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館實習心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國立中央大學 藝術學研究所 曾少千所指導 林雅綸的 李明維參與式作品計畫的美學意涵 (2018),提出台北當代藝術館實習心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李明維、參與式作品計畫、行為互動裝置、像生活的藝術、禮物美學/禮物的流動、生活儀式、與陌生人的互動、建基於關係的自我/關係的意識、生存美學。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大學 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 廖益興所指導 戴慧倫的 新竹市國民小學音樂社團發展之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音樂社團、組訓、音樂專業能力、社團資源運用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當代藝術館實習心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當代藝術館實習心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李明維參與式作品計畫的美學意涵

為了解決台北當代藝術館實習心得的問題,作者林雅綸 這樣論述:

旅美台裔藝術家李明維(Lee Mingwei, 1964- )以其觀念性參與式藝術作品著稱。本文聚焦於其綜合媒材、展現人與人關係的行為互動計畫《睡寢計畫》、《晚餐計畫》、《客廳計畫》、《魚雁計畫》、《移動的花園》、《織物的回憶》、《補裳計畫》和《旅驛計畫》等八件作品,以此為核心分析對象,兼及其他創作計畫。從中梳理其多藉由對話和生活儀式中的互動方式,呈現人與人、自然、地方環境等的記憶連結,和開啟與陌生人關係的探索。本論文第一章探討李明維參與式藝術計畫的場域機制與空間情境,著重於美術館展示機制的演變和其中「活藝術」(live art)的發展趨勢,進而分析其作品中行為互動裝置與美術館的相輔相成。接

著從場域氛圍進入環境心理學中對於空間裝置的暗示,以及參與人和參與物交融之「物件史/關係史」藝術計畫的相互見證。而藉由(禮)物而帶動關係的連結,反映了人類學中禮物的美學和生活儀式的互動默契。為第二章李明維參與式藝術計畫中的物及其意涵的探討重點。第三章進到李明維參與式藝術計畫中「參與」人的主體精神,從微觀社會學和親密關係面向,申論與陌生人近距離一對一相處設定的心理意涵。本文從場域、空間、裝置、物件、互動、人到美學,同時牽連並深化相關議題理論,從參照中呈現出李明維參與式作品的特點:私密親密關係之另類社會學角度、從關係論出發的微觀社會性、主體的主體性等。並在回歸藝術史脈絡和美學理論的討論比較中,凸顯出

其在觀念藝術、社會參與性藝術以及藝術與社會/生命的關係中,其藝術觀點和作品的特殊之處。

新竹市國民小學音樂社團發展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當代藝術館實習心得的問題,作者戴慧倫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暸解新竹市國民小學音樂社團之發展,藉由音樂社團的組訓、指導教師音樂專業能力以及音樂社團資源運用等三層面的實施現況加以探討,以提供各校未來發展之參考依據。為達研究目的,研究者以深入訪談的方式,輔以質性資料進行歸納整理進行研究,依研究結果得以下結論:一、新竹市國民小學音樂社團發展的種類,可分為所需資源多寡來看;其中發展有節奏樂隊、弦樂團、國樂團、管樂團之學校皆是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豐富且齊備之學校,而發展合唱團、直笛團、口琴團之學校,是屬於具備其中一項資源即可成立且運作,尤其是人力資源部分。二、音樂社團之運作上,均以社團或團隊之方式來進行。音樂社團定位為學校發展特色,強調績效學習,希望能參

與活動及演出;團隊之訓練除上述目標外,通常還身負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的重任。三、在人力方面,資源多的音樂社團,具有高度的行政支持、優質的教學師資及強而有力的家長後援會,彼此對樂團有很高的向心力。四、在物力財力方面,物力財力充足的音樂社團所需的樂器、設備和經費若較充足且齊備,愈有利音樂社團的發展。五、在訓練及演出規劃方面,學校音樂社團按規模大小可分成主團、副團或正式團、儲備團,平均團練時數一週以3∼4小時最多,1∼2小時次之;在團練運用的時段上,依各校特性訂定,大部分以「早自習」最多、「午間」次之;較有組織的樂團,在組織訓練分工部分,校內音樂教師負責樂團管理及訓練學習者對樂曲之熟練度,至於整個的樂團

進度及曲目選擇則由外聘教師負責。六、在遭遇問題方面,分為社團團員招生、學生才能分配及校內指導師資部分。因少子化現象及經濟不景氣,大多數音樂社團在招生上,會產生招生不足的問題;校內社團種類多時,會影響各個音樂社團之參與人數;自課稅制度實施後,缺乏有意願的校內指導教師。最後根據結論,分別針對教育相關單位、學校行政單位、社團指導教師、社團團員家長及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