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營養補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口腔癌營養補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衛華寫的 奇蹟醫生陳衛華20年戰勝3癌!【暢銷經典版】:32歲起連患3癌,奇蹟醫生痊癒活過40年的抗癌養生秘訣 和陳立川的 癌症會消失:從發現到治癒的九大醫療關鍵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舟文化 和柿子文化所出版 。

靜宜大學 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蔡學章所指導 王秋容的 飲食與運動習慣改變對抗癌成效之影響 (2021),提出口腔癌營養補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飲食改變、運動習慣改變、抗癌。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生物醫學海量資料分析碩士學位學程 陳詠宸、廖立人所指導 林祐萱的 頭頸癌患者的營養評估和預後 (2020),提出因為有 頭頸癌、身體質量指數、血清白蛋白、預後營養指數、營養風險指數、血紅素 血清白蛋白 淋巴細胞 血小板指數、預後、存活的重點而找出了 口腔癌營養補充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口腔癌營養補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奇蹟醫生陳衛華20年戰勝3癌!【暢銷經典版】:32歲起連患3癌,奇蹟醫生痊癒活過40年的抗癌養生秘訣

為了解決口腔癌營養補充的問題,作者陳衛華 這樣論述:

癌症本身並不可怕, 難以醫治的是對未知的恐懼。 善用醫藥科技、心靈支持、藝術治療等對抗癌症, 就能和陳醫師一樣, 與癌症正面對決,每次都贏!     罹癌3次,沒有將他擊倒!   他是一位內科醫師,   32歲那年起接連罹患3種嚴重的癌症,    歷經25年無數次大小手術,   數度與死神交手,在冥河邊岸踱步,   如今他年屆70,不但抗癌成功,身體完全康復,   而且容光煥發、神采奕奕,他到底如何做到的呢?   用對方法,每種癌症都充滿轉機!     ★ 補足抗癌十力,「整合輔助療法」贏在1/2自療!     身為心臟內科醫師,從小又是運動健將的陳醫師,照理應當是身強體壯。從沒想過有一天

自己會罹患癌症,而且還接連三種癌症!     從32歲那年開始,3種癌症陸續找上他——巨大細胞癌(骨癌)、腎臟癌與甲狀腺癌,抗癌期間長達20餘年,無數次的手術,讓他身心備受煎熬。     為了活下去,陳醫師窮盡各種方法。從正統的西醫治療,到食物營養、天然植物複方、心靈療癒、氣功鍛鍊、藝術治療等……最後,他把多年來的抗癌心得,彙整成一套癌症康復的方程式——「癌症整合輔助療法」。     這套療法匯整了重要的「抗癌十力」——精氣力、草本力、青春力、酸鹼力、保健力、化解力、含氧力、抗氧力、善念力、持續力,在在皆是提供給病友的具體生活保健方案,讓求診過程更順利,少走冤枉路。     「抗癌十力」,不復

發、不轉移、徹底治癒的關鍵——   ◎ 三餐飲食,酸鹼分量的1:3原則   ◎ 紅酒補充天然鐵質,哪些患者能攝取?   ◎ 正確攝取保健食品,讓細胞維持高能量狀態   ◎ 正規西醫助抗癌,千萬不可以放棄治療!     ★ 病急不能亂投醫,「抗癌四大原則」幫你找到勝算      本書除了陳醫師親身實證,在家做得到!方劑買得到!療效看得到!的抗癌指南「自然整合輔助療法」,幫助病友從生活淨化、信念善化到體力強化,提供必做的康復療法。        更有對於癌症前兆的專業觀察,抗癌日常習慣的提醒與關鍵。他便是藉由如此原則,找到讓身體得以通過三個癌症試煉,獲得重生的療法。如今年屆70的陳醫師,不僅早已甩

開了癌細胞的糾纏,身體狀況還比罹患癌症之前更年輕、健康。        藉由這本陳衛華醫師親身實證的抗癌黃金實戰經驗分享,希望能協助癌友們大步跨越生存門檻,活得更好、更勇健!     陳衛華醫師黃金實戰,抗癌四大原則——   ◎ 自己就可以做到的事情,立刻做!   ◎ 安全又不用花大錢的,盡量做!   ◎ 評估時間與體力可行,再去做!   ◎ 經過科學實證檢驗,才能做!     【抗癌關鍵小語】   ○ 癌症本身並不可怕,最難醫治的,是對於未知的恐懼。   ○ 每一種癌症,都不是莫名奇妙發生的。   ○ 以今日醫學的進步,只要早期發現癌症,大部份是可以治癒的。   ○ 想成功抗癌,就要先深入了

解癌症形成的原因,檢討自己的生活和飲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 大部份的癌症還是先作正規醫療處理比較安全;之後加上輔助康復的方法,就能達到很好的抗癌效果。   ○ 如果沒有這次生病,你不會知道該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   ○ 癌細胞不喜歡氧氣,細胞如果含氧量高,就比較不容易轉變成癌細胞。   ○ 大部份癌症患者,並非死於癌症。   ○ 其實,在運用西方醫療消除疾病之外,更需要積極去研究:如何在平時就能獲得健康。   本書特色     ★ 奇蹟醫生完勝3癌,仁心不藏私的抗癌攻略全都錄!   ★ 抗病補體「整合輔助療法」,幫你好好打底,病癒後更健康、更年輕!   ★ 想當「癌症絕緣體」必懂原則,助

你建立好習慣,生活更健康。   專業推薦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 賴基銘   台北醫學大學附醫腫瘤治療中心主任 邱仲峰   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兼任教授 張金堅   台中沙童醫院副院長 李博仁   台中仁愛醫院副院長 林文玉   秀傳亞洲微創手術教學研究院院長 吳鴻昇    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院長 唐建生   台中仁愛綜合教學醫院放射線科主任 莊之林   台北馬偕醫院急診室主任、總統府外國元首訪華指定醫師 蔡維德      醫界溫情相挺,齊聲說讚!!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這是一本好書,但願基層醫界及讀者能透過本書,獲得正確防癌知識,遠離癌症

,確保健康!——李博仁醫師 / 台中沙童醫院副院長     這本書的秘訣就是「簡單」,讓我們從中受到啟迪與教益,所以適合我們都用它來過健康的生活。——吳鴻昇醫師 / 秀傳亞洲微創手術教學研究院院長     一個人一生戰勝一種癌症已經十分了不起,陳衛華醫師竟能陸續戰勝三種癌症,用「抗癌英雄」好像還不足以形容他。——林文玉醫師 / 台中仁愛醫院副院長     陳衛華醫師身經內科專業訓練,更親身體驗癌細胞攻擊的痛苦,透過他內科醫師專業眼光的過慮,很值得您借鏡。——唐建生醫師 / 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院長     受醫界稱譽為「養生達人醫生」的 陳衛華 醫師,專精於防癌、抗老化的研究,他本身就是最佳的

成功見證者。——莊之林醫師 / 台中仁愛綜合教學醫院放射線科主任     陳衛華醫師在抗癌及養生保健方面的專業研究,是最權威的醫師之一。——蔡維德醫師 / 台北馬偕醫院急診室主任、總統府外國元首訪華指定醫師

飲食與運動習慣改變對抗癌成效之影響

為了解決口腔癌營養補充的問題,作者王秋容 這樣論述:

近年來國內罹癌人數越來越多,尤其家人及周遭朋友罹癌的例子時而聽聞,罹患癌症不僅對病患本身,甚至對家屬都是一場嚴峻的挑戰。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讓病患及家屬面對癌症來襲時能有勇氣面對挑戰,有體能對抗及有比較好的生活品質。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個案研究法,針對12位飲食改變癌友的經歷進行探討及歸納分析,期盼研究發現能作為罹癌者及其家屬的參考,以激發其更有勇氣、更健康、更有生活品質地面對一場抗癌挑戰。本研究發現,癌友改變生活習慣並改變飲食,其罹癌後的生活品質會相對較好,身體相對較健康;家庭及家人面對的壓力相對較小。本研究的結論是:罹癌者的飲食若能均衡,就能讓自己更有抵抗力的面對癌症侵襲;若能加上心情保持

愉快且經常運動,便能享有比較好的生活品質,也能更有抵抗力去面對病痛的侵襲。

癌症會消失:從發現到治癒的九大醫療關鍵

為了解決口腔癌營養補充的問題,作者陳立川 這樣論述:

不做正統醫療的癌症病人, 存活時間竟然比有做的人長4倍!? 毒理學博士給你最有希望的重生對策! 癌症不可怕,做錯選擇才糟糕! 集結全球高治癒率疾病療法, 關心健康的人都該閱讀的救命啟示!     研究報告指出:   腫瘤醫師若得到癌症,他們也不想接受手術、化療、放療……   於是,毒理學博士勇敢揭開癌症醫療的真相,提出最有希望治好你的重生對策!      專精於癌症預防與另類療法的毒理學博士──陳立川,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癌症中心從事五年研究後,轉而研究另類癌症療法,他曾編輯發行關於整合醫學及另類醫學的英文雜誌《整合健康與自癒》,並任教於美國華府首都整合醫學大學。如今,他融合許多證實有效

、高治癒率的輔助醫學、另類療法、傳統醫療、自然療法和整合醫學等,帶領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救命方法!     不承認失敗又隱瞞真相的醫療黑洞處處存在,你要小心了!     →【癌症醫師其實不願接受正統療法】《胸腔》期刊的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放射科醫師不願接受化療,但他們卻鼓勵病人接受這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療法。     →【愈治療、癌症愈嚴重】加州大學癌症專研學者哈定.瓊斯博士的追蹤調查指出:拒絕正統治療法的病人(而且也沒找尋另類療法),比聽醫師建議的乖乖牌存活時間長達4倍!     →【醫界的白色恐怖】牙醫師不得跟病人講汞齊有致癌疑慮,美國牙醫協會甚至會派假病人去刺探牙醫師,有違者常因此失去執照。

    →【金錢取向的健康體制】布忍斯基醫師所治好的腦瘤患者人數,比全美國醫師都還多,但學術界、醫界、媒體卻為了抗癌藥的利益聯合迫害他,抹黑其治癌事蹟。     →【癌症基因的迷思】安潔莉娜.裘莉因遺傳性的基因病變而切除乳房,引起一陣跟風,但事實上,絕大多數乳癌都不是遺傳性的。     世界級另類和自然療法大公開,癌症有救了!     →【恢復健康從牙齒開始】每顆死牙齒都是製毒大工廠,98%的成人癌症患者通常有二至十顆不等的死牙齒,需找可配合的醫師,盡力去除。     →【葛森療法恢復免疫力】以營養找回自癒力,不但能增加體力、爭取時間讓腫瘤消退,就連配合主流療法使用,也能收到減低化療劑量、大

幅縮減副作用之效。     →【修復消化道,讓食療發揮功效】腸胃健康,食療才能成功!改變咀嚼習慣、葛森蔬果汁、使用消化酵素、有機飲食、避免食物過敏源等,都有助於修復被破壞的虛弱腸胃道。     →【立即進行排毒】得癌症是因為免疫系統被毒素壓抑住了,除了中西方自然藥物、蟄合治療,紅外線桑拿浴、吃地瓜葉、攝取綠藻、補充維生素C、多喝水等,你也最好也要搭配運用!     →【以色斯醫生的全身溫熱療法】癌細胞在攝氏42度便會損毀,健康細胞則可承受至45度。全身溫熱療法配上低劑量化療或電療,能倍增病人的存活率,在歐洲已漸被視為主流。     →【最實惠的呼吸療法】深呼吸比活動更能促進淋巴循環,有時甚至可

高達十到十五倍。搭配觀想和彈跳床上漫步,更可加速療癒!     →【最新的高劑量維生素C療法】美國堪薩斯大學發現,從靜脈注射高劑量維生素C,能殺死癌細胞卻不傷害正常細胞,還能減少正統療法的副作用。     臨床實例的救命鐵證,提供的療法真的有效!     →麗莎依建議清除補牙銀粉,子宮頸癌腫瘤便由惡性轉為良性,並在拔掉三顆根管牙齒、努力排毒後,癌症不曾復發,迄今十幾年。     →比爾患有攝護腺癌,攝護腺癌的PSA指數是1046,並檢測出體內鋁含量過高,以臭氧蒸汽浴排毒兩個月後,PSA指數迅速掉到64。     →研究葛森療法的報告指出,搭配葛森療法的癌症病人中,有肺擴散的病人抽肺積水的次數較

少;有腦擴散者多活四個月;乳癌病人局部復發次數少且無擴散轉移;有肝轉移者多存活一倍的時間。     →以色斯醫師從臨床發現,高達40%的癌症患者死於心臟病,但在扁桃腺切除後,死亡率卻降到5%──扁桃腺毒素是造成心肌死亡的主因。   本書特色     ★世界級救命療法大公開:癌症療法研究專家集結全球真正有效的療法,給你完整的救命抗癌建議。     ★15個精心整理的抗癌圖表:有助於了解癌症危險因子、各種療法、就診資訊,並歸納當前的病情和醫師診斷,帶領病友邁向完全療癒之路。   ★9個逆轉癌症的專業步驟:從分析檢驗報告,排毒、飲食、選擇療法、到心理療法的建議,全面照護抗癌的各種需求。   ★1

1個踢爆黑心、介紹有效抗癌法的真相直擊:了解有效抗癌法的始末,不做黑心醫療下的受害者。     該療癒的是整個人體系統!   好評推薦     陳博士的最新著作強調解毒、消炎,以及心理調適,雖然沿襲了頗具爭議性之以色斯及葛森醫師的早年理論,但最新研究已證實,體內殘毒與慢性組織發炎確為促成癌症的主要機制,而健康心理與自體免疫力的相關性也開始發現其生理根據。陳博士的成功之處在於能將另類醫學前輩的醫療理念去蕪存菁,整合成實用可行之日常生活習慣,造福人群的願景是可以期待的。   《癌症會消失》的要點是透過飲食生活調適來保健,這就是所謂的預防醫學觀念。新世代的醫療必須以預防醫學為重點,才能因應人口老化與

醫療費用高昂的挑戰。二○一三年,美國國家預防重點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Prevention Priorities)研究發現,只要讓九十%的人口得到以下四項服務:⑴戒煙療程,⑵酗酒監測,⑶每日服用阿斯匹林(降血栓、防大腸癌),⑷大腸鏡檢查。單是每單一項目的預防措施,就能個別保住十萬年的生命。如此看來,更廣範的推行預防醫學便是刻不容緩的;陳博士的理念,正是有此前瞻性的重大貢獻。—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徐沺教授     《癌症會消失》書中以不同的方式指導讀者用心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態,並確實刪除掉傳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錯誤觀念。以我二十年的輔導經驗分

析,幾乎所有病兆起源皆來自於心念的影響─有時甚至深根至好幾代的原生家庭。   博士一系列的身體環保教戰手冊是人間的瑰寶,《癌症會消失》更是讓正在與身體對話的人們能有更多的調整與學習方向,給自己機會做重生的規劃!—《意念波療癒法》作者,蔡君如     陳博士本著科學專業及曾任職於另類醫學辦公室的經歷,獻身於另類癌症療法的研究和推廣,本書的出版無疑讓人看見傳統醫療之外的新希望─整合療法在世界各角落治癌有成的現況。《癌症會消失》不僅能給予癌症患者更寬廣的醫療選擇,也將更完整的療癒新思維介紹給所有關心健康,或深受亞健康所苦的現代人。 —臺灣整合醫學協會理事,許庭源醫學博士     閱讀陳博士的書讓我有

很深的感觸,以癌症整合醫學的角度而言,本書提供了罹癌病患很好的參考。當被醫師宣判罹癌時,除了面對傳統醫療,你應靜心下來思考是否生活方式出了什麼問題?而本書提供了參考的方向:是致癌物如殺蟲劑、農藥?飲食如塑化劑、食品添加物?電磁波?輻射線?是否有內在毒素或感染源?生活習慣是否有需檢討的地方?除了目前的居所,還要溯及十至二十年的居處史,才能找到可能的來源。   在整合治療方面,陳博士也提供了很多參考,如身體功能的檢測,以了解毒素、重金屬及感染源;解決牙齒病灶為健康的根本;實踐葛森療法加強排毒與自癒能力;良好的腸道復健以加強免疫系統;有效地排毒─包括重金屬與化學毒素;消滅感染源;同時別忘了解決心理的

毒素。   面對癌症,你準備好了嗎?只要遵循本書的章節與重點,好好找出生活中的問題與毒素、加以處理,不論是預防癌症還是整合治療癌症,本書都值得推薦。—國際自然療法學院自然療法醫師、《拒絕癌症》作者,鄭煒達醫師     這是一本令人驚嘆的書,猶如一位文學家的創作歷程。個人認為本書可謂陳博士截至目前為止最巔峰之作,書中處處可見博士對醫學廣泛且深刻之體認,對各種另類療法的介紹深入淺出,堪稱為一本融合醫學、科學、心靈,甚至歷史的書。在我所讀過的相似類型書籍中,這本絕對是其中之翹楚,如果一生只買一本另類療法的書籍,那我會把本書當做最終選擇─至少在中文書籍中無出其右。如果醫學院有開另類療法的課程,我也會將

本書推薦為必選之作。—高雄三一診所院長,陳智良醫師     癌症,真的是醫學上的無解之題嗎?喔不!答案正握在你手中。   筆者是位牙醫師,除了口腔癌,在原本所受的醫學訓練裡,癌症與我的業務範圍並無交集,有幸受教於陳博士並開啟了我的另一個視野。原來,我每日從事的牙科工作,一個不小心,便可能從救人變成害人,汞齊補牙、根管治療、齒槽骨空穴(拔牙後遺症)、不當的假牙材料、氟化物的使用等等,這些每日習以為常的治療對身體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都可在本書找到答案。—巨樺牙醫診所院長,蔡鎮安醫師     要讓一位有補牙、鑲牙、植牙、做假牙的病人,徹底執行並達到完全無毒的身體狀態是困難重重的;對癌症病人更是尤其困難

,在患者極度低潮的情緒下,光是一個重金屬螯合治療就需要解釋半天,還不一定能夠接受,何況還得對其解釋治療所有問題牙與毒牙的重要性。病人有辦法接受牙齒可能就是自己得癌的原因之一嗎?能夠接受、負擔可能產生的龐大費用嗎?然而,當病人因此戰勝癌症,生氣盎然、活力充沛的回診時,我所有的擔心當下都消失了。   一個人走整合醫學絕對是孤掌難鳴,群策群力、醫牙同心合作,病人的接受度與成功治療的機會自然能大大提升,目前的整合病例雖仍屬少數,但好的開始帶來了許多歡喜與感恩。謝謝龍霖牙醫師無私的互相配合,願在陳博士多年的努力推廣教學下,有更多醫師與牙醫師搭檔通力合作,走出一片天,甚至變成基本的癌症治療操作守則之一,讓

癌症病人有更多機會成功戰勝癌症。—吉康耳鼻喉科診所暨自然醫學健康照護中心院長,羅仕寬醫師     其實,有機會能寫這段推薦文,受惠最多者還是我自己,我在粗略讀過陳博士的部分手稿後感到大開眼界,原來癌症的原因、成功的治療方式,與傳統的觀念相去甚遠,難怪連癌症專科醫師都不願意接受自己提供給民眾的治療方式。所幸有此書披露這麼多珍貴的資料,相信有機會接觸到此書的人,一定可以讓自己及親友們活得更健康!正如偉斯頓‧普萊斯醫師所言:「擁有了能看清先前未見之事的能力。 」—國際口腔毒物學會(IAOMT)會員,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專科醫師,龍霖醫師

頭頸癌患者的營養評估和預後

為了解決口腔癌營養補充的問題,作者林祐萱 這樣論述:

背景:頭頸癌(口腔、口咽及下咽)在台灣十大癌症中居於第七位,且為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之第四位。頭頸癌的產生與吸菸、飲酒和嚼食檳榔的習慣息息相關。又因嚼食檳榔是台灣的一種特有文化,因此頭頸癌的發生比例較其他國家高,而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在男性中。不過近年來,台灣地區頭頸癌有趨近於平緩的趨勢。鼻咽癌是好發於台灣及東亞的癌症,致病的原因包括基因、飲食習慣或環境因素及EBV 感染 。依據台灣癌症登記中心107年癌症期別與治療分析年度報告顯示,頭頸癌發現的期別通常較晚期,集中在第三及第四期,也因為頭頸癌腫瘤生長的部位於吞嚥食物時必經的通道,常會造成咽部疼痛、喉嚨有異物感或吞嚥困難,

進而降低對進食的樂趣,導致治療前的營養較差而影響了疾病的預後。近年來,有人探討可以顯示免疫狀態及患者的營養狀況的指標如血紅素、血清白蛋白、淋巴細胞、血小板指數(Hemoglobin, Albumin, Lymphocyte, Platelet Score, HALP Score)可以預測許多癌症的預後,不過沒有人討論其與頭頸癌間的關係。故提出此研究。 研究目的與方法:本論文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在於利用系統性文獻回顧方式了解口腔癌(Oral cancer)、口咽癌(Oropharyngeal cancer)及下咽癌(Hypopharyngeal cancer)與營養指標的相關性。營養指標包

括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預後營養指數(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 PNI)、營養風險指數(Nutritional Risk Index, NRI)及血紅素,血清白蛋白,淋巴細胞,血小板指數(Hemoglobin,Albumin,Lymphocyte,Platelte Score, HALP Score)。第二部分利用亞東醫院病歷資料庫探討多項營養指標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MI)、血清白蛋白(ALB)、預後營養指數(PNI)、營養風險指數(NRI)及血紅素,血清白蛋白,淋巴細胞,血小板(HA

LP) 與頭頸癌患者的預後表現。採用回溯性世代研究。研究納入分析個案診斷日期為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且在亞東醫院進行治療的口咽、下咽及鼻咽癌患者,共319位。預後指標包括總體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疾病特異性存活(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DSS),以存活曲線呈現(survival curve),並利用Cox迴歸計算風險比例(Hazard ration, HR)。單變項及多變項之分析。 結果:在總體存活(Overall Survival, OS)方面,單變項分析中年齡、疾病別、臨床期別、BMI、Hemoglobin (HB)、

ALB、PNI、NRI及HALP Score都有具統計意義;接著進行多變項分析結果顯示,在校正完性別、年齡、癌症別及臨床期別後,BMI小於18.5預後較差 (HR:2.38, 1.45-3.91),大於24則有較佳的預後(HR 0.66, 0.46-0.96);HB(gm/dl)小於13,顯示預後較差(HR:2.49, 1.75-3.54);ALB(gm/dL)小於4,有較差的預後(HR:2.58, 1.82-3.65);PNI小於42,亦顯示有較差的預後,(HR:3.29, 2.31-4.70);NRI小於52,顯示預後較差(HR:2.02,1.40-2.91);HALP Score小於44

,亦有較差的預後(1.62, 1.13-2.32)。 DSS多變項分析在校正完性別、年齡、癌症別及臨床期別後BMI 大於或等於24kg/m2有較佳的預後情形(HR 0.60, 0.39-0.92);HB(gm/dl)小於13,顯示預後較差(HR:2.57,1.68-3.92);ALB(gm/dL)小於4,有較差的預後(HR2.37, 1.57-3.57);PNI小於42,亦顯示有較差的預後,(HR 3.05, 2.00-4.65);NRI小於52,顯示預後較差(HR 2.21, 1.42-3.43)。 結論:經由此研究我們發現BMI、HB、ALB、PNI、NRI及HALP Score皆是預測

頭頸癌患者預後的獨立因子。關鍵字:頭頸癌、身體質量指數、血清白蛋白、預後營養指數、營養風險指數、血紅素,血清白蛋白,淋巴細胞,血小板指數、預後、存活。