奇心。展嘉一家人和我們同樣追求小確幸,但他不同於我們之處,在於他從未減少對身旁大小事的記錄、存疑和觀察,因此才能看穿現象之間的邏輯。例如,當你看到街坊當鋪增加的時候,會不會想到這是博奕特區的副作用?(第5章)當你羨慕新加坡高薪養廉政策的同時,會不會想到這反而是人民不滿政府的理由之一?(第8章)如果新加坡人想當針砭時事的烏鴉,但礙於威權的媒體環境,只能用部落格抒發異見(第6章),或勉力從地方選舉中一點一滴的改革(第8章)——那麼,你幹嘛羨慕新加坡?   本

書更有許多觀察,在在展現了作者是如何將生活中的資訊,轉化為思辨的素材。例如,新加坡政府如何解決人們不婚或晚婚的問題?請看看他們的住房政策,是如何有助於提升年輕男女早早成家的意願(第2章);家家都能申請外籍幫傭的新加坡真像天堂一樣嗎?請看客工系統如何養成缺乏公德心的公民(第4章);把英語當成國語會讓國家更有競爭力嗎?請看新加坡如何讓英語結合菁英主義,創造就業門檻和歧視(第3章);你覺得新加坡是融合專制與民主的典範嗎?那就看看選票編號及強制投票政策,創造的是怎樣的「新」式民主吧。(第7章)   綜觀全書,展嘉於字裡行間展現的觀察力、判斷力與決策能力,與他征服股海多年依然健在的能力相當一致——你將

能透過本書窺見一位全職交易人,是如何觀看股市以外的世界。同時,他以十年觀察與思辯累積而成的獨立判斷,做出了影響人生的重大決定。(第9章)雖從書名看不出端倪,但對我們這樣想愛台灣、但還不確定該怎麼做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訊號。我認為展嘉寫作本書的出發點,與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的用心暗合道妙。   那麼看完本書的讀者,是不是就會對台灣的一切更有信心呢?其實本書無意導向非黑即白的判斷,你也許無法從中找到所有「新加坡能,為什麼台灣不能」的理由,但本書能為你開啟「新加坡不能的,為什麼台灣看不到」這個全新的視野。就我這個教方法論的政治學者看來,這本匯整過去十年獅城蹲點觀察的「紀錄片」,給你我的影響應

該是重啟我們對這世界(不只是新加坡或台灣)種種現象的好奇心。   學術界愈鑽愈細,科技發展已普遍壓倒社會學門的價值,連「哲學家」和「科學家」頭銜的含金量都已大幅縮水。大學殿堂在過度分工及知識生產誘因的摧逼之下,已經很難教出當年直指國王新衣的男孩或女孩了。我們身處大學之中,除了繼續努力克服這個盲點,也只能滿心期待未來招收的學生,是像作者這樣敢於問出關鍵問題的新哲學家或新科學家。對我來說,不必滿腹經論才是哲學家,不必滿口術語才稱科學家;哲學家本是科學家、科學家心中也住著哲學家,無需以一紙博士學位來證明。在本書問世前,我就一直如此相信,而展嘉用他的文字證明了這一點。   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東西,我

判斷你在大學修課應該是聽不到的,甚至你拜google大神也求不來。你不必因為展嘉的敢言而擔心他的安危;你也不必因為展嘉描述的新加坡與你的認知不同而跳腳。這是一部有高度娛樂性質的紀錄片,縫進書裡的幽默感,會讓你忘了它事實上是本嚴肅的書(政治人物應該好好閱讀的那一種);而書中的故事,肯定會讓你像我一樣,決心下回去新加坡時得好好仔細瞧瞧了。 劉正山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推薦序3 台灣人,我們可以更有自信。   歲末年終,年紀即將奔四,在三、四年級的長輩眼裡似乎仍顯年輕;但跟七、八年級之間,似乎開始出現代溝。我常在想,我們這個世代能為台灣做什麼?又能留下什麼給下一代?   去年

夏天的高中畢業二十年同學會前夕,我才知道高中同學裡,除了教授、工程師、創業者、投資人跟專業經理人等各種職業,又多了一位全職交易人兼知名作家;而且旅居海外多年,卻能靠著投資台灣股市過日子,顯然有異於常人之處。並且,這位作家在半年後又要出版第二本大作了。   雖然我個人不擅長股票投資,但因為投入新創事業的輔導與投資領域多年,對資本市場的操作與獲利方式也略知一二。能在股票市場上長期獲利,除了專注與紀律,也要有很好的觀察力與學習力,而這就是我同學梁展嘉的專長。   撇開投資專長不談,我這位同學的人生經歷也夠特別了。在美國念了土木碩士、進入營建業職場,卻在娶了新加坡同學後,成為星國女婿,在當地成了華

文老師。在遠距操作台股多年之後,更毅然走上全職交易人與作家之路,這樣的決心與勇氣,其實也是一種創業的態度與能力。   但這本新作,談的不是投資理論與實務,而是親身觀察新加坡的一手心得,也是我近幾年不斷在尋找的答案。到底,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在焦慮什麼?為什麼總要羨慕鄰近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甚至連中國的「北上廣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似乎都開始超越台灣了?   有過旅行經驗的讀者就知道,探索過越多國家地區的風土人文,離開自己熟悉的土地越遠,就越有機會用理解和比較的觀點,觀察自己成長與生活的家鄉。而旅居美國、新加坡多年的展嘉,在第一本書裡已經展現了對產業與資本市場的觀察力,還有融合生活故

事與人生經歷的寫作能力;因此這本新作讓我非常期待。拿到書稿之後,在出差旅程的班機跟回程路上讀完,同學果然沒讓我失望。   因為工作型態與家庭成員增加的關係,這幾年我很頻繁地出差與旅遊,走訪了紐西蘭、新加坡、香港、東京、矽谷與中國許多城市,並在去年第二次造訪新加坡時,跟展嘉有過深入的探討:為什麼新加坡能在短短十年之內,展現出亞洲瑞士的氣勢?   同樣是華人國家、同樣是移民社會,為什麼新加坡能,台灣不能?這個問題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中。   在本書中,展嘉以親身經歷具體描繪了新加坡的住宅、教育、婚配、媒體、選舉等社會現象,也探討了人口政策與產業規劃。簡單地說,新加坡很幸運地擁有具競爭企圖心與執

行力的兩代執政強人,但也犧牲了公民自主與開放社會的可能性。其中的取捨沒有對錯,但我認識越來越多的新加坡朋友,或者旅居新加坡的台灣人、中國人、外國人,其實更喜歡台灣。   國土規劃與賭場設置對新加坡的影響,我因為去年剛好住在聖陶沙與金沙灣兩個重大項目的旅館中,也走訪了幾個著名景點和園區,格外有感。此外,因工作之故我接受了新加坡當地電台的專訪,相較於在台灣參與幾次電視與廣播節目接觸到的媒體從業人士與工作環境,新加坡的媒體集團跟製播內容,確實可感受到是控制在政府手中。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同樣是人口密集的島國,新加坡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與反思的地方。   以教育制度來說相對務實,但也因為分

流過早,導致翻身不易與極大的學習壓力。因為把資源集中在部分菁英上,又採取獎助留學跟高薪吸引進入政府的方式,一方面讓政府得以持續保持效能,另一方面也造成長期壟斷。在看到新加坡的整齊清潔或所謂高效能政府的背後,其實我們也要思考:新加坡的人民與社會,是否也失去了選擇的機會?   在書裡,也看到近年來新加坡一黨獨大的現象已經開始被挑戰;而在台灣,我們經歷了多次學運跟政黨輪替,是否該更珍惜已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   另一個很值得探討的現象,是新加坡的住宅政策。高度由國家主導,以「使用權」取代「擁有權」的概念,一方面挑戰了華人「有土斯有財」的農業社會思維;一方面也穩定房價,讓經濟成長與政府建設不

會成為土地與房屋市場高度炒作的催化劑。   展嘉的親身經歷也描述了新加坡不是沒有經歷過房價上漲,但政府是如何穩定房市、並以長期的政策工具平抑上漲趨勢,或透過國土規劃與建設平衡區域發展;格外值得觀摩學習。   放眼未來,面對網路產業崛起,物聯網與大數據的時代即將展開,在生產、消費即將合一的「產消者(Prosumer)時代」,當能源、物質、資訊的生產消費開始翻轉,發生「去全球化、去中心化、去中間化」等現象,主要經濟大國(美、中、日、德)以及新興市場,還有如台灣與新加坡這些中小規模的經濟體,如何因應與發揮自身優勢,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議題。   新加坡向來由政府「投資長期」,但卻缺乏民主空間;相較

於台灣因選舉制度與政黨政治衍生的「立即見效」和追求短期指標,兩者之間是否可以平衡、如何在既有民主開放的制度下,建立政府、媒體、產業與公民的溝通方式,我想關鍵仍然是「資訊」的公開與透明。台灣一直是華人國家與社會中,在媒體與網路等資訊相關內容及平台上最為開放與自由的。但願我們能持續保有這個優勢。   不可否認,台灣有許多問題需要改善,我們也因為這些問題而缺乏自信。但我們永遠有兩個選擇——因為台灣不夠好,用腳投票、離開台灣;或者因為台灣不夠好,所以繼續努力、改變台灣。   我選擇後者。   那你呢? 詹益鑑 ▍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 前言 未完的告白二○一三年尾,我與我的伯樂鄭俊平先

生對《一個全職交易人的投資告白》(以下簡稱《投資告白》)有過一次意見交換。我當時有一個疑問:「本書的雙主軸,交易與人生經驗,亦即投資與告白,究竟哪一條線會吸引到大部分的讀者呢?」由於告白明顯與投資脫勾,我想了好一陣子才找出了彼此的相關性。雖然我個人對書裡告白部分的滿意度要高過投資部分,但是考慮到鄭先生常講的一句話——「梁先生,恕我直言,因為你不是名人。」——我不得不對告白章節打個折扣。事實上,這句話激發了我特意強化該章節的內容。幾經修改,全書的最終版本就在隔年三月定稿了。二○一四年四月二十四號,我的處女作《投資告白》正式上架,隨即颳起一陣小小的旋風,連續攻佔了金石堂書店非文學排行榜前三十名達五

週之久,三個月之內即刷到六次。以一個純素人來說,有這般成績確實令人振奮。然而來函的讀者大多數是投資人或散戶,而不是一般大眾,我對於這樣的反應,感到有些悵然若失。直到書上市兩個多月後,六月二十九日《商業周刊》的一篇書摘在三天之內,瀏覽量超過了十幾萬人。這篇書摘便是許多臉書用戶大量轉載分享的「戳破神話!一個台灣人在新加坡當公務員的告白」,其撰文者就是我本人。於是,《投資告白》才真正走進了一般大眾的眼界。換句話說,我當時下足功夫的告白部分終於獲得了應有的重視,在電腦前總計兩百多個工作小時的寫作時間並沒有白費,而素人也不再是素人。對於《商業周刊》的書摘引起廣泛的迴響,我雖然感到有些意外,但是也能找到一

些解釋的理由。到目前為止,台灣媒體界對新加坡的報導,多半流於印象式或概念式的片面解讀,有如用望遠鏡來觀察。至於我,因為我在當地實實在在生活了十年,有如用顯微鏡來觀察,我的一番見解就顯得十分露骨而真實。或許是這股新鮮感打動了國人,再次激起大家對南洋島國的好奇心。

台灣人在新加坡工作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灣人在新加坡的工作日記]

相關工作Q&A影片:
[國外求職攻略]出國工作必看!台灣人來新加坡工作要具備什麼條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Xq6AwaFnXE&t=11s
[國外求職攻略]國外工作賺好多?台灣人在新加坡工作能存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oyDWl38pU
-
Discount Code折扣碼

我的錶:
Nordgreen
-https://nordgreen.com.tw/?utm_source=...
-輸入折扣代碼[ Evita ] 即享8折優惠
-Enter my discount code [ Evita ] to get 20%off

#新加坡工作
#台灣人在新加坡
-
如果你喜歡這個影片
也不要吝嗇地幫我按讚及分享唷~
同時也可以訂閱我的頻道
不定期會更新Evita在新加坡的工作日記

也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一起討論~
-----------------------------------------------------
合作/授權:[email protected]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erevita/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raveler_evita/

臺灣七年級生家庭價值觀與生育行為的性別差異—一個基於 2016年家庭動態調查的分析

為了解決台灣人在新加坡工作的問題,作者楊雅鈞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了解七年級生家庭價值觀與生育行為之間的關聯性,比較不同性別對於家庭價值觀與生育行為之差異性,性別對家庭價值觀和生育行為間可能產生的調節效果。臺灣近來面臨少子化之危機,生育率逐年降低,根據2021年CIA發布全球生育率報告,臺灣在全球227個國家中生育率最後一名,少子化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基於上述,本研究認為去探討生育行為的因素很多,但家庭價值觀強調的影響卻很少被討論,故本研究以家庭價值觀的討論為核心,因此本研究將運用次級資料來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析,使用家庭動態調查2016年的資料,其受訪者出生年份為1984至1991年,相近於七年級生世代,故以七年級生為主軸

。針對已婚者為對象,篩選出451份可用樣本,其中男性受訪者有187位,占樣本數的41.5%;女性受訪者有264位,占總樣本的58.5%。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家庭價值觀對於生育行為並未產生正向顯著影響二、不同性別會在家庭價值觀有顯著差異三、不同性別會在生育行為產生顯著差異四、性別不會對家庭價值觀與生育行為間的關係產生調節效果本研究希望能透過分析結果來解釋臺灣少子化之原因,並對於相關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供建議。關鍵字:七年級生、家庭價值觀、生育行為

挑戰高薪,勇闖新加坡打天下:在新加坡成功找到好工作和打理生活的全方位指南

為了解決台灣人在新加坡工作的問題,作者艾兒莎 這樣論述:

2011年到新加坡工作的台灣人只有三、四百人,2013年卻爆增到三、四千人! 在新加坡工作雖然起薪不一定高,但調薪頻率和比例大。 該如何找到新加坡適合自己的工作?在申請工作准證有什麼要注意的? 過來人艾兒莎教你順利找到新加坡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國際競爭力。   在就業市場一片不景氣中,為了提升自己的國際競爭力,愈來愈多人勇闖新加坡找工作,接受多元文化和國際化趨勢的衝擊!   在亞洲國家中,新加坡無論在國民所得、文化創新,一直有亮眼的成績,他們也積極吸收世界各地人才,提升國家競爭力。因此,愈來愈多社會新鮮人,希望能到新加坡體驗不同的國際趨勢;也愈來愈多的高階主管,樂意被高薪挖角到新加坡發

展。   本書作者艾兒莎在新加坡工作已經二年多,透過整理自己的心情調適、申請文件程序、在外生活方式,跟大家分享如何尋找新加坡適合自己的工作、如何提升英語能力、如何面試,甚至在當地的生活起居,讓你即使第一次勇闖新加坡,也能做好萬全的準備。   如果你被高薪挖角到新加坡,或你想換個更有挑戰的新工作環境,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 名人推薦   台、新二地各界人士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新加坡The Experience Group Asia Holding Pte Ltd 創辦人Adrian Lee、CEO Evelyn Zhang   網路趨勢觀察家 Mr. 6劉威麟   新加坡Sta

rhub電信門市業務 林亞嫻   「商周」專欄作家 謝文憲   就像一本料理書,在這本書中你可以找到如何準備好在新加坡職場取得成功的重要元素。──新加坡The Experience Group Asia Holding Pte Ltd 創辦人Adrian Lee   所有想到新加坡打拚的年輕台灣朋友,都該看看這本書。──新加坡The Experience Group Asia Holding Pte Ltd CEO Evelyn Zhang 作者簡介 艾兒莎(Elsa Tseng)   二○一一年於實踐大學畢業後在台灣知名廣告公司當AE,和台灣多數的職場新鮮人一樣,拿著二十幾K的月

薪,每天工作時數平均十二小時的責任制。於是,二十五歲決定離開台灣到新加坡工作,雖然一路上遇到許多困難與挑戰,也曾經痛苦到想要放棄,回來台灣,家人也一直勸她回家,找份安穩簡單的工作。但是,最後經過不斷地努力與學習,並發揮過去所學的行銷業務技巧,一路從業務專員、經理,到最後甚至老闆欽點她擔任台灣分公司的CEO,年薪超過百萬。   她將自己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的點滴與實際經歷分享給網友,並用心回覆網友的留言,鼓勵大家勇於跳出舒適圈,大膽向自己的夢想前進。她深信,離家不是為了出走,而是為了光榮返鄉。她的臉書粉絲團「放棄22K,蹦跳新加坡」,經營不到半年已得到熱烈迴響,許多以新加坡工作和職場文化等為主題

的文章得到網友熱烈討論,更有多家媒體爭相轉載報導。她這樣期許自己:「我天天下班後,還是會熬夜寫文章,不斷更新文章,讓更多網友與讀者有更多公正與透明化的實用資訊可以參考。」   「放棄22K,蹦跳新加坡」粉絲團:www.facebook.com/ElsainSG   「艾兒莎蹦跳生活@新加坡」部落格:rutuyyu1010.pixnet.net/blog 作者序 為什麼你想到新加坡工作? 第一章 知己知彼篇:來新加坡前必備常識 新加坡簡介 Singlish小教學 新加坡十三件不可不知道的事 新加坡基本勞工法 第二章 三思後行篇:你真的該來新加坡嗎? 為什麼要來新加坡工作?

出國工作需要具備的能力 和鄰近各國大比較,新加坡適合你嗎? 破解新加坡工作與生活迷思 第三章 謀定後動篇:決定了,準備出發吧! 行前教育與準備 行前工作證準備 行前機票準備 行前預算準備 入境注意事項 第四章 謀事在人篇:如何在新加坡搶飯碗? 新加坡的工作環境和薪資水平 如何在新加坡找工作? 如何尋找實習工作? 如何讓新加坡老闆看到你? 銀行開戶和稅金 第五章 成事在天篇:提升實力,面對挫折 如何獲得升遷機會? 如何面對失敗與再戰:個案分享 第六章 百戰百勝篇:異鄉生活大寶典 食 衣 住 行 附錄 重要聯絡電話 作者序 為什麼你想到新加坡工作?   這本書是身為到新加坡打拚的

過來人的心得。據了解,二○一一年從台灣到新加坡工作的人,只有三、四百人,然而短短二年的時間,二○一三年,就已經有三、四千台灣人在新加坡工作了。無論是台灣勞動市場景氣不好,或是台灣人想嘗試更加多元的工作機會,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當年我決定離開台灣到海外工作時,上網找了各國家的工作資料,同時還從台灣僅有的幾家澳門、澳洲、新加坡及杜拜等國的工作仲介口中得知許多資訊,身邊親朋好友也給了很多不同的建議,拼拼湊湊地、始終無法通盤了解各國的實際狀況,更無法擬出全面性的客觀工作和生活計畫。家人也因為這樣為我的事擔心,百般阻撓我出國工作的念頭。      即使我看了很多各地網友分享自己的工作經

驗,但是,這些都是很個人化的分享。因為,這些分享者的經濟能力、工作學歷或出國需求與期待等,個個都不盡相同,沒有客觀的資訊參考,實在很難作為每個人的參考。      以我自己為例,二○一三年時得到新加坡的第一份工作:電子業務,當時我在新加坡沒有任何朋友,之前在台灣也從未有過新加坡朋友,所以不太清楚真正的薪水行情,也不知道當地的風俗民情。雖然當時不確定薪水和福利是否為行情價,但對於資歷不深的我來說,已相當吸引人了,心滿意足地飛到新加坡,準備二周後開始工作。      然而在等待開工的期間,因為是第一次一個人到國外工作,心理狀態調適不過來,與對當地生活環境也不習慣,負面情緒不斷湧現,加上常常上網搜尋

網友對於到新加坡工作的心情與分享。不看還好,一看因為資訊複雜,有的網友認為我這類工作可以掙取更高的薪資,有的網友還拿生活開銷來比較,讓當時不熟悉新加坡工作環境的我頓時覺得自己可能吃虧了,情緒很沮喪也很負面。      果不其然,開始工作後,老闆每天要求我的業績,每天要我學這個學那個的。因為之前接收了不客觀的資訊,我直接的反應都是負面的,認為我領這樣的薪水,是不是工作量真的太多了?是不是像網友說的,我被剝削了?這樣的心態讓我根本無法好好工作,很快我就因為「個人因素」辭掉這份工作了。      然而經歷越多,越讓我明白,其實一份工作能不能做好、能不能讓你成功,最關鍵的因素在於心態,以及對環境和自己

的了解。所以我不希望想到國外工作的讀者像我之前一樣,被一些不客觀的資訊影響而讓自己產生負面的心態。我依然相信網路上分享的經驗與建議都是真實的,但是不代表適用於每一個人。有鑒於此,我希望能整理一份較全面、客觀的資料與觀點和大家分享,協助大家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該去新加坡工作?或是如何適應新加坡的工作和生活等問題。      本書前部分偏重於整理對於到新加坡工作常見的迷思,以及心態的調整教育,讓還未確定是否要到新加坡工作的讀者更能透徹思考;讓已經確定要過來工作的讀者知道要準備些甚麼;甚至已在新加坡工作一段時間後,尚未有大突破的讀者,可以參考看看問題可能出現在哪裡,再重新出發也不遲。   真心希望本

書的資訊能夠對各位有幫助,並祝大家在新加坡事事順心、事業有成。 艾兒莎

南海和平與衝突研究— 以2010-2022年中華民國南海政策與經略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人在新加坡工作的問題,作者楊媛鈞 這樣論述:

南海潛藏豐沛油氣能源與漁業資源,位處進出太平洋與印度洋要道,經濟因素和戰略地位直接影響周邊國家利益。伴隨世界經濟和戰略重心向印太地區移轉,美國為首的西方強權與中共在南海的競爭對抗,以及周邊聲索國對南海主權認知差異與利益爭奪日增,導致爭議衝突四起,影響區域穩定、安全。本研究透過和平與衝突研究途徑,檢證2010至2022年馬英九與蔡英文政府,在爭端陡升、權力不對等的國際局勢中,我國致力推動的南海政策與經略作為,並藉由深度訪談方式,套用政策分析模型,歸納中華民國如何透過戰略規劃、政策佈局與經營治理,扮演區域安全維持穩定角色。經由上述研究方法發現,我國南海政策以追求和平、發揚人道精神、開創共同利益與

相互合作為目標,冀盼運用巧實力及各樣手段與周邊國家合作,對南海衝突情勢建立和平貢獻。今年正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簽訂40週年,加上近年來美國與中共在南海區域的法律攻防戰,未來為南海開闢另一戰場的可能性極高,因此,本研究嘗試探討我國南海經營實務和運用法律途徑解決爭議,作為和平與衝突的研究案例,將其納入非暴力解決南海衝突策略,期能為新興和平研究領域注入新思維,亦成為我國政府未來面臨南海情勢變動時,政策選擇的參考依據。最後,為強化南海和平政策成效,本研究提出政策建議如下:加強我國南海主權法律效力的研究,透過多元化教育管道提升國人南海主權認同,設置國家層級之政策協調平台,並編列相關經費預算,進而爭取參

與並建構區域與國際交流、合作和協商機制,使我國南海政策更臻完善,也讓臺灣成為負責任且可為區域帶來公利、和平、穩定,提供更多貢獻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